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大豆計劃是什麼計劃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 呂子豪) 大豆是自然界所有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質之王,是國際公認的健康食品。而中國目前普遍存在著優質蛋白質人均供給量不足的問題。按有關計劃,到二0一0年,人均年大豆消費需求量達到十六千克,總消費需求量達到兩千三百一十萬噸,這為大豆類健康食品的消費提供了廣闊市場。
七月二十六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一場由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吳階平、各界專家學者及主辦企業河北涿州鑫玉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參加的,以農業產業化與大豆深加工為主題的產業論壇與新聞發布會正隆重舉行。
在會上,鑫玉公司除介紹了自己「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以及多年來致力於大豆種植、加工、銷售的農業科技開發外,還著重推出依託國家大豆深加工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的技術開發出的四款創新產品:大豆濃縮蛋白、高蛋白麵粉、大豆異黃酮、大豆復合功能因子。據悉,該系列產品技術來源於國家大豆深加工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主任李榮和副主任姜浩奎博士的發明專利,已被列為國家星火計劃。
據與會的國務院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於小冬說,一個人營養的好壞,影響到他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育,這就影響到了這個人的整體素質。進而,人口素質的高低又影響到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這環環相扣,最終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此次發布的四款產品,將有效改善人體營養成分構成,是典型的營養保健食品。
另據於小冬介紹,國務院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將不斷加強和營養企業的聯系,從宏觀角度加強對企業發展運行的研究,為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指導和服務,使這個朝陽產業盡快騰飛。
2. 中國28個產業是什麼
從行業上看,銀行、保險、電信、汽車、物流、零售、機械製造、內能源、鋼鐵、IT、網路、房地產容等。
1、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2、從行業上看,銀行、保險、電信、汽車、物流、零售、機械製造、能源、鋼鐵、IT、網路、房地產等,凡此種種,這些熱門行業都已經有外資進入。
(2)國家安全發展大豆產業擴展閱讀:
在中國,產業的劃分是:第一產業為農業,包括農、林、牧、漁各業;第二產業為工業,包括採掘、製造、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各業;第三產業分流通和服務兩部分,共4個層次:
①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業、飲食、物資供銷和倉儲等業。
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地質普查、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旅遊、咨詢信息服務和各類技術服務等業。
③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等業。
④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
3. 香港是一國兩製成功實踐的重要範例是國家安全發展全局中獨特的什麼
一國兩制是針對解決台灣問題提出的。香港和澳門已經成為成功實踐的範例.一國兩制即:一個中國。兩種制度(大陸社會主義和港澳台資本主義)
4. 國家安全觀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1、內涵
習近平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2、重要性
習近平指出,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4)國家安全發展大豆產業擴展閱讀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摒棄了零和博弈、絕對安全、結盟理論等舊思維,超越了「你輸我贏,你興我衰」,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體現了合作共贏、以共同安全確保自身安全的新型國際關系思想。
「零和博弈」模式催生了以現實主義為代表的傳統安全觀,將國與國的關系簡單歸結為你輸我贏的競爭關系和你死我活的對抗關系,一度成為國際社會上關於國家安全的普遍模式。然而,在全球高度一體化的當代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在犧牲他國利益的情況下真正實現自身安全。
總體國家安全觀突破了「零和博弈」的歷史局限,回應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的時代特徵,立足於構建「命運共同體」「一個國家要謀求自身發展,必須也讓別人發展;要謀求自身安全,必須也讓別人安全;要謀求自身過得好,必須也讓別人過得好。」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尊重並包容各國的差異性,並將這種差異性轉化為國際交往合作的動力和活力,遵循和平發展,堅持合作共贏,積極承擔與我國國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責任,尊重各國人民的願望和選擇,這是大國的胸懷,也是大國的擔當。
5. 今年大豆的收獲怎麼樣
黑龍江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受進口影響將再減10%受國際豆價略升及春播延遲影響,今年黑龍江省大豆(3825,-78.00,-2.00%)播種面積下降的趨勢或得以緩解,但產業基本面仍不容樂觀——
4月30日,始於去年12月1日的本輪國家大豆收儲落下帷幕。「蟄伏」一冬的黑龍江省大豆加工企業,紛紛隨行就市掛出自己的收購價格。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調查顯示,企業收購價每斤普遍降了7分錢左右,加之國際大豆價格近來小幅上揚企穩,之前豆企大面積停工的狀況有所好轉,約有半數企業又動了起來。
壞天氣也成了利好消息。由於春播延遲,一部分玉米(1927,-1.00,-0.05%)和小麥(2287,-10.00,-0.44%)田不得不改種大豆,一些豆農轉產水稻的計劃也在冬雪春雨中「泡了湯」,種大豆是無奈的堅持。
種植大戶「移情別戀」
「預報明天有中到大雨,今晚必須把水埂子搶出來,要不15號插秧還得往後拖!」
5月5日下午,富錦市二龍山鎮集民村村支書韓士東帶著20多個僱工在自家的地里忙碌著。他去年種了230垧大豆,上月末以1.78元/斤的價格處理掉了九成,就是個保本。今年他鐵了心全改種水稻,但前一段地里被雪水泡著下不去腳,打埂來不及,只好留了1000來畝地仍種大豆。
韓士東說,往年全村670戶家家種大豆,村裡80%的地塊是大豆田。而今年僅20%的農戶願意繼續種植大豆,面積還占不到1/5。
富錦市2002年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名為「中國大豆之鄉」,屬國家大豆振興計劃示範縣,大豆年播種面積維持在250萬畝左右。大豆之鄉的種豆大戶,怎會「移情別戀」呢?
