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湖北發展戰略是什麼
一、戰略機遇
1、產業轉移機遇
2、中部崛起機遇
3、創新發展機遇
二、戰略轉換
1、區位版戰略向產業戰權略轉換。
2、資源戰略向科技戰略轉換。
3、短期戰略向長期戰略轉換。
4、單一戰略向系統戰略轉換。
三、戰略定位及目標
1、戰略定位——中部支點
2、戰略目標——和諧湖北、創新湖北
四、戰略重點
1、工業強省。
2、人才興省。
3、環境亮省。
五、戰略工程
1、產業創新工程。
2、城鎮化工程。
3、信息化工程。
4、國際化工程。
② 湖北省"一元多層次"發展戰略體系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就是以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為統領,全面實專施「兩圈一屬帶」總體戰略、「四基地一樞紐」產業發展戰略和「一主兩副」中心城市帶動戰略,積極打造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大別山革命老區和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等一系列重要載體,將各市州關系全局的發展戰略納入省級戰略體系,形成區域全覆蓋、各級全統籌、多載體支撐、多平台推進的戰略體系。這一戰略體系是歷屆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幹部群眾心血和智慧的結晶,是湖北戰略謀劃與布局的集大成。
③ 湖北省正以厚積薄發的態勢和跨越式發展的氣魄,積極打造資本凹地,聚合中部優勢,構築區域經濟崛起的戰略
努力吧,只有好好努力,打好基礎之後才有後勁!
④ 新時代湖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是什麼
新時代湖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是: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爭取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
⑤ 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計劃試點班是什麼意思
不錯的。近日在省教育廳公布省普通高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中我院車輛工程專業與信息學院電子信息工程項目榜上有名。本次省教育廳確定本科、高職高專院校共69個專業,分別面向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是省廳為引導高校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湖北省戰略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所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重要舉措,我院積極組織申報,最終入圍。
⑥ 湖北省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包括哪些
昌宏保
武漢工業的發展目前正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武漢著眼長遠,謀劃工業發展的長遠大計,需要科學的眼光和戰略的思維。
工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條件,受制於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需要我們以科學的眼光重新審視過去一些人們習以為常、沾沾自喜的若干「優勢」。
一是區位。在新的宏觀政策環境和發展環境中,武漢的區位優勢正在淡化。從對外開放的角度看,不僅沿海地區繼續保持區位優勢,西南地區已在著手構建東盟自由貿易區,東北也開始謀劃東北亞自由貿易區。從國內區域發展的角度看,長江三角洲凸現龍頭地位,珠江三角洲正在積極擴張,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推動下,遼中南、成渝、福廈、長株潭、關中等城市圈群雄並起,爭扛「第四增長極」的大旗。武漢的區位優勢是以國內市場特別是中西部市場為基礎的。在內需不足,中西部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條件下,武漢區位優勢的含金量並不高。但隨著中西部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內需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武漢的區位優勢將會重顯威力。
二是科教實力。從實證分析的角度看,科教實力與經濟發展並不構成因果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動的,技術是商品,可以買賣,人才也可以流動,教育也只是眾多產業中的一個,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有限。由此看來,寄希望武漢的科教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就應該創造「轉化」的條件,降低「轉化」的成本,營造「轉化」的環境。
三是產業基礎。20多年來,武漢新發展起來的現代工業,總體規模在全國尚不具備像武漢五六十年代那樣的優勢,還支撐不起武漢在全國形成產業優勢。正在擴張和籌劃的汽車產業、化工產業、光電子產業和煙草行業,有可能形成產業優勢,是武漢新的希望。
