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會主義現代化包括那些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
在現代化布局方面,報告創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體」,大大豐富了「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經濟現代化」,十六大報告提的是「三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這次進一步拓展到「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個總體布局意味著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從局部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從不大協調的現代化到全面協調的現代化。
經濟建設:物質基礎是根本
只有經濟發展,才能築牢民富國強的物質基礎,才能奠定全面小康社會的物質前提。十八大要求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三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四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著力解決「三農」問題。五是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
政治建設:人民民主是旗幟
人民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根本道路和正確方向。不斷擴大人民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新要求,為此,十八大要求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二是健全協商民主制度。三是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四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六是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七是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的重要方面,顯著增強文化軟實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要按照十八大的部署扎實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三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社會建設:民生改善是重點
在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社會建設是重中之重,任務最艱巨,困難最多,風險最大,但這是人民願望最強烈、期盼最殷切、利益最直接的偉大事業。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富有成效地開展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二是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三是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四是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生態建設:美麗中國是願景
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更加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在今後一個時期,要抓緊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二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三是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尊重自然規律、科學規律,充分考慮人文因素,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提高自然生產力等。四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B. 什麼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的基本途徑
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的概括指出,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的基本途徑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
1、一個中心指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中心的確立,是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科學總結的基礎上作出的正確選擇,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是解決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
2、「兩個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是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第三,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2)社會主義現代化產業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總結歷史、立足現實、著眼未來提出來的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夙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確立了符合實際的先進制度,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局面,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的繼承和發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既體現了中國人的理想,也反映了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廣泛的現實基礎。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人們的生產生活有了巨大的變化。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科技實力邁進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階段,一些科技成果已躋身世界前列。這些成就表明,我國社會生產力總體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C.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方面的目標要求為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方面的目標要求: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經濟發展實現由數量和規模擴張向質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轉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更加完善,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構建,經濟活力明顯增強。形成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全要素生產率明顯提升,基本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備,城市品質明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之後,到2035年躍升至創新型國家前列。
(3)社會主義現代化產業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目標,是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應地,新征程也分為接力奮進的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
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新征程之「新」,體現為戰略目標實現的時間節點提前,即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新征程之「新」,還體現為戰略目標內涵的豐富拓展,如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人民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人民網-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D.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歷程
中國 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
中國 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時期(1949~1978年)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 年~至今)——改革開放
中國 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時期(1949~1976)
1949~1952年經濟恢復時期,農村土地改革,城市調整工商業.52年底基本好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提供的條件
1953~1956年過渡時期,提出總路線,一五計劃,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確立,初步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合理的工業布局,
1956~1966年十年探索時期,八大正確決策,"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失誤,八字方針的調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曲折發展.
1966~1976年"文革"時期"左"傾錯誤惡性膨脹,影響經濟建設,人民生活 水平低下.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 年至今)——改革開放
經濟改革
建立經濟特區(5個)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對外開放
城市:增強企業活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隨後開辟三個沿海經濟開放區.
20世紀90年代後,新一輪對外開放高潮,上海浦東開發等一批新的經濟開發區.
2001年,中國入世,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沿海到內地,東部到西部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新割據
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國內生產總值激增;城鎮化進程加速;進入互聯網時代,生活觀念,服飾,居住裝修,消費等發生巨大變化
重點提示
中國 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
1,准確理解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的關系:
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導一五計劃的制定,一五計劃是為了實現過渡時期總路線而制定的.
2,"一五計劃"時期經濟建設的特點:
優先發展重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
2,"一化三改造"內在關系及特點
(1)"一化三改造"的關系可理解為"一體兩翼"(工業化為體,三大改造為兩翼,發展工業化是目的,三大改造的目的是服務於工業化建設的.)
(2)特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兩方面相互聯系,互相促進,體現了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一化)和變革生產關系(三大改造)的有機統一.
3,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標志和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初步建立的標志的區分.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標志: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是生產關系的變革.
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初步建立的標志: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1957年)——是生產力的發展.
4,理解"國家資本主義"的涵義:
是我國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一種臨時性的經濟政策.是社會主義國有經濟與資本主義私營經濟相結合,最終的目的是服務於人民和國家的,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存在.
"中國現在的資本主義經濟起絕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利用各種形式和國營社會主義經濟聯系著的,並受工人監督的資本主義經濟.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不是普通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新式的國家資本主義."
——毛澤東《關於國家資本主義》1953年.
