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改革開放40年發生了一些什麼大事情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波瀾壯闊的轉型。其間,兩件大事具有決定性意義。
一是,上世紀90年代朱鎔基總理的國企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有企業效率,降低了系統性風險,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並擁有了高增長的堅實基礎。
二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國內市場開放加快,內外市場融合產生的競爭、合作,推動國內企業競爭力增強,勞動生產率提高,帶動國民收入上升,居民可以在國內與海外兩個市場選擇商品,整體社會福利上升。
同期,中國商業也發生巨變,從計劃經濟時期的零私企,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改革初期的草根創業;到80年代下海潮;再到千禧年前後的互聯網時代;以及70後企業家和80後創業者。在此期間,商業友好型的制度環境也在發展、鞏固。
改革開放推動國家走向法治,財稅體制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逐漸釐清,進一步了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
令人欣慰的是,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齊頭並進。移動智能終端、人工智慧、VR/AR等技術創新,改變傳統的線下商業模式,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的商業繁榮擁有了技術與制度的雙引擎。
然而,中國商業仍需居安思危。當前全球經濟形勢陰晴不定,中美貿易戰陰雲密布,中國企業在創造巨大的輝煌之後,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迎接挑戰需要改革的智慧與魄力,轉變政府職能、打破行政壟斷壁壘、促進私營經濟成長、降低企業稅負、培育創新基礎,這些中國改革的長期主題,今天更到了積極應對、破題求變的時刻。
(1)改革開放40年來產業大發展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的四十年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深刻印證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1995年,我前往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那時候的北京馬路上都是自行車。如今北京馬路上雖然還有自行車,但已經從「鳳凰牌」變為了「共享牌」。那時,我買了一部手機帶到中國,周圍的人看到後都覺得非常新奇;如今中國人已可以用一部智能手機解決生活中的一切所需。
改革開放給中國百姓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我有許多中國朋友。這幾十年裡,我看到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越來越好,許多人甚至自己當起了老闆。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深圳這些大城市,創業創新氛圍十分濃厚。
我曾訪問過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一些企業。那裡的年輕人充滿朝氣,那裡的工作環境比肩世界一流公司。中國企業讓我感受到一種蓬勃發展的力量。
Ⅱ 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取得了那些成就
一、經濟成就: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二、教育成就: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到2008年30年間增長了16.7倍。
三、文化成就: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四、科技成就:三十幾年間,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幾十萬項,其中獲國家獎勵的過萬項,一些領域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在高能物理、計算機技術、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訊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代表作有神州系列飛船、北斗定位系統、嫦娥飛船、蛟龍號、手機通信等,最突出的是互聯網高速發展,已深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
五、公路鐵路建設:到2015為止,超過8.6萬公里的國家高速公路。2015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238億元,新線投產9531公里,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全面完成了「兩個8000以上」(鐵路固定資產投資8000億元以上,新線投產8000公里以上)的目標。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超過12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鐵里程達到1.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Ⅲ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歷了長時間的快速發展階段經濟實力迅速壯大已進入什麼國家行列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歷了長時間的快速發展階段經濟實力迅速壯大已進入(世界發達)國家行列。
Ⅳ 論述有關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與強國地位確定的經驗探析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回新天地。
從實行家庭聯答產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謀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Ⅳ 改革開放40年取得哪些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可以從以下4各方面來看:
1.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城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體制、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
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共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
2.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對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
3.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後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
此後,經過採取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增設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把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
4.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
(5)改革開放40年來產業大發展擴展閱讀: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創造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創新才華得到充分施展、文化創造活力競相進發、文化創造成果不斷涌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十分活躍,精品不斷涌現、市場日益繁榮。
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8%。
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我國已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圖書版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l下降為2010年的3:l。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
Ⅵ 如何認識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抉擇,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
40年來,中國共產黨無懼風高浪急,無畏艱難險阻,聚精會神搞建設,卯足干勁謀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6)改革開放40年來產業大發展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結構調整貫穿於經濟發展的40年,是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40年,也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40年。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產業帶動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實現了由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工業結構不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2.7和32.7%,分別比2005年提高0.9和4個百分點。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
2017年,服務業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提高30.4個百分點。
Ⅶ 如何理解中國改革開放40年間的快速崛起
1、中國這塊土地上盛產帝國血統。基本上從秦漢起,中國大地上的朝代都是帝國。
2、帝國並不是君主制,帝國是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國家或者地區。今天的中國其實也是帝國。
3、擴張是帝國生命線,當擴張停止的時候,就是帝國走向衰亡的時候。
4、擴張不只局限在土地的擴張,可控制土地的擴張,商業擴張,文化擴張,金融擴張,經濟擴張都是擴張。
5、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實就是中國的擴張之路,工業產品的擴張、商業的擴張、文化的擴張。
6、擴張是有其極限的,在古代中國的擴張局限於交通和通訊以及糧草。今天的中國大力發展高鐵、網路、通訊、5g,把擴張的成本降低到極致,可以看到中國最高速發展的時候,就是中國高鐵+網路迅猛發展之後的時刻。
所以中國的快速崛起,其根本原因是,中國的文明形態發生改變,從清朝的農業文明,建國後是農業+工業文明,到改革開放後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商業文明+海洋文明+未來的太空文明。文明形態的先進性對於一個國家的崛起是根本性的。
中國點的科技樹很正確,中國首先點的是基建、交通、通訊。他把商業成本和工業成本降到最低,網路把知識獲取成本降到最低。
當一個帝國對外擴張的時候,就可以壓制內部不同的聲音,壓制一切內部矛盾,一致對外。
Ⅷ 論述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十大成就
1、生產生活資料極其豐富
2、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改善
3、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改善
4、國防力量日趨強大
5、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6、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強
7、科技水平日益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