四是水資源。早在20世紀90年代,水資源的重要性已為世界不少戰略家所關注和認識,被譽為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其重要程度將超過石油。在水資源價值陡升的有利條件下,武漢的水資源雖可為未來的發展確立重要的優勢,但從目前來看,水資源優勢尚未如同石油那樣構成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經濟發展環境。從發展的結構上分析,在代表改革開放和發展方向的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武漢處於相對落後狀況,發展起點相對較低。政府職能轉變還不是很到位,公共服務的水平還有待提高,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和單純依靠國有經濟發展的慣性還存在,戰略重點從國有經濟轉到非國有經濟還有一定難度和一個過程。武漢工業的發展環境還有待改善,金融業、物流業的支撐力度還不強,配套能力還需加強。武漢就業壓力大,老工業基地的社會保障包袱沉重,在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地方財力還難以支撐社保、養老等公共職能。武漢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既需要通過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加快自身的發展,又需要國家和湖北省的大力支持。
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時期。國際、國內經驗表明,在這一時期某一地方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其工業發展的速度。武漢市在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確立了壯大、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的發展思路。應該說,這一思路代表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模式。但是經過測算,這一思路只能保證武漢實現常規的發展。而從目前態勢來看,武漢要實現趕超任務,就必須走出一條超常規的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體制改革與體制創新可以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先進的體制是地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先決條件。
武漢要實現工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必須在體制改革和創新上領先一步。首先,政府職能向公共服務轉變。要把政府工作重心放在體制改革和創新、投資軟環境的改善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制度環境,堅持企業優先,堅決打破部門利益和行業壟斷,切實履行好公共職責,公共財政服從和服務於公共政策,創造各所有制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主動性和創造性地為企業服務,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績效,不斷降低社會交易成本。
第二,建立經濟自主增長機制。當前,影響武漢工業自主增長的關鍵在於增長動力的結構性缺陷和增長機制的體制性障礙,尤其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形成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資源優化配置作用,政府創新商務發展環境,有效引導和聚集經濟活動的經濟自主增長機制。
第三,要加快民營工業企業的發展。堅持國有中小企業和集體企業轉向民營化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中退出,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建立有產業特色的民營工業小區,擴大民營經濟的聚集效應,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吸引更多的民營製造業企業聚集武漢,壯大民營經濟規模。溫州民營企業的發展體現了明顯的區域性塊狀經濟特徵,其好處有二。一是產業集中度高,容易形成規模優勢。以樂清市柳市鎮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為龍頭的低壓電器產業年產值達180多億,佔領了全國40%的市場。二是分工細化,合作緊密。僅大虎打火機有限公司一家,就有幾百家企業與其合作為其加工零部件,構成嚴密的生產鏈。專業化生產不僅確保了產品質量,而且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商務成本,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第四要制定全球化發展戰略。鼓勵、支持和引導有比較優勢和經濟實力的國內企業,注重經營戰略全球化、經營目標多元化、融資國際化、生產營銷全球化、技術創新全球化,把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空間擴大到全球范圍,培育一批有全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
武漢要實現工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必須突出重點,強化支柱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發展在全國工業發展格局中具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產業。目前,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鋼車機,煙酒葯」、"五大產業基地"、「十大優勢產業」、「十五個產業鏈」體現了抓住重點、帶動一般的思路。在實施這一思路的過程中,既要堅持不懈,又要開闊眼界。因為在開放的大格局下,要振興武漢製造業,關鍵是在全球製造業的坐標中認准武漢的位置,進而不斷突出武漢製造業方面的比較優勢,揚長避短,提高優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優勢產品的市場佔有率。
