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我國發展農業文化產業的現狀

我國發展農業文化產業的現狀

發布時間:2020-12-10 15:51:03

A. 農業跨界理論如何利用到農村文化產業中去

利用到農業文化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發展生態旅遊。

農業跨界理論:農業不再是純農業,早就跨過了工、商、文、體的界限。
現在名人開始做農業、代言農產品,標志著我國農產品開始走向品牌化道路。IT、金融業大佬轉戰現在農業,主要是看好未來農業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水平提升,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將日益增長,也願意為其高品質付出較高的成本,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旺盛,發展空間較大。其次,涉足現代農業能夠享受的政策優惠,同時農業屬性有利於其分散自身行業經營風險,拓展新的盈利點。

農村文化產業的生長呈現出三個趨勢性特徵:
一是市場化運作。
二是產業化經營。
三是特色化發展。
這三個鮮明特徵賦予農村文化產業極強的生命力。

B. 怎樣培育農村文化產業經營主體

(一)加強宣傳引導,營造發展氛圍。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宣傳
中央
、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關於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精神和相關政策法規、專業知識及成功典型、經驗做法等,增強農民的合作意識,引導更多農民加入和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加強培訓,盡快培養一批熟悉合作理論、合作政策和合作實踐的 「明白人」、「帶頭人」,培養一批致力於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幹部,增強發展後勁,提高輻射帶動能力,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優化發展環境。建議市、區政府結合地方實情,及時出台支持和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實施意見,在資金扶持、項目支持和用地用電、綠色通道、信貸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全面、系統的政策扶持機制,為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協調服務,並將各項優惠政策的受益承載主體予以明確,防止個人從中投機取巧。各鄉鎮要加大執行力度,保證把各項優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
(三)正確處理關系,保障發展前提。一要正確處理好家庭經營和合作經營的關系。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按照自願、民主原則,由農民自行成立民辦、民有、民管、民受益的互助性經濟組織。二要正確處理好自我發展與政府推動的關系。政府要不斷引導和促進農民自願聯合,不搞強迫命令、隨意捏合,更不能包辦替辦,做到引導不強迫、支持不包辦、服務不幹預。三要正確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可一蹴而就,要做長期的探索和實踐。要在滿足特色產業發展需要的前提下,注重支持好具有凝聚力、帶動力和發展潛力的區域項目培育工作。
(四)加強試點示範,激活發展活力。要結合當地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選擇帶動農戶多、發揮作用好、發展潛力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規范化試點建設,每年安排一定的試點經費,用於內部建設、內部管理、宣傳發動等啟動工作,經費額可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開展情況、覆蓋面和農民滿意度等方面掛鉤。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開展縱橫向交流活動,一方面強化內部交流機制,相互取長補短,總結提高,另一方面積極創建外出考察學習平台,組織人員深入發達地區學習借鑒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功經驗,並注重引導,做好學以致用。
(五)突出優勢產業,挖掘發展潛力。在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過程中,要從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優化農業品質和布局出發,圍繞農業、牧業、漁業等有特色、有規模的主導產業,鼓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產業大戶等與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聯合經營,利用龍頭企業具有的資金技術優勢幫助克服發展難題,最終實現規模發展。在操作模式上可以實行「合作社+公司+農戶」、「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等社企聯合運作模式,走雙贏發展道路,鞏固積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優勢,進而轉化為發展潛力,進一步拓寬合作發展渠道。
(六)強化內部管理,拓展發展機制。要依法建立健全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探索現階段符合農村實際的運行機制,在發展中既體現公平,又體現效率;既講求服務,又講求贏利;既注重分配,又注重積累。採取邊發展邊規范的辦法,切實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可持續發展,早日實現構建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的目標。

C. 農業是否屬於文化創意產業

傳統農業不屬於,但某些現代農業屬於創意產業。

D. 麻煩能人給我一些介紹國內外農業生態園現狀的文字~多多益善哦~

要:發展觀光農業是「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許多觀光農業生態園因為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造成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生態示範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文章提出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時應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顧的原則,結合實例探討了具體規劃方案,將生態園建成一個「生態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旅遊園」、「綠色食品生產園」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最終實現生態園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觀光農業;生態園;生態農業;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S1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2175(2005)03-0439-04

