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全球化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

全球化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2020-12-07 07:37:01

⑴ 說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旅行和旅遊行業在歷史上經歷了哪些重要的發展

中國旅遊歷史文化的基礎理論與知識做了扼要介紹,同時做了相關的文化鏈接,以中國旅遊歷史文化中所涉及的中國文化、中國歷史、思想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傳統藝術文化、器物文化、飲食文化、景觀文化、歷史文化傳媒為內容主線,力求在明確學習目標、增強趣味性、拓展閱讀面、概括章節小結與知識點、鞏固所學知識等方面突出自己的特色。
本書注重突出人文教育,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應用性,它不僅是很好的高職高專旅遊類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以作為旅遊行業不同層次從業人員以及相關各行業人員培養綜合素質能力的培訓教材,同時也為社會各界讀者提供了一本非常好的文化科普讀物。
目錄編輯本段
第一章中國文化1
第一節文化淵源1
一、什麼是文化1
二、文化發展2
三、文化與旅遊3
第二節中國傳統文化4
一、中國文化4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5
三、中國文化的特點6
第三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7
一、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7
二、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8
三、東西方文化差異9
思考題10
第二章中國歷史11
第一節重大歷史事件11
一、民族融合11
1?黃帝戰蚩尤12
2?春秋諸侯爭霸12
3?昭君出塞13
4?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13
5?文成公主入藏14
二、政治改革15
1?商鞅變法15
2?王安石變法15
三、思想變遷16
1?百家爭鳴16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7
四、古代戰爭17
1?楚漢戰爭18
2?赤壁之戰18
3?淝水之戰19
五、對外交流20
1?張騫出使西域20
2?玄奘西遊21
3?鑒真東渡22
4?鄭和下西洋22
第二節傑出歷史人物23
一、思想先驅23
1?老子23
2?孔子24
3?孫子24
4?墨子25
5?韓非子25
二、千古帝王26
1?黃帝26
2?秦始皇26
3?李世民27
4?朱元璋27
5?康熙大帝28
三、文壇巨匠29
1?屈原29
2?司馬遷29
3?李白30
4?杜甫30
四、科技英才31
1?魯班31
2?蔡倫32
五、民族英雄33
1?戚繼光33
2?鄭成功34
3?林則徐34
第三節重大科技成果35
一、天文、歷法、地理、醫學35
1?天文方面35
2?歷法方面36
3?地理方面37
4?醫學方面38
二、農業、手工業40
1?農業40
2?手工業41
三、四大發明42
1?造紙術42
2?指南針43
3?火葯43
4?印刷術43
四、古建築44
1?萬里長城44
2?趙州橋45
3?故宮45
思考題46第三章思想文化48
第一節儒家思想49
一、孔子與儒家49
1?孔子其人49
2?孔子學說的主要內容49
二、儒家思想及發展50
1?孟子的「仁政」、「民本」、
「性善」說50
2?漢儒的「三綱五常」51
3?宋明理學51
4?現代新儒學52
三、儒家文化及名勝52
1?儒家文化之精華52
2?儒家名勝53
第二節中國道教55
一、道教的思想淵源——老子與
道家55
二、道教文化56
1?道教的創立與發展簡史56
2?道教經典與標志56
3?道教教義56
4?道教供奉的諸神眾仙57
三、道教名勝58
1?五嶽58
2?道教名山59
3?道教著名宮觀60
第三節中國佛教60
一、佛教概說61
1?佛教的產生61
2?佛教的發展與傳播61
3?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62
二、佛教文化64
1?佛教教義64
2?佛教的經典65
3?佛教諸神65
4?佛教禮儀和主要節日67
三、佛教名勝67
1?佛教四大名山67
2?著名佛寺68
思考題69
第四章制度文化70
第一節職官制度71
一、官制71
1?先秦中央官制71
2?秦漢中央官制72
3?隋唐中央官制73
4?宋元中央官制73
5?明清官制74
二、選官制度74
1?禪讓制度74
2?王位世襲制75
3?軍功爵祿制75
4?察舉與徵辟75
5?九品中正制76
6?科舉制76
三、職官文化鏈接77
1?任用制度77
2?考課制度78
3?勛賞爵位制度79
第二節教育制度80
一、教育的產生80
二、官學80
1?中央官學80
2?地方官學81
三、私學82
1?私學的產生83
2?私學的發展83
四、書院84
1?書院的產生84
2?書院制度的確立84
3?書院制度的官學化84
4?書院制度的勃興與毀禁85
5?書院特質的消失與改制85
第三節法律制度86
一、奴隸法制86
1?夏朝法制86
2?商朝法制86
3?西周法制87
4?春秋戰國法制87
二、封建法制88
1?秦漢法制88
2?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制89
3?隋唐法制89
4?宋元法制90
5?明清法制90
三、歷史上的酷刑92
1?梳洗92
2?剝皮92
3?腰斬92
4?五馬分屍92
5?凌遲93
6?縊首93
7?請君入瓮93
8?刖刑和棍刑93
思考題93
第五章民俗文化95
第一節民俗文化95
一、民俗概述95
二、民俗的形成96
三、民俗文化特徵97
第二節服飾文化98
一、服飾文化的歷程和要素98
二、服飾特點99
三、服飾的文化內涵100
第三節節日文化101
一、節日文化概述101
二、文化的特徵及社會功能102
三、中國的主要節日102
第四節信仰與禁忌文化104
一、信仰民族文化105
二、禁忌民俗文化105
思考題108
第六章傳統藝術文化109
第一節傳統書法藝術109
一、漢字110
二、書法源流111
三、文房四寶113
第二節傳統繪畫藝術113
第三節中國傳統音樂藝術115
一、隋朝以前的音樂115
二、隋唐時期的音樂116
三、宋、元、明音樂117
四、清代音樂和西洋音樂的
傳入117
五、近、現代音樂118
第四節傳統舞蹈藝術120
一、中國傳統舞蹈的歷史發展與
沿革121
1?原始社會的舞蹈121
2?奴隸社會的舞蹈122
3?春秋、戰國時期的舞蹈123
4?漢代的舞蹈124
5?兩晉、南北朝的舞蹈125
6?唐代的舞蹈125
7?宋代的舞蹈126
8?明、清的舞蹈127
二、少數民族舞蹈127
三、民族、民間舞蹈的生存與
發展128
第五節中國傳統戲曲藝術129
一、元代雜劇和南戲129
二、明、清時期的戲曲131
思考題132
第七章器物文化134
第一節古代器物134
一、古玉器134
二、古陶瓷器136
三、古青銅器137
四、古錢幣138
第二節中國工藝美術文化138
一、中國工藝美術品概述138
二、工藝美術品特徵139
三、工藝美術品分類140
思考題141
第八章飲食文化142
第一節食文化142
一、烹飪簡史143
1?中國烹飪的起源143
2?中國烹飪的發展144
3?中國烹飪的昌盛145
二、飲食研究對象145
1?中華飲食文化研究的內容145
2?中華飲食文化研究的對象145
3?中華飲食文化研究的分類146
三、風味流派、飲食民俗146
1?八大菜系147
2?民俗、食俗148
3?小吃149
四、筵宴食器150
1?筵宴的特徵類型150
2?食器151
第二節酒文化151
一、有關酒的釀造151
二、說名酒153
三、名酒的評定154
四、酒俗、酒禮155
第三節茶文化156
一、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156
1?茶文化的形成156
2?唐代茶文化的興起157
3?宋代茶文化的興盛158
4?飲茶風氣的鼎盛159
5?中國茶葉再現輝煌160
二、茶文化的內涵162
1?茶道162
2?茶藝164
三、茶葉的製作與名茶165
1?綠茶165
2?紅茶168
3?烏龍茶168
4?黃茶170
5?白茶171
6?黑茶172
7?再加工茶類173
四、茶葉的品飲173
1?茶量174
2?水溫174
3?時間175
4?品茶的禮儀175
五、茶館文化176
1?茶館的形成與發展176
2?風格迥異的現代茶館178
思考題183
第九章景觀文化184
第一節山水文化184
一、概述185
二、山水文化的共性186
1?山水崇拜186
2?山水鑒賞186
3?山水科學186
三、山水名勝187
1?名山187
2?水景觀文化的類型188
第二節建築文化189
一、概述189
1?中國古代建築的本質189
2?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特徵190
二、城市建築191
1?旅遊城市類型191
2?城市標志建築191
三、宮殿建築192
1?宮殿沿革192
2?宮殿的布局與陳設193
3?實例簡介193
四、園林建築195
1?中國園林的由來與發展195
2?中國園林的類型195
3?中國園林的特徵196
4?園林的組成要素196
5?造園手法197
五、壇廟建築197
1?壇廟沿革197
2?主要壇廟198
六、陵墓建築199
1?陵墓沿革199
2?陵園建築199
3?地宮199
4?隨(殉)葬品200
5?帝陵200
七、宗教建築201
1?佛教建築201
2?道教建築203
八、民居建築203
1?民居形式特徵203
2?近代鄉土民居類型204
九、橋梁建築204
1?拱式橋204
2?梁式橋205
3?其他形式的橋梁205
思考題205
第十章歷史文化傳媒206
第一節民族語言與漢字206
一、語言文字起源207
二、漢語言文字207
三、民族語言文字209
第二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10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211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
意義211
三、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
文化遺產名錄212
1?民間文學(共計31項)212
2?民間音樂(共計72項)213
3?民間舞蹈(共計41項)215
4?傳統戲劇(共計92項)217
5?曲藝(共計46項)220
6?雜技與競技(共計17項)221
7?民間美術(共計51項)222
8?傳統手工技藝(共計89項)223
9?傳統醫葯(共計9項)226
10?民俗(共計70項)226
四、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28
思考題229
參考文獻231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公共關系與旅遊公共關系2
一、公共關系與旅遊公共關系的含義2
二、公共關系的界定5

