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脫貧攻堅中,各地應該如何發展特色產業
脫貧攻堅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我國對於脫貧攻堅已經持續很多年了。在各單位各群眾的不斷努力下,脫貧攻堅,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每個地區都有當地的美食特色,以及每個地區的民族文化。以及每個地區特有的地質特徵。在當今互聯網發展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形式,通過一些社交平台。專門組織一些人員發布當地的美食以及民族文化。或者是當地的地質特徵。
現如今大棚產業發展的比較好,有的地區土質特別的優良。種出來的蔬菜水果特別的香甜。因此當地政府應該配合土管局的人,一起調查當地土地資源,看看當地的土質如何,適合種什麼樣的水果,或者是蔬菜。有的地區做得比較好,在政府的鼓勵下,農民種起了草莓,櫻桃,獼猴桃等多種水果。這些水果都是人們愛吃的。所以當這些水果成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慕名而去。這些都是能給當地帶來很好的發展。
㈡ 貴州形成的脫貧攻堅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貴州拼搏創新,大膽實踐形成了一系列貴州經驗,如產業扶貧、易地搬遷、脫貧攻堅春季攻勢版、夏季大比武和秋權季攻勢以及「春風行動」攻堅行動,農村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農村「三變」改革、壓縮6%的行政經費用於教育精準扶貧、實施「四重醫療保障」、嚴查扶貧領域「兩個責任」落實不力等。貴州減貧所取得的成就,不僅源於貴州省幹部群眾對省情的深刻認識和脫貧攻堅的信念,更來自於長期以來所積累的扶貧經驗。
(2)脫貧產業發展經驗做法擴展閱讀:
貴州脫貧成效是中國減貧的縮影。貴州70年的扶貧開發歷史,生動形象地向世人展現和闡釋了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的優越性。作為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和擔當。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特色」,在某種意義上指的就是中國歷史所賦予的,因此,以貴州為樣本,講好中國扶貧開發、脫貧攻堅的歷史故事,將貴州經驗上升為農村扶貧開發理論,探尋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經濟發展基本軌跡,總結發展規律,將為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素材和理論基礎。
㈢ 我省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工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什麼的脫貧產業格局
我想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工作,因例句你發展措施產業深圳了什麼都脫貧產業歌曲。這個身高這種東西產業部部彭富文工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地。神經的各種脫貧產業閣足浴。
㈣ 如何發展好特色產業,實現精準扶貧
一、充分認識做好提高扶貧精準度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扶貧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貧開發任務和措施逐項落到實處。
二、緊緊扣住做好提高扶貧精準度工作的三個環節
1、是把扶貧對象弄准確。
2、其次是採取公開、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驟,把各地扶貧對象戶和農村低保戶平穩、准確地識別出來。
3、識建立規范的檔案,做到戶有卡、村有簿、縣鄉有電子檔案,同時要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動態管理制度,使貧困對象進退有章可循。
三、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項目扶持為主要手段,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因人制宜、因戶施法,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最有力的抓手。
四、產業是強縣之本、致富之源、脫貧之基,是區域經濟的「發動機」,是增收致富的「搖錢樹」,是提振能力的「試金石」,是扶貧開發的「生命線」。產業扶貧是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重點,是貧困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路徑。發展特色產業,實施產業扶貧是落實精準扶貧和實現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關鍵措施。
五、實施特色產業精準扶貧,推行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結合貧困地區資源、產業、區位與貧困人口現狀,找准特色產業發展突破口;構建「市級統籌、區市負責、鎮村落實、扶持到戶」的扶貧格局,形成推動精準扶貧的整體合力;落實扶貧主體責任,簽訂扶貧責任狀,確保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落到實處;發揮政府、部門、企業的幫扶作用,通過加大財政投入、部門幫扶、貼息貸款等方式,支持貧困戶跨入特色產業發展門檻;堅持幹部幫包到戶到人、跟蹤服務,幫助解決發展困難。
