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新中國產業發展的特點及其變化

新中國產業發展的特點及其變化

發布時間:2020-12-06 08:27:34

❶ 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及人口增長模式的變化特點(高一地理)

人口增長速度先快後慢,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變慢。之前傳統型,現在現代型

❷ 新中國現在和以前的生活變化對比

一、回首看歷史

解放前夕,舊中國的經濟已處於崩潰邊緣,連年戰爭留下滿目瘡痍,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市場蕭條,物價飛漲,失業現象嚴重,廣大勞動人民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

1949年,中國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當時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維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對這樣的局面,黨和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生產,穩定物價,安排就業,以安定人民生活。廣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熱情,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質基礎。這在發展生產穩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們對救民於水火的共產黨充滿了熱愛和感激,對自己當家做主充滿了自豪和熱情。「一五」時期被稱為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經濟建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但是,由於已知的諸多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們沒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實實的經濟建設中去,人民生活幾起幾落,在溫飽線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不會忘記,人民生活雖有改善,由於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市場供應匱乏,消費品供應不足,絕大多數商品都需要憑票證購買。正是在這個時期,整個世界經濟突飛猛進,相比之下,中國經濟以及人民生活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鎮居民收入增長35倍

如今,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的改革開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國一樣,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主體分配向個人傾斜,使城鎮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到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29.45元,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高水平,與1981年相比,增長了35倍,26年間平均增速14.1%。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斷增加的,經歷了「快速增長、高速增長、平穩增長」的過程,收入渠道實現多元化。

一是工資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來源,非工資性收入明顯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雖然不斷下降,但仍佔60%以上,是家庭總收入的主要來源。2008年達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長了23倍。非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呈不斷上升趨勢,2008年達到36.2%。工資性收入和非工資性收入增長及比例變化可劃分以下幾個階段:

非工資性收入發展時期。1981年至1985年,由於經濟體制尚處在起步階段,城鎮居民非工資性收入減少,收入仍以工資為主,工資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90%—94%之間,變化甚微。隨著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漸漸表現出來,非工資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資性收入全面增長時期。1986年至1998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城鎮居民非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呈上升趨勢。城鎮職工從事個體經營、第二職業、停薪留職的人數逐漸增多,是非工資性收入增加和收入來源多樣化的重要因素,這一時期非工資性收入還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非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家庭收入增長較快,到1998年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長了4.5倍。家庭總收入增加帶動工資性收入和非工資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別增長了3.8倍和8.6倍。

非工資性收入高速增長時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資性收入顯著增加,占家庭收入比重穩中有升。1999年開始,在國企改革步伐加快,城鎮居民就業渠道拓寬及就業主動權變化的共同影響下,非工資性收入快速增加。2008年達4928.76元,占家庭收入比重為36.2%,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3453.08元,8年間平均增速高達16.27%,比重上升5.64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與非工資性收入比例接近6:4。

二是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均快速增長。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達到97.74元,比2002年增加了29.22元,增長42.6%。經營凈收入為1154.14元,比2002年增加了332.96元。轉移性收入為3676.88元,占非工資性收入的比重為74.6%,比2002年增加了2003.48元,增長1.2倍。

三、農村居民收入增長27.3倍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省農村居民物質生活逐步豐裕,消費質量明顯提高,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到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32.7元,比1978年的181元增長27.3倍,平均每年增長11.6%。

回顧30年來,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與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可以劃分擺脫貧窮到解決溫飽、溫飽有餘到實現總體小康、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邁進三個階段。

一是擺脫貧窮,解決溫飽(1978至1991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由於我省農民人均佔有耕地面積較多,土地資源的優勢充分顯現,使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農民生活基本擺脫了貧窮,解決了溫飽。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81元增加到1991年的748元,增長4.1倍,年均增長11.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1979年的194元增加到1991年的649元,增長3.3倍,年均增長10.6%。恩格爾系數從1979年的67.5%下降到1991年的56.6%,下降10.9個百分點。

二是溫飽有餘,邁向總體小康(1992至1999年)

1992年,以鄧小平南巡講話,特別是黨的十四大將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定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標志,改革進入了整體配套、重點突破和全面攻堅的新階段。

在這一時期,農村經濟改革邁出了重大步伐並取得了很大進展和突破,各種市場的建立使商品從「小流通」走向「大流通」,為商品交換提供了便利條件。農產品價格的提高為農民收入的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農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溫飽有餘快速向總體小康邁進。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2年的807元增加到1999年的2261元,增長2.8倍,年均增長15.9%;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1992年的643元增加到1999年的1348元,增長2.1倍,年均增長11.2%。恩格爾系數從1992年的59.4%下降到1999年的53.3%,下降了6.1個百分點。根據《全國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標准》測算,到1999年,我省農村居民生活基本實現了總體小康水平。

