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日本產業結構發展的變化的數據

日本產業結構發展的變化的數據

發布時間:2020-12-07 22:59:43

Ⅰ 日本產業轉移在60年代至90年代是什麼產業類型

1.日本承接國際製造業產業轉移
20世紀50—60年代,日本政府通過《外資法》、《外匯法》、政府資金、租稅特別措施等產業政策的實施,成功地將吸引的海外投資及國內的私人資本引向大型工業設備領域。憑借積極的設備投資,日本經濟的產業結構迅速轉化為以高附加值生產領域為核心的結構形式。產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日本經濟的產業結構變化速度之快,無論是從整個產業還是從製造業,日本產業結構的變化系數都遠遠高於歐美主要國家,說明其結構變化劇烈。

2.日本製造業產業國際轉移的演進
20世紀60—70年代,日本的鋼鐵、電力、機械和石油化學等基礎工業設備投資向巨型化、大容量化發展,增強日本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日本獨創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日益增多,在民用消費品領域(特別是高檔家用電器等)尤為明顯。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日本在生產技術上達到了世界水平。1965年以後,日本的對外貿易繼續大幅度增長,在對外貿易方面已基本上可保持順差局面,並呈穩定增長趨勢。外貿順差的結果導致了日本資本輸出的迅猛增長。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日本資本輸出主要集中在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投資范圍遍及輕紡、化學工業等,由於日本資源匱乏,缺乏重工業發展所需的礦產品,所以,對采礦業的投資比重最大。日本向礦產資源豐富的第三世界國家轉移先進的采礦技術和資金,再將生產出的礦產品返出口到日本國內,扶助重工業的發展。

3.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企業對海外的直接投資開始快速增長。
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尼克松沖擊」、石油危機、總需求增長的減速使日本國內維持高速經濟增長的條件逐漸喪失。日本重工業遭嚴重打擊,耗能型的重工業向節能型改進,同時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下降。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加工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上升。二是由於貿易摩擦,如北美和歐洲汽車市場的案例,而將生產轉移到海外。三是由於日元匯率走高而將生產向海外轉移,特別是電氣和電子產品的生產商,為尋求高質量、低成本的勞動力紛紛將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和中國。四是為了開拓需求增長潛力大的市場(如中國)而將生產設施轉移到其他國家。這一時期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資大部分流向北美和歐洲。

4.20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人口高齡化社會問題加深,勞動力老化現象日趨嚴重,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消費品市場增長乏力,日元升值且在國際匯率市場上幣值極不穩定。上述種種因素導致老的組裝加工業在日本漸失生存與發展的比較優勢。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組裝加工業開始加快向海外轉移步伐,轉移的方向是歐美和東亞。

5.進入20世紀90年代,日本直接投資的重心已轉移至東亞和中國。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日本對歐美投資不斷減少,對東亞投資卻逐年上升。自1993年開始直接投資表現為「清一色亞洲格局」。日本對亞洲的投資雖然在整體規模上不如其在美、歐的投資,但始終保持比較平穩的上升態勢。這是因為日本在美、歐的投資存量很高。日本對亞洲海外投資的案例數在整體上高於日本對美、歐的投資案例數。這就表明,由於近年來東亞各國經濟飛速發展,東亞各國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政策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使得亞洲吸引日資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對亞洲投資的案例數與日本對歐洲海外投資案例數的變化趨勢成顯著的反向關系。這可能是由於日本一改以往利用豐富廉價勞動力為主要目的的投資活動,開始轉向偏重於注重亞洲需求的快速增長和轉化。此外,以降低成本為目的的海外投資,在產品特色化分工、工序間分工方面獲得了實質性發展,並有將部分產品設計、研發中心轉移到東亞、中國的趨勢,而非歐洲、北美。

Ⅱ 二戰後50-7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地位如何

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

地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1956年-1973年,日本進入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1956年,日本進入以趕超先進工業國家為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

這一時期,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工業增長率則平均達13.6%。這種長期、持續的高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

在此時期,日本工業生產增長8.6倍,對外貿易從1965年開始出現順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長3.5倍。

這18年時間(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所謂「經濟奇跡」主要是指日本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

