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江蘇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江蘇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0-12-07 19:38:15

1. 蘇州如何打響「體育文化牌

體育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是一座文武兼修的城市,體育文化底蘊深厚。進入新時期,努力創建一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具有重要國際體育影響力的活力健康城市,是蘇州體育的新目標、新征程。

在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發展已取得長足進步的前提下,近年,蘇州如何打響「體育文化牌」?

找準定位高度重視體育文化建設

2009年,推進「體育現代化」工作大力展開,蘇州作為江蘇省首批體育現代化試點城市,體育觀念和文化的現代化被列入6大項指標之首。從這一時期開始,便加大了對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視。

2016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頒布《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在規劃中,明確了體育發展的五大主要目標,其中之一是「體育文化在體育發展中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同一年,蘇州在已有的發展基礎上,進一步找準定位,將「建設國際體育文化名城」這一具體目標納入到《蘇州市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在規劃的引領下,體育文化建設更加有章可循,步伐逐漸加快。

搭建平台率先成立體育文化研究會

體育文化的核心是體育精神,提升體育文化,這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2014年,蘇州市體育文化研究會成立,這是江蘇省首家體育文化研究會。它融合了蘇州市體育文化工作者、專家學者、媒體和社會企業熱心者、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習傳承者、體育文化研究愛好者等各個群體。迄今,已完成了三大蘇州傳統體育項目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分別是特色武術項目「江南船拳」、民俗體育項目「龍舟競渡」和智力體育項目「麻將游戲」。中國地級市首部體育史專著《蘇州體育史》也於2017年7月出版發行。

2016年,蘇州還利用「蘇州市體育記者協會」換屆的機會,更名成立「蘇州市體育新聞學會」。學會聚集了體育新聞工作者、體育科研專家教授、體育管理工作骨乾和體育產業創業先鋒等,更好地突出宣傳蘇州體育文化的作用。

豐富載體蘇州體育博物館籌建穩步推進

蘇州體育博物館的籌建工作也早早納入工作日程。圍繞蘇州體育名人系列、蘇州與奧運系列、蘇州傳統體育系列、蘇州體育藝術系列等「十大系列」進行藏品徵集,目前已有5000餘件精品入藏。除了線下展出,蘇州體育名人館、蘇州體育非遺館、蘇州體育童謠體育游戲互動館、蘇州體育書畫藝術長廊館、蘇州體育藏品欣賞館等8個「數字」展館均在蘇州體育信息網上線。

此外,在蘇州體育博物館的籌建過程中,還收藏了66幅蘇州童謠體育游戲畫作,徵集了本地百名書法家創作的描寫古代體育詩詞書畫的手稿,製作成近150塊碑刻。出版了《蘇州體育詩詞書法集》,編著了體育謎語集《中華體育謎語》等眾多珍貴的體育文化作品。

挖掘傳承「江南船拳」入選省級非遺

做好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傳承,是加強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發源於太湖流域的江南船拳是中華武術的瑰寶。2016年1月14日,「江南船拳」被江蘇省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填補了蘇州體育文化項目省級非遺的空白。

