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敦煌市發展旅遊業的不利條件
1、旅遊開發的投資主體相對單一。敦煌旅遊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在旅遊開發上,「政府主財」、「政府主幹」的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對所有權和管理權、開發權與經營權分離等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方式採用的較少。
2、旅遊管理體制不順。從客觀上講,旅遊行業存在條塊分隔、多頭管理的現象,如:莫高窟景區由敦煌研究院獨立行使管理權,陽關、玉門關由市文化局、博物館等單位進行管理,雅丹地貌國家地質公園由發展計劃局、國土資源局等共同參與管理;從主觀上看,部門之間還存在相互掣肘的問題,缺乏一種統籌、協調的運作機制。
3、交通通達能力不暢。從航空運輸來看,4C級機場雖已建成投運,國內航班也增加到了10個左右,但是與國內主要旅遊城市之間的航線開通的較少;建立敦煌國際航空港、開通國際直飛航班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制約了海外客源市場的拓展。從鐵路運輸來看,敦煌鐵路雖已開工建設,但在近期內很難解決運輸能力緊張的問題;從公路運輸來看,敦煌境內還沒有高等級公路,313線改造工程已全線開工,相當一部分遊客繞道柳園進出敦煌,遊客「難進難出」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4、旅遊配套服務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現為景區內供遊客參與的活動項目少,遊客參觀莫高窟景區,從進到出大約需要1.5—2個小時,基本沒有參與性的活動項目;新開發的雅丹地貌國家地質公園,遊客乘車跋涉近200公里,到了景區仍然是乘車「巡視」一圈便返回。由於這些精品景點不能有效滯留遊客,從而使遊客在敦煌的滯留時間較短,影響了旅遊業整體效益。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部分景區的通訊設施、污水處理系統、外幣兌換、景點簡介等亟需加強或改善。
5、旅遊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全市現有涉外星級賓館、飯店22家,國內旅遊定點飯店12家,其他賓館、飯店、招待所100多家,經營國際業務的旅行社4家,經營國內業務的旅行社19家,涉外賓館商店14家,各類旅遊接待車輛200多輛,計程車1400多輛。旅遊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經營分散、各自為陣的現象,沒有形成規范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缺乏抗擊市場風險的整體能力。
B. 敦煌年鑒2014,敦煌2014年相關旅遊,經濟,等數據
敦煌的年鑒不是很好找,樓主可以現在統計公報上看看,一般這個上邊也有很多有用的數據。2014年的數據,樓主要查看2015年的資料。查看更多的年鑒資料樓主可以去數據圈論壇上看看
C. 敦煌旅遊方案。
交通:從濟南做1086到柳園下,柳園有去敦煌的出租30一位。
住宿:看你要什麼檔次的敦煌回是旅遊城,各種檔次的都有答!
門票:八月是旺季,門票都不便宜。
打車:都不貴,只要不出城基本都在10塊以內!
紀念品和特產就不好說了,種類很多,就看你喜歡什麼了?
D. 如何查到09-13年敦煌國際旅遊收入和入境人數
幾個途經吧,一個是直接溝通官方,比方說敦煌旅遊部門;另一個是去圖書館查旅遊年鑒之類的書或者專業刊物裡面的調研文章。在一個就是聯系資料庫生產的企業,例如萬方數據,他們賣數據或者幫你搜集,但肯定要付費。
E. 敦煌的回歸衰落與復興
8月日晚,中國首部沙漠實景劇《敦煌盛典》在甘肅敦煌正式首演,融合有石窟文化、鳴沙山、月牙泉等諸多敦煌元素。其實,這部劇目半個月前就開始預演,以「古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敦煌風貌」貫穿始末,每場演出都座無虛席。
就像這部劇呈現的昔日繁華盛景,眼下,一批敦煌文化旅遊產業項目相繼啟動,城郊轟鳴的機械嘈雜和城內不息的旅遊車輛,沉默已久的古郡敦煌正在以現代的方式復興。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以來,地處甘、青、新三省(區)交界處的敦煌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聯通交匯了古絲綢之路南、中、北三線的這里被稱為「絲綢之路第一樞紐」,歷史上長期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貿中心,但隨陸路絲綢之路的衰落而日漸「消沉」。
「絲綢之路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幾乎都能在敦煌找到他們的文化記憶,包括壁畫上的藻井、服飾、舞蹈、樂器,包括文獻中的文字、人物、故事和書信。」敦煌市委書記詹順舟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坦陳,但因為敦煌這個地方偏遠、落後,此前這里「關注的人多,關心的人少」。
這一「狀態」在中國官方出台「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前後逐漸有所改變。詹順舟表示,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列入國家「一帶一路」願景並永久落戶敦煌,這是敦煌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繼盛唐之後、千年又遇的寶貴機遇。
敦煌方面提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區域合作平台、國家外交主戰場、人文交流平台、關鍵節點城市。
