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產業與多業態融合是體現文化產業園區復合功能的保障
隨著產業環境的變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基地也在不斷地升級換代。有些順應市場和時代的需求,發展勢頭良好;有些卻經營不善,落寞離場。企業對園區的需求有什麼變化?應怎樣促進產業園區和基地的良性發展?
從外源推動轉向內源驅動
與國外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在探索政府政策與文化創意市場機制協同的作用方式時,由於原有的產業基礎和市場基礎比較薄弱,從而在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更大程度上必須通過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加以扶持,表現在直接介入文創園區、街區等集聚區的建設與運營管理上。
具體到地方的文創產業及其園區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的定位乃至發展動力的來源,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賴地方政府的政策效應。從現實來看,近些年各地建設的大大小小上千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就是基於這種推動模式下的跨越式邁進,這些園區反映出來的泡沫現象也主要是基於這種外在的推動模式,導致動力不可持續性、擴張發展盲目性和運行機制低效性等問題。
因此,一些區域特別是先行發展地區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地方政府已在積極推進政府職能定位和政策導向的轉換,進一步培育和強化市場機制及市場主體的作用,著眼於更大程度上激發市場活力和主體動力,從而逐步探索文創園區以內生動力為主的政府與市場協同驅動模式。
從園區建設轉向園區運營
集聚或集群化發展是文創產業發展的基本空間形式和組織形態,而在產業集聚發展的路徑上不同國家或地區具有各自特色,大致可歸為兩種模式:一是市場機製作用下各類經濟主體自發集聚形成的產業群落,二是地方政府主導下通過園區建設形成的文創類產業園區,而後者是當今中國各地大力推進文創產業集聚發展的主要模式。
近幾年,各地規劃建設的園區雖然規模和層次都不盡相同,但一般都具有明確的空間地理邊界、企業組織范圍、產權邊界、管理機構主體等。
空間、組織的有界性以及園區行為的主體性是這類園區的基本特性。在「政府政策+市場機制+園區機構+企業主體」共同構成的運行體系中,園區組織成為文創產業體系運行中的重要行為主體,而且在從園區建設進入園區運營優化發展階段後,園區組織將成為集成產業群系統資源更為關鍵的因素,並在文創產業園區的潛在功能發揮和可持續發展中具有推動作用。
一些文創產業先行發展地區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導向的著眼點上已在推進從園區建設向園區資源的整合、質量和功效的提升、市場化運營組織的培育等方面的轉化,並且對園區運營機制模式的優化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創新,這種創新和探索的成效也已初步顯現,涌現了一批典型的園區運營模式,如北京「尚8模式」、上海「德必模式」、深圳「靈獅模式」等。
從單一產業振興轉向融合發展
隨著國內外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文創產業顯現出更深層次的潛在功能,由此也促使人們對其融合發展方式及其功能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即文創產業的融合特性已使得它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產業現象,而是一種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新生發展範式。特別是由於它與科技融合而相得益彰,與傳統產業融合而促使其新生活力和價值倍增,與新興產業融合而促使其業態更放異彩,由此衍生出了文化科技類園區如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非遺文化產業類園區如深圳羅湖區梧桐山藝術小鎮等。
此外,我國發達地區在先行發展文創產業的基礎上,已在進一步強化創意經濟時代融合發展的理念,特別是2014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促進了文創產業與旅遊休閑、時尚服務、建築裝潢、工業製造、農業生產等特色經濟領域的融合發展。這些趨勢在文創園區內消化得更加明顯,比如,梧桐山藝術小鎮不僅積極發展非遺項目的研究與研發、展覽展示、體驗和交易的「政、產、學、研、銷」專業平台,而且整合資源,將發展文化產業與城市更新結合起來,積極倡導「非遺+科技」「非遺+旅遊」的經營理念,立志打造成為深圳非遺產業開發的文化標桿。再如,2013年5月開園的深圳鹽田國際創意港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成立之初就以「文化+電商」「學院+園區」融合為發展定位,開創了全國首個「文化創意+電子商務+工業設計教育培訓」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
從多部門分業管理轉向機構協同
文創產業日益顯現出國民經濟支柱和國家或區域軟實力的重要地位,但由於文創產業與傳統產業有很大不同,它實質是融合性的產業經濟形態,除了文化、創意、科技等因素緊密融合外,幾乎所有產業也都需要融入「創意」元素,從而「創意」生產也就成為各產業鏈的重要環節。
在文創產業園區建設發展中,各地主管文化、傳媒、出版等部門的黨委宣傳部已成為地方領導和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包括部分地方政府的相關行政或經濟部門也對園區「齊抓共管」。
隨著產業的發展和園區的成型,外延式擴張及外源式驅動的作用實效開始遞減,這就需要培育形成系統協同機制激發內源性驅動的作用模式,以取代原有外源力量主導和簡單疊加作用的體制機制模式。
