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口遷入為什麼會使第三產業發展
遷入城市人口往往從事建築業或者服務行業,服務行業屬於第三產業,所以人口遷入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❷ 工業國家中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的拉力和推力
答:
城市化模式是社會、經濟結構轉變過程中的城市化發展狀況及動力機制特徵的總和。城市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成各種不同的類型,按其所處的經濟體制,可分為市場型城市化和計劃型城市化,按城市化發展水平,可分為發達型城市化和發展型城市化。
從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水平關系來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成四種模式,即
1、同步城市化(Synchro urbanization)。這是指城市化的進程與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水平趨於一致的城市化模式。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發達國家在城市化加速時期,這種相關性表現得相當明顯。據測算,發達國家在整個工業化中期,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系數極高。1841—1931年間英國為0.985,1866—1946年間法國為0.970,1870-1940年間瑞典為0.967,整個發達國家為0.997。工業化率與城市化率曲線幾乎是兩條平行上升的曲線,應該指出的是,由於農村人口只有遷居到城市後,才能在城市就業,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的地域遷移先於職業轉換是一種較普遍的現象。大部分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方式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方式、美國自由遷移方式和德國容克買辦方式等,都具有地域遷移先於職業轉換的特徵,但基本上屬於同步城市化模式。
2、過度城市化(0ver urbanization)。又稱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傳統的第三產業來推動,甚至是無工業化的城市化,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少數大中城市,城市人口過度增長,城市建設的步伐趕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和必要的生活條件,農村人口遷移之後沒有實現相應的職業轉換,造成嚴重的「城市病」。過度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經濟結構下形成的農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於拉力作用),而政府又沒有採取必要的宏觀調控措施。相當數量的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是這種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業化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遠遠不如發達國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顯高於同期瑞士的60%、奧地利的55%、芬蘭的62%和義大利的67%。
3、滯後城市化(under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後於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滯後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為了避免城鄉對立和「城市病」的發生,採取種種措施來限制城市化的發展,結果不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發揮,而且還引發了諸如工業鄉土化、農業副業化,離農人口「兩棲化」和城鎮發展無序化等「農村病」現象。這是一種違背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規律的城市化模式。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城市化就是這種城市化的突出代表。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為42.2%,發達國家為70.2%,發展中國家為29.2%,而中國城市化水平僅為19.4%。從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關系看,我國城市化明顯滯後於工業化,與第三產業呈低水平上的相適應。1996年我國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指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之比僅為0.69,遠低於該比值1.4—2.5的合理范圍。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國城市化的滯後,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工業化過度地孤軍深入。
4、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市區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區人口郊區化、大城市外圍衛星城鎮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謂「逆」並不是指城市人口的農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農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區人口向郊區遷移,大城市人口向衛星城遷移的傾向。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區人口過於密集、就業困難、環境惡化、地價房租昂貴、生活質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環境優美、地價房租便宜的郊區或衛星城遷移;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城區人口的外遷交通,通訊的現代化大大縮短了城市與郊區的時空距離等。逆城市化的傾向主要發生在20世紀50—70年代城市化水平很高的發達國家。如美國除洛杉磯以外的12個最大城市的市區人口,在1950—1971年間,城市市區人口從2625.3萬下降到2552.4萬,郊區及衛星城人口則從1463.5萬增加到1714.7萬。實際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運動,而是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更高層次的城市化。