文化產業在中國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文化產業在我國興起的原因

文化產業在我國的興起既有經濟發展的原因,又是體制變革的結果;既受到科學技術革命的內在推動,又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所裹脅。文化產業是一個集中代表了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全球性趨勢的新興產業,在我國的興起有其必然性。

(一)收入需求結構的變化刺激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興起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產業結構開始出現重大調整的突出特徵。它同時也是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所推動的。

根據權威部門研究,改革開放20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續提高,由此導致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1978年,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是184元,到1998年上升到2972元,增長了近4 倍,每年的平均增幅達到7% 。而且,進入90年代以後,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恩格爾系數降到了50%以下,說明我國居民從總體上告別了溫飽,進入了小康。其中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到90年代末降至40%以下,開始走進了富裕時代。 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甚至超過了4000美元,開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居民消費結構中用於文化教育消費的部分越來越大,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據專家研究,自1981年至1997年,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演變經過了以生存資料數量擴張為主的"粗放型消費"階段,到生活消費需求穩定、家庭新興耐用消費品普及率迅速提高的"集約型消費"階段,最後進入發展、享受資料快速增長,更加註重消費質量的"舒展型消費"階段。第一階段以吃穿類消費為主,佔到總消費的3/4,第二階段中吃穿類支出開始下降,第三階段生活必需品支出繼續穩步下降,而服務性消費支出比重全面上升和遞增,娛樂文教支出首次超過用品類支出,將我國居民消費次序從"吃、穿、用"改變為"吃、穿、娛樂文教"。相當一部分居民群體的消費重心開始向教育、科技、旅遊及精神產品消費等領域移動。

因此,國民經濟九五計劃的完成,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重大的轉折,開始越過專家們所說的人均收入的門檻,開始顯示出消費的"脫物"傾向。發達國家的某些消費趨勢在我國也已出現,文化類消費需求在整個居民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的決定性上升,以及文化消費品市場需求總量規模的急劇擴大,成為我國文化產業興起的重要內在動因。

(二)科學技術革命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技術創新通常被認為對產業結構變化具有重大影響,這一點也充分表現在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

自90年代以來,在信息技術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我國的數字化信息技術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為耀眼的增長點。我國信息產業和電信業迅速從傳統的基礎設施領域脫穎而出,進入一個有線通訊和無線通訊、傳統電訊和計算機網路、電信產業和新聞媒體、金融服務的大規模"產業彌合"時期,成長為我國國民經濟最大的綜合性支柱產業。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提升運動為大批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新興產業群的生長提供了新的技術基礎,並反過來對一些傳統文化產業領域產生了延伸影響。近年來,信息技術產業和電信業在我國的超前發展,在我國的文化產業中造成了最為引人注目的產業關聯效應。如果對近年來我國產業界熱點問題進行一番檢視,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對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產業發展和投資熱點的關注,無不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這個大主題相關。1999年是"網路熱";2000年,信息化突入傳媒領域,引發"傳媒熱",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部門迅速"觸網",出現了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大匯流"的壯觀景象。

可以說,新技術革命與文化需求形成了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兩輪。新興產業向需求強勁且技術進步的領域,尤其是負載著高密度文化內容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已經直接導致了新興文化產業群的急劇膨脹,並迅速改變著我國傳統第三產業的格局。中國經濟結構的持續、健康發展的現代圖景已經顯現。

(三)新一輪全球化浪潮拉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無論是需求結構變化還是產業結構變化,都已經被證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國際性的普遍趨勢,但是這種普遍趨勢對於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卻具有全然不同的意義。由於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現代化的進程,從整體上進入了"後工業化"發展階段,在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日益一體化的當代,就在總的發展趨勢上為後發國家"設定"了發展道路。在信息技術產業與文化產業相關的領域,這一點表現得特別明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是新一輪全球化浪潮拉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近十幾年來,美國因率先完成了向"知識經濟"的重大轉型,一直引領著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加速調整的進程。到了90年代末,這個發展進程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有兩件事值得載入歷史。第一件事是"北美行業分類系統"的發布。該系統將信息產業重新定義為"將信息轉變為商品"的行業,不但包括軟體、資料庫、各種無線通信服務和在線信息服務,還包括了傳統的報紙、書刊、電影和音像產品的出版,而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等的生產將不再包括在內,被劃為製造業下的一個分支。這一重新定義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信息與文化產品從一般的貨物生產和服務行業中區分出來。第二件事是美國的消費類視聽技術文化產品出口達到600億美元,取代航空航天工業的位置,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這兩件事情標志著,美國已經完成了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再一次搶佔了國際性產業升級運動的制高點,國際經濟關系的不對稱格局再一次形成。