隨著「敦煌復興之路」逐漸上升至國家層面,此前面臨基礎設施落後和文化旅遊產業匱乏等局面有所改善。在每年5000萬元(人民幣,下同)文化旅遊發展資金引導下,當地文化企業去年達到328家,較2011年翻了兩番,初步形成了文化旅遊、文娛演藝、藝術品經營、文藝培訓、數字動漫等文化產業體系。
據官方統計,2014年敦煌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8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由2011年3.2%提高至8.3%,文化產業成為繼旅遊產業之後又一新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隨著敦煌國際航空口岸迎來日益密集的國內外航班,敦格鐵路建設順利推進,加之輻射四周的公路陸續通車,敦煌已建或正在建大唐文化街、酒吧文化街、商業步行街、特色小吃街等特色街區。
此外,文化自然遺產的保護亦是敦煌現代復興路上的大事。近三年來,官方投入逾7億元,實施了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河倉城、懸泉置遺址、陽關遺址、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保護利用工程,以科學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與此相伴的是,這座旅遊名城在今年入夏後遊客量持續呈井噴態勢,龐大客流不僅使當地多個景區不斷刷新單日接待量最高記錄,也為其復興之路增添了不少人氣。
敦煌市官方披露,今年1至7月,敦煌接待遊客人數達346萬人次,同比增長38%;旅遊收入達到33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戶外體驗、參與、自助類項目成為旅遊新熱點。
然而,敦煌的建設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敦煌得到的國家支持、投入、傾斜與其地位、作用、使命不相匹配。」詹順舟說,比如敦煌機場擴建和口岸建設嚴重滯後,靠本級財政投入進行城市改造和功能提升進展緩慢
F. 敦煌的發展歷史
歷史
春秋時,此地因「地產好瓜」得名瓜州。戰國時,月氏逐漸強大,吞並羌人,趕走烏孫,這里屬大月氏國。
秦漢之際,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敗月氏,占據敦煌。西漢武帝時,經過反擊匈奴的戰爭,迫使匈奴「遠循」,河西地區歸入漢朝版圖;元鼎六年(前111年)設置敦煌郡,意「敦,大也,煌,盛也」,為河西四郡之一。
張騫通西域的「鑿空」之行,開通了影響深遠的絲綢之路。新莽時一度改稱敦德。東漢建立,復名敦煌郡。竇融率河西歸服。由於北匈奴控制了西域,敦煌郡既擔負著防禦匈奴進攻的重任。這一時期,敦煌經濟發展、地位提高,中央主管西域事務的護西域副尉長駐敦煌,這里成為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
魏文帝曹丕篡位以後,派兵消滅了河西的割據勢力,委派尹奉為敦煌太守。西晉時敦煌出現了索靖、索襲、宋纖、氾騰等一批名儒。前涼以這里地處大漠之中,而置沙州,後來成為西涼國都。
東晉前涼時將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戊巳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合設沙州;前秦二年(366年)始開鑿莫高窟;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西涼國,初都敦煌。
北魏初(439年)置敦煌鎮,526年置瓜州,敦煌為治所。漢魏之際多戰亂,但敦煌經濟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傳播,佛教東漸,成為五涼文化中心。北周初置沙州,564年為鳴沙縣,屬敦煌郡,因鳴沙山得名。
隋朝初廢郡置瓜州,初期敦煌被游牧民族突厥及吐谷渾占據。隋煬帝即位後,出兵擊破吐谷渾,西突厥也被迫投降,重新控制敦煌,絲綢之路再度打通。大業三年(607年)復置敦煌郡,罷鳴沙縣復名敦煌縣。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敦煌進入興盛時期。建中二年(781年),為吐蕃佔領,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人士張議潮募兵集眾起義,經過血戰奪回敦煌城,使河西地區重歸唐王朝,大中五年(851年)唐廷在敦煌設置歸義軍,並任命張議潮為敦煌歸義軍節度使。
後梁末帝朱友貞乾化二年(914年)敦煌迎來一位新的統治者曹議金。他主張與近鄰修好並大力農牧業,使敦煌恢復了一派繁華的景象,莫高窟的開始了一個以大洞窟開鑿為主的時代。
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敦煌為西夏佔領,統治敦煌達191年。元滅西夏後,於至元十四年(1277年)復設沙州。1280年升為沙州路總管府,隸屬甘肅行中書省。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改為沙州衛,後增設罕東左衛。
嘉靖七年(1528年)因葉爾羌汗國攻擊,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沙州成為葉爾羌汗國領土。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雍正四年(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沙州屯墾。乾隆三十五年(1760年)改為敦煌縣。1949年9月28日敦煌為中國共產黨控制,10月7日成立敦煌縣人民政府,屬酒泉地區。
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9月28日撤縣設敦煌市(縣級),隸屬於地級酒泉市。
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境內有漢代所築的兩座長城關隘玉門關和陽關,均為軍事要塞,是漢唐王朝和西域的分界點。
