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綠色崛起
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在討論會上踴躍發言,氣氛熱烈。大家認為,兩個報告版內容全面,重點突權出,實事求是地總結了一年來市政協所做的工作,展現了五屆市政協牢牢把握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切實有效地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在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作出的積極貢獻。
在討論中,委員們就如何圍繞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綠色崛起暢所欲言。他們認為,梅州要借鑒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吸取一些地方因粗放型發展造成先污染後治理的沉重教訓,把獨特的生態人文優勢轉化為生產要素,在工業發展中有選擇地引進對財政就業貢獻大、產業帶動系數高、環境破壞程度低的大企業大項目。委員們還認為要重視「三農」問題,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要以現代農業為核心提高農民收入。民生問題要從改善收入分配關繫上著手,不斷提高公共福利水平,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共同富裕。
『貳』 椏溪經濟怎麼樣
椏溪鎮位於高淳縣東部,地處蘇皖交界,鎮域面積 150平方公里,人口6.3萬人,下轄22個行政村。境內丘陵連綿、山青水秀,享有「金陵天然氧吧」美譽,2010年獲得全國首個「國際慢城」稱號。多年來,椏溪鎮按照高淳縣委、縣政府「生態立縣」戰略部署,堅持生態立鎮,協調推進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都市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始終做到不比速度,比後勁;不比總量,比環境;不比表象,比民心,在各地同質化競爭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
一、秉承生態立鎮理念,實現「三個同步」發展
「十一五」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椏溪鎮牢固樹立「發展為要、民生為本、生態為基」的理念,大力實施環境優先、特色優先、富民優先發展戰略,成為「國際慢城」、國家生態鎮、省級特色示範小城鎮試點鎮、市級重點新市鎮,展現出經濟發展提速、生態環境優越、生產低碳高效、生活和諧安康的幸福鄉村形象。
——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同步提升。相對發達地區而言,椏溪鎮雖然區位交通不佔優勢、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但在生態建設上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對此,該鎮堅持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積極探索「以環境促發展」的新路,通過放大生態優勢來化解產業劣勢,使產業與生態變「相互矛盾」為「良性互動」。把發展生態休閑旅遊、高效現代農業、低碳循環經濟作為主攻重點,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借鑒國外慢城運動發展經驗,在全國率先啟動生態慢城建設,投入巨資打造建設長達48公里、覆蓋50平方公里的百里生態之旅,連續三年成功舉辦「金花旅遊節」,使生態之旅成為享譽南京、聞名全省的綜合性度假基地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經濟增長與富民惠民同步推進。在經濟增長中突出富民優先導向,在加快發展中體現惠民為本宗旨,是椏溪鎮始終緊抓不放的一條重要發展原則。近年來,該鎮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民生建設的關系,在推動主要經濟指標保持20%以上年均增幅的同時,不斷加強以富民惠民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讓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從而實現了強鎮壯村與改善民生的同步推進。通過發展產業、扶持創業、促進就業、組織合作等多種途徑,著力構建多元化長效化收入增長機制,全鎮每年新增就業崗位2800個以上、轉移農村勞動力3200人次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一直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92%以上的家庭達到全面小康收入水準。該鎮先後被評為省級衛生鎮、體育強鎮,南京市充分就業鎮、農村養老保險先進鎮、農村實事工程先進集體。
