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延安市產業發展

延安市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10 19:22:15

1. 延安生態產業與人如何和諧發展

近兩年來,延安市在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中,始終把生態建設放在首位,本著生態與產業、產業與人的和諧發展理念去開發利用每一寸土地。

目前,延安圍繞延安蘋果、洛川蘋果等蘋果產業品牌,從產前、產中到產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很快,有效提升了價值鏈、延伸了產業鏈、優化了供應鏈,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專業合作社為紐帶,以契約形成要素、產業、利益的緊密連接,集生產、加工、服務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聯盟,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效合一」的循環農業經濟鏈。

2. 陝西省延安是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延安市堅持「依託資源、面向市場、擇優開發、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開發特色主導產業,國民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速度,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預計達到96.2億元;糧食總產66.6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財政總收入18.0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億元。全市生產總值713.27億元,增長15.7%,增幅高於上年同期1.1個百分點,高於全省0.1個百分點、全國6.7個百分點,在全省十市中居第四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15億元,增長7.1%,拉動總體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0%。第二產業增加值575.61億元,增長17.0%,拉動總體經濟增長13.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5.6%。第三產業增加值85.51億元,增長12.7%,拉動總體經濟增長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1.4%。三次產業的結構為7.3:80.7:12。人均生產總值達33332元,摺合4831美元,較上年凈增4657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5.1%,人均生產總值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一位。 ——群眾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七五」以來,大力推廣了地膜覆蓋、大壟溝種植、適時早播等旱作農業技術,糧食產量先後跨越了6億公斤、7億公斤、8億公斤和9億公斤四個台階,2000年在遭受乾旱等多種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村人均生產糧食仍穩定在500公斤左右,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煙、果、羊、薯四大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2000年,全市烤煙產量1.95萬噸,蘋果總產43.68萬噸,羊子存欄91.64萬只,薯類總產74.19萬噸,以主導產業為主的多種經營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個國定貧困縣全部實現越線目標,扶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啟動,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進一步加快。引進外資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顯著成效,受到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和一致贊譽。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全市廣大幹部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到2000年底,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萬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5.1%,農民人均基本農田達到2.4畝,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開發為主體的工業布局,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獨立核算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產值96.9億元(現價),增長4.9%。石油、煤炭、卷煙、電力四大骨幹產業繼續發揮了支撐經濟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產量246萬噸,原油加工量306萬噸;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148.52萬噸;卷煙產量14.49萬箱;發電量3.39億千瓦時。市編31戶國有工業企業全年實現稅金1.8億元,利潤4.19億元,保持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財稅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市場日趨活躍。2000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8.02億元,增長2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比上年增長23.1%;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97.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0.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84.9億元。全市商業網點1.43萬個,其中個體1.4萬個,集貿市場195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5億元,城鄉市場繁榮活躍。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延安機場經過擴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飛機,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線保持暢通。西延鐵路於1992年8月全線開通營運,神延鐵路年內將建成通車。銅川至黃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緊建設,城鄉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郵區中心即將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農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路、村村通電、村村具備通程式控制電話條件」的「三通」目標。 ——對外經濟技術協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先後與山東省濰坊市,江蘇省連雲港市、鹽城市、無錫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寶山區,北京石景山區,深圳龍崗區等市區締結了友好關系,與上海市盧灣區達成了建立友好市區意向。引進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和世行資金實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效果。世行貸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項目、德援造林項目、比利時援助的農村人畜飲水項目,聯合國扶貧項目和日元農業綜合開發、城鎮供水等項目正在組織實施。與德國埃爾富特市正式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開始啟動。 ——社會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4918所,在校學生51.65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23%。196個鄉鎮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務,7個縣完成了「普九」任務,全市提前兩年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初級衛生保健網路逐步健全,長期危害群眾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節、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8‰。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8.13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2億元,電話總數達15.38萬戶,電話普及率8.2部/百人。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88.7%和91.2%。 黨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為延安在新世紀的更大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延安人民將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面向市場、發揮優勢、調整結構、突顯特色」的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富民強市和縮小差距兩大任務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城市化建設和實施科教興延戰略等工作重點,加快特色經濟開發步伐,進一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建設一個富裕、民主、文明、開放的新延安。

