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日本的產業發展問題

日本的產業發展問題

發布時間:2020-12-07 06:38:00

① 日本的產業結構

日本工業概述
自然資源:由於日本為島國,資源極度貧乏,是世界上進口資源,對外依賴程度最大的國家。 分布特點:臨海分布。日本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帶狀工業地帶」主要有京濱(東京---橫濱),名古屋(名古屋為中心),阪神(大阪--神戶),瀨戶內(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業中心。 其工業已由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高技術化方向發展。 1、工業發展 日本工業在二戰中受到嚴重破壞。戰後,日本先後從美國等工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確立了本國的技術體系,工業迅速發展。 2、日本工業和石油危機 正當日本工業順利發展時,1973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石油價格上升,對以進口原料進行生產的日本工業造成了巨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積極開發省燃料產品,提高產品質量,終於度過了石油危機的難關。 3、製造業的海外生產 日本工業產品性能優良,在海外市場十分暢銷。進入80年代,隨著日本工業產品大量銷往國外,日本的貿易順差不斷增長,和各國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為減少貿易順差,日本企業開始進軍歐美市場,在當地成立公司,當地采購、當地生產。1985年以後,日元急劇升值,日本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相對下降,出口廠家紛紛將工廠遷往人工費低廉的亞洲各國,降低生產成本,日本製造業的海外生產大幅增加。但是,隨著工廠逐步向海外轉移,導致國內生產下降,即所謂的「產業空洞化」。 4、發達的工業 目前,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之一。日本的重工業包括金屬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輕工業包括紡織工業、食品工業、制窯業、紙和紙漿及其他工業。1997年機械工業占工業總生產的44.7%,金屬佔12.4%,食品佔10.9%,化學佔10.3%,紡織佔2.8%,其他佔18.9%。
編輯本段日本的工業地帶和工廠
一、工業地帶 日本有京濱、東京、阪神三大工業地帶。以前日本的大工業地帶還包括北九州工業地帶,稱為四大工業地帶,但是目前上述三大工業地帶已遠遠超過了北九州工業地帶的規模。 京濱工業地帶機械工業發達,出版、印刷業繁榮,川崎和橫濱有很多石油精煉所。 中京工業地帶主要以機械工業為主,特別是汽車工業發達。陶瓷等制窯業也主要集中在該地帶。 阪神工業地帶金屬工業發達,紡織工業比率較高。 1997年日本工業生產額3,265,157億日元,其中三大工業地帶的生產額達1,275,961億日元。在1997年全國工業生產中,京濱工業地帶的生產佔14.0%,中京佔13.9%,阪神佔11.3%。 日本的工業在戰後迅速崛起,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工業地帶,但是同時也產生了工廠過密、大氣污染、工廠用地和工業用水不足、交通堵塞等各種各樣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一些新工廠開始向工業地帶周邊、大工業地帶的間隙以及內陸地區轉移,形成了一些新工業地帶。 除三大工業地帶和北九州工業地帶以外,日本還有其他一些工業區,主要包括關東內陸工業區、京葉工業區、鹿島臨海工業區、東海工業區、北陸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等。 二、大工廠和中小工廠 1997年日本共有工廠61.3萬家,其中人數在300人以上的大工廠僅佔0.6%,剩下的99.4%均為中小工廠。日本的製造業主要靠中小企業支撐。 日本工廠的分布特色是在大工廠的周圍,成立了很多中小工廠,主要向大工廠提供零部件,形成了許多工業區。 日本的中小企業技術水平較高,能夠生產出優質零部件和產品,其中還有許多中小企業獨立進行技術開發。但是中小企業由於資金規模小,生產量少,加之許多中小企業靠接受大工廠的訂貨進行生產,受大工廠經營情況的影響較大,經營不夠穩定,如果大工廠景氣下滑,就會要求中小工廠降低產品價格,加之海外產品價格便宜,日本的許多大企業紛紛購買國外產品,一些大企業將工廠轉移到人工費較低的亞洲國家,直接進行零部件生產,日本中小企業的處境變得艱難。近年日本經濟持續不振,中小企業破產增多。
編輯本段日本的重工業