根據國內外製造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一個地區形成某個產業優勢必須具備四個基本條件和兩個輔助條件,即相關的資源優勢、合適的企業組織結構、較強的配套能力、人文傳統以及發展的契機、政府的支持。從這六個方面分析,可以比較清楚地認識武漢製造業的比較優勢。
從資源方面來看,湖北及武漢的水、能、糧、棉、林和人才、勞動力資源豐富,有利於發展鋼鐵及金屬冶煉、高新技術、紡織服裝、食品加工、造紙等產業。從企業構成方面來看,武漢鋼鐵冶煉和汽車製造有很多大型企業,光電子產業有希望產生更多大型企業,其他產業基本是中小企業,對鋼鐵冶煉、汽車製造、光電子、精品服裝及其他加工業和都市工業的發展有利。從配套能力來看,武漢的機械製造仍有一定基礎,在鋼鐵、服裝等方面的配套能力較強,在光電子、汽車、紡織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配套能力。從人文傳統來看,鋼鐵、機械、紡織、食品是武漢的傳統優勢,汽車是湖北的傳統優勢,科技是武漢的長期優勢。
從發展契機來看,中國加入WTO有利於紡織服裝、鋼鐵產業中低附加值部分的發展,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轉移有利於加工業的發展,汽車產業面臨轎車進入家庭的機遇,但同時也面臨過渡期的時間壓力。從政府支持的角度看,光谷的建設有力地支撐著光電子產業的發展,其他有優勢的產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和支持。
總體而言,武漢的鋼鐵冶煉和紡織服裝最具比較優勢,其次是光電子、食品加工和汽車製造業。當然,由於武漢的產業結構正在調整之中,特別是武漢的區位優勢對謀求中國市場的國內外投資公司有特別的吸引力,不排除全球性的跨國公司以巨額投資打造其他優勢產業的可能。因此,我們要在認識武漢比較優勢的同時,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及產業發展的規律,動態性、前瞻性地對待重點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給國內外投資者更多的發展空間,比較容易形成特色,最終形成具有國家級甚至世界級的優勢產業。
武漢要實現工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必須將武漢城市群作為一個整體。在產業布局及分工方面,重點規劃發展三大產業帶:一是以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為龍頭,推進光電子信息、鋼材製造及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醫葯、環保等產業集群,建設黃石、鄂州、黃岡、咸寧產業帶;二是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推進汽車製造、IT設備、精細化工、輕工食品、出口加工等產業集群,建設仙桃、潛江、天門產業聚集帶;三是以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區為龍頭,推進汽車零配件、食品工業、農產品加工及鹽、磷化工等產業集群,建設孝感產業帶。從經濟理論上分析,武漢城市群目前的經濟布局是一個以武漢為核心,存在多層次發展梯度的典型點軸發展格局,客觀上存在由點軸帶動的梯度發展態勢。因此,選擇這一主導發展模式,實質是要選擇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包括二層涵義:一是要進一步增強武漢這個華中地區惟一特大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和中心功能,重點推進武漢國際性城市的建設,使武漢進一步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經濟中心。二是在重點加強武漢中心城市建設的同時,重點加強武漢、江漢平原、鄂東、環洞庭湖、環鄱陽湖五大城市群及周邊輻射區域的發展。突破行政區劃,按照市場規律,加快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周邊區域的經濟融合和聯動發展,使其在空間形態上實現一體化,武漢城市群的起步建設和最終成型就有良好的基礎。在促進產業聯動發展的同時,積極推進共同市場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圈生態建設,促進城市圈的產業聯動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⑦ 求一篇關於湖北經濟發展的論文!急急急!!!
湖北經濟發展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近年來,我省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效益較好、物價較低、運行較穩、後勁較足」,是十年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但是,與潛在的發展優勢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當前,在提倡「大開放」的背景下,有一些問題要予以特別關注。
□在堅持「好」的同時,盡可能加快發展
對於經濟發展來說,「好」當然是首要的,但「快」也是必須的,兩者兼顧,經濟才能健康、快速發展。
從今年上半年中部各省的GDP數據看,湖北的總量位於第二,增長率為第四。河南6817.02億(1位),增長14.7%(1位);湖北3953.6億(2位),增長13.3%;湖南3930.38億(3位),增長14.2%(2位);山西2511.6億,增長14.1%(3位)。
上半年,我省的GDP在全國居第11位,但之前的10位速度更快。譬如,廣東、山東、江蘇、浙江、河南、遼寧、四川的增速分別為14.3%、14.7%、15%、14.7%、14.7%、14.8%、13.7%。
我們發展不快的主要原因是開放不夠,經濟潛力沒有轉變為經濟實力。
□完善投資環境,增強湖北的投資魅力
從今年上半年中部各省的投資情況來看,我省投資增長31.6%,總量位居第三。在投資中一些大項目尤其是電子信息項目明顯增加,如80萬噸乙烯、中芯國際(總投資100億元)、富士康(一期10億美元)等。但是整個投資規模增長並不快,環境招商與產業鏈招商成為兩個關鍵問題。
□增強中小企業的發展動力,提高配套能力
我省的大企業在中部獨占鰲頭。「2006年中國企業500強」中部地區有55家,湖北有11家,東風汽車公司(22位)、武漢鋼鐵(集團)公司(48位)位居前列。