後人詩句「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以及古琴名曲「陽關三疊」等,都是指此處。今兩關及長城遺址尚存。附近還有懸泉置遺址,為漢晉時期的驛站遺址。
(6)2013年敦煌旅遊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一、簡介
敦煌市,隸屬於甘肅省酒泉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
敦煌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邊緣、河西走廊的西端。黨河穿越境內,兩岸有綠洲,此外的四周均被塔克拉瑪干沙漠所環繞。全市年平均氣溫9.5 ℃,降水量42毫米。主要的作物是棉花及小麥、玉米、水果等,為甘肅省重要產棉區之一。
截至2016年,敦煌市下轄轄9個鎮,總人口18.94萬人。實現生產總值106.40億元,其中:一產增加值14.59億元,二產增加值27.06億元,三產增加值64.7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3.71:25.43:60.86。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3987元。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著名景點
1、莫高窟
舉世矚目的莫高窟則位於敦煌城區東南方向的鳴沙山上,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開鑿於前秦,在以後的一千多年裡均有續建,直至元朝,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寺。有洞窟近500座,壁畫數萬平方米,內容以佛教為主,美輪美奐,被稱為「石窟藝術寶庫」。
20世紀初曾發現藏經洞,內藏4萬多件經卷等文物,但在20世紀初大量流失至歐美國家。莫高窟西南的西千佛洞以及相鄰瓜州縣榆林窟亦相類似,附近相似的石窟藝術被統稱為「敦煌石窟」。目前,國際上已經興起了以研究敦煌石窟及相關文化、歷史為主的「敦煌學」。中國政府亦在這里建立了國家級的敦煌研究院。
2、鳴沙山和月牙泉
敦煌城南的鳴沙山—月牙泉也是一處著名風景區。鳴沙山沙分五色,當有大量人群從沙山上下滑時可轟鳴作響。山中環抱有月牙泉,其形狀宛若一彎新月,水色蔚藍,清澈如鏡。但一度因過度開發當地地下水資源,而導致水位不斷下降。近年來,當地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目前正在緩慢恢復中。
三、歷史文化
截至2016年末,敦煌市境內有各類文物景點265處,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分別是莫高窟、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6單位4處,分別是莫高窟、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敦煌境內長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
5A級景點1處(鳴沙山‧月牙泉),4A級景點2處(陽關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3A級景點8處(敦煌影視城、三危山景區、敦煌夜市、敦煌同舟島、敦煌雷音寺、敦煌光電博覽園、黨河生態公園和千年敦煌月牙泉小鎮民俗文化旅遊景區),2A級景點1處(敦煌歷史博覽園),1A級景點1處(白馬塔)。
G. 敦煌文化的形成,發展歷史及其價值
敦煌,一個神聖的名字。
敦煌是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在這里相遇。
敦煌是藝術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藝術感受。敦煌又是文獻的寶庫。在這數以萬計的赤軸黃卷中,蘊藏著豐富的文獻資源,漢文、古藏文、回鶻文、於闐文、龜茲文、粟 特文、梵文,文種繁多;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民族、民俗、語言、歷史、科技等廣泛領域。
1900年農歷5月26日,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這個藏經洞,那些古代文獻赫然堆滿整個窟室。由此,產生了一門世界性的學科--"敦煌學"。
1910年,敦煌藏經洞劫餘文獻運藏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而今,藏經洞發現已經整整一百年了,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世界上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單位,以其豐富的館藏,為敦煌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舉辦的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專題文獻展覽,旨在揭示敦煌遺書的流散歷史,展示敦煌遺書的風采及內涵,介紹敦煌遺書的保護與研究現狀。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推動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敦煌學的研究;對於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遺產,帶動我國西部地區文化事業發展,以及激發社會公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敦煌是全人類的敦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