比較效益低是關鍵。二龍山鎮黨委書記吳寶清給記者算賬,一垧大豆收4000斤,按1.8元/斤算,毛收入7200元,扣除3500元成本,凈賺3700元;而一垧水稻凈賺則在8000元以上。當地農民以往願意種大豆,主要是沿襲多年的種植習慣。大豆種植成本低,管理比較粗放省心,「見苗後基本就可以收工了」,「遇到好年景,也不少賺」,農戶們至今對2007年最高達3元/斤的好行市津津回味。
但這種種植慣性正遭遇越來越大的阻力。
2008年來,國際大豆價格持續低迷,目前浮動在3000元/噸的水平線上,已經低於國內大豆的生產價。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照新認為:「從絕對收益來看,大豆價格沒有達到豆農的期望值;從相對收益來看,種植玉米要比大豆的收益更大。」
3月底,二龍山鎮新興村的「全國種糧能手」孫聖海把去年276垧地產出的300多噸大豆一次性出手,僅賣到1.64元/斤的價格,賠了60多萬。今年春耕,他全改了水稻,大豆「一根壟都沒種」。
而對於該省北部黑河地區,豆農根本不可能像孫聖海那樣瀟灑轉產。由於地處高寒地帶積溫受限,約有近千萬畝耕地只能以種豆為主。黑河市遜克縣邊疆鎮豆農曹雷說,當地種小麥怕旱、種玉米產量低,他今年准備試種些中草葯,如果成功明年就轉產。
黑龍江省農委3月公布的一則農情調查顯示,2010年全省大豆種植面積預計下降到6500萬畝,減少560萬畝,跌幅迫近10%。進入4月,受50年最大暴雪及持續低溫等因素影響,該省春播普遍推後,部分作物面積只能改種大豆,多少緩解了大豆種植滑坡的情形。
加工企業再陷「休克」
過去的小半年,在進口大豆沖擊下,黑龍江的豆企遭遇了2008年以來又一次嚴重的停工潮。
金正油脂有限公司4.8萬平方米的廠區一片沉寂。六棟標准儲藏罐內那1萬多噸大豆何時能上生產線,沒人知道。「春節後到4月中旬一直沒開工,170多名員工大部分都放假了,每個月給300塊錢生活費。」董事長金壯辦公桌的電腦屏幕上,實時顯示著芝加哥和大連期貨市場的大豆價格。他感嘆,往年的4月是春耕前收豆的忙季,而今年只有零星農民來打聽價格,「有價無市」。
一個月前的情況的確讓人寒心。進口大豆的到港價格只有3400元/噸左右,和國家規定的大豆最低收購價3740元/噸之間,存在300多元的價差,「扣除國家每噸160元的補貼,加工一噸我還得倒貼150元!」金壯說,按每斤1.7元收購才合適,豆農卻不肯賣,企業只有停產。看著一百多號人成天無所事事,金壯心裡很不是滋味,他甚至想轉產搞玉米烘乾。
據業內人士介紹,我國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已佔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近年來,國內大豆壓榨企業紛紛興建擴廠,而廠址大都選在沿海地帶,逐漸放棄了東北大豆渠道。
為防「豆賤傷農」,國家自2008年起實施臨儲計劃和最低收購價政策,農民利益有了保障,但壓榨企業卻陷入尷尬。2009年,國家把部分壓榨企業納入了收儲補貼范疇,但面對進口大豆的價格差,補貼顯得有些杯水車薪。
至今年3月,黑龍江省68家規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業絕大多數停產,並全部停止收購大豆,總開工率甚至跌至兩成以下。個別仍堅持生產的企業,消化的是去年「臨儲轉地儲」的大豆。
去年底,國家安排黑龍江將150萬噸臨時儲備大豆,定向銷售給大豆加工企業,補貼標準是每噸210元。一位油脂企業負責人抱怨,「本想拿著國家補貼的大豆能得點實惠,卻沒想到吃了個啞巴虧。」
「我們降了8分錢,現在掛出的收購價是一塊七毛二。」金壯5日告訴記者,進入農忙時節,賣豆子的少,目前加工的仍是之前享受國家補貼的豆子,估計能堅持到5月10日,之後還得停工。他把收豆的希望寄託在6月中旬農忙以後。
振興提高仍有潛力
豆農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美國、阿根廷、巴西的大豆漂洋過海運到中國,價格卻比國產大豆還低那麼多?