㈤ 如何發展綠色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發言稿
在這個社會中,有層出不窮的好人好事,我們也時刻不忘雷鋒叔叔出差一千里,好事一火車。自小受到優良教育的我們將來會發揚雷鋒精神,爭做最美嘉興人。
感人事跡
平時大家出門在外,有許多事需要別人幫助,點滴關懷,如陽光直入心間。有一次我走在興趣班放學的路上,看見很多老人在排隊,走近一瞧原來一家名叫「阿松理發店」在做公益活動,我發現凡是年歲已高或行動不便的老人來理發,他們一律免費,每一位老人的臉上都掛著欣慰感激的微笑 。理發店的店員全員出動,有的為老人洗頭,有的為老人圍脖子,有的則根據老人的想法幫他們修整著發型,還有的在拿著吹風機為老人吹乾頭發,忙得不亦樂乎,那些幹完活的員工一有空騰出手來為他們捏肩捶背,還和排隊等侯的老人一起說說笑笑,談天論地,彷彿是老人的兒孫一般。 沒有一個人嫌棄老人。我還看見一位老人站得累了,他們馬上搬來椅子端來茶水,看來老人們對這家理發店的手藝十分滿意,看著鏡子中的自己笑不攏嘴。店裡溫馨的氣氛引來了不少路人的目光,每一位老人都帶著笑容歸去。有幾位老人還議論著,對面小區有一位腿腳不便的李奶奶,理發店的店長了解她的狀況後,定期上門為她服務,風雨無阻,聽完後,我頗為感動。一股朴實的暖流讓我對這群忙碌的哥哥姐姐產生了敬意。
點滴奉獻
其實他們並不是純商業的賺錢,而是在用自己的善心幫助那些老人,抽出幾天時間 回報給社會,教我們如何學會關愛老人,多點愛心灑向人間。小小的舉動,小小的免費服務,老人們會心生溫暖,享受著兒孫般的親昵。現如今現實生活中應該多立愛心的標桿,所謂的商家都應該深思。在獲得利的基礎上,是不是都應該毫無怨言為社會,為我們的明天奉獻點滴的愛。
美德感悟
如今的社會有不少大愛讓人潸然淚下,做一件善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善事,雷鋒叔叔淳樸的微笑不散,他的英雄事跡我們永不忘記,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口號從每個人嘴裡喊出,在別人有困難時,我們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一把,別人就不會忘記你當日之恩。
最美,這個詞有著一定的分量,善良就是一個平凡的舉動,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我們將簇擁再溫馨的花蕊中。大愛與共,善意長存。
㈥ 如何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助推脫貧攻堅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能力扶貧強基礎,產業扶貧增後勁,民生扶貧兜底線,生態扶貧添收益,大幅度增加對貧困地區農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支持貧困地區、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為完成脫貧攻堅戰略目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突出重點,整合資源。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時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支持貧困地區以脫貧攻堅規劃和行業發展規劃為統領,加強對涉農領域資金的統籌使用,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突出精準,確保成效。堅持問題導向,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圍繞貧困地區發展需求和貧困人口實際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因人因地施策,確保實現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突出服務,上下聯動。加強中央預算內投資精細化管理,加快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下達進度,優化計劃編報下達流程,強化投資項目全過程管理。加強各級發展改革部門的上下聯動,以及與同級行業管理部門的橫向協同,提高工作成效。
——突出監管,公開透明。深入推行涉農資金分配和項目安排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投資項目民主決策機制和群眾監督機制。逐級落實監管責任,構建政府監督、群眾參與、社會協同、法制保障的綜合監管格局。
(三)主要目標。「十三五」時期,中央預算內農林水利建設投資用於貧困地區的比重達到40%左右,地方同步加大投入,並視情況進一步增大傾斜支持力度,力爭貧困地區農林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得到明顯加強,特色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得到加快發展。
二、提高貧困地區發展能力,夯實發展基礎
(四)提高貧困地區糧食等重要農產品(12.700, -0.04, -0.31%)生產能力。強基礎、補短板,著力加快貧困地區高標准農田建設,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根據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和糖料主產區生產發展規劃,「十三五」時期,對納入范圍的165個貧困縣的高標准農田建設需求予以優先保障,安排投資計劃時予以傾斜支持,確保在貧困縣新建高標准農田3000萬畝以上,力爭率先完成貧困縣高產穩產糧田和糖料蔗基地建設任務。
