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生活的詩歌
贊許,在此後蜀地詩人的詩篇中常常流淌。
「這次全球徵集很有趣的一點,就是這些林盤都各有特點,沒有作業可抄,我們希望給每一個林盤獨一無二的解決方案。」2020年4月,在首屆成都市特色鎮(街區)建設和川西林盤保護修復規劃設計方案全球徵集活動中,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設計師司敏劼與國內外設計師們一起參觀游覽川西林盤時,不禁發出感慨。
杜甫喜歡的川西林盤,發源於古蜀文明時期,4700年前就有林盤雛形,2700年前秦朝時期川西林盤形成,成型於漫長的移民時期,延續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
司敏劼感悟的川西林盤,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區農家院落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從而形成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是成都平原特有的、全國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園風光。
一個川西林盤往往以數個農村院落為圓心,形成直徑50米至200米的圓,圓圈內層是環繞院落的高大樹木,外層則是耕田。
星羅棋布、大大小小的林盤散落在岷江沖積平原上,「川西林盤的散居形式,來源於古人逐水草而居,逐漸演繹為築林盤而居。自李冰父子主持修建起都江堰水利工程,從此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獨特的環境、氣候,構成了川西特有的林盤建築。」成都亞林古建築總策劃師汪洋曾在2016年中國·成都第三屆古建園林技術高級研討會上如此解釋川西林盤的散居格局。
敬畏和順應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成都人在川西林盤中找到和創造了早期的宜居生活——林盤民居以庭院式為主要形式,基本組合單位是院,立面和平面布局靈活多變,住宅布局開敞自由,對稱要求並不十分嚴格,契合川人隨和豁達的生活態度。
川西林盤內,竹類、喬木、灌木、稻田構成了具有垂直空間梯度的復合植物群落結構,具有良好的視覺景觀價值,呈現出寧靜、自然、朴實的面貌。川西民居的建築造型更是輕盈精巧,建築風格淡雅飄逸,空間尺度親和宜人。「川西林盤這種傳統生態聚落,是世界上稀有的鄉愁文化的載體,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值得珍視和保護。」一直關注和參與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作的聯合國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高級建築師劉衛兵說。
恬淡、閑適、富足,林盤生活方式成為世代成都人的鄉愁,合成古蜀生態哲學,亦合乎自然辯證法,故而成為成都人的集體記憶。當林盤整合了現代生活設施,加入了「農創」「文創」等現代創意,曾經在時代大潮漸趨沉寂的竹林,再度成為都市人追逐的新式林盤,煥發出新潮、鮮活的鄉村宜居氣息。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陶淵明《歸園田居》
「不變」與「變」的詩意:
更新人居環境植入產業
站在西安推介會的演講台上,成都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如是介紹:川西林盤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農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築風格的重要載體,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
學者認為,一個川西林盤就是一個林盤體系,包括林盤和周圍的道路、水系、耕地、林地、台地和丘陵、曬壩、祠堂等8個方面的內容,猶如一個個微型公園散布於廣袤的田野之上。經過統計,成都全域有12.11萬個林盤,面積為54185公頃,居住人口362萬人。
2018年4月,《成都市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出台,充分依循傳統川西林盤「田、林、水、院」空間格局,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整治,構建「林在院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盤聚落體系,在川西壩子逐步呈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錦綉畫卷。
2017年11月,成都推出「十大重點工程」助力鄉村振興,特色鎮建設、川西林盤保護修復等納入其中。根據規劃,到2022年將建設100個特色鎮(街區)、保護修復1000個川西林盤。3年中,成都共梳理基礎條件良好可規劃建設特色鎮(街區)120個,梳理可以保護修復的林盤8000餘個,近5年內擬實施保護修復的林盤1000個。
那麼,川西林盤作為基本單元,該怎麼做到保護修復?成都提出——遵循「多改少拆」「三原四不」(原生態、原住房、原材料,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過度設計、不冒進求洋)的原則,深化川西林盤保護修復規劃設計,著力保留林盤「山、水、田、林、院」的原生肌理和集生產、生態、生活、文化、景觀於一體的原鄉生活場景。此可謂實施川西林盤有機更新的「不變」之規。
同時,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理念,著力將川西林盤融入全域旅遊、融入天府綠道、融入農商文旅體產業功能,構建生產共營、生活共融、生態共享的川西林盤生產生活圈,繪就「開窗見田、推門見綠」的錦綉畫卷。此可謂實施川西林盤現代化的「變」之理念。
