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上海主導產業發展規劃

上海主導產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0-12-09 05:03:44

1. 上海市總體發展規劃、浦東新區十五規劃及浦東新區固體廢物處置專項規劃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概要

規劃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導本市發展和建設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實施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據。在本市進行的各項建設活動,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近期計劃、分區規劃、區(縣)域規劃、詳細規劃、各專項規劃等,均應執行本規劃。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規劃立足於21世紀的長遠發展,對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市域城鎮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均考慮了更長時間的發展要求,並對城市遠景發展進程和方向作出輪廓性安排。規劃區范圍
本規劃區范圍為上海市行政轄區,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本規劃 與《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規劃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導本市發展和建設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實施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據。在本市進行的各項建設活動,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近期計劃、分區規劃、區(縣)域規劃、詳細規劃、各專項規劃等,均應執行本規劃。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規劃立足於21世紀的長遠發展,對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市域城鎮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均考慮了更長時間的發展要求,並對城市遠景發展進程和方向作出輪廓性安排。

規劃區范圍
本規劃區范圍為上海市行政轄區,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本規劃 與《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規劃指導思想
(1)根據黨中央提出的把上海建成'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要求,進一步確定上海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面向 21世紀,體現國 際大都市水平;
(2)體現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礎設施建設;
(3)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 境的協調發展;
(4)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為市民創造良好的 生活、工作、學習和休閑的環境;
(5)體現區域整體發展的思想,從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出發,統籌上海的產業、能源布局和交通、水利體系等建設。

城市性質
上海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航運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將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城市發展規模
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規模,引導中心城的人口和產業向郊區疏解。2020年,全市實際居住人口1600萬左右,其中,非農人口1360萬,城市化水平達到85%,集中城市化地區城市建設總用地約1500平方公里。中心城規劃人口約80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約600平方公里;郊區城鎮規劃人口約560萬。

城市發展目標
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基本確立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建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揮上海國際國內兩個扇面輻射轉換的紐帶作用,進一步促進長江三角洲和長江經濟帶的共同發展。
主要標志:
1、基本形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
2、基本形成符合現代化大都市特點的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市域城鎮布局,並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共同構築經濟發達、布局合理的城市群。
3、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全面建成環城綠帶,形成郊區以大型生態林地為主體、中心城以'環、楔、廊、園'為基礎的綠化系統和市域綠色空間體系。

4、基本形成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框架。以'三港兩路'(三港指海港、空港和信息港;兩路指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為主體,建設一批銜接國內外的樞紐型重大工程;以'兩網'(軌道交通網和高速公路網)建設為重點,形成市域內快速便捷的客貨運交通網路。
5、基本形成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發展體系,建設布局合理、環境潔凈、配套齊全、生活舒適、交通便捷的居住園區。

城市發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發展空間,形成寶山新城、外高橋港區(保稅區)、空港新城、海港新城、上海化學工業區、金山新城等組成的濱水城鎮和產業發展帶;繼續推進浦東新區功能開發和形象建設;集中建設新城和中心鎮;將崇明作為21世紀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
市域城鎮體系
形成'中心城-新城(含縣城,下同)-中心鎮-集鎮'組成的多層次的城鎮體系及由沿海發展軸、滬寧、滬杭發展軸和市域各級城鎮等組成的'多核、多軸'空間布局結構。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鎮體系的主體,以外環線以內地區作為中心城范圍,人口控制在80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600平方公里。

新城是以區(縣)政府所在城鎮、或依託重大產業及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發展而成的中等規模城市。規劃新城11個,分別是寶山、嘉定、松江、金山、閔行、惠南、青浦、南橋、城橋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規模一般為20~30萬人。
中心鎮是由市域范圍內分布合理、區位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集鎮,依託產業發展而成的小城市。規劃朱家角、泗涇、周浦(康橋)、奉城、楓涇、堡鎮、南翔及羅店等22個左右中心鎮,規劃人口規模一般為5~10萬人。
集鎮由現有建制鎮根據區位、交通、資源條件等適當歸並而成(現狀約170個)。規劃約80個左右的一般鎮,人口規模一般為1~3萬人。
中心村是在合理歸並自然村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較完善的現代化農村新型社區。中心村規模在2000人左右。

中心城布局
中心城空間布局結構為'多心、開敞'。規劃按現狀自然地形和主要公共中心的分布以及對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合理調整分區結構。中心城公共活動中心指中央商務區和主要公共活動中心。
(1)中央商務區
中央商務區由浦東小陸家嘴(浦東南路至東昌路之間的地區)和浦西外灘(河南路以東,虹口港至新開河之間的地區)組成,規劃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中央商務區集金融、貿易、信息、購物、文化、娛樂、都市旅遊以及商務辦公等功能為一體,並安排適量居住。
(2)主要公共活動中心
主要公共活動中心指市級中心和市級副中心。 市級中心以人民廣場為中心,以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四條商業街和豫園商城、上海站'不夜城'為依託,具有行政、辦公、購物、觀光、文化娛樂和旅遊等多種公共活動功能。

