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古田會有「中國食用菌之都」的稱號
被中國食用菌協會命名為「中國食用菌之都」的福建省古田縣,致力於發展食用菌產業,通過食用菌產業的大發展,推動了全縣經濟的大跨越。不僅讓該縣的農民找到了一條致富增收的好路子,而且帶動全國各地的養菌農民一同走上了致富路,被全國政協委員稱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古田現象」。2008年,該縣的食用菌產量47.9萬噸,產值達15億元,成為全國食用菌生產產量最高、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示範縣。古田縣食用菌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公元609年時境內就有人從事香菇生產。人工栽培銀耳始於上世紀60年代末,但當時以椴木栽培為主,生產周期長、產量低,難以形成規模生產。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古田人民通過探索試驗,在全球首創食用菌袋栽技術;80年代又成功開發了香菇室外袋栽和竹蓀生料栽培技術以及銀耳棉籽殼代料栽培技術,近年來又實現了黑木耳南方栽培技術和茶薪菇菌種攻關、配方創新技術的突破,從而在全國率先掀起了銀耳、香菇、竹蓀、黑木耳、茶薪菇生產的「五次浪潮」,形成了現在聞名全國的「古田食用菌栽培模式」。食用菌生產成為了古田縣農村的支柱產業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徑。據統計,近年來古田縣食用菌年產量都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古田縣是個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八成。為了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古田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以菌興縣」的發展策略,將食用菌作為重點支柱產業來培育,作為扶持移民的開發性生產項目,該縣通過實施「百村萬戶」工程,在全縣建立100個食用菌生產專業村和1萬個專業戶,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全面推廣標准化、工廠化生產模式,不斷增加食用菌產量,提高產品質量,同時積極開展科研攻關,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引進和推廣,不斷提高食用菌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加快食用菌產業從傳統型向科技型轉變,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經過40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古田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已形成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呈現出六大特點:一是生產大眾化。全縣農村80%以上農戶從事食用菌產銷活動,直接從事食用菌產業人員達20多萬人,食用菌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1/3。二是生產基地化。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在全縣范圍合理布局食用菌生產模式,逐步形成銀耳、香菇、茶薪菇和新特珍稀菌類四大生產基地,促進「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模式的發展。三是生產的周年化。根據不同品種、不同溫型、不同季節和不同的地理位置,科學安排食用菌生產,如反季節生產、冬暖房栽培等,形成常年生產格局。四是產品結構多樣化。全縣已開發生產36個菌類,其中銀耳、香菇、竹蓀、猴頭菇、茶薪菇、毛木耳、金針菇等20多個菌類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實現由單一品種向多品種系列開發轉變,形成了「主栽品種規模不斷擴大,珍稀菌類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成為全國開發品種最齊全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縣。五是生產技術專業化。全縣已形成了從原輔材料供應到科研、制種、栽培、加工、銷售、機械設備、技術推廣及其它各個環節的專業隊伍體系,食用菌整個產業鏈的分工愈加精細。六是產品市場國際化。在縣內形成了縣、鄉、村三級市場營銷網路,在縣外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兩大市場。全縣有3萬多食用菌營銷戶,20多家年產值在千萬元以上的營銷企業,營銷網路不僅遍布全國各地,而且打入日本、東南亞、歐洲、美洲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食用菌產銷率達95%以上。同時古田縣還被聯合國定為國際食用菌人才培訓基地,成為聯合國南南合作示範基地協作網成員,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農民紛紛到古田縣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邀請古田縣食用菌技術人員、能手到全國各地傳經送寶,並吸引了日本、美國以及歐洲、非洲、大洋洲等1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參觀學習,交流經驗。食用菌產業帶動了古田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繁榮,也帶動了加工、交通、餐飲、信息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去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277元,增長17.1%,先後榮獲「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縣」、「省級文明先進縣城」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去年,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視察古田縣的食用菌產業後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古田縣的最大成就是開創和發展了一個食用菌產業;古田縣的最大貢獻就是為
2. 從古田車站到福建古田食用菌批發市場怎麼坐公交
公交線路:古田k1路,全程約3.1公里
1、從古田車站步行約70米,到達古田汽車站
2、乘坐古田k1路,經過7站, 到達食用菌市場站(也可乘坐古田11路)
3、步行約50米,到達福建古田食用菌批發...
3. 中國食用菌之都在哪
福建古田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稱為蘑菇。中國版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種權,其中多屬擔子菌亞門,常見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銀耳、猴頭、竹蓀、鬆口蘑(松茸)、口蘑、紅菇、靈芝、蟲草、松露、百靈和牛肝菌等;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其中有:羊肚菌、馬鞍菌、塊菌等。上述真菌分別生長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態環境中。
4. 如何將古田的食用菌運到馬來西亞
駕車路線:全程約19.4公里 起點:古田縣食用菌產業管... 1.從起點向西南方向出發,沿和平路版行駛120米,左後權方轉彎進入建設路 2.沿建設路行駛70米,過左側的五環大廈約70米後,右後方轉彎進入S202(舊) 3.沿S202(舊)行駛1.2公里,過右側的海爾熱...