一、金屬工業 金屬工業的中心為鋼鐵,是建築、汽車、船舶、電氣機械不可缺少的材料。1997年日本粗鋼消費量8,600萬噸,人均685公斤。1998年日本粗鋼生產量9,355萬噸,繼中國、美國之後列世界第3位,在特種鋼等高附加值鋼鐵產品方面,日本的技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80年代以後由於日元升值,日本鋼鐵原料進口增加。1998年日本進口鐵礦石12,078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佔52.7%,巴西佔21.3%,印度佔13.2%,南非佔3.8%;進口原料煤6,063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佔50.4%,加拿大佔24.5%,美國佔7.2%,印度尼西亞佔5.9%。 截止1999年7月,日本主要鋼鐵企業有新日本制鐵、日本鋼管、川崎制鐵、住友金屬工業、日新制鐵、神戶制鋼所、北海制鐵等。 除鋼鐵外,日本還使用大量銅、鋅等金屬進行工業生產。 二、機械工業 機械工業是日本工業的中心。1997年日本有13.5萬家機械工廠,從業人員398萬。日本機械技術水平高,汽車等運輸機械、電視等電器電子機械、照相機和手錶等精密儀器、計算機等一般機械聞名於世。近年,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性能優良的高科技產品和有利於環保的產品不斷增加。 日本的機械產品大量出口,1998年日本機械出口總額372,678億日元,進口111,953億日元。 1、汽車 1970年起日本汽車產業取代了鋼鐵產業,成為日本的第一大產業,對日本工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0年代日本汽車產量首次超過了1,000萬輛。1990年達到1,349萬輛,創歷史最高,此後呈下降趨勢。1996年,日本汽車製造領域就業人員達78萬人,汽車生產額達41萬億日元,占整個機械生產的29%。1998年日本汽車生產1,005萬輛,佔世界汽車生產量的19.3%。在1998年日本汽車對外出口中,對美汽車出口比例為29.0%、德國為7.0%、澳大利亞為6.8%、英國為4.2%。由於日本汽車對外出口增長,貿易順差擴大,各國紛紛要求日本減少汽車出口,日本在海外生產汽車增加。1998年日本在海外生產汽車586.7萬輛,其中在中國生產50.2萬輛。截至1999年3月,日本的汽車工廠主要分布在愛知、靜岡、神奈川、北海道、群馬。 為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防止大氣污染,日本正在加緊研製電動汽車,但電動汽車完全普及尚很遙遠。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電力、內燃兩用汽車,在市內行駛用電動,在郊區行駛用內燃機,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減一半,氮氧化合物排放可減少到1/10,這種兩用汽車從1997年末開始銷售,目前已普及10,000輛以上。 2、造船業 戰後,日本造船業迅速發展,1956年至今日本造船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70年代日本造船業曾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產量下降,90年代得以恢復。日本造船技術發達,能夠生產各種規格和要求的船舶。1998年日本新接造船訂單1,098.0萬噸,比上年下降438萬噸,佔世界造船量的41.6%。 3、機床 機床顯示著一個國家的加工技術水平和工業發達程度。日本的機床大部分採用數控裝置(nc),技術優良。1998年日本機床生產額90.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00萬美元,但仍超過德國和美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出口額60.7億美元。 4、家用電器 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吸塵器、微波爐等家用電器在日本的家庭中十分普及。日本的家用電器質量好,在海外很受歡迎。特別是電視和攝像機等的72%對外出口。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本不斷開發新家電產品。 5、半導體 半導體技術在機械和家電產品等所有領域幾乎均被廣泛運用。日本半導體技術發達,特別是集成電路(ic)的研究和開發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日本ic的特點是小、輕、優質。其開發的大規模集成電路(lic)不僅廣泛應用於工業機械,而且大量用於超小型計算機、計算器、游戲機等日常用品。1998年日本半導體生產額43,507億日元。 6、計算機 日本的計算機被廣泛應用於研究所、大學、公司、銀行等各個領域,其用途包括信息分析和管理、事務處理、通信等方方面面。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本的計算機逐漸小型化,性能進一步提高,家用筆記本電腦十分普及,日本的家庭電腦普及率極高。1998年日本計算機生產量990萬台,其中個人電腦964萬台,佔97.4%;計算機生產額31,295億日元,其中個人電腦生產額20,934億日元,佔66.9%。日本的計算機大量出口,主要出口對象為美國、德國、荷蘭、新加坡等,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台灣、新加坡等。1998年日本計算機出口總額35,030億日元,其中對華出口808億日元,佔2.3%;進口總額20,753億日元,其中自華進口1,370億日元,佔6.6%。 7、產業機器人 產業機器人是尖端機械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組合。日本的機器人技術發達,是世界上使用產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大小工廠均有使用。