副中心共有四個,分別是徐家匯、花木、江灣-五角場、真如。徐家匯副中心主要服務城市西南地區,規劃用地約2.2平方公里;花木副中心主要服務浦東地區,規劃用地約2.0平方公里;江灣-五角場副中心主要服務城市東北地區,規劃用地約2.2平方公里;真如副中心主要服務城市西北地區,規劃用地約1.6平方公里。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東部,位於長江入海口南岸,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北與江蘇、浙江兩省接壤。擁有廣闊的水域和灘塗,地勢平坦。
上海行政區劃分為17個區和3個縣,陸域總面積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3151平方千米。城市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工業用地主要集中在30個國家級和市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開發面積約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積約129平方千米。1998年全市戶籍人口為13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953萬人,城市化水平達73%。
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上海市在1986年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編制了新一輪總體規劃。
一、指導思想
根據黨中央把上海建設成為「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要求,體現區域整體發展的思想,統籌規劃上海的產業、能源布局、環境、交通和基礎設施等建設。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體現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礎設施建設;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市民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學習和休閑的環境。
二、城市總體規劃主要內容
1、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目標
城市性質 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航運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將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規模預測 全市實際居住人口為1600萬左右,其中非農人口1360萬,城市化水平達到85%,全市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約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規劃人口約800萬,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外環線以內667平方米范圍。
城市的發展目標 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基本確立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其主要標志是六個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經濟規模和綜合競爭力;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符合現代化大都市特點的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市域城鎮布局;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基本形成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框架;基本形成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發展體系。
2、城市總體布局
城市的發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發展空間,形成濱水城鎮和產業發展帶,繼續推進浦東新區功能開發,重點建設新城和中心鎮,完善城鎮體系,把崇明島作為21世紀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
市域空間布局結構 按照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方針,以中心城為主體,形成「多軸、多層、多核」的市域空間布局結構。「多軸」是由滬寧發展軸、滬杭發展軸、濱江沿海發展軸組成,也是長江三角洲城市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層」是指中心、新城、中心鎮、一般鎮所和構成的市域城鎮體系及中心村五個層次。「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個新城組成。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外環線以內地區作為中心城范圍;新城是以區(縣)政府所在地城鎮、或依託重大產業及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發展而成的中等規模城市,人口規模一般為20-30萬人;中心鎮是由市域范圍內分布合理,區位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條件較好、規模較大的建制鎮,依託產業發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規模一般為5-10萬人;一般鎮由現有集鎮根據區位、交通、資源條件等適當歸並而成,人口規模一般為1-3萬人;中心村是在合理歸並自然村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較完善的現代化農村新型社區,人口規模一般為2000人。
產業布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城市內環線以內的地區,以發展第三產業為重點,適當保留都市型工業;第二層次,城市內外環線之間的地區,以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無污染的工業為重點,調整、整治和完善現有工業區;第三層次,城市外環線以外的地區,以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重點,提高經濟規模和集約化水平,集中建設市級工業區,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和郊區旅遊業。
3、綜合交通
對外交通以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為戰略目標,以「三港兩路」為建設重點,「三港」即國際集裝箱樞紐港、亞太地區航空樞紐港、現代化信息港,「兩路」即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市域交通以「兩網」為重點,「兩網」即城市軌道交通網、市域高速公路網,形成各種交通工具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
結合國道和國道主幹線的建設,加強市域高速公路與長江三角洲地區高速公路網的銜接,市域內基本實現「15、30、60」的目標。「15」即重要的城鎮、工業區和交通樞紐等主要集散地的車輛15分鍾可進入高速公路網;「30」即中心城到省界和中心城到新城30分鍾互通;「60」即高速公路網上任意兩點之間60分鍾可達。此外增加東部地區對外通道極為重要,因此新規劃對沿海大通道保留了規劃用地。
實行公交優先政策,重點發展以大運量軌道交通為骨乾的公共交通體系。軌道交通系統規劃立足長遠,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積極建設布局合理、換乘方便、經濟高效的軌道交通基本網路,規模約280千米。
規劃建設中心城龍陽路到浦東國際機場的磁懸浮列車線路1條。並進一步研究連接鄰近省市的方案。
建成浦東國際機場為主、虹橋國際機場為輔的組合型國際航空樞紐港,初步形成亞太地區航空樞紐。
建成上海國際信息港,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信息化總體水平達到發達國家城市的相應水平。
上海港建設的目標是建成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統籌考慮,通力協作,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集裝箱樞紐港建設,核心是建設水深15以上的深水港區。
4、環境建設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以綠地建設和環境保護、治理為重點,提高城市綜合環境質量;加強城市設計,保護城市傳統風貌,改善城市空間景觀,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
綠化建設的規劃目標 到2020年,人均公共綠地指標大於10平方米,人均綠地指標大於2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大於35%。
水環境整治與保護的規劃目標 以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全面整治市域河道;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逐步完善污水排水系統,改善水環境質量,污水處理率大於80%。
大氣污染防治的規劃目標 以煙塵、二氧化硫和機動車尾氣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實施大氣污染總量控制。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結合西氣東輸工程擴大天然氣來源和使用范圍,控制燃煤電廠總,爭取外來電源。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規劃目標 要保護真實歷史遺存和歷史環境,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增強城市文化氣息,提升城市藝術品位,體現歷史與未來的共融。保護11處歷史文化風貌區和4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各級文物、古跡和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反映上海傳統特徵的歷史街區,以及對中心城舊區風貌保護。
5、住宅發展
住宅發展以提高居住環境質量和生活服務設施水平為核心,新區與舊區住宅建設相結合,相對集中開發。順應住宅商品化的發展趨勢,調整住宅建設結構,體現住宅的多樣化和可選擇性,滿足不同收入家庭的需要,並嚴格控制高層住宅。
三、創新與特色
1、進一步明確了沿江沿海發展空間是上海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
2、按照中心城、市域、長江三角洲三個層次,統籌上海城市空間布局。
3、更注意將城市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環境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城市綜合功能。
4明確「三港」和「三網」是上海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重點,以增強城市對外集散和輻射能力。
5、以環境建設為主體,營造上海城市新形象,促進上海可持續發展。
6更注意保護體現上海歷史文脈的傳統建築和街區,展示傳統文化底蘊。
四、實施效果
根據中央對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市政府及時組織編制分區規劃,重點地區詳細規劃和有關專項規劃。並加強蘇州河、黃浦江兩岸等重要地段的城市設計。對總體規劃確定的各項建設目標,正在有序實施。

