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關於食品專業的畢業論文要求5000千字左右
發展綠色食品大豆產品促進黑龍江省大豆產業振興
摘要:黑龍江省藉助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優勢和較高的機械栽培技術水平,綠色食品大豆生產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由於受國際市場的沖擊較大,還面臨著種植收益過低、基礎設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強等限制因素。
關鍵詞:綠色食品;大豆產業;黑龍江省
一、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大豆發展現狀
大豆是黑龍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龍江省有多年的栽培歷史,種植面積、總產量都佔全國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明確了發展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是黑龍江農業的發展方向。在這一戰略的指引下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綠色食品大豆產業也隨著迅速發展起來,從2000年以來黑龍江省綠色大豆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 617.3萬畝,年均遞增20%以上,現已佔全省大豆種植面積1/4以上,產量達到250萬噸以上。已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大豆標准化生產基地44個,面積1 543.3萬畝。認證綠色食品大豆產品138個,企業65 家。
二、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大豆的產業優勢
1.黑龍江省環境條件優良。黑龍江開發較晚,環境污染小,病蟲害發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濕地資源豐富,全省擁有森林3億畝,森林覆蓋率43.6%;天然草原面積約6 500萬畝;濕地面積6 510萬畝。生態良好,具備發展綠色大豆得天獨厚的條件。黑龍江土質肥沃,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屬中、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熱、雨同季,適於大豆生長,加之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干物質積累,農產品品質優良。
2.大豆栽培技術水平較高。黑龍江省是全國大豆主產區之一,大豆面積佔全國種植面積近1/3,黑龍江省農墾耕地佔全省的1/5,土地規模化種植、機械標准化作業、栽培制度科學化已經走在全國現代農業建設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環節、各層面開展的農場與地方縣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帶動了地方大豆種植水平的提高。
3.綠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較高。黑龍江省從事大豆生產技術研究的科研機構較多,每個市都有多家從事大豆技術的研究機構,近幾年,每年的育成品種都在十個以上,70%以上大豆品種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種,黑字型大小、墾字型大小大豆油脂居全國領先水平,東農42等品種蛋白含量領先國際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專項資金用於綠色大豆產業的開發和研究,委託東北農業大學、農科院、植保站等單位進行綠色大豆高效生產技術的專題研究,為綠色大豆的生產、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龍江省綠色大豆產業發展限制因素
1.加入WTO後受國際市場影響比較大。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關稅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進口關稅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對大豆的進口實行配額制,不對大豆出口實行補貼,這在政策上為國外大豆的進口鋪平了道路。這幾年中國的大豆進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量約為2 600萬噸,2006年大概是2 800萬噸,2007年3 082.1萬噸,幾乎每年都有200萬噸的增加,2008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達到3 743.6萬噸,較2007年的進口量大幅增加661.5萬噸,增幅達到21.5%,連續第四年創下中國大豆進口量的歷史最高紀錄,預計2009年的進口量還將增加。與進口大豆相比, 國產大豆無論在商品質量和價格上均有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龍江省大豆的國儲庫收購價格3 700元/噸左右,而進口大豆到港價格僅為3 100元/噸,每噸比國產大豆低600元。
2.三大主栽作物比較大豆處於劣勢地位。2005年以來黑龍江省大豆的種植面積逐年下降,2007年種植面積為5 713萬畝,與2005年相比減少600萬畝,這里還沒有考慮後開墾的耕地面積補充進來的(大多數生荒地都適合種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種植面積卻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積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萬畝,這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大豆面積的萎縮。原因主要是與水稻、玉米相比種植大豆的效益底,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頃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頃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大豆主產區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黑龍江省大豆的主產區基本還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大豆是比較適合機械化作業的作物,黑龍江省的機械化種植水平也較高,但農田基礎設施相對來說還比較薄弱,近幾年連續發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災害給黑龍江省的大豆生產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我們各級政府雖然每年都在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種植面積較大、資金的投入還不到位,機井眼數還不能覆蓋大多數產區。沒有形成「旱能澆、澇能排」的綠色農業生產模式。
