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集裝箱運輸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004年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1365萬標箱,拖車行業功不可沒。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問題制約著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一、 相關的行業管理規章問題。如行業准入條件,運力投放評估標准和程序,監管和處罰等。可否參照計程車管理的一些做法,對外地車加強監管。同時從政策和資金上,扶持遵紀守法,管理規范的企業做大做強;
二、 打擊非法營運問題。無牌、假牌、套牌、偷逃國家稅費等非法營運現象,嚴重的擾亂了拖車市場環境,破壞了正常的行業道德標准。如果任其蔓延,將把行業引向崩潰的邊緣,希望能加大打擊和處罰的力度,加強行業自律,規范行業發展;
三、 不合理收費問題。船公司的換單費,碼頭和堆場的閘口費、吊裝費,鹽田坳隧道費(非高速路按高速路收費),路橋費(國家說要降,但有些地方還在漲)等,掠奪了行業的純利潤,使得行業技術裝備更新在低水平重復,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效率下降,污染加重,與建設和諧深圳、效益深圳不相符;
四、 保險與賠付標准問題。新交通安全法實施後,機動車發生人員傷亡的交通事故後,賠付標准大大提高,目前最高已達85萬,而第三者責任險目前最高只能買到50萬元。拖車企業普遍感到經營風險很大,壓力很大,有的企業已退出本行業;
五、 其它問題。如治理超載超限工作中的「大噸小標」更改問題;半掛車年審問題等,這些問題是屬於階段性的,但如果處理的不好,同樣會對行業的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
Ⅱ 請問現在紡織行業前景如何面臨哪些問題和對策
市場不是很景抄氣,據《中國棉紡織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戰略分析報告前瞻》顯示,經過2015年的大浪淘沙之後,2016年的中國服裝行業,較大企業必將更加重視品牌的影響力,尤其是一些經過多年的市場搏殺並且因此具有一定行業影響力的企業;而小企業由於自身處境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生存」問題顯得更為急迫,因此對眼前利益的渴望會越來越強烈。
紡織服裝行業公司發展呈現兩大趨勢。首先是渠道整合,渠道更加扁平化,供應鏈效率提升。以安踏、森馬等公司為例,主動削減代理商層級,掌握終端數據和渠道運轉情況,降低加價倍率,提升產品的性價比,最終實現擴大終端銷售的目的。其次是平台化,由重資產向輕資產轉型,成為資源整合者而非生產者,成為連接供應商和經銷商的大平台,充分提高資源使用率,例如海瀾之家、新民科技等。
紡織服裝行業處於競爭行業,行業政策對業績影響有限。不過,目前已經基本完成編制的紡織行業「十三五」規劃中,智能製造和產業用纖維有望成為重點發展方向。其中,產業用纖維有望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行業增長空間確定。
Ⅲ 我國盆景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在線等,中午交作業,急急急
中國是世界野生花卉資源和園林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具有豐富的種植氣候、勞動力和文化等優勢。這里所說的花卉是指鮮切花、種苗、種球、種子、盆花、觀賞苗木、盆景、乾花、花器及園藝工具等大花卉概念。
目前,世界花卉年消費額達1000多億美元,並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與此同時,一些主要花卉生產國家和地區囿於「高成本、老齡化」等因素,正在逐漸向外轉移花卉產業,這都為我花卉產品出口提供了廣大的發展空間。
憧憬花卉業發展未來,中國花卉業正在步入成長期。在雲南、廣東、福建、山東、河北、遼寧等地區已開始形成一批花卉產業化、商品化生產基地,涌現出一批花卉生產龍頭企業。
盡管花卉出口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已早有蜻蜓落上面。雖然目前中國花卉出口在世界花卉交易額中還微不足道,但只要政策對頭,措施得力,中國成為世界花卉生產貿易大國完全可能。
特種花卉前景看好
據世界花卉行業專家預測,從21世紀開始,全球年均需要消費特種花卉約100億美元,特種花卉市場前景廣闊。特種花卉主要有3種。一是食用花卉,一是葯用花卉,一是香料花卉。
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及我國花卉種植實際,我國花卉出口的重點應放在原產於我國的花卉植物種類,如牡丹、珙桐、水杉、白芨和蘭花等。一些需要勞動密集型生產的花卉種類是出口的主要類別,如需人工嫁接、要求人工綁扎盆景植物的紅楓、紅玉蘭,大花蕙蘭、蝴蝶蘭的半成品苗需組培後經過一段時間培養等。另外,鮮切花是國際市場需求的另一熱點,但是,由於鮮切花技術要求較高,在技術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加大鮮切花的出口。