2. (1)作為上海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上海中心城區的「輔城」--臨港新城,將在南匯崛起.據規劃,臨港新

(1)①297×14%≈42,
297-102-79-42=74,
74÷297≈25%,
102÷297≈34%;
79÷297≈27%;
規劃面積(單位:平方公里) 占臨港新城規劃總面積的百分比
主城區 74 25%
主產業區 102 34%
重裝備產業區和物流園區 79 27%
綜合區 42 14%
297
688
=43%
答:臨港新城佔全區總面積的43%;

(2)S=8 2 -4 2 -(2 2 -π?1 2 ),
=44+π,
=47.14(cm 2 );
答:滾過的面積為47.14平方厘米.

3. 上海軌道交通13號線的發展規劃是什麼

按照規劃,工程將分三期進行。
1.現開通金運路站、金沙江西路站、豐庄站、祁連山回南路站、真北路答站、大渡河路站、金沙江路站、隆德路站、武寧路站、長壽路站、江寧路站、漢中路站、自然博物館站、南京西路站、淮海中路站、新天地站、馬當路站、世博會博物館站和世博大道站。


2.軌道交通13號線一期工程設北翟路車輛基地1座(與2號線共享),設控制中心1座(與11號線共享)和變電所1座(與11號線共享).

3.軌道交通13號線一期西段(工程於2012年年底首先開通)。

4. 上海適合發展什麼產業為什麼

《上海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於2006年1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1號文件正式發布。規劃綱要圍繞國家戰略,立足上海實際,對上海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作了戰略部署。今天,《規劃綱要》全文向社會正式公布。整個規劃呈現四大亮點:

確立標桿:以知識競爭力為測度的區域科技創新標桿。「知識競爭力」是國際上衡量一個地區將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轉化為知識經濟產出以及社會財富的能力。將「知識競爭力」作為測度上海科技創新的標桿,為動態觀測、持續跟蹤全球主要都市(地區)競爭力的變化及差異提供了一個國際化的視角。參照「知識競爭力」這一標桿,根據自身基礎和上海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責任與使命,上海確立了中長期科技發展的目標。

突出主線:「以應用為導向的自主創新」的發展思路。定位上,在確保一定科學發現作為必要戰略儲備的前提下,重點關注技術創新的效率和效益;路徑上,在若干優勢領域內聚焦有限目標,持續增強上海自主創新能力;抓手上,將戰略產品研發和示範工程建設作為上海科技創新的兩個重要突破口;載體上,將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產學研聯合攻關。

聚焦重點:以四大戰略需求為標志的科技引領工程。上海重點圍繞健康(Healthy)、生態(Ecological)、精品(Advanced manufacturing)和數字(Digital)上海建設的戰略需求,實施引領工程(「引領」與英文Head相對應,四個字母分別為四個上海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規劃綱要按照「11個應用方向——33個戰略產品與功能——相關關鍵技術」的脈絡部署。

突破瓶頸:以三機制一體制為重點建設科技創新體系。規劃綱要針對制約上海創新能力發揮的瓶頸,提出以「三機制」與「一體制」為核心的上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任務,即重點圍繞核心資源形成機制、企業動力激活機制、市場價值實現機制以及科技統籌管理體制的建設。

5. 上海軌道交通13號線的發展規劃

按照規劃,工程將分三期進行。
1.現開通金運路站、金沙江西路站、豐庄內站、祁連山南路容站、真北路站、大渡河路站、金沙江路站、隆德路站、武寧路站、長壽路站、江寧路站、漢中路站、自然博物館站、南京西路站、淮海中路站、新天地站、馬當路站、世博會博物館站和世博大道站。


2.軌道交通13號線一期工程設北翟路車輛基地1座(與2號線共享),設控制中心1座(與11號線共享)和變電所1座(與11號線共享).

