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小企業缺乏對長期生存發展的規劃是為什麼
1.管理問題我國中襲小型企業的經營管理理論與實務研究 書籍作者:孫燕一著
圖書出版社: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2.資金問題中國中小型企業融資問題研究書籍作者:劉曼紅 主編
圖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3.改制問題中國中小型企業現代化探索書籍作者:鄭宗漢
圖書出版社:上海人民
B. 親~在線跪求生命科學研究在現代人類社會發展中有哪些應用,要理論聯系實際的,字數在600字左右。。跪求~!
基本概述
生命科學是系統地闡述與生命特性有關的重大課題的科學。支配著無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學定律同樣也適用於生命世界,無須賦予生活物質一種神秘的活力。對於生命科學的深入了解,無疑也能促進物理、化學等人類其它知識領域的發展。比如生命科學中一個世紀性的難題是「智力從何而來?」我們對單一神經元的活動了如指掌,但對數以百億計的神經元組合成大腦後如何產生出智力卻一無所知。可以說對人類智力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解釋智力本身。對這一問題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將會相應地改變人類的知識結構。生命科學研究不但依賴物理、化學知識,也依靠後者提供的儀器,如光學和電子顯微鏡、蛋白質電泳儀、超速離心機、X-射線儀、核磁共振分光計、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等等,舉不勝舉。生命科學學家也是由各個學科匯聚而來。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造成了許多前景無限的生長點與新興學科。也是目前2011年很受歡迎的一種專業..
編輯本段主要課題
主要課題
生命科學研究或正在研究著的主要課題是:生物物質的化學本質是什麼?這些化學物質在體內是如何互轉化並表現出生命特徵的?生物大分子的組成和結構是怎樣的?細胞是怎樣工作的?形形色色的細胞怎樣完成多種多樣的功能?基因作為遺傳物質是怎樣起作用的?什麼機制促使細胞復制?一個受精卵細胞怎樣在發育成由許多極其不同類型的細胞構成的高度分化的多細胞生物的奇異過程中使用其遺傳信息?多種類型細胞是怎樣結合起來形成器官和組織?物種是怎樣形成的?什麼因素引起進化?人類現在仍在進化嗎?在一特定的生態小生境中物種之間的關系怎樣?何種因素支配著此一生境中每一物種的數量?動物行為的生理學基礎是什麼?記憶是怎樣形成的?記憶存貯在什麼地方?哪些因素能夠影響學習和記憶?智力由何而來?除了在地球上,宇宙空間還有其它有智慧的生物嗎?生命是怎樣起源的?等等。
主要學習內容
生命科學概論這門課程主要學:生命科學的概念與研究內容、生命科學研究簡史、生命科學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生命倫理學)、生命科學基礎(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的基本現象、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生物的多樣性、生物與環境)和現代生命科學(生命科學與現代生物技術、生命科學與農業科學、生命科學與環境科學、生命科學與生物能源、生命科學與現代醫學、生命科學與葯物的研究與開發、生命科學與海洋生物資源、生命科學與軍事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學與生物晶元、生命組學與系統生物學
編輯本段顯著特點
當代生命科學的顯著特點是:分子生物學的突破性成果,成為生命科學的生長點,使生命科學在自然科學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遺傳物質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開創了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動的新紀元。此後,遺傳信息由DNA通過RNA傳向蛋白質這一「中心法則」的確立以及遺傳密碼的破譯,為基因工程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蛋白質的人工合成,使人們認清了生命現象並不神秘。這些重大的研究成果,闡明了核酸和蛋白質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質,生命活動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的。絕大部分的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蛋白質是一切生命活動調節控制的主要承擔者。從而揭示了蛋白質、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和相互關系,為研究生命現象的本質和活動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礎。
編輯本段鑒定技術
生命科學中的親子鑒定技術 通過遺傳標記的檢驗與分析來判斷父母與子女是否親生關系,稱之為親子試驗或親子鑒定。DNA是人體遺傳的基本載體,人類的染色體是由DNA構成的,每個人體細胞有23對(46條)成對的染色體,其分別來自父親和母親。夫妻之間各自提供的23條染色體,在受精後相互配對,構成了23對(46條)孩子的染色體。如此循環往復構成生命的延續。
編輯本段基因檢測
生命科學中的基因檢測
基因來自父母,幾乎一生不變,但由於基因的缺陷,對一些人來說天生就容易患上某些疾病,也就是說 人類DNA
人體內一些基因型的存在會增加患某種疾病的風險,這種基因就叫疾病易感基因。 只要知道了人體內有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就可以推斷出人們容易患上哪一方面的疾病。然而,我們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呢?這就需要進行基因的檢測。
如何進行
基因檢測是如何進行的呢?用專用采樣棒從被測者的口腔黏膜上刮取脫落細胞,通過先進的儀器設備,科研人員就可以從這些脫落細胞中得到被測者的DNA樣本,對這些樣本進行DNA測序和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檢測,就會清楚的知道被測者的基因排序和其他人有哪些不同,經過與已經發現的諸多種類疾病的基因樣本進行比對,就可以找到被測者的DNA中存在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 基因檢測不等於醫學上的醫學疾病診斷,基因檢測結果能告訴你有多高的風險患上某種疾病,但並不是說您已經患上某種疾病,或者說將來一定會患上這種疾病。
基因檢測作用