5. 食用菌之都古田作文500字
由於天文地理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古田的菌業,確實值得我們大書一筆。
中國菌業深厚的歷史積淀,為古田菌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基礎。古田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勞創新,培育出享譽中外的古田「銀耳之花」,使之成為古田食用菌的標志。目前,古田縣已經成為中國知名的「食用菌之都」,其中銀耳產量佔世界銀耳總量的90%。
參觀古田食用菌博物館和食用菌批發市場,是我們此次采風的最後一個行程。目的是為了更好了解古田食用菌的種植、加工和銷售狀況,進一步宣傳和推廣古田食用菌培育生產基地的創舉,以便讓更多人對它了解。
走進博物館,講解員為我們講解了中國食用菌的發展進程以及古田食用菌的發展優勢。作為健康的綠色食品,食用菌的發展前景,猶為廣闊。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的理解,綠色食品將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主要食品,人們更願意看到和享受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自然食品。而菌類食品,正是這種原生態健康食品之一。
琳琅滿目的實物和圖片,在柔和的燈光之下,帶我們走進了這個食用菌的大世界。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以及她賦予我們的真實感覺。許多肉眼無法看到的生命,在特定的條件下,在適合的溫度中,在短短的時間里,迅速裂變成為一種新的生命。
世界上的食用菌種類繁多,估計有2000多種,能大面積人工栽培的種類,目前只有40~50種。而在中國,根據網路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食用菌已知品種有938種,隸屬於166屬,54科,14目。其中最為常見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銀耳、猴頭、竹蓀、鬆口蘑(松茸)、口蘑、紅菇和牛肝菌以及羊肚菌、馬鞍菌、塊菌等等。
眾所周知,食用菌除了具有相當高的營養價值之外,還有明顯的葯用價值。特別是對於腫瘤細胞的抑製作用,得到了近代科學家的充分認可。食用菌的抗癌作用主要來自於食用菌中的多糖體,這類化合物雖然對腫瘤細胞沒有直接殺傷作用,但能刺激抗體的形成,提高並調整機體內部的防禦能力,以減少此類疾病的侵害。此外,食用菌還能降低某些物質誘發腫瘤的發生率,並對多種化療葯物有增效效應。
中國是食用菌資源和種類豐富的國度,也是最早栽培、利用食用菌的國家之一。1100多年前,我國就已經有人工栽培木耳的記載。而至少在800多年以前,香菇的人工栽培,也已在浙江西南部等地開始。草菇的栽培則是在200多年前的閩粵一帶開始,這些技術一直流傳至今。70年代以來,古田的食用菌栽培技術突飛猛進,連續取得了銀耳、香菇、竹蓀的人工栽培三大突破,並保持了長久的發展勢頭。
做為世界第一的古田銀耳,是古田菌類栽培的拳頭產品,有資料顯示,它約佔了世界同類產品的90%,不愧為中國食用菌之都。據相關報道,2012年古田縣共栽培各類食用菌11.96億袋,總產量近71萬噸(鮮品),生產產值達36.8億元。在十一五期間,全縣食用菌產量增長70%,年平均增長14%;生產產值增長149%,年均增長29.8%。
有記者從當地政府部門了解到,自2011年以來,該縣按照「基地化、工廠化、品牌化、科技化」的發展戰略,從抓好菌種生產供應、基地建設、科研開發、標准制訂、產品質量、菌政管理、技術培訓、項目推進、品牌建設等多方面入手,不斷推廣食用菌栽培先進、適用技術,做好科技服務,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實施品牌戰略,不斷做大做強「古田銀耳」品牌,努力提高食用菌產業化水平。
古田食用菌連續20多年來的高增長,和充分調動市場經濟,開發市場潛力,以及政府的支持,菇農的努力,和高度重視科技,開創品牌戰略等諸多舉措是分不開的。
隨著講解員的腳步徐徐前行,在她娓娓的訴說中,讓我們對食用菌的感受,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鮮和好奇感。雖然,眾多的食用菌一直是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生活食品,但是,如此種類繁多的食用菌,在博物館中井然有序地排列著,並附有諸多的圖文講解和花樣裝飾。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產生了置身於菌類世界之中的感覺!
