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氧化鋁陶瓷的現狀及趨勢
一、現狀的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築陶瓷工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隨著我國加入 WTO,建築陶瓷工業又面臨著一次空前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國建築陶瓷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如廣東的佛山、福建的晉江、浙江的溫州、河北的唐山、山東的淄博和濰坊等地。企業過分集中於少數地區,這種現狀雖然具有有利的一面,但我們也決不能忽略其不利的一面。第一,這種過於集中的特點會造成嚴重的局部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不利於我國建築陶瓷工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第二,容易造成企業間的惡性競爭,不利於我國建築陶瓷工業的健康發展;第三,容易造成產品的局部供大於求,而過剩部分的產品要外銷特別是銷往較遠的(如東北、西北等)地區,銷售成本無疑會增加;第四,容易造成主要原材料的缺乏,這些原料長期大量外購,也會增加生產成本。
二、發展趨勢
氧化鋁陶瓷作為先進陶瓷中應用最廣的一種材料,伴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呈現以下發展趨勢:(1)技術裝備水平將快速提高: 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化控制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先進陶瓷材料工業的技術進步和快速發展,諸如自動控制連續燒結窯爐、大功率大容量研磨設備、高性能制粉造粒設備等凈壓成型設備等先進的成套設備有利地推動了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同時在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等方面也都明顯改善;(2)產品質量水平不斷提高:國內微晶氧化鋁陶瓷製品從無到有,產業規模從小到大,產品質量從低到較高,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歷程;(3)產業規模將迅速擴大:微晶氧化鋁陶瓷製品作為其它行業或領域的基礎材料,受著其它行業發展水平的影響和限制。從氧化鋁陶瓷的應用情況看,應用范圍越來越寬,用量越來越大,特別是在防磨工程和建築陶瓷生產方面的用量增加將更為顯著。
❷ 中國瓷器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
大多的情況不是很好。業內甚至有「魔咒」說法,不過也是看具體的原因。比較有名的有斯米克,目前正在調整;有鷹牌,後來退市了,但退市後的發展也不錯;比較極端的是ST高陶吧,曾經兩年虧損,後來摘帽了,後來資產重組又出了問題……記得《陶城報》有做過類似的報道,或者你可以搜搜。
❸ 瓷器私營手工業的發展狀況,瓷器官營手工業的發展狀況
實際上這兩種情抄況在我襲國的歷史上已經出現過,比如官窯、民窯,這兩種情況與私營和官營是一模一樣的,但是現在私營是沒有問題的,他能最大限度調動工作熱情,解放生產力,但是官營就有問題了,作為手工業生產的產品不適合官營。古時候為什麼可以那是因為在哪種體制下,國家可以不計成本的聚集勞動力來進行某一種的產品的生產,現在不行。所以瓷器這方面的手工業商品以私營效果是較好的。謝謝
❹ 中國陶瓷的背景概況~
原始時代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於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於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復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於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距今約四千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發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後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瓷,表面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處,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圍繞著漁獵飲食,所以最初迫切的發明需要都釜瓮之類。陶瓷上出現裝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有進步,解決果腹問題以外,尚有餘力,於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
河西走廊一帶的馬廠類型彩陶,器形一般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於攜帶反映出這一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則出現了播撒種子的人形圖案,說明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創造力的進步。
