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利用民俗文化進行旅遊開發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旅遊業是一門兼具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的新興經濟產業,在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並成為一些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後地方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旅遊活動是一種文化消費活動,因為旅遊活動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旅遊者來說,他們進行旅遊主要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參觀重要的歷史古跡,欣賞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購買有特殊含義的紀念品、工藝品和禮物,品嘗精美的佳食,進行度假或有益於自身事業和學習的探訪等,這些大都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費,是一種文化旅遊。旅遊活動中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意義直接相關,可以說,旅遊資源對於旅遊者來說,主要是一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義上的存在。
在中國旅遊業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大都成為旅遊熱點。一般也說,每個地區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風尚習俗和風土人情,這些都是地區特質的重要表現形態,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在各地區的各個生活層面,最能顯示一個民風特點和文化風貌的當屬本地區或本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尚習俗。民俗文化中強烈的地域性和民間性,體現了一個地區生活方式、心理素質的積淀,也是該地區特色最直接、最真實的表現。由於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傳承行、集體性等特點,所以民俗旅遊可以說是探求傳統特色審美價值的最佳形式。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士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我國,也有許多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成功範例,比如,1991年,深圳就開發了民俗文化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雲南民俗旅遊的開發,也為雲南省成為旅遊大省立下了汗馬功勞;山西晉中民俗旅遊讓我們在游覽的同時了解了晉商發展的軌跡,……這些都體現出了在現代旅遊業發展中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在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過程中,除了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重視之外筆者認為,還應考慮以下的一些問題:
一、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
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民俗文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泛的社會文化構成,它以民間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制度習俗、民間文藝等,其內容非常龐雜聿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做到對開發對象的了解,並精心選擇開發內容。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與客源地文化習俗差異越大,越能夠產生吸引力,所以,在選擇開發項目時,應主重有特色的部分三、開發效益的問題作為一項產業的旅遊業,其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作為旅遊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俗旅遊的開發又有它自身的復雜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經濟效益,要通過吃、住、行、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顧賺錢,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遊因商業氣息過濃而影響文化內涵的體現,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我們進行旅遊開發的長遠之計。
在民俗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選擇恰當的經營管理制度,其次應注重開發地區的區位特徵。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注重開發區域的可進入性和環境狀況,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使景點構成產品組合,優化投資效果。
三、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組合狀況首先,要處理好單一景點與成片的旅遊區之間的關系。一個孤立景點的市場吸引力不大,可進入性也不強,應盡量組合成旅遊線路進行開發。其次,要開發一個理想的民俗文化旅遊勝地,應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使遊客從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鄉情,使旅遊活動更豐富、更真實、更有意義。
最後,旅遊購物也是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一部分。旅遊購物是旅遊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遊中,由於民俗旅遊商品能夠較好的滿足遊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開發是大有可為的。大力發展具有紀念性、工藝性和實用性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濃厚的旅遊商品、食品、服飾和工藝品應當是民俗旅遊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傳統產品要鞏固,新產品要大膽開發,這些必將為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提供強大的支持。
總之,民俗旅遊可以說是當代旅遊業發展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它將以它那傳統、神秘、迷人的風姿為我們展現中華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內涵,作為一名旅遊工作者,我們應當使它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⑵ 山西如何開發沿黃現代農業文化旅遊帶的呢
8月12日,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人民政府與蒲縣宏源投資有限公司簽訂沿黃現代農業文化專旅遊帶合作協議屬,對永和全縣旅遊進行整體開發,依託當地黃河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打造沿黃現代農業文化旅遊帶,探索「文化旅遊+扶貧」的發展模式。
中共永和縣委書記加天山表示,近年來,永和縣先後打造了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和紅軍泉、小木屋等一批景區景點,實施了旅遊公路、遊客接待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黃河乾坤灣為重點的黃河風情旅遊,以紅軍東征紀念館為重點紅色旅遊,以綠色產品採摘為重點的綠色生態旅遊格局初步形成」。
來源:中國新聞網
⑶ 蘭州推「黃河風情」主題游有哪些看點
2018年8月18日報道,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金小平日前表示,以發揚黃河文化、發展全域旅遊為主題,第八屆蘭州黃河文化旅遊節將開啟「黃河風情」主題大聯歡,邀民眾在家門口聽戲品美食暢游黃河。
包括蘭州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景區,蘭州十大精品旅遊線路、蘭州十大特色小吃和蘭州十大品牌牛肉麵、蘭州十大地接旅行社、蘭州十大金牌導游六個信息的發布,將會向外界全面展示蘭州吃、游、樂等豐富的旅遊資源。
據金小平介紹,此次第八屆蘭州黃河旅遊文化博覽會展區面積達六千平方米,計劃設置六個主題展區,通過舉辦文創和旅遊商品大賽、旅遊商品拍賣、美食民俗體驗等活動來展示蘭州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情況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持續提升蘭州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的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