通過基因檢測,可向人們提供個性化健康指導服務、個性化用葯指導服務和個性化體檢指導服務。就可以在疾病發生之前的幾年、甚至幾十年進行准確的預防,而不是盲目的保健;人們可以通過調整膳食營養、改變生活方式、增加體檢頻度、接受早期診治等多種方法,有效地規避疾病發生的環境因素。 基因檢測不僅能提前告訴我們有多高的患病風險,而且還可能明確地指導我們正確地用葯,避免葯物對我們的傷害。將會改變傳統被動醫療中的亂用葯、無效用葯和有害用葯以及盲目保健的局面。
編輯本段發展展望
生命科學發展與展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 巴德年 巴德年
這個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作為醫學,長期以來的任務是防病治病。可是,從現在開始,醫學的任務將主要是維護和增強人們的健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在這個范圍內,過去醫學所面臨的是病人,現在醫學將面對的是整個人群,以前的醫學都在醫院里,而現在在歐洲、北美,有半數的醫生已經離開了醫院,他們在社區,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指導老百姓的保健、醫療,更重要的是在指導那裡的人們如何正確的生活。我們國家當今還有97%的醫生在醫院里。隨著時代的發展,醫生將也要逐漸走向社會,走入人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醫生資源配置,也必然要發生變化。現在中國還沒有一個概念,就是通往急診室的快速、綠色通道。建設急診快速、綠色的通道是完全必要的。方便就醫的觀念就是未來的方向。 很多國家已經開始了《腦死亡法》的執行,腦死亡以後,器官組織、細胞,由於有循環的支持還在活著。如果這位死人生前有很好的風格,提出把臟器獻給其他人,就可以做腎臟、肝臟的移植。 人類基因組基本完成以後,對醫學的影響很大,還將發生更深刻的影響。很多基因疾病,也可以通過生活改善、環境改善來防治。現在一提葯就是化合物,不久的將來,葯品不僅是化合物,蛋白質可以是葯,基因可以是葯,細胞可以是葯,甚至某些組織和器官也可以是葯。正因為這樣,以後的葯審,首先審查的不再是葯理、毒理、臨床,而首先是倫理,進行所有一切之前先要有倫理審查。為什麼講這個?因為,基因要變成葯物,或者將來組織器官一旦成為葯物,首先是允許不允許。 回顧20世紀下半葉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可以展望21世紀生命科學作為先導學科的前景。 50年代:1953年4月,《Nature》 發表了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共同研究的成果- 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此模型的建立,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打開了「生命之謎」的大門,改變了生物學在整個科學中的地位,同時還給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因此,被稱之為是「生物學的革命」。 1953年NATURE
60年代:1965年9月15日報道, 我國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島素獲得成功。這是在控索生命起源過程中的一次突破。它突破了一般有機物分子與生物大分子的界限,帶來了人工合成生命的曙光;它更有力地打破了生命神秘論,揭示了生命與非生命物質的統一性。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70年代:70年代初,隨著限制性內切酶的發展和DNA分子雜交技術的建立,分子生物學進入了技術化時代,基因工種學也有所發展,出現了基因重組技術,從而開創了基因工程這一生物技術的新領域。在這個基礎上,現代生物技術逐漸興起,特別是近十多年來發展很快,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80年代:PCR技術發明,美國加州Cetus生物技術公司的史密斯發現在克隆過程中,不用細菌來復制經篩選的DNA,而用DNA多聚酶來進行復制,因為細菌本身也用它來復制DNA。他發明的這種方法叫多聚酶鏈反應,簡稱PCR。用這種方法可以擴增試管中的任何特異性DNA序列。 90年代:克隆動物掀起熱潮。 在胚胎學上,克隆是指通過無性繁殖的手段,從一個細胞獲得遺傳上相同的細胞群或個體群,這些細胞叫克隆細胞,個體群稱為克隆動物。直到本世紀末,人們才有足夠的知識和科學實驗結果,能把某一成年動物的個體細胞移入一個去除遺傳物質的成熟卵母細胞,然後移入另一隻成年動物體內,讓它生長發育,最終產生具有與體細胞相同的基因的幼體-克隆動物。 Wilmut I et al 在《Nature》1997,385:810~813報道,用3種新的細胞群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獲得了活的綿羊。 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羊
這3種細胞是從第9天胚胎的胚盤細胞,第26天胎兒的成纖維細胞和6歲成年綿羊妊娠後3個月的乳腺上皮細胞經體外培養獲得的。實驗結果,3種不同源細胞的核移植,分別得4隻、3隻和1隻羔羊。體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的成功,無疑是20世紀生物學突破性成就之一。其技術難度大,涉及領域較廣,需要多種實驗程序,但由於它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因而一直吸引著眾多的科學家執著地去探索。 1997年是克隆年。2月24日,英國羅斯林研究所與PPL生物技術公司宣布,他們利用一隻6歲母羊的體細胞於1996年7月成功地繁殖出了一隻小母羊多莉。當即被譽為本世紀最重大,同時也最有爭議性的科技突破之一。許多國家都將其評為1997年最突出、最重大的科技成就,如德國《焦點》新聞周刊與美國《Science》周刊評出的1997年10大科技成就,多莉均榜上有名。美國《大眾科學》評出100 項科技成就中,多莉名列榜首。 3月2日,美國宣布利用不同的胚胎細胞於1996年8 月成功地復制出了兩只基因各異的猴子。3月羅斯林研究所又發布消息, 他們正利用死牛的細胞進行無性繁殖試驗。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已死亡動物進行克隆試驗。如果這項試驗獲得成功,克隆死去的人是否將成為可能?7月24日,他們又宣布於1997年7月繁殖出世界上第一批無性繁殖的轉基因羊。其中7月9日出生的小母羊波莉已被確認含有植入的人類基因。標志著朝著大規模為人類服務階段邁了一步。8月6日,美國威斯康星州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宣布於6個月之前克隆出一隻毛色黑白相間、名為「基因」的小公牛,可用來大批復制繁殖出多奶、多產肉的優質牛。10月中旬, 英國巴斯理工大學宣布培育出無頭青蛙胚胎。這種技術改良後,有可能利用人體組織培養出人體無頭胚胎,待其發育成熟後,從中取下相應器官進行人體器官移植,解決了全球移植供體短缺問題。日本、法國、巴西、韓國等國也紛紛開始動物無性繁殖技術研究。德國科學家1997年初宣布培育出轉基因羊,其奶液中含有人體所需的血凝蛋白。俄羅斯則培育出一隻轉基因綿羊,可用來製作乳酪,還可用來提煉葯品。克隆技術的突破是一項偉大的科學成就。