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南房地產以後的發展趨勢會怎麼樣
首先要回顧一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 海南房地產泡沫, 以及分析這次正在生成的巨大專泡沫。
個人認為,海南屬並不適合發展面向普通居民的消費型的房地產項目,因為不適宜居住。
一方面是熱,一年12個月只有2個月左右比較適宜;一方面是潮濕,尤其是夏季;還有就是基礎建設,以學校和醫院最突出。 所以,決定了 海南大部分房地產項目不是拿來常住的,就是休閑 度假為噱頭的投資型房產
投資型房產受到 國際間熱錢流動的影響,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
❷ 簡述房地產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0年-1995年起步維艱建築形態千篇一律北京金鼎集團常務副總裁王良智認為,我國房地產業真正起步於上個世紀90年代,北京房地產業可以說與全國房地產業發展同步。在90年代初期,由於沒有相應的經驗借鑒,就註定了北京房地產業起步艱難。在那個時候,基本上是國有企業一統天下,所建項目也大都為相關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自用住宅,只有極少量商品房和外銷公寓。在這個階段,可以說房地產業真正屬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很多開發商甚至不懂得房地產業的基本常識,只是重復著千篇一律的建築形態。無論是多層,還是高層;不管是塔樓還是板樓,都好像出自一個建築師之手。
隨後,由於海南、北海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政府開始清理整頓房地產市場,這對京城房地產業產生了深刻影響。一些開發商被淘汰出局,一些開發商在艱難運作,在這一階段,北京出現了一批建築質量差、設計陳舊、偏離市場需求的房地產項目,甚至出現了一些「爛尾樓」。這一階段京城房地產業經歷了一個在學習中成長的過程。
「第二階段」1996年-2000年重新起步產品品質沒有實質性突破1996年-2000年是北京房地產業積蓄力量的階段。王良智回憶,在這一階段,隨著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中國房地產業開始重新起步,北京房地產業也在同步發展。在這一階段,一批已取得相應開發經驗的開發商開始拓展業務范圍,依據市場需求開發項目。一些高質量外銷公寓開始出現,不少規模較大的房地產項目也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這一階段,政府也在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出台了一系列相應的房地產業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房地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具體業務程序、運作規則也在不斷建立、健全。可以說,房地產業開始逐步走向程序化、法治化與規范化。
「但在那個時候,產品的品質仍不盡如人意」。全橙房地產增值服務中國有限公司首席合夥人朱凌波表示,「1998年北京實行貨幣化分房,到了2000年,人們的購買力進入井噴階段。但這個時候嚴格意義上還不是賣產品,而是賣售樓處、賣圖紙、賣樣板間,甚至是賣配套、賣教育、賣文化、賣老闆,產品品質並沒有實質性突破。」
「第三階段」2001年-2005年快速成長開始進入產業競爭時代朱凌波表示,2001年- 2005年是北京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期,市場由完全的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換,競爭核心開始回歸到產品,北京房地產市場進入產品競爭時代。對於朱凌波的這一說法,王良智非常認同。他表示,在這一階段,北京市場涌現出多元化物業、新型地產運作模式,新理念、新策劃、新項目層出不窮。
「北京房地產產品的確是在飛速發展。我記得在2001年時,北京商品房是東西差、價格高,上海房子是東西好、價格低,但現在反過來了,北京市中心房子價格不及上海的一半,但細節做得比上海的房子好。在這短短的5年中,北京房地產產品品質不斷提升,而市場需求是導致品質提升的最主要因素」。來自上海的北京榮豐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王征的話引起了不少開發商的共鳴。
嘉賓熱論
「理念變遷」
開發:先市場後產品再營銷北京榮豐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王征:我主張產品主義,但是我又反對偽產品主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產品高於營銷;市場高於產品」。
我舉個例子,非常男女很多戶型在15平方米-20平方米之間,可能到現在還是北京最小的房子。應該說這么小的房子基本談不上什麼舒適度,但在確定戶型時我也沒考慮產品的舒適度。我採取的是反推模式,項目周圍機關比較多,剛畢業的大學生能承受什麼房價,這是我們首先考慮的。經過調查,他們的消費能力大概在「首付三萬,月供七百」,所以就出現了非常男女這么小的戶型,這個項目的銷售情況最終也證實了我的觀點,「市場高於產品」。