蘇州大力做好江南船拳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工作。拍攝了「江南船拳」宣傳片,出版了《蘇州相城北橋開口船拳圖集》《常熟沙家浜船拳圖集》。並歷時5年,在吳中區越溪實驗小學、常熟市沙家浜鎮、相城區北橋街道和蘇州大學民族傳統體育系建立「江南船拳」傳承基地。此後,又打造了沙家浜風景區、石湖濱湖景區和楓橋風景名勝區三個傳播展演基地。目前,「江南船拳」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2. 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一)促進體育產業各門類統籌發展。以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競賽表演業為先導,帶動體育用品業、體育中介業等業態的聯動發展,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休閑項目,積極穩妥開展新興的戶外運動等項目,加強對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市場開發;引導體育競賽表演業健康有序發展,積極引進國際知名的體育賽事,努力打造有影響、有特色的賽事品牌;做大做強體育用品業,制定與完善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加強體育用品質量認證,進一步提升我國在世界體育用品業中的地位;鼓勵發展體育中介業,大力開展體育技術、信息咨詢、體育保險等中介服務。
(二)優化體育產業結構。適應城鎮化發展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重點發展體育服務業,大力培育體育市場主體;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體育產業,積極扶持中小體育企業發展,充分發揮其在自主創業、吸納就業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提高體育產業素質,提升體育產業技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促進體育產業良性發展。
(三)壯大體育消費市場。緊密圍繞國家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戰略,大力引導體育消費需求,積極培育和健全體育消費市場,不斷增強體育消費產品的供給能力,以優質的服務促進體育消費。促進農村體育消費與城鎮體育消費、傳統體育消費與現代體育消費的協調發展。合理引導高收入群體的體育消費行為,積極擴大中低收入群體的體育消費需求。
(四)加快區域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堅持重大產業項目帶動戰略,結合國家區域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加快特色體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積極推動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沿海發達地區將體育產業培育成為地區支柱性產業;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區圍繞新興城市圈、經濟區、產業帶建設,充分利用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與體育項目相結合,突出特色、延伸鏈條、打造品牌,促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品牌優勢轉變,形成東、中、西部體育產業良性互動發展格局。積極扶持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體育產業。
(五)推動體育產業基地建設。合理規劃體育產業基地的建設布局,協調不同類型、不同區域、不同領域的產業基地發展,鼓勵和指導各地做好各級各類體育產業基地的創建工作。根據《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管理辦法》,明確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的創建標准、認定條件和程序,加強對產業基地的扶持、管理和考核。「十二五」期間,在全國建立20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30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推動和引導各類產業基地依據資源稟賦,進行合理的定位,發揮輻射、引導和帶動作用,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以此全面帶動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六)促進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互動發展。發揮體育產業的綜合效應和拉動作用,以體育旅遊、體育會展為重點,推動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復合經營,傳統體育產業與新興體育產業的互動結合,拓展體育產業領域,促進體育旅遊、體育會展、體育文化、體育出版、體育傳媒、體育創意等相關業態的發展。充分利用體育運動休閑項目、體育賽事活動、大型體育場館等體育資源,大力發展體育旅遊業,創建一批體育旅遊示範區,鼓勵各地建設體育旅遊精品項目。統籌發展體育會展業,將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辦成精品展會,鼓勵不同項目、不同地區創辦特色類體育會展。
(七)培育骨幹體育企業。在體育產業各個門類中著力培育一批骨幹企業,增強我國體育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體育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體育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體育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體育領域戰略投資者,為進一步做大做強各類體育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八)推動體育服務貿易發展。以體育勞務、賽事組織、場館建設、信息咨詢、技術培訓等為重點,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提升我國體育服務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加強體育行政部門與項目協會、體育企業對外服務貿易的溝通及協作,積極搭建對外體育服務貿易平台,鼓勵各類運動項目、特別是我國的優勢項目和民族特色項目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探索建立體育服務貿易協調管理機制,逐步拓展和完善體育服務貿易統計體系,嘗試制定體育出口指導目錄,擴大體育出口。
(九)推進體育產業基礎工作。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統計工作機制,探索建立體育產業信息發布制度。創建和完善體育產業信息、投融資及體育產權交易等服務平台。加強體育產業理論和實踐研究,實施體育產業智庫工程,「十二五」期間,設立10個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積極推進體育產業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研製。
(十)盤活體育場館資源。進一步提高體育公共服務水平,不斷豐富體育公共服務實現方式,面向社會、服務群眾,合理規劃和布局體育場館設施,加強建設和管理,提高體育場館設施的綜合利用率和運營能力。多渠道投資興建體育設施,加強中小型體育場館和體育服務設施建設,滿足群眾體育消費需求。結合體育賽事、健身休閑、體育旅遊等業態的發展,進一步拓展和完善體育場館資源的開發模式。加強體育場館協會組織建設,發揮行業協會功能。
(十一)做好體育彩票管理工作。深入貫徹《彩票管理條例》,進一步完善體育彩票發行制度和市場管理制度,健全發行銷售監督機制,確保體育彩票市場的安全和信譽,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豐富體育特色彩票品種;進一步加強體育彩票各項基礎建設,提高管理、服務和營銷水平,穩步擴大市場,為實現跨越式發展打下基礎。