業內人士分析,症結在三個方面:種植方式不同、產業結構不同以及補貼等政策機制不同。
中國大豆多為散戶種植,每戶平均只有3.5畝生產規模,專業大戶也只有150畝左右,而美國、巴西、阿根廷的生產規模平均在2200畝左右。兩相比較,外國大豆成本平均每噸要低100—200元。
國際大公司還建立了從種植農場、貿易公司、港口、船隊、加工廠甚至期貨公司等覆蓋「全產業鏈」的商業體系,占據了市場營銷的頂端優勢。此外,進口大豆的價格優勢,還得益於政府的高額補貼。
與外資「航空母艦」般的產業鏈比起來,東北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和散兵游勇似的油脂加工企業,形同「小舢板」。
對於如何促進大豆產業健康發展,黑龍江農科院大豆專家劉忠堂建議,首先要提高單產,實行規模化種植、企業化管理。黑龍江省農墾系統的畝產接近340斤的國際先進水平,而農戶種植畝產僅200多斤,「這裡面有極大的潛力可挖」 。其次,要建立保護豆農和企業的價格體系。此外,國家應加大在水利設施、農機裝備、農田基本建設、大豆科研和品種改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中國大豆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說,還可設立大豆產業發展基金,從產業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引導主產區大豆加工企業的聯合。
近日,黑龍江省農委、發改委、財政廳等部門正著手研究制定該省大豆產業發展振興規劃,以期促進該省大豆產業多元化發展,增強對大豆市場的調控能力。
延伸閱讀
■豆油(7434,-174.00,-2.29%)是我國最主要的食用油,約占國內食用植物油消費的40%;豆粕(2834,-53.00,-1.84%)是重要的飼用蛋白原料,占國內飼料工業蛋白原料的60%左右;豆製品是我國主要的傳統植物蛋白食物。
■改革開放以來,包括大豆在內我國油料生產持續快速發展,面積不斷擴大,單產大幅度提高,總產量成倍增長,產品質量明顯改善。
■到2005年,全國油料播種面積達到21476.6萬畝,比1978年擴大12143.1萬畝,增長130%,年均增加450萬畝;平均畝產量達到143.3公斤,比1978年提高87.4公斤,增長156.4%,年均增加3.2公斤;總產量達到3077萬噸,年均增加94.6萬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支持大豆產業 保障農民利益
本報記者 朱 雋
確保國家整體糧食安全
確保農民利益
確保市場和價格穩定
發揮競爭優勢和資源優勢
程國強說,我國對大豆產業的支持政策亟待完善和強化,但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必須是保護農民利益。今後支持大豆產業發展,應堅持確保國家整體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利益,確保市場和價格穩定,發揮競爭優勢和資源優勢。
據了解,大豆產業鏈相對較長,涉及生產、油脂加工、食品加工、養殖業、醫葯、化纖等多個行業,更是關乎約數千萬農民的利益。程國強說,近幾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一直保持在1.4億畝左右,產量穩定在1400萬—1600萬噸。盡管今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豆油、豆粕需求將繼續呈迅猛增長勢頭,但受農業資源短缺、糧油作物比價、不同油脂油料產品相互替代等因素的影響,國產大豆很難突破現有水平、將始終呈有限供給態勢,我國繼續從國外進口大豆將不可避免。
程國強認為,促進我國大豆生產的穩定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護和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由於耕地面積有限,不同糧食作物與大豆的比價收益關系,將直接決定農民種植大豆的意願。拿東北產區來講,多年的實踐表明,大豆與玉米的合理比價應該保持在2.3∶1。若大豆價格太低,將使農民放棄大豆種植,轉向玉米或者水稻生產。這是今年初東北地區農民大豆種植意向下降的根本原因所在。