3. 延安經濟怎麼樣

2016年互聯網主要代表馬雲做客延安、為延安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動力。新型的購物方式使實體店面生存面臨困境。只要很好的搭上互聯網這個便車還是可以堅持。希望未來幾年延安發展會更好。

4. 延安主要什麼經濟發展的好

命老區延安經濟發展的「核動力」
——百萬噸乙烯項目推動延安工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李忠強 記者宋偉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革命老區延安因石油工業的迅猛發展實現了第一次經濟崛起。石油工業也因此成為拉動延安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光陰似箭,二十多年過去了,延安又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00萬噸乙烯項目落戶延安,為延安經濟的發展安裝了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新的「核動力」。
2006年4月由陝西省政府主持楊舒化工新區開工典禮儀式隆重舉行;今年5月13日,陝西省政府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延安簽訂了建設100萬噸乙烯項目的合作協議,標志著100萬噸乙烯項目進入了實質性的實施階段,同時宣告延安工業經濟結構進入優化開放的戰略性調整期。
一、乙烯工業——推動中國十一五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我國制定並發布了乙烯工業確立的發展規模是基地化、大型化、園區化;指導思想是優化產業布局,適度加快發展,實施擴能降耗,提高競爭能力,統籌兼顧區域發展,擴大原料來源,加快技術創新和裝備國產化,推動產業升級;發展目標是依託千萬噸級煉油基地,2006年啟動了四川、天津、撫順、鎮海四大乙烯工程,神華包頭煤制烯烴和中國化工沈陽重油制烯烴新技術產業化工程,拉開了我國十一五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的序幕。
二、「核動力」將產生巨大帶動作用,讓延安經濟和社會實現科學發展
有關專家對100萬噸乙烯工程落戶延安的廣闊前景作出這樣的判斷:
延安經濟社會經過「十五」時期突飛猛進的發展,非常需要有更高層次和級別的帶動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建設100萬噸乙烯項目正是延安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的必由之路——走能源化工興市之路。
100萬噸乙烯工程建設可以完全改變我市石油工業單一燃料型局面,使石油工業產業和產品結構更趨合理,在我市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更加顯著,將極大地提高我市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和效益。延安的石油工業確實為延安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單一的燃料型局面,不能完全利用石油資源價值,深藏在其中的巨大潛力,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因此,石油工業急需轉型為化學工業,才能更好地增加其高附加值。100萬噸乙烯項目恰是解決石油工業升級的最佳項目。
100萬噸乙烯工程建設對我市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和巨大的商機。
追求「綠色」GDP,已成為延安經濟科學發展的一大特色和亮點,經濟總量正從追求速度、規模向追求質量、效益轉變。據統計,2006年延安生產總值453億元,比上年增長16%,增速高於全國、全省5.5和3.5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148億元,人均財力全省第一;地方財政收入60.37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延安的「綠色」GDP就是經濟與生態,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村和諧發展。建設石油能源化工基地,是延安經濟跨越發展的著力點和主攻方向,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和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的堅強後盾。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延安人始終不忘環境生態的保護。
近年來,延安先後投資幾十億元實施環境生態保護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了保護延安群眾用水的安全,2006年,在延河上游一次性關閉油井上百口。如今,在延安看到的是綠化、管理一流的油區,林立的井架和綠樹鮮花相輝映,呈現的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圖畫。
在石油工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同時,延安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戰略,努力開創城市、農村、工業、農業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退耕還林,恢復植被也放在了重要位置來抓。到2006年,延安市共退耕還林草845萬畝,居全國第一,林草覆蓋率達42.9%,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995平方公里。全市有28萬戶,120萬群眾直接受益。去年,延安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25元,連續四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延安還加大了對以果、蔬、畜為主的農業主導產業的投入和開發,以蘋果為主的綠色產業已形成氣候,延安蘋果這個世界上唯一達到優質蘋果7項綠色指標的品牌,已享譽天下。草畜產業和棚栽產業正迅速在全市發展起來,成為今天延安農民的朝陽產業。延安生產的優質新鮮蔬菜,源源不斷銷往全國各地,成為延安農業走向全國的新品牌。