(2)日本產業結構發展的變化的數據擴展閱讀

二戰後50-70年代,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1、日本經濟崛起的一個最根本原因是調整生產關系,變革落後封建因素之束縛,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改革是日本經濟興旺發達的基礎和前提,採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鏟除封建殘余勢力,這無疑將會為本國經濟發展打造一片蔚藍的天空,打通迅速前進的道路。正是有效的措施才使生產力越提高,經濟躍居大國之首,這是二戰後日本經濟崛起的根源。

2、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對軍國主義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明治維新後,日本軍國主義在政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使得軍國主義濃厚,正是這股勢力的膨脹,最終釀成了亞洲文明遭到踐踏。日本人民痛定思痛,大肆消除法西斯主義,雖然難動搖其根,殘余猶在,但民主勢力已佔上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軍國主義的抬頭。

3、日本重視科技教育事業,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根據本國國情,日本政府把目光轉向了科技教育,依靠科技來促進經濟的偉大復興,建立高科技高資本高附加值的新興企業。通過一系列教育事業,培養一批又一批高素質人才,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科技的飛速發展的同時,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加快產品更新換代,使生產率大大提高。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只有科技才能興國,只有科技才能使國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日本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也正是這樣做的。

4、明治維新時期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二戰後經濟的再次崛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向帝國主義過程中,日本國家政權還與壟斷資本結合在一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促進了基礎工業和新興產業的投資,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這一切使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末由最大的債務國家變成債權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號經濟大國奠定了基礎。

5、日本經濟的發展與美國的推動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戰後,日本成為美國的附屬國,但由於美蘇爭霸需要,美國積極地調整戰略,扶植日本經濟,保留了日本的經濟基礎,使之不但未遭破壞,反而坐收漁利。此外朝鮮和越南的軍事訂貨在更大程度上刺激其經濟發展。

Ⅲ 日本發展歷史

日本戰後分為三個時期:戰後初期、後昭和時代、平成時代。

1、戰後初期

日本投降後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實君立憲制為虛君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日本投降詔書發出的同時,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鈴木貫太郎內閣總辭,授意與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組閣。東久彌宮內閣,是日本歷史上唯一的皇族內閣。

當時,東久邇宮內閣中,有前首相近衛文麿任國務大臣、重光葵任外務大臣。後來重光葵因故辭職,由前奉天總領事,元老牧野伸顯的女婿吉田茂繼任。此時,盟軍送來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部要求罷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論的內務大臣山崎巖,東久彌宮內閣於是總辭。成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內閣,壽命五十四日。東久彌宮內閣倒台後,昭和天皇任命親美英派的幣原喜重郎組閣,1945年10月9日,幣原內閣成立。幣原令人熟悉的就是20世紀20年代的幣原外交。

民主政體改革戰後的政黨如雨後春筍一樣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黨(總裁鳩山一郎)、日本社會黨(片山哲書記長)、日本進步黨(總裁町田忠治)、日本協同黨(委員長山本實彥)、日本共產黨(書記長德田球一)也恢復活動。翌年一月,盟軍總部公布公職追放令,所謂公職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戰犯出任公職。

2、後昭和時代

日本經濟的崛起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

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政黨政治的勃興鳩山一郎在促成日蘇建交後退下來,由石橋湛山繼任,然而石橋組閣不久,身體出現重大問題,又不得不辭職,最後由曾被指為戰犯的外務大臣岸信介繼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條約,為此,革新與保守兩大勢力進行最終對決,爆發日本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安保斗爭」。

其後,日美安保條約修訂自然生效後,岸信介退任,由池田勇人繼任。池田勇人提出「寬容與忍耐」口號。池田連續三次組閣,甚至與同屬吉田茂門下的佐藤榮作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競爭,最後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辭職。佐藤榮作繼任。佐藤組閣後,把沖澠縣回歸日本。

經濟放緩與國際地位的提高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年、1977年和1978年度各為4.0%、4.4%和5.3%,與高速增長時期比,還不及1965年經濟危機時5.7%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

中速增長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在經濟穩定發展特別是在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從1983年貿易黑字超過西德、資本輸出超過英國以來,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貿易黑字大國、經常收支黑字大國和資本輸出大國。

另外,從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債權大國,而美國則開始淪為世界最大的海外債務大國。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而且還開始被稱為「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這樣,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3、平成時代

