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經濟規模、特點及產業結構
一、北京經濟的基本特徵
首都北京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與國家戰略息息相關,在遵循城市經濟發展普遍規律的基礎上,始終將服務於國家戰略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心,經歷了工業化城市、現代綜合服務中心與國際化都市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新中國建設的初創時期(1949-1978),在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要求下,北京大力發展重工業,率先完成了城市重工業化的進程。
第二階段是在改革開放的推進階段(1979-1998),在中央明確的首都定位下,北京重點發展服務經濟,形成以服務經濟為核心的產業格局,完成了由工業化城市向現代綜合服務中心城市的轉化。
第三階段是全球化階段(1999年至今),在大國崛起戰略的要求下,北京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實現了建設以現代高端服務業為核心、科技創新為動力、經濟節點功能為特徵的國際化都市的目標。
(1)發展優勢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展閱讀:
發展優勢
北京商務中心區作為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城市功能區,首都經濟結構調整將有利於大量現代服務性企業進駐,提高服務業的知識含量和整體水平,充分發揮首都經濟的集散效應,促進商務中心區的快速發展。
北京商務中心區作為首都經濟發展的三大功能區之一,既要順應新經濟發展潮流,還要有首都特色,能夠充分發揮北京市及朝陽區的優勢和潛力。
北京商務中心區確立的主導產業是金融、保險、電信、信息、服務和咨詢,同時,以優美的環境,便捷的交通,方便舒適的配套設施,成為首都走向國際化、現代化的新城區。
❷ 「中國製造2025」將帶來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我國製造業面臨下行壓力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推進,中國已成為世界公認的製造業大國。近年來國內外發展環境錯綜復雜,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不僅不能為穩增長提供支撐,反而成為經濟穩定增長的拖累。製造業的生命線在於技術創新,在勞動力成本提升和技術創新乏力的雙重夾擊之下,製造業正面臨下行壓力。
1、企業經濟增長乏力、出口訂單下降
從國內大中小型企業發展來看,大型企業受益於國企改革釋放紅利,「一帶一路」和 「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影響,經營預期回升、發展前景看好。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困難,受困於經營轉型壓力,需要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為之創造有利的經營環境,通過簡政放權、結構性減稅、供給側改革等方式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和提供優質的服務指引。從訂單需求方面來看,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趨勢表明內外需求依然較弱,製造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嚴重,未來經濟增長動力有待提高。
2、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高端製造對外依賴高
人口紅利被認為是造就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重要源泉,十餘年前受益於人口紅利,「中國製造」迅速崛起。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人工成本在運營成本中所佔的比重已經越來越大,嚴重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令企業的生產處境日益艱難。過去多年中國以低端加工為主,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嚴重,雖然投資總額較大,但產能過剩嚴重;隨著中國人口紅利不斷減少,製造業逐漸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
由於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及缺乏核心技術,部分製造業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技術創新的機制和優秀人才,自主開發能力薄弱,重大技術裝備對外依賴度高。據統計,國內機器人和高端自動控制系統的95%、高檔數控機床的90%、高檔數控系統的95%的市場份額被國外產品佔領。在重點裝備的核心技術上與工業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自主品牌明顯缺乏。
中國製造業的整體素質和科技競爭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的現狀更是被業界所詬病。中國高精尖製造能力缺少明顯,產品功能、質量、可靠性和工藝水平等多方面落後於工業發達國家。工業發達國家擁有大量基礎知識和通用技術的儲備,新興產業產品特別是中高端產品的最初市場都集中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優勢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技術供給和市場需求方面的條件也優於發展中國家。
3、高端製造業人才匱乏
中國進入工業4.0時代,將會遭遇相當程度的人才瓶頸,不僅要面臨高級人才匱乏的挑戰,還面對低端人力過剩的境地。高端製造業將極大提高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要求勞動者能夠處理CPS、物聯網和大數據環境下的復雜問題,需要他們能夠進行抽象思考,從而創造性地面對挑戰。