三是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2000至2008年)

進入新世紀,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主要是靠政策推動。自2003年以來的稅費改革、免除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補貼等惠農政策,對減輕農民負擔、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農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顯著提高。

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32.7元,比2000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11.8%;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443.2元,比2000年增長2.2倍,年均增長10.5%。恩格爾系數為39.6%,比2000年的45.4%下降了5.8個百分點。

30年來,我省農民人均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其增長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農民收入與農村改革密切相關。1978年開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81元增加到1988年的628元,增加447元,增長3.5倍,年均增長13.3%。而從1965年到1975年的十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40元增加到146元,僅增加6元。從1988年至1992年五年間基本沒有針對農村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致使這一時期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長僅為6.4%。再就是從2003年至2008年的5年間,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1%。

二是農民收入與農產品價格密切相關。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的年份是農產品價格較大幅度上調的幾年。改革以來這種情況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1979年至198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23元增加到463元,增長2.1倍,年均增長20.1%。第二次是1995年至199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610元增加到1997年的2186元,增長35.8%,年均增長16.6%。

三是農民收入與惠農政策密切相關。2003年以來,國家實施了稅費改革、免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補貼等惠農政策,對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4年我省實行的「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人均直接增收228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8.5%。到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實際得到各種政策性補貼收入356元,同比增長41.3%,對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4%。也使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2530元增加到2008年的4932.7元,增加2402.7元,增長95%,年均增長14.3%。

四是農民收入與打工收入密切相關。1978年至1983年是我省農民純收入高速增長時期,年均增長20.7%。這一時期,農民收入增長的推動力主要歸功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入90年代後,雖說家庭經營收入依然是農民收入的主體,但隨著農民外出打工收入(工資性收入)的不斷增加。使家庭經營收入所佔比重由1990年的86.9%下降到2008年的67.8%;而同期工資性收入所佔比重由8.1%提高到16.4%。從絕對數看,2008年我省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為3344.7元,比1990年增長4.8倍,而同期工資性收入增長12.5倍。工資性收入對農民純收入的貢獻率由1990年的-5%,上升至2008年的13.3%,上升了18.3個百分點,顯現出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量的主要來源。而到2008年,我省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

(1)家庭經營收入成為農民收入主體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戶成為獨立的經營單位,收入來源由集體統一經營為主轉向家庭經營為主。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為3344.72元,比1978年增長了55.8倍,年均增長13.9%,占純收入的比重為67.8%,比1978年上升35.5個百分點。

(2)非生產性經營收入增速最快

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非生產性經營純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為778元,比1978年增長了99.1倍,年均增長16%,比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年均增速高2.1個百分點。占純收入的比重為15.8%,比1978年上升11.5個百分點。

(3)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最大亮點

2008年,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810.17元,比1983年增長21.6倍,年均增長12.5%。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已達16.4%,上升了10.9個百分點。

(4)農民收入貨幣化率大幅提高

30年來,隨著農村社會化、商品化進程的逐步加快,農村居民以食物收入為主的狀況逐步被貨幣收入所替代。1978年,農村居民出售農副產品收入人均僅為28元,占總收入的14.2%;人均現金純收入為64元,占總收入的32.3%。而到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出售產品收入4661.55元,比1978年增長165.5倍,占總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6%,提高了41.8個百分點;人均現金純收入達到4351.39元,增長66.9倍,占總收入的80.8%,提高了48.5個百分點。農民收入貨幣化程度的提高,可支配能力的增強,必將推動農民收入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使農民的生產、生活消費越來越多地納入到全社會的市場經濟循環中來。

四、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一)城鎮居民生活消費不斷增加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城鎮居民生活變化大體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水嶺。改革開放前的30年,從物質供應短缺到衣食有保障,生活得到初步改善;改革開放後的30年,居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實現了兩次跨越。

1。為溫飽奮斗的改革之前30年

「文革」結束後的70年代,盡管依然實行「定量」和「憑票」供應的計劃體制,但居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從吃的方面看,「一日三餐基本有保證」;從穿的方面看,是「三樣衣裝」(幹部裝、中山裝、列寧裝),「四種顏色」(灰、綠、藍、白);居民家庭耐用品擁有量則是以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為代表的「三轉一響」。回顧這30年人民生活發展歷程,風雨坎坷,改善甚微。

