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為什麼重視中國文化產業

為什麼重視中國文化產業

發布時間:2020-12-11 04:55:25

㈠ 運用政府職能的知識,說明我國為什麼要更加重視發展文化產業

1.文化產業可以帶來豐厚的利潤,美國文化產業取得了另世人驚嘆的發展。根據《內美國經濟中的版容權產業:2004年報告》提供的數據,在1997年-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增速是3.51%,超過同期美國GDP2.4%的年均增長速度;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的增加值為12500億美元,約佔美國GDP的11.97%。而我國的文化產業卻處於起步階段,發展潛力巨大。
2.增加就業,2002年核心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548.4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4.02%。同年,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1147.6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8.41%。僅核心版權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就遠多於飛機、鋼鐵、葯品、紡織、食品加工和電子器件等傳統知名產業。
3文化產業可以傳播本國文化,增強對別國影響力。
4.放眼全球,充分吸收國際資本、世界文化資源和各國人才,同時廣泛開展國際合作。

㈡ 為什麼說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必由之路

趙啟正主張:制定國家文化發展戰略 對外輸出文化

中國網 | 時間: 2006-03-09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中國的文化產品貿易遠遠不像商品貿易是出超,而是嚴重入超。多年來,我們的圖書版權貿易一直在10:1左右的逆差水平上徘徊」。「兩會」期間,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政協委員趙啟正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強的國家,因此,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特別加強文化的振興,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我們是世界第一的電視機輸出國,卻不是一個能夠輸出電視內容的國家

趙啟正委員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為全世界的文明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還曾經有四大發明,對推動人類進步起了巨大作用。但這都是祖先的貢獻和祖先的光榮,四大發明之後幾百年來我們沒有更重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我國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對世界文化貢獻作用開始加強,但必須冷靜地看到,如今中國對外的文化影響遠不如外界對中國的文化影響。

他介紹說,我國的文化產品貿易遠遠不像商品貿易是「出超」,而是嚴重「入超」。以圖書為例,多年來我們的版權貿易一直在10:1左右的逆差水平上徘徊,其中90%又是出口到亞洲國家和我國的港澳台地區。如果單看對西方的貿易,這種逆差大約在100:1,也就是說,我們買人家100個版權,人家只買我們1個。2004年從美國引進版權4000多種,我們只輸出14種;從英國引進2000多種,輸出16種;從日本引進近700種,輸出22種,這種逆差是顯然的。

趙啟正委員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決不是一個圖書貿易機構或政府部門的問題,是我們整個文化軟實力不夠,還有一個漢字不流行的問題。他說,「外文的小說為什麼能翻譯到中國,特別是英語?這是由於英語的流通,中國學英語的人有多少?大學生2000多萬,如果算上從小學開始學的,就是上億的人,而外國學習中文的人很少,美國中學生學中文的不到3萬,不足中國的千分之一」 。

「我們現在輸入了很多外國文化,也因此同時輸入了外國的某些價值觀。中國輸出了大量的電視機,卻沒有輸出電視機里的表演——輸出的電影很少,音樂很少,電視劇很少……我們是世界第一的電視機輸出國,卻不是一個能夠輸出電視機內容的國家。」

對此,趙啟正委員表示,一個強國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強的國家,如果沒有文化的支持,單靠經濟的發展是不行的,因此,作為政協委員,我希望盡快地制定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對外輸出文化是這一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通過這個戰略使世界了解中國,認同中國,支持中國的主張,所以,中國要對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貢獻,不能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

向世界介紹中國最大的難題就是文化差異

在擔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時,趙啟正委員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向世界說明中國,在他看來,向世界說明中國是中國外宣的內容,要說明的是中國的社會進步,中國的政策,中國人民的生活現狀,以及中國的明天,回答外國人對中國的不解之處。向世界說明中國是建立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所必需的,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目的是讓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國,有一個好的輿論環境,就是使中國有一個好的「國緣」。

