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油畫變成產業鏈 繪畫一點意思都沒有
蘇州博物館現當代藝術廳正在舉辦「靜物——陳丹青藝術展1998-2014」。此次畫展將展出是陳丹青 「靜物」主題系列油畫作品60餘件。1997年開始,以《西藏組畫》著名的陳丹青便開始畫各種畫冊,西歐的油畫經典,中國的山水畫,書法與春宮畫冊,都能入畫,有時他將山水畫冊與春宮畫並置,比如一本攤開的文徵明邊上擺著日本春宮圖,有時候他畫魏晉書帖,有時候畫委拉斯蓋茲的宮娥,黑白的,簡筆的……陳丹青自述:「這里沒有一件我的作品,但每塊畫布簽著我的名字。」 布面油畫《四馬圖》, 101*76cm,1999年。陳丹青畫畫冊,是把各種畫冊擺放在一起,在自己的畫布上,以油畫的形式再現出來,因此他說,「這里沒有一件我的作品。」
春宮畫混搭文人畫,「我有點強奸畫冊的意思」
澎湃新聞:為什麼選擇畫畫冊,展覽作品的時間1998年開始是有什麼契機嗎?
陳丹青:我從1997年開始畫書,展出的都是1998年到現在畫的一些書,畫冊。因為太無聊,只能畫畫書,你只能注意哪些畫冊我沒有畫,我不喜歡畫新畫冊,嶄新的畫冊也可以畫,但是沒有舊的好,舊舊的畫起來更有感覺。
澎湃新聞:你選擇畫印刷品,算不算一種文本的轉譯?
陳丹青:我不認為這是文本的轉譯,我一點都不改變畫面。但也可以說是轉譯,從印刷品變成畫,只是在這個意義上,比如安迪·沃霍爾,里希特,太多畫家都是在轉譯作品,把印刷品圖像用自己的方法轉譯。我只是傳統的寫生,把這本畫冊畫出來,我自以為是一點都沒有改變,我所做的只是選擇,把這本和那本放在一起,其他就是毫無意見地畫,也有混搭,仔細看裡面還是有曖昧的強制性的混搭,比如我把春宮畫和馬奈《草地上的午餐》放在一起,因為文人畫里的老者在回家之後還是要和普通人一樣,文人畫里還是讓人有個色情的想像。其實我有點在強奸畫冊的意思,但是如果我這樣強奸畫冊的話,每個人都在強奸畫冊,每個人從抽屜里拿出畫冊來的時候不會很尊重這個時代,正在看文藝復興忽然看了後現代,之間毫無關聯,時間已經越過了幾百年,其實是很粗暴地在選擇,但是印刷品其實就是這個作用,讓人想看啥就看啥,不想看啥就不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