日本生產的產業機器人主要用於焊接、塗裝、加工、組裝、檢查等領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1998年末,日本使用的產業機器人達41.2萬台。1998年日本生產的產業機器人6.1萬台,金額4,654億日元。 三、化學工業 日本化學工業的發展主要依賴進口石油、天然氣等原料進行生產。日本生產的化工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肥料、硫酸、葯品、塗料、化妝品、膠卷等。化學工業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水平要求高,因此科研在化學工業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化學工業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化學工業的進步對汽車、信息和生物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97年日本化學工業的就業人員達42萬人,生產額達34萬億日元,其規模超過了鋼鐵業。 石油化學工業是日本化學工業的重點,化學工業生產的一半是由石油化學工業創造的。日本的石化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化學纖維等。日本的石化工業實行集約化生產,對石油等原料進行多次提煉、綜合利用、進行一條龍生產。截至1998年末,日本的石化聯合企業主要有:日本石油化學、三菱化學、出光石油化學、三井化學、旭化成工業、住友化學工業、丸善石油化學、東燃化學等。最近隨著國際石化產業競爭的加劇,為加強競爭力,日本石化工業不斷進行合並和合作,日本石油和三菱石油已合並成新的日石三菱公司。 1998年世界塑料產量為14,431萬噸,日本佔9.6%。 硫酸主要用來製造肥料,1997年日本生產硫酸683萬噸。 1996年化肥年度(當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的氮肥生產量為88萬噸,磷肥28萬噸,鉀肥807萬噸。
編輯本段日本的輕工業
一、紡織工業 紡織產業是戰後日本的主要產業,對日本經濟的振興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隨著日本工業中心向重化學工業轉移,加之海外紡織產品價格低廉,日本的紡織產品銷售不振,紡織工業的地位下降。在1997年工業產品生產中,紡織產品的比重僅為2.8%,紡織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2.0%。 1998年日本的線產量118.4萬噸,其中棉線、毛線等天然纖維產量22.2萬噸,佔18.8%,化學纖維產量96.1萬噸,佔81.2%。 1998年日本織物產量323,200萬立方米。 1998年日本棉花進口33.5萬噸,主要進口地為美國、澳大利亞。 二、食品工業 1997年日本食品產業就業人員128萬,生產額35.4萬億日元。在1997年食品生產額中,麵包、糕點等佔12.1%,水產食品佔11.6%,香煙佔7.0%,啤酒佔6.8%,乳製品佔6.5%,汽水類飲料佔6.4%,肉製品佔5.7%,調料佔5.2%,其他佔38.7%。 最近,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含熱量和鹽份少的健康食品盛行。 三、窯業 日本的窯業主要生產水泥、玻璃、陶瓷等。日本的水泥和玻璃主要由大型企業進行生產。1998年日本水泥產量8,133萬噸,出口761萬噸,截至99年4月1日,日本的水泥企業有19家,工廠44個,主要集中在關東和九州一帶。1998年日本平板玻璃產量2,603萬箱,出口55萬箱,玻璃製品產量293萬箱。1998年日本陶瓷銷售額4,330億日元,生產者主要為中小企業,其中愛知和岐阜2縣的生產佔50%以上。 四、造紙和紙漿業 日本紙張消費僅次於美國。1998年日本紙生產量2,989萬噸,其中紙張佔60%,板紙佔40%;紙漿生產1,092萬噸,其中99%用於造紙。1998年紙漿原料消費量3,612萬立方米,其中木屑佔96.6%,原木佔3.4%。用於造紙的原料2,976萬噸,其中廢紙佔54.5%,紙漿佔45.4%。最近,由於復印機和電腦普及,紙張消費增加。為保護森林,節省能源,日本大力推行紙張再利用,廢紙的回收率和廢紙占造紙原料的比率均超過了50%。 五、其他輕工業 除上述工業外,輕工業還包括木材和木製品工業、傢具製造業、出版印刷業、皮革產品製造業和玩具工業等。其中,出版印刷業的生產額已超過了制窯業和紙及紙漿業的生產額。
編輯本段日本的電力、核能和工業用水
戰後,日本的發電主要以水力發電為主。60年代隨著中東石油開發,日本火力發電大幅增長。70年代發生2次石油危機,日本開始研製核能發電,日本核能發電大幅增長。日本同時還在研究利用地熱、燃料電池、太陽能、風力等新能源發電,但是由於費用高、發電量小,進展不大。 1998年日本發電量1.05萬億千瓦,其中水力發電佔9.8%,火力發電佔58.1%,核能發電佔31.8%。 1998年12月末,日本共有原子爐52座,發電設備容量4,508萬千瓦,核能發電順利發展。日本核能技術在世界上評價較好,但是茨城縣東海村發生的核原料泄漏事件使人們對核能發電的安全性產生懷疑。 水是工業生產不可缺少的資源。特別是冷卻水占工業用水的77%左右。化學、鋼鐵、紙和紙漿業用水消耗巨大。日本的工業用水61%為回收再利用水,目的是為了節省水資源。近年由於氣候時有異常,夏季雨水不足,工業用水下降,解決夏季用水不足問題已成為一大課題。