該技術施用於組織、植物和動物,已導致癌證、糖尿病和惡性纖維化等疾病新療法的成功開發;將來可用來為事故中受傷者製造代用皮膚、軟骨或骨組織,以及為治療脊髓受傷而製造神經組織。開發前景廣闊。 美國芝加哥科學家理查德·席德於 12月5日一次生育技術研討會上,談到計劃借用多莉的技術,利用一些顯微操作器械將取自某位婦女卵子中的DNA 剔除出去,代之以將要克隆的那個人的DNA,一旦受精,這個受精卵就會分裂為50~100個細胞,此時形成的胚胎就可以移植到體內,一個嬰兒克隆體就會在9個月之後出生,並且,他打算將生產過程企業化,最終目的是在美國設10~20個復制診所,另在海外設5~6個同類型診所。全世界每年克隆20萬人,受到各國政府及科學家的譴責、 反對、禁止。 2月23日羅斯林研究所和英國PPL醫療公司宣布,該公司又克隆出一頭牛犢,名叫「傑弗遜先生」,用的是細胞核移植技術,但用的是胚胎細胞,故與多莉不同。 20多年來,生物技術在工業、農業、化學、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但迄今為止,生物技術最突出的成就是在醫學方面。由於基因工程師已經掌握了基因剪切、拼接和重組技術,因此可以在生物體內取出無用基因,加入有用基因。生產出新的葯物,創造出新的診斷、治療方法,例如1962年以前,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只能從豬或牛的胰臟中提取。1978年,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人工合成胰島素取得成功,此後不久,科學家已能夠用經過基因轉移的微生物,批量生產純凈的人工胰島素;用於治療侏儒症的人體生長激素於1979年研製成功,1983年應用於臨床。1986年,在美國和歐洲,基因工程干擾素先後投放市場;此後,促紅細胞生長素、乙肝疫苗等一大批基因工程葯物相繼投放市場。現今世界已有50多種生物技術新型葯物和疫苗投放市場。我國已有自行研製的15種投放市場。80年代末,我國也研製成功了基因工程干擾素,並用於臨床和實現了產業化。科學家認為,基因工程師在今後幾年內,將有可能研製出治療免疫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頑疾的基因工程葯物。利用生物技術開發出的新療法也日益增多,在治療遺傳性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方面,尤為突出,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用基因療法治療一名腺苷脫氨酶缺乏症的患兒。他們將能分泌腺苷脫氨酶的健康基因注入患兒體內,患兒免疫系統缺陷得到修復,功能恢復正常。我國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與長海醫院合作,採用反轉錄病毒基因轉移技術,治療兩例血友病患者,取得了顯著療效,長期依靠輸血維持生命的患者,關節出血、肌肉萎縮等症狀大為改善,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成倍上升,凝血活性大大提高,已持續18個月未進行輸血治療。這是迄今世界上治療血友病療效最好的一例。1990年國際上正式將基因療法用於臨床。經衛生部批准,上海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與長海醫院的基因治療血友病技術,已正式應用於臨床,成為我國第一例獲國家批準的基因治療技術。迄今,在臨床實踐中應用生物技術開發的診斷、檢測裝置已有數百種,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液產品篩選試驗裝置,這種裝置可以保證血液製品不被艾滋病毒、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所污染。 生物技術在農業、畜牧業和食品工業中的應用也引人注目。1994年5月18 日,美國聯邦食品和葯物管理局正式批准應用基因工程培育的西紅柿上市銷售。加州基因公司投資2000萬美無,耗時8年培育成功的這種轉基因西紅柿,不易腐爛,耐貯存和運輸,可以在充分成熟後再進行採摘,所以味道特別鮮美。日本培育成功的轉基因西紅柿也已在築波市種植。抗病蟲害馬鈴薯已在墨西哥培育成功,去年開始,墨西哥政府已向農民供應這種轉基因馬鈴薯種苗,這樣,每年約可避免60%~10% 的損失。不怕除草劑的轉基因棉花、專供織牛仔布的藍色棉花、具有殺蟲能力的轉基因煙草均已培育成功。最近我國科學家利用低能離子束技術培育出世界首例轉基因水稻,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培育出花期長,能改變花色的牽牛花,表明我國植物基因工程已縮小了與世界水平的差距。在動物基因工程方面也碩果累累。進入90年代以來,轉基因動物-牛、羊、豬、雞等相繼培育成功。歐洲萊夫德生物工程公司不久前培育了一頭帶人類基因的奶牛,它的雌性後代能產含有鐵乳酸的奶,這種牛奶像人的母乳那樣,能促進兒童吸收鐵元素。1992年,英國愛丁堡醫葯蛋白公司,培養出一種叫「特蕾西」的轉基因綿羊,這種羊的奶中含有一種能控制人體組織生長的蛋白酶。這種蛋白酶只存在於人體,無法用化學方法合成和進行工業化生產。所以,「特蕾西」羊的培育成功,引起醫葯界的極大興趣,德國拜爾化學公司不惜重金買下了這種羊的使用權。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生理和遺傳研究所培育出一種轉基因公雞,它的雌性後代所產的蛋中含有能治療血友病所必須的凝血因子和治療肺氣腫病的一種人體蛋白質。今年1月,以色列科學家也培育成功一頭名為「吉蒂」的山羊,「吉蒂」身上帶有人類的血清蛋白基因。「吉蒂」的雌性後代所產的每一升牛奶中可以提取10克白蛋白,血清蛋白是人體血漿中的一種主要成分,它可以用來治療休克,燒傷和補充血液損失。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培育出能為人體提供心、肺、腎的轉基因豬,這種豬的器官移植到人體可大大降低受體排斥的危險性。當前,世界各國均增加對生物技術研究的投入,大力發展生物技術產業,開發生產生物技術產品。近20年來,美國成立的生物技術公司已達1000多家。從1998年開始,美國生物技術產業的收益開始大幅度增加。90年代出現了生物技術產品銷售的黃金時期。預計到1995年底,銷售額將達60億美元,1995年美國用於生物技術開發的經費將達40億美元,日本政府最近決定將生物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作為科技開發的重點領域。日本不惜花費巨資,大量購買美國的生物技術成果和專利,發展自己的生物技術產業。日本的高速發展已威脅到美國在生物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已呼籲停止向日本的單向技術輸出,英國政府調整了科技發展戰略,決定優先發展生物科學技術。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泰國,每年用於生物科學的研究經費達6000萬美元,為了加速發展生物科學技術,泰國專門成立了遺傳基因工程學與生物技術中心。我國已將生物工程技術列入「863」高科技發展計劃。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技術產業在規模和重要性方面,都將超過計算機工業,成為21世紀發展最迅速的產業!21世紀將是生命科學世紀!