設計:樓宇、戶型更注重人性化設計珠江羅馬嘉園副總經理王騫:雖然市場是主導產品的最重要因素,但從開發商的角度,產品設計還是需要不斷創新,爭取更多客戶的認可。北京的房屋經歷了不斷成熟的過程,如早期的塔樓大多是盒子樓,每層戶數比較多,根本談不上南北通透,後來開始出現改良型塔樓,雖然也是塔樓,但基本上做到每戶南北通透,相當於變了型的板樓。
戶型設計也有很大改變。1998年以前都是福利分房,房子戶型很差,有很多浪費的面積,而且功能不是很合理,現在的戶型設計開始向人性化方向發展,大廳大卧、明廚明衛、外飄窗設計都是提高舒適度的體現。
❸ 中國房產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中國房產的發展史:
第一階段:理論突破與試點起步階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論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產權等觀點。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統建辦公室率先掛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開發總公司,拉開了房地產綜合開發的序幕。1982年國務院在四個城市進行售房試點。1984年廣東、重慶開始徵收土地使用費。1987至1991年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起步階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開招標出讓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開始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1991年開始,國務院先後批復了24個省市的房改總體方案。
第二階段:非理性炒作與調整推進階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啟動,住房公積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開始啟動。1992年後,房地產業急劇快速增長,月投資最高增幅曾高達146.9%。房地產市場在局部地區一度呈現混亂局面,在個別地區出現較為明顯的房地產泡沫。1993年底宏觀經濟調控後,房地產業投資增長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一段時間的低迷之後開始復甦。
第三階段:相對穩定協調發展階段(1995至2002年)
隨著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為新的消費熱點。1998以後,隨著住房實物分配製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實施,房地產投資進入平穩快速發展時期,房地產業成為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第四階段:價格持續上揚,多項調控措施出台的新階段(2003年以來)
2003年以來,房屋價格持續上揚,大部分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明顯。隨之而來出台了多項針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
詳細: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發展歷史大致這樣:首先從1981年開始,在深圳和廣州開始搞商品房開發的試點,在這以前,國內只有房地產開發,沒有商品房開發,事業單位或者企業單位造房子主要是用於內部職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於福利分配,沒有房地產市場。由於當時搞試點比較成功,後來就小范圍的開始試點開發。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視察後發現特區搞市場經濟建設之後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房地產開發非常成功,認為開發區的經驗值得向全國推廣,於是他就吹響了中國房地產開發的號角,由沿海城市一帶開始展開,特別是在海南、北海、廣州、深圳等這些大城市,但時間不長,由於海南的房地產市場形成了嚴重的泡沫。
1993年朱鎔基總理到海南視察,發現海南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場迅速形成了非常嚴重的泡沫。於是朱鎔基總理一聲令下:停止銀行貸款。銀根收緊後使剛剛起來的房地產市場立馬遭到重創,造成的結果是從1993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始終波瀾不興。