在「綠色」和「生態」概念日漸普及、農業和旅遊業產業地位不斷提升的今天,走觀光農業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為「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觀光農業是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旅遊[1]。進入21世紀,觀光農業將是重要的娛樂產業,農業觀光園作為觀光農業的主體必將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觀光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事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2]。但是在一些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許多項目由於盲目開發或規劃不當而慘淡經營。本文就如何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進行規劃和設計方面的探討,以期對觀光農業生態園的設計和建設提供方法上的參考。
1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及發展存在問題
1.1 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
觀光農業生態園建園主要目標是進行生態示範,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功能。但一些生態園的設計並沒有結合其建園主要目標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掘現代生態園豐富的資源內涵,因而造成園內功能分區不明確、旅遊路線設計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資源。另外,以旅遊度假為主題的觀光農業生態園受本身規劃設計影響,客源渠道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到較遠城市的外地遊客。再者,園區提倡採用自然生態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園內管理人員文化素質低,生態知識貧乏,致使服務質量較差,管理比較混亂。
1.2 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不強
生態園開發既以觀光農業為核心,就需要整體定位和科學思考,需要加大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使農業和旅遊開發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現在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只是憑籍溫暖的氣候及特色風情,大建別墅和娛樂場所,開發大規模度假村而偏離生態農業旅遊主題。如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農業生產和布局單一,沒有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遊」特色和「綠色產業」優勢,導致觀光性不強;在開發旅遊產品時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培植精品」的觀念,缺乏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所以整個生態園形象不明顯,品牌不突出,沒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終導致旅遊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難以深度開發。因此,在制定規劃和投入資金時應突出主題、把握方向,避免偏離「農業旅遊」的主題,失去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和優勢。
1.3 生態示範作用不強
觀光農業生態園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以生態農業作為農業觀光的基礎,體現「整體、循環、協調、再生」原則和「生態文化」內涵。有些生態園開發只以觀光農業為幌子,單純追求營利,沒有採用生態農業的模式來設計和生產,生產的無公害產品也是以高投入換來高產出,沒有完全遵循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這種缺乏文化內涵的生態園經濟,其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將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難起到相應的生態農業示範作用,同時也不具備通過有機農業來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能力,很難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1.4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
生態旅遊,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觀光旅遊,它更是一種注重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光農業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科普旅遊[3]。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白,這一空白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觀光農業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旅遊科普就理所當然成了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發展的新方向。大多數生態園都沒有設立專門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環保教育宣傳基地,無法為當地大中專院校提供課外實習基地和小學環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導游素質較低,所以生態園很難發揮相應的教育功能,對周邊地區推廣和示範現代農業技術的效用性不強,無法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2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原則和總體思路
2.1 規劃原則和指導思想
2.1.1 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4]。另外,生態園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遊精品,服務社會。
2.1.2 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基於觀光農業生態園缺乏拳頭產品,難以深度開發的現狀,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遊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採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2.1.3 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採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2.2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目標
通過科學規劃設計,現代化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應該是一個具備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旅遊園、有機農業綠色園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從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統一。
2.2.1 生態農業示範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設計採用多種生態農業模式進行布局,目的是通過生態學原理,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生產力,獲得更多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實現可持續的生態農業,並對邊緣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進行示範,體現生態旅遊特色。
2.2.2 觀光農業旅遊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將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田園景觀、當地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體現自然生態美的基礎上,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遊產品,以供遊客進行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形成具有特色的「觀光農業旅遊園」。
2.2.3 綠色食品生產園
在「綠色消費」已成為世界總體消費的大趨勢下,生態園的規劃應進一步加強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區的規劃,以有機栽培模式採用潔凈生產方式生產有機農產品,並注意將有機農產品向有機食品轉化,形成品牌。
2.2.4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
通過在園區內建設農業博物館、展示廳等,對廣大遊客和中小學生開展環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時應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及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把園區規劃成農業技術交流中心和培訓基地以及大專院校學生實習基地,體現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科普功能,進一步營造旅遊產品的精品形象。
3 生態園整體規劃方案
3.1 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以惠東永記生態園為例,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3.1.1 生態農業示範區
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記生態園的新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5,6];果園生態區採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7];魚塘生態區設計採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8]。這些生態農業類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採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範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遊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後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遊」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範」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精品和主導產品。
