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的中國經濟,需要新動能和新的增長點,支撐中國經歷未來發展的五大驅動力分別是什麼
一、去產能,促進供求新平衡。
無效供給的「減」,換來有效供給的「加」。「鋼鐵行業受益於國家去產能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全面取締地條鋼,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合規企業生產積極性提高。」國家統計局工業統計司司長文兼武表示。
二、去庫存,城鎮化以人為本。
去庫存不只是賣房子,還要順應美好生活需要。各地堅持以人為本,將去庫存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3.7%,降幅比上月末擴大0.4個百分點。
三、去杠桿,引導資金進實體。
實現高質量發展,去杠桿不搞「一刀切」,不刮「一陣風」,而是有保有壓,讓實體經濟沐浴更多陽光雨露。「今年銀行對我們的總授信額度增加30%,公司上下對今後的發展更有信心了!」江蘇驃馬智能裝備公司董事長季松林說。
四、降成本,轉型步伐更輕快。
擴大減半徵收所得稅的小微企業范圍、清理能源領域政府非稅收入電價附加……今年,減稅降費「紅包」一波接一波,全年減輕社會負擔超萬億元。1—10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和費用同比各減少0.26元、0.25元。
五、補短板,日子越來越舒坦。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發展短板加速補上。1—11月,我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農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3.6%、23.3%和16.6%,快於全部投資16.4、16.1和9.4個百分點。
(1)產業模式創新與高質量發展擴展閱讀:
基本路徑是:
堅持以新技術為驅動。聚焦前沿技術,打破轉化壁壘,讓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堅持以新組織為主體。推動各類創新組織、創新企業迅速成長,培育扶持一批獨角獸企業,聚集一批新經濟領域高端領軍人才。
堅持以新產業為支撐。順應新產業發展趨勢,推動工藝流程、產業場景、創意設計和生產要素組合再造,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打造一批新經濟聚集區。
堅持以新業態為引擎。推動信息技術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融合,建立「互聯網+」創新聯盟,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精準醫療、互聯網教育、IP經濟等新業態。
堅持以新模式為突破。加速發展平台服務模式,創新發展共享服務模式,積極引入共享經濟企業在蓉設立分支機構。
「五新」之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表現形式,新技術、新組織是驅動力量,共同構成集成、協調、系統的新經濟發展路徑。我們要准確把握戰略目標和基本路徑,明確新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
2. 中國電科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日,中國電科在一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會上披露了一季度經濟運行狀況,總體保持平穩,利潤增長21%,營業收入和利潤實現預期增長。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投入增長26%,呈現出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特徵。在這次分析會上,中國電科總經理劉烈宏傳達了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認識,並首次系統闡述了集團的總體部署和具體措施。
遵循這一內涵,高質量發展指標評價體系應努力反映經濟運行的高質量、反映業務布局的高質量、反映核心技術能力的高質量、反映企業活力的高質量、反映資源配置的高質量、反映管理水平的高質量。
3. 為實現國企高質量發展,創新方面應該怎麼做
你這樣會被你領導發現的,你的領導可能也在網路~其實現在大家都在探索階段。一方面要對專內屬做好企業管理,另一方面要對外做好經營。管理呢要控制純費用支出,可以年初做個預算,嚴格按預算支付。對創新型投入呢不要肉疼,本來搞研發是很費時間和金錢的,但是往往是科技比較有價值,比如無人機呀,大數據呀。經營呢要把握先天壟斷的優勢,壟斷的能並都並進來,財務報表好看了融券方便,融券比融資成本低,錢不怕多,有錢人會更有錢,企業也一樣,流動性資金充裕的企業更有投資機會。最後一點呢大家都有的機會就不算好機會,真正的機會要自己創造的,就是要圍繞政府背景同時轉換角色,拿政府項目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增加了自身的經濟效益。
4. 哪五方面可以促產業高質量發展
「發展好實體經濟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一個課題。從上半年的數據看,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嚴峻形勢下,我國製造業、服務業發展保持了增長平穩、結構優化、效益提升的良好勢頭。」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副司長蔡榮華說。
積極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緊緊抓住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契機,聚焦製造業智能化等重點領域,創新發展方式,消除發展短板,提升發展質量。」蔡榮華說,目前已經制訂發布了製造業智能化等9個領域的實施方案,下一步將重點抓好方案的貫徹落實。積極推動石化產業優化布局。目前,我國石化產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二位,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已經國務院批復實施。蔡榮華表示,下一步,將重點按照安全、環保等要求把布局方案落實好,「特別是要支持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獨資或者控股投資,引導新建煉化項目有序進入石化產業基地,推動產業升級和綠色發展」。
5. 實現三大轉變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舉措是什麼
實現三大轉變,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的舉措是創新驅動戰略。
6. 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如何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
①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釋放創新創業活力。(2分)
②進行科學的宏觀調控,為提高創新創業質量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3分)
③發揮財政、稅收的作用,為提高創新創業質量提供政策支持。(3分)
④堅持創新發展理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發揮創新對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作用,培育創新創業發展新動能。
(3分)⑤發揮供求、價格和競爭機制的作用,推進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3分)
7. 十四五時期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方向
「十四五」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關繫到我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目前「十四五」時期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傳統優勢產業外遷或轉移的風險和高科技產業升級抑制風險。因此,從「十四五」時期到2035年,是分析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中長期趨勢的重點時段,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成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走向。
十四五時期,作為決策者的政府要客觀判斷"十四五"期間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關注和防範產業風險,有針對性地實施產業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企業則要根據國家發展規劃,做好企業戰略規劃,根據產業經濟發展適時進行企業轉型升級。
8. 什麼推動高質量發展
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我國已經不具備高增長的客觀條件,需求結構變化、消費升級、技術積累、金融風險、資源環境壓力等,使我國潛在增長率發生變化。
第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三,再過三年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全面小康階段發展的重點是解決量的不足問題,而在現代化階段相對於量的問題,質的問題更重要,要在解決質的問題過程中來實現量的增加。
第四,從事物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規律來看,往往都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高速增長成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才能實現現代化,才能進入高收入經濟體。
9. 概述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狀況,談談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
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如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十分重要。從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信心明顯提升,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施,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
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開局良好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全年經濟工作,需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謀劃與部署,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
