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區域產業發展基礎

區域產業發展基礎

發布時間:2020-12-09 01:27:53

㈠ 如何規劃跨區域的產業合作與發展

對已有產業的發展只能走優勢 互補、要素重組、和諧發展、共同壯大的路子,即采 取同位互補模式,力避區域同質化惡性競爭,保證 區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成為優勢產業。 同時,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差異,實行相對錯位發展, 即採取錯位互補模式,下大力氣向那些技術水平較 高、規模報酬遞升特徵明顯、產業盈利能力較強的 產業結構轉換,大幅度提高對前沿性、戰略性、原創 性技術領域的研究和開發投資,大力發展高端製造 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農業產業,鼓勵跨區域 的合並重組,推動企業盡快實現結構升級,形成區 域各具特色、各有優勢的新的支柱產業,不斷壯大 區域的經濟發展規模。
採取兩個互補模式,一是不損害區域各方利益,二是不傷害區域本來弱小的產 業基礎,並加快產業的集群發展、規模發展。

㈡ 什麼是基礎性產業

基礎性產業是指抄在一襲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中處於基礎地位,對其他產業的發展起著制約和決定作用,決定其他產業發展水平的產業群,它的產品通常要成為後續產業部門加工、再加工及生產過程中缺一不可的投入品或消耗品,通常具有不可再生性質。一國的基礎產業越發達,其國民經濟的發展後勁越足,國民經濟的運行就越有效,人民的生活就越便利,生活質量也越高。因此,一國要使其國民經濟保持長期、快速、協調和有效的發展,就必須首先發展其基礎產業。
基礎性產業是指對其他部門提供條件和機會的產業,或者說是那些由於它們的供給能力不足,導致國民經濟增長機會損失的產業。基礎產業是支撐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它決定和反映著國民經濟活動的發展方向與運行速度,像能源、交通、運輸、原材料這樣的基礎產業,就佔中國國有資產總量的70%。是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物質保障,是「國之根本」。

㈢ 十三五區域發展新格局包括哪些內容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在政策上具有延續性
「理解『十三五』規劃的區域發展的方向、目標與戰略布局,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這兩個大的角度下解讀的。
拓展發展新空間體現了「十三五」規劃的創新性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優化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
:第一,由於城市群中城市與城市之間存在網路化的交通,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鐵路、高速鐵路、港口等,形成了綜合立體的交通體系,增強了通達性,降低了物流成本。產業配套能力增強,非常有利於產業的聚集和發展,第二產業的聚集,也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產業的發展必然聚集大量的人口,而隨著人口的增多,消費需求越來越大,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均衡關系在一個較小的區域內就形成了,這就是區域經濟學中經常提及的循環累積效應。
第二,小城市與小城鎮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在城市群范圍內,原來單個城市和另外的城市形成了互補關系,大城市的功能不斷升級,這就給小城市和小城鎮帶來了機遇。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區位劣勢在弱化,而成本優勢在強化。過去小城市之所以發展緩慢,是因為有區位劣勢,產業和人口難以集聚。在城市群中,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區位劣勢就不存在了。由於各種要素成本很低,很多產業如零部件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就可以在小城鎮和小城市得到發展。如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有很多小城鎮集聚了很多產業,規模在不斷擴大,成為城市群中的重要支撐。所以,只有在城市群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才能協調發展,而且基礎設施能夠共建共享。
第三,城市群可以有效防止「大城市病」。城市群形成的條件之一是有大都市。但是隨著大城市產業和人口高度聚集,就會出現「大城市病」。正是因為城市群中有網路化的交通,縮小了大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時間距離,使得產業和城市功能有可能向周邊城市轉移和分解,這樣大城市就不至於很大,而周邊的城市也可以發展起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過度擴張、人口快速膨脹、交通擁堵和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
最後,原來城市與城市之間是相互分離,互相競爭。通過規劃、實現錯位發展,功能互補,而分工就需要合作,逐步轉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由單一城市的競爭力轉變為整體的競爭力,影響也會逐步擴大,可以輻射帶動周邊更大地區的發展。
深化改革是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的必然路徑
第一,促進要素配置的市場化改革。所謂要素配置的市場化,主要是勞動力的配置,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勞動力在全國流動的成本和阻礙,如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等等。
第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另一方面,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研究實行職工退休人員醫保繳費參保政策。
第三,深化財稅制度的改革。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
第四,基本公共服務區域間的均等化。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