在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圖案形象直觀性強,在當時具有標志性、裝飾性等性能,所以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也會給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在原始時期,氏族部落更為繁雜,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需求的文化特徵,它們各自有著代表氏族文化的標志性形象,也產生著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隨著氏族文化盛衰變化,陶器裝飾也出現了不同的內容的形式。
縱觀中國彩陶的技術與藝術,歷時四千八年。其實它的上限年代還是個難以考據的迷,隨考古發掘工八的不斷進行,可能還會出現不同的新認識。就目前現有的資料而言,可以說原始陶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比輝煌的一章。
商、周時期
大約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農業生產的發展不斷進步,私有制開始出現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會形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當時長期定居在中原一帶的夏部族,通過聯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統治的奴隸制國家。這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地下考古發堀實物可以印證,在商代之前而存在的夏代是一個歷史史實而非傳說。加之後來的商代、西周和東周(包括春秋、戰國),被統治為「夏、商、周時代」,其間約二千年左右。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由原始氏族部落發展為奴隸社會,也成為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變革的轉型時期。其時,各種手工業漸進漸繁,開始有分工制度,制陶業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而且是諸工種中最重要的一種。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種,大致可分為灰陶、白陶、印紋陶、紅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麵,也人施以簡單的繩紋或籃紋,或者彩繪各種復雜圖案的;還有在製作胎體過程中用拍、印、刻、堆、劃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這一時期的器體造型功能依然以飲食器皿為主,有豆、鼎、釜、鬲、觚、 等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現,這一時期又有了進一步發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為瓷土,質地較細密,燒成溫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種要高。其造型與裝飾直接受到同時期青銅禮器的影響,藝術價值不在青銅器之下。
通過長期燒造白陶和印紋硬陶的實踐,不斷改進才原材料的選擇與加工,至少於商代中期出現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興盛起來。胎質燒結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觀。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體上拍制幾何圖案,釉色多呈現青綠、青黃色。
夏代人們的活動區域主要在中原一帶,據考古發現可斷定在河南豫西與山西晉南地區。商代的統治范圍有所擴大,因此,在陶瓷工藝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區的特徵,制陶業從其他農業分工中獨立出來。西周在北至北京、南至廣東、東抵海濱、西達陝、甘的廣大地區,原始瓷器蓬勃發展起來。春秋戰國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產品上多留有文字銘記,據推測可能與製造者或使用者有關,另外,這一時期的大量彩繪陶深受同時期漆器的影響。
夏、商、周時代的燒窯技術也有所改進,饅頭窯的出現更加改善了窯內的燒成氣氛,對提高陶器品質有利。窯爐容積增大,窯室底部可達1.8米;根據不同產品,燒成溫度也有所提高。進入西周以後,窯爐頂部出現了煙囪,這對陶瓷燒造技術的改良有著重大意義。這個創舉,使燃料的燃燒更加充分,熱力更有效利用,還可調節空氣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質得以控制,燒成溫度可達1200oC。所以說,窯爐的改進,是這一時期出現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秦、漢時期
秦贏政13歲繼王位,後兼並六國,一統天下,始稱皇帝。將以往各藩王制度廢棄,分天下為郡縣,但至二世胡亥,各處大亂,劉邦起事,破秦滅楚,立國為漢。
秦始皇於即位之初便傾天下之力大興土木,建造大規模的阿旁宮和陵園。所以,磚、瓦等建材和宮殿內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燒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東側出土的大量與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從已發掘的三個俑坑情況可以看出當時的燒陶水平,數量巨大,僅僅挖出一個角落,就有千萬之巨;製作精湛,神態各異,造型生動;工藝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幾乎沒有變形、開裂的問題,原材料使用當地泥土,凝結性、可塑性強。這一時期的窯爐建設,為適應大量燒制建築用陶和象兵馬俑那樣的大型物件,使窯室規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窯爐所設煙囪多已移到後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窯床前高後底(約為7o坡度)的特殊設計,是一項創造性改革,使窯室內溫度不均的問題得以改善。