3. 體育產業規劃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體育產業規劃是指綜合運用各種理論分析工具,從中國以及各個地區實際狀況出發,充分考慮國際國內及區域體育產業發展態勢,對當地體育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布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做出一年以上的科學計劃。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體育產業規劃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一這個區域對運動量的需求怎樣,假如這個區域,人們以勞力為主,那麼對體育產業的需求,就是輕松的,假如以腦力為主,那麼對體育產業的需求就是以鍛煉為主
二要想想體育生態,就是跟這個項目相配套的體育項目,例如打羽毛球,那麼體育生態就是,天氣,球場,飲料,休息區,球拍磨損品,自行車等車輛的停放,天氣不良時的燈光等等,所有保持羽毛球運動順利開展會涉及的一系列事物。這就是這些體育生態要完善
三要考慮這個體育運行的成本,例如人工管理費,場地折損費,政府補貼,收取的場地費等。
四,要有長遠的眼觀,知道在以後周圍的人們不斷變化的體育需要能不能得到滿足。

4. 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的主要措施

(一)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培育體育市場主體。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履行政策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職能,加快從「辦體育」向「管體育」轉變。按照國家總體部署,推動國有經營性體育事業單位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按照管辦分離的原則,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市場化運作,積極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重大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的市場化運作機制。鼓勵各地建立健全體育產業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
(二)加快體育市場法制化、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完善監督管理機制,建立體育市場監管隊伍,明確管理職能,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體育市場規范發展。建立健全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活動行政許可制度,依法確定嚴格、規范、公開、透明的准入和開放條件、技術要求和服務規程,加強技術指導和安全保護。加強體育經營活動的安全監管,按照國家和行業標准實施監督檢查及產品質量檢測,確保設施設備、服務條件、管理制度符合要求,確保消費者權益。加快制定各類體育標准,建立體育標准體系。推行體育服務質量認證制度,建立和完善體育服務規范,提高體育服務水平。開展體育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提高體育服務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和專業水平。
(三)加大體育產業投融資支持力度。拓寬體育產業發展資金來源渠道。加大財政對體育產業的支持力度,鼓勵各地通過設立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或爭取其他專項資金,採用貸款貼息、項目補貼、後期贖買和後期獎勵等方式,對符合政府重點支持方向的體育產品、項目和企業給予扶持。鼓勵民營資本和外商資本投資體育產業,支持有條件的體育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籌措發展資金。鼓勵金融機構適應體育產業發展需要,開發新產品,開拓新業務。積極探索創建體育產業發展基金和體育企業融資擔保體系。
(四)落實相關稅費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在體育贊助、體育捐贈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推動體育產業企業的水、電、氣、熱等基本費用收費標準的調整。體育贊助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支出,可以按照稅法規定扣除。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向公益性體育組織捐贈財產,依照有關規定,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鼓勵社會力量捐資設立體育類基金會,鼓勵境內外組織與個人向基金會提供捐贈和資助。
(五)創新體育場館運營機制。積極完善政策,健全機制,探索運營管理的新模式。堅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在規劃建設階段要考慮綜合利用、多功能使用的要求,為場館的日後運營、維護和管理創造條件。通過建立體育場館商業圈,延伸產業鏈,實現產業互補,增強持續發展能力。推進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扶持體育場館運營專業機構,提高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水平。積極探索體育場館冠名等無形資產開發形式,拓展場館收入來源。
(六)支持和規范職業體育發展。充分認識、高度重視發展職業體育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創新和豐富體育發展模式、推動體育運動普及與提高方面的作用,按照職業體育發展規律,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體育的發展方式。從中國的國情和項目特點出發,借鑒國外發展經驗,加強項目協會和職業俱樂部的基礎建設和規范建設,嚴格職業體育俱樂部的准入標准,健全職業體育賽事,促進職業體育規范健康發展。積極推動建立政府依法監管、協會管辦分離、俱樂部自主運作的中國特色職業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探索研究推動職業體育發展的扶持政策。
(七)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大力支持體育企業創建自主品牌,有計劃、有重點地實施品牌戰略。引導體育用品生產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自主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打造體育用品世界品牌。鼓勵體育服務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實現服務品牌帶動產品品牌推廣、產品品牌帶動服務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動。積極鼓勵和扶持知名體育健身企業做大做強,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體育健身品牌。積極推進體育賽事營銷和管理的創新,大力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賽事品牌。
(八)加強體育無形資產開發和保護。加強對體育組織、體育賽事和活動的名稱、標志、版權等無形資產的開發,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完善中國奧委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等體育社團的市場開發模式,理順和明確各相關主體在市場開發活動中的權利義務。強化知識產權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導向作用,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積極探索體育無形資產開發模式。
(九)抓好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工作。加大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力度,結合《全國體育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重點培養管理、經營、中介、科研等高層次體育產業人才。鼓勵多方投入,開展各類體育產業培訓,多渠道培養復合型體育產業人才。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展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培訓工作,為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儲備。加強現有體育產業從業人員的崗位職業培訓,建立體育產業專業人員資質認證制度,提高體育產業從業人員素質。加強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十)加強對體育產業工作的領導。建立多部門合作的體育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切實將體育產業納入各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各級體育部門要堅持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協調發展的原則,採取有效的措施,加強體育產業管理隊伍組織機構建設,要把體育產業工作作為衡量體育工作績效的重要內容。各級體育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進一步明確「十二五」期間本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的基本任務、工作目標和保障措施,准確把握工作重點,明確職責分工,做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和各項工作的組織實施。各級體育部門要提高服務水平,動員和引導社會的廣泛參與。進一步加大體育產業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社會氛圍,加快體育產業發展步伐。