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國際格局中,信息與文化產業是發達國家最具比較優勢的產業,而大量未開發的文化遺產與巨大而增長迅速的居民文化消費能力是不發達國家最具吸引力的資源。不發達國家在經歷了廉價出口物質資源,高價進口製造成品的不平等國際經濟關系歷史後,又可能經歷廉價出口文化資源,高價進口文化產品的新的不平等國際經濟關系。

我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了這一發展趨勢,並在加入WTO的談判過程中,在制訂我國當前傳媒體制改革的政策時充分考慮了這個大背景。加速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加速發展與新興的信息技術相關的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業,已經成為我國深化改革、應對入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戰略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只有奮起迎接挑戰,認清國際上文化產業迅速崛起的現實,迅速制定我國自己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迎頭切入世界經濟的前沿,積極參與新一輪國際分工,才能在當代國際經貿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改革啟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表現出制度性啟動的特點。20多年的持續經濟增長、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結構的變化、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全球化浪潮的拉動,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積蓄了大量"動能",形成了一定的"位勢",這時制度創新和改革的深化,就會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打開"閘門",令其匯入國民經濟發展的洪流。

以制度創新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從而啟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新的世界性發展趨勢。根據對各國傳媒體制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研究我們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美國到歐洲,發達國家已經基本上解除了通信業、傳媒業、信息業之間傳統的行業管理壁壘,完成了適應傳媒手段匯流的制度創新,目前正在進入針對傳媒內容的制度創新時期。隨著世界各國紛紛拆除其自身的傳媒行業壁壘,以及國家間的關稅壁壘,一個超越民族國家的文化內容市場正在形成;信息產業的全球化已經成為現實,文化產業的全球化趨勢正在凸現。如何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各國發展戰略制定人員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深刻而廣泛。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轉變勢必要擴展、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國實施國民經濟八五和九五計劃,營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環境和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基本格局形成的同時,對原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已經啟動,這些重要的改革措施逐步地放開了文化市場,減少了國家的財政補貼,改善了文化事業單位的條件,豐富和活躍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增加了國家的稅收,促進了精神文明的建設。

文化部所屬文藝院團的體制改革早已在進行,極大地活躍了我國的演出市場;旅遊管理體制的改革也對於我國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臨近加入WTO,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報刊業"治散"、"治亂"和行業歸口管理改革啟動了文化產業的宏觀產業結構調整,組建"報業集團"、"出版集團"、"廣播影視集團"則開始了文化產業的微觀產業組織創新。中國的文化產業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波瀾壯闊,蔚為壯觀。

⑶ 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 急需!!!!!!!!!!!!!!!!!!!

在冷戰時代結束之後,美國作為一個文化產業大國的地位冉冉升起,人們驚呼——難道世界文化已經「美國化」了嗎?這究竟是一種文化「全球化」,還是一種「文化帝國主義」?如果是文化「全球化」,那是否就是一種「美國製造」的全球化?如果是「文化帝國主義」,那麼,美國文化究竟能否代表一種文化「普世主義」?進而帶來的思考是,為什麼美國這個只有幾百年文化史的國家可以利用全球的文化資本,而中國這個千年的文明古國卻用不上?這裡面的深層原因在哪裡?
從「他者」地位對這種文化同質化的憂慮,恰恰證明了美國文化已佔定了全球文化輸出的高地,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全世界的霸權地位。這不僅是由於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變革(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不僅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充分擴張(美國領導著全球經濟浪潮),而且更有其文化自身的意義。尤其是近些年來,美國文化產業的經營總額高達幾千億美元,其中,好萊塢的巨制電影、三大電視網的娛樂節目、時代華納的流行音樂更是侵佔了營業額的大頭。在每年美國商品的出口項目當中,文化產業視聽產品的出口額(緊隨航空業和食品業之後)總是名列前茅,它同時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就拿紐約市來說,唯一能與華爾街的經濟效益抗衡的恐怕只有文化產業了,每年就約有上百億美元的資金在文化市場中流通。由此可見,在美國文化產業所需的成本中,無論是資本的投入和產出,還是技術信息抑或人力資源,都在全世界獨居榜首。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美國文化產業何以雄霸全球呢?從各自的領域出發,經濟學家、政治學者和文化學者或許都會提出自己的答案。但他們都不會否認,這種產業霸權地位的取得是由商業、外交、政策、技術和文化等各種因素雜糅在一起而共同成就的。

(一)自由經濟與跨國資本互動

文化產業,首先就是一種產業化的商業形式,它必然受到整個美國經濟的統領和牽制。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尤其是柯林頓政府上台後,美國特別倡導一種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這就為文化產業的擴張提供了經濟基礎和政策支持。或許可以這樣說,自由主義經濟就是支撐美國文化產業的構架。與此同時,文化產業所產出的是一種文化,因而,「資本主義,從消費文化的視角看,就不僅僅是個經濟系統,而且是一種幾乎使每種事物都服從於消費的文化」。[①] 可見,文化產業所遵循的是一種「文化經濟學」原則。

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在美國執政者看來,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大勢所趨,而美國更應該在其中成為領銜者。歐美執政的新保守主義政黨、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人們,都竭力為這種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搖旗吶喊。跨國公司的經營者、發達資本主義的政治領袖,他們異口同聲地為這種資本的全球贏利而喝彩。他們都認定,經濟全球化會促進整個人類的福利的巨大發展,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會從中收益,它不僅會實現經濟上的「雙贏」,而且還會帶來政治和文化上的「互惠」。在這些倡導者的聲音背後,自由主義的經濟模式是主導性的。在2000年召開的達沃斯國際會議上,美國總統柯林頓堅定地認為,全球化對每一個參與夥伴都是福音,全球化打破了國家間的壁壘,使經濟運作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他的論據是,過去幾十年中,只有推崇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國家才真正獲得了成功,才能踏上富裕之路,「開發市場」和「自由貿易」是促使全球繁榮的最好方式。[②] 這是對美國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最佳表達,它暗含的意義是:要想全球化就要經濟自由化,經濟自由就要順應市場規則來行事,而美國則自然能以其強勢經濟而在所謂的「自由競爭」中占據主導。

就在同一會議上,形成尖銳對峙的是,印度尼西亞總統卻激進地表示「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全球化的陷阱」。會議的東道國瑞士聯邦主席奧吉也清醒地旁觀道,許多人對經濟全球化抵觸,是因為它造成了貧富差距的越來越大。這些批評全球化的人士認為,全球化進程帶來的好處過多地流向了發達國家,而且制定的游戲規則的是那些富裕國家。本來全球化應該是世界大同,但現實卻是金融市場對一個個經濟體的蹂躪,外國競爭對手擠垮本國企業,以及發達國家所做的決定把一個個社會搞得翻天地覆。這些異議的聲音,主要來自那些人口佔多數、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他們迥異的立場與歐美諸國形成爭吵之勢。他們的論證邏輯就是:全球化,究其實質是一種美國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就是美國的經濟侵略。