程國強分析,2008—2009年,我國實施大豆臨時收儲政策,最基本的出發點是保護農民利益。「從實際效果看,起到了托市保價、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對保持大豆生產穩定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程國強坦言,臨時收儲政策也給主產區壓榨企業帶來一定不利影響。下一步政策調整時應努力減少市場扭曲,兼顧下遊行業利益。企業也應進一步發揮優勢,整合加工資源,提高效率,抓緊建立向上拓展、向下延伸的產業鏈體系,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程國強建議,從戰略上看,東北產區應制定目標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確的大豆發展戰略,特別要注重充分發揮獨特的非轉基因大豆和食用大豆的資源優勢和競爭優勢,進一步完善和強化政策支持、技術支撐與產業保障,促進大豆產業穩定發展。
6. 請問未來幾年大豆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大豆肯定沒問題。
7. 我國的大豆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問題很大啊。罄竹難書。簡單說兩句吧。
受國際國內諸多因素影響,我國大豆產業陷入低谷,瀕臨崩潰。
國際上,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豆生產大國受政府和公司支持,早已成為magic bean,經濟效益為大田作物第一。而國內扶持不力,僅東北有補貼。種植大豆效益慘不忍睹,種植面積持續大幅下滑。加上目前政策首重糧食安全,大豆更是雪上加霜。
當前國內大豆唯一可提的就是常規大豆(非轉基因大豆),如能在廣適性和產量上得以較大突破,行形成規模效益,中國大豆尚有一席之地。
8. 國內大豆市場未來的發展如何
中國大豆生產業必須高補貼服持,(黑龍江省大豆種值生產為重點)國人才能夠吃到建康的,非轉基因的豆製品。否則真為國人身體健康,國家興旺而擔心。
9. 關於中國大豆
我們中國是大豆的故鄉,大豆也曾經是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農產品,可是現在,中國大豆正在面臨著從未有過的一場危機,這場危機讓每一個種大豆的中國農民直接感受到來自國際市場的壓力。
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2000年中國大豆年進口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此後幾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額連續攀升;2005年中國進口
大豆進口量連年攀升,是因為國內大豆出現短缺嗎?
在國內大豆主產區的黑龍江省的農村,往年收獲的大豆堆積如山以各種形式,各種方法分別堆放在村每家每戶的各個角落,村民都在為這些賣不出去的大豆發愁。據了解,村民往年大豆堆積不賣的原因就是因為價格太低,照現在市場上的價格不僅不會賺錢,反而還得賠錢。再過一個月的時間,今年的大豆就要收獲,而新的豆子一上市,陳豆還是往下壓,陳豆賣不上新豆的價,新豆的價也起不來。
現在黑龍江當地大豆的價格在每噸2200元左右,比去年這會兒又低了550元,如果今年新大豆上市之前,市場價格還不能回升的話,黑龍江整個大豆主產區都會面臨巨大的損失。
黑龍江大豆主產區的大豆賣不動,農民種植的熱情也開始銳減,今年全省大豆種植面積已經比2005年減少了25%,而明年大豆種植面積預計會比2005年還要減少40%左右,大幅下滑的還不僅僅是種植面積,前些年黑龍江當地曾經有過上百家以大豆為原料的油脂加工企業,可目前能維持開工的只剩下四五家,這些企業和農民一樣,在面臨著進口大豆的沖擊。
黑龍江九三油脂集團的總經理田仁禮介紹說:「我對美國大豆有想法,因為美國大豆是靠巨額的財政補貼進來的,而我們沒有補貼,這種競爭是不公平的,因為九三油脂從建廠那天起就是國有農場籌資建起來的,建這個廠的目的就是消化我們農場的大豆,後來我們擴大了以後,實際就是為了消化沿海的大豆,這是我們的主要目的,所以說現在農民的利益是跟我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事實上,大豆進口數量猛增的幕後推手,是那些進入國內大豆加工市場的外資企業,記者了解了一下,目前國內60多家主要的大豆加工企業中大部分都有外資持股,而外資持股後他們更傾向於采購價格較低的進口大豆,他們靠規模逐漸控制了中國的大豆市場,相比之下,國內農戶和企業的力量比較分散,不足以影響大豆的市場價格。