編輯本段生命之書
譜寫生命之書
偉 農
4月14日,科學家完成了對人類基因組的測序,也就是說,他們終於撰寫完了曾經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人類生命之書;這本書中,包含著人類自身的許多秘密;包含著改造醫葯、了解疾病的關鍵;更包含著所有人對生命科學改造生活的殷切期望。 一個全新的生命科學時代拉開了序幕。
生命之書最後一個字元
4月8日,美國東部夏令時當日零點,全球16個實驗室通過電子郵件將最後一個比特的基因代碼傳輸到一個中央資料庫中,走完了人類基因組計劃13年漫漫探索路上的最後一步。凌晨兩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計劃負責人柯林斯在華盛頓郊外小鎮貝塞斯達的一個小型慶祝會上宣布,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結束。 從此,人類基因組計劃走進歷史--開工:1990年;竣工:2003年;參與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和中國;耗資:26億美元;成果:排出人類遺傳物質中大約30億個遺傳密碼的順序。 人類基因組計劃被稱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難度可想而知。然而進展卻比預想的要順利。此前,科學家至少兩次宣布過該計劃的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而是人類基因組草圖。這一次,科學家最新殺青的全本「生命之書」也只覆蓋了人類基因組的99%。 然而,與前兩次人類基因組的宣布相比,這次無論是科學界,還是政界,似乎平靜得多。也許正如負責人類基因組的科學家在宣布這一消息時所引用的莎士比亞名言「過去的只是序幕」,科學家們已無暇回味人類基因組的成果,因為更加艱巨的任務還在前方。 在「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結束之後,一個由美國能源部負責的新計劃「基因組到生命」已經開始,新的探索將把基因研究推進到生命的每一個層面,例如,基因對於人種的作用,對於個性、行為的影響等等。專家們說,進一步的研究將有可能帶來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一系列爭論。
黃金時代剛剛開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科學雜志發表了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論文,這一成果被很多人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苷酸)是雙螺旋結構。自此,人類在生命科學探索路上突飛猛進。但DNA內的遺傳密碼究竟如何排列等難題,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國科學家。 DNA雙螺旋結構
與2000年最初宣布的人類基因組草圖相比,基因組全本填補了草圖中的許多漏洞,並作了不少修改。草圖每1萬個鹼基中有一處錯誤,現在,這一錯誤率下降到了10萬分之一。 目前,研究人員認為的一個最主要和最大的問題是,人到底需要多少條基因來完成生命的發育和成長。目前的估計在2.5萬至3萬條之間,遠低於科學家最初估計的10萬條。弗朗西斯·柯林斯說,真正的分析剛剛開始,「我們將弄清人與人之間的共同之處和許多不同之處」。 是的,人類才讀懂了這本大書的所有字母,但更浩瀚的「故事」仍在等待讀出。今天已經完成的只不過是對這本書的驚鴻一瞥。而且已完成的也只覆蓋了人類基因組所含基因區域的99%,所剩1%為現有測序技術無法解決的部分。 早在人類基因組全本完成之前,科學家就已經把目標轉移到基因功能鑒定和蛋白質研究等方面。科學家認為,至少4000種基因與人類疾病的發生有直接關系,還有大量基因與疾病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在確定致病基因之前,必須首先分析出基因組上數萬條有遺傳意義的基因的位置、結構和功能等。 在弄清導致疾病的基因後,基因測試將取得迅猛發展。以癌症為例?這種疾病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形成,有效的測試能夠警告人們可能有患癌症的危險。基因測試也能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我。許多來自有某種家族疾病史家庭的人早就想弄清自己是否註定要得家族遺傳病。當然,有些人出於隱私憂慮會拒絕接受檢測。 科學家預言,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後的10至20年內,基因醫學將進入黃金時代。
生命之書背後的故事
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可以追溯到1984年,當時科學家們在美國猶他州一滑雪勝地聚會,探討如何識別日本廣島原子彈轟炸倖存者的基因突變。美國能源部顧問委員會在1987年的報告中敦促美國開始人類基因研究行動,並預見這一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非凡的」,「將最終為人提供一本人類之書」。 1988年,美國一份聯邦報告批准了人類基因組計劃,1990年美國國會開始為計劃提供資助,研究擬定在2005年9月30日結束。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公開所有發現。這一計劃的目標是:測出人體基因組中包含的30億個鹼基對的排列順序;確定24對染色體上的基因分布;繪制一幅分子水平的人體解剖圖;把人體基因的全部遺傳信息輸入基因庫,幫助科學家掌握有關鹼基對如何組成基因、每個基因的功能、它們如何相互影響以及控制人的生命過程。 當時,並不是所有科學家認為這一研究具有可行性,因為必須的技術幾乎還不存在。計劃開始後的最初幾年中,研究員大多致力於開發基因分析方法,計算生物和信息存儲技術因此進展迅速。 計劃實施之初,鑒別一個鹼基對需花費10美元。一個訓練有素的技術員每個工作日可以鑒別出大約1萬個鹼基對。現在,一個鹼基對的測定費用只有5美分,「閃電式」機器人每秒鍾可以處理1萬個鹼基對。 1999年,中國也加入了這一研究,承擔了1%的測序任務。當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大大加速,這與塞萊拉公司的出現不無關系。曾經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做過研究的文特爾領導的塞萊拉公司在1998年宣布,將在兩年內測定人類基因數據,並將數據出售給研究機構和制葯公司。塞萊拉使用文特爾發明的高速測序機大大提高了研究進度,這給人類基因組計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在塞萊拉公司實驗室中,先進的基因測序機一天24小時運轉比人類基因組計劃早兩個月完成草圖的繪制。柯林斯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不甘示弱,在2000年6月拿出了比文特爾的圖譜稍微准確的版本。 雖然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正式結束,但測序並沒有百分百地完成。科學家說,由於一些高深莫測的原因,人類基因組中有1%被證實是無法測序的,只有在相關新技術出現之後,這一難題才有望得到攻克。也許,這1%中,還蘊藏著生命的其它奧秘。 這些奧秘不是那麼容易被揭開,像一位學者所說:「一提到自然,我們就會想到太陽、月亮和地球等眼睛能夠看到的東西。而繪制人體設計圖的則是不為我們眼睛所見的大自然的偉大威力。」
在網上找了點資料,I hope that it could help you a litle!!!