勞動者的素質是企業在工業4.0發展過程中最強有力的杠桿,資本將無需嚴重依賴金融杠桿,企業對公權力尋租的需求也將大大降低。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除能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外,還能成為緩和貧富差距、拉動內需的關鍵因素。據報告,國內工程和金融方面的畢業生,只有10%左右具備全球化企業的僱用價值。雖然在理論知識積累方面占據優勢,但國內大學生往往缺乏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技藝最高、紀律最優的流水線型工人,但工業4.0需要的是能看懂圖紙、能理解訂單要求、能調整機器參數和能修正錯誤誤差的創造性工人。「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和政策創新,構建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培養1000萬名高技能人才。
「中國製造2025」遭遇哪些挑戰
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推動中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2015年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十年行動綱領,該方案以「互聯網+」為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領域,使中國製造業朝著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方向發展。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得到長足發展,許多製造產品的產品位居世界第一,已是傳統意義的製造大國。但面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分工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國際趨勢,精益化、協同化、服務化、綠色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正在成為世界製造業的發展格局,中國製造業在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中面臨多重挑戰。
1、基礎網路設施需要改進
要廣泛推廣CPS,必須建立能夠承載海量大數據交換的高質量寬頻網路,而目前國內的寬頻網路遠遠難以勝任,可靠性和覆蓋范圍對機械工程和自動化工程至關重要,國家需要投巨資將寬頻網路大規模升級,從而大大降低網路的延遲時間,提高可靠性、服務質量、覆蓋范圍及性價比。
2、國內網路安全需要提升
智能製造極度依賴CPS、物聯網和大數據,在這些數據中往往包含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等關鍵信息,如何在隨時在線、隨時可定位的垂直網路和平行網路中,確保數據不被濫用是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為確保數據安全,一方面國家需要完善相關網路安全的法令和法規,另一方面國家需要有較強的技術實力。
目前國家關於數據安全的法令法規比較模糊,無法對未來智能製造所產生的海量大數據實現有效的安全監管。目前國內很多網路安全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以及數據安全的核心設備,都被外國公司所壟斷,網路安全前景令人擔憂。
3、企業生產模式需要改變
對大企業來說,智能製造重點是圍繞設計、製造和營銷等環節,深化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提高生產設備、生產過程、製造工藝智能化水平,加快工業機器人等先進製造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培育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推廣智能製造生產模式。
對中小微企業,重點是進一步完善面向中小微企業的信息化服務體系,解決中小微企業在技術創新、投資融資、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難,降低中小微企業信息化應用門檻,提高中小微企業信息化應用能力和水平,增強中小微企業發展活力。
❸ 福建優勢產業、產業結構分布、特產、產業集群等,能介紹下么
福建省重點產業發展狀況
4.1 機械產業
4.1.1 福建省機械產業發展概況
4.1.2 福建將著力打造機械產業鏈
4.1.3 福建將著力發展工程機械等四大類主導產品
4.1.4 福建「十一五」著力建設五大機械製造業產業集群
4.2 建材產業
4.2.1 福建億元打造最大建材物流園
4.2.2 2008年福建建材行業利潤增加
4.2.3 福建確定2009年建材行業發展目標
4.2.4 福建推進建材產業破百億的實施意見
4.3 電子信息產業
4.3.1 福建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研究
4.3.2 電子信息產業拉動福建經濟快跑
4.3.3 加快發展福建電子信息產業的思考
4.3.4 福建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措施
4.4 石油化工產業
4.4.1 福建石化項目列入國家產業振興規劃
4.4.2 福建振興規劃助推石化產業發展
4.4.3 福建著力建設石油化工產業鏈
4.4.4 福建石化產業集群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福建省主要經濟開發區介紹
8.1 福州開發區
8.1.1 開發區介紹
8.1.2 福州開發區海峽經濟帶動的核心
8.1.3 福州開發區經濟實現從"量"到"質"的突破
8.1.4 關於加快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的若干意見
8.2 廈門經濟開發區
8.2.1 開發區介紹
8.2.2 廈門高新區產值增幅全國第五
8.2.3 廈門開發區營銷戰略和國際招商引資策略
8.2.4 廈門市關於加快開發區發展的若干意見