(五)加快推進貧困地區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以加快國務院確定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為統領,優先啟動實施貧困地區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不斷鞏固和提升貧困地區的防洪抗旱減災能力和水資源保障水平。全面加快吉林松原灌區、黑龍江尼爾基水庫引嫩擴建骨幹一期、湖北鄂北水資源配置、湖南莽山水庫、貴州夾岩水利樞紐及黔西北調水、西藏拉洛水利樞紐、甘肅引洮供水二期、雲南德厚水庫、黃河下游防洪等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新開工引江濟淮、雲南滇中引水、內蒙古引綽濟遼、四川向家壩灌區、新疆大石峽、廣西馱英水庫及灌區、青海引大濟湟西乾渠等一批重大工程,推動各項在建工程盡快建成發揮效益。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在具備開發條件的地區再籌劃論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
三、推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增強發展後勁
(六)推進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啟動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範工程,將貧困縣優先納入實施范圍,指導貧困縣編好做實試點示範實施方案。繼續加大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建設基金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探索實行基金安排額度與帶動農民增收程度、實現脫貧解困戶數掛鉤機制。構建政銀企社多方合作機制,著力打造一批產業鏈條長、市場效益好、商業模式新、較好帶動農民就業創業和致富增收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產業扶貧模式。研究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統籌加大對貧困地區子基金或優質項目的支持力度。
(七)探索小水電產業扶貧模式。支持貧困地區合理開發小水電,重點選取部分水能資源豐富的貧困縣,研究採取「國家引導、市場運作、貧困戶持股並持續受益」的扶貧模式,建立貧困戶直接受益機制。選擇在部分地區部分項目開展試點,在受益范圍如何確定、貧困戶的認定與退出機制、分紅標准與模式等方面開展探索,及時總結試點經驗,視情況決定下一步支持方式。
(八)因地制宜實施農村沼氣扶貧工程。在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農村廢棄物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建設一批規模化大型沼氣工程、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工程所產沼氣優先向相對集中居住的農戶供氣,其餘沼氣通過提純後並入城鎮天然氣管網、沼氣發電、養殖場自用等方式充分利用。沼渣沼液加工有機肥,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促進農牧結合、種養循環。通過工程建設,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解決農民用能用肥問題,增加秸稈銷售等收入,帶動農民增收節支。
(九)支持貧困地區林業特色產業發展。加大對貧困地區林業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結合退耕還林等工程建設,重點支持用材林、木本油料等發展,著力打造標准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產業基地,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效益。推行以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組織聯動的機制,把投入到基地的建設資金折股量化到村到戶,提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參與度和收益度。
四、改善貧困地區民生條件,共享發展成果
(十)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按照鞏固成果、穩步提升的原則,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和脫貧攻堅等工作部署,有針對性地加強貧困地區已建農村供水工程水源保護、水廠改造、配套延伸、水質檢測和運行管護,進一步提高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和供水保證率,促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十一)完善貧困地區農業防災減災體系。抓緊實施牧區草原防災減災工程規劃,對於納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范圍的124個牧區半牧區縣予以傾斜支持,提高草原雪災、火災、生物災害防控能力,優先支持建檔立卡貧困牧民建設牲畜暖棚,保障牲畜安全過冬,避免牧民因災致貧返貧。