㈣ 如何編制區域產業規劃

特定區域內某個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有賴於當地政府以前瞻性的眼光擬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特別是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更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和培育規劃。通過區域產業規劃來確定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撐體系,為招商工作確定方向和框架。我們針對各大城市、區縣鎮等區域的產業發展規劃,將圍繞「產業分析→產業定位→產業規劃→產業實施」這條主線來展開。
1.區域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區域自身產業發展能力分析
區域外部產業發展競爭環境分析
區域范圍內重點/主導產業分析
2.區域主導產業定位
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原則與方法分析
區域主導產業的篩選及其可行性分析
區域主導產業及其關聯性產業組合分析
區域輔助性產業發展定位
3.區域產業規劃
區域產業發展目標定位
區域產業發展策略制定及其實施路徑分析
區域產業發展布局規劃
4.區域產業發展戰略實施
區域產業發展配套政策設計
區域產業發展功能型配套措施的設計
區域產業發展服務型公共平台的設計與搭建
我們服務的行業
物流園區規劃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開發規劃 旅遊片區開發規劃 生態農業產業園規劃 高新技術產業園規劃 生物醫葯產業園規劃 新能源產業園規劃 新材料產業園規劃 節能環保、循環經濟規劃 新能源汽車產業園規劃 裝備製造產業園規劃 化工產業園規劃 信息軟體業產業園規劃 冶金產業園區規劃
我們的服務優勢
1.規劃緊扣當地產業發展實際
比較優勢的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各地由於資源稟賦不同,發展相關產業的條件也就不同,只有準確的理解區域內產業發展基礎和潛力,才能編制出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中投顧問擁有一套完善的調研訪談方案,能夠快速全面的根據當地實際條件提取編制規劃所需遵循的一些約束性指標。
2.規劃利用豐富的數據圖表論證
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必須科學嚴謹,形式大於實質是產業規劃編制的通病,而更多利用翔實的數據和圖表「說話」是高質量產業發展規劃的一個重要標志。中投顧問憑借豐富的數據來源渠道,以及對規劃結構的精準把握,能夠最大限度的做到利用數據圖表支撐自身觀點。
3.規劃直指當地產業發展目錄
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必須要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這就要求規劃必須要落腳到產業發展目錄上。中投顧問擁有多年的產業研究經驗,能夠在產業規劃的編制過程中很好的將宏觀的行業研究與微觀的項目研究結合起來,讓規劃最終落腳到重點細分領域、重點集聚區和重點項目上。
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框架
第一部分 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國際XX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二、國內XX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第二部分 當地產業發展現狀與基礎
一、當地產業發展概況
1、行業發展現狀
2、重點企業發展現狀
二、當地產業發展條件
1、區位條件
2、資源條件
3、產業配套條件
4、其他條件
三、當地產業發展環境現狀
1、政策環境
2、市場環境
3、融資環境
4、人才環境
四、當地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三部分 當地產業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產業定位
三、發展目標
第四部分 產業發展導向和產業鏈設計
一、核心產業鏈及產品
二、配套產業鏈和產品
三、相關產業鏈與產品
第五部分 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一、產業發展的核心產業基地
二、產業發展的重要拓展區
第六部分 產業發展的政策保障
一、組織保障
二、招商引資
三、政策扶持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七部分 產業發展的重大培育工程
一、產業基地的創建工程
二、龍頭企業的培育工程
三、創新能力的提升工程
四、合作平台的搭建工程
五、推廣運用的示範工程
第八部分 附錄
附錄1:當地現有企業基本狀況
附錄2:主產業鏈概述
附錄3:產業發展目錄

㈤ 如何構造以地區主導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框架

正確處理主導產業與非主導產業之間的關系是任何地區都面臨的問題。
一個地區,除了發展主導產業以外,還應該發展如下性質的產業,以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與主導產業直接產生生產性和非生產性聯系的產業。包括為主導產業直接提供原材料及其他發展條件的產業,利用主導產業產品進行深加工的產業,為主導產業技術進步進行研究與開發的產業,為主導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培訓的教育產業以及金融業、廣告業等等,這些產業與主導產業一起構成地區主導產業群,主導產業群在區域經濟中所佔份額不低於50%。
(2)基礎設施產業。基礎設施是區域內一切經濟社會活動賴以進行的基本條件,是衡量區域投資環境硬體的主要指標。任何地區都需要努力發展基礎設施產業,盡可能提高基礎設施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使地區基礎設施與全國甚至與世界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接軌。
(3)為地方生產和生活提供服務的產業。包括商業、飲食、衛生、教育等傳統的服務業以及旅遊、娛樂、保健、保險等新興服務業,這些產業為中小企業提供廣大的發展空間,對於擴大就業、豐富生活、活躍地方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

