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材料一:城鎮化是我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
(1)(9分)①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我國必須走一條符合國情、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②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能動的改造世界。城鎮化建設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我們可以在實踐中去認識我國的城鎮化建設。 ③堅持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 解決城鎮化的問題,需要發揮我們的智慧,但各種矛盾的解訣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必須符合以人為本的主旨。 (2) (12分)①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全方位的轉變。 ②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分析矛盾。 城鎮化進程中仍然存在諸多矛盾,我們要克服困難,解決矛盾。 ③辯證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城鎮化沒有套路可走,我國必須走一條符合國情、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④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城鎮化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應該堅定信念,迎難而上,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貳』 為什麼中央要重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國國情的客觀要求,是中國經濟發展本世紀中葉之前不可逾越的階段。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多,且素質較低,而資金、技術等要素相對稀缺,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農村剩餘勞動力對社會不僅不能產生效益,相反卻參與社會收益的分配,這是造成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難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國際經驗表明,凡是人口眾多、土地和資本稀缺的國家和地區,其產業結構都要經歷由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演進的過程。 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在工業化發展初期都是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起步和崛起的。我們應當借鑒周邊國家的成功經驗,立足於「勞動力成本低」這一基本國情和比較優勢,來吸收資本、引進技術、換取其他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才能夠為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找到出路。 企業情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促進農村就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夠吸納更多的勞動力。據測算,每一單位固定資本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勞動密集型的輕紡部門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部門的2.5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是資本技術密集型大企業的10倍以上。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對解決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拉動農村有效需求,將會發揮重要作用。促進農村就業的重要途徑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擴大出口、增加創匯的重要舉措。 中國一個重要的比較優勢在於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仍然具有優勢。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統計,1996—2001年間,鄉鎮企業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占同期鄉鎮企業出口總額的60%左右。在加入WTO的背景下,發展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產業仍是中國農業擴大出口、增加創匯的重要途徑。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關鍵。發展小城鎮,關鍵在於培育小城鎮經濟。 實踐證明,鄉鎮企業是小城鎮建設的重要經濟支柱,據統計,1996— 2001年,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全國鄉鎮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為55.5%。農村工業化立足於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已為建設小城鎮打下了經濟基礎。 『叄』 工業國家中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的拉力和推力
答: 『肆』 什麼是城市化 一、定義: 城市化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二、城市化特徵: 1、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 2、產業結構中,農業、工業及其他行業的比重彼此消長,不斷變化; 3、城市化水平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僅是建立在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也是農業現代化的結果。 三、影響: 1、積極影響: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措施,使得環境向著有利於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 2)作為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 3)促使生產方式、聚落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等的變化。 2、消極影響: 1)環境問題: 『伍』 甘肅省實施城市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城市化水平滯後帶來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嚴重阻礙了甘肅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陸』 誰能幫我搜搜渭南市2004年至今歷年城鎮化率是多少么 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出版的2010年城市藍皮書「指出,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46.6% 『柒』 中國2019年gdp總量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 值達 99.09 萬億元,比上年增長 6.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70,467 億元,同 比增長 3.1%;第二產業增加值 386,165 億元,同比增長 5.7%;第三產業增加值 534,233 億元,同比增長 6.9%。 『捌』 城鎮化率達到54%意味著什麼 「城鎮化率達到54%。」這是我省「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目標。 從2010年的45%,到2015年的54%,這意味著,五年之後,全省城鎮化率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城鎮化率五年提高9個百分點,必然伴隨著人口聚集、產業聚集。這將對城市空間布局、承載能力、管理方式等方方面面提出新課題。城市發展方式轉型,迫在眉睫。 【現狀調查】做冀中南「龍頭老大」,打造京津冀第三極。 這是石家莊在「十二五」規劃中,對省會的明確定位。除了目標,石家莊還提出傾力建設正定新區、東部產業新城、大西柏坡、空港工業區、南部工業區五大區域,大力實施「中部率先隆起、東部整體突破、西部加快發展」的分區發展戰略。 統籌城鄉、統籌工業化和城鎮化,未來五年,石家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了「統籌」二字。 作為省會城市,長期以來,石家莊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力、帶動力有限。而缺乏強有力的「龍頭」城市帶動,中心城市不大不強,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發育不足,正是我省城鎮化發展的一大硬傷。 近年來,在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帶動下,我省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面貌發生巨變。但是,與現代化要求相比,與先進省份相比,河北還存在相當的差距和不足。與全國相比,我省城鎮化水平不僅在東部沿海省份中居於末位,而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個多百分點,與經濟大省和東部沿海省份的地位極不相稱。 省住建廳城鎮化和行業改革發展處處長孫燕北分析,我省城鎮化的突出問題表現在,中心城市規模偏小、經濟實力較弱,輻射帶動作用不夠明顯,在全國城市網路中的等級地位不高;中小城市發育不足,全省中等城市6個,僅占城市總數的18.2%,不能發揮聚集產業和人口的中堅作用;沿海地區城市發展緩慢,缺乏中心城市帶動,沿海大型港口對港城拉動作用弱,後方臨港產業沒有形成規模;城市建設水平有待提升,城市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指標明顯低於沿海發達地區。 