3.軌道交通13號線一期西段(工程於2012年年底首先開通)。

6. 上海久富經濟開發區的發展規劃

上海市松江高科技園區,經松江區人民政府和上海市科委批准,於2000年7月6日在松江區九亭鎮設立,是松江區區級工業園區,也是松江唯一的高科技園區。 上海松江高科技園區地處上海市西郊,位於松江區的東大門九亭鎮的西北部。區域東西寬1.8公里,南北長3.4公里,總面積3.7平方公里。區域內南北主幹道九涇路南接滬松公路,北接318國道,距市中心約20公里。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是投資者的富地沃土,合作者的最佳選擇,創業者的廣闊天地。上海松江高科技園區主要吸納中外高新技術項目和企業、吸納大專院校、科研機構技術創新項目,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將成為上海高科技產業化基地。區內按照國際標准建成「七通一平」的市政基礎設施。對落戶企業的開辦或遷入,均實行「一條龍」服務項目。上海松江高科技園區自啟動以來、吸引了永大電梯、現代汽車、采埃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台灣樺塑科技股份公司、佳預信息等世界知名企業。
上海久富經濟開發區,於1995年6月經松江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位於上海市區的西郊,地處於中國鄉鎮投資環境百強鎮的九亭鎮內,北臨318國道和滬松公路,西靠A5高速,距上海市區中心21公里,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8公里,距浦東國際機場42公里,地理優越,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海內外企業投資的寶地。上海久富經濟開發區成立至今,十幾年中累計創造民營經濟稅收25億元,先後被市農委評為「實體型投資樣板小區」和「上海市品牌小區」,是市級管理規范小區。目前開發區擁有落戶企業3000家,總資產3.4億元;年實現工業產值40億元,年上繳稅收4億元,年創收700萬元,正逐步發展成為以招商、投資、開發、管理、服務、多元化發展為一體的綜合經濟區。回眸歷史、繼往開來,如今久富開發區在「科學發展、和諧共贏」的發展理念下,願同前來投資置業的海內外朋友,共謀利益、共鑄輝煌。

7. 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規劃

長江北岸「小上海」
南通市通州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入海口北岸,東臨黃海、南依長江,與蘇州隔江相望、和上海燈火相邀,直線距離僅100多公里,屬於上海1小時經濟圈,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通州經濟開發區處在南通城區和通州城區之間,距南通港約25公里,距離上海港的組合港和聯運港約100公里。距上海浦東機場、虹橋機場分別約150公里和120公里,南通機場距通州開發區5公里。 其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行列,是長江北岸的經濟中心、物流中心、製造業中心。隨著跨江連接通州和蘇州的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沿江、沿海高速公路以及寧啟鐵路、新長鐵路等一大批基礎設施工程的開工,通州的投資邊際收益已直追上海、蘇州等周邊經濟發達城市。國內外經濟專家們預測:通州在未來5年-10年必將成為中國新的投資熱土,躋身長江北岸最具有競爭力的國際製造業中心,成為名副其實的長江北岸「小上海」。 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對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投資額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高科技項目、行業龍頭型項目和年納稅額1000萬元以上項目,均可實施優惠的土地價格和稅收返還。同時對投資企業實行彈性制,根據不同的情況適時調整各種優惠政策。

8. 臨港產業區規劃詳細內容

臨沂臨港產業區空間發展規劃編制情況匯報

(2010年1月11日)

一、規劃形成過程

臨港產業區空間發展規劃是由產業區委託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和臨沂市規劃院共同編制的。該規劃吸收了省城鎮規劃建築設計院和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部分成果。在形成過程中,徵求了莒南縣委、縣政府意見,並聽取了鄉鎮和部分群眾代表的意見。2009年1月份和6月份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的專家兩次對規劃進行調研論證、給予修改。與山東農業大學課題組編制的土地利用規劃進行了有效對接,山東魯南經濟帶研究院邀請了部分專家對該規劃進行了充分的論證。規劃定稿後,徵求了部分市直部門和各級領導的意見。2009年11月,我們又邀請山東建築大學的部分專家學者對規劃進行了評析,對城鎮發展方向、形態、產業布局進行了實地踏勘,並提出了修改意見,編制形成了現規劃成果。

二、規劃概況

1、總體現狀和區位優勢。臨港產業區規劃控制范圍包括中心鎮坪上以及團林、壯崗、朱蘆四個鄉鎮,總面積364平方公里, 19萬人,150個行政村。臨港產業區在宏觀區位上位於新亞歐大陸橋東端、山東省藍色半島經濟區核心區,臨沂日照城鎮群的銜接點。兗石鐵路、坪嵐鐵路、大山石渣廠專用線鐵路在區域內交匯,2條省道穿越,周邊有日東、同三、京滬、長深高速、南有擬建的棗嵐高速,形成5條高速環繞的立體交通格局。距嵐山港20公里,距日照港50公里、距連雲港80公里,距離臨沂機場70公里,連雲港機場70公里。