昭和天皇於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次日(1月8日)起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5年,日本已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1986年底海外凈資產一千八百零四億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資產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億美元,估計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萬億美元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應國,東京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正在擴大。

(3)日本產業結構發展的變化的數據擴展閱讀:

日本歷史是指日本從日本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Ⅳ 明治時期日本三大產業結構比重

第一產業重 第二產業輕

Ⅳ 日本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對中國產業結構的演變有什麼啟示

(1)制定完善的產業政策;
(2)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3)大力專發展戰略性屬新興產業;
(4)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一產向二、三產轉移必須建立在工業化穩步推進的基礎上;
(5)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產業發展絕對不能走產業空心化道路。

Ⅵ 日本經濟泡沫後的產業結構是什麼

日本經濟泡沫後的產業結構製造業、服務業和批發零售商業、房地產業的增加值所佔比重最高,合計佔全部增加值的45.9%。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壓力,日本銀行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銀行五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至 6%.同時,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
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緊跟其後,日本地價也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房地產市場泡沫隨之破滅。貨幣政策突然收縮,中央銀行刻意挑破泡沫,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三次失誤。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濟出現了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衰退。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 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
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Ⅶ (1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985—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變化圖. 材料二:繼日本三

(1)產業結構由以輕紡工業為主轉變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2分)。豐富的廉價勞動力;改革開放的政策;僑鄉;地處沿海,交通便利;鄰港澳、近東南亞。(答出其中任意三點,給3分。)
(2)佔領中國市場;避開關稅壁壘;土地及勞動力價格低;經濟發達,製造業基礎好;社會協作條件好。(答出其中任意四點,給4分)
(3)勞動力價格上漲;房租、地價上升;能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答出其中任意三點,給3分)