他指出,在國際輿論環境中,由於誤解,由於利益矛盾,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就會有誤解、歪曲和攻擊,相比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的地位是低的,在這種情況下,向世界說明中國就更有糾正偏差的作用。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去掉他們頭腦中有偏差的地方。我們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渠道和辦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應該考慮到我們想要告訴別人的,和他們不知道的,他們想要知道的。

「現在顯然中國人對外國了解得多,外國人對中國了解得少,是很不對稱的。一個中國孩子可以說出美國電影的名字,美國球星的名字,一個大學生能說出很多美國政治家的名字,但反過來情況就不同了。這對中國是不利的,人家不了解你,對中國有誤解,造謠的人就有機可乘」,趙啟正委員表示,改革開放之前外國人對中國所知甚少,改革開放後迅速改善,但由於起點低,所以需要很長的時間扭轉這一狀況。何況中國作者不能貼近或者說不太了解外國人的思想方法,文化差異很大。所以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難點在於如何克服文化上的價值觀差異障礙,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如今,被海外媒體稱為「中國內閣發言人」的趙啟正委員,受聘擔任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他說,我作了將近8年的新聞工作,對於我們新聞人才的優勢和劣勢有很多體驗,一個重要的感觸是新聞人才的培養和實際需求之間還不夠緊密,因此我願意在新聞教育的教學方案上、課程設置上、以及和社會的溝通上應該做些工作,使學生德才兼備,更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徐雅平)

王永安簡介 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主任、教授,京華傳媒網顧問。

1964年7月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新聞系,同年8月被分配到人民日報,長期從事編輯、記者、評論員和部門領導及新聞教育管理工作;有新聞學、法制學、社會學等方面的論著,被司法部聘為全國法制報刊評審員。

1998年以來從事網路傳媒的教學和IT研究,在中國高等院校中,依託人民網,首先設立電子傳媒專業;2000年在考察美國矽谷有關網站和多媒體教學中,提出把東方文化溶進西方科技的辦網構想得到了嘗試,受到加州大學海烏爾分校多媒體研究生院的重視,指導設計的北美琴社網站被「國際網站管理人與設計師協會」評為「2001-2002年度國際網站金獎」。

文化輸出己成必然趨勢

中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產品,
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是炎黃子孫的也是全人類的。當中國進入一個新階段,朝氣蓬勃前進時,我們有責任、有需要、有本錢做好文化輸出工作。

輸出,其實是讓外界了解中國、迷戀中國、信任中國,形成文化經濟的全球互動。申奧申博成功、加入WTO,增加了我們對文化輸出的深刻認識。文化輸出有物質產品;有意識形態、倫理道德諸方面的精神產品,這些均是人類文明的見證。我們的產品、以及人文方面的東西怎麼對外宣傳,打開市場,產生良好的國際效應和可觀的經濟效應己不僅是認識問題,而是每時每刻碰到的、必須解決的問題。國外重視中國市場,比如最近歐洲為了打開中國的旅遊市場,他們也展開競爭。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這個形勢。黎園女土利用自身的優勢,主動張羅大家來談此類重大課題,很及時,我全力支持!

輸出必須藉助傳媒

談到輸出,自然要涉及傳播和傳播手段。中國人很講究傳播,老祖宗有精闢論述。

(一)「傳授」這個詞,韓愈《師說》解釋為傳道授業解惑。特別這個「解惑」,猶如三寸不爛之舌功。我們和西方打交道就要善於解惑。我比較欣賞這個觀點。

(二)「傳布」,這是《禮記》里所說的: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這第二句的意思是祖先的恩德知道了不說,不仁義啊!