2。邁向小康的改革30年

1978年以來,隨著我省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隨之改善,逐步向消費需求多元化,消費結構合理化方向發展。城鎮居民在追求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精神生活質量也得到明顯提升。調查資料顯示,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已達9229.05元,比1981年的348.02元增長了28倍,年均增長13.7%。同時居民的消費觀念也隨著收入的增加在不斷的調整和轉變中,消費方式呈現質的變化,消費取向也日趨多樣性。

(1)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已達到小康

改革開放30年,我省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呈逐年下降趨勢,2008年恩格爾系數為34%,比1978年降低了23.5個百分點,表明我省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已由溫飽躍上小康。

1979年至1992年,我省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在50%-60%之間,城鎮居民收入主要用於食品消費,這一時期城鎮居民生活為溫飽型;1993年至1999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收入增加、消費內容逐漸豐富,城鎮居民用於其他方面消費的支出增多,恩格爾系數在40%-50%之間,我省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整體進入小康;2000年至2008年,隨著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基本消費的滿足以及其他消費強勁增長,恩格爾系數降到34%。

(2)膳食結構更加合理,營養及綠色食品逐漸受青睞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講究食物營養結構的科學合理。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由以糧食為主的「主食型」向營養美味的「副食型」轉變。各種精細、休閑、方便和保健食品大量湧入居民家庭,精煉油、水產品、水果、蔬菜等綠色、低糖、低熱量食品備受青睞,成為居民食品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我省城鎮居民水產品、蛋類、水果和蔬菜年人均消費865.66元,占食品支出的30.5%。

(3)衣著消費走向時尚、品牌、個性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美的追求,質量好、富有時尚感、品牌及彰顯個性化的服裝漸漸成為消費主流。我省城鎮居民衣著支出逐年上升,據調查,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支出1259.62元,比1981年增長22.8倍。

(4)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現代化,高檔次消費品進入普通百姓家

城鎮居民生活變化尤為顯著的是家庭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改革前人們追求的是「三響一轉」的「老四件」,即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改革初期又轉向以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錄音機等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二十世紀90年代,「老四件」飽和,「新三件」開始進入發展時期。進入2000年以後,城鎮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17.7台,洗衣機91.5台,電冰箱87台,已基本達到飽和。空調、家用電腦、家用汽車等新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快速攀升,成套傢具、洗衣機、彩色電視機、電冰箱、微波爐等已經進入更新換代階段。數碼相機、消毒碗櫃、飲水機、洗碗機、健身器材、家用電腦、攝像機、鋼琴、空調等新型產品,以較快速度進入尋常百姓的日常消費之中。

(5)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6.97平方米,居住條件更趨完善

住房條件是居民生活邁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我省城鎮居民更加註重住房條件的改善。城鎮居民的住房朝著寬敞明亮、裝修高檔、功能齊全、使用方便的方向發展。調查資料顯示,1981年至1995年期間住房面積快速增長。特別是1998年房改之後,我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迅速增加,1999年為10.28平方米,2008年達到26.97平方米,八年間人均居住面積增加了1.62倍,比改革之初的1981年增長了3.7倍。

居民用於居住的支出也快速增長,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居住支出達1285.29元,占消費支出的13.2%。2008年,有91.7%的城鎮居民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87.2%的家庭擁有單元配套住房;擁有普通樓房、平房及其他住房的僅佔12.8%。城鎮居民居住條件更加舒適,設施不斷完善,到2008年底,我省城鎮居民81.7%的家庭擁有兩居室以上的住房;61.5%的家庭對住房進行了裝修(平均每戶裝修費都在萬元以上);99.3%的家庭使用安全、衛生的自來水;88.3%家庭使用清潔能源;94.1%的家庭有集中供暖設備;有線電視普及率100%。

(6)交通通信消費趨向現代化,生活節奏明顯加快

隨著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化的交通通信迅速進入居民消費中。2002年以後,伴隨著手機價格及移動通信資費的降低,手機如雨後春筍般湧入尋常百姓家庭,到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量已達185部,一人多機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2008年,交通通信支出達到954.96元,比2002年增加了489.6元,增長了105%。近幾年,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人們出行次數增加,出行距離越來越遠,家用汽車作為現代交通工具已成為家庭,尤其是中青年家庭追逐的熱點。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3.89輛,比2002年增長8.9倍。