5. 延安市哪個縣發展的好

改革開放以來,延安市堅持「依託資源、面向市場、擇優開發、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開發特色主導產業,國民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速度,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預計達到96.2億元;糧食總產66.6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財政總收入18.0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億元。全市生產總值713.27億元,增長15.7%,增幅高於上年同期1.1個百分點,高於全省0.1個百分點、全國6.7個百分點,在全省十市中居第四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15億元,增長7.1%,拉動總體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0%。第二產業增加值575.61億元,增長17.0%,拉動總體經濟增長13.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5.6%。第三產業增加值85.51億元,增長12.7%,拉動總體經濟增長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1.4%。三次產業的結構為7.3:80.7:12。人均生產總值達33332元,摺合4831美元,較上年凈增4657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5.1%,人均生產總值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一位。 ——群眾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七五」以來,大力推廣了地膜覆蓋、大壟溝種植、適時早播等旱作農業技術,糧食產量先後跨越了6億公斤、7億公斤、8億公斤和9億公斤四個台階,2000年在遭受乾旱等多種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村人均生產糧食仍穩定在500公斤左右,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煙、果、羊、薯四大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2000年,全市烤煙產量1.95萬噸,蘋果總產43.68萬噸,羊子存欄91.64萬只,薯類總產74.19萬噸,以主導產業為主的多種經營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個國定貧困縣全部實現越線目標,扶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啟動,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進一步加快。引進外資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顯著成效,受到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和一致贊譽。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全市廣大幹部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到2000年底,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萬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5.1%,農民人均基本農田達到2.4畝,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開發為主體的工業布局,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獨立核算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產值96.9億元(現價),增長4.9%。石油、煤炭、卷煙、電力四大骨幹產業繼續發揮了支撐經濟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產量246萬噸,原油加工量306萬噸;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148.52萬噸;卷煙產量14.49萬箱;發電量3.39億千瓦時。市編31戶國有工業企業全年實現稅金1.8億元,利潤4.19億元,保持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財稅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市場日趨活躍。2000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8.02億元,增長2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比上年增長23.1%;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97.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0.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84.9億元。全市商業網點1.43萬個,其中個體1.4萬個,集貿市場195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5億元,城鄉市場繁榮活躍。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延安機場經過擴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飛機,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線保持暢通。西延鐵路於1992年8月全線開通營運,神延鐵路年內將建成通車。銅川至黃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緊建設,城鄉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郵區中心即將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農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路、村村通電、村村具備通程式控制電話條件」的「三通」目標。 ——對外經濟技術協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先後與山東省濰坊市,江蘇省連雲港市、鹽城市、無錫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寶山區,北京石景山區,深圳龍崗區等市區締結了友好關系,與上海市盧灣區達成了建立友好市區意向。引進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和世行資金實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效果。世行貸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項目、德援造林項目、比利時援助的農村人畜飲水項目,聯合國扶貧項目和日元農業綜合開發、城鎮供水等項目正在組織實施。與德國埃爾富特市正式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開始啟動。 ——社會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4918所,在校學生51.65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23%。196個鄉鎮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務,7個縣完成了「九」任務,全市提前兩年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初級衛生保健網路逐步健全,長期危害群眾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節、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8‰。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8.13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2億元,電話總數達15.38萬戶,電話普及率8.2部/百人。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88.7%和91.2%。 黨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為延安在新世紀的更大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延安人民將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面向市場、發揮優勢、調整結構、突顯特色」的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富民強市和縮小差距兩大任務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城市化建設和實施科教興延戰略等工作重點,加快特色經濟開發步伐,進一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建設一個富裕、民主、文明、開放的新延安。