② 日本動漫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他們來有自己的產業鏈 也就是說不自像中國一樣一個動漫一家公司 他們是人物 音樂 渲染 場景 都是分開來的..就是一個東西就可以看出哪一個公司的實力 ...而且有自己的動漫軟體...從人設腳本開始就是專門人員 一層一層分的很細..所以可以互相調節...而且從配音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主業...所以他們是每家公司干一樣 所以才慢 但又有質量 總之這個說起來很麻煩 不像中國一天幾集的說- -

③ 關於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的疑問。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1946 —— 1955 年為戰後恢復階段

戰爭結束後,日本經濟陷入癱瘓,瀕臨崩潰的邊緣,大量工人失業,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呈現出一派民不聊生的悲慘景象。但在美國的扶持下,僅用了 10 年時間,到 1955 年其主要經濟指標除外貿一項外,全部恢復到或超過戰前的最高水平。其中,國民生產總值超過 36 %,工業超過 58 %,農、林、漁業超過 34 %。雖然如此,當時日本經濟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還是比較落後的。 1955 年,其國民生產總值僅為美國的 1 / 15 ,聯邦德國的 1 / 5 。人均國民收入只有 220 美元,在資本主義世界名列第 35 位。就業結構和出口產品的構成很不合理,在第一產業中就業的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 40 %,輕工業產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高達 65 %。整體 \ 技術水平比歐美國家落後 20 年左右。

1956 —— 1973 年為高速發展階段

從 1956 年到 1973 年,日本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日本的工礦業生產增長了 8.6 倍,年平均增長率高達 13.6 %。國內生產總值翻了 4 番。 1956 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僅 250 億美元,經過 5 年時間,到 1961 年便翻了一番,達到 500 億美元。又經過 5 年的時間,到 1966 年,再次實現了翻番,其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 1000 億美元。 1970 年,其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 2000 億美元,四年又翻了一番。到 1973 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 4099 億美元,三年又翻了一番多。從 1956 年到 1973 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 10.9 %。在近 20 年的時間內,保持如此高的發展速度,不僅在日本經濟發展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也是不多見的。隨著日本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絕對量,先後在 1960 年超過加拿大, 1966 年超過法國, 1967 年超過英國, 1968 年超過德國,躍居到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

1973 —— 1990 年為中低速增長階段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慢。但由於日本的資本雄厚,勞動力數量充足、價格便宜,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企業富有開拓力,產品質量高,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因此,日本經濟的發展速度仍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最高的。拿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來說,從 1973 年到 1984 年,日本為 4.3 %,美國為 2.3 %,西德為 2.0 %,法國為 2.3 %,英國為 1.0 %,義大利為 2.1 %,加拿大為 2.5 %。 1984 — 1988 年,西方主要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為:日本 4.5 %,美國 4.0 %,西德 2.5 %,法國 2.2 %,英國 3.3 %,義大利 2.9 %。 1989 年和 1990 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實際增長率分別為:日本 4.7 %和 4.8 %,美國 2.5 %和 0.8 %,德國 3.3 %和 4.7 %,法國 5.3 %和 2.5 %,英國 2.1 %和 0.5 %,義大利 2.9 %和 2.1 %,加拿大 2.5 %和 -0.2 %。由於日本經濟增長較快,到 80 年代中期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高速成長期(1955~1973年)
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由戰後復興期進入高速成長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約二十年的高速成長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外部經濟環境方面, 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關貿總協定的要求,逐步放寬了貿易和外匯管制。1964年,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第八位條約國,即對貿易活動原則上不實行外匯管制。隨後,日本又開始著手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企業開始相互兼並。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消費品物價持續上漲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開始困擾日本經濟和日本國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經濟的國際環境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過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維持了約20年的固定匯率之後第一次上調了16.8%, 從1美元兌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兌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貶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原油價格爆漲了4倍, 各種初級產品的價格也隨之上揚。日元升值和國際商品價格上漲二重因素對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經濟是個沉重打擊。1978年秋,日本經濟出現了復甦的徵兆。雖然在1979年又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經濟滑坡、物價上漲的情況又有所發生,但由於較好地總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教訓,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經濟沒有出現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經濟低速增長的前提下,日本開始建立健全財政制度、擴充社會資本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經濟政策的導向也由追求高速發展轉向追求經濟活動質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經常項目收支達492億美元。

3、日本經濟現狀

日本經濟,經過1945年至1955年10年的艱苦努力,從戰後一片廢墟中恢復到戰前水平。60年代,日本經濟以10%的速度迅猛發展,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70至8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穩定增長期,經濟平均增長速度5%,經濟取得了飛躍發展,迅速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並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現"泡沫經濟",經濟過熱。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進入持續衰退期。1992年度日本經濟增長0.4%,1993年度增長0.5%,1994年度增長0.6%;1995年度和1996年度分別增長3%和3.6%,經濟出現短暫恢復;1997年度負增長0.1%;1998年度負增長1.9%。1999年度,日本GDP為494萬億日元,比上年度增長0.5%,基本實現政府預測的0.6%的增長目標,經濟出現改善跡象,2000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2%,但是,進入2001年後,又開始放慢了增長的步伐。