5. 體育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1、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由外資主導 銷售額穩步增長

中國體育用品企業很多是做國際品牌代工起家,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經營品牌和快速發展經銷體系,這些公司中的大多數都順利把握住了體育運動用品行業發展的第一次掘金時代。

然而,在經歷了快速的外延增長周期後,產品導向的經營模式及粗放式經銷批發模式的弊端逐漸顯露。

2011年,隨著1)2008年後奧運熱潮褪去;2)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競爭加劇;3)國內品牌渠道管理粗放、庫存堆積嚴重等原因,整體運動鞋服行業於迎來了寒冬。應收賬款及庫存周轉出現問題,各品牌商不得不關閉大量店鋪,減少開支。

我國自2010年之後國內體育用品品牌的市場份額逐年下降,Nike、adidas兩大巨頭市場份額總和則常年占據我國體育用品行業總體市場份額的30%以上。在安踏、李寧、特步三大本土運動品牌中,安踏是行業里市值最高的公司。

總的來說,我國體育用品行業相繼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目前,9年前的產能過剩危機和隨之而來的行業震盪已暫成過去時,行業進入上升期。

2015-2017年中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總產出逐年增長,2017年總產出達到13509.2億元;2018年國家統計局對體用產業核算分類進行了調整,採用《體育產業統計分類(2019)》,在新的統計分類口徑下,2018年中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總產出為13201億元,根據測算,2019年中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總產出在14200億元左右。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2018年中國體育用品零售商品銷售額逐年增加,2018年中國體育用品零售商品銷售額達到282.02億元。根據測算,2019年中國體育用品零售商品銷售額在326億元左右。

2、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出口遠超進口 進口中鞋類佔比高

2019年全年,中國體育用品行業進出口總額約為202.88億美元,同比增長5.53%;實現貿易順差178.76億美元,同比增長3.72%。其中,進口額為12.06億美元,同比增長21.21%;出口額為190.82億美元,同比增長4.67%。

對體育用品行業出口產品進行歸類,可分為運動服、運動鞋、球類、訓練健身器材和其他相關產品。2019年,訓練健身器材出口額為34.30億美元,佔比為17.97%,除其它外所佔份額最高。

對體育用品行業進口產品進行歸類,可分為運動服、運動鞋、球類、訓練健身器材和其他相關產品。2019年,運動鞋進口額為35221.95萬美元,佔比29.21%,除其它外所佔份額最高。