推進城鎮化,還必須與提升產業層次緊密結合起來。有關專家認為,城市的發展不只是人口的聚集,更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特別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引領。目前,我省城市的繁華度還不夠,其主要症結在於產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不明顯。因此,亟須加快優質產業、先進生產要素、優秀人才聚集,推動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十二五」行動】 統籌城鄉,構建城鎮化新格局 「『十二五』期間,我省將圍繞『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壯大提升中小城市、建設一批特色重點鎮』,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構建城鎮化新格局。」孫燕北介紹。 其中,特別要做大做好石家莊、唐山兩大省域中心城市,強化龍頭地位,壯大規模,率先發展,2015年城市人口規模均達到300萬人以上,成為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重要增長極。同時,整合中心城區與周邊地區資源,統籌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實現同城化發展。 推進城鎮化,中心城市舉足輕重,但中小城市同樣不可或缺。按照規劃,未來的邯鄲將不再是「一城獨大」,而是規劃發展成「1+6」組團模式,對納入中心城市的峰峰礦區、邯鄲縣、永年、成安、肥鄉、磁縣,進行市縣一體規劃、產業統籌布局、道路快速連通、體制有效銜接,力爭培育幾個二三十萬人口的「衛星城」,與中心城市形成「半小時經濟圈」。 石家莊「1+4」城市組團、邢台市「一城五星」、保定「一城三星一淀」……各市規劃的放射組團式城市格局,預示著,「十二五」河北將重塑城市空間格局。 「人口城鎮化,可以向城市轉移,還可以向特色突出的中心鎮轉移。」有關專家認為,城鎮化是城鄉結構的深刻變革,加大對特色重點城鎮的投資建設力度,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增強城市對所在地鄉村的拉動作用,推動縣級和鄉鎮協調發展,將形成結構合理、布局協調、功能互補的城鎮發展新格局。 產城互動,打造區域經濟發展高地 「十二五」開局之年,邯鄲市把推進城鎮建設三年上水平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 咬定建設冀南重要經濟增長極這一目標,邯鄲市將重點構建「一核帶動、一環圍繞」的格局。「一核帶動」,就是環路以內中心城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一環圍繞」,就是高速外環兩側著力打造以冀南新區為龍頭、邯鋼工業區、經濟開發區、廣府生態文化園區、漳河生態科技園區同步發展的五大產業聚集區,促進生產要素聚集,實現產業與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真正把城市打造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高地,當前重點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二是加快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升級。」有關專家分析。「十二五」期間,我省設區市主城區將加速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特別是黃金地段、金角銀邊,重點發展文化產業、金融保險、節慶會展、服務外包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現代商貿流通設施建設,重點打造一批城市商業中心區和與總部經濟相結合的高端商務區、特色商業街、商業示範社區和商貿綜合體。而產業園區將增強聚集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功能,城市新區著力推進產業高端化。 搭建起聚集先進生產要素平台,我省城市將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形成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良性互動的格局。其中,石家莊市、唐山市加快建設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端產業聚集區,在全省產業發展中發揮領跑作用。其他區域中心城市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建管並重,實現城市和諧宜居 今後五年,承德市將新增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賃房分別為5570套、2500套和3700套,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實現應保盡保;秦皇島市將新建廉租住房1600套、經濟適用住房2300套、公共租賃住房5200套…… 在各市的「十二五」規劃中,都把保障房建設放到了重要位置。 為改善住房困難群體的住房條件,「十二五」時期,我省將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今年將建設20萬套保障性住房。同時,將加快城中村、舊居住區、棚戶區改造,設區市現有建成區范圍內城中村、棚戶區基本完成改造任務,舊居住區基本完成房屋整修和環境整治等改造任務。 城市的和諧並不僅僅停留在「住有所居」。推進城鎮建設上水平,打造繁榮舒適的宜居環境,還亟須完善路網等基礎設施,加快城市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城市。 「實施三年上水平,市政設施完好率要達到90%以上、集中供熱普及率達80%以上。」孫燕北介紹,通過加大城市建設投入力度,3年後設區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中水回用率達到30%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同步推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村鎮延伸,促成一批重點鎮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 『玖』 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帶動GDP增長多少怎麼算 一、在微觀層面上,應立足於縣域實際,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培育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二、在宏觀層面上,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打造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縣域經濟互動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三、在發展機制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基本要求,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一)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裝備農業、高新農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規模效益。縣域之間和縣域內要注重對市場需求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把握,積極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引進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適用技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力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依靠近農工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化發展和農民的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開辟更大的空間,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二)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一般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搞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打破城鄉界限和區域限制,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覆蓋縣域內每一寸土地,科學地引導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主城區的核心拉動和鄉鎮的主體作用,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新社區—新村莊梯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加強鄉鎮駐地開發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獨具特色的示範鄉鎮,形成輻射拉動作用,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鎮集中。要堅持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互動,以點帶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村並城、村並鎮、村並區、村並企、小村並大村等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居住、供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創造良好條件。(三)以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隨著這幾年黨對「三農」工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的良好局面,但城鄉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 『拾』 (2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城鎮化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果。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