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資本喜歡什麼樣的「文化產業」
2014年的文化產業並購將去年的產業熱潮繼續推高,據新生代文化產業交易資料庫統計顯示,上半年國內文化傳媒產業共發生約125起並購重組與戰略性入股事件,總交易金額達1000億元人民幣(美元交易均已折算),通過對這一系列產融互動事件的剖析,可以讓我們窺視到資本究竟喜歡什麼樣的「文化產業」。
Who:究竟是誰在買「文化」?
從並購方的公司性質來看,主要以A股上市公司與BAT等互聯網巨頭為主;美股和港股上市公司發起的並購事件僅有15起,這其中還包括騰訊、網路、360實施的4起並購;而非上市公司發起的並購事件有18起,且以財團和大集團為主,其中阿里巴巴及馬雲通過個人或者基金發起的並購事件就占據了7起;非上市公司反向收購上市公司的事件有5起,包括當代資產受讓上市公司國旅聯合(600358)17%的股份成為起控股股東、阿里並購文化中國(HK.01060)、馬雲和史玉柱的雲溪投資入主華數傳媒(000156)、印紀傳媒(DMG)借殼高金食品(002143)、阿里巴巴及雲峰基金戰略性入股美股上市公司優酷土豆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宗國企重組,即上海文廣的大改革,涉及到東方明珠和百視通兩家上市公司。
從並購方所處行業來看,有超過1/3並購事件(45起)買方為非TMT行業,最近有句流行的玩笑話「中國養豬的、做乳製品的、開餐館的、做金屬管材的、賣五金的、放煙花的企業有什麼共同點?答案:都變成了影視公司」,從中可看出文化產業並購事件的買方涵蓋了包括汽車零部件、地產園林、餐飲酒店、工程機械、IT通信、家居建材、煤炭有色、紡織服裝、儀表設備、新能源、金融投資等在內形形色色的行業,大部分可以歸類為具有典型周期性特徵的傳統低利潤行業;另外2/3並購事件的買方中,出版傳媒公司占據16起、影視動漫公司占據16起、游戲公司發起的並購占據9起、互聯網公司發起的並購有18起、廣告公司(基本上就是藍色游標一家)完成6起並購,產業鏈上下游與跨文化領域的並購成為主流,單純行業內整合的並購事件較少。
What:這個時間點什麼樣的文化企業更具市場價值?哪些文化領域更受青睞?
從被並購方或賣方所處行業來看,游戲相關公司占據了1/3(包括手游、網游等36起)、影視公司佔20%(包括影視劇、電視節目、動漫等26起)、廣告營銷相關公司佔15%(18起)、傳媒與新媒體公司佔11%(14起)、旅遊相關公司佔10%(12起)、彩票公司佔5%(6起)。可以發現,具有題材性概念、有躍遷效應的文化領域是資本追逐的熱點,不論是影視還是游戲,都具備市場高增長、投資回收期短、回報率高、風險高但如果有穩定的發行渠道收益也有保證的特點,且這些領域均有足夠的商業模式想像空間與細分市場空白。另外,一些以往非常偏僻的行業也都開始進入了並購的視野,比如博彩、體育等。
從文化產業不同細分領域的屬性來看,一般可以分為內容、媒介、產品、服務四大類,而上半年發生的並購事件中,對內容公司的並購佔到近6成(70起),還有近1/3為被並購主體為服務型公司,剩餘的少數幾個是媒介公司。可以看出,文化產業中最核心的價值仍然是創意、內容與有創意的人才,輕資產文化公司的價值正在被資本市場所認可與接受,這種局面已經與兩三年前發生本質性和普遍性的變化,非常令人鼓舞。
⑵ 並購潮退去 文化傳媒行業能否春風依舊
,其中19家業績同比正增長。從子行業來看,影視公司業績繼續領漲,而部分傳統出版公司業績出現下滑,轉型壓力較大。傳媒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掀起了並購潮。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表示,並購重組無疑是今年上半年文化傳媒行業的關鍵詞,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並購案多達30起。數量眾多的並購重組行為預示著我國文化傳媒將出現大變,文化傳媒行業或逐漸從專業性經營向綜合型經營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風險。 經總結,有三類公司並購熱情高漲:其一,原本就走多元化發展的企業,例如華誼兄弟(300027, 股吧);其二,亟需轉型的企業,例如浙報傳媒(600633, 股吧);其三,受到目前市場大勢影響的企業,例如華策影視(300133, 股吧 )。以華誼兄弟為代表的綜合性傳媒娛樂集團,並購重組並非新鮮之事,進行擴張是其一貫作風。但是今年上半年第二類公司和第三類公司並購案數量的直線上漲就值得進行仔細琢磨了。 在文化傳媒行業中出版業正處於舉步維艱的轉型期,欲實現傳統出版業務向數字出版業務的跨越需攻克技術難關。然而技術研發時間漫長,對於出版類上市公司而言研發時間已淪為奢侈品。股東往往唯短期利益是瞻,出版類上市公司被其催著往前趕,怎能有足夠的精力在技術方面有所提升,在此情況下並購便成了企業增厚業績的一條絕佳捷徑。 