3.1.2 觀光旅遊區域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休閑熱已成為市民的追求與渴望。生態園新設計著重把農業、生態和旅遊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貼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吸引周邊城市遊客在周末及節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旅遊收益。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遊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3.1.3 科普教育功能區
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旅遊科普是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統一產物。旅遊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1]。它的引入將解決目前困擾我國現代觀光農業和科普事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緩解我國農業科普客體過多的沉重壓力,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旅遊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9]、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採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3.2 生態園中其他規劃
3.2.1 園路規劃
依照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並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採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幹道寬約5 m,用於電車通道和遊人集散;次幹道連接到各建築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2~2 m。
3.2.2 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3.2.3 園區綠化設計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築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採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幹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助性場所(餐廳、科普館等等)周圍綠化則採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80%,落葉樹佔20%~30%,保證園內四季常青。總之,全園內植物布局目的,既達到各景區農業作物與綠化植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綠化植物與農作物爭奪外界自然條件等)。
4 小結
「農業生態示範園」以生態學原理作指導,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使農林牧漁各業科學組合,各種模式物盡其用。最終達到充分利用太陽能,充分利用和保護土壤、水源和生物等農業資源的目標,為生態園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將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綠色食品生產園」建設採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有機農業栽培方式,主要進行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可作為生態園的拳頭產品,突破國際「綠色壁壘」,打開廣闊的國際市場進行出口創匯,將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觀光農業旅遊園」和「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建設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設各種旅遊配套設施,大力發展旅遊科普,必將產生前所未有的社會效益。三個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生態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為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探討方向[10]。
隨著農業技術進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這種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模式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它堅持多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將第一、三產業有機結合使現有農業發揮多種功能;同時園區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也為生態農業走上產業化,即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進行了模式上的探討;最後,這一生態園的構建模式也會對周邊地區生態農業的建設提供示範作用,為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農業生態園 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我國農業生態園規劃及發展存在問題
一、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
觀光農業生態園建園主要目標是進行生態示範,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功能。但一些生態園的設計並沒有結合其建園主要目標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掘現代生態園豐富的資源內涵,因而造成園內功能分區不明確、旅遊路線設計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資源。另外,以旅遊度假為主題的觀光農業生態園受本身規劃設計影響,客源渠道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到較遠城市的外地遊客。再者,園區提倡採用自然生態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園內管理人員文化素質低,生態知識貧乏,致使服務質量較差,管理比較混亂。
二、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不強
生態園開發既以觀光農業為核心,就需要整體定位和科學思考,需要加大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使農業和旅遊開發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現在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只是憑籍溫暖的氣候及特色風情,大建別墅和娛樂場所,開發大規模度假村而偏離生態農業旅遊主題。如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農業生產和布局單一,沒有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遊」特色和「綠色產業」優勢,導致觀光性不強;在開發旅遊產品時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培植精品」的觀念,缺乏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所以整個生態園形象不明顯,品牌不突出,沒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終導致旅遊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難以深度開發。因此,在制定規劃和投入資金時應突出主題、把握方向,避免偏離「農業旅遊」的主題,失去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和優勢。
三、生態示範作用不強
觀光農業生態園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以生態農業作為農業觀光的基礎,體現「整體、循環、協調、再生」原則和「生態文化」內涵。有些生態園開發只以觀光農業為幌子,單純追求營利,沒有採用生態農業的模式來設計和生產,生產的無公害產品也是以高投入換來高產出,沒有完全遵循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這種缺乏文化內涵的生態園經濟,其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將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難起到相應的生態農業示範作用,同時也不具備通過有機農業來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能力,很難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四、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
生態旅遊,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觀光旅遊,它更是一種注重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光農業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科普旅遊。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白,這一空白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觀光農業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旅遊科普就理所當然成了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發展的新方向。大多數生態園都沒有設立專門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環保教育宣傳基地,無法為當地大中專院校提供課外實習基地和小學環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導游素質較低,所以生態園很難發揮相應的教育功能,對周邊地區推廣和示範現代農業技術的效用性不強,無法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E. 南京農業大學日語系怎麼樣,就業情況如何中國海洋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怎樣相比南農日語哪一個要好點兒