8.3 莆田經濟開發區
8.3.1 開發區介紹
8.3.2 莆田開發區著力打造「三型」園區
8.3.3 莆田開發區重點項目建設進展情況
8.3.4 莆田開發區多舉措構建和諧社會
8.4 泉州經濟開發區
8.4.1 開發區介紹
8.4.2 泉州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增勢強勁
8.4.3 泉州開發區激發活力促發展
8.4.4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推進大開發
8.5 漳州經濟開發區
8.5.1 開發區概況
8.5.2 漳州開發區裝備機械業高歌猛進
8.5.3 漳州開發區構築海西發展新架構
8.5.4 漳州開發區打造"三大新天地"
8.6 龍岩經濟開發區
8.6.1 開發區介紹
8.6.2 龍岩開發區加快項目發展
8.6.3 龍岩經濟開發區先行先試推進新發展
8.6.4 龍岩經濟技術開發區優惠的投資政策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福建是中國最早實施對外開放政策的省份之一。20多年來,福建經濟持續高速增長。GDP從1980年不足100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8年的1萬億元,增長速度居全國前列。
2006年,福建省實現生產總值7501.63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85.23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3736.08億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2880.32億元,增長12.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1152元,比上年增長12.7%。
2007年,福建省實現生產總值9075.16億元,比上年增長15.1%,是1995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0.58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4510.73億元,增長18.7%;第三產業增加值3523.85億元,增長13.6%。人均生產總值25424元,增長14.3%,首次跨越3000美元大關,比2000年翻了一番。
2008年,福建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823.11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157.75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5415.77億元,增長15.2%;第三產業增加值4249.59億元,增長12.1%。福建省以10823.11億元躋身「萬億GDP俱樂部」。截至2008年,全國已有13個省成為「萬億GDP俱樂部」成員。
在國家「4萬億」經濟刺激大背景下,為貫徹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決策,福建2008年投資1200多億元,推進總投資9100多億元的500個重點項目建設,在這些項目中,又將重點建設77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包括港口、鐵路、公路、機場、綜合交通樞紐、跨海通道等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
巨大的基建投資為福建的投資環境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政府投資主導的同時,也需要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這為各類相關企業在今後幾年裡提供了巨大的投資機會。
中投顧問2009-2012年中國福建省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❹ 幫忙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錢納里工業化階段理論、霍夫曼定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產業結構調整理論。
1.錢納里工業化階復段理論
發現制了製造發展受人均GNP、需求規模和投資率的影響大,而受工業品和初級品輸出率的影響小。
2.霍夫曼定理
指資本資料工業在製造業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並超過消費資料工業所佔比重
3.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波特的國際競爭優勢模型(又稱鑽石模型)包括四種本國的決定因素(country specific determinants)和兩種外部力量。四種本國的決定因素包括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及支持產業,公司的戰略、組織以及競爭。兩種外部力量是隨機事件和政府。試圖解釋如何才能造就並保持可持續的相對優勢。
4.產業結構調整理論
就是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即產業的比重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❺ 如何運用小島清的比較優勢理論指導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
運用小島清的比較優勢理論指導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
比較優勢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一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僅影響一國比較優勢形成的因素會發生變化,一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也會發生相應的遷移。對我國