一、充分認識我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基礎
2018年,我國面臨三方面嚴峻挑戰。首先是深刻變化的外部環境,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其次是經濟轉型陣痛凸顯,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再次是兩難多難問題增多,要實現多重目標、完成多項任務、處理多種關系,政策選擇和工作難度加大。
盡管如此,我國經濟仍然在高基數上達到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2019年,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仍不樂觀。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下調全球經濟增長展望,把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降為3.5%。
與此同時,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盡管如此,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也不會改變。這表現在:
我國經濟擁有足夠的韌性。2018年在大幅度壓減工業產能和嚴格環保督察的環境下,工業增加值突破30萬億元。在國內結構性去杠桿以及融資環境收緊的情況下,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2018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663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3%。
同時,受服務業需求持續擴大以及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服務業經營利潤同樣保持快速增長,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1.4%,營業利潤增長6.5%。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潛力。我國經濟的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看,未來幾年我國商品零售規模有望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場。我國經濟不斷迸發創新活力。2018年研發(R&D)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2018年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億戶。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
在經濟運行層面,我們面臨新老矛盾交織,周期性、結構性問題疊加的雙重風險。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在宏觀調控上,推出調結構、防風險的政策措施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為此,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加大需求調控力度。
特別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是,這些逆周期的宏觀調控措施,決不意味著「大水漫灌」,更不意味著宏觀政策導向的根本轉變。2019年乃至更長遠的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宏觀調控的基本政策取向都將遵循「五個堅持」。
1、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2、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出台更有效的措施,繼續推動生動實踐。
3、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既要體現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上,還要體現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
4、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同時要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堅持結構性去杠桿,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處理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5、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一方面要使國有企業通過改革創新強身健體,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和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要下大氣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更好發展。同時要在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中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賦予微觀主體更大活力。
三、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10項工作任務,每項任務都很重要。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關鍵一環是要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要立足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基本途徑是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提高製造業服務化水平。
其基本規律大致包含以下三點:一是價值鏈上的橫向升級。由製造環節向上游延伸,向研發、設計、創意、標准環節推進,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由製造環節向下游延伸,向品牌、渠道、物流、服務環節推進,如家用電器產業。二是價值鏈網路上的縱向升級。
要使從事製造環節的企業由模塊供應商上升為系統集成商,如高端船舶、重大技術裝備產業。三是價值整合層面的創新。這主要包括製造業的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超前布局新興產業。深化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
發展高端製造、生物醫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應該看到,以數據為關鍵投入要素的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對此,要加大投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還要看到,智能製造成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自動駕駛是智能製造最具商用前景的領域之一。我們需要著眼這些新興產業,提前進行布局,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積聚力量。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改革攻堅。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更多集中於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上。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不優是當前發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現,引入市場機制能有效解決供給不足、不優等問題。
公共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性,應恰當分類、區別對待、具體施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緩解政府投入資金的不足。這些特殊產業也帶有普惠性特徵,引入市場機制後不能以盈利為唯一目的,但需要解決投資回報和企業發展的商業利益問題。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解決好知識經驗短缺和資本積聚不足的問題。當前,不少中小企業感到憂慮和困惑,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新形勢下,要依靠新動能發展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產業,就超出了以往的知識和經驗,以至於一些企業不知從何著手。
還要看到,一些新產業需要的投資較大、需要的技術較高,大量中小企業缺乏相應的投資和運營能力。因此,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激發全社會對新知識的學習熱情,推動新技能的普及,同時探索社會資本積聚的新模式。
10. 「十四五」時期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方向是什麼
「十四五」時期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方向是:一是要圍繞推動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防範化解風險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突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二是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尤其要按照釐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關系的要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上取得更大進展。
三是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後勁、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要著力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增強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促進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