日本的主要產業發展狀況

不同產業發展狀況差別很大。從產業分類來看:第一產業進一步萎縮。農林水產業的綜合產量指數逐年下降。

第二產業大多數陷於停滯,少數呈增長勢頭。從商品系列而言,受景氣對策影響,投資品、建築商品、耐用及非耐用消費品需求開始緩慢回升,信息關聯產品(如傳真機、行動電話、尋呼機、個人電腦等)的需求和供給則呈上升勢頭。總之,製造業情況復雜,但總的來看大多數行業陷於停滯,少數行業呈增長勢頭。

第三產業尤其是信息關聯服務發展很快,不僅在產值上還是在就業人數上,增長速度都很快,稱的上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火頭車產業"。

日本當前經濟總體的發展特點及評價

日本經濟目前復甦乏力,形勢嚴峻。這次經濟循環特點是復甦乏力,且沒有出現繁榮期,就進入衰退。當時復甦期經濟增長連續多年不到1%,可謂歷次循環中,復甦勢頭最緩、最長及最為乏力的一次。而其後的繁榮期也可說是最缺乏繁榮感覺的繁榮期。日本經濟大力改革畢竟是一個積極的發展方面,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與整個亞洲經貿關系十分密切,從長期看,日本經濟大力改革對亞洲及世界經濟的正面影響將會逐步顯現。

④ 日本經濟發展現狀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與現狀

一、戰後經濟恢復〔1945-1955年〕
1.戰爭對日本經濟的嚴重破壞
日本帝國主義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與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國民經濟和生產能力的下降情況是:實際GNP為62%,人均實際GNP為55%,人均實際個人消費為57%,製造業實際工資為30%(1947年),工礦業生產為31%,(其中煤炭53%、鋼材10%、紡織品7%),農業生產為79%。
由於戰敗,對外貿易幾乎完全中斷了,與戰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為7%,進口下降為14%。
2.戰後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經濟恢復
盡管戰後的經濟恢復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曲折,但從總體上看,無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經濟增長率為9.9%,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22.8%;1951-1955年度,經濟增長率為8.7%,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11.3%。
日本經濟企劃廳1956年的《經濟白皮書》有一句名言:「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其含義是戰後經濟恢復階段已經結束了。經濟白皮書這樣寫道:「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局面。在恢復中求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後的發展要靠實現現代化」。這標志著到1955年為止,日本經濟已經恢復到了戰前的最高水平,從此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經濟高速增長〔1955-1972〕
1.重新趕超的出發點
1955年日本經濟恢復和超過了戰前水平以後,重新開始了趕超歐美的歷程,這是一個新的出發點。
戰前,日本經濟雖然達到了與歐美各國並駕齊驅的水平,但由於戰爭的影響和破壞,與美國相比,日本經濟的發展整整停滯了20年,與歐美各國特別是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1955年雖然已經不是戰後了,但從國際比較看,日本在經濟方面已淪為三流國家,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二流半的國家。從位於先進國家和後進國家之間的意義上說,日本當時還是一個中進國。1955年,日本的GNP只為美國的1/15,西德的1/2;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20美元,在西方各國中列第35位。其次,從產業結構方面看,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仍為40%,出口商品結構也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初級產品為主,主要是靠紡織品和日用雜貨來賺取外匯,在重化學工業方面,還沒有與歐美各國相競爭的能力。由此看來,還不能說日本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
因此,在戰後時代宣告結束以後,按《白皮書》所說的現代化,趕超歐美發達國家,日本經濟就馬不停蹄地奔向了新的目標,急急忙忙地開始了新的征程。
2.三大景氣
神武景氣(1954年11月-1958年6月)
景氣持續了31個月,實際經濟增長率1956年度6.4%、1957年度7.5%。
岩戶景氣〔1959年4月持續到1962年10月〕
景氣持續42個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也分別達到了11.2%、12.2%和11.7%。
伊奘諾景氣〔1965年11月-1970年7月〕。
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率為11.8%,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3.高速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
1955-1972年,是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在這18年間,日本經濟實際增長率年均為9.7%,其中,1955-1960年度為8.5%。1960-1965年度為9.8%,1966-1970年度為11.6%,呈不斷提高的態勢。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大多數年度的經濟增長率都超過了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這不僅是日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跡。在整個60年代,日本經濟年均增長為11.1%,其中工業年均增長14.1%;與美歐各國相比,前者分別相當於美國的2.7倍、英國的4倍、西德的2.3倍、法國的1.9倍,後者分別相當於美國的3.1倍、英國的5倍、西德的2.4倍、法國的2.3倍。
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因戰爭和戰敗而拉開了的日本和美歐各國間的經濟差距不僅迅速縮小了,而且還重新超過了西歐一些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開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為240億美元,落在英國、西德和法國的後面,只相當於美國的6.0%。到 1967年,日本GNP超過了英國和法國,1968年又超過了西德,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在經濟高速增長達到頂點的1973年,日本GNP增加到4170億美元,分別相當於西德的1.21倍、英國的2.30倍,對美國的比重也提高到了35.1%。這樣,日本在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就進一步鞏固了。