與大企業驕人業績相比,我省中小企業卻成了發展的「短板」。「2006年民營企業500強」中,湖北只有10家,僅佔2%。
中小企業發展不快主要是企業的經營環境問題,中小企業在缺資金、人才、技術的同時,還受到發展環境不優的制約。
□縣域經濟的擴張能力急待增強
縣域經濟是我省經濟發展的「軟肋」。2006年12月,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第六屆百強縣公布,河南省3個、湖南省2個、山西省1個,我省榜上無名;中部百強縣(市)中,山西有12個、安徽有10個、江西有9個、河南有40個、湖南有20個、湖北僅有9個。經濟發展具有「動車組效應」,一個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縣城和15個左右的鄉鎮的共同發展。目前,我省雖然已經對恩施之外的縣市全部實行擴權,其他省份則又有新的進步。浙江已經從「強縣擴權」發展到「強鎮擴權」,今年5月給141個省級中心鎮部分賦予縣級許可權,鼓勵山區農民到中心鎮落戶。
□在中部崛起機遇中謀發展
中央2006年3月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戰略之後,進一步明確了享受政策區域、中部辦、增值稅轉型等問題,中部各省都相應修改了發展戰略。我省在發展戰略上也應做一些調整:學習川渝經濟區,建設鄂豫經濟區;「三圈鼎立,三帶均衡」,拉動湖北經濟發展。即在武漢之外,發展宜昌、襄樊經濟圈,發展長江、漢江、清江經濟帶。
□積極爭取國家級新區,協調武漢城市圈發展
從中央同時批重慶、成都兩個西部新區來看,「四大板塊各設1-2個新區」的說法有可能。武漢市經濟發展速度很快,是中部單體最大的城市,但是,鄭州、長沙在全力追趕。2003年鄭州、長沙的經濟總量分別為武漢的 66.3%和55.8%,2004年分別為 70.3%和56.7%,2005年則分別高達73.7%和67.9%。鄭州圈從2002年起在中部一直領先。2004年中原城市圈的經濟總量超過武漢城市圈1100億,2005年超過1900億,2006年超過近2500億。關鍵的問題是武漢衛星城市規模小。經濟學中有一個「獅狼之爭」:一群狼肯定能夠打敗由一頭獅子帶領的羊群。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GDP:鄭州2001億,洛陽1331億,許昌717億,焦作698億,平頂山671億,新鄉633億,開封472億,漯河377億,濟源180億,共計7080億(一年增加1166億)。而2006年武漢城市圈的GDP分別為:武漢2590億,孝感404億,黃岡391億,黃石401億,咸寧234億,鄂州168億,仙桃162億,天門122億,潛江125億,共計4597億(一年增長596億)。
為使圈內8個城市與武漢同步發展,建議結合武漢新區的爭取和建設,採取以下措施:武漢城市圈應該1+8+3,即增加岳陽、信陽、九江,相當於原來的武漢經濟協作區,打破行政區的局限;發揮武漢科教實力,實行1+1戰略,即一所著名大學幫助一個地級市;大圈套小圈,如黃岡、黃石、鄂州,或者天門、潛江、仙桃本身就是一個小經濟圈,目前合作不足,競爭有餘。
⑧ 湖北提出「一主兩副」新戰略具體指什麼請參照中國中三角商務網回答
武漢、襄陽、宜昌3個城市,連起來就像一個等腰三角形;以這3個城市為圓心,以三角形的腰為半徑畫圓,這3個圓幾乎可以覆蓋整個荊楚大地。打造湖北「金三角」,現實條件具備,發展前景可期。
「十二五」期間,「一主兩副」3座城市加速快跑。武漢經濟總量時隔22年重返全國前十,宜昌、襄陽在全國城市排名均提升了20多位。但湖北省其它地級市體量與「一主兩副」相比,經濟層級相差較大。
湖北省政協委員、武漢大學教授鄒薇說:「要實現均衡、可持續發展,就需要統籌和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形成以武漢為龍頭,宜昌、襄陽為雙翼,一批『小虎隊』城市龍騰虎躍的局面。」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厚植協調發展新優勢。
從「一主兩副」到「一主兩副多極」,從「兩圈兩帶」到「兩圈兩帶一群」,匯聚荊楚共建支點的強大合力。多極帶動,多點突破,湖北闊步邁入協調發展新境界。
(8)湖北省產業發展戰略擴展閱讀
多極發展,也帶動了「一主兩副」之外其它城市對自身特色的重新審視,更是區域間良性互動的生動演繹。
「中國農谷」輝耀荊門。打造「產業之谷、綠色之谷、創新之谷、富民之谷」,荊門不斷探索現代農業轉型發展之路,亮點紛呈。如今的荊門,農產品加工業已躋身千億產業,農業經營主體突破2萬家,穩居全省首位。
隨州崛起「專汽走廊」。以特色突破帶動全市轉型跨越,隨州形成了30公里專汽長廊,專汽生產和出口規模穩居全國第一。在專汽產業強勢帶動下,隨州鑄造、風機、食用菌等產業躋身全省重點產業集群,香菇出口穩居全國第一,茶葉出口、新能源發電全省第一。
鄂州建設全省地級市綜改示範區;黃岡全力推動大別山試驗區建設;咸寧打造「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樞紐城市,十堰突出寫好「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大文章;
仙桃、天門、潛江各自發力,向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沖刺,建設「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區;「華中屋脊」神農架林區揚長避短,建設世界著名生態旅遊目的地。
⑨ 湖北省當前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我認為主導產業是農業,湖北省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游,農業資源十分豐富,是中國重要的回農產品生產基地。湖答北的支柱產業應該是鋼鐵,因為鋼鐵工業增幅最高。
但是我現在有自己的想法了,湖北的支柱產業可能要更高一層了,因為現在是2011年光谷高新技術發展區那邊,還有武漢光谷金融港已經見建工中了。
光谷金融港力爭用5到6年時間,成為武漢區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戰略支撐點;我國中西部金融信息服務產業示範基地;國際知名的現代金融服務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