然而,這本是出版類上市公司無奈之舉的並購行為,卻偏偏還受到了資本市場的熱捧,幾乎每逢出版類上市公司並購都成為了其股票的重大利好。浙報傳媒收購邊鋒和浩方短短幾天內出現三個漲停;鳳凰傳媒(601928, 中投顧問發布的《文化行業競爭情報分析及點評》中指出,文化傳媒行業中並購潮如此洶涌,除了與企業的發展策略有關外,還與投資者的盲目操作有重要關系。投資者的盲目性是此次並購潮的催化劑。今年上半年並購的主力事實上是轉型受阻寄望於其他業務發展的企業。難以想像,當此次並購潮退去時,文化傳媒行業是否能夠「春風依舊」。(作者系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 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
⑶ 珠江鋼琴集團剛剛發起了文化教育產業並購基金什麼情況啊
珠江鋼琴聯手廣發證券設立文化教育產業並購基金
2014年12月11日18:13 來源:中國證券網
中國證券網訊 (記者 嚴政)珠江鋼琴12月11日晚間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文化教育投資公司使用自有資金出資1560萬元與廣州證券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廣證創投」)共同投資成立並購基金管理公司,並與廣證創投、並購基金管理公司共同發起設立文化教育產業並購基金,主要對文化藝術教育產業鏈優質標的進行股權投資和培育,推動珠江鋼琴文化藝術教育業務的產業化發展。
據介紹,廣證創投為廣州證券全資子公司,最終控制人為廣州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其具有出色的項目團隊、豐富的項目運作經驗,在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領域及私募股權投資領域具有完整的項目運作經驗。
該並購基金名稱暫擬定為「廣證珠江文化教育壹號投資企業」,出資額為5000萬元,廣珠文化作為唯一普通合夥人認購廣珠壹號50萬元人民幣的份額,文化教育投資公司作為有限合夥人認購廣珠壹號1500萬元的份額,廣證創投認購廣珠壹號1500萬元的份額,其餘1950萬元有限合夥出資將優先向珠江鋼琴經銷商及藝術教育機構定向募集。
公告稱,廣珠壹號將作為公司實施文化藝術教育產業發展的項目培育平台,專注於投資文化藝術教育產業鏈的藝術教育培訓機構、互聯網教育機構及其他文化教育機構等,致力於推進公司向綜合文化企業的戰略轉型。
珠江鋼琴表示,此次投資將進一步增強公司對線上線下文化藝術教育行業的投資能力,提前鎖定並購目標,並有效過濾標的項目前期的各種潛在風險,推動公司積極穩健地並購整合及外延式擴張,推動文化藝術教育產業化發展,實現公司持續、健康、快速成長。
⑷ 2017文化傳媒行業並購基金有哪些
多家傳媒上市公司近期成立產業投資基金或投資公司。同時,多家上市公司成立文化產業基金,跨界布局文化產業。
中南傳媒日前公告 ,擬與湖南瀟湘資本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泊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泊富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該基金將主要對未上市企業投資;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投資以及相關咨詢服務,主要投資與中南傳媒經營業務有協同效應的領域,涵蓋數字媒體產業鏈;出版發行產業鏈;影視、音樂、動漫等產業鏈以及文體教育、新媒體產業鏈等。
國旅聯合擬與武漢楚天融智創投企業(有限合夥)共同發起設立「國旅聯合-楚天融智文化娛樂產業並購基金」,將圍繞國旅聯合的發展戰略,針對文化演藝類公司、娛樂類公司、經紀演出及經紀業務類公司的投資與收購等。
珠江鋼琴設立文化傳媒產業並購基金,旨在搭建文化傳媒產業整合平台,主要投資於文化傳媒類相關項目,逐漸向影視製作、文化創意、網路媒體渠道、廣告傳媒、娛樂營銷策劃、互動衛視節目、網路游戲等文化產業鏈上中下游延伸。
華媒控股則表示,擬與浙江浙商創業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名為杭州華媒浙商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文化傳媒產業基金,主要投資於泛文化行業及與信息技術結合相關領域的內容、渠道和消費領域。
⑸ 2015文化產業並購報告出爐 哪些行業最"熱鬧
2013年,被認為是文化傳媒業的「並購元年」,「並購」「重組」成了2013年文化傳媒業的年度關鍵詞。2014年和2015年的文化傳媒行業的並購延續了這種形勢。據小文不完全統計,截止2015年12月25日,文化傳媒行業共發生並購事件166起,數量略高於2014年水平;除23起並未透露並購金額,其它並購總規模達到1499.04億元,同比增長50%。