㈥ 產業規劃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區域產業規劃:在明確區域整體戰略基礎上,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布局進行整體布局和規劃,同時注重協調好土地開發、生態保護、民生問題、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關系。

(2)專項產業規劃:在明確區域產業規劃的前提下,為主導產業、跟隨產業和支撐產業的發展進行詳細規劃,理清產業的發展次序,解決產業聚集的關鍵問題,形成產業集群所必須的產業生態圈。

(3)產業園區規劃:在明確區域產業規劃的前提下,為主導產業、跟隨產業和支撐產業的發展規劃若干專業的產業園區。

(6)區域產業發展基礎擴展閱讀:

產業規劃的誤區:

1、產業規劃的地位受到質疑。產業規劃在時序上是先於城市規劃,為其提供思路和依據的戰略性規劃,還是後於城市規劃,為其提供落實保障的策略性規劃,始終未有定論。

2、產業規劃的深度不夠。很多產業規劃在編制方法上只是對城市中的產業布局進行描述,或對產業發展現狀進行提煉匯總,規劃的技術(或專業)空間狹窄,缺乏對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等的深刻認識,導致規劃內容比較單一,發揮的作用有限。

3、是產業規劃的操作性不強。由於產業規劃的編制團隊水平參差不平,對當地實際情況了解不透徹,對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和障礙認識不足,導致產業規劃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空間規劃的銜接產生矛盾,產業規劃的思路和布局難以落地。

㈦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因素有哪些

區域戰略與區域政策因素;

人口、資源與環境因素;

發展基礎與產業結構水平因素;

區域市場化程度與制度創新能力因素;

信息化水平與科技創新能力。

㈧ 怎樣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第五篇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第十九章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

第一節 推進西部大開發

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堅持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託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實行重點開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出境、跨區鐵路和西煤東運新通道,建成「五縱七橫」西部路段和八條省際公路,建設電源基地和西電東送工程。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加強植被保護,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強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支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強清潔能源、優勢礦產資源開發及加工,支持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及其他有優勢的產業。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推進人才開發和科技創新。建設和完善邊境口岸設施,加強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發展邊境貿易。落實和深化西部大開發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

第二節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發展現代農業,強化糧食基地建設,推進農業規模化、標准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設先進裝備、精品鋼材、石化、汽車、船舶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發展高技術產業。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抓好阜新、大慶、伊春和遼源等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搞好棚戶區改造和採煤沉陷區治理。加強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和跨省區公路運輸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擴大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加強黑土地水土流失和東北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支持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第三節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中部地區要依託現有基礎,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能力,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強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發展坑口電站和煤電聯營。加快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發展礦山機械、汽車、農業機械、機車車輛、輸變電設備等裝備製造業以及軟體、光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建設干線鐵路和公路、內河港口、區域性機場。加強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體系。

第四節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東部地區要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率先發展和改革中帶動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精加工和高端產品。促進加工貿易升級,積極承接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強耕地保護,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資源特別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第五節 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財政性投資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加快發展。保護自然生態,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發展學前教育,加快普及義務教育,辦好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加強民族大學建設和民族地區高等教育。建設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社區,扶持少數民族出版事業,建立雙語教學示範區。加強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穩定民族地區人才隊伍。支持發展民族特色產業、民族特需商品、民族醫葯產業和其他有優勢的產業。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貧困問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興邊富民行動。繼續實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的政策。

第六節 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

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採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

第二十章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第一節 優化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優化開發區域是指國土開發密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要改變依靠大量佔用土地、大量消耗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模式,把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繼續成為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

第二節 重點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重點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的區域。要充實基礎設施,改善投資創業環境,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經濟規模,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承接優化開發區域的產業轉移,承接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人口轉移,逐步成為支撐全國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載體。

第三節 限制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限制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並關繫到全國或較大區域范圍生態安全的區域。要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逐步成為全國或區域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區。

㈨ 支柱產業對於一個區域的發展具有怎樣的帶動作用

支柱產業對於區域的發展的帶動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自身的版發展能夠權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如消費、基礎建設;另一個方面是與之具有聯系的相關產業也會隨之蓬勃發展(當然,支柱產業的部門不同與之聯系的部門也不一樣),從而帶動了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區域產業發展基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