而言,我國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到底是什麼?近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如何發揮我國產業的比較優勢?這些問題一直是政府和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焦點。本文研究認
為,比較優勢具有極強的動態化特徵,並且會影響產業結構調整。與此同時,產業結構調整也是實現比較優勢,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一、比較優勢具有動態性並發生重要變化
關於比較優勢的理論研究,自亞當·斯密以來一直成為經濟學關注的焦點,更是成為指導一些國家產業政策的圭臬。但究竟什麼是比較優勢?比較優勢的來源到底
是什麼?學界卻有不同看法。較為傳統的觀點認為,比較優勢是國際分工中擁有相對有利條件的一種表述,通常是指比較優勢因素通過比較優勢產業表現的分工結
果,比較優勢的源泉是要素稟賦的差異。動態比較優勢理論拓展了這一概念,認為要素組合成生產的能力和價值實現的能力,如技術、管理優勢、營銷網路優勢、生
產網路優勢、制度優勢及基礎設施條件等,也是比較優勢的源泉。我們認為,比較優勢是指由於要素積累和技術進步而引起比較優勢因素和比較優勢部門的動態變
化,導致要素質量提高和新的更高級要素的產生,由此使得比較優勢部門升級或比較優勢分工環節提升,實現分工地位的提高。
這一判斷是基
於比較優勢定義及其研究情景變化而得來的。實踐證明,比較優勢不是一成不變的。對比較優勢的認識,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斷深化,其間經歷了
從開始單一要素稟賦,到綜合要素稟賦,從要素稟賦,到人力資本積累、技術水平等。[1]筆者認為,除此之外,產業配套條件、基礎設施和制度因素等構成產業
競爭力的其他因素也應作為比較優勢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們歸納我國比較優勢因素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比較優勢的重點逐漸由製造比較優勢轉向服務比較優勢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商品與服務的可貿易性對一國宏觀經濟存在重大影響,涉及產業結構、就業、收入分配、價格水平、真實匯率、貿易條件和貿易盈餘等諸多方
面。在我國,大力推進以生產者服務業為代表的服務經濟成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考慮比較優勢的同時,必須關注服務可貿易化背景下服務比較
優勢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比較優勢與傳統製造產業優勢不同的是,它不僅涉及服務業等經濟生活中所必須的生產活動,同時還受人們收入水平、與可貿易品
之間的替代彈性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為了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化,還需要分析經濟中的需求方。
2.比較優勢因素從相對靜態轉向相對動態
主張靜態比較優勢的學者,如林毅夫、蔡昉、李周等認為,我國應充分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以解決就業問題,並要盡可能利用外
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技術;產業結構優化問題應主要由市場決定,由此主張搞「產業政策」是沿襲計劃經濟的思路。[2]而主張動態比較優勢的學者,如
克魯格曼(Krugman)、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Grossman and
Helpman)等,則強調在開放條件下保持民族經濟獨立性,主張適度開放,吸引外商投資也要適度,注重經濟(產業)安全,同時強調產業政策的作用,認為
有必要在戰略性產業領域中爭取趕超。從現實來看,第一種選擇很有可能落入所謂的「比較優勢陷阱」,第二種選擇則有機會促進我國在相關產業領域趕超,實現產
業升級的「蛙跳」。
3.比較優勢因素從要素轉向環節或部門
我們認為,傳統的
比較優勢理論是針對價格競爭和機會成本的比較,換言之,傳統比較優勢關注的是先天的要素稟賦,後天的要素積累。但是,在當今企業的競爭從成本價格競爭,更
多地轉向產品差異化、服務、品牌、響應速度等非價格競爭以後,對比較優勢的理解就必須進行拓展。筆者認為,比較優勢不僅應包括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的因
素,還應包括提高價值和能力因素。可以說,對比較優勢概念和內涵進行拓展後,要素價格的上漲不是影響比較優勢的主因,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的環節與利潤的
控制以及分配主導權才是決定比較優勢的重中之重,跨國公司對產業鏈高端環節的控制和壟斷,以及我國企業之間的價格戰,是我國與發達國家貿易模式和比較優勢
形成的根源。[3]23
4.比較優勢中的本地市場效應
傳統要素比較優勢理論
在解釋產業間貿易時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面對日益增多的產品內貿易卻差強人意,這就是所謂的「里昂惕夫之謎(Leontief
Paradox)」。林德(Linder)等人從偏好相似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認為本地市場、需求規模和收入水平等也會影響一國的比較優勢。蘭卡斯特
(Lancaster)、克魯格曼(Krugman)、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Grossman and
Helpman)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本地市場效應」,認為規模經濟可以促使沒有要素稟賦差異的國家之間可以在同一產業內相互進行商品貿易。[4]
羅德里克和肖特(Rodrik &
Schott)等在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和比較優勢的實證研究中發現,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與中國的要素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相比顯得很獨特。戴維斯和溫斯坦