1998年對中國房地產業來說是關鍵之年,分水嶺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開發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紛紛賣掉退出市場。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開始發生變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產發展的政策,主要一個是取消福利分房,也就是意味著所人們要取得住房,都要到市場上去買房,通過市場來解決住房問題,這種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內爆發,並大幅快速上升。這政策的第一效應就是「趕末班車」——凡是有錢的單位紛紛購買現房,把當時市場上所有當時賣不掉的現房一掃而空。這時的房改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政策和稅收政策又創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不斷地降低利率,還有按揭門檻降低,當時首付只要30%、20%,有的銀行甚至提出零首付。還有價格政策,在這之前商品房的價格受到物價局的管制,不能隨便漲價,是限價的。但是在這時候取消了這些管制,為後來開發商漲價提供可能,這以後開發商自己喜歡怎麼定就怎麼定,開始亂漲價。於是1999年至2003年為中國房地產業高速增長期。2003年到達高峰,暴露出房價過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導致嚴重的社會矛盾,房地產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004年開始實施宏觀調控,主要特徵是收緊土地與信貸兩個閘門,以調控供給為主。
2005年中央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主要特徵是供給與需求雙向調控,以調控需求為主。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2006年,成交量開始上升,但是好景不長,因為當長三角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在下雪的時候,北京、深圳、廣州這些城市卻是一片艷陽天,房價漲得很快,就像以前的長三角,結果導致3月份調控的政策又進一步加強。
2006年的宏觀調控主要特徵是以調整房地產產品結構為主。目前的房地產正在發生一系列的轉變: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由以投資主導向以消費主導轉變、由短期投資向中長期投資轉變、由以土地為中心向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由以增量市場為主向以存量市場為主轉變、由普漲普跌現象向有漲有跌現象轉變、由籠統市場向細分市場轉變。
中國房地產價格的走勢,1998年開始起到的房地產市場到2003年,這一輪的上揚達到高峰,然後從2003年到2007年都在頭部橫盤整理,2004年調控供給、2005年調控需求、2006年調控結構、2007年繼續調整,估計到2007年底差不多調整完畢,然後,隨著2008年奧運會這個東風的作用,中國新的一輪房地產,在把頭部轉化為底部以後,又有一波上揚。這個過程當中所有的風險被釋放、泡沫被消減、結構被調整,不合理的狀況被緩解,積壓的房子被消化,這就為下一輪發展夯實了基礎,從2008年開始新的一輪平穩增長,這是一個台階式的上揚,這是中國房地產發展的特徵。
❹ 充分認識和總結海南房地產泡沫經驗可以警示現在和未來,海南房地產泡沫的形成有多種原因,該如何分析
第一,海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政策條件為泡沫形成提供了題材,亦即炒作主題。海南省、經濟特區、熱帶作物資源、熱帶風景和旅遊資源豐富,是全國人民心向神往之地。當時海南的題材主要有:最大的經濟特區概念、熱帶作物概念、熱帶旅遊概念、政治概念、自由港概念、與國際經濟接軌概念,好像藉由海南,可以一步登天。
第二,寬松的房地產管理政策讓炒家如魚得水。特別是土地管理和控制政策缺位,各個地方政府均可出讓土地,簽訂一紙協議即可滿大街找下家。房地產進入門檻低,寬松的土地政策和房屋抵押政策是房地產泡沫形成的重要條件。
第三,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廣泛、深度參與是泡沫形成的發動機。如無金融機構輸血,海南房地產泡沫是無法吹大的。當國務院出台規定切斷金融機構輸血渠道後,海南房地產價格雪崩,表明金融機構的參與是泡沫形成最關鍵因素。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金融機構監管是防止泡沫出現的根本措施。
在三大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海南房地產價格暴起暴跌,這顯然是不健康的,不利於行業發展的。因此,如何充分吸收海南經驗教訓,更好地規劃、發展海南旅遊地產,這是當前海南執政者面對的重要課題。成效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但通過充分認識和總結海南房地產泡沫經驗,卻足以警示現在和未來。
❺ 海南房地產發展趨勢是什麼
海南的地產發展趨勢是~房子越來越貴了~~海南人買不起房子,都是被外地人買了。所謂的旅遊地產是~房子都是賣給外地人的!
樓樓通網站有相關的解答!