C. 生命科學發展方向,急!!!!!
(一):GTL計劃分析
上個世紀分子生物學的突破性成果成為生命科學的生長點,使生命科學在自然科學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變化;蛋白質、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和相互關系的揭示為研究生命現象的本質和活動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礎。進入21世紀以後,美國能源部啟動了新的戰略計劃—「基因組到生命」(Genomes to Life,GTL)計劃,為生命科學在能源和環境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1 GTL計劃的背景
為期五年、資助強度為1億美元的後基因組計劃「從基因組到生命(Genomes to Life)」是由美國能源部於2002年7月正式推出,其基礎是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和1994年開始實施的美國微生物計劃。
2005年10月3日,美國能源部公布了新一期的生物研究綜合計劃——GTL計劃路線圖。GTL路線圖以原有的GTL研究項目為基礎並將之擴展,至今已經有800多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參與該項目。
2 GTL計劃的目標
GTL計劃的核心目標就是在未來的十到二十年時間里,了解幾千種微生物的基因組及微生物系統是如何調控生命活動的,為使用生物手段解決環境問題鋪平道路。GTL路線圖將擴大基因組項目的投入,幫助國家解決能源和環境難題。此項研究需要填補知識空白點,發展生物技術,並在數據挖掘、計算和存儲中應用生信息學。
GTL計劃的基礎是准確地刻畫出生命系統的所有「分子機器」,認識「分子機器」在生命體中是如何協調工作的。這需要收集大量的基因組數據及其相關數據,尤其是基因組表達的數據,以及不同細胞內、不同條件下蛋白質組裝和作用的數據。
GTL計劃的具體目標包括:(1)鑒別「分子機器」,這些分子機器主要是蛋白質的復合物,並且執行生命系統的基本功能;(2)弄清控制「分子機器」行為的基因調控網路;(3)認識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群體;(4)發展建立和實現生物系統模型所需的計算機技術。
3 GTL計劃的意義
21世紀人類面臨健康、能源、環境等一系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生物學的發展也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基因組信息的研究則是理解生命體系的分子組成、調控機制的基礎。這需要了解整個生物體系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方式與機制,並利用這些信息來指導後續的生物學研究。
基因組中的基因按照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規律被表達成蛋白質,而蛋白質需要和其它蛋白質或者核酸相互作用,結合起來形成有機的「分子機器」。GTL計劃的實施將促進生物、物理、計算科學多學科的交叉與進步,促進實驗設備、軟體工具、分析方法、以及科學思想上的重大突破,為多角度的全面理解生物體打下基礎,並將其應用到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與作用的問題探討中。這些都是將生物技術應用於能源和環境問題解決的基礎。
這一基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新計劃的實施,將以整體理解和預測人體和微生物等生物系統為內容,為環境、能源等問題的解決提供生物技術手段。
(二):GTL路線圖
美國能源部於2002年開始了基因組到生命計劃(Genomes to Life,GTL),為人類利用生物技術手段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提供了手段。2005年10月3日,美國能源部公布了新的GTL計劃路線圖,為GTL的具體實施提供了指導方向。
1 GTL計劃實施的關鍵
GTL路線圖對GTL計劃實施的關鍵進行了闡述。在此之前實施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著重於基因組表達的研究,但對於細胞內、不同條件下蛋白質表達和組裝的研究很少。對於這些研究內容的了解與認識是GTL計劃實現一個關鍵環節。GTL計劃實現的另一個關鍵環節是高性能計算,利用先進的計算工具管理和集成研究獲得的數據,建立細胞的系統模型,並進行計算機模擬,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進而認識「分子機器」的工作機理。
在高性能計算的研究方面,建立基本的生物信息學演算法和模擬過程的方法,確定數據標准,開發可視化工具是GTL計劃的主要目標。GTL計劃中的許多計算任務的計算量非常大,需要每秒萬億次浮點計算能力的超大型計算機。
2 GTL路線圖的實施機構
美國能源部致力於為GTL計劃的實施提供必要的科學平台,以支持科研和技術成果的應用。GTL計劃將建四個前沿生物學機構,以支持相關的技術的發展、方法的研究、計算能力的提高,並設立公共科研平台。該平台的服務對象不僅包括科研團體,也包括產業界,以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或技術轉移。GTL計劃成功的核心是發展計算和信息技術,以克服基於基因組序列的生物學功能研究上的障礙。美國能源部將構建整合的計算環境,把各種實驗數據、理論、模型和新觀點融入到基本的生物學機制發現和系統生物學理論和試驗的發展。
美國能源部的科學辦公室是GTL路線圖實施的主要協調機構,致力於提供非凡的科學發現和科研工具,改變人們對能源和物質的理解,提高美國經濟和能源安全水平。辦公室的主要任務包括:(1)為國家面臨的能源安全提供解決方案,為國家能源與經濟安全提供必要的科學基礎;(2)國家物理科學最主要的支持,在280多所大學、15個國家實驗室和許多國際研究機構進行科研投資;(3)為國家科學事業提供最主要的科研工具,從科學共享出發,建造和運行公用的科研設備;(4)在科學領域內最大限度地支持核心能力建設、理論建設以及實驗和模擬,使美國保持在世界知識創新的領先地位。
GTL計劃成功實施的關鍵要素是整合計算和技術平台,為科研和生物技術方案發展提供及時、便捷的平台。在生物學的新發展中,計算技術和生物學本身已經同等重要;因此,GTL由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的兩個部門——生物與環境研究辦公室和前沿科學計算研究辦公室合作完成。
3 GTL路線圖戰略
GTL戰略目標是理解生物學系統,發展研究生物學機制的計算模型,並且利用這些模型來預測生命系統的行為,最終的目標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化學過程來為一系列的創新應用服務。這需要通過有效的研究、生產、成本和質量控制、效率提高來實現。
正如人類基因組計劃能夠刺激生物醫葯及生物技術工業的增長一樣,GTL路線圖中列出的研究也將加速新的生物工藝學的增長。與能源和環境相關的系統生物學是一項探測未知微生物世界的計劃,以DNA序列編碼信息為起點,目的是找到更加清潔和更加安全的生物資源、修復有毒廢料,詮釋微生物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並發展與之相關的新興科學。微生物可以用作驅動21世紀的綜合經濟力發展的工藝和新產品。
該路線圖描繪了其具體的發展路徑,包括新興技術的利用、綜合計算技術的發展和新研究設施的開發使用等。這些目標的實現,依賴於科學家對新型微生物的發現,對生命的起源和局限性以及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新認識。微生物具有廣闊地遺傳性和多樣性,因而它們的發展意味著地球環境的繁榮,包括極端溫度,化學和壓力下的環境。大多數時間,微生物生活在廣泛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物群落。這些生物群落已經演變成綜合生物化學體系,要比任何工業領域的化學工藝體系具有高地選擇性,能源利用效率和更少地污染。GTL路線圖將利用這些微生物,為化學工藝體系的全面提升鋪平道路。