從所屬行業來看,影視行業並購總額最高,達507.78億元;游戲行業據次,達到328.9億元;旅遊行業、體育行業、傳媒行業位列第三、四、五位;動漫行業僅有3起,位列第六。從每起並購的平均金額來看,除去各行業未披露金額的並購案例,旅遊業以29.76億元居首,影視億18.81億元位居第二,體育、游戲、動漫位居第三、四、五位,傳媒行業以每起平均5.88億元位居最後。
2015年全年文化企業並購166起
並購規模近1500億元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時期,五年時間里,國家出台多項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涉及土地、稅收、投融資等多個領域,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也從2010年的2.75%升至2014年的3.76%。近日公布的「十三五」規劃也再次提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此利好背景下,我國文化企業也獲得長足發展,企業間兼並重組數量顯著增加,行業整合優化,一些文化龍頭企業逐漸浮出水面。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文化產業發生96起並購事件,並購金額500億元;截止2014年12月20日,文化產業共發生並購事件159起,並購總規模達1000億元人民幣,2014年前6個月的並購規模已超過2013年全年總規模。截止2015年12月25日,文化傳媒行業共發生並購事件166起,數量略高於2014年水平;除23起並未透露並購金額,其它並購總規模達到1499.04億元,同比增長50%。
從月份來看,四季度文化企業並購案例最多,達到65起;一季度共31起,二季度為39起,三季度為31起。
從並購金額來看,11月份並購金額達到一年的峰值——424.23億元,其中,阿里巴巴全額收購優酷土豆耗資46.7億美元(約300億元人民幣),約占當月所有並購總額的71.4%。
影視、游戲並購火爆
體育、旅遊產業異軍突起
據了解,2014年並購事件主要發生在影視傳媒、游戲動漫、移動互聯網、教育培訓和旅遊戶外5個行業板塊,其中影視、新媒體板塊是並購的熱點領域。與之相類似,2015年,影視、游戲等行業並購仍然火爆,體育、旅遊等產業異軍突起。
據小文不完全統計,截止2015年12月25日,影視行業發生31起並購行為,除4起未披露金額外,並購總額高達507.78億元,位居各行業第一;游戲行業發生並購行為21起,除2起未披露金額外,並購總額達到328.9億元,位列各行業第二;旅遊行業發生11起並購事件,除3起未披露金額外,並購總額為238.06億元;體育行業發生13起並購,除了1起未披露金額以外,並購總額達到213.93億元;動漫行業並購事件僅3件,1起未披露金額,其他兩起並購金額為21.04億元;傳媒行業發生37起並購案例,除6起未披露金額以外,並購總額達到180.77億元。
從單起並購平均金額來看,旅遊行業以29.76億元,位居第一;影視行業以18.81億元位列第二;體育行業(17.83億元)、游戲行業(17.73億元)、動漫行業(10.52億元)位列第三、四、五位;傳媒行業平均每起並購案耗資5.83億元,位列最後。
此外,今年國內文化企業加大了海外並購的步伐,並購涉及體育、旅遊、影視、傳媒等多個行業,共計19起,除兩起並未透露金額外,並購金額高達337.37億元(均按照12月30日匯率進行換算)。其中,體育行業是國內企業海外並購數量最多、金額最大的行業。據小文統計,國內企業海外並購涉及體育行業的達到8起,約佔2015年全部體育行業並購案例的61.5%,並購金額達到197.87億元,約佔2015年全部體育行業並購總額的92.5%;約佔2015年所有海外並購案例的42.1%,體育行業海外並購金額約占所有海外並購金額的58.6%。
政策、市場帶動行業並購
行業龍頭企業加速擴張
通過對以上數據的分析,政策和市場的紅利是加速行業並購的重要推手。
2015年,我國影視行業獲得較大發展:電影方面,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未能突破300億大關,而截至2015年9月2日,全國城市影院總票房已破296.39億元,超過2014年全年票房;截止12月5日,電影票房已經超過400億元規模。電視劇方面,現象級電視劇層出不窮,收視紀錄屢屢被打破;各家衛視競爭激烈,推出獨家綜藝吸引觀眾目光;視頻網站發力網路自製劇劇和網路綜藝節目,與傳統的電視台爭奪用戶,並加速試水收費模式,增加收入。