❻ 房地產發展的歷史
第一階段:理論突破與試點起步階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論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產權等觀點。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統建辦公室率先掛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開發總公司,拉開了房地產綜合開發的序幕。1982年國務院在四個城市進行售房試點。1984年廣東、重慶開始徵收土地使用費。1987至1991年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起步階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開招標出讓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開始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1991年開始,國務院先後批復了24個省市的房改總體方案。
第二階段:非理性炒作與調整推進階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啟動,住房公積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開始啟動。1992年後,房地產業急劇快速增長,月投資最高增幅曾高達146.9%。房地產市場在局部地區一度呈現混亂局面,在個別地區出現較為明顯的房地產泡沫。1993年底宏觀經濟調控後,房地產業投資增長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一段時間的低迷之後開始復甦。
隨著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為新的消費熱點。1998以後,隨著住房實物分配製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實施,房地產投資進入平穩快速發展時期,房地產業成為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2003年以來,房屋價格持續上揚,大部分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明顯。隨之而來出台了多項針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最早是1978年,至今已經走過了30年歷史。
❼ 誰能為我免費提供一些當年關於海南省房地產的大事件及相關資料
海南省房地產業在全省社會經濟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城市建設中起到主導作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來來,海南經濟特區的立法創新、政策創新,對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和穩健前進,起到重要作用。
立法創新。
海南省利用地方立法權建立了一個適應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方法規體系。在房地產業方面,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通過《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海南省經濟特區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轉讓規定》、《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快處置海南經濟特區停緩建工程的決定》、《海南經濟特區城市房地產價格評估管理規定》。海南省政府頒布《海南土地管理辦法》、《海南省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海南省城鎮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規定》、《海南經濟特區住房公積金管理規定》、《海南省停緩建工程處置規定》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制度。
海南省建設廳依法行政,制定《關於加強勘察、規劃設計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海南省國土局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聯營、抵押、登記暫行程序》、《海南省城鎮房屋登記暫行辦法》、《海南省城市綜合開發公司管理規定》、《關於城市建設用地報批程序的暫行規定》等規范性規章制度。
立法的創新對解決房地產業實際工作中急需的法律依據問題和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1988年,海南省頒布《海南土地管理辦法》,在全國率先實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由無償、無限期行政劃撥土地,改為有償、有限期使用土地制度,土地使用權可以有償出讓、轉讓和抵押。土地有償有限期使用。明確宣布海南開放土地使用權市場,為投資者提供使用土地的法律保障。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反響。1992年,國務院審議批准外商投資開發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30平方公里土地,是當時我國規模最大的成片開發區,也是海南經濟特區成立以來吸收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個項目,標志著海南的改革開放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開放的形勢和優惠政策使海內外投資者蜂擁而至,拉開房地產業大發展的序幕。隨著中央給予海南的特殊優惠政策不斷落實,海南大開放大開發大改革的勢頭越來越猛,前景越來越好,房地產業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形成設計、施工、開發、經營的龐大的房地產大軍,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發育和形成。