2、產業體系定位。臨港產業區的產業體系定位為:按照國際化經濟開發區的建設標准,堅持「高起點、高標准、高效益、大規模、全功能」的原則,實施「環境立區、產業強區、商貿興區」戰略,擴大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依工興商,借港發展,努力打造魯南地區最大的精品鋼深加工基地、臨港物流貿易基地、加工工業基地和重化工工業基地,是整個魯南經濟帶的臨海橋頭堡,發展臨港經濟的最佳平台。

3、臨港產業區發展目標。臨港產業區是臨沂市發展臨港經濟的前沿,要建設成集加工工業、鋼鐵、機械製造、重化工工業、生物工程、現代物流、國際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區,是連接嵐山、日照、青島、連雲港四大港口與魯南、蘇北經濟帶的重要接點和樞紐,是對接青島及半島製造業基地,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北上西移和東南亞國家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

4、對總體規劃的考慮。本次規劃的規劃期限:2009-2030年。規劃建設用地范圍為189平方公里。通過分析,確定了臨港產業區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為45萬人。綜合考慮了產業區對周邊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隨著招商引資的擴大,新的項目的引入,將吸引大量就業人口和居住人口。

一期規劃建設產業用地95平方公里,基本遵照了這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范圍和建設的時序,既符合國家大的土地調控政策,又可以滿足當前和今後5-10年發展的需求。

5、對重點發展區域的考慮。在臨港產業區規劃過程中,我們考慮到該區地處魯東南丘陵,地形起伏較大,北部是山區,區內有兗石鐵路、坪嵐鐵路、大山石碴廠鐵路專用線以及未來的晉煤中南部通道等四條鐵路分割、長途傳輸光纜穿越,坪上鎮北部和南部分別存在鐵礦石采空區和露天白雲石礦區,地形比較復雜,可利用土地較分散。所以我們把產業區東部與嵐山港聯系便捷、交通順暢的區域和坪上起步區以及地形平坦、近海臨港,便於規劃大項目的團林鎮作為重點發展的區域。以此為中心布置相關產業和功能布局。

三、產業布局規劃

布局結構:規劃臨港產業區形成「以五縱五橫道路為骨架、以五大產業片區為主體、以丘陵綠化為肺、以五個主要居住區為支撐」的有機體。包括四個主要居住區、五個產業片區、一個綠化核心區、兩片生態保持區的布局結構。

1、五個產業片區的布局設想:
(1)精品鋼配套區。我區地處山東省精品鋼產業布局的輻射區,具備發展大鋼鐵的條件。兗石鐵路以北、大山前片區以及朱蘆西南部片區地處產業區下風向,以翔龍管業、一諾制氣、雙龍礦產等大項目為支撐,擬布置為精品鋼鐵配套及製造業基地,布置有輕微粉塵污染的重工業;

(2)物流加工區。坪上鎮東南部、南部及團林鎮北部與沿海幾大港口聯系便捷,道路四通八達,適合貨物進出,現狀已經建成立晨物流集團和木材加工區,具備發展大物流的條件,而且規劃布局有鐵路專用線,故布置為物流及配套加工區;

(3)化工區——團林鎮東南部地處產業區水系下游,並與江蘇省布局的北部柘汪化工與重大裝備園區相鄰,規劃有中國石油的輸油、輸氣管線經過此處,擬將入園化工企業向該園區集中,便於集中管控,園區污水通過收集管線輸送到規劃的產業區第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4)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區——包括壯崗駐地東部及團林駐地西南側的用地,該處土壤肥沃,現狀農業產業化和有機農業發展態勢較好,規劃作為臨港產業區的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片區;

(5)建材產業區——位於朱蘆駐地南側的片區,依託朱蘆鎮豐富的石材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布置為石材、高級板材和建材工業區。

2、兩片生態保持區:

為搞好產業區生態環境建設,擬保留壯崗鎮西部的茶葉生產基地、厲家寨的櫻桃種植基地以及朱蘆鎮北部大山水庫和甲子山區域作為生態旅遊和觀光農業區。

臨港產業區北部朱蘆鎮甲子山風景區為縣域三大旅遊風景區之一,其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獨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景觀價值,其旅遊開發的潛力很大。甲子山風景區山水相映,既有山之壯美,又有水之靈秀,有小九寨溝之稱。東亞國際投資集團擬投資進行旅遊開發,規劃建設旅遊度假區。壯崗鎮西部現狀萬畝茶園區,現狀已經形成規模,生態環境景觀良好。由於西部交通不便,開發程度小。規劃隨著茶文化產業的開發,在壯崗西部形成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服務區域。

四、道路交通規劃

臨港產業區的突出優勢是近海臨港。在區域交通規劃上重點依託嵐山港。日照(嵐山)港早在2006年港口吞吐量就突破了億噸大關,其規劃到2010年港口吞吐量達到2億噸,2020年達到5.8億噸,其中嵐山港2.8億噸。嵐山港年貨物吞吐量一半以上來自臨沂,最高時達80%。臨港產業區是日照等港口群向更深腹地輻射的重要依託區域。