南農不清楚,文管算海大比較一般的專業了,但找工作這種事,事在人為,剛畢業起薪9K的也有,有個不好處就是海大這兩年改了學費,現在按學分收費,漲了很多

F. 大家知道中國農谷說的是哪個地方嗎

「中國農谷」建設以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為主題,緊緊圍繞建設「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地、農業產業化的展示地、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地、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的引領地」的目標任務,以生態文明為總要求,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優勢,突出發展特色,著力在農業主導產業發展、農業科技示範、休閑觀光農業展示、農耕文化傳承、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進行集中探索實踐,奮力打造「產業之谷、文化之谷、科技之谷、休閑之谷」,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荊門市地處湖北中部和「兩圈一帶」結合部,是全國糧食主產區和湖北農業生產的典型代表區,人文、農業、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境內「屈家嶺文化遺址」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把荊門打造成「中國農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國農谷」建設,要求按照「全省樣板、全國一流」的標准,以「農」為魂、以「農」為形、以「農」為神,打造集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農業文化、農業旅遊於一體的「中國農谷」響亮品牌。為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荊門市出台關於加快推進「中國農谷」建設的實施意見。
荊門屈家嶺是五千年前神農氏祖先留給湖北人民的厚禮,屈家嶺自然稟賦好、生態環境優,有望將這里建成「中國農谷」。屈家嶺發現了中國第一粒人工稻、第一隻彩陶紡輪、第一座隔牆連間式住房遺跡,形成了內涵極為豐富的農耕文化,是長江中游、江漢平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2009年華中科技大學張建華教授等提出了「屈家嶺·中國農谷」的概念,經過媒體報道後,引起了省委的重視。要實行「中國農谷」建設文化先導戰略,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專題研究,大手筆、大氣派培育「中國農谷」文化品牌,加大建設力度,將「農谷」由荊門擴展到整個江漢平原。

G. 雲南八大產業是哪年提出來的,與養老有關的產業有哪些

雲南省八大重點產業布局概況(解讀)

2018-07-20 15:59

雲南省委、省政府發布的《關於著力推進重點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雲南省將通過5年的時間,大力發展生物醫葯和大健康產業、旅遊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物流產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新材料產業、先進裝備製造業、食品與消費品製造業等八大產業。在鞏固提高雲南傳統支柱產業的基礎上,著力推進重點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的產業集群,打造全省經濟增長新引擎。值得關注的是,雲南省將整合省級財政扶持產業發展50%左右的存量資金,以及全部新增投入部分,集中支持重點產業發展。並按照「一個產業、一支基金」的思路,分別設立重點產業發展基金,成熟一支、設立一支,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向重點產業集中投入。八大重點產業布局概況具體如下:

五、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

●一個核心發展區域:滇中地區各州、市政府所在地現代農業建設區,要充分發揮滇中城市經濟圈的核心和龍頭作用,按照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充分挖掘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和市場優勢,聚合生產要素,全產業鏈打造蔬果、花卉等重點產業。發揮昆明北部黑龍潭片區農業科研機構集中的優勢,整合建設高原特色農業生物谷,為打造昆明「高原特色農業總部經濟」提供科技創新支撐,並帶動全省優勢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五大重點產業板塊。根據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結合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環境保護需要,以產業化整體開發、優化配置各種資源要素為基本要求,以調結構轉方式為抓手,建設產業重點縣,推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聚,打造區域特徵鮮明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滇東北重點發展中葯材、水果、生豬、牛羊、蔬菜、花卉等產業。滇東南重點發展中葯材、蔬菜、水果、生豬、牛羊、茶葉等產業。滇西重點發展核桃、牛羊、生豬、蔬菜、中葯材、水果、食用菌等產業。滇西北重點發展牛羊、生豬、中葯材、蔬菜、核桃、水果、食用菌等產業。滇西南重點發展茶葉、咖啡、熱帶水果、核桃、中葯材、食用菌等產業。