(十二)加快貧困地區水庫移民脫貧解困步伐。加快修訂中央水庫移民扶持基金使用管理辦法,實現資金分配向貧困群體傾斜。推動各地相應完善地方水庫移民扶持基金使用管理辦法,集中部分資金繼續推進特困移民避險解困工作,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特困移民,加快實施移民搬遷,並通過產業扶持、教育培訓等措施,實現特困移民有業可就、穩定脫貧。要加強與扶貧部門的溝通銜接,將符合條件的貧困移民村、貧困移民戶、貧困移民人口納入當地建檔立卡范圍,抓緊編制貧困移民脫貧攻堅工作方案,納入當地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十三五」規劃,並加強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與扶貧資金的整合,發揮政策疊加效應,確保2020年實現水庫移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五、加強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保護青山綠水
(十三)著力加強貧困縣石漠化治理。以136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1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重點,加大石漠化綜合治理力度。堅持「治石與治貧」相結合,強化生態經濟林、木竹原料林、林下經濟、草食畜牧業、生態旅遊業等發展,培育綠色增長點,改善石漠化地區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帶動和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加快石漠化區域扶貧脫貧步伐。
(十四)加大貧困地區生態建設力度。加大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貧困縣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支持力度。各地在分解中央下達的投資計劃時,貧困縣的生態建設投資規模和增幅要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5%以上,新增退耕還林還草任務優先向貧困縣傾斜。積極創新工程建設方式,鼓勵工程區范圍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投工投勞,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平。
六、保障措施
(十五)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綜合考慮物價水平和地方自籌能力等因素,逐步提高貧困地區生態建設等項目的中央投資補助標准。對於在貧困地區安排的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農村飲水、灌區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生態建設等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縣以下(含縣)以及西部連片特困地區地市級配套資金。
(十六)創新資金安排方式。逐步增加直接扶持到戶資金規模,採取多種方式,使扶貧對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中央投資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確保扶貧對象優先受益,產業扶貧項目要建立健全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利益聯接機制。鼓勵貧困地區以縣為平台,統籌各類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源,既要避免同領域資金的重復投入,也要加強相近領域資金的協同配合。
(十七)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堅持省負總責、縣抓落實、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各地要及時總結支持貧困地區農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扶貧攻堅的主要做法、經驗和存在問題,定期向我委報告。我委將建立農口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與扶貧工作掛鉤機制,將脫貧工作成效作為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項目的重要依據。對工作成效好的省(區、市),適當增加下一年度農林水利投資規模。對工作重視不夠的省(區、市),適當調減下一年度投資規模。
㈦ 脫貧產業如何更興旺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同樣,貧困地區穩定脫貧也離不開產業帶動。貧困地區通常自然條件不佳、農業基礎薄弱,貧困群眾通常自我發展能力較弱、抗風險能力較低,現實起點低與現代農業產業的高要求存在矛盾。在貧困地區如何尋找適合的產業,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組織形式,如何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本報記者深入貧困地區,近距離觀察實現產業興旺的實踐與探索。
因地制宜推進產業脫貧,產業收入占脫貧家庭收入超50%
雲南有447萬多貧困人口和88個貧困縣,都在全國排第一位;有深度貧困縣27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的貧困發生率高達三成左右。雲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達12.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4%,自我發展能力和動力可想而知。在脫貧攻堅的戰場,合作經濟吸引貧困戶參與脫貧,又降低了他們的市場風險,正大有可為。