文化問題也如出一轍,但卻有其特殊的地方。有趣的是,對美國文化全球化意見頗大的,反倒不是那些第三世界國家,而是那些歐洲盟友和美洲鄰居,它們倒具有更高的文化自覺。1998年6月,在加拿大的渥太華召開了一次由19個國家聯合參加的會議,會議的參與者既包括英國這樣的歐洲文化大國,又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這些近鄰國家,議題就是討論美國文化入侵的問題。從策略上來說,該次會議的主要探討了——如何減少由降低貿易壁壘而帶來的外國文化入侵。在此次會議不久之前的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也曾召開了一次主題相近的會議,該次會議迫切希望在「多邊貿易協議」中增加關於文化產品的特殊條款,甚至將文化產品從這一全球貿易協議中刪除掉。這就形成了美國一家與其他國家相互對峙的觀點,在美國的眼光看來,對文化這種特殊的資源需要設置壁壘嗎?答案是否定的。但實質上,如今的文化資源在早已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經濟資本,在處於下風的諸國看來,至少對文化產業實施貿易限制是必需的。好像惟獨在文化問題上,山姆大叔失去它所有的經濟聯盟和政治盟友,而幾乎成為孤家寡人。這又是為什麼呢?顯而易見。美國要求將自由經濟的策略在文化產業領域照常適用,認為自由貿易是民族國家間協同的最基本原則,文化當然不能逃離在外。而在反對國家名單中,既有那些支持經濟自由的「高生產—高消費」國家,例如法國首倡著名的「文化例外」原則,從而試圖將文化排除在貿易自由之外;又有那些對自由貿易持保留態度的低消費的國家,它們更多是訴諸於一種政治的呼籲。恰恰是這些文化上的反美呼聲,折射出美國文化產業在全球取得的文化霸權是多麼的強大!

然而,美國文化產業的神話就是美國經濟「自造」的嗎?商業事實恰恰提供了相反的答案,美國文化產業的投資者,無論是好萊塢的電影製片廠還是流行音樂的唱片公司,其實都是以外來跨國資本為主的。這就涉及到美國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學問題。德國著名社會哲學家哈貝馬斯曾在1997年做過一份報告,他認為全球化是「世界經濟制度的結構性轉變」,主要依據於國際貿易、金融市場、跨國公司、高技術產業等層面的不同指標來運行。[③] 依據於此,我們來勘查美國文化產業之所以雄霸全球的主要經濟原由。

首先,在對外貿易方面,美國文化產業依賴於國際貿易的全球互動的趨成,這是美國文化產業最具優勢的方面。

只要一想到經濟全球化,人們自然就會想到商品「賣」的方面。的確,美國文化產業給人最初的印象就是美國文化商品的四處泛濫,好萊塢的大製作電影、FOX的電視新聞、MTV頻道的流行音樂、《時代》雜志封面、ESPN的體育直播、廣告形象和包裝形式、牛仔褲風格......都被打上了「美國製造」的商標。而且,這種文化商品的傳播又跨越了地域時空的限制,在地球衛星的覆蓋之下,可以說五大洲的每個角落美國文化都能達及,難怪根據1994年的報道美國CNN電視網已經在南大西洋上的聖核勒拿島(或許是世界上最後的一個偏僻的角落)上著陸了。但是,由此就得出結論說,這是美國文化產業單向輸出的結果,恐怕還為時過早。因為,國家貿易本身是個雙向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貿易的互動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哈貝馬斯說得好,「市場全球化」的第一項指標就是「國際貿易,尤其是工業產品貿易在不同區域市場上的地理擴展和相互影響的加強,促使各國國民經濟日益依賴於世界經濟。同時,貿易的內涵發生變化:新的信息通訊技術的應用使勞務貿易國際化,使遠距離的生產、倉儲和消費成為現實」。同理可見,美國文化產業的全球化首先就是指文化貿易在世界范圍內造成的文化相通與流動,這是一個不平衡的過程,主要是美國以其文化產業優勢向那些文化低勢國家傾銷。與此同時,美國仍是一個較大的文化進口國,比如美國每年要向國外購買20億美元的西班牙歌曲,美國西班牙語電視節目的市場空間也頗為巨大。而且,由於語言和風俗的民族差異,並不是所有的美國文化商品都能在其它國家取得市場成功,這里還有一個本土化過程中文化強化與弱化的問題。但美國文化產業在全球貿易中的確是最大的贏家,它的霸權地位至今在世界上無可匹敵,這種霸權所依賴的首要就是全球化的貿易。在美國文化產業的製造方面,整個文化產業也並非是完全「國產」的,而是特別依賴於「勞務貿易國際化」。近年來,由於美國本土的製作成本日益升高,因此很多文化產業都在本土創作的同時,將錄像製品拷貝之類的工業遷至那些低成本的國家去完成。這就使得美國文化產業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全球貿易輸出,以供全世界的更多消費大眾去消費;另一方面則是全球文化生產,以使美國文化產業投入再生產。最近的例證是,美國電影業已經開始把生產製作移至本土之外,以降低電影製作的巨大成本,同時利用第二市場試圖通過隨機價格來增加收入,這便是一種全球生產與銷售一體化的商業策略。

其次,在資本支持方面,美國文化產業依賴於金融市場的全球緊密流動,這種依賴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的。

所謂經濟全球化,主要是指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相互關聯、相互促動、相互融通,從而趨成世界化之經濟整體的過程。具體來說,經濟全球化就是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的相通與互動,是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的全面形成以及資本、商品和人員等自由流動的跨國化。其中,全球化的金融市場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它的全球化的程度最深。美國文化產業便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如若沒有大量資金的投入,整個文化產業的運作便無從談起。哈貝馬斯指出,「市場全球化」的第二項指標就是「金融市場的全球網路化推動了短期投資,加速了資本流動,致使流動性成為增強的資本更容易擺脫各國稅務部門的監控;各國政府本身則遇到國際貿易的壓力,後者能對利率和預算作出反應。」只有在金融全球化時代,美國文化產業才能獲得了更大的資本來源,從而在國際市場上繼續立於不敗之地。事實證明,近些年來美國好萊塢影片的製作成本越來越高,那些更重人文內涵的小製作影片則受到排擠,大製作影片的投資達到了天文級的數字。那麼,這些膨脹的資金必定被製片商轉嫁給市場的資本融合,依靠強有力的金融市場來支撐美國電影產業。只有在這個時期,才能出現象《泰坦尼克》這樣的超億美元的大手筆,當然,面對全球票房的18億美元的總收入,這一投資又是小巫見大巫了。而這種大收益,較之普通商業盈利更為巨大和迅速,這更加劇了投資者對美國文化產業的信心,大投資的持續使得文化產業在美國經濟總產值中的地位居高不下。而且,「國際金融在80年代成為一項有巨大創造性的業務,有許多新的、常是大膽的發明設施和一些新市場的創造。在此工作不僅需要技術設備的良好狀況,需要新型的經驗,還需要非常專業的跨國的亞文化。在這些亞文化中,這些發明可以傳播,被人們接受、獲得成功,直至被購買」[④] 美國文化產業不僅受益於各種發明設施和市場創造(如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對電腦特技的利用),而且依賴於全球亞文化群體的共同支持(好萊塢網羅了世界各地的IT人才),這些都與金融全球化密切相關。