實施3年來,成都採用「特色鎮+林盤+產業園」「特色鎮+林盤+農業園區」「特色鎮+林盤+景區」三種建設模式推進林盤保護修復;依託天府綠道,環城生態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等特色資源,結合田園綜合體建設等項目,統籌推進林盤保護修復。
截至目前,成都已啟動建設特色鎮57個,川西林盤保護修復546個,目前打造形成30個重點特色鎮和132個高品質精品林盤。
「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耶。」 ——蘇軾《記嶺南竹》
❷ 如何將民族文化融入旅遊
楊紹斌「思想有多遠路就有多遠」,文化與旅遊融合首先要在思想理念上融合。恩施的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都很豐富,我們不能坐擁「金山」不識「寶」,一個勁地打瞌睡,而是要將恩施的文化優勢和旅遊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核心競爭優勢。從恩施的實際出發,發展文化產業的最佳業態是大力發展生態觀光、休閑養生的健康旅遊產業,讓文化產業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平台和空間,使旅遊產業有一個持續永恆的「助推器」。縱觀近幾年文化與旅遊發展現狀,雖然旅遊持續火爆,文化產品精彩紛呈,但現狀仍不容樂觀,文化和旅遊這兩大集團軍仍然是各打各的鑼,各吹各的號。怎樣讓兩者融合在一起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作用?首先要具備的是融合的理念。比如,恩施市建設「仙居恩施」,打造「八大生態走廊」,筆者認為,要科學制定文化與旅遊同步發展的規劃,建立文化與旅遊同步發展的機制,大膽地探索文化與旅遊共同發展的新思路,可以將部分體育運動和戶外運動項目與景區的健康基地接軌,將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項目有機結合,整合文化和旅遊資源,真正促進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恩施可借鑒外省的先進經驗,把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納入地方整體發展戰略,讓重大文化旅遊項目進重點工程的「籠子」,重要文化旅遊基礎建設資金進財政預算的「盤子」,重點文化旅遊產業園區建設進政府經濟發展標志性工程的「圈子」,努力實現文化旅遊產業審批優先、政策優惠、服務優良的最佳狀態。結合恩施實際,推動文化與旅遊的互動融合,主要應把恩施雄奇壯美的自然山水旅遊資源與現代化健康養生以及戶外運動融合起來;把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與參與性強的娛樂項目結合起來;把紅色文化與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結合起來,把恩施紅色旅遊的功能發揮出來。突出實施文化旅遊產業大項目、大整合。打破傳統的結構單一的旅遊產品體系,把已成型的景區連片成塊、一線串珠,達到旅遊「一票通」。提升文化旅遊品位。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與農牧、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有機結合,大力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旅遊。建設一批旅遊專業村、專業鎮,將文化創意與工農業生產相結合。扶持一批旅遊產業的龍頭企業,如恩施玉露茶的加工生產、貢米基地建設、恩施白酒等特色產業,民俗文化類的根雕、菊花石、西蘭卡普等手工藝品,興建一批展示民俗文化特色的展館,以此轉化一產業,提升二產業,帶動三產業,滿足各地遊客和市民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發揮文化旅遊品牌優勢。大力挖掘、整理、加工和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建設民俗文化博覽園;發揮生態文化品牌優勢,強力推進「八大生態走廊」建設;建設一批在國內具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戶外運動基地和健康養生場館會所;整合紅色旅遊資源,實現紅色旅遊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利用有機結合。培養和起用文化旅遊人才。大膽起用一批文化旅遊全能人才,在招賢納士時敢於打破傳統用人觀念。定期舉辦文化旅遊培訓班,培養一批文化旅遊專業管理人才,並將培養文化旅遊人才作為一項長效機制。恩施的文化旅遊發展藍圖已繪就,實現目標主要靠人才。加強文化與旅遊資源的互動融合,使文化因旅遊而傳播,旅遊因文化更精彩。
❸ 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如何選擇
專家預測:未來,文化旅遊的市場空間將有望達到2萬億元。在這個背景下,把文化與旅遊攥成「拳頭」,既抓住了文化與旅遊的內在聯系,又順應了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相融合的規律。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應在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1、聚焦「大融合」,在統籌兼顧上發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提速增效,必須以統籌全局的視野加快推進「三個融合」,充實完善旅遊產業內容、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撬動地方經濟騰飛。