表1 主要發達國家實際經濟增長率的比較
(1950-1975年,單位:億美元、%)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日本 GNP 110 240 430 891 2042 2313 3060 4170 4633 5013
增長率 11.2 10.8 12.5 5.7 8.3 5.3 9.7 5.3 -0.2 3.6
美國 GNP 2862 3993 5060 6881 9824 10634 11711 13066 14129 15288
增長率 8.7 6.7 2.3 5.9 -0.3 3.0 5.7 5.5 -1.4 -1.3
西德 GNP 430 721 1146 1855 2166 2594 3443 3814 4206
增長率 11.9 8.5 5.5 5.9 3.3 3.6 4.9 0.4 -1.7
英國 GNP 415 542 720 1009 1237 1405 1595 1812 1966 2336
增長率 3.2 3.7 4.7 2.5 2.3 2.9 2.1 7.9 -1.2 -0.7
註:1,英國1950年攔內數據為1951年的統計。2,實際經濟增長率按實際國民生產總值(1975年價格)計算,其中英國是按當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
資料來源:司楚、訾嘹祖譯、矢野恆太郎紀念會編《日本100年》,時事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77-79頁。

三、低速增長〔1973-1990年〕
1.日本經濟的三大轉折
〔1〕由高速增長向低速增長的轉折
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1997和1978 年度各為4.8%、5.3%和5.2%,與高速增長時期比,只相當於1965年經濟危機時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為此,《經濟白皮書》在總結這種現象時說:雖然是4%-6%的經濟增長,但卻有經濟景氣的感覺,這意味著日本經濟今後將進入「新的成長軌道」。與高速增長時期10%左右的增長率相比,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雖然是低速增長,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3%左右的增長率相比,卻依然高出一截,所以就被稱之為中速增長。中速增長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參見表3-1),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表2 1975-1990年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
(實際經濟增長率,單位:%)
年度 日 本 美 國 英 國 西 德 法 國 義大利 加拿大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7
4.8
5.3
5.2
5.3
4.3
3.7
3.1
3.2
5.1
4.9
2.4
4.1
6.2
4.8
5.1 -1.3
4.9
4.7
5.3
2.5
-0.2
1.9
–2.5
3.6
6.8
3.0
2.9
3.4
3.8
3.4
1.2 -1.3
4.1
0.1
3.9
2.2
-2.3
-0.4
1.1
4.0
2.5
3.4
3.6
4.8
5.2
2.1
0.6 -1.4
5.6
2.7
3.3
4.0
1.5
0.0
-1.0
1.9
3.3
2.0
2.5
1.5
3.7
3.6
5.7 0.2
5.2
3.0
3.3
3.2
1.6
1.2
2.5
0.7
1.4
1.7
2.1
2.3
4.5
4.3
2.5 -3.6
5.9
1.9
2.7
4.9
3.9
0.2
-0.5
-0.2
3.5
2.9
2.9
3.1
3.1
3.9
2.1 5.5
11.7
1.7
4.6
3.9
1.5
3.7
-3.2
3.2
6.3
4.3
3.3
4.2
5.0
2.4
-0.2
資料來源:〖日〗東洋經濟新報社《經濟統計年鑒》1980、1985、1995年版。

〔2〕由資源能源消耗型經濟向資源能源節約型經濟的轉折
第一次石油沖擊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最沉重的打擊,使日本經濟陷入了負增長和惡性通貨膨脹的險惡境地。然而,第二次石油沖擊卻並未對日本經濟造成多大的打擊,1979年,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為5.3%,比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1980年也只略降至4.8%。相比之下,1980年美國和英國經濟都出現了負增長,西德和法國經濟增長率也驟然下降到了1.5%和1.6%,連上年的一半也不到。另外,1980年日本的物價上漲率為3.0%,1981年也只提高到5.0%,大大低於美國的9.5%和10.0%、英國的19.3%和14.5%,與西德的4.8%和4.0%大體相當。這樣,日本經濟就由第一次石油沖擊後的「劣等生」,轉而成了第二次石油沖擊後的「優等生」。