再次,在運作機制方面,美國文化產業依賴於跨國公司的增多及其外來投資的增長,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如今的美國文化產業更多是由跨國公司來運作的,而這些跨國公司的大部分又都不以美國為主體。這似乎是一種悖謬:美國文化產業既然背靠跨國公司從全世界獲利,但最終控股的公司卻掌握在其它國家商人的手中,雖然對國家而言美國仍是最大的收益者。在好萊塢最具實力的電影製片廠之中,哥倫比亞三星(Columbia Tristar)的老闆是日本的sony公司,福克斯(Fox)的老闆則是澳大利亞的新聞集團(New Corporation)。在流行音樂產業部門更是如此,除了美國的WEA公司之外,更多在美國市場上賺取鈔票的是日本的Sony、荷蘭隊Polygram、德國的BMG、英國的Thorn -EMI公司等等。難怪哈貝馬斯認定「市場全球化」的第三項指標就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歸因於跨國公司的增多。這類公司在作決策時日益不依賴於所在國,因為它們能夠採用新的撤資辦法(並以此相要挾)。」顯然,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各種生產要素以越來越大的規模、越來越快的頻率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重新配置,各國和各地區越來越被納入到不斷擴大的、日漸統一的世界市場經濟之內。美國文化產業得此風氣之先,它的電影與音樂等產業部門對外來資本的依賴尤甚。在外國某些學者如黑默林看來,「文化同步化的過程與資本主義的擴散,兩者自有關聯。......跨國公司是主要的玩家:『當代文化同步化的主要代理人,主要是大多數來自美國的跨國公司,它們設計了模擬全球的投資計劃與營銷策略。」[⑤] 但他們並沒有看到文化產業中的跨國公司很大部分都是非美國籍的,但這些跨國公司又都是受美國所馴化和支配的。美國文化產業的商業神話,背靠的不僅是國內資金的集中,而且更有賴於外來投資的激活和推進。

此外,在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方面,美國文化產業還依賴於文化人才與高新科技的輸入。這種勞動崗位出口和大眾傳媒的互動,在以下部分中將得到論述,這里恕不贅言。但毋庸置疑的是,美國文化產業霸權的獲得,主要依靠的是對外貿易的全球化、資本支持的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商業運作,經濟因素對文化產業而言是首要的和基礎性的,這是一種全球化的「文化經濟學」。

(二)開放戰略與政治權利運作

雖然,美國文化產業以一種「文化經濟學」為基石,但它同時又相關於一種「文化政治學」。因而,對美國文化產業進行一番「政治文化」的考量亦是重要的,特別是解析美國獨倡的文化戰略更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所謂「政治文化就是指政治對文化的影響和文化對政治的影響。更專業地說,政治文化包括在社會的政治秩序中扮演角色的價值、信仰、觀念和實踐。」[⑥]

眾所周知,絕大部分的國家都設有專門統管文化事業的政府部門,那些政治一統型國家自不待言,即使是按經濟自由軌跡運行的國家如英法也是如此。反而,象美國這樣的政府職能完善的文化產出大國,卻單單沒有所謂的文化部。 「雖然各種(包括國家和亞國家)政府是文化政策形成的基本場所,但私人提倡也可能非常重要,在一些國家(例如美國)可能是最為重要。此外,獨立的組織,即非政府組織藝術家協會等,在政策形成過程中也可能具有影響力。近年來許多國家中經濟活動向私人方面的轉移,表明在文化政策的形成過程中,需要在政府、公司和社區外加入新成員,因為過去純粹以國家為基礎來制定文化政策的方法,已被更廣泛的跨地區和多層次的方法所代替。」[⑦] 更辯證來看,文化的「自律」發展仍需政策法規之類的「他律」來規約,只有在一定引導和限制的基礎上,文化才能獲得更健康的發展。但是,文化問題確實更具有全球性,文化政策的制定在某種程度上還要超出單純國家的限定,尤其在全球化的時代更是這樣。美國則是以一種極端的形式出現的,在政府職能上闋失文化之維,在文化政策上看似「無為而治」。

這在美國看來,自有其一套貫徹到底的邏輯:他們聲明之所以不設文化管理部門,甚至不制定文化政策,就是為了保護言論自由和產業自由。其實,以美國高仰著的眼光,是根本看不到那些邊緣化國家中文化問題之凸顯的,他們還感受不到那種民族文化受傾軋的危機,因此美國自身無需文化保護的策略。這就是中心與邊緣的不同的文化感知。然而,這種表面上沒有策略本身不就是一種文化戰略嗎?這種「無策略的戰略」不就是一種更有效的「無法之法」嗎?的確,美國這種開放的文化策略隱匿了更深層的意識形態性。這一國度盤踞著全球文化的制高點,本身就是全球文化游戲規則的操縱者。它即使無需任何一種文化政策,任憑文化產業隨著市場規則來獨自運轉,也會在全球市場中獨占鰲頭。實質上,這是一種更深層、更有效的文化霸權戰略。美國由於在文化產業上具有經濟主導性,因而,他們反倒無需文化上的特權,而只需其它國家和地區不設置文化保護之類的障礙即可。他們深知,自身不設文化監管部門也是一種表率,假若其它國家的政府也如法炮製,那美國將無疑是更大的受益者。由美國自身文化霸權所決定,在同樣多方位開放的文化市場之間,美國的巨大壓強必定使其文化向其它國家滲透和轉移,而根本不必擔心自身受欺的問題。這種驅除了文化限制的自由市場訴求,會為美國文化產業大開方便之門,其實就是要求文化服從於市場。這樣,美國的貌似空白的文化策略也就轉化為一種市場策略了,它是一種高度的「開放戰略」。

在全球化的時代,健康的文化策略就應當在政府與非政府之間取得平衡。除了傳統的政府間的文化交流之外,各種跨國運動和國際組織、亞社會和種族團體、跨社會的准團體、跨國公司和其它產業之間的夥伴關系,在文化政策中佔有愈來愈主要的位置。在當今美國,例如傳播者協會、文化組織者協會,藝術家協會這樣的專業群體和組織,它們的活動由於以籌款(而非贊助)形式進行從而獲得了獨立。但完全規避掉政府的治理,就會徹頭徹尾地遵循市場規則來運行,勢必會造成市場對文化的操縱,美國文化及其產業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對其它國家而言,全球化的開放文化市場是一把雙刃劍,它或許可以產生創造性的積極影響,亦可能帶來相反的社會文化效果。這就要看,接受者對美國文化是消極的認同,還是真正的掌握了。但有一點是無可非議的,那就是要對美國文化產業(及其對地區文化的影響)採取辯證態度,趨利避害,以便制定相應的文化政策來保證文化生長和經濟繁榮。

美國政府雖然沒有文化部門,但卻對文化產業給予了鼎力的扶持,否則美國文化產業也不會具有如此龐大的規模。然而,這種支持是並非是(來自政府)自上而下實現的,而是自下而上來完成的,政府只是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和嚴格的法律保障。在這種自由和安全氛圍的促進下,美國對文化產業採取的是多方投資和多種經營的方式,鼓勵非文化部門和外來資金的投入,難怪美國文化產業在世界上最依賴於境外的投資了,這凸現在美國文化產業經營的跨國化上。而且,只有這樣的投資環境才能吸引更大的投資,才能使流動的資本繼續集中在文化產業中尋覓商機。其實,美國政府仍沒有忽略對文化的政策性支持,他們用於資助文化事業的經費亦有嚴格的審批程序,先由政府核定,再由議會審查批准。如果政府和議會就某一文化議題產生爭議,那麼,法院將出面對沖突予以裁決。顯然,「三權分立」原則在文化領域亦貫徹到底了。在1999年,紐約市政府就曾為500個藝術團體撥款1400萬美元,以資助它們為市民的公共生活提供服務。美國政府更注重的是文化及其產業是否合乎法律的規范,凡是違法的政府有權給予取締,而對侵犯知識產權(如盜版)的行為更是嚴懲不怠。當然,美國這個法治國度對文化也有道德的監督,比如電影的等級制和MTV的監察制等等,在影視中對性和暴力的描寫到底要佔多大比重,一直是美國社會樂此不疲的爭論焦點。