(三)傳遞、傳達,講傳播手段。

比如,在發現兵馬俑的過程中就存在一個傳播問題。(編者註:在發現兵馬俑的過程中,王老師策劃用內參破弗傳,結果引起中央重視,使世界八大奇跡公布後轟動中外。)

對此事寫得比較准確的是新華社記者楊兆麟2000年6月在《僑報》發表的內幕文章。我順便說說。引子就是知而弗傳。1974年農民打井時從井下挖到了兵馬俑,不知何寶,拉到當地縣文化館後,管理人員慧眼識真金,又擔心陝西博物館知道了肯定會上調,乾脆對外密而不宣,也這是「知而弗傳」。剛好我有個同學探親,知道了這情況,他覺得這么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被眾人知曉?他回京後急匆匆找我。當時正在批林批孔,我在報社評論部工作,知道中央的宣傳精神(但更深的內幕不清楚)。我說這武土俑對研究秦始皇、研究秦末漢初的文化非常有幫助。我讓同學立馬寫出來報中央。他第二天就寫好了,在稿子中點了當地的本位主義。為了能登內參引起上邊重視,我在導語部分又特別加了這個發現有什麼重要意義的話。姚文元先審閱,改了兩個字同意發內參。內參上去後,江青有批示,李先念副總理借江青很重視的話題批給國家文物局。那時誰都知道江青一句話的份量。國務院秘書長問情況,國家文物局不知道,就問省文物局,省里也不知道,一問縣文化館才知道了。國家很快組織力量挖掘,同年公布於世,引起轟動。「知而弗傳」,有時會誤國誤民,古人稱不仁義是有道理的。

傳播與輸出互動

當代新聞傳媒業發展很快,手段更科技化,運作更市場化,理念不斷潮流化。近代有新聞學,現代又引進了傳播學。就傳播與輸出互動而言,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有交往就有傳播,有傳播就有輸入或輸出的效應。關鍵是怎麼使用。其實輸出不是那麼神秘的,只要和它多打交道,就能多體會。

第二、中華民族的包容性決定了在輸出和輸入問題上的不排斥性。比如北京的飲食,不僅有陝西涼皮、河澗驢肉燒餅,還有四川的麻辣燙、杭州的小籠包,顯示了北京的包容性、開放性。凡排斥他方之長的地方、領域、行業,以老大自居,坐井觀天,肯定缺乏朝氣。

第三、一個國家越開放,經濟越發展,則越需要輸入。越是這樣越覺得自己不適應了。因為已經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而不是計劃經濟了。體制不一樣,看問題角度就不一樣。輸入,最大的條件是:越開放就越發展,就越需要吸收新的東西。要資金、要創意、要產品,最後乾脆直接請洋人參與管理。越需要往外走越需要輸入東西。盛唐為何盛,其中在文化教育中,包容了儒、釋、道思想,讓文人開闊了眼界,在創作中大膽吸收外來的佛學經典,講理論,講意境,講主觀能動,所以才能產生大量千古名篇。

第四、鎖國導致落後,這個大家都知道。近現代發生的洋務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運動、學習蘇俄運動等等,都在探索輸入的強國妙方。我們可以對這些思潮評頭論足,但不容否認的是這些思潮開啟了國人的思想。

第五、文革中解放全人類、世界一片紅的理念,輸出的是無政府主義、造反有理「主義」,造成了紅衛兵輸出、革命輸出的惡果。

第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強調輸入多於輸出,是因為長期以來閉關鎖國的需要。經過多年發展,現在要把文化輸出工作擺到議事日程上。

文化產業大有作為

在國外,很多人對中國的認識還存在誤區,處在一個有限的理解狀態中。看完中國的武打片,就以為中國人是不是都是留著長辮?還有些發達國家的人也會問:中國有電視機嗎?甚至還有國外朋友來我家裡表演他們的手提電腦。因為他們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你怎麼宣傳他們都可能相信!這個文化和文化的輸出,要談的點不少。

第一,文化有其特定的含義,廣義文化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隨歷史發展,越久就越具有民族性,形成民族的傳統。

第二,文化形態記錄了社會文明的進程,是人民聰明才智的佐證。

第三,為什麼要強調文化輸出?A、西方對中國的了解是有限的。B、我們的國際聲音是微弱的。C、我們優秀的文化不被認為是主流。D、我們不善於溝通,習慣於僵硬的交往;不善於宣傳,宣傳中套假話、空話,令人望而生厭。

有人才、有創意、有目標

我們現在具體做的工作有哪些呢?