(7)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等個性化消費受到重視

城鎮居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也更加註重自己的身體、精神和文化素養的提高。調查資料顯示,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平均每人用於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達914.47元,比1981年的1.1元(醫葯費)增長了831倍;用於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方面的支出為1071.8元,比1981年的6.4元(學費、電影費和托兒費)增長167倍。

(二)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大幅提升

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443.24元,比1980年增加了3227元,增長14.9倍,年均增長10.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1979年的0.648下降至2008年的0.396,下降了25.2個百分點。

1。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

(1)恩格爾系數下降25.2個百分點

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2008年,我省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1979年的64.8%下降至39.6%,下降了25.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我省農村居民已經擺脫了貧困,解決了溫飽,實現了總體小康,正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

(2)消費領域不斷拓寬,物質文化生活更加充實

30年來,隨著人們溫飽問題的解決,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民學文化、學技術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重視文化教育、講究文明生活的氛圍已在我省農村日漸形成。2008年,我省農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342元,比1980年增加332.1元,增長33.5倍,年均增長13.8%,其所佔比重為9.9%,上升了5.4個百分點。

(3)服務性支出大幅增加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服務社會化趨勢愈加明顯,服務性消費的需求不斷上升。2007年我省農村居民家庭用於文化和服務性消費支出比1979年增長171倍,年均增長20.9%,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9.9%,比1979年上升9個百分點。

2。農村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1)食品消費趨向營養型

30年來,我省農民已基本改變了傳統上以糧食為基本食物的單一結構,從而向以消費肉、蛋、奶、魚、水果等食物結構的轉變,膳食結構更加優化,飲食更加營養、科學。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362元,比1980年增加1223元,年均增長8.4%。從食品消費量看,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消費糧食179公斤,比1980年下降了45.3%,肉禽增長15.5%,蛋類增長6.13倍,水產類增長4.75倍。

(2)衣著消費趨向時尚、城市化

30年來,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農村居民的衣著消費觀念日新月異,日趨城市化。穿著更加註重服裝的質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服裝的名牌化、時裝化和個性化成為人們的一種追求,成衣化消費傾向也成為衣著消費的主流。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254元,比1980年增加228元,年均增長8.0%。

(3)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極大改善

30年來,我省農民居住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已經由滿足基本居住需求逐步向講究居住環境、住房質量、室內裝飾和配套設施轉變。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530.7元,比1980年增加374.2元,年均增長11.8%,人均住房面積也由1980年的9.1平方米提高到21.2平方米,增加了12.1平方米,人均住房價值達到6676元,比1980年的108元增長了60.8倍。

(4)交通、通訊消費快速增長

30年來,由於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於交通道路和通信網路的建設,使得我省農村交通通信網路已初步形成。農村居民出行使用的個人交通工具從最早的自行車、摩托車,發展到現在的機動車或家用汽車;農村居民的通信方式也從電報、信函到電話、手機、網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2008年,我省農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訊支出356元,與1980年相比,年均增長28.9%。2008年,我省農村每百戶農民家庭擁有電話機達到68部、行動電話機126部、摩托車60輛、自行車69輛、擁有生活用汽車0.38輛。所有這些變化,說明農民的消費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家庭有條件、有能力享受現在交通、通訊工具帶來的方便與快捷。

(5)現代化耐用品走進農戶,老「四件」基本淡出

30年來,農村居民生活最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體現在耐用消費品不斷升級換代。由80年代自行車、縫紉機、鍾表和收音機「老四件」到9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和錄像機的「新四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老四件」除自行車外已基本淡出了歷史舞台;「新四件」中錄像機已被影碟機所取代,彩電、冰箱、洗衣機也在加速更新換代;而科技含量更高的微波爐、影碟機、攝像機、家用計算機等現代家電產品正逐步走進農民家庭。

3。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已達50%以上

自黨的十六大提出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以來,我省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得以較快的速度推進,到2007年,我省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已達49.1%,比2002年的13.6%提高了35.5個百分點。根據現已掌握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農村居民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居住質量指數等有關小康檢測的主要指標來判斷,2008年,我省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超過50%已是不爭的事實,也就是說,我省用8年的時間走過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一半多的路程。