在經濟支撐之外,美國文化產業帶有不可避免的政治因素,人們因此將其帶來的文化後果命名為一種「文化帝國主義」。顧名思義,「文化帝國主義」是文化話語與政治話語的結合,它強調的是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大國藉助文化產業來輸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這一話語的言說具有多種途徑,根據湯林森的分析,文化帝國主義既是「媒介帝國主義」的一種話語,又是一種「民族國家」的話語,既是批判全球資本主義的一種話語,又是對現代性的一種批判話語。[⑧] 可見,無論是大眾傳媒還是全球經濟的視角,無論是民族性還是現代性視野,這些話語形式都是力圖站在(或本已站在)文化霸權主義之外,對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的文化強權採取了一致的批判態度,盡管出發點各不相同、內外有別。在根本意義上,我們所說的「文化帝國主義」是相對於早期帝國主義而言的,它不同於列寧意義上帝國主義時代的武力征服和政治干涉,而更加註重資本主義文化模式的入侵。簡言之,文化帝國主義就是以文化取代武力、政治手段的帝國主義,它是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畸形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現,僅僅動用武力來貫徹自身意志往往只能短期收效,而通過推行文化戰略來控制對方的文化才是長久之計。特別是文化產業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大量傾銷,已經成為美國最重要的文化滲透的手段,它在鶯歌燕舞中來實施文化侵略。這類文化滲透具有潛移默化性,它不強求外在的同一,而是通過使人們「心嚮往之」的方式對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道德信仰主動認同。從文化輸出來看,這種「主動」其實是一種「被動」,亦即對資本主義文化價值觀的被動服從,心甘情願地成為文化產業的順民。這樣,推行文化帝國主義的國家不僅在全球范圍內賺取了金錢,而且通過文化輸出鞏固了自身制度的統治。

在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退居次席後,美國成為在世界上領導文化帝國主義的超級大國,它不僅倡導的聲音最響而且從中收益最大。美國當選政府很早就意識到了文化在其全球戰略中的份量,文化產業既是商業的搖錢樹又是政治的傳聲筒。早在1964年,就出版了這樣一份美國的外交事務委員會的報告——《贏得冷戰:美國的意識形態攻勢》,其重點是指出:「在外交事務中,有些目標通過直接和外國的人民接觸能夠比和它們的政府接觸更好地達到,在今天,通過通訊技術和工具的中介,有可能接觸到其他國家人口中重要而富有影響力的那部分人,從而給他們傳達消息,左右他們的態度,甚至能成功地促使他們採取某些果斷的行動。然後,這些團體就有能力對他們的政府施加相當大的影響。」雖然冷戰時代已經基本結束,但精明的美國執政者仍然看到了文化侵略在全球范圍內的功用,文化霸權從政治強權中脫胎出來。正如後來的一位美國政府的高參亨廷頓所見,也就是1993年發表的聞名遐邇的《文明的沖突》一文所表述的,冷戰後國際沖突的起因可以定格為一種「文明的沖突」,它將在歐美文明與儒教文明、伊斯蘭文明之間凸現出來。[⑨] 雖然,冷戰思維在這位哈佛大學教授腦中仍在繼續,但它的確看到了美國霸權在新時代的轉型。可以說,美國的全球戰略在從「強權性的霸權」向一種軟性的「滲透性的霸權」轉換。這不僅是美國自身權衡利弊的政治抉擇,而且也是冷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造成的。

實質上,美國倡導的文化帝國主義具有復雜的「縱橫結構」。一方面,就美國與以第三世界為代表的國家群體關系而言,美國文化帝國主義與這些國家形成「縱向」的等差關系。美國文化試圖控制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的文化生活系統,從而重塑受動群體的價值觀念、行為准則甚至社會身份,這是一種巨大的不對稱性。但另一方面,美國這種文化帝國主義還與那些發達國家形成「橫向」關聯,在冷戰之後這種關聯更加趨於一種互惠和雙贏。也就是說,不同於傳統霸權那種此消彼長、惟我獨尊式的爭奪,美國的文化霸權在同路者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向心力。面對美國的自由主義策略,那些與之差距不大的次等強國更自願地接受美國的文化領導,從而形成一種較為透明的權力制衡機制。但在20世紀九十年代後,美國與這些協同國之間的文化矛盾也日益加深,法國和加拿大政府公開聲明對美國文化產品(好萊塢大片、搖滾音樂等)採取抵制。盡管這種表態只是文化保護的一種姿態,絕非與美國文化的決裂,但全球文化帝國主義系統的確處在一種變動的格局之中。這樣,美國就受到了縱向和橫向兩類文化的反擊,美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竟然有一種孤軍奮戰的性質。

從權力的視角看,美國的文化霸權是一種意識形態統治的工具,是美國輸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手段。根據伊格爾頓將「權力」概念加入「意識形態」概念中的新解說,所謂「意識形態是由權力迫切之需而產生的或被扭曲的一種思想形式......意識形態是各種話語的策略,它對統治權力會感到難堪的現實予以移置、重鑄、抑或欺騙性的解說,它竭力使統治權力得以自我合法化。」[⑩] 可見,意識形態與權力壓抑是緊密相連的,這種福柯意義上的「權力」在文化控制中形成一種四面擴張、無所不在關系網路,從而自下而上地支配著被控制者。美國文化產業就是如此,它在全球實施文化控制到哪裡,就同時將權力網撒播到哪裡。這種支配性的文化滲透甚至是無意識的,比如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崇洋心態往往就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相比較而言,美國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控制更為深入和強化,而在與之協作的次等強國中實現的則是一種文化的驅趕,亦即通過商業力量用自身文化占據對方的市場。但無論怎樣,美國文化霸權中的權力控制卻始終是無所不在的,它表現出一種文化政治與文化經濟學相結合的雙重問題。

最後,援引詹姆斯·彼得拉斯在《二十世紀末的文化帝國主義》開篇所說的一段話,來作為這種政治經濟學分析的結束語:「美國文化帝國主義有兩個主要目標,一個是經濟的,一個是政治的。經濟上是要