在此背景下,影視行業並購也風生水起,不僅大型影視公司兼並重組小型公司,延伸、完善整個產業鏈,例如阿里巴巴收購優酷土豆,布局影視生態系統;還有很多非影視行業的公司跨界進入影視行業,欲分一杯羹,例如共達電聲收購春天融和100%股權、樂華文化100%股權,開始涉足影視娛樂業。延續2014年的收購態勢,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繼續大舉進入影視行業,擴展自己的影響力。
體育行業方面,2014年10月16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正式下發,提出了「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產業環境明顯優化、產業基礎更加堅實」的發展目標。2015年3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中國足球 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5〕11號)下發,明確提出「鼓勵社會力量發展足球」,並提出要「加強足球產業開發,加大足球無形資產開發和保護力度,通過打造賽事品牌、開發足球附屬產品、培育足球服務市場、探索足球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全方位、全過程足球產業鏈,不斷增加足球產業收益,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共同興辦足球產業的格局。」這些政策紅利,大大推動去年和今年體育產業的發展。今年,萬達集團耗資10.5億歐元並購總部位於瑞士的盈方體育傳媒集團100%的股權,收購金額位列2015年體育行業各大並購案例之首。
在12月28日召開的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透露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體育及相關產業總規模達到13574.71億元,實現增加值4040.98億元。而在2013年,全國體育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僅為3563億元,增加值佔GDP比重為0.63%。對於2016年體育產業領域的發展目標,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表示:「繼續貫徹落實《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搶抓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機遇,推進各項工作,努力開創體育產業繁榮發展新局面。」小文認為,明年體育行業還將迎來較大大發展;但體育行業畢竟是一個「燒錢」的行業,因此「入行門檻」較高,或許將來通過並購整合,會逐漸演變成幾個行業巨頭之間的斗爭。
與體育產業類似,近兩年,國家也出台了很多推動旅遊產業發展的政策,例如2014年8月21日,《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正式下發,提出「到2020年,境內旅遊總消費額達到5.5萬億元,城鄉居民年人均出遊4.5次,旅遊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的要求。2015年8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號)正式下發,提出「實施旅遊投資促進計劃,新辟旅遊消費市場」等要求。在政策紅利的推動下,我國旅遊產業發展迅猛:12月17日,國家旅遊局發布了2014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公報顯示,全國國內旅遊人數36.1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7%。全國國內旅遊收入30311.8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5.4%。我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達到1.07億人次,出境旅遊花費896.4億美元。
為了爭奪中國出境游市場,很多國家實行對華免簽或者落地簽政策。一些國內旅遊企業看到其中商機,開始投資海外旅遊資源,收購國外成熟的度假村、酒店等,並提供中文服務,以期憑借「老鄉情誼」,吸引更多的中國遊客入住,並從中分一杯羹。2015年,便有豫園商城以9.47億元收購日本滑雪場度假村、錦江國際集團收購法國盧浮酒店集團等新聞流出。小文認為,國家先後發布多條政策,放開上海自貿區、北京兩地外資設立中外合資旅行社,開展除台灣地區以外的出境業務,旅遊行業的行業整合調整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