(Davis &
Weinstein)、林發勤、唐宜紅等用「本地市場效應」解釋了我國產業比較優勢因素,認為我國日益擴大的國內市場會促使規模經濟的形成。而很多製造業
部門特別是機電產業有著很強的規模經濟,在中國形成了產業集聚,使得我國在這些產品上具有規模經濟的比較優勢,而且規模經濟比較優勢正在超過要素稟賦的比
較優勢。[5]
5.相對價格扭曲對比較優勢的影響
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假定是
等價交換,即不僅參與國際分工的各方是按照相對統一的國際價值進行等價交換,國內不同商品生產之間的比較收益的確定也是在相對均等、公平公正的條件下進
行。然而實際中的國際貿易是不等價交換,發達國家通常利用自己對全球市場、核心技術、全球產業鏈的主導權,隨意提高自身比較優勢產品價格,獲取超額比較收
益,從而固化國家分工比較利益格局的現象愈演愈烈。除此之外,一國內部各種要素價格和產品價格的扭曲也成為正常現象,[6]成為改變初始比較收益條件,造
成比較優勢部門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
二、我國產業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及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1.我國產業發展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
美國經濟學家貝拉·巴拉薩(Balassa)提出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①(RCA指數),是反映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的代表性指標,本文擬運用這一指標來測度我國產業比較優勢因素變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為了能更好地研究我國產業比較優勢影響的行業差異,我們按照要素密集度將我國製造業劃分為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度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度技術勞動密集型
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度資本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六大類,並計算這些各細分行業的RCA指數。計算結果表明,1992-2009年,我國勞動密
集型產業RCA指數最高,是最具比較優勢的產業,但其數值逐漸呈下降趨勢,從1992年的2.4逐漸下降到2009年的1.6左右。與此同時,中度技術勞
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較快,其RCA指數從1992年的0.45上升到2009年的1.41,從比較劣勢行業轉變為比較優勢行業,並有逐漸取代勞動密集
型產業,成為我國最具比較優勢產業的趨勢。由此可見,隨著我國比較優勢因素的變化,我國比較優勢行業變化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未來,隨著我國人力資本培
育、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度技術勞動密集型行業有望成為最具比較優勢的行業(如圖1所示)。
圖1我國製造業分行業比較優勢現狀與發展態勢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各年《中國統計年鑒》計算。
2.比較優勢因素變化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與此同時,經過30多年對外開放和國際分工
的深化,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也受比較優勢因素變化的影響,呈現較為明顯的中度技術勞動密集的特徵。1993年至今,我國中度資本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
和資源型產業占工業比重變化不大,基本保持在5%~7%之間。技術密集型產業工業比重最低,僅為1.6%左右,且各年變化幅度不大。變化幅度較大的是中度
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度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中中度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工業比重上升最為顯著,從1993年的25.7%上升到
2010年的32%,其間2003年高達33.4%;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工業比重整體呈下降趨勢,1994年最高為25.75%,此後一直呈下降趨
勢,2007年達到最低點,占工業比重僅為16.1%,下降近10個百分點,2010年逐漸回升至21%。中度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占工業比重則從1993
年的17.4%下降到2010年的15%。從整體來看,我國工業內部產業結構也逐漸由勞動密集型為主逐漸向以中度技術勞動密集型為主過渡,產業發展的技術
密集度逐漸提升,產業結構優化態勢明顯(如圖2所示)。
圖21993-2010年按要素密集度劃分的中國產業結構
三、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及對比較優勢的影響
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發展的同時
可能會面臨兩難選擇:一是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發展自己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一般是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二是進入目前缺乏比較優勢、但可通過潛在勞動生產