⑷ 關於動漫產業園

21世紀,當國際經濟貿易進一步全球化和自由化,文化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經歷了全球化、結構調整和重新整合後,文化產業尤其是動漫產業正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重新集結,並朝著規模化、集約化、壟斷化的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各地已建成數十家動漫產業園區,成為各地發展動漫產業的領頭羊。其中落戶番禺的華創動漫產業園總投資近30億元人民幣,佔地面積1118畝,總建築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建成後可容納上千家企業進駐,推動動漫產業在創意、研發、生產、展示、銷售各環節的全面發展,儼然已成為番禺動漫遊戲產業的領軍者。
依託番禺得天獨厚的動漫遊戲產業基礎,華創動漫產業園以「全球動漫全產業鏈平台」為核心定位,以打造「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第一城」為遠景目標。園區一、二期佔地408畝,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包括56棟企業總部基地、14棟研發展示中心和1棟七層研發大廈、生活服務中心和商務酒店等。園區實現統一配套管理,提供24小時智能安保、清潔綠化、維修保養等全方位服務;提供一站式工商行政辦理服務;提供國際物流、銀行、電信、超市、餐廳、員工宿舍、園區巴士等配套設施,從生產、辦公到生活娛樂各項服務保障一應俱全。
為促進中國動漫遊戲產業向「創造業」升級,華創動漫產業園致力打造創意研發、資源整合、推廣交易三大服務平台,引領番禺動漫遊戲產業成為全球游戲產業引擎。
平台一:創意研發平台
與政府、科研機構、各高校合作共建動漫產學研基地、游戲研發公共服務平台等創意平台,為企業加強技術交流、提升研發速度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定期舉辦行業高峰論壇、專家座談等,加強企業與國際信息化交流。
平台二:資源整合平台
政策資源整合——整合政府三大扶持政策:發放牌照、租金貼息、稅收優惠,為入園企業保駕護航;融資資源整合——與東莞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入園企業提供無抵押全額租金貸款等融資新品種,減輕企業融資負擔;人才資源整合——構建大學生精英創業中心、定點實習基地等,為企業吸納和培養復合型人才提供理想平台。
平台三:推廣交易平台
建立專業的門戶網站、發行行業期刊雜志,舉辦動漫遊戲嘉年華、動漫創意成果展、動漫原創大賽等活動,為動漫企業構建一個多元化的宣傳推廣和交易平台,搭建永不落幕的動漫遊戲廣交會。
目前項目已得到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 2010年9月16日,在廣州市貢兒珍副市長主持的文化產業座談會上,特邀華創進行專題匯報,得到與會領導們的肯定與期許,華創動漫產業園將有望成為廣州市申請「國家網路游戲動漫產業基地」的重要組成之一。

⑸ 文化產業向創新要生產力是什麼意思

談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重要性處在當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當代中國文化,發生了歷史性的重大轉折。文化變革的現實對文化理論與實踐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政治、文化與綜合國力、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和溝通、當代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的興起與發展等問題都與發展文化生產力密不可分,文化和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兩翼,是社會系統的兩大子系統。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脫離人或文化背景的發展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發展。文化的融和、交流與整合有利於改善經濟行為,提高經濟效率,因此,發展文化生產力在當今世界顯得格外重要。
1.現代文化生產力發展面臨的挑戰全球化、信息化是當代不爭的事實,更是21世紀的主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主線,也是全球進程中的基本動因。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現代文化生產力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
1.1文化的全球化挑戰
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種更為感性的全球化,它是指不同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觀念意識的相互認同、相互滲透、相互吸收,從而呈現出文化發展的某種同一化的趨勢。文化的全球化首先表現為文化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的傳播與交流。其次,文化的全球化表現為新文化觀念與思維方式的生成與發展。這種新的、以人類整體為對象的文化觀,是文化全球化中的更為本質的東西,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1.2文化與經濟的同生、互動和一體化的挑戰
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決定文化的發展;文化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支配和影響著經濟的歷史運動。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文化活動,都具有文化意義,同時也就使得文化本身從它一開始就內蘊著經濟因子,而經濟也內蘊著文化的因子。文化信息和經濟作為人的生命行為和生命存在方式的過程和體現,統一地存在於同對象之中,即文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在經濟中存在,就連人類文明進程中所形成的經濟結構,都是人類文化生長的物質表現形態,這就說明了人類社會在生長的過程中,文化和經濟的同步性。歷史上每一次經濟結構的革命性變動必然伴隨著一次巨大的文化革命,同樣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又必然給經濟結構的革命以歷史趨勢的指引,因此說文化信息與經濟的發展是同等重要的。

⑹ 閱讀材料並回答問題材料: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直接推動下,世界各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目前,美

(1)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4分)
(2)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自身經濟安全必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4分)
(3)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何提升中國文化競爭力,不能不引起當代中國青年的深刻思考。(4分)

