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加坡如何利用地理位置優勢發展經濟,其產業結構與所處地理環境有何關系以及對中國的啟示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
3、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
4、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啟示:借鑒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使生產力水平。
『貳』 美國的工業發展的啟示
美國的工業發展的啟示:
盡管美國實現工業化比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時間較短,但也花了約100年時間,這說明工業化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絕不可能在短期內通過走捷徑一蹴而就。
美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是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推進的,這一點對中國極具借鑒意義。
美國的工業化首先表現為人的專業化,勞動力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美國趕超英國過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美國獨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教育,重視人才,重視人權,重視人的成長,這無疑是其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的主要奧秘。這一點啟示在工業化過程中,人是最核心的要素,是最積極的力量,絕不能「見物不見人」或「重物不重人」
美國的工業化表現為明顯的產業聚集、區域專業化和人口集中(城市化)。這說明在工業化過程中,人口、生產要素和企業或產業都會在利益最大化法則的引導下,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或崗位,各種不同的地方因具有不同的優勢而在工業化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有的地方因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而成為產業和人口的聚集地。只要允許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動,這種現象就不可避免,那種期望人口、要素和企業或產業在各地均衡布局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各地競爭的結果是各自成為某方面的專業化區域。
美國的工業化是由市場化來保證的,其工業化過程也是市場不斷發育、市場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的發育和發展,國內產品市場的擴大、國際貿易的發展(或國際產品市場的擴大),都為美國的工業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制度選擇對美國的工業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前述產業協調發展、人的專業化、產業聚集、市場化等都離不開制度的作用。正確的制度選擇是美國工業化順利推進的必要條件,或者說美國工業化之所以取得成功,是與其一系列制度選擇分不開的,如美國選擇了有利於工業化的土地制度、專利制度、現代企業制度和教育人才制度等。
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對美國成功實現趕超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雖然美國的工業化較英法等國起步晚,在工業化起步時期其國內的幼稚工業一度受到英國商品的沉重打擊,但美國政府通過頒布《禁運令》和提高關稅等措施,成功地保護了紡織業等幼稚工業。即使在其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後,仍然維持了相當長時期的高關稅。可見,即使是極力倡導自由貿易和自由精神的美國,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仍然是採取內外有別的貿易政策,對內強調自由貿易,對外則強調貿易保護,目的是使本國利益最大化。
美國工業化的成功與美國政府發揮了較積極的調控作用是分不開的。在工業化過程中,美國政府並沒有完全採取放任自流的政策,而是適時採取一些必要的調控政策,促進工業化發展,如藉助發行公債、直接投資公共工程、獎勵和補貼某些產業、設立專門的管制性機構等手段,以及通過設立中央銀行、統一通貨、設立存款准備金、買賣國庫券、使用銀行支票、發展投資銀行等金融手段,促進工業化進程。這些都說明,雖然會有「政府失靈」,但在同樣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適當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對推進工業化十分必要。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發揮了過多的作用;在體制轉軌時期,政府仍然在許多方面發揮了過多的作用,但也存在在應該發揮作用的地方沒有發揮作用的現象。因此,在今後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政府既要部分退出和防止「政府失靈」,又要加強其在「市場失靈」領域的積極作用。
『叄』 從地理大發現到產業革命西方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肆』 要素稟賦理論對我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展有什麼啟示
一國生產和出口的應是在生產中密集使用該國豐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的應是在生產中密集使用該國缺乏要素生產的產品。 對當代國際貿易發展仍有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流向。
『伍』 世界經濟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對中國有何啟示
世界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及啟示
來源:免費論文網 2006-6-26 17:57:00
第三,當代世界中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趨勢同樣明顯,國與國之間、國際區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化,各民族國家產業結構的演進既置身於本區域內部的分工中,又置身於全球國際分工體系中,一國的結構變動既深受國際分工變動的,也影響周邊其他國家的結構變動,並迅速波及到全區域;而一個區域的結構變動又往往波及到全球其他區域。因而,從全球范圍看,各區域產業結構體系間的相互依存、互動作用日益明顯和深化。
2.產業結構的開放效應不斷提高
產業結構度的開放是隨著經濟的對外開放和國際分工的深化而不斷提高的。產業結構的開放促使產業結構開放效應提高。
首先,一國開放的產業結構意味著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不僅是國內市場,而且還有國際市場,開放程度越高,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就越強。要開拓國際市場就需要發展對外貿易,擴大出口,促使生產規模擴大,從而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市場競爭力。有的國家通過市場的開拓,使成熟的產業向國外擴散,延長了產業的生命周期;有的國家通過市場的開拓,加快了產業轉換升級的進程。
其次,要素貢獻來自資本、技術和信息三個方面。在當代經濟開放和結構開放的條件下,國際資本的流動已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從一個國家來看,外資的流入流出都伴隨著產業的變動和發展,資金缺乏的國家通過利用外資,緩解本國資金的不足,加快經濟的發展;資金富裕的國家通過資本輸出不僅使成熟的產業向國外擴散,並以此突破他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擴大國外銷售市場,而且可以利用國外的各種資源,獲得更多的利潤。資本的流動是與技術的轉讓和引進相聯系的,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通常伴隨著技術轉讓,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通過技術引進,改造現有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並使出口行業的競爭優勢強化,以達到促進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開放的經濟還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世界經濟和市場的信息,對各國確定產業的發展方向和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具有積極作用。
第三,各國產業結構開放度的提高意味著國際生產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國際分工的發展必然促進產品特別是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進出口,進出品貿易發展又帶動了新的需求,從而成為一國生產擴張的刺激因素。
對我國的啟示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國作為世界產業結構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如何適應世界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正確地確定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對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1.順應世界潮流,明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從各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看,順應世界潮流,選准結構調整的方向,及時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是一國經濟保持長足增長的關鍵。日本抓住第一次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一躍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強國;亞洲「四小龍」抓住第一、第二次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發展成為新興化國家或地區,並不斷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美國在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中,抓住主動權,發展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國際分工中處於頂尖的位置,並出現了被經濟學界稱為「新經濟」的現象。新世紀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一方面要遵循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結合我國國情,針對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和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之間的矛盾,從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現狀出發,確定我國各產業發展的方向,並實施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結構調整策略;另一方面,要緊跟當代世界產業發展的主流,順應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外向化、國際化的客觀趨勢,實行具有超前意識的跨越式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促使產業結構加速升級。