好多朋友在每個食用菌的標本窗口靜靜凝視、傾聽、議論,盡管擺在我們面前的都是普普通通的菌類標本,但那些我們未曾聽過、接觸過的培植故事,一點一滴地寫在這里,讓我們耳目一新!從頭到尾,隨著講解員的腳步,我們在食用菌博物館轉了一圈,從這個門口進去,又從另外一個門口出來,最後往樓下的批發市場中走去。
從井然有序的博物館走到堆積如山、人來人往、討價還價聲音雜躁的批發市場中,是一種聽覺、視覺和感覺的大轉變。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堆堆各種各樣的干鮮貨物,在市場的每個角落裡堆擠著。貨主和商販們三五成堆地討價還價,搬運夫和司機們三五成群地各處流動,或者在裝貨,或者在缷貨。
從這里,許多食用菌被送往全國仍至世界各地,讓人們分享著這得天獨厚的天然綠色食品,感受著大自然的饋贈給我們帶來人間美食。從這諸多的貨品中,我們能感受到古田人的辛勤和智慧,他們在為人類創造健康環保和綠色生活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幸福和財富。世界,是一個認真而又誠實的共嬴圈。
拋開原生木材種植而採用雜物種植,是古田食用菌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變廢為寶,資源再利用的發展舉措,是人類文明和科技進步的最新證明。未來的人們,將越來越離不開生態與環保的責任。
今天,食用菌的開發和種植,是人們在保證食品來源又不破壞生態環境下進行的。他們通過收集動物的糞便、木屑、腐爛木材、稻草、秸稈、棉籽殼、麥麩、米糠等人們淘汰或者較少使用的雜物,加入菌種培育種植,通過悉心照顧,最終收獲綠色食品。
在這里,我們看到一群忙忙碌碌的人們。他們播種著辛勤,收獲著幸福;他們充實著今天,展望著明天。一年又一年的美景,讓他們在陽光下,更加幸福起來!
6. 中國食用菌之都在哪
新年伊始,古田縣成立了食用菌研發中心。這是古田縣圍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中心城市的進程中,創新發展思路,把准新的站位,將打造「中國食用菌之都」確定為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定位的一項重要舉措。
古田縣是「中國食用菌之鄉」。近年來,古田縣把食用菌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加以培植發展,全面實施「基地化,工廠化,品牌化,科技興菌」三大發展戰略,推進了食用菌產業化進程,加快了產業升級換代的步伐,在全國率先掀起了銀耳、香菇、竹蓀生產「三次浪潮」,使古田食用菌產業從小到大,蓬勃發展,成為全國食用菌生產大縣,2005年食用菌鮮品產量達36萬噸,增長22%,產值8.8億元。預計200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40億元,增長1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億元,增長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70元,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4206元,增長11%,圓滿完成了「十五」建設任務和奮斗目標。
為了更好地謀劃「十一五」,古田縣提出要立足該縣「中國食用菌之鄉」的基礎,充分發揮食用菌特色產業的優勢,把古田打造成為「中國食用菌之都」的戰略定位,一方面要全力提升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層次和水平,真正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產值最高、品種最多、科技實力最強、營銷網路最廣、影響最深的「中國食用菌之都」。另一方面,以建設「中國食用菌之都」統攬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全局,以食用菌經濟的繁榮促進工業經濟、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市化建設進程相結合,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和綜合經濟實力,形成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新的增長極點,吸引國內外的人才、資金、信息湧向古田,促進經濟社會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並以打造「中國食用菌之都」的新定位為導向,強化廣大群眾的沿海意識,改變過去單一的山區思維定勢,立足古田產業、資源、僑台、庫區等優勢,努力把古田建成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科研、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全省重要的無公害食品生產供應基地,閩東最大的葯品製造基地,海峽西岸重要的宗教文化、生態休閑和農業觀光的旅遊度假勝地,全省庫區可持續發展示範縣。
為了這一目標,該縣在發展戰略上進一步確立了「以菌立縣、工業富縣、旅遊興縣、人才強縣」戰略,以項目為抓手,突出發展食用菌經濟、工業經濟、旅遊經濟、僑鄉經濟、庫區經濟等「五種經濟」,走特色發展之路。在發展布局上致力建設以高速公路為重點的交通暢通平台、以城關為重點的城鎮集聚平台、以工業集中區為重點的招商引資平台等「三大發展平台」,拓展了「一個中心,兩條經濟發展帶和一個經濟發展圈」的布局,進一步打開西門,全面接受閩江口經濟圈尤其是福州的輻射,構建福州遠郊經濟體系。在這一發展定位目標的指導下,該縣加快了發展的步伐,目前,該縣初步篩選出主要建設項目70多項中,有許多項目都被列入了省、市部門乃至國家部委「十一五」項目規劃盤子,其中列入寧德市「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30多項、省「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9個,總投資120多億元,其中「十一五」期間投資60多億元。
7. 古田縣食用菌枝術有學校嗎
那年我選擇了背井離鄉,從此鄉里人就再也沒喝過一口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