第一、傳統文化的推介。

第二、重要在於工作:推陳出新,創意改革,市場運作(我舉一例,今年春節,雕石之鄉的河北曲陽縣洪昌雕塑石材有限公司經理董孟書,送來一件月亮女神石雕,栩栩如生。我出了個主意,讓石雕象照片一樣,進入社區家庭,可給自己家人雕塑,基座可寫生平、豪言壯浯,做生意的可寫廣告詞,肯定市場火熱)。

第三、提高整個民族的鑒賞力。就象歷代傳播唐詩那樣:一選二品三述。要會選,盛唐選精品,晚唐選綜合;開展評論 ;記述要事。搞輸出工作最需要人才,善創意 ,會公關,會說話。要有規劃 。這次對話先溝通,務點虛。話題太多,留給大家。下次要談,針對網民所提,乾脆務點實。謝謝。
任何一種交易或交流,應當具備一定的公正的大環境,另外還需要彼此了解對方的文化觀念和習慣,這種交流才能體現出平等。
據4月23日《無錫日報》報道,宜興紫砂在美國受到熱捧,美國人對中國文化所表現出的熱情,以至於讓應邀前往該國講課的一對陶藝夫婦深深驚嘆。
這對一般中國人來說恐怕已不算什麼搶眼的新聞,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來為世界所公認,以至於她對世界文化產生的巨大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璀璨的中國文化浩如煙海、包羅萬象,足以讓世界為之傾心,足以讓中國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風光無限。不過,這則新聞所透露的信息,讓我產生了與文化輸出相關的更多聯想。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熱情好客,樂善好施,有喜愛之物與別人同享,卻常常不圖回報。還記得,我們曾毫無保留地向日本食客詳細介紹過滿漢全席的配方和製作過程;我們曾免費向外國遊客傳授過泥人的手捏工藝;我們曾毫無防備地帶領洋專家參觀景泰藍製作的全部過程。可是我們一連串友好的姿態換來的是什麼回報呢?肯德基、麥當勞漂洋過海來到我們身邊已有二十年,除了賺走大把的銀子,有誰告知我們他們的配方和製作工藝?國人有沒有看過免費的好萊塢大片?出於好奇,曾有國人用手指觸摸一下某大國的隱形戰斗機機翼,卻被該國士兵厲聲喝止。我們當然沒有理由責備別人不夠交情,倒是這些洋人提醒了我們,文化是有經濟價值的,更代表著一種高貴和尊嚴,吝嗇何嘗不是維護尊嚴的妙方?任何一種交易或交流,應當具備一定的公正的大環境,另外還需要彼此了解對方的文化觀念和習慣,這種交流才能體現出平等。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常喜歡免費奉送以示友好,而人家則習慣有償轉讓按規則辦事,在這種觀念差異面前,我們的慷慨和好意有時也可能會被理解為阿諛與軟弱。在這種交流過程中,是我們自己在無意中丟失了應有的利益和尊嚴。
一種文化的產生,一般都不是短時間內的心智,在大多數情形下也不是少數人的一時創造就能形成永久的積淀,而是傾注了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民族的集體智慧和探索,傾注了無數人的心血乃至生命。比如中國的青銅器、四大發明、瓷器、景泰藍、蘇綉、湘綉、紫砂等等文化的誕生,誰能估量出人們曾經為這些精美的東西做出過多大的犧牲?而在當代世界高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國人用數千年心血創造的傳統文化,別人可以在超短的時間內克隆,並且常常出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局面。
一種文化的產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一件普通產品的出現,它所蘊藏的文化信息往往是多元的,比如青銅器,它至少能傳遞出這個國家的礦藏、冶煉技術、科技程度、藝術品位、情趣愛好、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等等信息,而這些信息又屬於這個國家或民族所獨有,輕易輸出則會給自己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甚至嚴重的後果。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首先被西方人用於航海;中國人發明的炸葯,又首先被西方人製成堅船利炮「回饋」中國。類似的文化悲劇性輸出還可舉出不少例子。文化輸出的意義,首先在於她應該能夠展示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提高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其次在於她應該能夠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另外還在於她應該能夠促進各國文化互融,並且在這互融的過程當中,也使我們能夠接受到別國的先進的文明和文化,從而促進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新的創造。對比這三條原則,我們的文化輸出,很有點文化孵坊的味道,但有時換來的卻是「鐵公雞」,甚或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無情。