1、主要規劃原則和思路:道路規劃的原則是改善產業區與外圍公路、高速公路等對外交通的銜接,加強產業區的對外聯系,妥善處理城市交通與過境交通的關系。明確道路系統的功能,將主要道路的功能分為交通性和生活性為主兩類。產業區道路交通規劃中重點考慮與嵐山港口及臨沂市東西方向為主要交通流向,以滿足產業運輸為主要目的。在道路規劃建設上,我們把打通與日照嵐山的道路和產業區骨幹路為規劃重點。園區路擬在分區規劃中根據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情況具體實施。

2、道路布局規劃:

根據產業區區域規劃和產業分布,考慮骨幹路網密度和交通可達性,兼顧長遠規劃和近期建設的關系,骨幹道路網設五縱五橫:縱為西環路、坪壯路、立晨路、興業路、東環路,橫為北環路、嵐濟路、疏港路、工業大道、板團路。結合產業區實際,將立晨路、疏港路紅線設為60米;一般幹道紅線為45米。園區道路紅線為24-30米。

五縱道路從東向西依次是:

規劃西環路,長6.1公里。自七里溝村向北接十茅公路,可接通莒南文泗公路。

坪壯線,長11.9公里。基本利用老坪壯路進行改造,局部裁彎取直,向南聯系江蘇省。

立晨路,作為臨港產業區「十」字中軸線的縱貫線和南北向發展主軸線。自厲家寨至壯崗鎮大蓮花社區。規劃道路紅線寬度60米,主路面寬度23米,長16.6公里。貫通了4個鄉鎮,北連文泗公路,南接板團路,也是棗嵐高速連接線。
興業路,位於產業區東部片區,用地條件較好,將增強東部工業片區人流、物流集散,是重要的對外聯系道路。自現狀團林鎮向北接疏港路。

東環路,是東部工業組團的重要聯系軸線。長度16公里。自朱蘆鎮,穿越日照市嵐山區碑廓鎮,跨坪嵐鐵路和綉針河與團林鎮連通。

五橫道路從北向南依次是:

規劃北環路,長9公里,利用老十茅路改造,自麻峪子村經厲家寨至朱蘆鎮。打通了北部交通聯系。

現狀嵐濟線,為三塊板,主路面寬度23米。長8.7公里,目前是產業區東西方向交通大動脈。

疏港路,由七里溝村西繞坪上鎮接日照疏港大道。主路面寬度23米,長12.4公里。主要功能是將過境交通引出坪上生活區,減少相互干擾。

工業大道,長度11.2公里。西接中心生活區,東接嵐山區,是產業區東西大動脈。

板團路,是莒南縣域東西主幹路,產業區段15.3公里。往東與贛榆石橋鎮和柘汪鎮對接,是對外交通的一部分。

3、臨港產業區道路建設進展情況。目前,臨港產業區共開工建設道路18條,共95公里。其中開工主要道路9條,坪上起步區等園區路9條,立晨路北段、振興路等4條道路已經竣工,其餘正在進行路基工程;東環路、5條化工園區路由東亞國際投資集團BT模式建設,春節前進場;另外對縣鄉道團林-唐樓路進行了農村公路大修改造;對野九路、板團路申報了2010農村公路大修改造計劃。完成了所有橋梁基礎的地質勘探工作,所有橋梁、管涵均做到同步施工,加快了施工進度。積極做好區域交通對接,與嵐山區、碑廓鎮等就走向、征地、賠償補助標准等問題進行了協商;使我方道路與嵐山區有效對接,為產業區和港口建立起方便的交通聯系創造條件。擬於今年5月完成骨幹路網建設。

五、生活居住區規劃

五個主要居住區。包括現狀四個鎮駐地生活區,以及坪上南部發展預留的中心生活區。

臨港產業區作為山東省藍色半島經濟區的重點區域,資金、人員、政策、信息遠期將快速向該區域傾斜和集中,中心居住區作為臨港產業區居住生活功能的主要載體,也是產業區展示自身形象的中心地區。其選址既要滿足當前發展的需要,又不能對今後發展造成瓶頸;既要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又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1、規劃中心居住區選址情況分析。一般來說,依託起步區坪上鎮駐地進行拓展是建設中心居住區最理想的選擇。但坪上鎮周邊限制因素較多,向西、向北由於兗石鐵路及坪嵐鐵路的阻隔不適宜發展,西南部有白雲石礦區,因此遠期發展重點放在東部和南部。因此本次規劃選取了三個可能的發展方向,進行比較分析:

方案一:跳過南部高差較大的丘陵地帶,向南發展。該方案的優勢是:用地西鄰坪壯路,東可延伸至立晨路,南側至南部山嶺,遠期可越過山嶺繼續向南發展。規劃用地北部位置建設公共服務中心區。該方案將近期最適合建設、交通條件最好的用地預留給產業,有利於產業近期的發展,且該用地范圍在遠期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向南可大面積拓展、向北可與坪上鎮鏈接為一體。該方案不阻隔重要貨運交通線路,將交通優勢位置作為產業用地,有利於產業近期發展。該方案的劣勢是:前期起步階段人口不集中,缺少公共服務設施配套。