6. 延安市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地理條件

自然資源 延安自然、人文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全市土地總面積5556萬畝,人均29畝,且土層深厚、適生作物眾多、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的前景十分廣闊。在廣袤黃土的深處,蘊藏了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石油儲量4.3億噸,煤炭儲量71億噸,天然氣33億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萬噸,為延安工業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 歷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豐厚的人文旅遊資源,掩映在蒼松翠柏中的軒轅黃帝陵,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民族聖地,雄奇壯美的壺口瀑布,象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時期開鑿的清涼山萬佛洞和鍾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歷時千年開鑿的鍾山石窟,專家們稱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舉世聞名的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舊址,吸引了國內外的遊客。這一孔孔土窯洞、石窯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揮千軍馬的司令部。 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孕育了韻味淳厚的黃土風情文化。粗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陝北民歌,古樸精美的民間剪紙,熱烈歡快的陝北大秧歌,無不寄託著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改革開放以來,延安市堅持「依託資源、面向市場、擇優開發、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開發特色主導產業,國民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速度,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預計達到96.2億元;糧食總產66.6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財政總收入18.0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億元。 ——群眾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七五」以來,大力推廣了地膜覆蓋、大壟溝種植、適時早播等旱作農業技術,糧食產量先後跨越了6億公斤、7億公斤、8億公斤和9億公斤四個台階,2000年在遭受乾旱等多種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村人均生產糧食仍穩定在500公斤左右,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煙、果、羊、薯四大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2000年,全市烤煙產量1.95萬噸,蘋果總產43.68萬噸,羊子存欄91.64萬只,薯類總產74.19萬噸,以主導產業為主的多種經營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個國定貧困縣全部實現越線目標,扶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啟動,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進一步加快。引進外資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顯著成效,受到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和一致贊譽。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全市廣大幹部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到2000年底,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萬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5.1%,農民人均基本農田達到2.4畝,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開發為主體的工業布局,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獨立核算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產值96.9億元(現價),增長4.9%。石油、煤炭、卷煙、電力四大骨幹產業繼續發揮了支撐經濟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產量246萬噸,原油加工量306萬噸;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148.52萬噸;卷煙產量14.49萬箱;發電量3.39億千瓦時。市編31戶國有工業企業全年實現稅金1.8億元,利潤4.19億元,保持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財稅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市場日趨活躍。2000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8.02億元,增長2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比上年增長23.1%;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97.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0.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84.9億元。全市商業網點1.43萬個,其中個體1.4萬個,集貿市場195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5億元,城鄉市場繁榮活躍。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延安機場經過擴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飛機,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線保持暢通。西延鐵路於1992年8月全線開通營運,神延鐵路年內將建成通車。銅川至黃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緊建設,城鄉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郵區中心即將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農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路、村村通電、村村具備通程式控制電話條件」的「三通」目標。 ——對外經濟技術協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先後與山東省濰坊市,江蘇省連雲港市、鹽城市、無錫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寶山區,北京石景山區,深圳龍崗區等市區締結了友好關系,與上海市盧灣區達成了建立友好市區意向。引進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和世行資金實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效果。世行貸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項目、德援造林項目、比利時援助的農村人畜飲水項目,聯合國扶貧項目和日元農業綜合開發、城鎮供水等項目正在組織實施。與德國埃爾富特市正式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開始啟動。 ——社會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4918所,在校學生51.65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23%。196個鄉鎮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務,7個縣完成了「九」任務,全市提前兩年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初級衛生保健網路逐步健全,長期危害群眾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節、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8‰。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8.13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2億元,電話總數達15.38萬戶,電話普及率8.2部/百人。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88.7%和91.2%。 黨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為延安在新世紀的更大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延安人民將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面向市場、發揮優勢、調整結構、突顯特色」的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富民強市和縮小差距兩大任務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城市化建設和實施科教興延戰略等工作重點,加快特色經濟開發步伐,進一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建設一個富裕、民主、文明、開放的新延安。摘自: http://ke..com/view/24582.htm

閱讀全文

與延安市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