⑴ 如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在於從價值鏈低端轉向中高端,在於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而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根本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在於創新要素質量的全面提升和結構優化。
首先,要全面推動勞動力要素的升級和結構優化。與過去的勞動力結構相比較,我國現在每年700多萬的大學畢業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堅實人才基礎。未來一段時期,要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把精英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加強職業技能教育體系,培養一批高水平技術工人。
其次,要推動資本要素的升級和結構優化。對於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來說,資本也有好壞之分,簡單地說,就是政府投資不能形成對社會投資的「替代效應」,金融發展不能形成對實體經濟的「攫取效應」。從財政資金看,要改革科技投入和評價體系,進一步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提高全社會研發資金使用效率。從金融體系看,要發展「創新友好型」的金融體系,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以資本要素引導創新創業和產業轉型升級。
最後,要堅持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要破除行政壟斷、行業壟斷和地方壟斷,強化競爭和統一市場,使土地、礦產等稀缺的公共資源能夠成為產業升級的杠桿,而不是利益輸送的手段。
⑵ 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什麼
1、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迫使我國製造業總體發展戰略必須從基於要素的低成本戰略轉向基於創新的差異化戰略,從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一直以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得益於勞動力、資金和環境等要素的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導致了我國產能過剩以及要素市場的扭曲,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製造業的創新發展。
「第三次工業革命」加劇了這種低成本的工業化道路的不可持續性,迫使我國的工業發展戰略必須通過創新來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從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2、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會催生新的製造系統和生產設備產業的發展,而這些產業的發展又會帶動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等新的產業門類的出現和增長,從而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創造很好的機會。發達國家再工業化還及時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再工業化加快了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的趨勢,二、三產業的界線日趨模糊化,這意味著我國一味地強調提升服務業所佔比例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產業政策導向需要重新審視。
需要從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內在銜接關系角度入手,圍繞如何提升我國製造復雜工業品能力來制定我國服務業發展戰略。
(2)產業經濟的創新發展與企業轉型升級擴展閱讀:
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
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從大的方面來看主要是遵循產業升級的兩條路徑,即產業間轉型升級和產業內轉型升級。
產業間轉型升級就是從第一產業為主向第二三產業為主轉變,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從製造初級產品為主向製造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為主轉變。
產業內轉型升級就是某一產業內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縱深化發展,實現高加工度化與技術集約化,是產業自身的縱深化發展。
其升級也有兩條路線:一條是遵循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價值鏈條升級的路線;一條是指從OEM(貼牌生產)—ODM(自主設計生產)—OBM(自主品牌生產)的線路。
⑶ 如何突破產業創新與企業轉型升級的瓶頸
1、首先是思維來觀念。沒自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所以我們老闆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不斷更新自己的思維觀念,要敢於接受新事物、新觀念、新模式,為你的升級打下思想基礎。
2、資金的准備。現金流是衡量一個公司能不能繼續生存下去的保證,就算現在不缺錢,也要高瞻遠矚,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的眼光要看得長遠點,隨時為公司發展或擴展作好准備。
3、技術與渠道的升級。現在中國社會缺的不是產品,而是好產品及好的、有創新的營銷方式。否則,你沒有進步,就只有被社會淘汰。
⑷ 產業經濟學 什麼是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
1、產業結構
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內部的構成和相互關系。
2、產業結構轉型
指由於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產業內部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產業發展遇到多重約束,必須通過提升產業素質,升級置換和重組產業要素,形成新的產業結構以滿足產業長遠發展的需要。
3、產業轉型升級
指產業結構高級化,即向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並加以研究、改進和創新,建立屬於自己的技術體系。
4、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注意事項
(1)要時刻關注技術的先進性。
(2)要加大研發的投入。
(3)要做好人才建設工作。
(4)要時刻注意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與空間科學技術等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的發展,並將新技術應用到新產品上。
(5)要高度重視企業現有產品整個產業鏈上各個關鍵技術的進展。
(6)要積極推進產學研相結合。
⑸ 如何處理好傳統產業與轉型升級的關系
首先應明確傳統優勢企業轉型升級目標傳統優勢企業肩負著新型工業化專產業現代化歷史使屬命傳統優勢企業轉型升級既現代市場經濟背景企業轉變發展式、提高效益、持續自我選擇前我圍繞科發展主題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轉變經濟發展式提高產業核競爭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客觀要求傳統優勢企業轉型升級應樹立自我發展產業助推雙重戰略取向由引申雙重目標其實現企業轉型與包括市場與產品結構、科技與工藝、制度與管理全位創新實現企業績效提升持續經營;其二推工業現代化產業核競爭力提高體現主導製造業改造提升、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引導能源產利用式變革述雙重目標立割裂機融合於我新型工業化全程
⑹ 為什麼要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
我國一直在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我認為,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整體方向應該是以擴大內需為目標,實現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安全發展和包容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別於存量的產業升級,這是一種增量發展的思路。新興產業的發展,又能支撐和服務於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相輔相成。這種創新驅動的新型產業發展,讓我國經濟發展能夠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的發展機遇,實現結構升級。 經濟轉型首先要做的是體制機制轉型。沒有體制機制的轉型、政府行為方式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難以進行的。為了更有效地推動轉型升級,新一屆政府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釋放改革紅利促進轉型升級。我們現有的體制基本上是為實現規模和速度擴張服務的,但在轉型的時候,特別是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現行的體制機制反而形成了約束。在體制機制的問題上最需要突破的就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核心是解決政府行政審批事項過多。最近,國務院決定取消和下放62項行政審批事項,拉開了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這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釋放了巨大的改革紅利。
⑺ 企業升級與轉型 的定義是 什麼
小狗你好,最近我正在上這方面的課程。一些拙見供你參考,不對之處請批評指內正。
中小企業是中國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力量,特別是在緩解就業壓力、穩定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國工商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佔全部注冊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分別占總量的60%、57%和40%;中小企業大約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近年來的出口總額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業提供的。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但是中國的中小企業生命力薄弱,人才匱乏,融資困難,創新能力弱,總體來說,缺乏競爭力。要實現中國經濟與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不容忽視。
關於企業升級轉型的定義,眾說紛紜。從政府文件看,就是經濟產業努力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轉變,經濟結構也在慢慢轉向「創新、綠色、環保」的新主題。
⑻ 怎樣認識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
僅供參考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都在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並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存在一些誤區,如一些地方認為轉型升級就是淘汰傳統產業尤其是一些夕陽產業轉而發展新興產業, 因而一哄而上去追逐新興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當然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
再如,為了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些地方搞「一刀切」,要求區域內所有城市都必須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這其實也不盡合理。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表現,但並不是對所有區域、所有城市的統一要求。相對而言,特大城市更適合於發展第三產業。
事實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轉型」,其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而不是單純的轉行業。轉行業與轉型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轉了行業未必就能轉型,要轉型未必就要轉行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升級」,既包括產業之間的升級,如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也包括產業內的升級,即某一產業內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縱深化發展,實現技術集約化,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只有正確理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這些內涵,才能在實踐中避免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