田仁禮說:「全國這個大豆產業就是加工業這一塊,73%份額已經是外國獨資和合資企業了,實際上我們這個行業已經失去了話語權,被人家控制了,所以我覺得再有一兩年,整個大豆產業就不存在了,而且接至而來的我們中國大豆種植業就可能不存在了,退出歷史舞台了,這個現象已經非常明顯了。」
大豆除了是油料原料以外,也是飼料蛋白豆粕的來源,大豆產業的穩定直接影響城鄉農副產品的價格穩定。
「中國大豆產業衰退了,到時候我們再需要的時候買美國大豆他不賣給你,再去恢復我們這個很難了,所以這個時候,就不光是一個適應問題。」
目前,國內大豆產業面臨的這場危機,已經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去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已經組織相關部門對大豆產業展開了多方調研,今年7月,按照國務院的批復,國家發改委決定,由中糧集團牽頭,由土畜進出口商會協辦,建立聯合採購機制,一場由眾多政府部門參與的拯救大豆行動正在展開。
那麼,誰來拯救中國的大豆呢?
史書上記載,中國人在黃帝時代就種植大豆,中國人種植的大豆曾經比全世界其他地區種植的總量還要多。但是,這個輝煌的歷史絲毫不能幫助中國農民緩解今天面臨的困境,種了幾千年大豆的中國農民好象再也駕馭不了大豆了。剛才節目里提到了,最近 10多年裡,中國大豆產量由原來的世界第一,退居為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後的世界第四,而且,自 1996 年開始,中國已經從傳統的大豆出口國轉變為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進口的凈進口大國。
5年前,當中國將要加入 WTO 的時候,有不少人就指出過中國大豆面臨國外競爭的危險,現在發生的一切只是應驗了這一警告。
其實,WTO 只不過是一個誘因,中國農業生產投入少、生產力低下、競爭力差才是大豆不堪一擊的真正原因。業內人士指出,在中國,大豆生產並未得到像小麥、水稻和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那樣的重視和優惠政策。因此,大豆生產的發展受到單產更高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生產的沖擊,大豆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與此同時,中國對大豆的研究投入嚴重不足,大豆技術的推廣不力,全國玉米、水稻和小麥的品種已經更新了幾十次,但大豆主產區的許多農民仍在沿用幾十年前的老品種。
中國大豆成本高、出油率低,與低價優質的進口大豆相比,經不起沖擊自然在情理之中。但中國的農民不知道這一切,也無法改變這一切,當外國大豆在中國勢不可擋時,他們只有吃驚和無奈。
只有把中國傳統農業注入現代化內涵,提高其競爭力,才能拯救中國的大豆,而要作到這一點,政府、科技工作者和農民都要想辦法,政府擁有豐富的政策、技術、資金資源,在拯救大豆過程中負有最主要的責任。
參考資料:中國飼料糧油信息網
10. 美國的大豆產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美國最早引入大豆在1765年,由東印度公司的海員Samuel.Bowen將中國大豆帶到喬治亞州Savannah。第二個把大豆引入美國的是美國駐法國大使Benjanin.Franklin,1770年將大豆由法國送到費城。植物探險家Dorsett在1927年以前,用了二年半時間,從中國東北各地搜集了近1500份大豆,悉數帶回美國,之後不久,即1929—1931年,Dorsett和Morse再次到中國東北、朝鮮及日本進行考察搜集,又從中國東北搜集了622份大豆。他們寫出了詳盡的考察報告,描述了大豆生產的全過程,直至大量的商品大豆、豆油、豆餅的出口情況,僅照片就有100多幅,對了解當時東北大豆生產很有參考價值。美國利用中國東北、朝鮮和日本大豆品種(尤其東北大豆)發展了大豆產業。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就成為大豆生產第一大國。19世紀末,大豆相繼傳入美洲其他國家,1912年在阿根廷,1916年在加拿大開始種植大豆。巴西和阿根廷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相繼發展大豆生產,已成為世界上第二、第三個產量最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