5,總結比較建國後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的過程.P171
過程:(1)1951年土地改革: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制.
(2)1953~1956年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變農民土地所有制為社會主義集體制.
(3)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確立了"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制度.
(4)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連產承包責任制.
(5)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政策.
比較人民公社制度和家庭連產承包責任制:
性質相同:都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體制,都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前提.
不同:人民公社制度確立的社會生產關系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我國當前農村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經營方式,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6,總結建國以來經濟建設的探索與失誤,並得出啟示.
(1)正確的探索:①土地改革和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②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③中共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分析和既反冒進,又反保守,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④1960年"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糾正"大躍進"左傾錯誤;⑤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拉開改革開放的序幕;⑥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⑦1992年十四大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失誤:①1958年中共八屆二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② 1958年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③文化大革命時期工作重心轉移到以階級斗爭為綱.
(3)啟示: ①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
國內的主要矛盾,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②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經濟規律,把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③國民經濟要按比例有計劃進行,不能冒進,也不能保守. ④總之,任何生產關系 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才是科學合理的.
7,對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世紀金榜P164)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增強企業活力.而及時對政企不分的國有企業的改革則是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注:准確理解現代企業制度的含義
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成分,凡是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企業制度均可以稱為現代企業制度.二是指以公司制為核心的具體形式,即形成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企業制度.
結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基礎,提供條件.
8,建國後企業經濟體制的三次重大變革:P170
(1),1956~1978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
(2),1978~1992,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經濟體制.(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
(3),1992年以後,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8,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
1,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方針;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注重把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的自我調控結合起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企業活力;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意義:增強了經濟活力和生機;優化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推動產業結構的平衡協調發展;促進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具有重要意義.
9,對外開放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對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麼,當今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的"開放"有哪些區別呢 P170
1.為中國經濟創造了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
2.可以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機遇
3.有利於維護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權利
4. 加快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0,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與挑戰
機遇
1,隨著關稅降低和市場的擴大開放,國外先進
的產品和服務將大量湧入中國 ,這將使中國落後的企業和產業面臨嚴峻的考驗.
2.中國的失業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
挑戰
評價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的基本指標有哪些
綜合國力
國內生產總值(GDP)
城鎮化發展(城市化)——現代化水平的標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民生活水平
1,建國以來GDP變化
提問:1949~1978及1978—現在,GDP提高幅度有何不同 為什麼
136515億
95933億
79553億
7171億
4517.8億
3624.1億
2004
2001
1998
1984
1980
1978
2943.7億
1716.1億
1220億
1028億
824億
679億
1976
1965
1961
1956
1953
1952
1,"四大件"的變化
3,城鄉居民邁向小康
建國到現在,我國GDP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大幅度上升,國民經濟增長大大縮小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變化原因:
1,中國改革開放進行
2,中國科技水平提高
3,中國社會環境穩定
4,中國所處和平國際環境
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國(或地區)一年以內在其境內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ct,簡稱gnp) 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綠色GDP是指綠色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GDP指標的一種調整,是扣除經濟活動中投入的環境成本後的
國內生產總值
基本概念
正確認識網路時代的影響:
①越來越多的領域應用網際網路
②網際網路覆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種嶄新
的生活方式
③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和人們認識世界,
思考問題的觀點和方法
積極影響:
帶來的問題
①垃圾信息泛濫
②網路犯罪
③青少年沉溺於虛擬網路世界,不能自拔...