——都市農業與美麗鄉村同步發展。椏溪鎮堅持把發展都市農業與建設美麗鄉村緊密結合起來,與開發生態之旅緊密結合起來,與培育休閑旅遊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彰顯集鎮園林化、鎮郊森林化、道路林蔭化、鄉村林果化的全域生態特色。一方面,他們大力發展都市農業,以規模化、品牌化、集約化為方向,拓展農業的生產、生態和生活功能,全鎮高效設施農業比重達到57%。另一方面,加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每年拿出2000萬元資金用於鎮村環境綜合整治,在集鎮大力實施以基礎配套、綠化美化、水體整治等為重點的「六項提升」工程,在農村全面推開以清理垃圾、清理秸稈、清理河塘等為重點的「六清六建」工程,形成了鎮村一體的污水處理網、垃圾處理網、綠色林蔭網、環衛保潔網,所有村都達到了無亂堆亂放、無污臭水溝等「五無」標准,100%以上的村實現了有環衛配套設施、有環衛專業隊伍等「五有」目標,全部村形成了地綠、路綠、岸綠、村綠、庭綠等「五綠」特色,創建國家生態村1個、省級生態村2個、市級綠化新村91個。
二、做足生態資源文章,著力推進綠色崛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椏溪鎮最鮮明的發展特色,也是最寶貴的優勢資源。椏溪人堅持以生態保護開發為出發點,充分挖掘生態發展潛力,用自己獨特的實踐,生動詮釋了科學發展的深刻內涵。
(一)實施生態立鎮戰略,精心塑造生態之旅。如果說椏溪的生態過去是因為交通、區位原因「被保護下來」了,那麼自從確立了「生態立鎮」戰略後,椏溪則主動選擇了經濟社會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路徑。他們從2006年起,累計投入3.2 億元,高規格規劃開發建設生態之旅。一是按照「生態定位、整體規劃」的思路,從項目策劃、產品體系、服務設施、基礎工程、生態保護等方面,編制形成了旅遊設施、觀光農業、道路交通等專業性詳規和沿線綠化、水系景觀、村莊布局等建設性詳規,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生態慢城建設規劃體系。
二是按照「全域開發、組團布局」的思路,精心布局了國際慢城主題公園展示、美麗鄉村生態觀光度假、七彩橋李農業娛樂體驗、荊山竹海文化休閑養生等四大主體功能區,使生態之旅充分展現丘陵自然景緻、設施農業景觀、鄉村風貌景象融為一體的靚麗特色。三是按照「串點成線、串珠成鏈」的思路,對周邊村居環境實施特色化改造、對沿線自然景點實施生態化提升、對區域觀光設施實施精細化配套,完成瑤宕、藍溪、橋李等村落布局優化和大山「徽派村居」出新項目,建成紅楓基地、茶文化園、採摘果園等一批生態亮點工程和望玉島、海風樓、桃花扇廣場等一批休閑度假場所,在更高層次上豐富了生態內涵、提升了慢城品質。
(二)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椏溪鎮緊緊抓住國際慢城的影響力,注重資源包裝整合,形成綠色、生態、富民產業特色。以都市型現代農業為引領,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建成萬畝茶園、萬畝竹園、萬畝果園、萬畝花卉苗木、萬畝有機食品等特色生產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幾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目前全鎮高效設施農業規模達6.3萬畝,集體經濟收入超100萬元的高效農業特色專業村10個,高效設施農業占村集體經濟收入比重達56%。以區域特色為根本,重點發展鄉村旅遊業、商貿服務業。精心打造金色花海游、農事體驗游、戶外運動游、竹海探幽游、低碳養生游等多條精品旅遊線路,先後建成橋李茶文化、瑤宕葡萄園等一批特色鄉村旅遊景點,帶動了全鎮旅遊收入的爆發式增長。2008年接待遊客4.5萬人次、旅遊收入388萬元,2010年分別猛增到32萬人次、2800萬元。堅持鐵腕治污,先後關停10多家採石場、采沙場和塑料廠,督促相關企業完成排污設備提標改造。椏溪集鎮作為邊貿重鎮,結合自身資源特色和區位特點,興建了以建材、特色農產品為主的商貿城,並與旅遊業、餐飲業結合起來,實現了商貿與房地產、旅遊、餐飲等相關服務業的共同發展。
(三)謀劃生態富民實招,積極拓寬增收渠道。「無工不富」的觀念曾經在很多人的腦子里根深蒂固,生態好、環境美也一度成了貧窮落後的代名詞。而椏溪人卻另闢蹊徑,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生態富民「組合拳」。一是大力培育生態農產品品牌。先後獲得無公害生產認證基地12個、有機認證農產品6 個。胥池大米、胥峰茶葉、紫苑葡萄等農產品獲得有機身份後,市場價格最低提高了2倍,最高提高了10倍,當地採茶工的工資也漲到了每斤鮮葉320元。高效農業常年吸納農村勞動力10800人,對農民收入貢獻份額達30%。二是積極扶持發展生態之旅「農家樂」。首批在大山自然村開辦 6 家農家餐館。今年清明節小長假的第一天,就涌進來1800多輛私家車,家家生意紅火,當天營業額都超過了6萬元。村民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真沒想到遊客這么多,真沒想到生意這么好。三是積極發展生態高效藻類種植。「高淳的螃蟹,椏溪的草」。這是高速公路廣告牌上打出的一句標語。隨著高淳縣螃蟹產業的發展,對節節草的需求大增。椏溪鎮開始利用圩區推廣種植節節草,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面積已達 8000餘畝,畝均凈效益可達5000元以上,與螃蟹養殖的畝均效益不相上下,成為又一個富民效應明顯的產業。