Ⅷ 日本的產業結構

日本工業概述
自然資源:由於日本為島國,資源極度貧乏,是世界上進口資源,對外依賴程度最大的國家。 分布特點:臨海分布。日本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帶狀工業地帶」主要有京濱(東京---橫濱),名古屋(名古屋為中心),阪神(大阪--神戶),瀨戶內(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業中心。 其工業已由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高技術化方向發展。 1、工業發展 日本工業在二戰中受到嚴重破壞。戰後,日本先後從美國等工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確立了本國的技術體系,工業迅速發展。 2、日本工業和石油危機 正當日本工業順利發展時,1973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石油價格上升,對以進口原料進行生產的日本工業造成了巨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積極開發省燃料產品,提高產品質量,終於度過了石油危機的難關。 3、製造業的海外生產 日本工業產品性能優良,在海外市場十分暢銷。進入80年代,隨著日本工業產品大量銷往國外,日本的貿易順差不斷增長,和各國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為減少貿易順差,日本企業開始進軍歐美市場,在當地成立公司,當地采購、當地生產。1985年以後,日元急劇升值,日本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相對下降,出口廠家紛紛將工廠遷往人工費低廉的亞洲各國,降低生產成本,日本製造業的海外生產大幅增加。但是,隨著工廠逐步向海外轉移,導致國內生產下降,即所謂的「產業空洞化」。 4、發達的工業 目前,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之一。日本的重工業包括金屬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輕工業包括紡織工業、食品工業、制窯業、紙和紙漿及其他工業。1997年機械工業占工業總生產的44.7%,金屬佔12.4%,食品佔10.9%,化學佔10.3%,紡織佔2.8%,其他佔18.9%。
編輯本段日本的工業地帶和工廠
一、工業地帶 日本有京濱、東京、阪神三大工業地帶。以前日本的大工業地帶還包括北九州工業地帶,稱為四大工業地帶,但是目前上述三大工業地帶已遠遠超過了北九州工業地帶的規模。 京濱工業地帶機械工業發達,出版、印刷業繁榮,川崎和橫濱有很多石油精煉所。 中京工業地帶主要以機械工業為主,特別是汽車工業發達。陶瓷等制窯業也主要集中在該地帶。 阪神工業地帶金屬工業發達,紡織工業比率較高。 1997年日本工業生產額3,265,157億日元,其中三大工業地帶的生產額達1,275,961億日元。在1997年全國工業生產中,京濱工業地帶的生產佔14.0%,中京佔13.9%,阪神佔11.3%。 日本的工業在戰後迅速崛起,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工業地帶,但是同時也產生了工廠過密、大氣污染、工廠用地和工業用水不足、交通堵塞等各種各樣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一些新工廠開始向工業地帶周邊、大工業地帶的間隙以及內陸地區轉移,形成了一些新工業地帶。 除三大工業地帶和北九州工業地帶以外,日本還有其他一些工業區,主要包括關東內陸工業區、京葉工業區、鹿島臨海工業區、東海工業區、北陸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等。 二、大工廠和中小工廠 1997年日本共有工廠61.3萬家,其中人數在300人以上的大工廠僅佔0.6%,剩下的99.4%均為中小工廠。日本的製造業主要靠中小企業支撐。 日本工廠的分布特色是在大工廠的周圍,成立了很多中小工廠,主要向大工廠提供零部件,形成了許多工業區。 日本的中小企業技術水平較高,能夠生產出優質零部件和產品,其中還有許多中小企業獨立進行技術開發。但是中小企業由於資金規模小,生產量少,加之許多中小企業靠接受大工廠的訂貨進行生產,受大工廠經營情況的影響較大,經營不夠穩定,如果大工廠景氣下滑,就會要求中小工廠降低產品價格,加之海外產品價格便宜,日本的許多大企業紛紛購買國外產品,一些大企業將工廠轉移到人工費較低的亞洲國家,直接進行零部件生產,日本中小企業的處境變得艱難。近年日本經濟持續不振,中小企業破產增多。
編輯本段日本的重工業
一、金屬工業 金屬工業的中心為鋼鐵,是建築、汽車、船舶、電氣機械不可缺少的材料。1997年日本粗鋼消費量8,600萬噸,人均685公斤。1998年日本粗鋼生產量9,355萬噸,繼中國、美國之後列世界第3位,在特種鋼等高附加值鋼鐵產品方面,日本的技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80年代以後由於日元升值,日本鋼鐵原料進口增加。1998年日本進口鐵礦石12,078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佔52.7%,巴西佔21.3%,印度佔13.2%,南非佔3.8%;進口原料煤6,063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佔50.4%,加拿大佔24.5%,美國佔7.2%,印度尼西亞佔5.9%。 截止1999年7月,日本主要鋼鐵企業有新日本制鐵、日本鋼管、川崎制鐵、住友金屬工業、日新制鐵、神戶制鋼所、北海制鐵等。 除鋼鐵外,日本還使用大量銅、鋅等金屬進行工業生產。 二、機械工業 機械工業是日本工業的中心。1997年日本有13.5萬家機械工廠,從業人員398萬。日本機械技術水平高,汽車等運輸機械、電視等電器電子機械、照相機和手錶等精密儀器、計算機等一般機械聞名於世。