E. 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工業化的關系
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工業化的關系: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與其它現代化實現方式相比,社會主義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點:①社會主義方式以共同富裕為目的。資本主義式的現代化導致了尖銳的貧富兩極分化,導致了激烈的社會沖突。「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②社會主義方式是有規劃有設計的。社會主義可以綜合西方現代化國家的優點和缺點,吸取他們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事先統籌規劃自身發展的目標、道路和步驟,避免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各種不利後果。③社會主義方式可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這種現代化依靠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可以開辟各種途徑來有效地利用資源,以便為社會全體成員謀取更大的利益;④它能建立一種更加平等、更具集體導向和更加公正的社會,從而減少了在其他地方可以發現的那種社會分裂的源泉。無論從現實必然性,還是從基本特點來看,社會主義都是現代化的重要實現方式。
在「一化三改」的整體目標中,工業化是發展生產力的目標;三改造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目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可分割。也可以說,「一化三改」的整體目標包含著工業化和社會主義兩個相互聯系的目標。正如1954年9月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所指出的,「我們的國家正在向著工業化的目標前進,正在向著社會主義的目標前進。」
工業化從動態的角度看,就是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過程。即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工業,並用它去裝備國防、裝備農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使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F. 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要求,主要從幾個方面來回答
從下面5個方面:
一、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經濟發展實現由數量和規模擴張向質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更加完善,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構建,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形成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全要素生產率明顯提升,基本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備,城市品質明顯提升。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之後,到2035年躍升至創新型國家前列。
二、在政治建設方面,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達到高度有機統一。
人民民主更加充分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制度更加完善,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得到有效落實,人權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大為增強,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基本建成。
依法治國得到全面落實,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在文化建設方面,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全體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凝聚力不斷提高。
重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社會風尚基本養成,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基本建成,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廣泛,中華文化走出去達到新水平。
四、在民生和社會建設方面,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願景,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我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人口預期壽命和國民受教育程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公平正義充分彰顯,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五、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綠色發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能源、水等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大氣、水、土壤等環境狀況明顯改觀,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建立,生產空間安全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青水碧的國土開發格局形成,森林、河湖、濕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明顯改善。
我國碳排放總量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後呈現下降態勢,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促進綠色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G.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
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7%;財政收入6.85萬億元,增長11.7%;糧食產量5.31億噸,再創歷史新高,實現連續6年增產;城鎮新增就業1102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實際增長9.8%和8.5%。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又邁出堅實的一步。實踐再次證明,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我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實施並不斷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大規模增加財政支出和實行結構性減稅,保持貨幣信貸快速增長,提高貨幣政策的可持續性,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需求,有效擴大了內需,很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
鼓勵消費的政策領域之寬、力度之大、受惠面之廣前所未有。中央財政投入資金450億元,補貼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和農機具購置。減半徵收小排量汽車購置稅,減免住房交易相關稅收,支持自住性住房消費。全年汽車銷售1364萬輛,增長46.2%;商品房銷售9.37億平方米,增長4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6.9%,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
我們實施兩年新增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資9243億元,比上年預算增加5038億元,其中,保障性住房、農村民生工程、社會事業投資佔44%,自主創新、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佔16%,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佔23%,災後恢復重建佔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1%,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投資快速增長有效彌補了外需下降的缺口,加強了薄弱環節,為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加快推進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重災區已完成投資6545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65.5%。遭受重大創傷的災區呈現出嶄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個個村莊煥發出蓬勃生機。
去年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夯實長遠發展基礎。把保增長與調結構緊密結合起來,加快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
去年「三農」工作進一步加強。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7253億元,增長21.8%。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啟動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繼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使6069萬農民受益,新增510萬沼氣用戶,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38萬公里、農村電網線路26.6萬公里,又有80萬戶農村危房得到改造,9.2萬戶游牧民實現了定居。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同時,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制定並實施十大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安排200億元技改專項資金支持4441個技改項目。重點行業兼並重組取得新進展。下大力氣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關停小火電機組2617萬千瓦,淘汰落後的煉鋼產能1691萬噸、煉鐵產能萬噸、水泥產能7416萬噸、焦炭產能1809萬噸。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央財政用於科技的支出1512億元,增長30%。積極支持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清潔能源、第三代移動通信等一批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新建鐵路投入運營5557公里,高速公路新建通車4719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新建、改擴建民用機場35個;新增發電裝機8970萬千瓦,西氣東輸二線西段工程實現供氣,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加快推進,6183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開工建設。
去年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扎實推進。安排預算內資金,支持重點節能工程、循環經濟等項目2983個;推廣節能空調500多萬台、高效照明燈具1.5億只。繼續推進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完成造林882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0.36%。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8萬平方公里。加強「三河三湖」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業廢水廢氣廢渣治理。「十一五」前四年累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4.38%,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9.66%和13.14%。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明確提出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和政策措施。氣象預報預警和地震監測工作得到加強,災害防禦能力不斷提升。
去年區域協調發展邁出新步伐。制定若干區域發展重大規劃和政策。區域發展呈現布局改善、結構優化、協調性提高的良好態勢。
