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年來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只重視物質生產領域的發展,對金融保險、房地產、社會服務等所謂「非物質生產領域」的活動不僅不予重視,有時還嚴加限制。直到1978年,在第三產業中佔主要成分的仍是商業和運輸郵電業,分別占第三產業總量的30.9%和20.1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發布以後,我國第三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包括農林牧漁服務、地質勘探和水利管理、金融保險、房地產、社會服務、科研及綜合技術服務等眾多行業在內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壯大起來。到1998年,商業、運輸郵電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總量的比重分別下降為25.3%和19.3%,而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則分別由1978年的9%、5.7%上升為18%和6.2%。上述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表明:經過建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與探索,我們已經基本上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的工業化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路子。我國的三次產業之間,輕重工業之間以及各產業內部的比例關系逐步走向協調。從總體上判斷,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已基本改變了一個時期以來嚴重失調的狀況並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務,進入產業結構升級與高級化的階段。
Ⅱ 2015年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繼續加快,佔gdp比重達到多少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676708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0863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78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增加值341567億元,增長8.3%。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0%,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5%,首次突破50%。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長6.3%。全年國民總收入[3]673021億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Ⅲ 農業農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對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改善的有哪些有利影響。
有利於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就業崗位。
有利於草木的生長,促進環境整體保護。
Ⅳ 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什麼比重上升
自建國以來,我國GDP生產結構中的三次產業結構變化,反映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我國版第一產權業比重下降,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從增加值的比重變化上看,國民經濟總量增長從主要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為主要由第二、三產業帶動。
第二,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增長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按可比價計算,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長的9.6%中,有5.3個百分點來自第二產業的貢獻,3.1個百分點來自第三產業,1.2個百分點來自第一產業。
第三,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中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偏高,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而且內部結構不合理、效益偏低。與世界大部分國家相比,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佔比重偏低,我國2005年這一比重僅為39.9%。
Ⅳ 第三產業佔gdp比重提升,將對我國未來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繼續提高,增速繼續快於工業,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回型經濟向答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可能使增長速度趨於下滑放緩,就業彈性可能會趨於提高,有利於促進收入的分配。
事實上,服務業增加值這兩年增長速度加快,服務業增速超過工業,而且佔GDP的比重也超過工業。盛來運認為,這是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一個重大變化,也是經濟緩中趨穩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表示,趕超是趨勢性的,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
Ⅵ 三個產業的比重
這些資料是從廣州市政府門戶網找的。。是廣州市統計局的資料。。放心看吧。。找了很久呢。。呵呵
2000年廣州市國內生產總值2383.07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42億元,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1041.11億元,增長12.4%;第三產業增加值1247.54億元,增長16.0%;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 45.67: 49.82調整為3.96:43.69:52.3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45萬元,增長12%,按當年國家平均匯率計算,達到4175美元,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居於前列。
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684.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5.73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1136.51億元,增長12.7%;第三產業增加值1452.59億元,增長13.5%;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97:43.44:52.59調整為3.57:42.33:54.1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8萬元,增長10.5% ;按當年國家平均匯率計算,達到4586美元,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居於前列。
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3001.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2%,保持了「九五」時期以來年均經濟增長13%左右的增速,廣州已成為國內GDP總量超3000億元的三大城市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4.19萬元,增長11.7% ,按當年國家平均匯率計算,突破5000美元,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2003年廣州市生產總值(GDP)3466.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0%,增長速度創8年來新高,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79萬元,增長14.0%。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合5793美元。
200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115.81億元,比1999年翻一番;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5.0%,高出預期發展目標3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年人均GDP為5.63萬元,增長13.7%;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合6800美元,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115.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3.0%。產業結構繼續向「二、三」產業並重、「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的方向調整優化。全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5.58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081.21億元,增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2908.96億元,增長12.6%。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46∶40.68∶56.8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8%、46.6%和52.6%。
200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068.4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4.7%。三次產業全面增長。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45.51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2419.38億元,增長15.8%;第三產業增加值3503.52億元,增長14.4%。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4∶39.9∶57.7。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42.7%和56.3%。
2007年,廣州市實現生產總值(GDP)7050.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1.09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2816.89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增加值4072.80億元,增長14.1%。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29∶39.95∶57.7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8%、43.1%和56.1%。
2008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215.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7.72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3198.96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4849.14億元,增長13.6%。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04∶38.94∶59.02。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3%、35.1%和64.6%。
還有這個是關於中國三大產業結構的分析。。不知道希望對你有幫助吧。。呵呵
希望採納
Ⅶ 第三產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在許多地方已超過農業和工業許多,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是好事!第三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發達興盛的標准之一,越是發專達的國家第三產屬業比重越大!
第三產業的意義:
(1)有利於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有利於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經濟素質和綜合國力。
(3)有利於擴大就業,緩解我國就業壓力。
(4)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小康。
Ⅷ 第三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越高經濟越發達嗎
總體上是這樣的,但是因為經濟發達國家多是民主國家,由於權力的均衡導致這些國家的第三產業能多分得一杯羹。所以個人感學現象上是這樣,但是第三產業佔比高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有可能是別的力量導致的。
Ⅸ 材料一:我國三大產業增加值佔GDP的百分比 註:據世界銀行統計,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產值佔GDP比重一般在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