房地產業「海南熱」最高峰時期海南有房地產開發公司4000多家。商品房開發投資額達到80億元以上。全國大多數的房地產公司雲集在海口市和三亞市。房地產業成為國內外投資者矚目的投資熱點。
房地產開發投資急劇增加,開發量成倍增長。
建省前,海南累計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5億元,商品房竣工面積37.2萬平方米。2003—2007年,房地產完成投資額360億元,商品房竣工面積共計609.41萬平方米。分別增長240倍、16.4倍。1988年,海南省商品房開發投資額1.49億元,2007年預計達到110億元,增長73.8倍。
產值和利稅隨之大幅度增長。
1990年,房地產業提供的財政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的20%以上。2003年—2006年房地產的相關稅收分別占當年稅收總收入的20%、25.3%、27%和34%。2007年上半年達40%。所佔比例的百分點逐年增加,幅度較大。
處置積壓房地產。
1993年—1997年,國家對經濟實施宏觀調控政策,房地產業進入調整時期,海南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狠抓兩個根本性轉變,積極促進經濟回升」,積極消除房地產熱給經濟帶來的後遺症。1998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海南被列為全國處置積壓房地產的試點地區。海南省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實際,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省人大常委會頒布《關於加快積壓房地產產權確認工作的決定》、《海南經濟特區換地權益書管理辦法》;省政府制定《處置海南積壓房地產試點方案》、《關於嚴格控制海口市、三亞市、瓊山市新建商品房有關問題的通知》、《加快積壓房地產產權確認工作實施辦法》、《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促進住宅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省政府辦公廳出台《關於進一步做好閑置土地處置工作的通知》、《關於加快積壓房地產流通有關問題的通知》、《關於對處置積壓房地產實行稅費減免政策的通知》;此外,還有《海南省積壓房地產估價管理暫行管理辦法》、《海南省地方稅務局關於處置積壓房地產減免稅審批管理規定》;省高級法院下發《關於做好積壓房地產案件審判工作的通知》;省房改辦出台《關於職工購買積壓商品房享受房改優惠政策的通知》。基本形成處置積壓房地產的地方性政策法規體系,保證了處置積壓房地產工作依法、有序地進行,為今後積壓房地產正常消化打下基礎。
三亞市率先貫徹落實,處置積壓房地產的隆隆炮聲,宣告了海南的信心和決心。至2005年底,全省已處置閑置建設用地2.30萬公頃,占應處置閑置建設用地總量的96.6%;積壓商品房銷售或出租429.30萬平方米,占積壓商品房總量的94.2%;停緩建工程已處置或申報處置方案的1467.80萬平方米,占停緩建工程總量的90%。
處置積壓房地產工作的順利進行,改善了群眾的住居條件,改善了房地產市場運行環境,改變了城市面貌,不良貸款率大幅下降,促進房地產產鏈的良性循環,改變了海南經濟運行環境。
住房制度改革。
海南積極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提出「以資產換資本,以存量換增量」的工作思路,從實際情況出發,實行租、售、建三者並舉的方針。出售公有住房,盤活存量公房。管好、用好住房資金。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逐步取消福利分房,探索住房貨幣化分配的辦法。實施城鎮住房制度改革。1992年至2005年,累計出售公有住房11.3萬套,占可售公有住房的98%;面積842.67萬平方米;回收房價款23.57億元;完成職工住房總投資59.43億元;建成各類經濟適用房5.84萬套,建築面積767.1萬平方米。在改善居住條件的同時,通過開放住房二級市場,推行職工住房物業管理市場化,提高職工住房的商品化、社會化水平。
「十五」期間住房制度改革繼續深入發展,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建立以住房公積金制度為主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服務體系,有效地提高了職工住房消費能力。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單位達到4018個,參加職工42.53萬人,繳存公積金總額21.97億元;住房公積金貸款共發放20084.09萬元;全省共利用單位住房基金給職工發放住房補貼2338.23萬元。初步完成了福利住房制度市場化改革任務。
住房制度改革有五個「轉變」,住房供給機制從無償的福利住房轉變到提租、售房,盤活存量,逐步實現住房商品化。住房投資體制從政府和單位包建、包分轉變到建房以個人出資為主。住房資金從分散管理逐步轉變到集中規范管理,資金使用效益明顯提高。住房分配方式從實物分配轉變到全面推行住房公積金制度,加快住房貨幣化分配的步伐。住房物業管理體制從單位統包維修轉變到逐步推行社會化、專業化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具有海南特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初步建立起住房新制度,在出售公房的廣度、價格並軌的速度、提租的力度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房地產業的發展。
1988年至2007年,海南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額700多億元,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7%左右;向社會提供商品房屋2100萬平方米,占城鎮房屋9429萬平方米的22.27%,其中商品住宅1542萬平方米,佔全社會住宅5855萬平方米的26.34%。商品住宅平均每年竣工77.1萬平方米,相當於每一城鎮人口每年新增0.36平方米的住宅。1987年,海南省城鎮人均居住面積5.8平方米;2006年底,全省城鎮人口平均擁有25.19平方米的住宅建築面積,增長4.3倍。