漢代是中國陶瓷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廣泛施釉,有學者認為是受羅馬及歐洲人製造琉璃技術的影響,國為當時的人們與上述地區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
漢代人重視墓葬,成為習俗,殉葬品力求豐富而精細,被稱為「明器」,它與祭器之別在於它是專門供死者在陰間所用而非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質品、金屬製品、木質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為陶製品,因為這種材質可歷千年而不腐敗。除飲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擬生活場景,加以縮微,如陶制的樓閣、倉房、灶台、獸圈、車馬、井台、奴僕等等,營造虛幻環境供死者享用。明器當中的壺、尊、盆、罐之類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設一層粉彩,並不與胎體相融,稍摩擦便脫落;小型生活場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綠色低溫鉛釉,這種鉛釉有毒性已被當時人們所知曉,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並不使用。對陵墓的重視,使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特殊建材 「壙磚」。「壙」就是指墓穴,壙磚體積較大,內部為空心,外表飾有圖案,可連續排列,也可獨立成為畫面。磚面圖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這是後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藝的雛形。此外,在漢代陶器當中,瓦當的藝術成就也非常突出。
漢代的陶瓷器,造型渾厚而飽滿,許多器形模仿銅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燒成溫度約在950oC1000oC之間,為低溫釉,所以今天所見到的漢器表面出現有細微碎紋。到漢代為止,我國北方使用的饅頭窯已基本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時已出現比較成熟的龍窯,增大窯室的同時也縮短了燒成時間。
魏、晉、南北朝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從公元 200年至581年。公元200年曹丕廢了漢獻帝自立為王,國號「魏」;第二年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政權;公元229年,孫權在建業(現南京稱帝,國號「吳」,史稱「三國」。
從公元263年魏滅蜀以後,連年戰亂,北方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西晉滅亡之後。許多門閥士族渡江南下,先後建立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與同時代北方的北朝統稱「南北朝」。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上虞、餘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質,加工精細,可與金、銀器相媲美,成為當時名門望族的日用品。 東晉南朝時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窯址有了很大發展。但江浙一帶的瓷窯都出現了明顯的衰退跡象、瓷窯減少、數量降低、裝飾簡化、燒造略顯粗糙。這種局面一直持續至唐代前期。
相對而言,我國北方生產瓷器的年代略晚。這一時代的動亂局面使中原一帶遭受嚴重破壞,在這以前,關中、中原地區曾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陶瓷業的衰退也就在所難免,制瓷業的出現一直拖至了北朝時期。但這一時期卻令人驚喜地出現了一種獨特的、而且對後世有深遠意義的陶瓷品種,這就是白瓷。
在我國,眾所公認的、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之出現當在東漢時期。它的坯體由高嶺土或瓷石等復和材料製成,在1200oC1300oC的高溫中燒制而成,胎體要求堅硬、緻密、細薄而不吸水,胎體外面罩施一層釉,釉面要光潔、順滑、不脫落、剝離。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具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又富有燃料資源,所以這一地區的制陶業發展很快,出現了眾多而且面廣的窯址。瓷器的產地俗稱「窯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或實地發掘所逐步了解的。通過實地調查與發掘,基本上弄清了這一時期的一些主要窯口。比如越窯,又稱「越州窯」,從東漢時期開創,至北宋衰落。其基本分部在浙江寧波、餘姚、紹興、蕭山一帶。其主要特點是:胎質細密、呈青灰色;釉質瑩潤,具有玉質感,釉色深綠,色澤純正,坯釉結合緊密。唐代詩人陸龜蒙寫詩贊揚「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甌窯,在溫州一帶。其特點是:胎質白中泛灰,釉層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細小開片,易脫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窯、湖南的岳州窯、江蘇宜興窯等等。