中國花卉盆景進出口的發展趨勢
進口:一些具在高技術含量的、我國沒有的、優質的種子、種苗、種球仍是進口的重點。國內所需的優質的成品盆花、鮮切花在一段時間內仍以進口為主。城市綠化所需的色葉樹種、造林所需的速生樹種仍有一部分需要進口。園林機械、園藝設施、花肥花葯、園藝圖書將有部分進口。有實力的大型花卉企業將聘用國外的花卉專家管理花卉的生產和經營。
出口:苗木類如珙桐、水極仍將是出口的重點,球根及宿根類如白芨、大麗花等也有一定的出口。乾花、壓花將是我國一個新的出口方向。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種類如需人工綁扎的樹樁盆景植物,需嫁接繁殖的觀賞植物如牡丹、紅楓等仍是我國出口的主要種類。一些需用組培方式及無性繁殖培養的半成品植物如大花蕙蘭、蝴蝶蘭、一品紅等也具有發展潛力。一些要求人為裝飾的盆栽如長春藤等吊掛及藤蔓植物以及一些經過馴化的、適合我國自然氣候生長的種類,如睡蓮、波斯菊等也有一定的出口。切葉類將是出口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Ⅳ 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什麼是服務外包產業
印度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背景是什麼?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分工格局迅速變化。
Ⅳ 裝配式結構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
裝配式建築定義及分類
裝配式建築是指建築的結構系統、外圍護系統、設備與管線系統、內裝系統的主要部分採用預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築。通俗來講,在裝配式建築的建造中,把梁、板、柱、牆等事先做好的的構建想像成一塊塊樂高積木,在施工現場只需把它們拼合在一起。和搭樂高一樣,裝配式建築將部分或所有構建在工程預制完成,然後運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
根據裝配式和預制構件的不通組合,可以將裝配式建築分為五類:砌塊結構、板材架構、盒式結構、滑升模板結構。
裝配式建築市場規模分析及預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裝配式建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深度分析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以裝配式建築685億美元左右的市場規模佔比35.1%。預計到2018年我國裝配式建築市場規模將達到904億美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0.25%,2022年將達到2602億美元。
2017-2022年中國裝配式建築市場規模分析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裝配式建築還處於起步階段,裝配式建築前期投資成本高;規模化生產未成形,成本優勢沒有;市場的接受程度讓人生疑,畢竟很多國人的思想理念,還是依賴經驗與以傳統為導向。與國外差距大,與國外幾十年的技術發展相比,國內的標准制定稍顯滯後,審核與監督也不完善。
裝配式建築發展前景分析
優勢明顯
裝配式建築相對於傳統的建築方式,首先是建造的速度快,工廠流水化的作業效率遠遠高於工人現場施工的速度;標准化的生產,更能提高裝配構建的安全等級;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比較小,工時少且減少現場的澆築等作業,環保不擾民。
大數據
在大數據的概念下,利用BIM建立數據模型,從設計方案、建設需求、工程運營等方面進行管理和優化,裝配式建築的標准化與數據化,更便於管理與操作。而在工程設計上,它也更加貼合現在比較火熱的VR裝修概念。
鋼結構建築的應用日益普及,作為最環保、最成熟的裝配式建築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建築工業化和裝配化的發展就是綠色建築行動方案實施的重要方式,鋼結構建築的工廠化生產和裝配式施工的特點使其成為了最環保、最成熟的綠色建築之一,這幾年來得到了大力的推廣和應用,未來的市場前景也將越來越廣闊。鋼結構建築相比較傳統建築方式具有明顯的優點:一是鋼結構建築可實現鋼構件及配套圍護結構的構件工廠標准化生產,品質容易保證,自重輕現場可裝配化施工節省人工且安全環保;
二是大幅降低染塵、噪音污染以及資源消耗,鋼材可回收與再生,減少建築垃圾,並可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儲備;
三是鋼結構「高大輕強」的特點,易於建造高層建築、大跨度建築等結構復雜的工程,提高土地使用率及戶內得房率;四是抗震性能好,結構更安全,借鑒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抗震性能卓越的鋼結構、輕質材料等各種最先進的防震手段將在未來住宅及公共建築中被廣泛應用。
成本高企仍靠政策獎勵