2、規劃「大項目」,在強化支撐上發力。文化旅遊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個個項目的支撐。當前,正從點狀開發、線路統籌向區域聯動轉變,必須通過區域內規劃布局和實施重大項目,充分發揮項目建設在優化結構中的強大引擎作用,推進文化旅遊產業聚集發展,在更大時空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發休閑、體驗和度假型產品。
3、開發「大產品」,在有效供給上發力。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引領消費。當前,我國文化旅遊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旅遊領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問題。為此,必須以「用戶為王、體驗至上」為核心,充實完善旅遊產品供給、優化旅遊產品結構,更好地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滿足快速增長的大眾化、個性化旅遊消費需求。
❹ 文旅融合是大勢所趨嗎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認為,文化和旅遊早就越走越近,文旅融合已成現實發展方向。「發展文化產業需要與旅遊相結合,旅遊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旅遊角度來講,旅遊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劉思敏觀察到,在現階段可開發自然旅遊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文化與旅遊的結合越發重要,依託文化資源與創意發展旅遊產業,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事實上,從國家層面,這些年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推動了文旅產業的結合。比如,在《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要發展文化旅遊,擴大休閑娛樂消費。再比如,在日前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到要推動旅遊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在文化方面,要科學利用傳統村落、文物遺跡及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藝術館、世界文化遺產展示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遊,推動劇場、演藝、游樂、動漫等產業與旅遊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遊。
❺ 怎樣做到將民族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要想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樹立鮮明的主題旅遊形象,實現文化資源保值增值,必須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旅遊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創意、設計和開發,沿歷史發展脈絡,融入蒙古族原生態文化和現代文化創意,以新型的旅遊產品為載體挖掘特色文化資源,設計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特點的文化旅遊產品;
要進一步挖掘知名旅遊景點景區的文化潛力,對發展條件好、潛力大的景點景區,以迎合當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現景區的歷史文化底蘊、民族風俗習慣、地域文化特色等,豐富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將其打造成引領內蒙古文化旅遊發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題突出、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從不同層次向外界展示和宣傳全區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資源;要引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的文化旅遊熱點地區建設,以名鎮、名街建設為重點,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打造文化旅遊特色產業集聚區。
另外,我區文化旅遊產品結構相對單一,旅遊體驗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遊產品設計存在既重復又割裂的現象,品牌效益難以發揮。只有將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進行優化重組,才能使文化旅遊產品形成互補優勢,形成優質文化旅遊產品鏈;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資源共享,才能滿足遊客對文化內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個區域的旅遊經濟水平。
因此,有必要對全區文化旅遊品牌進行有效整合,根據文化旅遊資源空間分布特點,發揮規模效益和聯動效應,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文化旅遊產業集群。旅遊產業的創新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要注重提高從業者的文化素養,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創意,把體現人文關懷、提升文化內涵貫穿於旅遊的全過程。文化旅遊化需要培育多樣的旅遊載體,發揮政府的引導功能,拓寬遊客的參與領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文化元素貫穿其中,讓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一同肩負起我區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使命和責任。