這一時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銅器、漆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廣泛用於餐飲、陳設、文房用具、喪葬冥器等等。
中國人飲茶習慣當起於東周時的四川一帶,東漢時飲茶之風傳至長江下游,此風蔓延迅速,至東晉時,已成為王室豪門的時尚。據古籍的記載,當時的茶飲方式方法與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數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經研究考證,當時造型獨特的雞頭壺就是一種茶具,這種造型延至隋唐以後就不再有了。
瓷質谷倉罐是三國西晉時期出現的,它用於陪葬品,所以也稱「魂瓶」或「神亭」,是由東漢的五聯罐發展而來。這一時期的谷倉罐製作精細,堆塑繁雜,有人物、飛禽、走獸、亭台,糧食一直被視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資,所以從秦漢時代就開始給死者陪葬糧食,以供死者在陰間享用,同時,陪葬品中還含有整套糧食加工工具和做飯用的炊具,以體現吃飯的重要性。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興,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廟、佛像石窯,僧尼數量猛增,帶有佛教色彩、意義的裝飾隨處可見。如在建築裝飾上帶有飛天、蓮花等標志性圖案。體現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蓮花尊」。
陶瓷還被大量運用到文具中,如筆筒、水盂、硯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豐富,有蛙形、鳥形、兔形、牛形等樣式。陶瓷文具被廣泛使用,與這一時期崇尚讀書、推崇士儒有關聯。
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比較明顯,尤其是三國西晉時期的越窯最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現生活場景的紋樣,刻畫細膩且逼真,真實地反映了那一個時期的社會面貌,也給今人研究建築、音東、舞蹈、宗教、蓄牧等方面的課題提供佐證。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燭台、油燈、水盂上大膽使用誇張變形的動物形象,多方面地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審美意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縹色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統的代表,與北方地區的白瓷交相輝映。之外,常用褐彩打破單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潑。這種裝飾方法簡單易行,適應面廣,效果較好,所以被廣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書寫文字,是褐彩裝飾的另一特色,這種裝飾手法在後來的唐、五代時期大為盛興。其字體形式為書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資料。
當今所見的越窯晉瓷,工藝多為上乘,釉色高古,質地醇素,極具品味。由於當時的工藝水平,所生產出的陶瓷在釉色上發生很豐富的變化,青色中有偏綠的、偏黃或偏灰的,與釉料成份、燒成火焰都有很大關系。盡管現時的技術力量更加強大,但今人的仿製品都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氣沉沉,失卻了古人的跡象。瓷釉的調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與草木灰混制而成,風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劑,常用來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經過高溫燒制與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鈣質釉。青瓷自東漢晚期出現以後,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在坯、釉品質上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於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廣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這一時期的瓷器釉色和質感有較大差異。
由於南方廣大地區戰亂較少,社會秩序也就比較安全,中原地區大批員紛紛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業技工。而北方地區處於蕭條境地,陶瓷業還不及漢代發達,對窯爐的使用也極少改進,仍延用圓形饅頭窯。在南方,窯爐有了很大發展,龍窯結構被進一步改良。窯床長度達十餘米,為解決龍窯窯室內抽力大、火焰速度過快的問題,這一時期發明了起緩解作用的「擋火牆」,可更有效地調節窯內抽力和溫度。經測試,這一時期的瓷器都是在弱還原焰中燒成,燒結程度較好,燒成溫度可達1300度左右,達到了現代瓷的品質水平,這無疑是與龍窯結構的改進和燒成技術的提高密不可分。
❺ 高安陶瓷發展現狀