㈢ 急急!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原因(歷史的)

如果要問中國傳統文化保持的怎麼樣?相信很多人都會搖頭嘆息。確實,中華傳統主流文化,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風雨中,屢遭挑戰,並最終以其彈性極好保持長青,同時增加了更多的內涵。在文化的軌道上,每走一段時間,我們就要回頭看看,我們是不是離開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很遠,太遠了就容易有迷失家園的感覺。於是,每過一段歷史時期,狂熱或者殘暴摧毀傳統文明之後,在傳統文明的舊根上又生長出新的枝葉。

當前我國物質文明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名義上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軟實力確實不敢恭維。因此,在這個大轉折的時代,重塑中華文明,是必然的選擇,也是我們的責任。

如果將時間審視的維度拉的更近,在我們看來,這一千年中國主流文化遭遇四次危機。一次是蒙元草原文明的滌盪,一次是滿清漁獵文明的清洗(蒙元和滿清文化,這里只是客觀評價了他們對主流文化的碰撞,沒有貶低其意思,從現代來看,他們都是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次是西方文化的圍攻,一次是文革橫掃孔家店。

前三次危機,傳統文化依然經受考驗,而文革狂熱也終將成為歷史笑料,被視為落後文明的傳統文化,在吸收全人類文明的基礎上,需要重新的振興。文化危機必然導致「禮崩樂壞」,在這種危機下地人們,喪失了精神傳統家園,新家園似乎更是烏托邦,從歷史大視野的角度來看,中國需要重新振興我們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現在搞經濟學這一塊就有這樣的毛病,你一直按著西方的模式來做學問,怎麼能比得上人家?這是人家的比較優勢(學經濟學不知道用經濟學,只會在紙上產生各式各樣的高深「學問」)。

在文明的歷史上,狂熱的文化運動只能是歷史的笑料。我們能夠hold住我們自己的文明,並且能夠有所創新,並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建立自己的比較優勢,就已經很不錯了。我們有很多寶貝,自己不珍惜,別的國家卻視如珍寶。從歷史上看,外來文明(無論是所謂野蠻的,還是所謂先進的),無論當時多麼強悍,多麼殘暴,最終還是被歸流到中華文明的大主幹中,佛家文化如此,基督文明如此,伊斯蘭文明如此,中國傳統主流文明的肚量可見一斑。

能夠在自家根子上發展並吸納全人類的文化營養,是中國成為唯一一個保持自己文明古國依然在世的法寶。多少燦爛的古文明煙消雲散,唯有中國文明這個古化石般的文明依然屹立於世界東方,這難道不是我們的家園嗎?同樣,我們相信,不管西方文明現在多麼的強悍,中華文明一定在吸納別的文明優秀營養之後,重新樹立自己的英姿雄發。我們在世界強悍了幾千年,只是到了最近二三百年才淪落下來,但是,經歷了磨難的中華文明,將會打破各種各樣的緊箍咒,重新煥發出新精神威力。自己製造各種各樣的權威洞穴自己躲進去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需要真正承繼千年傳來的精神精華,開拓一個新世界。