在兩次石油沖擊中,日本經濟之所以出現這種從劣等生到優等生的轉變,是由於第
一次石油沖擊暴露了日本經濟的脆弱性,日本從第一次石油沖擊中學習了經驗,汲取了教訓,在節省資源、節省能源方面採取了積極的對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973年以前,原燃料進口的增長速度一直高於GNP的增長速度,而在1974年-1985年的12間,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60%,而原油進口量卻從29000萬千升減少到19600千升,減少了1/3。這樣,日本生產每單位GNP的原油消耗量在12年間就下降了40%左右(參見表3-2)。
〔3〕從「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的戰略轉變
「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大搞加工貿易,從國外大量進口廉價的資源和能源,向國外大量出口工業製成品和機械設備,廉價買入,高價賣出,使日本的經濟財富迅速增加,經濟實力也空前強大起來。
「技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由於「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日本重化學工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並改善了出口結構,提高了貿易條件和國際競爭力,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好處。盡管如此,但由於重化學工業發展嚴重地依賴海外的資源和能源,易於污染環境,產生公害問題,因此,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一些消耗資源和能源多的產業就出現了優勢下降的趨勢。特別是第一次石油沖擊以後,「貿易立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局限性已開始顯露出來了。為此,在向資源、能源節約型經濟轉移的同時,日本政府就根據世界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提出了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換的設想。1980年3月,日本政府明確提出了「通向技術立國之路」、「創造性的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1981年也被稱之為「技術立國元年」。
技術立國並不是對貿易立國的否定,而是貿易立國的繼續。就是說,在新的條件下,日本的出口貿易已開始減少資源能源多消耗型的重化工產品,而轉為增加資源能源節約型的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密集型產品。這種轉換,不僅沒有降低對外貿易的重要地位,反而有利於提高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由於推行技術立國戰略,日本經濟不僅順利地實現了從高速增長到穩定增長的轉變,而且在80年代繼續保持了世界經濟優等生的地位,把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發展成了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
2.平成景氣-日本經濟發展的頂點

表3 1985-1990年度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情況(%)
年 度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名義GDP增長率
實際GDP增長率
內需貢獻度
民需貢獻度 6.2
4.5
3.7
4.0 4.3
2.7
4.1
3.6 4.6
5.2
6.2
5.8 6.4
5.1
5.8
6.6 6.7
4.5
5.2
5.0 7.5
5.1
5.1
4.5
工礦業生產指數
製造業開工率指數
製造業設備投資增長率 100.0
100.0
18.4 99.8
95.4
-9.5 103.1
95.5
-6.5 113.1
101.0
19.8 119.7
103.0
15.1 124.5
104.1
25.5
全產業經常利潤增長率
製造業經常利潤增長率 3.9
-2.0 -2.0
-16.8 31.9
34.5 29.6
33.9 8.4
12.3 -2.0
-3.8
生產者批發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 100.0
100.0 94.6
100.0 93.1
100.5 92.5
101.3 95.0
104.2 96.2
107.5
實際工資指數
完全失業人數(萬人)
完全失業率 100.0
158
2.6 102.5
171
2.8 104.4
170
2.8 107.8
150
2.4 109.2
139
2.2 110.6
134
2.2
家庭實際收入增長率
家庭消費支出增長率
個人住宅開工戶數(萬戶)

125.1 1.8
1.4
140.0 1.8
0.7
172.9 4.6
4.1
166.3 2.9
3.0
167.3 5.3
4.7
166.5
出口數量指數
進口數量指數
貿易收支(百萬美元)
日元匯率(年均日元/美元) 100.0
100.0
55986
238.54 98.7
108.4
92827
168.52 99.8
117.8
96386
144.64 106.2
141.9
95012
128.15 109.7
149.6
76917
137.96 116.3