60年來,我省城鄉居民生活變化巨大。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努力抓好發展,抓好民生,抓好穩定,我們未來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❸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口的變化及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這一時期,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表現為:規模小,頻率低,受國家政策影響。
1.1954年-1960年,活躍時期
2.1961年-1976年,低潮時期
3.1977年-1984年,回升時期
從遷移方向上看:我國人口凈遷出地區有:遼寧、山東、上海、四川;遷入與遷出持平的地區是西藏;其餘地區為人口凈遷入地區。
遷移原因
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的人口遷移;(2)支援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的人口遷移;(3)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農林牧業新基地的人口遷移;(4)高等學校搬遷、招生和分配的人口遷移;(5)新修水利和水庫庫區移民而引起的人口遷移;(6)壓縮城市人口規模而引起的人口遷移;(7)少量的自發遷移。
[編輯本段]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1.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日趨活躍,其特點主要表現為:流動人口大量增加,屬自發流動。
2.流向
從流動方向上看:一是從農村到城市;二是從內地省、自治區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
3.原因
這一時期的人口流動主要是自發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務工和經商。同時,因學習、培訓和分配工作的遷移人數也逐步增多。在這一時期變化較大的還有一點:原先有些人口遷移的凈遷出地區,開始變為凈遷入地區,如上海市。
[編輯本段]新中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1.人口遷移受到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和有關政策的深刻制約,國家有組織地計劃性遷移在遷移總量中佔了決大部分。
2.人口遷移是在戶口登記制度的管理下進行的。
3.人口遷移長期受到政治運動的深刻影響。

❹ 依據上述材料,概括19世紀40~90年代中國中文報刊發展的特點及90年代以後的新變化

特點:各地近代中文報刊多為外國傳教士首創;西方人創辦的報刊壟斷中國報業市版場,商業性中權文報紙占據主流;出現國人自辦報刊,數量較少,影響有限;報刊內容多刊登時事政治,介紹西學;近代中國中文報刊多創辦於通商口岸、大城市。
新變化:民族資產階級大量創辦報刊,宣傳政治主張、擴大政治影響;清政府官辦報刊發展。

❺ 清末鐵路發展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說川漢保路運動打倒了一個王朝概括新中國鐵路建設發生的變化及原因

1911年,來時任郵傳部尚自書、漢陽鐵廠總經理的盛宣懷發起了鐵路收歸國有運動。4月,清政府和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訂立了1000萬鎊借款協定。訂立了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借「四國」名義把鐵路利權賣給帝國主義。

❻ 請你談談2020年國際形勢的最新變化及對中國的影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的基本趨勢不變。根據中國宏觀經濟系統模型預測,2020年,我國GDP增長率基本與2019年持平,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就業、物價保持基本穩定,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增長質量繼續提高。

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做好2020年經濟工作,應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改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的結構性功能,統籌「穩增長」和化解風險的關系,加快建立健全促進消費長效機制,根據中國宏觀經濟系統模型預測。

2020年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率為8.5%,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為4.1%,比上年增加0.4個百分點;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為2.3%,比上年減少0.1個百分點總體而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為5.1%,比上年略微減少0.1個百分點。



(6)新中國產業發展的特點及其變化擴展閱讀:

觀察形勢有多種角度,但「變化」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視角。抓住了形勢變化的特徵、緣由、趨向,就把握住了形勢發展的新特點。這里,我主要講三個方面:

第一,世界經濟調整之變。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世界經濟的最大特點是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在調整,中國也不例外。誰率先調整成功,誰就佔領了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

第二,國際競爭方式之變。實力變遷讓各國的競爭更激烈、更深入、更復雜,引發的利益調整以及世界經濟秩序和治理方式的變革,都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

第三,中國發展階段之變。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融入世界經濟的中國實力快速上升,但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同樣前所未有。認真思考這三個方面的變化,把握其內在聯系,有利於我們正確分析和判斷當前形勢的發展變化。

❼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發展狀況及原因

經濟發展狀況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盡管這條總路線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但由於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導致後來災荒的主要原因。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4,一路一帶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根本原因:

第一、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這樣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 穩定物價,統一財經。1950年,全國物價穩定,結束了十多年的物價上漲的階段。為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將全國主要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解決當時中央財政收支脫節的現象。1950年,國家財經開始好轉了。

第三、 合理調整工商業。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重要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的根本好轉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統一財經政策上,又合理地調整了工商業。這 主要是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

(7)新中國產業發展的特點及其變化擴展閱讀

新中國經濟特點

1、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5%、10.6%和8.9%。全部工業增加值18.86萬億元,增長10.7%。消費、投資穩定增長,內需動力明顯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919億元,增長17.1%。

2、物價漲勢得到初步遏制。在控制貨幣、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措施的綜合作用下,價格漲幅逐步收窄。