(三):GTL實施階段
美國能源部於2002年開始了基因組到生命計劃(Genomes to Life,GTL),為人類利用生物技術手段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提供了手段。2005年10月3日,美國能源部公布了新一代生物研究綜合計劃——GTL計劃路線圖,為GTL的具體實現提供了指導方向。
1 GTL計劃實施的階段
GTL計劃的實現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開展對有關對能源和環境相關的復雜系統試驗關鍵問題的研究,開發新技術和新的計算技術,改進研究設施;
第二階段:利用先進工具和新技術開展研究,快速了解生物學過程,提出能源和環境問題解決的新思路,收集全球氣候與生物過程相互作用的信息;
第三階段:將前期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快速轉化成革命性的新工藝和新產品,滿足國家能源和環境的需要。
2 GTL計劃第一階段的目標
GTL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主要是通過科學、技術和應用工藝三方面的起步為GTL計劃的實施奠定基礎。
科學基礎:系統生物學的基因組學基礎研究,分子、細胞和群落水平的研究,以及研究的關鍵目標與戰略設定。
技術,計算與設施:高級技術發展與測試,前沿研究、計算與技術升級,機構/設施研究、發展、設計與建立。
目標應用:目標導向的關鍵系統選擇,細胞與群落過程及相互作用的認識,系統數據與戰略分析。
3 GTL計劃第一階段的目標
GTL第二階段的主要目標則在通過科學、技術和應用過程三方面將科研成果工程化。
科學基礎:關鍵系統和關鍵過程的高通量研究,比較分析、系統模型發展,整合實驗與計算的系統。
技術,計算與設施:設施運行,整合數據與計算能力的運行,快速收集並應用完整的生物學系統數據的能力。
目標應用:開始目標模式系統分析,工程戰略目標的理解,特定應用戰略設定。
4 GTL計劃第一階段的目標
GTL第三階段的將在科學、技術和應用工藝三方面進一步深入發展,並將其具體應用到各個領域。
科學基礎:目標方案設計的知識整合,科學與技術發展與應用,科學創新與下一代概念發展。
技術,計算與設施:工程系統的設施應用、測試、評價、監控和鑒定,新功能與新概念的工程化。
目標應用:完整工程系統的設計與發展,工程系統試驗與評價,下一代工程的發展。
(四):GTL應用目標
美國於2002年提出的基因組到生命(Genomes to Life,GTL)計劃目標是開展生命的分子機制及調控網路研究,在分子水平理解自然環境下微生物群體的功能特徵、建立計算機模型理解復雜生物系統並預測其行為。在此基礎上,2005年提出的GTL路線圖對如何開展利用生物技術手段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進行了具體闡述。
1 GTL路線圖的內容
GTL路線圖是依據美國能源部的目標制定的。路線圖戰略整合了基因組、系統生物學、微生物、計算科學和主要機構目標,並對三個階段中各個部分的計劃制定了具體的時間表和邏輯構架。在對能源產出、環境修復和二氧化碳循環與吸收的具體目標中,路線圖給出了生物科技可以支持的具體領域,以及實現這些目標所應應對的挑戰。為實現這些目標,路線圖給出了具體的研究計劃和目標技術平台,以及相關的管理、培訓、倫理和社會等問題的考慮。
GTL路線圖的中心是整合的生物學計算平台。系統生物學的發展要求不斷增加約束條件來縮小問題的解空間,解空間的縮小極大地幫助了分析、解釋、甚至預測來自實驗的結果。GTL路線圖描述了模型、數據與數據分析、理論等相關內容,同時指出如何實現面向公眾的應用和計算平台的建立,以形成GTL研究項目和實施的「中樞神經系統」。
此外,GTL路線圖還指出了如何將不同機構進行有效管理,使其高水平、高通量、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地運行。
2 生物燃料方面的應用目標
GTL的科學計劃與美國能源部的目標相統一,美國能源部研究在生物燃料方面的目標包括:
(1)纖維素向燃料的轉化,具體包括纖維素酶活性的認識與提高,糖利用與酒精發酵,以及流程的整合。
(2)太陽能向氫能燃料的微生物轉化過程,具體包括光解循環生產,光合生物燃料系統的設計。
3 環境修復方面的應用目標
美國能源部研究在環境修復方面的目標包括以下:
(1)利用微生物過程降低有毒金屬含量,具體包括理解微生物-金屬的相互作用,設計修復過程。
(2)地表微生物群落在污染物轉移中的作用,具體包括理解污染物轉移的結果與效應,支持修復過程。
4 二氧化碳循環與吸收
美國能源部研究在二氧化碳循環與吸收方面的目標包括:
(1)海洋微生物群落在生物二氧化碳泵中的地位與作用,具體包括對C、N、P、O和S循環的認識,氣候變化預測,二氧化碳吸收的影響評估;
(2)陸地微生物群落在全球碳循環中的地位與作用,具體包括對C、N、P、O和S循環的認識,碳變化與氣候變化預測,以及二氧化碳吸收的評估。
(五):GTL科學路線圖與系統生物學
上個世紀分子生物學的突破性成果成為生命科學的生長點,使生命科學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起了革命性的變化;蛋白質、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和相互關系的揭示為研究生命現象的本質和活動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礎。2005年,美國能源部公布了基因組到生命(Genomes to Life,GTL)計劃的路線圖,指出了將系統生物學應用於能源和環境問題的解決。
1 GTL的科學路線圖
GTL的科學路線圖包括:
(1) 基因、蛋白、生物分子、生物途徑和系統的描述,具體包括基因組研究與比較、新功能的自然系統基礎研究、蛋白的生產與定位,以及生命過程相互作用和復合體的分析。
(2)功能與調節的理解,具體包括分子反應的計量、功能試驗的實現。
(3) 機制預測模型的發展,具體包括實驗設計、分子設計和操縱、細胞系統的利用。
(4) 群體及其潛在功能分析,具體包括基因組測序和比較,過程的自然系統篩選,以及蛋白生產和定位。
(5) 理解群落反應和調節,具體包括二氧化碳、營養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比較、細胞和群體分子調查以及群體功能試驗。
(6) 預測反應及影響,具體包括建立相互作用和預測模型、自然和人工過程的應用。
這些計劃的目標產出是:
(1) 系統工程,包括系統設計展開的戰略、生命系統和細胞外系統以及鑒定分析。
(2) 強大的政策和工程科學基礎,包括自然事件的模式生態系統反應以及介入戰略的效率和影響分析。
2從基因組到生物體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傳統生物學主要基於還原論的研究,通過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然而,生物體是一個復雜系統,它不僅僅是基因與蛋白質的集合,系統特性也不能僅僅通過勾畫其相互聯系而獲得完全理解。系統生物學則基於大量的數據採集與分析,利用軟體工具、分析方法、以及新的科學思想分析等研究生物系統動態行為,充分理解其穩定性、魯棒性背後的機制。
從基因組到生命(GTL)計劃,跨越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到生命,是真正體現生命科學從分析到綜合、從還原論到整體研究變革的研究計劃。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基礎上GTL計劃正體現了這一特點,是新的研究規劃。系統生物學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和生物體整體水平上研究結構和功能各異的各種分子及其相互作用,並在基因組序列的基礎上完成由生命密碼到生命全過程的研究;從對生物體內各種分子的鑒別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到對生物途徑、分子網路、功能模塊的研究,最終完成整個生命活動的路線圖。GTL路線圖的推出,則將這些具體計劃應用到能源、環境問題的解決指出了具體道路,是將生物技術應用於人類所面臨的資源、能源和環境瓶頸解決的範例。