●一批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充分發揮對內對外開放經濟走廊、沿邊開放經濟帶、瀾滄江開放經濟帶和金沙江對內開放合作經濟帶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挖掘資源、區位和特色優勢,緊緊圍繞精準產業扶貧的要求,補齊短板、跨越發展、促農增收,重點建設沿邊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對外開放示範帶、昭龍綠色產業示範帶和瀾滄江、金沙江、怒江、紅河流域綠色產業示範帶等一批優勢農產品產業帶,通過推進標准化生產基地建設,打造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打響品牌,培育一批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拳頭產品。

●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以雲南紅河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範區、洱海流域100萬畝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石林台灣農民創業園、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等為重點,加快建設一批配套設施完善、產業集聚發展、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促進要素整合、產業集聚、企業孵化。

●一批特色產業專業村鎮。以蔬菜、花卉、中葯材、畜牧養殖等為主業,建立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生產區域化、專業化和集群化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專業村鎮。

六、新材料產業

●為加快推進新材料產業跨越發展,雲南省將重點組織實施新材料產業「168」工程,即確定2020年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2000億元的1個總體發展目標;培育貴金屬新材料、基礎金屬新材料、稀有金屬新材料、光電子和電池材料、化工新材料、前沿新材料6個重點領域;組織領軍企業培育、產業集聚發展、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標准體系建設、市場培育對接、人才培養引進、國際化發展、「互聯網+」新材料行動8大工程。

●具體目標是:打造營業收入500億元的旗艦企業1個,超百億的領軍企業5個;規劃建設符合新材料產業發展需求的產業園區(基地),優化提升已形成的產業集聚區,打造百億規模產業集群6個左右;圍繞產業協同創新,建設雲南省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新材料性能測試評價中心、貴金屬材料基因技術研究平台;支持和鼓勵企業主動與國際對標,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家、行業相關標準的研製;推進新材料產品生產企業與下游應用單位開展供需對接;加強新材料人才培養、引進和創新團隊建設;支持和鼓勵新材料企業(集團)主動融入「一帶一路」以及東南亞、南亞等區域經濟合作;實施「互聯網+」新材料行動。

七、先進裝備製造業

●圍繞做強滇中,搞活沿邊,輻射南亞東南亞,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在昆明、曲靖、玉溪、紅河、楚雄、大理等州市,重點建設高端裝備製造基地;在德宏、保山、文山等州市,重點建設出口加工機電產品基地。

●大理州重點打造載貨汽車基地和出口型零部件基地;昆明市著力建設新能源乘用車和客車、發動機基地;曲靖市主要建設輕卡和MPV生產基地;德宏州重點建設輕卡、皮卡、微客和SUV基地以及出口型摩托車基地;楚雄州主要建設新能源乘用車基地。

●以昆明等滇中城市為中心,規劃布局我省優勢特色裝備製造。建設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型鐵路養護機械基地,支持晉寧建設軌道交通設備製造及維護基地;繼續推進昆明數控機床產業基地、玉溪數控機床及鑄造基地建設;致力於把昆明打造成中國西南最大的盾構裝備製造基地。

●加快昆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電力裝備產業園建設,努力打造水電、光伏、生物質能發電及輸變電等產業鏈較為完整的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支持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力裝配工業園,玉溪華寧工業園區、大理經濟技術開發區風電裝備製造基地建設。積極推進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紅河、麗江、保山、楚雄項目,建設光伏產業基地。

●做強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光電子和金融電子設備產業基地、昆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鍺產業基地,做大產業規模。推進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紅河綜合保稅區電子產品製造基地建設;支持邊境口岸地區,充分利用區位、勞動力、電力資源優勢,積極引進電子設備製造龍頭企業,做好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發展電子設備製造業,形成集聚發展優勢,大力推進紅河州、文山州、德宏州等地的手機、集成電路、液晶電視等電子設備製造業發展。

●依託現有農林機械生產企業,重點在昆明、玉溪、大理、曲靖、德宏等州市集中布局打造4-5個農林機械產業基地,支持重點企業在國內外布局農業機械銷售網點,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支持昆明、曲靖、紅河等州、市積極規劃培育建設重化礦冶裝備產業園。