❸ 農村支柱產業沒有發展不平行人口外流造成
人口外流根本原因是待在家裡賺不到錢,一家老小要生活,只有外出。
❹ 永川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年收入多少如何支配帶動了哪些產業的發展外出人口都流動到哪些地方
上網路網頁,搜索下就得了.如下:
區情概況
永川歷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民熱情善良、經濟比較繁榮。永川因「附城三河匯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唐代大歷11年,公元776年置縣,距今已經1200多年。曾是江津專區、永川行政公署所在地。永川位於重慶西部,東距市區56公里,西離成都276公里。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橫貫全境,長江流經南端,歷為渝西和川東南交通、通訊樞紐和商貿、文化、金融、能源中心。公元776年置縣,1992年撤縣建市,2006年撤市設區。永川幅員面積1576平方公里,人口109萬人,其中主城建成區面積達35.3平方公里,人口達36.2萬人,城鎮化率達55%。2008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2.07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703元,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14.26億元,工業總產值19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39億元。是重慶市規劃建設的職業教育基地和區域性中心城市。
永川發展勢頭良好。
市級工業園區永川工業園建設加快推進,初步形成機械電子、輕工食品、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四大產業集群。商貿物流繁榮興旺,小商品、建材、家電、農產品批發市場輻射渝西、川東南和黔西北地區,成為重慶規劃建設的八個現代物流基地之一。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家級森林公園茶山竹海、AAAA景區重慶野生動物世界、全國農業旅遊觀光示範區中華梨村等景區,是全國優秀旅遊城市。2007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3億元,增長16.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8.3億元,增長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億元,增長18.5%;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10.26億元,增長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4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23元。城鎮化率達到52.8%。
永川文化底蘊深厚。
永川恐龍、石松化石聞名世界,茶文化、石文化、竹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清朝台灣知府黃開基、「東方梵高」陳子庄、微生物學家陳文貴、地理學家徐近之、微刻藝術家劉聲道等名人,是中國國際象棋隊、中國跆拳道訓練基地和中國美術家協會重慶寫生基地。有各類職業院校30所,職教學生10.4萬人。
永川未來前景美好。
永川將進一步強化「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崇尚創新、追求卓越」的理念,以開放的文化、開闊的思路、開明的政策、開拓的魄力,努力塑造「森林之城、溫馨之都,職教之城、人文之都,創業之城、財富之都,開放之城、商貿之都,茶竹之城、休閑之都」特色形象,城鎮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到100萬人,努力把永川建設成為別具一格、名至實歸的現代大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永川位於長江上游北岸,重慶西部,東鄰江津區,東北靠壁山縣,北界銅梁縣,西接榮昌縣,南與四川省合江縣、瀘縣接壤。地處東經105°38′~106°05′、北緯28°56′~29°34′。幅員面積1576平方公里,轄19個鎮、3個街道,45個社區居委會、210個行政村。永川區轄3個街道、19個鎮:中山路街道、勝利路街道、南大街街道、青峰鎮、大安鎮、金龍鎮、陳食鎮、臨江鎮、雙竹鎮、何埂鎮、松溉鎮、仙龍鎮、吉安鎮、五間鎮、來蘇鎮、寶峰鎮、雙石鎮、紅爐鎮、永榮鎮、三教鎮、板橋鎮、朱沱鎮。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
1.氣候特點
永川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8.2℃,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2℃。年平均降雨量1042.2毫米,平均日照1298.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317天。轄區內雲霧山、黃瓜山、陰山、箕山等5條低山山脈呈東西-西南走向,成川字排列。
2. 礦產資源
永川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儲量大、品種多,以能源、冶金輔助材料的建材礦產為主,主要礦種有天然氣、煤、水泥灰岩等27種。煤炭儲量1.56億噸,是全國超百萬噸產煤大縣(市),石英砂儲量5000萬噸,天然氣儲量5.3億立方米,是全國稀有金屬鎵三大富集礦地區之一。
3.農業資源
永川現有耕地面積49802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92畝。2007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33.7億元,增長25.3 %;農業增加值實現21.9億元,增長10.7%。全力抗旱抗災促春耕,糧食產量突破50萬噸,達到50.01萬噸,比上年增長25%。出欄生豬95.2萬頭,被確定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區);出欄小家畜禽26
❺ 結合你的家鄉所在省份,談一談可以發展哪 些產業幫助當地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結合你的家鄉所在省份談一談,可以發展哪些產業幫助當地貧困人口脫縣實現脫貧?嗯,怎麼說呢?我們老家是挺窮的,但是如果政府給予獎勵,讓我們發展一些農業相當好一點
❻ 人口流動和人口增長會對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很大影響。近年來,我國國內跨省區人日流動量非常大