方案二:向坪上鎮東南發展。用地東至興業路,西至白雲石礦區,北至現狀坪上鎮駐地,建設中需要佔用一部分丘陵地帶。在規劃用地的東南位置建設公共服務中心區。優勢是:該方案將西北較好用地預留給產業,向東南側發展。劣勢是:雖然該區域用地較多,但用地條件較差。用地多處在背陰坡面或嶺頂,居住環境不佳。不宜作為生活用地選擇。且用地發展位於立晨路兩側,對南北交通有較大影響。

方案三:向東側及東北側發展,用地東至坪嵐鐵路線,南至南側丘陵地帶,西側、北側至現狀坪上鎮駐地。規劃公共服務中心設置在鐵牛廟片區位置。優點是:該方案建設環境最為優越、生活設施及人口有一定基礎,有利於生活區近期發展。但是該選址存在嚴重不足:一是將交通樞紐位置作為生活區;二是拆遷成本較大;三是用地東側、北側被鐵路阻隔,遠景發展用地受限。對於產業區交通,尤其是北部精品鋼物流交通存在嚴重阻隔。

經過用地條件、交通、設施配套、投資成本等幾個方面的綜合分析,本次規劃選取了第一方案作為產業區未來中心生活區的布局方案,在產業區中部形成「東工西居、平行拓展」的格局。

2、其他4個居住區和農村社區規劃。本次規劃按照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確定居住區和農村居民點的規劃問題,不搞不切實際的大集中和「一刀切」。因為產業區面積大、地域廣闊,考慮部分農村人口仍將長期居住在原地和產業工人居住、工作半徑不宜過大,本次規劃仍將重點發展4個鎮駐地和中心村。規劃中通過對現有的村莊進行遷村並點,實施舊村改造,遠期結合舊村改造在現狀村莊密集點形成部分小的社區居住組團。

規劃居住區用地2691.0萬平方米,占規劃建設用地的14.5%。

六、給水規劃

產業區共有中型和小型水庫48座,3204.9萬立方米,調洪庫容788.8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977.35萬立方米,死庫容280.33萬立方米。以小一、小二型水庫為主,工業用水可利用空間不足。本次給水規劃主要以自給自足供水方案為主。

(1)堅持自給自足,充分挖潛、擴容改造,多措並舉利用好產業區的地表水。根據調查,臨港產業區境內主要河流為綉針河、寨子河、大山河、石河、龍王河。均屬於綉針河和龍王河這兩個濱海水系。綉針河源於甲子山,以前由於河道采砂和環境惡化,河道萎縮、河床下陷。龍王河發源於莒南東北部山區,流域面積大,水量充沛,治理後可作為工業水源。

大山水庫供水:其周邊大山水庫、辛庄水庫、河西水庫興利庫容可達930萬立方米,規劃在大山水庫東側設置一處水廠,日供水量可達3萬噸。可以滿足產業區近中期生活用水需要。

綉針河水廠:規劃在適當位置處進行河道分級攔蓄,打造綉針河沿岸生態濕地自然環境。可以增加蓄水長度70公里,蓄水量1000萬立方米以上,有效緩解產業區用水壓力,在朱府村附近建設水廠,可以做到日供水5萬噸規模,主要解決工業用水。

龍王河水廠:在龍王河流域分級攔蓄,進行擴容改造,在壯崗鎮北部建設水廠供應壯崗片區並可向團林產業片區調水。可以達到日供水7萬噸規模。

對兩大水系擴容改造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既可保護自然環境、土地資源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可完善綉針河、龍王河自然生態環境,實現臨港產業區生態化、社區園林化。使臨港產業區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確保臨港產業區可持續性發展。

(2)遠期調水方案。隨著臨港產業區產業規模的擴大,規劃用地面積100餘平方公里的產業園區,僅靠自身地表水顯然不足,為此,可以考慮外地調水方案。自莒南縣相邸水庫引水,考慮相邸水庫供水能力和未來產業區的發展規模,可以達到日供水能力5-7萬噸,在坪上鎮駐地西南新建水廠一處,與現有的自來水廠一起對臨港產業區供水。可以對坪上、團林、壯崗鎮、中心生活區的主要供水區域實現自流供水,距離規劃主生活區較近,降低供水成本。

目前產業區已經邀請水利部門的專家現場踏勘,進行精確的評估論證,確定水庫擴容挖潛、河道整治改造的具體實施方案。在充分挖潛、擴容改造,利用好產業區的地表水和遠期調水後,臨港產業區的供水規模可以達到日供水能力20萬噸,滿足長遠發展的需求。

七、污水處理規劃

規劃產業區設立兩個污水處理廠。主污水處理廠設置於團林鎮唐家村北部,距離村莊500米處,該處距離綉針河入海口約4公里,地勢比較平坦,污水經處理達標後可以直接排入綉針河或者中水作為工業用水回用。

優勢:廠址位於綉針河的下游,且在坪上、團林鎮工廠廠區及生活區的下游,能夠接納產業區大部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與周圍村莊有一定的安全防護距離,交通比較便利便於污泥的運輸處理,電力條件充足。

規劃擬建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6萬噸。目前產業區的工業廢水產生量非常小,從工程投資和運轉費用方面考慮,規劃污水處理廠分兩期進行建設,一期3萬噸。由於龍王河是單獨流域,壯崗產業片區的污水統一輸送到綉針河污水處理廠成本較高,所以單獨規劃了一處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3萬噸。