率增長培育獲得競爭優勢的產業(比如高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這種潛在勞動生產率的培育過程也是動態比較優勢的塑造過程。這種動態比較優勢的塑造,不僅
與一國的產業結構政策相關,也與一國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與變動方向有著密切的聯系。
1.新的全球分工體系正逐漸從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產品內分工深化
按照靜態比較優勢,國際分工是在以要素密集度劃分的產業間展開的。比如,發達國家資本、技術要素密集,就專注於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品生產,發展中
國家則專注於勞動要素密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是全球產業間分工垂直貿易的直接體現。當前,隨著科技革命和跨國公司的加速發展,全球分工開始從垂直分工向
水平分工轉變,越來越多的產業間分工正面臨向產業內、產品內分工深化的進程。但若按照傳統比較優勢進行垂直國際分工,我國產業將有可能陷入勞動密集型產業
低端生產的分工陷阱中。由於新分工模式下一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主要表現為產業鏈條或產品工序所處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沿著全球
水平分工鏈條的節點向產業內、產品內分工延伸,可使我國產業避免陷入比較優勢低端鎖定的「陷阱」中。
2.我國產業結構提升的方向由第二產業獨大向第二、第三產業均衡的方向發展
根據經典的產業經濟理論和配第、克拉克、錢納里、庫茲涅茨等人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變遷事實的歸納總結可以得知,隨著人均國民收入上升,產業結構會出現逐
漸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軟化」趨勢。王岳平等也認為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為提高國民收
入水平,我國第三產業比重應提高到60%以上。[3]21當然,提高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並不意味著第二產業的萎縮。工業特別是製造業是國民經濟
的基礎和支柱,因此,在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快工業化步伐,並適當提高服務要素價格和產出價格,促進工業品和服務比價關系趨向合理,從而促進產
業結構的均衡化發展。
3.貿易品與非貿易品的結構變動
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
作用廣受重視。出口佔GDP比重的上升,一方面固然是一國參與全球分工和大力實施外向型經濟導向戰略的結果,另一方面,非貿易品向貿易品的轉變也有利促進
出口的增長和比較優勢的形成。遵循前人的研究思路,我們以各行業出口交貨值佔分行業總產值的比重即10%作為劃分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標准,如果該產品出口
大於其總產出的10%,則屬於貿易品,反之,屬於非貿易品。
根據我們的計算,我國工業製造業總體出口占製造業總產值的比重大於
10%,屬可貿易品,且其數值從1993年的18.24%上升到2007年的23.53%,可貿易化程度大大提升。分行業看,我國紡織業、服裝及其他纖維
製品製造、皮革毛皮羽絨及其製品業、傢具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塑料製品業、金屬製品業、普通機械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
造業和儀器儀表,以及文化辦公用機械等產業出口占總產出比重較大,表明我國貿易品的行業特徵既體現我國勞動密集的比較優勢,又反映我國機械、電子等高新技
術產品出口逐漸增多、動態比較優勢逐漸累積的貿易結構特徵。從貿易品與非貿易品的結構轉換特徵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非金屬礦采選等行業產品由可貿易品轉
化為非貿易品,專用設備製造、交通運輸機械等行業產品由非貿易品轉化為可貿易品,表明我國貿易品與非貿易品相對結構有所改善,石油、天然氣在國民經濟中的
戰略作用增加,出口減少;而專用設備製造、交通運輸機械等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出口增加。此外,我國運輸、通訊和信息服務等主要服務產品的可貿易化率也逐
漸提升(見圖3),大大優化了我國貿易品與非貿易品的相對出口結構。
圖3我國主要服務產品的可貿易化率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服務貿易年鑒》相關各年
4.我國三大產業部門的相對產品價格變化
理論分析表明,國際商品交換中的不等價交換成
為影響比較優勢的重要因素。一國內部各種要素價格的比價關系,或產品價格的扭曲也成為誘發價格回歸或結構調整的動因。我們通過對不同產業價格的相對變化的
分析,可以得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比較優勢變化的若干啟示。對我國三大產業價格指數進行分析(上年為100),可以發現我國三大產業價格變動趨勢較為一
致。進一步觀察,還可發現一些細微的變動特徵,比如農業和工業製成品的價格相對服務產品的價格變動幅度更為明顯,農業和工業產品價格上升快於服務產品價格
(見圖4),也就是說相比於農產品和工業製成品,我國服務產品的價格被低估。
四、簡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表明,比較優勢具有較強動態性並逐漸發生變化,改革開
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也是比較優勢因素變化引致比較優勢行業變化的結果,同時,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途徑也對動態比較優勢的形成和塑造產生重要影
響。但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仍面臨著中間部門培育不足、本地市場規模限制過嚴、要素價格扭曲、關鍵技術缺失、貿易成本偏高等問題。因此,當前應通過大