(l)特徵: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東部沿海省份。原因:經濟發展水平差異。 (2)①回從三大產業看:主要向答第二產業轉移,其次是第三產業。原因:第二、三產業經濟效益相對高, 農業經濟效益相對低;②從轉移的空間看:主要是鄉鎮內部轉移;其次是省外;向國外轉移最少。原 因遷移成本較低;同時能兼顧農業生產活動。 (3 )正面影響: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提高;產業結構升級。負面影響:交通壓力、城市問題 等。(正面影響答正確其中兩點,負面影響答正確其中一點即可) (4)該模式顯示:一個地區隨人口增加,工業產值、糧食產量也隨之上升,但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有所 上升;當工農業生產上升,資源急劇減少,環境污染加劇,人口增長趨於緩慢;當人口增長緩慢,資 源的消耗與環境污染問題得到緩解。看法一個地區人口數量應該與該地區的自然資源與環境、工農業 生產水平等相適應,從而促進該地區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
❼ 簡單說說農村如今有什麼新變化
一、農村發展變化
現如今農村的發展不斷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村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越來越完善,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些年來國家對農村的發展建設也投入很大的扶持,現在國家的政策是越來越好,因此在未來新農村的發展變化還會更好,農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二、農村面貌變化
新農村要有新面貌,新思想加入農村,通過政策的支持和農民的努力,這幾年來農村的面貌有很大的轉變,隨著農村道路的提升改造升級,村村通公路,土路越來越少,給村民的出行帶來了更加的方便,人居環境整治也讓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變化,每家每戶都蓋起了新房子,村裡面貌煥然一新。
三、農村環境變化
近幾年來,我們看到了新農村的發展,見證了農村環境的改變,農村的變化,農業的發展,持續改善農村環境,建設好美麗的新農村,整治農村環境是新時代下提高農民生活幸福都重大任務,農村環境治理推進,垃圾雜物清理,愛護環境,不亂丟垃圾,保護農村環境整潔有序,尤其是現在,農村農業產業發展發展迅速,互聯網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農村環境整治取得的成效顯著,總之,農村環境整治是一項長期任務,最終目標是建立生態美,風貌美,環境美,風尚美,生活美的美麗新農村。
❽ 如何降低農業人口在社會上的比重
進行農村商業化是解決農業人口在社會上的比重的重要手段,
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 對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形勢的判斷
關於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概念: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指,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各種類型的龍頭組織的帶動,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用利益機制聯結成一體化經營的一種新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的創新。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
農業產業化經營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興起以來,經過15年的發展,從總的來看,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已經從局部探索轉入全面推進,形成了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的新格局。
(到2004年底,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達到11.4萬個,固定資產總額8099億元,銷售總收入14261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加70.9%,91.7%和141.7%。帶動農戶8454萬戶,比2000年增加41.8%,農戶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平均增收1202元/戶,比2000年增加302元。
從農業產業鏈發展看,這個「新格局」的形成,與農業產業鏈的發展階段緊密相關,其主要特點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產業培育發展期,逐步進入產業整合發展期。實踐證明,產業鏈發展到整合發展期,有力地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了我國農業產業國際競爭能力。
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產業整合,突出了主導產業,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區域性或跨區域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優勢農產品產業集群。
——以大中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龍頭,以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為基礎,帶動廣大農民,形成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例:沿海地區形成了優勢水產品、園藝產品產業帶,中部地區形成了糧油等優質專用農產品產業帶,西部地區形成了特色農產品產業帶。)(例:從內蒙西部臨河→東部赤峰,形成1000多萬畝飼料玉米種植帶和150多萬頭的奶牛產業帶)
——以縣、市為區域,以若干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支撐,形成優勢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商品優勢。
(例:河南鄔陵縣花卉,湖北谷城縣種業,湖北羅田縣板栗等)
——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以吉省為例)
(二)通過科技整合,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