與傳統的房地產建造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築的成本要高出300~500元/平方米左右,這是部分房企難以接受裝配式建築的原因之一。裝配式建築較現澆結構成本有所增加,預制率越高成本增加越多,預制率10%~60%將增加直接成本280~420元/平方米,另外還有其他間接成本。
現行的政策獎勵可以抵消裝配式建築的增量成本,上海、武漢等地都有容積率獎勵措施,外牆裝配式部分建築面積可以不計容,不計容面積不超過規劃總建面的3%。
隨著裝配式建築量的提升,產品按照工業化的方式來進行生產,成本會逐漸下降,房企需搶占規模化和工業化的先機。
目前參與到裝配式建築的主體仍是規模較大的開發商和建築企業,如萬科、碧桂園以及武漢的中建三局、美好置業等,可以整合全產業鏈資源,解決工程總承包、技術、部品生產等各環節相互銜接的問題。
Ⅵ 從國內外風景園林發展歷史的啟示,談談你對我國目前風景園林行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轉)對我國當代風景園林行業發展走向的思考
作者:吳祥艷
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園林設計分會和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信息委員會聯合主辦,北京市植物園北京京華園林工程設計公司承辦的「第三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交流會」於2002年2月21~22日在京召開。本屆交流會的主要目的在於「交流行業信息,反映行業發展趨勢,綜觀市場結構變化,培養鍛煉新人,促進我國風景園林行業的迅速發展」。筆者認為:會上交流探討的項目不僅代表著目前我國風景園林行業的水平,而且反映了我國風景園林行業的發展走向,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1 走向生態的設計
交流會上,無論是小尺度、局部地段的環境設計還是大尺度、區域范圍的景觀規劃,設計師們都力求冠以「生態設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中型及大型的景觀規劃設計項目中往往單獨開辟「生態景觀展示區」(或生態園林區),甚至有些項目本身即以「生態公園,生態...」定名。由此可見,對「生態設計」的關注已經成為當代風景園林師進行項目規劃設計的重要導則。然而,究竟什麼樣的設計才能真正稱得上具有良好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設計」?難道僅僅依靠「多種植物、引水入園、減少建築小品和硬質鋪地的面積」就能實現改善生態的要求嗎?一些設計項目採取極具「人工性」和「裝飾美」的「人工植物群落」代替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並貼上生態設計的標簽。筆者認為這種做法不但與生態效益的改善無補,而且會造成對生態設計概念的誤解。
近年來,國內園林專家及學者對「生態設計」理論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探討,但真正有意義的實踐項目卻不是很多。理論研究固然重要,但理論的實踐更應成為風景園林設計師關注的焦點。不同尺度和層次的景觀設計項目所處的生態系統圈層不同,生境系統中各構成要素間的關系亦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做到具體項目具體分析,惟有此,才能夠建立起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本屆交流會上,王紹增教授介紹的「城市開敞空間規劃的基本生態原理及其在江門規劃實踐中的應用」即是建立在對城市生態機理的科學研究基礎上,應該能夠收到較好的生態效果。
生態設計不僅要調整好生態系統的物流、能流的良性循環,保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而且要關注成本和收益的關系。「正如沒有一個通常意義的可實施的設計不考慮經濟預算一樣,沒有一個可實施的生態設計可以不考慮生態代價,包括資源的消耗,污染的產生及棲息的地喪失」。設計師通過採取「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及能流和物流跟蹤」等生態計算方式,增加對生態系統的敏感和關注,並盡可能的採用「保護、減量、再利用、再生」等手段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本,從而提高生態設計的綜合效益。此外,還要考慮生態效果的評價,這是檢驗生態設計成敗的關鍵。20世紀70年代早期,美國國會就要求大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以評估諸如大氣、水質和生物學等受到項目的影響,其中還包括美學評價。
生態設計日益成為景觀設計的重中之重,但不能忽略其與文化及藝術的聯系,「缺乏文化含義和美感的唯生態設計是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因而最終會被遺忘和湮沒,設計的價值也就無從體現[1]」。
2 走向文化的設計
本屆交流會上討論的25個項目,除去「生態設計」這一重要理念以外,設計師重點闡述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園林的立意構思,即項目本身蘊涵的豐富精神文化。