(四)建設生態宜居城鎮,打造江南美麗鄉村。椏溪鎮以鎮村建設為抓手,從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完善城鎮基礎設施配套,發展社會公共事業,成為最宜居、最美麗新農村的樣板。一是科學劃分功能區域。他們根據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特點,提出了三大主導功能區域,即西北部丘陵地區主要發展生態產業,中部是集鎮區和大農業,東南部主要發展工業和商貿經濟。這個功能性規劃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土地特性與功能需求之間的相宜性,成為椏溪城鎮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各項規劃的基礎性規劃。二是完善基礎配套設施。近年來,他們在財力不太寬裕的情況下,積極配合境內省道239、省道246、老椏路等干線公路建設,同時籌集資金建成農村公路70多公里。完成圩堤加固工程和淳東渠道配套設施建設,整治胥河工程椏溪河段,提高了全鎮防汛抗旱能力。完成「綠色南京」建設工程任務 1.5 萬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30.2%。突出解決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處理這兩個困擾農村環境的最大難題,完善了組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每個村都建成了一個生態型污水處理設施,實現了污水進廠、雨水進塘。最為老百姓稱道的是,投入1.5億元完成區域聯網供水改造工程,今年6月底全鎮群眾都將喝上衛生潔凈的自來水。三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高標准建成鎮文化大樓、鎮世代服務中心,新建一批村級衛生室、農家書屋和文化活動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100%、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接近100%,農村低保、五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
三、學習推廣椏溪經驗,推動農村科學發展
椏溪鎮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推進生態可持續發展,著力建設綠色農村、富裕農村、繁榮農村、幸福農村、活力農村,為我市廣大農村樹起了科學發展的一面旗幟。
(一)椏溪的實踐表明,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並不矛盾,今天的綠水青山就是明天的金山銀山,只有把生態優先作為基本戰略,才能推動可持續發展、建設綠色新農村。椏溪鎮的生態之旅成為中國首個國際慢城,讓昔日的荒山變成如今的綠色寶庫,也向人們展現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發展道路。如今,保護鄉村生態風貌、杜絕到處亂開發的理念已經深深根植於椏溪人心中。而這與國際慢城「八大公約」的重要條件「保護與維持純凈的自然環境」不謀而合。過去椏溪鎮為了追求地方經濟的快速增長,也曾走過傳統發展的老路。然而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椏溪人及時調整了發展思路,堅決關停污染企業。堅決摒棄以環境污染為代價換來的短期見效快、長期去還債的「拋物線式」發展路徑,走上以保護生態為前提換來的前期速度較慢、但後期穩步提升的「加速直線式」發展路徑,走出「經濟發展—生態破壞—環境治理—經濟倒退」的怪圈。這樣的選擇,道理雖然淺顯明了,但身處偏重用數據指標來評判政績的大環境,面對兄弟鎮街快速發展的壓力,能夠守住生態發展底線,需要足夠的定力;能夠積聚最大的財力,堅持生態建設路線,需要過人的魄力;能夠持之以恆,打造出綠色發展的精品,更需要巨大的毅力。這就是椏溪人能夠創造出中國第一、全國唯一「國際慢城」的制勝法寶。
(二)椏溪的實踐表明,規劃是科學發展的藍圖,沒有科學的規劃就沒有科學的發展,只有把規劃引領作為發展之要,才能推動統籌發展、建設繁榮新農村。椏溪鎮能夠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得益於對發展路徑的長期堅守,而這樣的堅守是建立在高品位、高品質的科學規劃引領之下。椏溪鎮的青山綠水跌宕起伏,別具韻味。為了保護好原有的自然風貌和山水特色,又最大限度地發揮板塊優勢,他們在制定總體發展規劃時突出了功能分片,確保了人與自然協調、經濟與地貌協調,田園村莊錯落有致,山水田林渾然一體。椏溪新一輪生態之旅發展規劃,更是緊緊抓住「國際慢城」帶來的發展機遇,把椏溪西北部丘陵山區約50平方公里區域規劃發展為生態旅遊示範區、特色經濟產業帶。鎮村建設規劃實現分類指導,抓住重點新市鎮發展機遇,對椏溪集鎮進行拉框擴容和功能分區,分期分片對沿街立面進行出新改造和基礎設施完善提升,加快農民集中居住區和專業市場建設,引進先進的商業形態,把椏溪集鎮發展成為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商貿繁榮、生態宜居的邊貿重鎮。特別是在村莊整治方面,不搞大拆大建,既注重保持原有村落風貌和徽派古老建築風格,又推進安全供水、污水治理、垃圾處置等現代化改造,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新農村建設道路。