當前,內蒙古旅遊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雄厚的產業基礎,獨特的資源優勢,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十三五」宏偉藍圖的徐徐展開,我區必將迎來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春天。
❻ 文化旅遊+康體養生如何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在資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的均衡發展等方面,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均獨具優勢。需要注意的是,在這類特色小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文化產業與康養產業不能盲目融合發展,還需形成資源共享、短板互補、循序漸進的發展格局。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文化產業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在於資源共享、短板互補。優美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生態,既是做文化旅遊的必要條件,又是打造優質康養基地的良好基礎,一項條件同時滿足二者之需,這就是資源共享帶來的價值。短板互補則是指文化創意設計能夠賦予康養產業更多文化內涵和趣味,從供給側提升康養產業的品質,並且形成產業特色。
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可以依託長壽文化,大力發展長壽經濟,形成食療養生、山林養生、氣候養生為核心,以養生產品為輔助的健康餐飲、休閑娛樂、養生度假等功能集聚的健康養生養老體系;也可以依託醫葯文化發展醫葯產業,推動健康養生、休閑度假等產業發展的醫養特色小鎮;還可以原生態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健康養生、休閑旅遊為發展核心,重點發展養生養老、休閑旅遊、生態種植等健康產業。
❼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哪家企業比較好
文旅融合發展可以通過「文化旅遊化」和「旅遊文化化」兩大架構來實現,北京綠維文旅作為全國知名的旅遊規劃、城鄉規劃「雙甲級」綜合規劃設計院,深耕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和文旅融合落地項目開發建設十餘年,提出了文化旅遊化的「八化」方法,即通過文化業態化、文化產品化、文化主題化、文化品牌化、文化體驗化、文化游樂化、文化互動化和文化情景化落實文化向旅遊業態與產品的轉化。通過「五法」實現旅遊文化化,即在旅遊開發與運營中,借力文化特色塑魂、文化品牌賦能、文化展演活游、藝術工藝創品、IP整合價值等方法,實現旅遊中文化的創新應用。全國知名的旅遊規劃、城鄉規劃「雙甲級」綜合規劃設計院--綠維文旅,以「創意經典·落地運營」為理念,專注於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和文旅融合落地項目開發建設服務十餘年,率先推出了《文旅融合專項規劃編制導則1.0》,指導行業開展文旅融合規劃編制工作的規范,並將於新書《文旅融合的創新探索與規劃方法》中發布。此外,綠維文旅提出文化引導的區域綜合開發模式、旅遊項目文化找魂三部曲,並在大遺址旅遊、宗教旅遊、工業旅遊、文物旅遊、文旅主題園區、文旅小鎮、景區型博物館開發運營等方面形成了創新規劃方法和打造模式,出版了《文旅融合專刊》,可為市/縣政府及文旅管理部門提供《文旅融合專項規劃和行動計劃》,並為遺址遺跡、文化遺產、影視演藝、文創體驗、工業旅遊、紅色旅遊、民族民俗、地域文化、歷史傳統文化、宗教、博物館、文旅城鎮園區等各類文旅融合項目提供創意策劃、建設規劃與落地設計。至今,已完成各類文旅項目規劃設計數百個,其中大運河文化旅遊帶、淹城春秋樂園、「古堰畫鄉」鄉愁藝術小鎮、寶峰禪韻小鎮、丹泉洞天酒文化旅遊區、水滸文旅小鎮、邯鄲成語小鎮、插花藝術博物館、大明宮遺址、洛陽隋唐遺址等,都已經成為業界經典和示範。』
❽ 如何發揮文化旅遊產業的牽引作用
文化旅遊是文化與旅遊碰撞和融合的產物,也是經濟新常態下的重要組成部回分。前瞻產業研究答院認為,進一步促進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發揮文化旅遊產業的牽引作用,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掌握基本融合方式,精準把握融合方向。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主關鍵詞是融合,因此必須熟練掌握融合的基本方式,才能精準把握融合的方向,從而為文化旅遊產業深入融合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培育文化精神,增強產業融合內涵。文化旅遊產業的核心在於內在文化精神,特別是風俗、觀念等非物質性的文化元素。所以,培育文化精神,就是提升地方文化特色。
最後,完善保障措施,確保產業融合質量。文化旅遊的融合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需要多方保障,才能順利推進,才能令融合具有質量。完善保障措施,具體要完善資金保障、法律保障、組織保障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