⑺ 如何看待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產業的

文化全球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觀念全球化,具有客觀必然性、歷史動態性和全面開發性的特徵。
文化民族化和文化全球化是一對矛盾,對於文化民族化,人們比較認同,但對於文化全球化,人們的歧見頗多,因此,有必要在此強調說明。
一、文化全球化的含義
文化全球化亦可簡稱 「全球化」,是指在全球經濟、政治、觀念的交流、交換、交往日益發展的情勢下,世界各國之間在經濟、政治、觀念等諸多領域內不斷加強合作,形成了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共同行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及其趨勢。全球化本質上是超越任何民族、地域、國家制度的限制,使人類活動越來越高度社會化的歷史過程。
二、文化全球化的內容
文化全球化的內容十分復雜,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基本方面:
(一)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礎、動力、主導方面和最主要的內容,它是指各種物質文化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流動以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的最佳配置,最終形成投資、生產、貿易、市場、金融全球化的過程。其具體內容包括:第一、生產全球化。從20世紀以來,由於科技革命和科技創新的推動,各種生產要素大規模、全方位地跨國界流動和配置,在全球化范圍內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分化、細化和體系化,從而使全球的生產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生產活動,僅僅是構成全球生產整體的一部分。第二,金融全球化。「二戰」結束以後,受市場需求和投資利益的驅動,大量的貨幣在發行國之外廣泛流通,國際金融資本的巨量積累和高速流動促進了國際金融組織的形成與發展,國際貨幣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在國際金融合作與協調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國際金融市場形成並對各國金融形勢產生著愈來愈大的影響。第三,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謂「跨國公司」,是指在本國設立總部,而在其他國家廣泛地設立分支機構,進行跨國越國界的生產經營活動的國際性特大企業。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跨國公司日益成為國際經濟領域里的支配力量,從而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因此,美國著名學者索羅斯將經濟全球化定義為:資本的自由流動和全球金融市場及跨國公司對各國經濟日益加強的支配。第四,世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當代世界內市場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統一大市場,其重要特徵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並日益融入國際統一市場之中,各國的國內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統一大市場的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國際貿易組織的形成並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發揮組織者和領導者的作用。世界貿易的規模急劇擴大、市場規則的全球統一、市場組織的全球調節、市場結構的全球包容和市場交易的全球發展等等,這些都構成了世界統一大市場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政治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對國際政治力量的結構和國際政治關系的演變也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基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引起各國政治交往的范圍的日益擴大和程度日益加深,出現了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相互滲透,國際組織和國際協調力量起著愈來愈大作用的趨勢。各國政治生活也隨之遇到了愈來愈多的相關性問題,比如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凸現了各國政治生活的共同性。這就是所謂「政治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實質上是一個全球政治協作化的過程,首先表現為各國政治行為的全球協作。由於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出現了諸如環境、資源、出口、國際犯罪、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各國政府所面臨和關注的共同問題日益增加,需要政府間協商對話、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項目更是急劇上升,這是政治全球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政治全球化的重要條件。其次是法律國際化和各國政策的全球協調。隨著世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國際貿易活動的日益頻繁,人類不斷跨越空間障礙以及社會制度和觀念形態等方面的障礙。各國法律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充分的交流、溝通,彼此之間需要相互借簽和吸收優秀法律成果,在法律理念、法律價值觀、執法標准與原則乃至於法律監督等方面達成了更多的共識,被各國政府普遍承認的國際法內容日益豐富。從國內層面看,各國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出現了一股以市場為導向的法律改革浪潮,努力使國內立法與國際通行法規接軌,以保證資本的跨國界自由流動和世界范圍的貿易自由。在國際層面,以聯合國為主幹的全球性國際組織在國際立法和執法活動中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通過的以保障市場准入為核心的《服務貿易總協議》(GAT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協議》(TRIMS)可以說是法律全球化的典型例證。同時,各國的政治行為和經濟政策也必須符合國際條約、協定和規范,從而出現了各國政策全球協調的趨勢。第三是政治文化的兼容性日益增強,具體表現為各國在政治心理、政治觀念、政治態度上的相互認識、相互理解、相互滲透、相互認同的程度逐步加深,其政治文化的共同性因素日益增多。
(三)觀念全球化
所謂觀念全球化,即精神文化全球化,相對於經濟、政治全球化而言,也可以稱為狹義的文化全球化。觀念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反映,表現為各國之間,各民族之間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相互傳播、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認同、相互融合的過程和趨勢。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極大地促進了精神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對精神文化全球化的推動作用更為明顯。隨著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國際資本的全球流動,統一世界大市場的形成以及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加上現代大眾傳播媒體的大力推動,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之間必然在全球范圍內發生交流、碰撞、吸收、融合,各個民族優秀文化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流與共享,從而形成並加速了精神文化全球化的趨勢。精神文化全球化的實質是全球觀念文化整合化。所謂觀念文化整合化是指不同類型文化之間的互補共處與和諧協同,作為文化全球化重要內容的精神文化整合是一種全方位的整合。從地域上說,包括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整合;從民族屬性上說,包括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整合,從主體層次上說,包括個體文化與群體文化以及人類文化的整合;從文化性質上說,包括自然科學文化與哲學社會科學文化的整合;從文化內在結構上說,包括各國和各民族在價值觀、思維方式、知識結構諸方面的整合等等,所有這些文化整合,構成了精神文化全球化的基本內容。
總之,文化全球化是由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觀念全球化三個基本方面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礎,政治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保障,觀念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靈魂,三者互為條件,辯證統一,不可分割。
三、文化全球化的特徵
文化全球化具有客觀必然性、歷史動態性、全面開放性等基本特徵。
(一)文化全球化具有客觀必然性
文化全球化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和時代潮流。從根本上講,文化主體之間的聯系是生產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觀趨勢,作為文化全球化基礎的經濟全球化則是物質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物質生產力的發展逐步造成了社會分工的普遍化,同時也造成了社會交往的普遍化。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第一次沖破了民族國家之間的壁壘,使社會分工和社會交往出現了國際化趨勢,由於先進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越來越高度社會化的大工業完全依賴於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國際分工與協作。隨著經濟領域交往的普遍化,必然帶來政治領域和精神文化領域交往的普遍化。有的學者從歷史和現實的全球化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並獲利這一表象出發,否定文化全球化的客觀必然性,這是不科學的,事實上,社會發展客觀必然性的實現正是通過人(包括民族、國家及其政府)的自覺活動而開辟道路的;但決不能因為人的自覺活動而否定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二)文化全球化具有歷史動態性
文化全球化是一個漫長的逐步推進的動態的歷史過程,到目前為止,它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17世紀到19世紀60年代,這是全球化的初始階段或萌芽時期。由於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世界市場的開辟以及以蒸氣機為中心的第一次技術革命的興起,生產力的質變與擴張,便開始出現了「生產與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經濟全球化趨勢。這一時期的世界經濟的主要特點是國際貿易、商業資本的全球化。當時,「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這一時期,文化全球化處於萌芽狀態。第二階段,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這是全球化的正式形成和緩慢發展階段。由於以電力、汽車、飛機為主要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的出現,推動了世界經濟、政治不平衡發展,新興的資本大國同老牌的資本大國重新分割世界殖民地市場,使殖民地經濟「變成了世界金融資本活動的中心環節」。文化全球化的趨勢十分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這一時期,出現了借貨資本全球化,資本主義國家對外經濟關系的顯著特點是以商品輸出為主,發展是以資本輸出為主,這是文化全球化正式形成的主要標志。第三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即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是文化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原有的殖民地體系瓦解了,以西方國家為主導建立了若干全球性的經濟組織,諸如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後改為「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同時,西方發達國家的眾多跨國公司開拓了全球性的消費市場,產業資本也全球化,以跨國公司為中心,把生產搬到國外,利用當地的原材料和勞動力為世界市場提供商品。由於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等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發生和發展,形成了生產經營跨國化、信息傳播全球化、科技與產業轉移全球化以及商品、資本、外匯市場全球運行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現代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商業資本、借貸資本和產業資本這三種資本形態完備的全球化。然而,經濟全球化不可能只是一種純粹的經濟活動,必然影響到政治、法律和倫理、宗教、文藝、教育和科學及哲學等意識形態領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政治全球化和精神文化全球化的趨勢。目前,文化全球化呈現出向深度和廣度加速發展的趨勢。
(三)文化全球化具有全面開放性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跨越空間障礙和社會障礙,逐漸向全球范圍輻射擴展,世界文化發展的主要特點呈現出從傳統封閉型向現代開放型演變。在以農為本的時代,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把人類社會分割成各個狹隘民族區域,閉塞是各國、各民族文化歷史的特徵。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打破了這種封閉狀態,西方工業世界憑借對農本經濟國家的明顯優勢,向世界各個地區展開猛烈的擴張,打開了一個又一個閉關自守的農本國家的門戶,促使傳統的自然經濟和專制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被強加的。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才主動地走出自我封閉和孤立狀態,主動地打開國門對外開放,實施外向型發展戰略,參與全球化進程。不僅在經濟領域對外開放,而且出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全面開放的新景觀

⑻ 如何理解好萊塢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價值輸出

美國善於以好萊塢電影輸出其普世價值觀和保守主義。價值觀是民族或國家文化的表徵,也是一國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其主編的一本討論文化重要作用的文集中引用了丹尼爾的話:「保守地說,真理的中心在於,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④這里的文化,往往是指社會生活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信念等,還包括人們對於某一事物普遍持有的見解。美國第一批移民來自英國清教徒,「美國的宗教與美國文化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多數美國人相信上帝並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新教倫理對美國人的價值觀有很深刻的影響,電視及媒體有大半的時間在宣揚宗教。《聖經》更成為美國人民心中最重要的遵循守則,而美國好萊塢電影所生產的電影核心價值觀即圍繞聖經基督教文化所宣揚的自由、博愛、家庭等普世的價值取向。而保守主義的傾向,避免種族或國家之間政治的沖突等使得美國好萊塢電影能夠贏得全世界人民對文化的認同。
最後,美國是一個民族大熔爐,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這導致好萊塢電影奉行拿來主義,在人才上可以吸收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電影製作團隊。其文化的開放性使得好萊塢電影可以融合各個不同國家的文化要素,從而提升文化親近感,在對不同國家進行跨國傳播中,能充分調動電影中的不同文化要素,有利於規避文化折扣現象,促進了美國好萊塢電影全球化進程。

⑼ 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網路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一套具體的做法和合適的路徑。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五四以來在文化方面總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看,一些相同的主題幾乎過幾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里兜圈子。結果是,在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再猶豫彷徨了。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范做起,在文化建設方面多做扎扎實實的工作——
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倡導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堅持——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必須抓住和利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展成果。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出人才出精品,歸根結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人民群眾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業態創新,文化機制創新,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與全球化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