(三)椏溪的實踐表明,一個地區發展的優勢與劣勢是相對的,過去的劣勢可以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轉化為現在的優勢,只有把區域特色產業作為突破方向,才能推動特色發展、建設富裕新農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實現鎮村經濟發展的突破,必須認清自身發展的長處和不足,堅持走適合本地資源稟賦的道路,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全力培育具有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和需求優勢的項目。毫無疑問,椏溪鎮長期以來最大的劣勢就是區位偏僻、交通閉塞,最大的優勢就是原生態的綠水青山。如何將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和競爭力,是擺在椏溪人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他們把發展特色經濟上升到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生產力要素放在更加廣闊的舞台上進行優化配置,通過不斷挖掘、借鑒、創新、裂變,對人、財、物、信息、資源創造性地重新組合,獨辟蹊徑,更富特色,使椏溪鎮發展的比較優勢彰顯出來,並能夠顯著增強市場競爭力。10年前,橋李村名不見經傳,是一個集體年固定收入只有8000元的小山村,是別人眼中的「窮鄉僻壤」。近年來,該村化劣勢為優勢,依託生態之旅,大力開發有機農產品,著力發展有機茶葉,茶葉價格由過去每斤500-600元提升到目前的5000多元,村集體收入節節攀升,去年可支配收入達到570萬元,村綜合實力躍居全市百強村第23位。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而橋李村只是特色經濟戰略成功的一個縮影。
(四)椏溪的實踐表明,幸福藏在老百姓的心中,幸福不幸福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只有把民生幸福作為核心目標,才能推動和諧發展、建設幸福新農村。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方向、路徑選擇的正確與否,首要的判斷標準是能否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作為一個經濟還不發達鎮,椏溪人尤其是鎮村幹部特別渴求能在短期內實現經濟跨越增長,早日擺脫被幫促鎮的帽子。但椏溪人心裡更有一桿秤,把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擺兩端,更傾向於生態保護;把經濟效益和民生改善擺兩端,更傾向於民生改善;把短期爆發式增長和長期可持續發展擺兩端,更傾向於可持續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不盲目求快,不片面追求 GDP,而是把富民惠民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提升百姓幸福感。雖然鎮級財力有限,但在為民辦實事動輒幾千萬的投入上,椏溪鎮黨委政府卻從不猶豫。椏溪的老百姓感慨,這幾年路通了、水清了、環境美了、文化生活豐富了,特別是全鎮人民都喝上安全飲用自來水,一些村莊實施雨污分流、安裝了完備的給排水設施,這在從前都是難以想像的。盡管鎮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數據不是很高,但椏溪百姓的幸福不但寫在臉上,更加埋在心中。「我很享受現在的小康生活」,一位村民朴實無華但充滿感情的一句話,形象地展示了椏溪人的和諧與安康。
(五)椏溪的實踐表明,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是推進鎮村科學發展的根本保證,創新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是強基固本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改革創新作為不懈追求,才能推動內生發展、建設活力新農村。椏溪鎮黨委政府把淳樸務實的傳統民風在工作中發揚光大,形成求真務實、幹事創業的工作作風。在工作中注重實效,不斷創新服務機制,提高服務效率,不張揚,不圖虛名。在選人用人上,堅持重實干、重實績、重品行、重公認的「四重」導向。鎮領導班子十分重視群眾的利益訴求,鎮幹部每月不少於一半的時間深入到基層、企業、農戶,幫助化解矛盾,解決困難。堅持民主管理制度,制度化推進黨代會常任制,邀請黨代表參與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等環節。全力加強村級能力建設,以推進新一輪「強基工程」為抓手,通過公推直選拓寬選拔農村幹部的渠道,做到人才到基層去,幹部從基層選,目前,全鎮有 3 個村支書書記兼任鎮一級實職幹部,還有一些在「強基」工程中成績突出的村幹部列入鎮屬事業單位編制,參照鎮事業單位人員標准享受經濟待遇。選好一個帶頭人,帶動一個富裕村。椏溪鎮所有行政村 2008 年的可支配收入就超過 50萬元,提前 4 年完成省委、省政府消除村集體經濟收入 50萬元村的目標任務。正是有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和科學管理,才有了青山、綠水、人文和諧共生的美麗椏溪,才有了經濟繁榮、生態文明、文化靈秀、和諧安康的幸福椏溪。
『叄』 市政建設的科學內涵及包括哪些方面
新余被科技部授予「國家新能源科技示範城」,這既是對新余產業發展的要求,也是對城市發展的要求;既是對經濟建設的要求,也是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文明建設的要求。建設國家新能源科技城,核心是加快發展,特色是新興產業,關鍵是科技創新,重點是項目建設,目標是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