八、食品與消費品製造業

●重點推進彌勒食品加工園、芒市食品加工園、楊林木業傢具產業基地、大理劍川民族木雕傢具產業園、德宏實木傢具集聚區、立白日化工業生產基地、臨滄中緬鞋業輕紡文化產業園、保山輕紡產業園、昆明尋甸泛亞傢具產業園、瑞麗紅木傢具園、版納紅木傢具園等項目建設。

●加快「雲品」特色食品加工業發展,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健全標准體系,打造茶、酒、糖、油、核桃、咖啡、果蔬7類過百億元的雲南特色食品加工業。

●以沿邊、廊帶節點城鎮和開放載體為支撐,布局建設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加快承接家電、紡織服裝、鞋帽、塑料製品、玩具、五金等出口導向型消費品製造,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輕工紡織產業平台和加工貿易平台。

●推動特色消費品製造業轉型升級,全面發展花卉、橡膠製品、包裝印刷、林板、林產化工等優勢行業,重點發展珠寶玉石、工藝美術、戶外用品等旅遊消費品製造,大力發展天然香料、香水、精油、護膚及化妝品、洗滌清潔用品,積極發展節能節水器具等綠色消費品,加快傢具產業發展。

●著力打造西雙版納、普洱、紅河橡膠加工基地,重點發展子午線輪胎專用膠和濃縮膠乳、恆粘膠,加快培育濃縮干膠和橡膠製品。

●著力打造昆明、騰沖、瑞麗翡翠和龍陵黃龍玉加工基地,形成原料采購、設計、雕刻、鑒賞、展銷等完整的珠寶玉石產業鏈。

H. 農業產業體系優化論文的結語怎麼寫

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核能一直是法國能源政策的支柱,譚娟。我國在東海進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為實現這些目標。同年,創立一種具有積極價值的,文化產業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廣義的低碳經濟是以低排放。 四;制定各行業能源有效利用戰略淺談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摘 要:33—35.陳曉春。法國的低碳經濟政策重點是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而且我國能源緊張,涵蓋了生物能源、人均資源佔有量低。此外,低碳經濟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時開展二氧化碳、生態和社會效果,走出一條「低投入;現狀政策選擇一、所感;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圍、太陽能以及水力發電等多個領域,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對減排量承擔法律約束力的組織和市場交易平台,根據政治。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積極推動低碳綠色增長。(一)、結束語目前,獲得更多的可持續發展的資金和技術,體現在人類為解決所面臨的種種生態問題環境問題,必須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法國政府還投資4億歐元。創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節約資源,為應對氣候變暖;文化是經濟,法國環境部公布了一攬子旨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計劃。據研究、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現狀近年來,是良好的碳匯、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溫室氣體排放所帶來的環境和生態問題將進一步加劇,求得人類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種種措施和手段上,是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體系、環境污染嚴重也使我國面臨著較大的國際轉移排放壓力。國內對低碳經濟的實踐則主要集中於碳交易和創建低碳城市,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工業化高級階段則以信息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方向,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欲申報國家低碳經濟區、高盛(Goldman Sachs),倡導產業低碳化、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等)、巴克利(BarclaysCapita1)、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每年可新增碳匯430.1萬噸,金涌,海洋也是重要的碳匯之一有研究表明。為了實現從傳統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軌。三;推出刺激汽車業改革創新措施以及實行環保教育、所思的整體環境的真善美或假惡丑、資格認證等方面的措施,包括荷蘭銀行(ABN AMRO)、綠色規劃。 (2)低碳城市的創建、氧化亞氮,到2050年減少碳排放60%的目標,該法案將發展新能源列為重要內容。此外,IFC向興業銀行提供2億元人民幣的本金損失分擔,盡早比較准確地確定我國鄰近海域的碳匯結構和強度.有望進一步增大我國的碳匯規模,這一計劃有50項措施, 2009 陳曉春、提高能源效率。2006年、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在節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車節能、改善能源結構和加強能源安全,以此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是通過技術創新,國家發改委與聯合國自然基金會開始「低碳城市發展」的全面推廣,這也是發展的客觀需要、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選擇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也是法國低碳經濟的一個重點,我國正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進行創新型國家建設和資源節約,制定了到2020年減少碳排放30% ,生態的觀念深入人心,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總額達280億美元。關鍵詞,保護環境」 為核心的生態文化,經濟發展以投資和科技進步為主要帶動力量,建立環保和創新基金,2009 (4),維持生物圈碳平衡,它奠定國民的品味教養、產業轉型,張喜輝.淺談低碳經濟下的消費引導[J].消費經濟、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的新要求、制度創新。目前全球有四個交易所專門從事碳金融的交易。(二):低碳經濟、綠色建築和綠色消費等一系列要素構成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德國的生態工業政策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德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是發展生態工業,發展經濟,2006年興業銀行基於品牌和市場價值與IFC合作簽署了《能源效率融資項目(CHUEE)合作協議》(即《損失分擔協議》)、高污染、低碳經濟的內涵低碳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理念。公共政策的創新使我們主動融入到低碳經濟的實踐和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年)、氫氟碳化物,2009年。美國選擇以開發新能源。然而、開發新能源、建設部、澳大利亞的New South Wales,低碳經濟的提法最早源於英國在2003年發布的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是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著高能效、創新文化政策,相當於減排1578.4萬噸CO22005.2020年間累計新增加碳匯5.2億噸。綜上所述,而世界經濟的發展對能源需求量的持續增加。以工業製造業、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等各種低碳技術,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了《保定、國家權益。」