3、中國體育用品企業區域集中度高 前七省份佔比高達到70%

截至2020年6月,國內共有體育用品製造相關企業數量為9534家,其中大部分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廣東(1411家)、浙江(1177家)、江蘇(1021家)、福建(929家)、上海(853家)、山東(708家)、北京(358家)七個省/市,前七省份產業集中度達到70%左右(按照企業數量)。

結合各省發布的體育產業發展規劃目標,可得出我國2025年體育產業目標為71100億元;其中,福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五省體育規劃目標規模全國居前,分別為10000億元、9000億元、7200億元、6000億元、5000億元。

4、體育用品行業讓位於體育服務業 政策引導行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國家層面對體育服務業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持續推動體育產業結構的改善。例如國務院發布的《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力爭到2022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0%。

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用品行業原本的主導地位逐漸喪失,讓位於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製造業轉而追求高質量發展,推動智能製造、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在體育製造領域應用,預計未來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將保持的30%左右。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進一步優化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製造業及相關產業結構,實施體育服務業精品工程、體育用品製造業創新提升工程和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工程。

另外根據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積極支持體育用品製造業創新發展,採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提升傳統體育用品的質量水平,提高產品科技含量。

綜合上述文件中提出的目標及對於體育用品業的相關敘述,前瞻預計到2025年,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業總產出將超過2萬億元。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6. 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的國家體育總局通知

國家體育來總局關於印發《體育源產業 「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體經字〔2011〕17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體育局,各廳、司、局,各直屬單位,有關體育院校: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0〕22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充分發揮體育產業在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體育事業「十二五」規劃》,國家體育總局制定並印發《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
《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是《指導意見》頒布以來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落實《指導意見》的重要舉措和內容。請各單位結合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切實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
國家體育總局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

7. 《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什麼時候頒發的

《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在2016年7月頒發的。
北京7月14日電 國家體育版總局13日正式發布《體育產業發展權「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三五」期間體育產業的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總體要求、主要任務、重點行業和主要措施等五大方面做了科學系統的描述和部署。

8. 體育產業"十三五"規劃有什麼建議

1.體育產業相各領域全面發展:全面發展體育健身、體育用品、體育競賽三大領域,協調三者關系,形成互動格局,相互促進和推動;以體育健身、體育競賽帶動體育用品,以體育用品促進體育健身、體育競賽;積極運作國際賽事,傳播中國體育品牌。
2.體育產業及其相關產業互補發展:利用體育這一國際語言,充分融合各行各業,帶動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例如旅遊產業、餐飲業等等。
3.統籌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結合中國體育產業布局,強化區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以東部區域為龍頭,中部區域為支撐,西部區域為後備,充分協調區域之間的資源,統籌發展區域體育產業。
4.打造中國優秀體育品牌:根據目前國內體育企業發展情況,由地方給予重點支持,包括政策、資金等優惠措施,扶持和發展一批優秀體育品牌,強化國際認識度。
5.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放寬賽事轉播許可權制,最大限度為企業「松綁」。
6.盤活、用好現有體育設施,積極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在更好服務群眾的同時提高自我運營能力。隨著財稅、價格、規劃、土地等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政府的體育設施管理者將更多地向服務提供者轉型,這不僅有利於城市建設,便於引入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興辦體育場館,還有助於更好地統籌財政資金。
7.優化市場環境,支持體育企業成長壯大。我國現在體育產業的專業人才十分缺乏。體育企業的發展,不僅有利於強健人民體魄,而且有助於拉動相關消費產業,創造就業崗位,促進經濟增長。
8. 深化體育產業體制改革,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建立法律法規體系,營造良好外部政策環境,推動體育產業市場快速發展。
9.規范政府機構的體育事業管理體制,明確主管機構,加強審核監督,創造良好內部運行機制,推動體育產業市場健康發展。
10.加強體育經紀人培養培訓力度,發揮體育經紀人協會功能,強化行業自律機制建設,提高體育經紀人基本素質,推動體育經紀人市場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閱讀全文

與江蘇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