海南房地產業遵循「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政策,以住宅建設為重點,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了一大批環境優雅,設施配套齊全,居住方便的新型住宅小區和各種開發區。有力地推動了海南省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體制的改革。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居住條件,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為海南大、中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整頓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加強房地產企業資質管理,處置積壓房地產、住房制度改革的順利進行,體現了增量房地交換方式的改革,推動和發展了城市國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顯示了國有土地的價值,推動了房屋商品化。海南房地產從高速發展進入健康、穩步發展階段。
2003年—2007年,海南省加快城市化進程,加強住宅小區配套建設,提高城市品位。海口市、三亞市先後榮獲國內城市建設最高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南山文化旅遊區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政府組織企業聯手在國內外推介海南房地產品牌,對海南健康島、健康住宅進行了系列宣傳。海南的生態、居住環境,吸引了一大批島內外投資者來海南購房、置業,促進商品房的銷售,帶動了房地產市場復甦。房地產業在「健康島」品牌效應下穩健發展,海南成為國內比較嚮往的第二居住地。
2007年,中共海南省第五次黨代會提出「重塑特區意識,重振特區精神」的號召,海南省房地產業繼續保持生機和活力,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新的政策、法規在不斷創立。在體制創新上有新的突破,在搶抓機遇上有新的成效。在創新中發展海南房地產業。創建具有海南特色的房地產業。
❽ 海南的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很大,何必要「斷腕」
海南的房地產行業對經濟的貢獻很大,為何要放棄。曾經在中國掀起了一陣房地產風氣,各個公司紛紛去弄房地產來賺錢。海南的房地產的行業對海南的經濟增長曾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那麼為何要放棄呢?
其實,海水裡的生物也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應該保護海洋資源,還他們一個干凈美麗的大海。而且,現在許多海洋生物都是因為我們的污染海水而滅亡,所以我們應該保護他們,讓他們有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
❾ 海南土地開發歷程
秦以前,海南島先後屬「南交」和「揚越」,古籍亦稱之為「雕題國」和「離耳國」(或「儋耳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秦王朝統一嶺南,設立南海、桂林、象郡 3 郡,海南地處象郡邊緣。西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平定南越後,於元封元年(前 110 年)在海南島設珠崖、儋耳兩郡,始元五年(前 82 年)廢儋耳郡,將其並入珠崖郡(治所在今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含 16 縣。1988 年 4 月,從廣東省劃出,單獨建立海南省,區域覆蓋海南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以及海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省。
至 2007 年底,全省轄兩個地級市、6 個縣級市、4 個縣、6 個自治縣、4 個市轄區和 1 個辦事處(縣級),即海口市和三亞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瓊海市、萬寧市、儋州市、東方市、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
遠古島民在從事採集、漁獵生產的同時,相繼開始了原始的種養業。據古籍載,至少在2000 多年前,海南島上已種植禾稻、棉花、蠶桑、薴麻、薯蕷、薏苡等作物,飼養牛、羊、雞、豬等禽畜。海南島是我國水稻栽培和棉花栽培的發源地之一,黎族先民還培育出能在山地生長的早稻品種「山蘭稻」。唐代,海南初步形成環島農業帶。宋代,由於漢族移民的增多,鐵制農具和耕牛的使用,水利的興修和占城稻、小粒花生、柑橘等農作物的引進,海南農業接近中原地區水平。明代,鴨腳粟、甘薯(亦稱番薯或地瓜)、玉米、芝麻、煙草、辣椒、南瓜、番茄、洋蔥、甘藍等作物開始傳入,其中水稻良種和高產作物甘薯的引種成功並向大陸傳播,被農史學者稱為中國糧食生產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明代中葉海南曾一度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清代海南開始成為全國育種基地,但歷史上大多數時間仍依賴大陸調進糧食。而海南獨特的自然條件,則有利於發展熱帶經濟作物,椰子、檳榔、荔枝、龍眼、香蕉、甘蔗、木棉、無花果等熱帶、亞熱帶作物和益智、砂仁、巴戟等葯用植物,早在漢代已在島上普遍種植;楊桃、菠蘿和菠蘿蜜在南朝蕭梁時期和明代中晚期先後傳入。至近代,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又有突破性發展,海南島作為中國最大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已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