2.實行跨越式發展戰略,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以產業結構升級帶動結構調整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經濟興起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的發展水平,是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集中表現。我國作為發展家,無疑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但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興起,也為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利用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首先,通過大力發展機軟體等信息產業的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以信息、知識為重要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各地區之間、與世界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加速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其次,通過大力發展信息業,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普遍推廣信息技術,提高國民經濟和的信息化水平,使各產業改造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生產流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服務質量,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各產業整體素質的的目。第三,通過實施產業戰略性重組,建立有利於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引導加大信息技術、信息產品的投資開發力度,搶占各類信息服務業發展的先機,加快我國由傳統服務業向服務業的轉化。
3.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要立足於高起點,以加快高產業化發展為核心
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具有巨大的牽引作用。由於我國長期以來技術進步緩慢,設備、工藝陳舊,因此,不僅要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且更要重視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要進一步創造有利於高科技創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特別是要完善資本市場,鼓勵創業投資事業的發展;要借鑒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制訂完善的風險投資業的相關法規,扶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成長。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始終應是中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在集中力量追蹤世界科技前沿,參與全球科技產業競爭的過程中,要加快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動態結構調整。要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還可以從傳統產業中分離出一部分,按新的運行機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
4.產業結構調整要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從全球資源配置過程看,一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必須體現該國在全球經濟中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我國是一個產業體系完整但產業技術結構多層次的大國,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際分工格局正出現新變化的背景下,要爭取主動、贏得市場,就必須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並實施產業差別化策略,使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真正成為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在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一部分一般製造業將從發達國家中淘汰下來,我國應利用這一機遇,把一部分具有優勢的製造業,以新技術武裝起來,提高內在質量,形成新的製造業技術優勢,增強競爭能力,佔領世界市場。一些幼稚產業也要立足高起點,注意規模效益,提高技術水平,強化整體素質,成為能替代進口、增加出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勢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也要注意發揮比較優勢,從具有的比較優勢環節入手,逐步向核心技術領域推進。
5.產業結核調整要與對外開放相結合,努力提高產業結構的開放效應
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不可能在本國范圍內封閉地進行,世界市場、外資的流入,都將影響到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盡管我國有較完整的產業結構(同中小規模的國家相比),經濟發展的資源供給和市場空間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本國,但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要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經濟體系的運行效率,就必須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因此,提高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具有重要作用。今後我國要更多地吸外資進入國內市場,通過外商投資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經驗,推動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我國農產品市場將適度開放,引進外國農業技術、資金,通過國內外市場競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現代化;要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加快銀行、保險、證券、電信、商貿、運輸等服務業的外資引進,促進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在「引進」的同時應加快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鼓勵企業將國內成熟的工業技術轉移到海外,加大開發和利用國際資源的力度。
『陸』 信陽毛尖產業發展對我國地區農產品發展的啟示
1992年,信陽舉辦了首屆中國信陽茶葉節。此後,信陽茶葉節每年舉辦一次,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18屆,這已經成為信陽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茶葉專家說:「最早在唐代,日本的遣唐使來到中國以後學習中國的文化,參加了浙江的徑山茶宴,把學到的帶回去,逐漸就形成了日本的茶道。茶道也是起源於中國,但是人家的傳承比較好,薪火相傳一直到現在,代傳不衰,作為他們的文化名片之一了。
信陽毛尖看來是要走上高大上的路線了,信陽毛尖茶的發展現狀,原來不止是我們中國人愛喝茶,有些老外也愛喝咱中國的好茶葉,同時,希望中國一些好的東西,比如茶文化啦,可以傳播到國外去,讓他們知道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柒』 美國是世界上的工業大國,其工業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
一是中國工業伴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要進行動態式產業布局,即產業布局要適時進行階段性版的調整。權
二是企業間的資本性重組應該是企業與各級政府共同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在工業化進程中,應該給子工業以強有力的政策指導及支持。
三是技術進步是工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根本,中國工業應在吸收外來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更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核心技術:同時,設備及技術的更新換代要把握節拍與推廣的范圍。
四是產品成本的高低是一國工業能否有效抵制國外鋼鐵產品進口沖擊的決定性因素,控製成本始終是企業生產經營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五是適當的貿易保護是必須的,但貿易保護政策通常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中國應當靈活使用貿易保護政策支持中國工業的發展。
『捌』 印度迅速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對我國的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啟示
(1)服務外包產業的特點是信息技術含量高、利潤大、資源消耗少;
(2)印度發展軟體外內包產業的優容勢是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英語普及、信息技術發展早;
(3)迅速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給印度帶來的好處是為印度創造了就業機會,賺取了大量外匯,促進了印度服務業的發展.
故答案為:
(1)信息技術含量高、利潤大、資源消耗少;
(2)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英語普及、信息技術發展早;
(3)為印度創造了就業機會,賺取了大量外匯,促進了印度服務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