近年,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性能優良的高科技產品和有利於環保的產品不斷增加。 日本的機械產品大量出口,1998年日本機械出口總額372,678億日元,進口111,953億日元。 1、汽車 1970年起日本汽車產業取代了鋼鐵產業,成為日本的第一大產業,對日本工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0年代日本汽車產量首次超過了1,000萬輛。1990年達到1,349萬輛,創歷史最高,此後呈下降趨勢。1996年,日本汽車製造領域就業人員達78萬人,汽車生產額達41萬億日元,占整個機械生產的29%。1998年日本汽車生產1,005萬輛,佔世界汽車生產量的19.3%。在1998年日本汽車對外出口中,對美汽車出口比例為29.0%、德國為7.0%、澳大利亞為6.8%、英國為4.2%。由於日本汽車對外出口增長,貿易順差擴大,各國紛紛要求日本減少汽車出口,日本在海外生產汽車增加。1998年日本在海外生產汽車586.7萬輛,其中在中國生產50.2萬輛。截至1999年3月,日本的汽車工廠主要分布在愛知、靜岡、神奈川、北海道、群馬。 為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防止大氣污染,日本正在加緊研製電動汽車,但電動汽車完全普及尚很遙遠。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電力、內燃兩用汽車,在市內行駛用電動,在郊區行駛用內燃機,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減一半,氮氧化合物排放可減少到1/10,這種兩用汽車從1997年末開始銷售,目前已普及10,000輛以上。 2、造船業 戰後,日本造船業迅速發展,1956年至今日本造船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70年代日本造船業曾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產量下降,90年代得以恢復。日本造船技術發達,能夠生產各種規格和要求的船舶。1998年日本新接造船訂單1,098.0萬噸,比上年下降438萬噸,佔世界造船量的41.6%。 3、機床 機床顯示著一個國家的加工技術水平和工業發達程度。日本的機床大部分採用數控裝置(nc),技術優良。1998年日本機床生產額90.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00萬美元,但仍超過德國和美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出口額60.7億美元。 4、家用電器 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吸塵器、微波爐等家用電器在日本的家庭中十分普及。日本的家用電器質量好,在海外很受歡迎。特別是電視和攝像機等的72%對外出口。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本不斷開發新家電產品。 5、半導體 半導體技術在機械和家電產品等所有領域幾乎均被廣泛運用。日本半導體技術發達,特別是集成電路(ic)的研究和開發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日本ic的特點是小、輕、優質。其開發的大規模集成電路(lic)不僅廣泛應用於工業機械,而且大量用於超小型計算機、計算器、游戲機等日常用品。1998年日本半導體生產額43,507億日元。 6、計算機 日本的計算機被廣泛應用於研究所、大學、公司、銀行等各個領域,其用途包括信息分析和管理、事務處理、通信等方方面面。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本的計算機逐漸小型化,性能進一步提高,家用筆記本電腦十分普及,日本的家庭電腦普及率極高。1998年日本計算機生產量990萬台,其中個人電腦964萬台,佔97.4%;計算機生產額31,295億日元,其中個人電腦生產額20,934億日元,佔66.9%。日本的計算機大量出口,主要出口對象為美國、德國、荷蘭、新加坡等,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台灣、新加坡等。1998年日本計算機出口總額35,030億日元,其中對華出口808億日元,佔2.3%;進口總額20,753億日元,其中自華進口1,370億日元,佔6.6%。 7、產業機器人 產業機器人是尖端機械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組合。日本的機器人技術發達,是世界上使用產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大小工廠均有使用。日本生產的產業機器人主要用於焊接、塗裝、加工、組裝、檢查等領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1998年末,日本使用的產業機器人達41.2萬台。1998年日本生產的產業機器人6.1萬台,金額4,654億日元。 三、化學工業 日本化學工業的發展主要依賴進口石油、天然氣等原料進行生產。日本生產的化工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肥料、硫酸、葯品、塗料、化妝品、膠卷等。化學工業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水平要求高,因此科研在化學工業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化學工業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化學工業的進步對汽車、信息和生物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97年日本化學工業的就業人員達42萬人,生產額達34萬億日元,其規模超過了鋼鐵業。 