高安建築陶瓷業在短短1年時間里,合同引進資金達110億元,引進陶瓷及配套企業50家,擬建生產線153條,成為全省最大的建陶生產基地。如此龐大的資本金沖擊未來市場,必然會重整高安經濟格局,促成各類要素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市場價值取向的重新定位。 從去年上半年的運行趨勢看,高安雖持有國內一系列知名品牌和王牌軍,可以應對未來更為嚴峻的市場挑戰和生存風險,但受全球經濟形勢低迷、油煤價格持續上漲、資源能源危機日益突出、房地產市場縮水等因素影響,生存空間萎縮,企業後續投資風險加大,發展不容樂觀。 從大環境上看,國家政策性調控預期的出現已經給建築陶瓷產業的發展敲響了警鍾。政策調整使得企業前期發展的弊端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受宏觀調控和節能減排的影響,大部分陶企面臨選擇性困境。 從局部環境上看,高安產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優勢,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和後勤服務保障。隨著新明珠、新中源、英皇衛浴等國內外名企的進駐,高安在區域化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在能源漲價、成本上揚、市場萎縮、產品提價難的狀況下,缺乏先進管理經驗的中小企業面臨破產轉產危險。所以,在前期市場准入門檻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本地企業有暫時性的依託優勢,但隨著規模龍頭外企資本金的不斷注入和產品入市,這一優勢會喪失殆盡,根本性的變革勢在必行。 目前,高安產區已形成相當規模,產業轉型升級處於絕佳時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雖面臨危機和壓力,但只要調控管理適當,企業積極參與,仍可保大盤不失。從已入駐基地的50家企業來看,5億元以上項目有8個,億元以上有17個,占產區項目的34%;省外企業25家,省內企業25家;高安以外的企業32家,本地企業18家;從資本構成上看,億元以上項目占資本金總量的90.9%,億元以下佔9.1%。強弱並存,優劣不一,各有所長,是前期中國建築陶瓷業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微觀顯現,是梯隊和團隊創業的動機反映。 根據國內陶瓷產業布局走向,沿海高能耗產業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大規模轉移仍將持續兩三年,之後進入穩定的創業期。在這次產業轉移升級過程中,高安無疑是最大贏家,高安產區將成為對接廣東佛山瓷海國際等國際外貿平台的重要基地之一。屆時,時空的概念會在兩地頻繁的貿易互動中消失。高附加值產業要素的聚集,創新型交易模式的建立將為高安未來走向世界舞台插上騰飛的翅膀。如何打造兩地良性互動平台,破解產業布局、環保、物流、配套建設等高端策劃難題,疏通發展瓶頸,是各級政府和企業共同面對的命題。面對新機遇、新挑戰,只有從體制內外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和創新,高安經濟才會有迅速崛起的可能。 去年7月14日,高安產區榮升為國家級產業基地,意義非比尋常。在這種局部激進式擴張和國際國內經濟一度低迷的形勢下,高安產區如何殺出亂局,沖出重圍呢? 把握宏觀經濟走向,制定積極穩健的應對策略。高安產區融合了多元發展元素,體現了國內多層次、全方位的發展訴求。高端研發、中低並存的產業市場正處在結構性轉型的重大關口,中國製造正逐步向中國創造過渡。誇大危機和盲目樂觀均不是思維定性的導向,關鍵是要以一顆平常心面對,全面客觀分析,做出正確決策。為此,政府應加強宏觀導向運作,企業應積極主動介入市場,摸清家底,找准戰略投資方向,企業間要加強溝通與協作,共同探求新一輪經濟發展模式,制定和完善政府宏觀發展計劃和行業內部策劃,創新創建行業協會,深度促進專家、高管、協會、媒體對話機制,強化團隊意識,積極應對風險。 從市場角度看,城市一級市場角逐激烈,大型品牌企業研發能力和競爭力強,持有較大份額的市場佔有度;中等品牌和小型企業相對較弱,無法和大型企業硬拼,未來只能起到填充和市場輔助作用。在這一背景下,大型企業可以在維持國內市場份額的前提下,繼續走高中端路線,同時關注國內市場動盪和宏觀經濟走勢,為各級政府施政提供決策參考。 農村市場是現今及未來中小企業和本地企業關注的重點,由於國家對新農村建設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惠農政策的不斷出台,必將更大地刺激農村消費市場,釋放出廣泛的發展空間。因此,強調性價比的低附加值產品未來很長一段時期適合農村消費者的胃口。側重挖掘農村市場,走中低路線,避開發展暗礁,在房地產市場整體縮水和經濟形勢低迷的今天,這一對策無疑是生存突圍的絕佳良策。尤其是本地企業,要利用地緣優勢,借鑒身邊典型,擴大思維視野,盡快實現原始積累型向科技創新型、依託型向自主型企業的過渡。 積極拓展國外市場,尋求國際生存的更大空間。我國建築陶瓷產品的出口80%集中在亞洲地區。要在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延伸品牌魅力的基礎上,提高國際市場的調查分析能力和捕捉國際風雲變化信息的能力,策劃和構建跨國營銷網點,為進軍國際目標市場打好鋪墊。企業內部、行業協會應介入智囊策劃、法律咨詢、傳媒中介等服務系統,優化網路升級,完善整體運營機制,構建團隊精神,創建行業文化,為後續發展提供動力支撐。國內流通領域、行業協會和國家外經貿部門應加強溝通協作,積極應對挑戰,提出對策,理順產業鏈發展脈絡,疏通國際貿易瓶頸,打開國際貿易大門,使國內日趨飽和的擴張潛能高效釋放。高安產區雖處於國際貿易倉儲後端,但依託大型企業品牌帶動力和廣東沿海等地創建的國際貿易舞台,進軍國際市場指日可待。 進行服務觀念的大解放,積極引導社會自由元素的最優化整合。10多年的工業體制改革實踐證明,民營經濟已成為中國力量崛起的主流,在以產權明晰為核心的工業體制改革政策驅動下,政府直接掌控營銷領域的策略幾乎沒有可能。這就決定了構建高效、績優、和諧的服務市場將成為政府輔佐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
❻ 唐宋元明清陶瓷的發展狀況