——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包括農業科技體制與機制創新,農業科技手段創新和科技成果創新三個方面,通過農業科技創新,逐步促進了農業產、學、研相結合。
(三)通過產業鏈內相關環節整合,形成了農產品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產業組織。
——產業組織機制創新,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公司+農戶《占總數43.6%》、中介組織+農戶《占總數36.4%》、專業批發市場+農戶《占總數9.3%》)
——相關環節利益關系的整合,在產業鏈內龍頭企業與農戶逐步形成以合同契約為主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並存的利益聯結機制。
(其中:合同方式佔51.9%,合作方式佔12.6%,股份合作方式佔13.3%,其它方式佔22.2%)
——促進了農民增收(通過價格調節、利潤返還、系列化服務等,使農戶得到實惠;同時拓寬農民就業門路。)
(四)通過資本整合,培育了一大批大中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通過運用兼並、收購、控股、參股和租賃、戰略聯盟等資本運營手段,形成一大批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江蘇雨潤、四川四海為例)
——進入資本市場。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例如目前全國農業類上市公司63家,近年來從資本市場籌集的資金達210多億元(以內蒙例)。
——促進了農業對外開放。2004年,龍頭企業出口創匯200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2倍。
(五)通過市場整合,涌現出一大批名牌產品。
—在市場競爭中,隨著企業的資本擴張、產品擴張,農產品的市場在分割、在洗牌,有的企業主營產品市場佔有率在擴大,有的則萎縮;有的退出某區域市場,有的則進入其它區域市場乃至全國市場或國際市場——尤其是很多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搶佔了市場先機(以乳製品、溫氏為例)。
特別要提及的是農業產業鏈由培育發展階段發展到整合發展階段,有幾個顯著的特徵:
一是、發展模式由自由發展模式,發展到規范發展模式;
(從經營管理不規范→遵守游戲規則,注重引入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等)
二是、龍頭企業發展的重點從注重產品數量,發展到更加註重產品的質量與品牌(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三是、龍頭企業的目標結構,由注重近期和提高效益為主,發展到近期與遠期目標相協調,注重可持續發展;
四是、驅動因素,由政府+市場,發展到市場需求導向為主;
五是、競爭力來源,主要從政策+能人+資源,發展到機制+智力;
從多數情況看,農業產業化經營已進入產業鏈的整合發展階段,但在這同時也已經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進入產業鏈的創新發展階段,主要體現在:企業有可持續的發展戰略和實力,產業組織體系健全,產品標准化體系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產品結構基本平衡,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等。(在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大大約有10%~15%,進入產業鏈的創新發展階段)
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
1、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產品質量檔次不高。
2、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綜合利用水平較低。
3、發展機制有待完善,產業組織體系有待健全。
4、發展環境有待優化,其中資金不足仍然是發展的瓶頸。
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總的趨勢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正逐步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主要表現在:1,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向跨區域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由點向區域發展;2,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發展,產業鏈進一步延伸(農產品加工業由帶動密集型向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並重發展);3,農業一體化經營的產業組織體系逐步完善與穩定,效益進一步提高。
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十分重視。今年,胡錦濤總書記在河南、江西、湖北視察時又強調指出,「堅持為農民服務的方向,以科技為先導,以深加工為龍頭,以市場需求為坐標,不斷拓展產業鏈,農業產業化就一定有更加廣闊的前景。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央指示精神,進一步明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以及發展對策,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2 關於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產業鏈發展
(一)進入新時期以來,由於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有4個重大轉變:
一是農業科技體制與機制,從過去的產、學、研分離,逐步向產、學、研相結合轉變。
二是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由單一的以涉農科研、院校為主體,逐步向涉農科研、院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等多主體轉變。
三是農業科技手段由傳統型逐步向計算機化、信息化等現代手段轉變。
四是農業科技投資主體由政府為主,逐步向政府、龍頭企業、社會資金等多元化轉變。
(二)農業科技體制與機制創新的主要模式:
從創新主體上分,大體上有三大類:
第一類:以涉農科研院校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模式。
主要是(1)興辦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科技型經濟實體(公司)。
(2)研轉企。
(知識產權或科技成果或專利有償轉讓)(例:中水院、中農科院飼料所等)