4.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強。黑龍江省大豆加工企業多是傳統的制油企業,數量多,成規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傳統加工多,新興加工少;有些企業甚至沒有小包裝,直接給省外企業加工毛油,這樣利潤空間就小。產業布局與產品結構不盡合理,產品結構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從規模結構上看,標准化、規模化程度低,綜合利用水平低。雖然一些企業也申請了綠色食品標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產品,像一些深加工豆製品、分離蛋白等加工企業近兩年剛剛出現,但規模較小,還沒有形成品牌,市場影響力小。必須採取高新技術向工業化、深加工方向發展。
黑龍江省大豆加工企業與沿海企業相比,大豆基本都為本地大豆,收購成本較高,而且大多數豆油都是銷往省外,銷售半徑也較長,運輸成本增加,這使得黑龍江省的豆油加工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四、黑龍江省發展綠色大豆產業的建議
1.藉助政策優勢,擴大綠色大豆種植面積。從2004年開始,黑龍江省進行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大豆標准化生產基地的創建工作,省財政拿出專項資金用於綠色大豆基地的環境監測和管理費用,各大豆主產縣應利用該項目,積極爭取開展綠色食品大豆標准化生產基地的創建工作。基地的創建上連著企業,下牽著農戶,是一個企業增利、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綠色富農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發展戰略的一個具體體現。積極落實省政府「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設優質大豆基地5 700萬畝,大豆總產量170億斤。按綠色食品大豆生產技術規程種植的大豆是優質大豆,綠色食品大豆基地是優質大豆基地建設的重要途徑,各大豆主產縣應藉助政策優勢、制訂計劃,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推動綠色食品大豆基地的發展。
2.實行由種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戰略轉變。黑龍江省是大豆的種植大省,綠色大豆的種植面積也排在全國首位,但加工相對薄弱。黑龍江省應積極制定措施,實行由種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轉變。近幾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陽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業外,也涌現出了像哈高科異黃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這樣的深加工企業,政府應高度重視,積極扶持這些企業做大做強,實現對整個綠色大豆產業的拉動作用。無論是大豆生產還是大豆製品加工,都必須實施標准化生產, 逐步建立科學、完備的大豆質量安全標准、檢驗檢測和質量認證三大體系,狠抓產地環境、農業投入、生產過程、包裝標識、市場准入五大環節的管理,改變無標生產、無標上市和無標流通的狀態。要把「振興大豆產業行動計劃」和「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結合起來,推廣大豆綠色栽培技術,杜絕使用不合理農葯與化肥,建立綠色有機大豆生產基地,發展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綠色大豆原料和綠色大豆製品,以適應安全、營養食品消費的需要。 3.加強管理,確保大豆食品質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後,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質量安全法也於今年6月實施。所以企業應該通過加強企業管理,來確保質量安全,應當建立食品質量安全檔案,保存企業購銷記錄、生產記錄和檢驗記錄等與食品質量安全有關的資料,有條件的企業可以試行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業食品質量安全檔案應當保存三年,做到哪個環節出現問題有據可查。黑龍江省大豆加工的標准體系、檢驗檢測體系、食品安全體系及質量認知體系也相對滯後,大多數企業沒有通過「國際質量管理標准(ISO9000)」及「國際環境管理標准(ISO14000)」,「良好操作製造(GMP)」,「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HACCP)」等相關認證,質量安全管理相對鬆散,若把黑龍江省建成農產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強省還需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加強企業的管理水平,向品質優良、管理一流、綠色名牌的方向前進。
4.加大力度保護非轉基因大豆生產,打造綠色食品大豆產品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種植的都是轉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產量高、種植成本低,競爭力遠遠強於中國大豆。但中國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轉基因和綠色食品大豆產品的品牌特色,用於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質量高、品質好、食用安全等優勢。因此,以非轉基因、綠色食品、優質安全為切入點,黑龍江省要積極培育黑龍江省的綠色食品大豆產品品牌,嚴格非轉基因大豆標識制度,加大宣傳,提高知名度,爭強市場競爭力。像九三豆油、陽霖豆油這樣的老品牌,繼續鞏固市場佔有率,向新食用油產品開發、改善產品包裝、有機產品認證方向發展;新的深加工企業應看清形勢、抓住機遇,確定好自身的市場定位,努力確立市場的品牌地位。像大慶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們率先在全國進行高純度蛋白質粉的開發,並調配成適合不同人群的營養蛋白質粉、飲料、餅乾等,認證了十多個綠色食品標志,公司以非轉基因、綠色營養、優質安全為宣傳口號,成功佔領了國內大部分市場,是國內最大的蛋白質粉加工企業,現「日月星」商標已是中國馳名商標和亞洲最具價值品牌。黑龍江省的企業要跳出轉基因大豆及其製品的惡性競爭圈子,獨樹一幟,以非轉基因和綠色食品的黑龍江品牌,提高大豆產品的附加值,叫響品牌,佔領國內市場、打入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孫向東,任紅波.加入WTO後黑龍江省大豆產業展望與對策[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0,(6):39-41.
[2]韓曉增,王守宇.發展黑龍江省綠色大豆產業帶的思考[J].大豆通報,2001,(6):3-4.
[3]蘆玉雙.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現狀及對策的調研報告[J].大豆通報,2003,(1):28-30.
[4]曹海英.黑龍江省大豆生產的制約因素與對策[J].黑龍江糧食,2006,(1):18-20.