⑤ 制約日本經濟發展的因素

隨著全球化進一步深化,日本靠製造業來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的潛力已經很小,更應該側重在發展金融服務業、甚至整個第三產業。目前日本金融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約23%,美國是37%;日本第三產業佔GDP約70%,美國約80%,這都是很好的增長空間。
日本國內負債為一年國民經濟總產值的兩倍,這成為困擾日本財經的重大難題。近日,日本提高消費稅,將國內居民的消費稅從5%提高到8%,這必然阻礙了該國的消費量及其增長,居民消費量的低迷,將極大地阻礙了該國國內財經狀況的好轉,以及經濟的發展。
日本近年由於全球經濟停滯不前,造成日本經濟僅能維持低速增長,增長率在2.5%以下,2013年12月的同比增長率進一步萎縮為1.2%,今後幾年日本經濟還會延續低速增長的格局。
但問題是,日本金融體系歷來是以銀行為主,而不是以資本市場為主。自1990年代起日本經濟很難找到更強的增長點,本身就說明日本傳統上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問題越來越突出。為了使日本企業效率和金融服務業的空間進一步的增長,資本市場發揮的作用應該越來越強。而日本的風險資本沒有廣泛存在,正是因為日本沒有真正按照資本市場的原則去執行破產法,而是按照儒家的思想——不要那麼認真、何必讓這么好的企業破產等等,既妨礙了整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也抑制了日本的創業精神,其結果就是金融呆壞賬如同滾雪球般的擴大。要知道美國的創業、創新文化之所以這么強,和其非常冷酷的資本市場、股權市場絕對分不開。
日本為了維持龐大的財政支出,連年大量發行國債,以維持政府機構的運行和社會福利開支,日本政府的負債率已超過當年國民收入的200%。可謂舉債度日。當政階層近年右轉明顯,大嚷要修憲,大力加強武備,還頻頻祭拜戰犯幽靈,這引起某些民眾的很大不滿和反對。
還有,後工業化的國度,日本人口的少子、老齡化問題以及限制移民政策可能會制約其發展。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佔總人口的20%以上。如果不從周邊或東南亞大規模移民,實現人才的流動,日本就很難產生一種創新機制。日本對國際人才流動有很多制度限制,比如外國人不能在日本做政府公務員,不能做高中老師等等。
日本的民族性格虛偽、保守、固執,因循守舊,對於認定的死理,往往會執拗地堅持到底,開拓創新意識不足。在意識形態層面幾乎都是「老人頭腦」中的東西。
此外,日本經濟產業競爭優勢乏善可陳,當前與中國相比也幾乎沒有技術上的優勢,產業結構和韓國有著很大的同質化態勢。土地面積狹小,限制了其發展空間。日本周邊國家的中國、韓國對日政治糾葛加劇,對日經濟發展形成反制力量。主要原材料依賴進口,國際煤炭、石油、廢鐵、鐵礦石價格一旦出現波動,必然對日經濟形成沖擊。日本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人數持續下降,很多工作崗位出現空缺,必然使日本經濟發展的製造業活力大打折扣。
日本經濟轉型其本身存在諸多挑戰,日本缺乏以活躍股權市場為核心的激勵機制,商業模式上創新潛力會比較小。近年日本的改革幅度很大,比如大幅度改造金融系統,打破財閥壟斷等。但日本保守勢力仍非常強大,這很可能會導致日本整個改革和轉型停滯不前。

⑥ 20世紀80年代日本工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

受到了美國的經濟打壓

⑦ 日本近幾年快速發展的產業是第幾產業為什麼

第三產業,因為他們技術好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你的問題解決了,麻煩點一下採納,謝

⑧ 日本產業結構調整對日本經濟發展的影響

不利影響:從環境方面和不穩定來說。
有利從經濟增長較快。
近期內有利於國家發展

⑨ 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1. 二戰後,日本政府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日本歷史上一次政治、經濟、社會的大改革。
2. 日本經濟的恢復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隨著「冷戰」的加劇,以及中國革命的勝利,美國出於實現其全球戰略的需要,開始轉變政策,幫助日本恢復經濟。美國在政治上、軍事上的保護,使日本節省了巨額財政開支。
3.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火和給養,使日本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同時,朝鮮戰爭促使西方各國擴軍備戰升級,掀起了一股采購物資熱,這又為日本商品進入世界市場敞開了大門。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也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從主觀上看,這一時期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是與日本政府制定的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所採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經濟政策分不開的。
日本政府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制定出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其中,1960年池田內閣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使日本經濟進入有計劃的高速發展階段。
日本政府加強投資,重視教育。這一時期,日本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加強中等、高等教育。為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科研。
日本以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為中心,進行大規模的設備投資和設備更新,引進大量先進技術,並積極發展電子、石化和人造纖維等新型工業,為國民經濟全面現代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日本提出「貿易立國」「出口第一」的口號。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給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這些利潤一部分被投資到生產領域,繼續促進日本經濟的增長,另一部分則以外匯儲備的形式積存下來,增強了日本的經濟實力。
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戰後日本歷屆政府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經濟建設方面,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計劃性,還大力發展國有企業,彌補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某些缺陷,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

⑩ 二戰後日本經濟面臨哪些問題

1945年,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節節敗退,日本經濟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毀內滅性打擊:在工容業方面,由於空襲,原料不足和疏散工廠等造成日本的鋼鐵,煉鋁,石油,飛機,化學武器等生產急劇下降,已不再具備與美國抗衡的實力.糧食嚴重不足,海上供應線路斷絕,糧荒問題加劇,魚類供應銳減.絕大多數城市的居民皆因房屋毀於空襲而無家可歸,被動員和征調到軍需工廠勞動的工人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產.物資匱乏和大量的戰費開支,又加重了通貨膨脹.戰爭末期與侵華初期相比,日本中央銀行券的流通額增加了24倍以上,零售物價平均上漲一倍半,黑市物價平均上漲約29倍人民生活遭到了全國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於1945年8月14日接受了《波茨坦宣言》,向聯合國表示投降.於是戰爭經濟宣告結束,戰後經濟從此開始.

閱讀全文

與日本的產業發展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