力培育動態比較優勢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其主要措施包括:(1)大力培育中間部門,促進資本和技術要素集聚,塑造動態比較優勢,實現比較優勢動態升
級;(2)促進服務產品可貿易化,發展生產性服務業;(3)降低貿易成本,提升我國在全球貿易中的話語權;(4)提升本地市場效應,促進需求結構和產業結
構協同;(5)優化資源配置,理順要素價格關系;(6)提升關鍵環節和技術,促進國際分工地位提升、附加值提高。
❻ 河北省在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今年6月底,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河北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同意我省作為國家鋼鐵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省。我省實施鋼鐵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有7項。
■壓減產能規模。力爭到2020年底,我省鋼鐵產能控制在2億噸左右。
■優化調整布局。有序推進城市鋼廠搬遷,沿海臨港和資源優勢地區鋼鐵產能比重提高到70%。
■推進聯合重組。全省鋼鐵冶煉企業數量減少60%,組建15家左右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
■改善品種結構。高強度汽車板、高速鐵路用鋼、造船板等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有較大提升。
■提高裝備水平。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爐產能占總產能的80%以上,全面淘汰45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40噸及以下轉爐。
操作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昨天河北三家大型鋼鐵企業啟動退城搬遷改造,河北鋼鐵產業布局結構調整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壓縮產能、降耗治污同時推進。
唐山豐南、邯鄲武安都是河北鋼鐵重鎮,但是長年飽受鋼企圍城之苦。為此,渤海鋼鐵將從唐山市豐南區搬至40公里之外的沿海,冀南鋼鐵、太行鋼鐵也將從武安市區搬遷到幾十公里外的工業園區。河北省副省長張傑輝:「鋼鐵作為我省第一大支柱產業,但產能過剩、布局不合理,經濟效益下滑、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問題突出。特別是一些鋼廠處於主城區,不僅影響了城市環境質量,也制約了企業發展。實施城市鋼廠搬遷改造和聯合重組,勢在必行也迫在眉睫。」
退城進園的新鋼廠不僅要減少產能,還將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唐山渤海鋼鐵集團聯合重組暨城市退城搬遷改造後,豐南區鋼鐵企業數量將從10家變為1家,凈壓減煉鐵355萬噸,煉鋼536萬噸。唐山渤海鋼鐵搬遷項目建設總指揮?占坤說,輕裝上陣讓企業更具競爭優勢:「整體項目引進了30多項先進技術,這個產品整體能耗應該比傳統的工藝應該降低30%以上,這樣既有較大的市場潛力和競爭優勢。」
去年以來,河北已累計淘汰壓減煉鐵產能2900萬噸,煉鋼產能3500多萬噸。環保部對秦皇島、廊坊、保定、石家莊四個城市鋼鐵企業實施大氣污染物排放特別限值,而河北省又主動提出增加兩個限制城市。河北省發改委副巡視員高俊釗:「也就是邢台和邯鄲,渤海鋼鐵屬於唐山的,武安鋼鐵圍城項目是屬於邯鄲的,這三個項目建成後,我們大氣污染物排放,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鋼鐵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特別限值的要求,我們固體廢棄物基本上可以實現近零排放綜合利用。」
冀南鋼鐵董事長王建東表示,日趨嚴格的環保標准將是新建鋼廠的命門,促使企業加大環保投入:「我們正常的投入現在在2億多元,下一步這個環保將近6個億,我們原來的排污不是太達標,這次調整之後我們將達到排污國內領先的排污標准。」
❼ 隨著西部大開發,雲南憑借自身的優勢條件和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西部大開發時機,已逐漸成為我國花卉產
小題1:A 小題2:A ❽ 國家鼓勵類產業和限制類產業有什麼區別政策優勢是什麼
鼓勵類主要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採取政策措施予以鼓勵和支持的關鍵技術、裝備及產品。按照以下原則確定鼓勵類產業指導目錄: ❾ 如何運用比較優勢理論指導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
比較優勢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一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僅影響一國比較優勢形成的因素會發生變化,一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也會發生相應的遷移。對我國而言,我國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到底是什麼?近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如何發揮我國產業的比較優勢?這些問題一直是政府和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焦點。本文研究認為,比較優勢具有極強的動態化特徵,並且會影響產業結構調整。與此同時,產業結構調整也是實現比較優勢,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❿ 新加坡如何利用地理位置優勢發展經濟,其產業結構與所處地理環境有何關系以及對中國的啟示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與發展優勢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