發展產業是脫貧的根本之策,加快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雲南省委、省政府醞釀出台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的意見,把創新幫扶模式、發展合作經濟擺在重要位置。在貧困人口佔全省1/4的昭通市,把產業發展和強化黨的基層組織、發展合作社結合,下大力氣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組織化實現標准化,以標准化支撐品牌化。
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在昭通市魯甸縣,20多萬畝花椒樹實現產值7億多元。魯甸地震的震中龍頭山鎮,近15%的貧困人口都與花椒產業有關。鎮里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爭取資金300多萬元扶持加工龍頭企業,解決了銷售難。「小花椒」不但為災後重建「撐了腰」,還帶動貧困戶共增收500多萬元,戶均增收1萬多元。
大理紙廠村陸解三一家5口人,是2013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山嵛菜合作社後,2015年脫貧。去年以來,大理州注入產業扶貧資金60多億元,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有產業幫扶項目,產業收入平均佔到脫貧戶家庭收入的55%,帶動30多萬人增收,年人均增收1720元。這其中,都有合作經濟的影子。
如今,每天早上8點多,會澤縣駕車鄉貧困戶杭久芝老兩口都會到合作社「上班」,一天倆人能賺200多元。和杭久芝一起幹活的高菊珍,也摘了貧困戶帽。她把家裡40多畝靠天吃飯的山地租給合作社,再加上5萬元產業扶貧貸款入股合作社分紅,最近全家在商量蓋新房了。
㈧ 結合你的家鄉所在省份,談一談可以發展哪 些產業幫助當地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結合你的家鄉所在省份談一談,可以發展哪些產業幫助當地貧困人口脫縣實現脫貧?嗯,怎麼說呢?我們老家是挺窮的,但是如果政府給予獎勵,讓我們發展一些農業相當好一點
㈨ 怎樣在產業脫貧中發揮基層黨建作用 黨建+模式興產業
一是突出「黨建+」亮點,強化作用發揮。在深化「334」工作法的同時,積極探索「黨建+」模式,不斷鼓勵黨員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在全鎮形成「黨建+黨員」強化先鋒引領;「黨建+支部」引領,強化民生建設;「黨建+產業發展」,強化輸血造血;「黨建+教育培訓」,強化技能支撐的濃厚氛圍。充分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按照「特色引領、生態優先、產業興鎮」的發展思路,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全鎮2016年末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化發展模式,全鎮貧困戶共發展中蜂養殖1500箱,布爾羊養殖958隻,烏雞養殖3720隻,牛養殖242頭,種植花椒473畝,核桃822畝,蘋果127。進一步壯大了產業,強化了群眾造血功能。年末順利實現了240戶939人脫貧。
二是突主題活動,拓寬脫貧攻堅思路。抓好「黨建領航 決勝脫貧」活動,發揮黨員示範引領作用。以發展特色產業為動力,充分發揮「四大工程」載體作用,黨支部和黨員在產業發展中的示範引領作用更加充分。帶動中蜂、烏雞養殖,羊肚菌、香菇種植等特色產業發展,促進了群眾脫貧致富。在脫貧攻堅、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社會綜合治理等中心工作中以黨建工作為抓手,鎮黨委高度重視,精心謀劃組織,基層黨組織和黨組織負責人、先進黨員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工作干勁。抓好主題黨日活動,激發幹事創業激情。建立健全月「主題黨日」制度,創新形式增強黨支部活動實效性,進一步激發了廣大農村黨員幹事創業激,廣大黨員依託黨支部,利用身邊資源,向群眾積極宣傳政策、介紹致富項目、協助發展現有產業,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抓好「334」工作法深化工作,扎實為民服務。不斷深化、拓寬我鎮「334」工作法的內涵,縱向延伸。積極為群眾代辦各類事務,引得群眾信任。全面向村組延伸,全年村級代辦事項670餘件、調處矛盾糾紛36件、收集社情民意信息142條,開展文藝演出32場。
三是突出工作方法創新,堅定脫貧攻堅信心。創新「334」工作法,產業發展有渠道。依託產業發展引領小組,帶領群眾積極發展產業,確保群眾增收有渠道。鎮黨委號召廣大鎮村幹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黨員首先發展自己的產業,用自己的產業來群眾發展,增加群眾收入,做農村發展的「領頭雁」。創新幫帶形式,群眾發展有依靠。依託我鎮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大鎮優勢,積極整合「十戶一體」互助組、「雙培雙帶」、「1+2+x」活動,在產業發展商下功夫。對那些積極性高、產業發展缺少技術指導、資金扶持的農戶,鎮黨委選派專業特長好的產業互助組與農戶開展結對幫扶,打消群眾後顧之憂,確保群眾發展有奔頭,產業發展有收獲。創新代辦形式,服務群眾有方法。依託外出務工返鄉時節,積極召開各類會議,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建立群眾服務QQ群、微信群,實現網路代辦全覆蓋,大大便利了外出務工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