石油化學工業是日本化學工業的重點,化學工業生產的一半是由石油化學工業創造的。日本的石化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化學纖維等。日本的石化工業實行集約化生產,對石油等原料進行多次提煉、綜合利用、進行一條龍生產。截至1998年末,日本的石化聯合企業主要有:日本石油化學、三菱化學、出光石油化學、三井化學、旭化成工業、住友化學工業、丸善石油化學、東燃化學等。最近隨著國際石化產業競爭的加劇,為加強競爭力,日本石化工業不斷進行合並和合作,日本石油和三菱石油已合並成新的日石三菱公司。 1998年世界塑料產量為14,431萬噸,日本佔9.6%。 硫酸主要用來製造肥料,1997年日本生產硫酸683萬噸。 1996年化肥年度(當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的氮肥生產量為88萬噸,磷肥28萬噸,鉀肥807萬噸。
編輯本段日本的輕工業
一、紡織工業 紡織產業是戰後日本的主要產業,對日本經濟的振興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隨著日本工業中心向重化學工業轉移,加之海外紡織產品價格低廉,日本的紡織產品銷售不振,紡織工業的地位下降。在1997年工業產品生產中,紡織產品的比重僅為2.8%,紡織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2.0%。 1998年日本的線產量118.4萬噸,其中棉線、毛線等天然纖維產量22.2萬噸,佔18.8%,化學纖維產量96.1萬噸,佔81.2%。 1998年日本織物產量323,200萬立方米。 1998年日本棉花進口33.5萬噸,主要進口地為美國、澳大利亞。 二、食品工業 1997年日本食品產業就業人員128萬,生產額35.4萬億日元。在1997年食品生產額中,麵包、糕點等佔12.1%,水產食品佔11.6%,香煙佔7.0%,啤酒佔6.8%,乳製品佔6.5%,汽水類飲料佔6.4%,肉製品佔5.7%,調料佔5.2%,其他佔38.7%。 最近,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含熱量和鹽份少的健康食品盛行。 三、窯業 日本的窯業主要生產水泥、玻璃、陶瓷等。日本的水泥和玻璃主要由大型企業進行生產。1998年日本水泥產量8,133萬噸,出口761萬噸,截至99年4月1日,日本的水泥企業有19家,工廠44個,主要集中在關東和九州一帶。1998年日本平板玻璃產量2,603萬箱,出口55萬箱,玻璃製品產量293萬箱。1998年日本陶瓷銷售額4,330億日元,生產者主要為中小企業,其中愛知和岐阜2縣的生產佔50%以上。 四、造紙和紙漿業 日本紙張消費僅次於美國。1998年日本紙生產量2,989萬噸,其中紙張佔60%,板紙佔40%;紙漿生產1,092萬噸,其中99%用於造紙。1998年紙漿原料消費量3,612萬立方米,其中木屑佔96.6%,原木佔3.4%。用於造紙的原料2,976萬噸,其中廢紙佔54.5%,紙漿佔45.4%。最近,由於復印機和電腦普及,紙張消費增加。為保護森林,節省能源,日本大力推行紙張再利用,廢紙的回收率和廢紙占造紙原料的比率均超過了50%。 五、其他輕工業 除上述工業外,輕工業還包括木材和木製品工業、傢具製造業、出版印刷業、皮革產品製造業和玩具工業等。其中,出版印刷業的生產額已超過了制窯業和紙及紙漿業的生產額。
編輯本段日本的電力、核能和工業用水
戰後,日本的發電主要以水力發電為主。60年代隨著中東石油開發,日本火力發電大幅增長。70年代發生2次石油危機,日本開始研製核能發電,日本核能發電大幅增長。日本同時還在研究利用地熱、燃料電池、太陽能、風力等新能源發電,但是由於費用高、發電量小,進展不大。 1998年日本發電量1.05萬億千瓦,其中水力發電佔9.8%,火力發電佔58.1%,核能發電佔31.8%。 1998年12月末,日本共有原子爐52座,發電設備容量4,508萬千瓦,核能發電順利發展。日本核能技術在世界上評價較好,但是茨城縣東海村發生的核原料泄漏事件使人們對核能發電的安全性產生懷疑。 水是工業生產不可缺少的資源。特別是冷卻水占工業用水的77%左右。化學、鋼鐵、紙和紙漿業用水消耗巨大。日本的工業用水61%為回收再利用水,目的是為了節省水資源。近年由於氣候時有異常,夏季雨水不足,工業用水下降,解決夏季用水不足問題已成為一大課題。

Ⅸ 日本在二戰後是如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問題。

二戰來後,日本源實行優先發展重化工業的經濟發展路線,在太平洋沿岸建設了京濱(東京、橫濱、千葉)、中京(名古屋)、阪神(大阪、神戶)等多個臨海工業地帶。以這些地區為中心,日本不僅建設了大批鋼鐵、煉油、石油化工、造船、發電等工廠,而且興建了為它們服務的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從而導致各種公害的發生源頭集中到了這些特定的地區。

加之,日本由於國土面積狹小,人口集中,人口密度2874人/平方公里,為西歐的二、三倍,美國的20倍,俄羅斯的26倍,使得公害對於居民身心健康的損害也以空前嚴重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日本,公害的受害者除了城市居民,更多的是農民、漁民等低收入階層,因此,公害問題又與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密切相關而變得更為引人注目。

Ⅹ 簡要分析日本產業結構調整可能對日本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

最近日本將產業結構轉向動漫業,這個原因是因為以前那個經濟結構不合理,不適應日本現狀. 調整後 的產業結構可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以及相關的一些產業領域的發展.

與日本產業結構發展的變化的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