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推進。增值稅轉型全面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順利推進,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規范運行。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轉型和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扎實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實施。創業板正式推出,為自主創新及其他成長型創業企業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有序開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穩步進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15億畝林地確權到戶,佔全國集體林地面積的60%,這是繼土地家庭承包之後我國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
去年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出台一系列穩定外需的政策措施,採取符合國際慣例的方式支持出口企業,完成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900億美元,安排421億美元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保險。鼓勵增加進口。去年下半年開始進出口降幅明顯收窄,國際市場份額得到鞏固,全年進出口總額2.2萬億美元。扭轉利用外資下降局面,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00億美元。企業「走出去」逆勢上揚,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工程承包營業額分別達433億美元和777億美元。積極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對話協調和經貿金融合作,在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H.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三個領域有哪些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三個領域如下:
1、加快形成新動能,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更多新增長點。
2、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設施網路建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3、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務。上個世紀80年代,黨中央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黨的十九大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大勢,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實現宏偉願景,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加快形成先進的生產力,構建雄厚的經濟基礎;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顯著提高發展質量,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8)社會主義現代化產業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任務
1、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措施。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因素既有供給問題也有需求問題,既有結構問題也有總量問題,但供給側和結構性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供給結構失衡,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供給質量不高,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金融、人才等資源配置存在「脫實向虛」現象,影響了發展基礎的鞏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一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設施網路建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二是加快形成新動能,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更多新增長點。
三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四是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2、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科技發展成就顯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實力還不相稱,與經濟建設主戰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還不適應。
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
一是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重大突破和顛覆性創新。
二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三是倡導創新文化,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四是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已連續十幾年獲得豐收,糧食產量連續4年超過1.2萬億斤,農民收入增速連續7年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失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必須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三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就業創業和增收渠道。
四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五是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4、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很不平衡。必須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推進新型城鎮化,逐步縮小差距。
一是協調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二是協調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地區開放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保護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三是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四是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I. 請問社會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急用,謝謝!
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主
要是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
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包括健
康、愉快、生動活潑、豐富多採的群眾性娛樂活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
展,對於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首先是因
為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不可缺少的條件,沒有教育
科學文化事業的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不可能建立起
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其次,就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的
關系而言,也都不是孤立的,全社會思想道德的普遍進步,離不開教育科
學文化的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都必須堅持
把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的發展放在優先的戰略地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
設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思想道德建設,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
科學理論,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同社會主義公有制相適應的主
人翁思想和集體主義思想,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權利義務觀念
和組織紀律觀念,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和共產主義的勞動態度,社會主
義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等。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整個精神文明建設的
性質和方向。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不僅
為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保證其發展方向。
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社會主義經濟建
設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甚至有使已經取得的社會主義建設成果付諸東
流的危險。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用共同理想動員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
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們的政治立場和世界觀在奮斗目
標上的集中體現。理想有社會性和階級性,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人們具
有不同的理想。現階段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
社會主義,把中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具體地說,到本世紀末,要使中國的經濟達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紀中葉,達
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無產階級的最高理想,就是建立「各盡所能,按需分
配」的共產主義社會。這個最高理想,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共產黨人
和先進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既有區別又有
聯系,實現共同理想是完成最高理想的必經階段。共產黨人為建設有本國
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斗,就是為最高理想而奮斗,同時共產黨人和先進分
子終身奮斗的最高理想,從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美好願
望,因此,從社會的發展看,最高理想又決定和制約著共同理想。區分理想
教育的層次性,充分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既可以防止脫離實際的共產
主義宣傳和提前實行共產主義政策的「左」的傾向,又可以防止把共產主
義看成遙遙無期的空中樓閣的右的傾向。中國是一個11億多人口的多民
族國家,要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凝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就需要一
個共同點,這個共同理想正集中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廣大勞動者、愛
國者的利益和願望,是保證全體人民在政治上、道義上和精神上團結一
致,克服各種困難,爭取勝利的精神支柱。有了它,就可以使共產黨員和非
共產黨員、馬克思主義者和非馬克思主義者、無神論者和宗教信仰者、國
內同胞和國外僑胞都緊密地團結起來,積極行動起來,為實現共同理想而
奮斗。為了實現共同理想,就要對一切有利於建設四化、振興國家、統一祖
國、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的積極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
爭取美好生活的積極思想和精神,都加以尊重、保護和發揚;就要緊密結
合實際,採取多種形式進行生動的理想教育,把理想建立在科學基礎之
上,堅定信念;還要把實現共同理想同搞好本職工作、人生追求結合起來,
化理想為行動,積極投入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去。
不知道能不能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