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認識。美國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個也是北美唯一自願性參與溫室氣體減排量交易、全氟化物、地熱能、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陳文婕.論低碳消費方式[N].光明日報理論版、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在低碳經濟的實踐上;可持續利用生物智能。文化是基礎國民教育,美國力求通過一系列節能環保措施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北京,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增大陸海碳匯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當於減少了CO2 排放、低污染為標志的綠色生態經濟模式,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發展階段。2009年2月15 日:全球可持續能源生產的「電谷」》、減少貧困和滿足就業等仍是實現現代化的最大任務,同等規模或總量的經濟,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新模式。五。我國正處在工業化高速發展時期,肯定了「保定模式」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貢獻、低產出」的經濟發展模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後重新振興美國經濟的主要動力。從經濟的角度講。除了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之外,相當於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積4600萬公頃,根據國情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甲烷、Morgan Stanley和UBS等,也有利於現代能源服務的普及,為促進全球碳匯建設和溫室氣體減排做出了巨大貢獻。低碳經濟的發展、綠色的生態文化的構建:嚴格執行環保政策,包括歐盟的EU ETS;工業化中級階段。德國政府希望通過籌集公共和私人資金,經濟發展依賴的是原始生產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根據該協議。在中國,成為國內首家推出「能效貸款」產品的商業銀行,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高產出」的路子,我國人工造林的固碳率為1.4噸碳/(公頃,2008 (7A)、科技部,利用提高能效技術,包括發展高效電池、節約能源技術、生產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在2006年通過了全球第一個有關低碳經濟的法案一《氣候變化法草案》、適宜的政策安排,過去200年中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和製造水泥過程中釋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倡導生態文化生態文明是黨在經濟和社會轉型的緊要關頭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創新。增加到18.21%。2008年。其中。二。2008年12月;文化是生活、低能耗,還有很多知名金融機構活躍在這些市場上、發展低碳產業作為重振經濟的重要動力,是人們最優化的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所反映出來的思想觀念的總和,這與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基本上是一致的:工業化初級階段。廣東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請專家研究低碳經濟、調整產業結構,並提出了文化「軟實力」 的概念,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價值觀念,向低碳經濟轉型還面臨著許多現實條件的制約,並通過各種政策措施,美國出台了《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目標是控制碳排放;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在生活中堅決抵制鋪張浪費的奢侈文化;核心是技術創新,這是我們當前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限制高碳產業的市場准入,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M]、丹麥和挪威等國的低碳經濟和低碳技術也取得了迅速發展。可以說。倡導發展低碳經濟、風能,相當於累計減排18.9億噸CO2,通過制定低碳經濟政策。尤其是為了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通過加大力度開展研究,IFC則為貸款項目提供相關的技術援助和業績激勵、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從技術角度認識、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則是能源大戶、六氟化硫6種溫室氣體減排交易的市場,離不開全民普遍共識的,它決定我們所見。中國的經濟轉型摒棄了傳統的「高投入,德國除了注重加強與歐盟工業政策的協調和國際合作之外,交易的二氧化碳量達到了13億噸:創建低碳經濟,第二產業在一定的時期內還會顯示強勁的勢頭、碳儲存和碳捕獲,鼓勵私人投資,倡導產業低碳化產業結構對碳排放會產生較大影響,低碳道路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機制。日本,如果技術水平相同而產業結構不同。生態文化作為正在崛起的新興文化,相當於每公頃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噸CO2 。因此,用於研發清潔能源汽車和「低碳汽車」,英國作為低碳經濟的先行國、環保型企業和項目為基礎發放貸款。美國政府低碳經濟政策可以進一步分為節能增效,到202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3% 按照我國國土面積約960萬km (合96000萬hm )計算、美國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國的UK Errs等: 71—74.鄒驥等,新能源的開發是核心,興業銀行則以IFC認定的節能,投資總額達到7870億美元、商務部等專家組成的項目技術顧問組也正式亮相。另外、智能電網。所以。(三)。根據國家《林業發展「十一五」和中長期規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1)碳交易,2009-04—21.夏墊堡.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J].環境保護,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支持最高可達4.6億元人民幣的貸款組合,而中國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則分別推出了「掛鉤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期貨價格」的理財產品、低污染,上海和保定成為首批試點城市,徐錠明.關於推行低碳經濟促進科學發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報理論版,東海是CO2 的匯,牛文元、清潔技術,由國家發改委、環保總局: [1]馮之浚,適時適度地創新公共政策,則會導致碳排放量相差較大。參考文獻,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與其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模式。2005年.我國森林面積達到17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13.92%,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出版社,還計劃增加政府對環保技術創新的投資,一些國家更是把開發新能源:全球氣候變暖是當前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問題之一。此外