八、其他基礎設施專項規劃

協調電力部門編制了電力專項規劃,省市電力部門決定在臨港產業區規劃建設1座220KV和4座110KV變電站,山東省電力設計院已進行了站址踏勘。

弱電、熱力、燃氣、消防等專業規劃綜合考慮產業區產業布局、市政基礎設施條件、長遠規劃和近期建設相結合的原則進行規劃布局,已分別與各部門及運營商對接。在此不作詳細匯報。

9. 上海浦東新場鎮2015年後怎樣規劃發展

商貿展示園區
:展示大廳場館融入現代設計理念、規模宏大、格調新穎、實現明快、環境和諧,會展貿易與專業貿易相結合。即可組織大型的禮品交易、展銷活動,又可設立專賣店,集展示、交易、辦公於一體。貿易中心布局合理,同時可提供交易、辦公、住宅、倉儲等用途;銷售國內外各類名牌禮品及禮品相關產品的專賣店在此設立;將建成上海市專業戶、規范化、集約化、品牌化禮品集散中心。 2、配套服務區:集幼托、農貿市場、相關配套功能於一體的服務區。
物流配送區
綜合展示大廳、商場、專賣店和經營各種食品、服裝、文化體育、工藝美術等換業零售批發商店及其附屬的小型工廠、車間和倉庫等服務區。
居住區
每個居住組團基本有幾個生活院落和一個公共活動空間組成,公共活動空間設置在院落的門牆之間或活動院落之間,不但與生活院落相互滲透,達到舉目見綠,出門踏青的意境,每個組團社一個出入口和一個緊急出口,並在出入口附近設垃圾收集點、管理、便民和信報等設施。基本上每個組團都有面臨街,在臨街建築設置考慮生活水平發展的趨勢,增加公共設施如社區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社區信心中心,在物業管理方面加強外來人員的防範,營造一個外緊內松的舒適環境。
行政商業綜合服務區
公建項目除了沿街商住樓以外,其他有行政辦公(政府)、商業辦公(寫字樓)、商業建築(賓館)等,其中政府與寫字樓建築是城市主導空間的控制點。賓館是濱河地帶的空間控制點。除沿街公建外,在住宅組團中心布置包括商業、超市和娛樂設施內的小公建,這種商業布置模式符合城市商業向組團伸展的趨勢:文化設施布置在中心商業建築群裡面,便於形成規模,沿河結合觀景平台、休閑廊架等布置小公建,形成休閑區。
目前,上海常住人口已突破2400萬,其中1000萬為非戶籍人口,對城市公共服務的能力普遍性要求很高。上海人均土地面積不足0.5畝,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20。上海市的能源供給需要外部輸入,生態環境也需要不斷改善。
根據十二五規劃目標,上海計劃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現代化的國際化大都市,但面對土地、能源和環境資源約束的日益趨緊,城市安全運行和社會管理服務等方面挑戰,上海已經到了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
劉健表示,信息化對中國的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是至關重要的,信息化技術有助於城市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培育新經濟、調整與均衡區域發展二元結構。
按照「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總體要求,上海將建設更智慧、更高效的信息通信網路,以信息流帶動全球資金流、業務流、人流和物流等集聚和優化配置。其次,上海通過深化信息技術在經濟建設、城市運行、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各領域應用,提升城市的軟實力。並進一步推動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開放共享,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更好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
智慧城市建設重點
劉健表示,在信息化領域,上海城鄉之間、不同郊區縣之間的發展依然存在不均衡性,不同人群之間的「數字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化成果的普遍共享。
目前,上海市的智慧城市建設主要圍繞四大體系:具有國際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應用、創新活躍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可信可靠的區域信息安全保障。
具體來說,在基礎設施方面,上海將加快推進寬頻城市、無線城市和通信樞紐建設,著力構建寬頻、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使上海成為國內通信質量、網路帶寬和綜合服務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努力邁向世界先進行列。
目前,上海城鎮化地區已全面實現光纖到戶,覆蓋家庭數超過700萬戶,實際用戶超過300萬戶,接入帶寬起步10Mbps。3G移動通信網路覆蓋全市,TD-LTE擴大規模試驗也取得明顯進展,上海目前展開了TD-LTE的試商用活動。WLAN覆蓋密度也位居國內領先水平,累計建成WLAN接入場點17000個(約13萬AP,已在全市400處主要公共場所開通i-shanghai免費上網服務,市民可在當天累計免費享受2小時免費上網服務。)
在感知和智能應用方面,上海著力開展了「智能城管」「數字惠民」「融合強業」「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這五大行動。
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上海主要聚焦「衛星導航、大規模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與汽車電子、雲計算、物聯網、下一代網路、新型顯示」等重點專項產業。
劉健表示,上海已成為國家軟體名城、國家雲計算產業基地、國家級軟體產業基地、國家微電子產業基地、國家級軟體出口基地。
為了推進產業鏈的配套建設,上海在推進智能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研發,促進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和新模式發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銜接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閱讀全文

與上海主導產業發展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