生命復雜系統的最重要的特徵不在於它非常復雜的個別組成成分,而在於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和這種關系形成的動力學,系統功能的綜合要高於每一個子成份的分析。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是解決人類發展所面臨的資源、能源、環境與健康等問題的有效途徑。從GTL路線圖的實施可以看出,通過系統生物學及其相關技術的發展,來實施這一目標,是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方向。
D. 寫出我國在生命科學、信息技術和空間技術的重大成就各一例,談談自己的感想或打算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二) 與教材結合點分析
1. 從經濟常識看: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
(2) 財政的巨大作用。經濟發展靠科學,科學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這些事業單位的發展必須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舉的大量科技成果與財政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3) 當今國際經濟的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現。人類基因組草圖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合作計劃,由美國啟動,英、日、法、德、中科學家先後加盟。
2. 從哲學常識看:
(1)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科學家尊重了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是他們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2)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應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如人類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人們又面臨著基因壟斷、基因成果被過分用於追求商業利益等新問題。
(3) 認識深化發展的觀點。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人類基因技術的研究過程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情況等事實,都是認識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從政治常識看:
(1) 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國家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職能和組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職能。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並運用到經濟建設中去,促進經
濟的發展。
E. 暢述自己對生命的意義追思,對生活品質方面的追求,對職業生涯發展的期待和規劃。
成為你自己。
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是自己賦予的,其它任何人強加給你的都不是你的人生,而是別人的人生,所以要想知道人生為何,只有問問你自己的心,心之所至,就是你人生的方向,不要用別人的標准要求自己,否則你永遠是舞台上的舞者,用一生的時間去演繹別人,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能讓你感受到快樂的,就是指引你幸福的方向。
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進人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復雜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人到了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 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麼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往復,綠水長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裡能夠去與永恆和無限計較呢?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練,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這個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 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F. 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生物產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由由美國科學家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由國際合作組織包括有美、英、日、中專、德、法等國參加屬進行的人體基因計劃,測定時選擇了22條常染色體和2條性染色體,共24條染色體,包括了全部的DNA序列,於2000年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2001年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其研究內容還包括創建計算機分析管理系統,檢驗相關的倫理、法律及社會問題,進而通過轉錄物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相關技術對基因表達譜、基因突變進行分析,可獲得與疾病相關基因的信息.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生物產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故答案為:24;22條常染色體和2條性染色體
G. 生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規劃
公司以「求新、求變、求發展」的作風,最終目標是打造「特色生命」。「特色生命」的建設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2年誕生到2007年的第一個五年,是「生命人壽」階段,這個階段專業經營做壽險,將基礎夯實;
第二階段,2008年到2012年的第二個五年,成立養老險公司及資產管理公司,創建「生命保險」。這一個階段應以年保費超百億、業務多元化和產品服務多元化為標志性特徵;
第三個階段,2012年以後,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將「中國生命」作為生命的長期品牌,與英文名稱「Sino Life」一致。