因此,根據文創產業的融合發展特性,我國在文創產業不斷探索發展的進程中,先期發展的許多地方已意識到以往傳統的管理體制難以適應如今創意經濟時代融合發展的範式,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為克服原有體制的弊端,在整體的管理體制機制上積極進行創新探索,正在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管理協調體制的「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和「杭州模式」。
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都成立了由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相關職能管理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或協調領導小組,並下設辦公室或類似機構負責承擔日常統一管理協調工作。所不同的是,各地主要責任部門的任務分工及協調機制存在差異。
(前瞻產業研究院,專業產業園區規劃機構。)
㈡ 各省市、各個地區應該如何發展工業互聯網,有哪些主要任務
自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 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之後,各地紛紛加快工業互聯網的建設與發展步伐。發展工業互聯網,網路體系是基礎,平台體系是關鍵,安全體系是保障。各省市、各地區應緊緊系統構建網路、平台、安全三大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路基礎設施,全力推進七大任務:
1.夯實網路基礎
夯實工業互聯網的網路基礎,應圍繞網路改造升級、提速降費、標識解析,推進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IPv6、工業無源光網路(PON)、工業無線、時間敏感網路(TSN)等技術,改造工業企業內網;
第二,以IPv6、軟體定義網路(SDN)以及新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即5G技術),實現工業企業外網的升級改造;
第三,推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圍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推動行業性二級接機點的建設與連接。
2.打造平台體系
第一,培育工業互聯網平台,以企業為主導,構建跨行業、跨領域平台,實現多平台互聯互通。
第二,開展工業互聯網平台試驗驗證。支持產業聯盟、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共建測試驗證平台,開展技術驗證與測試評估。
第三,推動、吸引企業上雲。鼓勵工業互聯網平台在產業集聚區落地,通過財稅支持、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中小企業的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
第四,培育工業APP,支持軟體企業、工業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
3.加強產業支撐
要加強產業支撐,必須加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力度,提升產品與解決方案供給能力:
第一,關鍵共性技術支撐。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圍繞工業互聯網核心關鍵技術、網路技術、融合應用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促進邊緣計算、人工智慧、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技術在工業互聯網應用。
第二,系統解決方案支撐。圍繞智能感測器、工業軟體、工業網路設備、工業安全設備、標識解析等領域,推廣一批經濟實用的微服務化系統解決方案。
4.促進融合應用
融合創新工作應圍繞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兩大主體開展:
針對大型企業,加快工業互聯網在工業現場的應用;開展用於個性需求與產品設計,生產製造精準對接的規模化定製;
針對中小企業,實現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開展供需對接、集成供應鏈、產業電商、眾包眾籌等創新型應用。
5.完善生態體系
第一,構建創新體系: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資源,圍繞重大共性需求與行業需要,面向關鍵技術與平台需求,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
第二,構建應用生態,鼓勵工業互聯網服務商面向製造業企業提供咨詢診斷、展示展覽、行業資訊、人才培訓、園企對接等增值服務。
第三,構建企業協同發展體系,以需求為導向,基於工業互聯網平台,構建中介型共享製造、眾創型共享製造、服務型需求共享製造、協同型共享製造等新型生產組織方式。
第四,構建區域協同發展體系,建設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產業示範基地。
6.強化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底線,必須切實提升安全防護能力,建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推動安全技術手段建設。此外,各地區還應大力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推動標識解析系統安全、工業互聯網平台安全、工業控制系統安全、工業大數據安全等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開展安全咨詢、評估和認證等服務,提升整體安全保障服務能力。
7.堅持開放合作
第一,加強地區乃至國際的企業協作,形成跨領域、全產業鏈緊密協作的關系。
第二,建立政府、產業聯盟、企業等多層次溝通對話機制。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協同與合作,參與工業互聯網標准規范與國際規則的研討與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