只注重GDP的時代已經過去,兩眼只是盯著錢和權的民眾沒有未來。重視物質文明的進步無可厚非,但重新振奮精神文明的時代已經刻不容緩。重視精神文明需要從新方式,以市場的方式交換餘缺,重新組合文化資源,形成一種強大推動文明歷史車輪的產業模式。唯有如此,文化產業才不至於只在紙面上和論文里「發展壯大」,只有產業化和商業化,破除擺在文化企業前面的各種各樣可笑之極的文字緊箍咒,中國文化一定能夠在世界比較優勢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在競爭中樹立權威,贏得尊重。在競爭中贏得價值,獲得進步。

我們注意到,在決定中,中央要求「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充滿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體味這個指示,值得玩味,值得我們去努力奮斗。商人盡其財,知識分子盡其智,官員不搗亂不愚蠢多扶持,學生多學習,工人多創造,文化強國離我們還遠嗎?當然,這需要國人真實的努力才行。

㈣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因為近幾年來 國外的文化深深的進入了國人內心 比如一些洋節 特別集中於青年 我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 歷史文化悠久 國家希望在吸取國外精神的同時能夠把本國精髓發揚光大

㈤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

我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歷史文化的國家也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文化發展對於我國來說太重要了,文化是一種軟實力不僅可以影響經濟發展對於一個國家整體的素質道德文化也是有很大影響,再者,目前我們國家對比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國,增強中華文化競爭力。

㈥ 我國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1、發展文化產業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2、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們文化消費的需求。
3、發展文化產業是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4、發展文化產業是國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也是國家和地區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也是事關民族存續、價值輸出和文化傳承的戰略需要。
5、很多地方發展文化產業也難免陷入一窩蜂、跟風的狀態,有時候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地方施政的噱頭,而這個噱頭很容易引起關注,也有助於地方官員的政績提升,這也是很多地方發展文化產業的內在心理沖動。

㈦ 為什麼要發展我國文化產業

從基本國策來說,目前我國採取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發展戰略。文化發版展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權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它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產業具有低資源消耗、高附加值的特點,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抓手。

國際上通常認為,當一國或地區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文化產業開始發展;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以上時,該國或地區的文化產業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 。目前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一些城市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在北京和上海,文化產業已被列為支柱性產業。在美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總值的20%以上,支柱性更加明顯。

從實證上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於優化人類生存環境、提升人的整體素質,對於建設節約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它成為了國家發展戰略之一部分,也成為一些地區產業轉型的重要發展方向。

這方面,你可以看看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

㈧ 中國文化產業為什麼對世界文化影響小

主要是我國的文化產業對外輸出力度不夠,而且在很多方面確實做的也和外國一些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好萊塢這個東西。

㈨ 國家為什麼要重點發展文化產業

一、文化產業是國家發展重點。

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發布消息,為貫徹落實關於文化改革發展的戰略部署,加大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近日財政部下達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44.2億元,支持項目944個。國家宏觀層面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郵幣卡交易所和收藏藝術品交易中心等文化交易所隸屬文化產業這塊,也能受到國家的扶持。

四、提供就業崗位。

一個新產品及市場的出現,能有效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降低失業率。收藏藝術品電子盤大力發展起來,市場上將出現成千上萬個工作崗位,極大的解決了中國的失業人數。

㈩ 什麼是文化競爭力 各國為什麼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抄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

文化競爭力對外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與其他文化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強勢文化不但影響一個的文化與習俗,還能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態,例如唐朝對朝鮮,日本,越南的影響

對內體現在人們的文化意識形態上
一個國家的文化競爭力在他的公民的行為可以得到充分的再現
如果這里的人們都遵紀守法,文明禮貌,有一定的素質和能力讓自己和這個社會能夠和諧的生存和發展,使其本民族的文化氛圍得以延續和發展傳承,那將必然大大提高其競爭力度,使其在在國際上都能有說話的分量。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重視中國文化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