股東介紹
深圳市國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綜合性產業投資公司,主要從事實業投資、商業、物資供銷業等業務。成立於2004年4月12日,是發展較快的實業投資公司之一。
首鋼總公司
首鋼建於1919年,已發展成為鋼鐵業為主,兼營采礦、機械、電子、房地產、服務業、海外貿易等多種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跨國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首鋼集團以首鋼總公司為母公司,下屬股份公司、新鋼公司、高新科技公司、機電公司、特鋼公司、國際貿易工程公司、房地產公司、建工集團、軍工集團、實業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4家上市公司。
大連實德集團有限公司
大連實德集團是一個資本合理配置和協調發展的綜合性民營企業。已形成以化學建材業為主,家電產業、金融保險業和文化體育產業綜合發展的產業格局,目前已成為我國乃至亞洲最大塑料異型材及塑鋼門窗生產基地。集團資產總額逾百億元人民幣,近5000名員工。
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株式會社
成立於1879年,是日本歷史最悠久,也是日本最大的產險公司,在日本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擁有強勁的品牌知名度,占據日本產險市場大約20%的市場份額。
Tokio Marine Asia Pte. Ltd
Tokio Marine Asia Pte. Ltd成立於2002年12月1日,公司注冊地為新加坡。Tokio Marine Asia Pte. Ltd是Millea控股有限公司在亞洲地區的中間持股公司和區域管理總公司。公司致力於為Millea控股公司在亞洲地區尋找新的盈利機會,拓展新的事業版圖。
主要客戶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招商銀行、NIKE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上海貝爾阿爾卡特、中體產業集團、TOSHIBA東芝(中國)有限公司、CCTV、燕山石化等。
H. 2019年【君子道】生命共同體的發展規劃
一是啟動千億捐助行動——為中國近600個國家級貧困縣,以各縣為單位打造一至兩家上市公回司。
二是啟動免費答培訓行動計劃和全民跨界融合萬里行活動,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推動經濟發展開啟新篇章:
通過這次高峰論壇 我們將在全國 各級城市,與地方政府合作 聯合舉辦:
①聯合舉辦百萬創新 創業人才 大型公益培訓;
②聯合舉辦復轉軍人 和老兵 創新、創業培訓;
通過對復轉軍人培訓,為安置退伍軍人創業、就業提供新思路,讓退伍軍人輕松面對新的崗位。
通過對老兵創新、創業培訓,讓老兵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點燃軍人不變的愛國情結,為國家維穩貢獻力量;
③聯合舉辦殘疾人創新、創業,就業培訓,為安置殘疾人創新創業提供新的機遇;
④聯合舉辦巾幗創新、創業圓夢萬里行大型活動;
⑤聯合深入開展普惠金融高端人才培訓;
⑥集群培訓鄉村幹部,深度挖掘鄉村優勢資源 並轉化為生產力,對全國村幹部進行全民跨界融合的實操培訓。
通過以上系列舉措,積極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幫助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及傳統企業解決轉型、升級、跨界融合問題;幫助解決安置、協調眾多青年人才就業,創業問題。
I. 1、在企業高層管理的領域中,計劃制定得當與否往往是企業是否能生存發展之最重要關鍵,試說明在實踐中進行
以下答案均為我自己看書學習的經驗總結,不知道與標准答案有和差別。
1.計劃制定,通常是指對未來一階段的日子,企業應採取何種措施和取得何種目標的一個綱領性文件或者指導思想。長期性的計劃是企業的戰略;短期性的計劃是一個生產目標任務或者細微調整。有了計劃合理安排分工,組織在計劃期內就不會產生混亂(在計劃沒有出現重大錯誤的前提下)。穩步安排企業內的成員從事計劃的完成。計劃制定需要一定的經驗,但是更需要數據。兩者所佔的比重視乎領導層的決定;我們不否認領導層的敏銳直覺能夠察覺市場機遇和危機。但是我們更希望這些直覺可以建立在數據之上,市場份額,歷史銷售量等一系列數據或許不能夠直指我們的目標和計劃,但是能夠然我們了解我們制定計劃的市場環境,在此基礎上領導人的直覺更能增添說服力。
6.最近看了《組織傳播學》他把組織看做是一個必須依靠傳播交流來進行分工的系統。沒有信息的傳播就沒有分工更不論達成目標。企業內的結構是如何進行橫向和縱向的信息傳播的,怎麼才能夠有效的進行信息的有效傳播。這些是我們設計企業結構系統和制度(象徵符號)必須考慮的問題。
(1)這里說的是各級主管領導?不是領導層。各級主管是基層主管呢?還是事業部主管?基層主管是一線的優秀,這問題比較難以回答。沒有接觸過領導模式的概念。在組織傳播中,包括上行和下行兩個傳播方式,還有就是結構性的問題。
等等..組織言論再說。不是很了解這方面的問題。
J. GLG生命科技集團的GLG集團優勢和發展規劃
GLG集團和其下屬公司在甜菊糖產業經營方面具有其他企業不可比擬的以下優勢:
其一,技術領先優勢。公司在美國和加拿大擁有強大的技術開發團隊和豐富的高RA產品開發經驗,是目前中國唯一可以大批量生產RA含量80%以上甜菊糖的企業,高RA產品有RA80、RA90、RA97等系列,尤其是RA 97產品的RA含量達到97%以上,基本可以視為單一組分產品,受到歐美市場的極大歡迎,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
其二,專利保護優勢。公司非常重視技術研發和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在研發高RA含量甜菊糖產品的過程中,先後獲得由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甜葉菊雜交種子的培育方法」和「甜菊糖甙的精製方法」兩項發明專利,行業技術專家鑒定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甜菊糖高端產品空白。
其三,國際管理優勢。由於公司擁有中美兩國的「科技研發中心—種苗培育基地—原料種植基地—生產加工基地—產品銷售網路」一條完整的國際化產業鏈和先進的國際管理方式,這是其他甜菊糖企業都不能比肩的。
其四,國際市場優勢。一是建立了穩定的客戶群體,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和南美等國家的100多家甜菊糖銷售商建立了充分信任的長期合作關系;二是與世界500強之一的嘉吉集團結成長期銷售戰略夥伴,利用現有的市場網路,可迅速佔領全球50%以上國際市場。GLG集團和其下屬公司根據甜菊糖市場的發展趨勢和客戶群體的需求,確定了在工業產品領域重點發展高RA含量系列產品的戰略,制定了企業發展規劃。公司計劃RA 97甜菊糖的產量在2009年達到1000噸,2010年達到2000噸, 2011年達到3000噸, 在2012年達到4000噸,2013年達到5000噸。工業甜菊糖產品主要銷往以嘉吉集團為主的美國市場以及西歐、北歐、中東、日本等市場,銷售收入2009年能實現25.60億元,2010年51.20億元,2011年76.80億元, 2012年實現102.40億元,2013年實現127.97億元。公司2009年啟動民用糖開發計劃,到2013年民用糖能實現10億元的銷售額。
美國GLG集團還通過與嘉吉、韋德集團的合作,憑借遍布全球的營銷網路,使民用糖產品順利打入沃爾瑪、好又多等世界零售巨頭遍布世界各大城市的連鎖店和其他分銷市場:這是GLG集團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個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