❷ 求一篇5000字左右的於食品有關的論文
食品安全與健康同行
近年來,在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出現了令人憂慮的問題。肯德雞的「蘇丹紅」、豆腐中的「吊白塊」、水餃中的「毒青菜」……更危險的是「三聚氰胺」,它不僅在牛奶中大量出現,還在雞蛋中存在。這些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問題,就像目前全球暴發的金融危機一樣,席捲整個大地,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更牽動著大家的心。
在我們的周圍食品安全問題確實存在著。我的鄉下老家盛產食用菌,記得上次回家時,我參觀了整個香菇的製作過程。我與叔叔一起走進菇棚時,一股帶著香菇味的暖流迎面赴來,叔叔告訴我這里就是做香菇的地方,並示範給我看製作過程。只見叔叔與其他小夥子在一起幹了起來,我正看得著迷,可看到最後我感到什麼地方出了毛病。只見他們把做好香菇筒袋,放入石蠟液體中浸泡。叔叔告訴我,用石蠟浸泡後不但可以保證菌棒不發生爛棒,同時可以防水,等香菇生展後還可以保證香菇水分不丟失,起到很好的保鮮作用。我聽了他們對石蠟作用的介紹後,使我對「石蠟」這兩個字越想越不對勁,決心弄個明白。
回到家裡,我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全力搜索有關石蠟的知識。終於明白了它的真面目。原來,蠟是一種工業用品,也叫工業石蠟,它是一種復雜的化學成分,其所含的危險成分主要是苯,它是對人體一種十分有害的物質。專家指出它是人體皮膚癌、肺癌產生的罪魁禍首。看了介紹我大吃一驚,原來這就是電視上宣傳的嚴格禁止的「蠟菇」。看到這里,我終於明白了,這些菇農,為了自己掙大錢,追求最大的自身利益,在食用菌生產中放入了工業石蠟,製造出毒香菇。他們不知道,這種行為是犯罪行為,他不但影響了人們的生命健康,如果這些香菇出口國外還會引起外交糾紛,損害我國的國際形象,他們這樣做實在是不應該啊。
原來食品安全問題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也可能正在發生在我們的身上危害著我們的健康。我想,我們國家要高度重視食品安全這個問題,只有通過加強立法,嚴格執法才能制止這些問題的出現。同時做為一名小學生,我們也要積極地參與到食品安全的宣傳中,讓更多的人認識食品安全的危害,抵制農葯食品、化學食品、問題食品,這樣才能讓食品安全與我們的健康同行。
食品安全與人性
食品,說的普通一點就是人們每天吃的和喝的。具體指的是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為「問題食品」。
提到食品安全,人們心中是異常關心的,關注的。因為隨著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人們飲食文化多樣化,食品衛生與安全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蘇丹紅事件」、「注水肉」還有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無一不牽動著廣大民眾的心。隨著食品的多樣化發展,各種添加劑不斷翻新、涌現,不斷被加入食物中。肉鬆中有添加劑,奶粉中有三氯氰胺。雖然現社會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對稱,但可能都是消費者心中所默認的,考慮到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們身邊的人,他們也大都認同「眼不見為凈的」觀點,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時候,你不會想食品的生產過程是怎樣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過了國家衛生檢查,你只是考慮到口感的好壞,但有時吃的是「問題食品」,你卻不知道,等到出現問題時,你可能也發現不出是食品原因,當然也拿不出任何證據來證明了。生產商這樣生產「問題食品」,我認為這不但影響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嚴重威脅到國家的聲譽。這樣做無疑是一種羞恥,一種無能,一種人性泯滅的表現。
食品安全中出現問題,人們都會首先想到出售商和製造商。是的,追求利益是企業的天職,但他們不能丟失了人性;是的,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競爭的是價格,但是他們不能向豬肉中注水;是的,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內部之間,企業與民眾之間有時會利益分配扭曲,但是他們不能拿消費者的健康來負擔。
企業固然有他們應該負擔的責任,但是國家有關部門的官員也不能從旁而立。以人民利益為重,依靠國家法律法規來維護民眾健康是他們的責任,有句俗話「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在者,建立食品安全體系是重中之重,如今《食品安全法》已讓部分民眾吃了顆「定心丸」。食品安全已有標准,但每個企業有自己的「標准」,有時是標准不能落實,因為個別地方官員、領導和生產製造商「勾結」,有所謂的免檢產品,不用檢查就發放衛生許可證,直接出售。這樣可以說不為黨負責,不為人民負責。
消費者自身的防範意識、自我安全健康保護意識也是不可缺少的。當然買食品不能單純的相信吹噓的廣告:質量第一,等等的。從某些消費者理解到,他們全憑廣告,坦言道:有質量第一的誰還買質量第二的食品?話說回來,自己不對自身健康負責,何人還會關心你?
食品安全出現問題,人的健康就會受到威脅。在如此嚴峻的問題面前,為什麼還要出現「問題食品」?所謂的人性都到哪裡去了?作為自然界生物鏈的最頂端,我們不是自食其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