眾所周知,意境的創造曾經是我國古典園林獨樹一幟的精髓:秦漢山水建築宮苑中的「一池三山」模式即是古代帝王渴求長生不老的「神仙思想」的重要體現;清代江浙寫意派山水園林中的「片山尺水、一草一木、楹聯景題」都書寫著園主人和造園家對待人生的態度和感悟。古典園林景觀的文化底蘊給游賞者提供了一個「觸景生情」的廣闊天地。與古代造園師衣缽相承,成長於五千年華夏文明沃土的當代景觀設計師,在經受西方現代主義及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下,在關注園林使用功能的同時,並沒有完全拋棄我國古典園林文化的優良傳統,仍然在煞費苦心的經營著園林的意匠,力求賦予園林景觀一定的文化內涵。例如,本次交流會上大慶石油化工設計院介紹的「九日-旭」廣場,以「後羿射日」的主題文化為景觀創作之源;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心介紹的保定環城公園項目則是以保定歷史文化典故和歷史地段之特色為主題,設計了8個主要景點。
園林的主題立意,即園林所要塑造的精神文化內涵,是園林的靈魂,其定位的正確與否關繫到園林的存在和發展,也決定著園林本身的水平和地位。恰當的主題文化定位能使園林景觀錦上添花,而不恰當地主題定位會使園林景觀流俗,甚至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鄭元勛在《園冶》題詞中論及:「『園有異宜,無成法,不可得而傳也』。異宜奈何?簡文之貴也,則華林;季倫之富也,則金谷;仲子之貧也,則止於陵片畦;此人之有異宜,貴賤貧富,勿容倒置者也。若本無崇山茂林之幽,而徒假其曲水;絕少『鹿砦』『文杏』之盛,而冒托於輞川,不如『嫫母』傳粉塗朱,祗益之陋乎?此又地有異宜,所當慎者。是惟主人胸有丘壑,則工麗可,簡率亦可。否則強為造作,僅一委之工師、陶氏,水不得瀠帶之情,山不領回接之勢,草與木不適掩映之容,安能日涉成趣哉?」。意思是說:園林的建造要因人因地制宜,假如本來沒有崇山茂林的幽雅,而借用「流觴曲水」的美名,絕少「鹿砦」「文杏」的佳勝,而冒托「輞川別業」的雅號,正像「嫫母」塗脂抹粉,只能使之顯得更丑。所以說造園如做詩文,必須文題相對,方能成為佳作,如果離題萬里,無論如何不能成為好文章。因而,景觀設計師對園林主題的定位應該小心謹慎,將其建立在對園林立地條件——自然地理結構和精神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及對園林使用者行為心裡特點的關懷上,而絕不是突發靈感下的偶得。此外,景觀文化內涵的表達應該採取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應該過於抽象晦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或過於具象,缺少含蓄美;或採用低俗的手段表達低級趣味的主題等等。
「走向文化的設計」是我國風景園林行業迅速發展的重要標志,代表風景園林行業新時代的到來。早在1998年北京市園林局就明確提出了「文化建園」的方針,指出「文化建園就是深刻理解園林的文化屬性,掌握各種園林的文化內涵,從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和展現時代文明風范的結合上,賦予園林城市建設和管理以濃厚的精神文化色彩,創造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園林文化[2]」。風景園林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項實踐性的造型藝術,作為新時代的景觀設計師及從業人員,我們不僅要在思想上重視景觀的文化含蘊,而且要在設計實踐中將其與生態的、經濟的、使用的要求結合起來,創造出高品位的、具有時代特點的精品園林文化。
3 走向區域的設計
當代風景園林行業的從業范圍已經大幅度的展拓,從傳統意義上的造園(古典園林)發展到「大地景觀規劃」。汪菊淵先生在1998年的《中國大網路全書.建築、園林、城市規劃》中論及「園林學的研究范圍是隨著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目前包括傳統園林學(即造園)、城市綠化和大地景觀規劃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與生態關系密切,是應現代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而出現的,尤其是第三個層次上的大地景觀規劃。
本次交流會上研討的25個項目,基本上涵蓋了上述三個層次,小尺度的造園項目,如建設部辦公樓前環境改造設計;中間尺度的城市綠化項目,如保定高科技開發區河套綠化,大尺度的景觀規劃項目如沈大高速公路規劃。無論哪個層次的規劃項目,都不能脫離生態的要求和人本的思想,根本目的在於「把人類生活空間內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為整體人類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來考慮,研究各景觀元素之間的結構和功能關系,以便通過人的設計和管理,使整個人類生態系統(景觀)的時空結構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達到最佳狀態」(俞孔堅)。
4 走向科學和藝術結合的設計
4.1 科學技術與風景園林的關系