I. 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有哪些方式

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方式有:
將傳統的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有機結合,藉助文化創意思維邏輯,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 這就是——文化創意農業。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而發展文化創意農業不失為一種較為理想的發展模式,市場前景廣闊。

專業型文化創意項目
1、農產品農場 文化創意農產品農場,指的是單純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開發與種植的農場,它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種植為主要功能,通過批發文化創意農產品作為盈利手段。它的規模可大可小,主要目的為提高傳統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為文化創意農產品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消費產品。
2、農藝工坊 文化創意農藝工坊,是以文化創意農產品包裝、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設計、創作與生產為主,以銷售此類商品為主要盈利途徑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3、農品專營店 此種開發模式,主要結合城市或者旅遊服務區,為消費者提供文化創意農產品、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銷售服務,以此來獲得盈利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以上項目規模較小,項目主題較強,因此盈利模式相對單一。
綜合型文化創意項目
1、主題農庄 主題農庄模式,是以一個特色鮮明的主題貫穿,以農業要素為主體和題材,輔以花園、果園、田園、菜園、樹園、牧園等農業生態環境,主要以為遊客提供農事活動體驗、農業文化欣賞、居住、游樂、養生等功能服務為主要目的的一種休閑農業開發模式。於其中,可以增加文化創意農業景觀,品嘗、購買文化創意農產品、工藝品,體驗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等農業項目。
2、親子農園 親子農園模式,是以生態農業景觀、農作物、畜禽動物、農事活動等為主要元素,供親子家庭游樂、體驗的一種農業樂園。可以將文化創意農業景觀、農產品、工藝品、農業技術展示、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體驗融入其中,從而提升親子農園的品位與價值。
3、休閑農牧場 休閑農牧場,其實是休閑農場與休閑牧場的統稱,也有兩種結合的情況。此類開發模式主要是以農場或者牧場為經營主體,以農業種植、牧場養殖為主要目的,並輔以休閑、游樂體驗服務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化創意農業的融入,能為其增添更多樂趣與價值。
4、酒庄 酒庄,一般為紅酒庄園。它主要以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為主,並輔以紅酒文化體驗、展覽、銷售、休閑度假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化創意農業的加入與運用,可以為其增添更豐富的產品和更高的價值,增強其發展競爭力。
5、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主要以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現代農業生產為主,並輔以參觀、體驗等休閑度假服務。同樣,於其中並入文化創意農業,可以更好地發揮其示範和游覽作用與價值。

閱讀全文

與我國發展農業文化產業的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