第一,核心是加快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加快新余的發展,這是我們從實際出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首要任務,是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實現我市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的根本途徑,也是建設國家新能源科技城的核心所在。其總體思路是:以加快建設國家新能源科技城為切入點,積極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堅持改革開放,加快推進自主創新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生態經濟,切實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實現我市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發展定位是:建設新型工業城、科技創新城、文明生態城,努力把我市建成經濟發展快、創新能力強、生態環境好、文明程度高、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主要任務是: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和科技創新力度,切實抓好產業結構調整、現代服務業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到2012年,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
第二,特色是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是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發明、應用而出現的部門和行業。當前主要指的是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新技術形成的產業。國家新能源科技城,必須與新能源產業密切相關,必須以新能源產業為主要支撐。
第三,關鍵是科技創新。對一個地區、一個企業而言,沒有科技進步和創新,就難以形成強大的核心競爭力,難以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佔領、掌握了發展的制高點和主動權。科技創新決定著新余的前途命運和經濟發展的水平與速度。沒有科技的領先,就沒有產業的領先,也沒有企業的長盛不衰。因此,我們將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使我們的產業、企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力爭到2012年,使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達5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20%,科技研發經費佔GDP比重達3%,全面提高科技創新水平。
第四,重點是項目建設。抓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要以項目為核心。加快建設國家新能源科技城,項目是載體、是抓手,這是事關新余當前和長遠發展的根本所在。特別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中央、省里將會出台一攬子扶持政策。因此,在加快建設國家新能源科技城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把抓項目、擴投資擺在經濟發展的核心位置,以實實在在的項目爭取獲得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堅持一手抓項目引進,一手抓項目推進,以項目建設的快速推進帶動國家新能源科技城的快速發展。
第五,目標是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科學發展,是我們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所提出的重大戰略,是我們一切工作必須堅持的重大指導方針,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最佳途徑和必由之路,進位趕超,既是發展速度上要進位趕超,更是經濟總量上要進位趕超。2009年我市完成GDP484.17億元,列全省第八位,從目前的現實看,新余離建設江西亞中心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們要千方百計進位趕超,力爭到2012年,全市GDP、財政總收入、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總量進入全省中上水平,人均指標進入全省前兩位。綠色崛起,是以新型經濟為中心,友好環境為基礎,把我市良好的生態環境轉化為具有重大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的生產要素與發展資本,推動我市在青山綠水中進位趕超,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崛起」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是我市實現科學發展的正確抉擇。在建設國家新能源科技城過程中,我們要摒棄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走生態文明和經濟文明高度融合的科學發展之路。
這是唯一找到的,你的帖子專業度太高。。不好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