第二類: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模式
(1)龍頭企業自建科研開發機構(據不完全調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中以有70%以上建立了自己的研發機構;)
(2)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依託相關涉農科研院校建立科研開發機構(含博士後工作站)
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校的聯合程度上分,又可分為:
(3)資本聯合型。即科研院校或專業技術人員以自有的知識產權、科技成果或專利技術入股龍頭企業;
(4)聯合攻關型:
——由龍頭企業出資聯合開發;
——由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校共同出資攻關;
——由國家財政出資攻關(主要是承擔國家或省級重點課題)。
(4)技術指導型。即龍頭企業常年或短期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為企業顧問,進行技術指導或培訓。
第三類:以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主體的創新模式。
這種創新模式又可分3種:
一是龍頭企業依託農技推廣部門推廣新品種、新技術;
二是以農技推廣部門為主體,興辦「科技示範場」、 「專家大院」、「科技入戶工程」等。
三是以農業科技園區為平台的農業集成創新。
(三)農業科技創新在農業產業鏈發展中的作用——是提高農業產業鏈競爭力的原動力。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助推器。
主要表現在:
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優化了農牧業結構。近幾年來,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程度最高,大力推廣優良畜種和先進的養育技術(如:胚胎移植等),促進畜牧業成為我國農業的支柱產業,2004年,畜牧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6%。
——提升了農業整體素質。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推廣標准化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
2、延長農業產業鏈
研發新產品,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以長春大成集團玉米產業和陝西富安果業為例)
3、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從傳統型逐步向集約型、知識型和現代型轉化。
運用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節約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護了生態環境。
例:以「工廠化農業」和「設施農業」為標志的土地工程化建設進一步發展;
例:「精準農業」、測土配方施肥等逐步應用;
例:替代型技術的推廣(如:應用生物化學技術,噴灌、滴灌、中小型農機具的廣泛應用)
4、通過體制與機制創新,提高了科研成果轉化率(從上個世紀末的30%提高到40%以上)和科技貢獻率(從45%提高到48%)。
5、通過科技培訓和推廣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以新希望、六和飼料為例。
(四)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1、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有待進一步改革與完善;
2、農產品加工業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研發滯後;
3、農業技術不夠適用性問題依然存在。表現在:技術的先進性、經濟的合理性、生產的可行性和應用的風險性等方面;
4、農業科技投入不足。
3 關於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的幾個觀點。
(一)農業科技創新要有新思路。(創造有利於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新環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重視智力投入,形成企業專有資產)。(建立農業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和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機制)。
(二)因地制宜,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機制。
(在完善多種農業科技創新模式的同時,重點是完善以龍頭企業為有效載體,依託農技推廣部門,建立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三)加強信息體系建設
在信息時代一個企業、一個單位獲得信息的能力,是衡量它能否科學決策,能否提高創新與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農業科技成果是社會公共產品性質。
1、各級財政加大支持力度。
重點是:(1)對農業科研原始創新投入;(2)對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創新投入;(3)加大對在引進的基礎上,促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投入;(4)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的培訓、技術、信息服務以及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等。
財政支持方式:全額、貼息、補貼、資本金注入等。
2、加大稅收支持力度
龍頭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以及資助非關聯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研發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研究開發經費,可按有關規定和程序在當年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對於龍頭企業從事國家鼓勵類的產業項目,引進國內不能生產的先進農產品加工生產設備,可按有關規定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購買國產設備的投資,可按規定享受抵免企業所得稅的政策。
3、創建多元化的、穩定的農業科研投融資體系。
(如:創立農業科技發展基金、農業科技投融資公司、鼓勵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