3、財政金融穩健運行。增長24.8%;其中稅收收入89720億元,增長22.6%。財政支出108930億元,增加19056億元,增長21.2%,「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各項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同比增長13.6%。

4、農業和農村發展保持良好態勢。夏糧、早稻、秋糧季季豐收,分別比2011年增產2.5%、4.5%和5.1%;2012全年糧食產量達到57121萬噸,增長4.5%,實現連續8年增產,總產、單產都創歷史新高。棉、油、糖、肉等其他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5、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12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8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3%。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標准成為新的國際標准。

6、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加強。2012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1%。「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頒布實施。支持重點節能項目924個,建成後可形成2200多萬噸標准煤的年節能能力。

7、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西部大開發新10年政策措施全面實施。促進西藏、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以及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區發展的各項舉措得到較好落實,新時期對口支援工作全面開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果得到鞏固和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取得新的進展。

❽ 新中國成立後的外交政策及發展

一、50年代
1、方針政策: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外交的首要任務是: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恢復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為此,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的三條方針。
「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承認舊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要在徹底清除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殘余勢力之後,再請客人進來,以免敵對者「鑽進來」搗亂。
「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一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奮斗。這就是聯合蘇聯,聯合各人民民主國家,聯合其他各國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結成國際統一戰線」。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2、原因:國際方面⑴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採取經濟封鎖、外交故里、軍事包圍和威脅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系列國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⑶廣大的亞非拉國家紛紛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國內方面⑴新中國成立,是中國能夠執行獨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權急待鞏固,經濟急待恢復,創造和平的建設環境⑶能夠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樹立新中國的國際形象。

3、主要成就:①新中國成立第一年就與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也就是說17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唯一的合法主權國家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解決中印之間的國家准則,也成為解決國家之間的基本准則,反映了我國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內瓦會議凸顯了我國作為世界五大國的地位④萬隆會議提出的「求同存異」主張,不僅是的萬隆會議成功召開,而且成為「萬隆精神」的核心內容。

二、60年代

1、方針:「兩個拳頭出擊」

2、原因:60年代國際形勢變化的特點是大分化、大動盪、大改組。從蘇共二十大開始,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中蘇關系急劇惡化,美國也也繼續推行敵視中國的政策。為捍衛國家主權,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實行了這樣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

1、方針:「一條線、一大片」、三個世界的提出

2、原因: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蘇聯的方向發展。蘇聯憑借其迅速膨脹起來的軍事實力到處伸手,而美國由於侵越戰爭拖累,力量相對削弱。蘇美爭霸出現了蘇攻美守的態勢。美國為集中力量對付蘇聯的挑戰,謀求從越南脫身,尋求同中國接近。蘇聯則在加緊同美國爭霸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壓力和軍事部署。西歐、日本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並日益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亞非拉國家維護和爭取獨立的斗爭取得偉大勝利,成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軍。

3、成就:①中國聯合國恢復合法地位②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並建立外交關系③中日建立外交外交關系④形成了建國以來的建交高潮。

四、80年代至今

1、方針:無敵國外交

2、政策調整:

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實行不結盟政策

全面對外開放

2、具體表現在:①積極參加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如積極參加聯合國組織的維和行動②積極參加地區性的經濟建設,如2001年成功舉行亞太經合組織的非正式領導人的上海會議③積極推行睦鄰友好政策,營造寬松的建設環境,如在中國倡導和組織下,成立「上海合作組織」④繼續改善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如積極溝通與歐盟的聯系與交流⑤繼續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交流,如中非論壇建設⑥堅持不結盟的外交路線,如1980年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30年後,中國領導人果斷的停止了繼續結盟的做法⑦把對外開放始終作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⑧對戰爭與和平的認識有了新的認識,審定認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期都不能夠偏離這一中心,除非發生戰爭

❾ (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新中國不同時期國民經濟成分比例示意圖 (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

()變化:1952—1956 年:由私有經濟占優勢變為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計劃經濟體制 開始形成;(2分)1978—2006 年:由單一公有制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分)
原因:1952—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1分)1978—2006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1分)
(2)產業結構日趨優化;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聯系日益密切;經濟總量明顯增加,世界地位日益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含量不斷提升。(每點1分,共4分)
(3)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不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偏低;低端產品所佔比重較大;單位GDP耗能偏高;經濟管理體制有待優化;國際經濟發展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勞動力資源優勢弱化;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科技發展水平不高。(4分。每點1分,答出其中4點即得滿分。)

與新中國產業發展的特點及其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