中國陶瓷從新石器時代至南北朝,重點在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如陝西西安半坡的人面、鹿、魚紋盆;河南陝縣廟底溝的花瓣紋盆;甘肅永靖馬家窯的漩渦紋罐及半山、馬廠類類型的幾何紋罐。 它們只用紅、紫、黑等簡單色調描繪出精 奇瑰麗的彩陶,形成完美的統一體,至今仍令人贊美不絕。陝西秦始皇兵馬俑也是優秀陶器的代表作品,以及南京出土的青瓷羊、大蓮花尊等,都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燒制水平。 在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是中國陶瓷處於繁榮發展時期,唐代浙江越窯青瓷, 河北邢窯白瓷馳名於當代,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特點。花瓷與絞胎等裝飾手法也在北方出現,進一步豐富了唐代瓷器的品種。 而唐代三彩陶器是受漢代以來單色釉的影響,到唐代發展為黃、綠、白、藍、紫、 黑等多種色彩,因為使用最多的為黃、綠、 白三種色彩,故稱為唐三彩。在宋代是我國瓷器蓬勃發展的時期,各地涌現了數以千計的瓷窯,有汝、官、定、鈞、耀、龍泉、哥窯等以其獨樹一幟的特殊成就成為宋代最著名的瓷窯。它們對後世制瓷藝術有深遠影響。
而元明清時期,北方一些著名瓷窯有的停燒,趨向衰落,可是江南地區制瓷業則有很大發展,工匠來自四面八方,以景德鎮為中心,制瓷技術逐漸上升為全國制瓷的代表。到明代我國瓷器已達到成熟階段。清初制瓷技巧更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明代以青花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宮廷和民間用瓷均為青花瓷器為主,器型輕巧玲瓏,淡雅優美。在明代還出現了鬥彩、五彩等,反映了明代釉上彩繪的豐富裝飾品種。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礎上也有很大發展, 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藍彩及金彩也出現在五彩瓷器畫面上,並創造了琺琅彩、 粉彩等一些新的裝飾品種,色彩淡雅是它的特點,從而豐富了清代的瓷器裝飾,使中國陶瓷走向了輝煌。
❼ 我國陶瓷業是怎樣發展的
瓷器是我國發明的,復這是舉世制都公認的。陶器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萬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
陶瓷業成為一個專門的工種是在商代和周代,當時已經有人專門從事陶器生產。商代的白陶是以用瓷土作為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度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已明顯的具有瓷器基本特徵,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至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東漢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我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至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發展打下了基礎。
❽ 陶瓷的發展和進步體現在哪三個方面
陶瓷瓦作為我國古代建築的重要構成元素,它伴隨著皇家建築而生,是我國古代建築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陶瓷瓦在形制標准化、製作技藝及使用方法方面有很多獨特性的創造。
這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國古代低溫釉陶燒制技藝的進步,二是我國古代制瓦技藝的發展。 陶瓷瓦的歷史源流。據考古發掘,從北魏時期開始,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築和皇家寺廟建築已開始使用陶瓷瓦,歷經隋、唐、宋、元,陶瓷瓦的種類不斷增加,燒制技術已臻成熟,出現了專門燒制陶瓷瓦的窯口。至明清時期,陶瓷瓦的燒制技藝達到了頂峰,陶瓷瓦件製作已經趨於標准化,陶瓷瓦的生產也初具規模化。
在類型學的分析中,主要是明代的陶瓷瓦,因為在明代,陶瓷瓦進入了它的全盛期。這一時期陶瓷瓦的生產,無論數量或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築已經高度標准化、定型化,瓦的色彩、題材均有嚴格規定,因此對明代陶瓷瓦的分型研究具有較大的意義。
關於陶瓷瓦的窯業技術。主要從陶瓷窯、陶瓷瓦的燒造流程以及陶瓷瓦的主要產地分布三方面闡述了陶瓷瓦窯藝技術的硬體基礎與發展狀況。據已經發掘的琉璃窯資料,以南京聚寶山明代陶瓷窯為代表,剖析了陶瓷窯的結構以及燒窯方式。在陶瓷瓦的燒造流程這一部分中,詳細介紹了陶瓷瓦的制胎、配釉、燒成各個流程。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以及考古實物資料,梳理了明代及以前的陶瓷瓦的主要產地分布。
建築禮制。陶瓷瓦至少在明清時期已形成系統的建築禮制。這一部分主要從陶瓷瓦的使用范圍、陶瓷瓦的色彩等級、陶瓷瓦的構件規制等三方面闡述了這一禮制的具體內涵。陶瓷瓦的使用和封建等級制度是緊密相連的,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封建王朝的建築禮制體系。
❾ 戰國、秦漢時期陶瓷業的發展狀況如何
戰國、秦漢這一時期,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浙江、陝西、四川等地均發現密度高、規模大的戰國和漢代窯址,在浙江紹興甚至發現在同一地點上互相疊壓了5座戰國時期的窯址,說明陶瓷業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