(1)科學技術的發展改善了傳統園林行業的設計手段和研究方法 一方面,計算機的普及和網路時代的來臨,將園林設計師從手工繪圖的繁重作業中解放出來,代之以計算機輔助繪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繪圖的准確性。互聯網的普及,使異地設計師的合作成為可能。例如,1993年,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卡爾·斯坦尼茲(Carl Steinitz)就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和俄勒岡州、內華達州、華盛頓特區的五個組織的設計師合作完成了一項為期三年的區域景觀規劃研究。另一方面,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軟體的開發,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問題的方法。20世紀60年代,安·L·麥克哈格(Lan.L.Mcharg)採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區域景觀要素的分層、疊加分析,為設計師更全面的把握環境的特質,並進行方案的比較研究奠定了基礎[3]。
(2)科學技術的發展影響著園林主題文化的變革信息社會、虛擬空間、人類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對待環境態度的變化決定了現代園林的主題創作必須適應現代人的行為心理需求。以傳統園林的方式方法來約束現代園林建設是不合時宜的,現代園林必須在吸取傳統園林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變革,反映並滿足新時代使用者的欲求。
(3)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著風景園林行業地位的變化,同時也引起了設計程序的變革 現代景觀設計已不再是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附屬,而應該走在兩者的前面,甚至是同步進行。惟有此,才能更好地實現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要求,以達到改善全球生態的目的。此外,科學的設計程序也是現代景觀師思考的主要問題,對項目可行性分析的重視日漸凸顯,設計師從立項階段即開始與委託單位接觸,為委託單位出謀劃策,從而達到科學立項,科學規劃設計和科學實施管理的高標准。本屆交流會上北京多義景觀設計公司介紹的「杭州西湖西進項目可行性研究」即反映了景觀設計程序的日益科學化的趨勢。
4.2 風景園林和藝術的關系
風景園林本身就是一門造型藝術,始終和藝術互相浸潤,相互影響,共同發展著。高水平的造園就是一種高水平的藝術創作。藝術對園林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藝術(如繪畫、詩歌等)為景觀設計提供了場景範例(範本或藍本)。18世紀英國的圖畫式風景園林和中國傳統文人園林的建設無不從當時的風景畫中吸收創作的靈感,或直接通過造園實體的組織來表現畫意和詩情。
第二,藝術家(畫家和雕塑家等)走出畫室,脫離畫布,親自參與到現代園林的創作中,將景觀和藝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具有濃厚藝術氣息的景觀設計作品。例如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大地藝術。還有一些藝術家在景觀和藝術兩個領域孜孜以求,有力的推動景觀設計的革新和發展,典型代表人物有美國著名設計師瑪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
第三,景觀設計師從現代藝術理論中吸收營養,並運用到景觀設計的實踐中去,創造出具有強烈藝術境界的景觀傑作。例如:美國著名的景觀設計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受到60年代極簡藝術的影響,設計了一系列具有極簡藝術特色的景觀作品。本屆交流會上研討的一些項目也展示著設計者對景觀藝術的追求,努力創造出高水準的景觀作品。
綜上所述,我國的現代景觀設計師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國當代風景園林發展的四個主要方向,並有意識地培養提高自身的「生態意識、文化觀念、區域視野、科學和藝術素養」才能創造出富於中國特色的新時代園林精品。
Ⅶ 我國的大豆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問題很大啊。罄竹難書。簡單說兩句吧。
受國際國內諸多因素影響,我國大豆產業陷入低谷,瀕臨崩潰。
國際上,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豆生產大國受政府和公司支持,早已成為magic bean,經濟效益為大田作物第一。而國內扶持不力,僅東北有補貼。種植大豆效益慘不忍睹,種植面積持續大幅下滑。加上目前政策首重糧食安全,大豆更是雪上加霜。
當前國內大豆唯一可提的就是常規大豆(非轉基因大豆),如能在廣適性和產量上得以較大突破,行形成規模效益,中國大豆尚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