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篇關於計算機行業發展的文章
計算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一、電腦的發展
人類所使用的計算工具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計算工具相繼出現了如算盤、計算尺、手搖機械計算機、電動機械計算機等。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在美國誕生。這台計算機共用了18000多個電於管組成,佔地170m2,總重量為30t,耗電140kw,運算速度達到每秒能進行5000次加法、 300次乘法。
電子計算機在短短的50多年裡經過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IC)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四個階段的發展,使計算機的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價格越來越低,應用越來越廣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計算機方向發展。
1.第一代電子計算機
第一代電於計算機是從1946年至1958年。它們體積較大,運算速度較低,存儲容量不大,而且價格昂貴。使用也不方便,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所編制的程序的復雜程度難以表述。這一代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只在重要部門或科學研究部門使用。
2.第二代電子計算機
第二代計算機是從1958年到1965年,它們全部採用晶體管作為電子器件,其運算速度比第一代計算機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體積為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在軟體方面開始使用計算機演算法語言。這一代計算機不僅用於科學計算,還用於數據處理和事務處理及工業控制。
3.第三代電子計算機
第三代計算機是從1965年到1970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為電子器件,並且出現操作系統,使計算機的功能越來越強,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它們不僅用於科學計算,還用於文字處理、企業管理、自動控制等領域,出現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信息管理系統,可用於生產管理、交通管理、情報檢索等領域。
4.第四代電子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是指從1970年以後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為主要電子器件製成的計算機。例如80386微處理器,在面積約為10mm X l0mm的單個晶元上,可以集成大約32萬個晶體管。
第四代計算機的另一個重要分支是以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1~1973年,微處理器有4004、4040、8008。 1971年Intel公司研製出MCS4微型計算機(CPU為4040,四位機)。後來又推出以8008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階段是1973~1977年,微型計算機的發展和改進階段。微處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產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為8080,八位機)。後期有TRS-80型(CPU為Z80)和APPLE-II型(CPU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風靡世界。
第三階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計算機的發展階段,微處理器有8086、808880186、80286、M68000、Z8000。微型計算機代表產品是IBM-PC(CPU為8086)。本階段的頂峰產品是APPLE公司的Macintosh(1984年)和IBM公司的PC/AT286(1986年)微型計算機。
第四階段便是從1983年開始為32位微型計算機的發展階段。微處理器相繼推出80386、80486。386、486微型計算機是初期產品。 1993年, 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或稱P5(中文譯名為「奔騰」)的微處理器,它具有64位的內部數據通道。現在Pentium III(也有人稱P7)微處理器己成為了主流產品,預計Pentium IV 將在2000年10月推出。
由此可見,微型計算機的性能主要取決於它的核心器件——微處理器(CPU)的性能。
5.第五代計算機
第五代計算機將把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通信和人工智慧結合一起具有形式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能力。它的系統結構將突破傳統的馮·諾依曼機器的概念,實現高度的並行處理。
二、計算機的特點
計算機的基本特點如下:
1、記憶能力強
在計算機中有容量很大的存儲裝置,它不僅可以長久性地存儲大量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信息資料,還可以存儲指揮計算機工作的程序。
2、計算精度高與邏輯判斷准確
它具有人類無能為力的高精度控制或高速操作任務。也具有可靠的判斷能力,以實現計算機工作的自動化,從而保證計算機控制的判斷可靠、反應迅速、控制靈敏。
3、高速的處理能力
它具有神奇的運算速度,其速度以達到每秒幾十億次乃至上百億次。例如,為了將圓周率兀的近似值計算到707位,一位數學家曾為此花十幾年的時間,而如果用現代的計算機來計算,可能瞬間就能完成,同時可達到小數點後200萬位。
4、能自動完成各種操作
計算機是由內部控制和操作的,只要將事先編制好的應用程序輸入計算機,計算機就能自動按照程序規定的步驟完成預定的處理任務。
1.3 計算機應用領域和發展方向
一、計算機應用領域
目前,計算機的應用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計算(或稱為數值計算)
早期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目前,科學計算仍然是計算機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如高能物理、工程設計、地震預測、氣象預報、航天技術等。由於計算機具有高運算速度和精度以及邏輯判斷能力,因此出現了計算力學、計算物理、計算化學、生物控制論等新的學科。
2.過程檢測與控制
利用計算機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某些信號自動進行檢測,並把檢測到的數據存入計算機,再根據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這樣的系統稱為計算機檢測系統。特別是儀器儀表引進計算機技術後所構成的智能化儀器儀表,將工業自動化推向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3.信息管理(數據處理)
信息管理是目前計算機應用最廣泛的一個領域。利用計算機來加工、管理與操作任何形式的數據資料,如企業管理、物資管理、報表統計、帳目計算、信息情報檢索等。近年來,國內許多機構紛紛建設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MIS);生產企業也開始採用製造資源規劃軟體(MRP),商業流通領域則逐步使用電子信息交換系統(EDI),即所謂無紙貿易。
4.計算機輔助系統
1)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是指利用計算機來幫助設計人員進行工程設計,以提高設計工作的自動化程度,節省人力和物力。目前,此技術已經在電路、機械、土木建築、服裝等設計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計算機輔助製造(CAM)是指利用計算機進行生產設備的管理、控制與操作,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周期,並且還大大改善了製造人員的工作條件。
3)計算機輔助測試(CAT)是指利用計算機進行復雜而大量的測試工作。
4)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指利用計算機幫助教師講授和幫助學生學習的自動化系統,使學生能夠輕松自如地從中學到所需要的知識。
二、計算機的發展方向
未來的計算機將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向巨型化、微型化、網路化與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1.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更高、存儲容量更大、功能更強。目前正在研製的巨型計算機其運算速度可達每秒百億次。
2.微型化
微型計算機已進入儀器、儀表、家用電器等小型儀器設備中,同時也作為工業控制過程的心臟,使儀器設備實現「智能化」。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筆記本型、掌上型等微型計算機必將以更優的性能價格比受到人們的歡迎。
3.網路化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特別是家用計算機越來越普及,一方面希望眾多用戶能共享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計算機之間能互相傳遞信息進行通信。
計算機網路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路己在現代企業的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銀行系統、商業系統、交通運輸系統等。
4.智能化
計算機人工智慧的研究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之上。智能化是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新一代計算機,將可以模擬人的感覺行為和思維過程的機理,進行「看」、「聽」、「說」、「想」、「做」,具有邏輯推理、學習與證明的能力。
② 資源的產業發展六百字作文
最近一個時期,省委召開「十三五」規劃建議研究起草工作座談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為科學謀劃「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聽取專家建議,凝聚各方智慧。
11月13日,在市縣座談會上,省委書記郭庚茂指出,縣域經濟發展核心問題是產業,要研究如何著眼厚植優勢做好產業發展這篇大文章。
11月16日,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郭庚茂強調,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而產業是直接的生產力。對我省來說,調整產業結構、培育壯大新的產業,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借力發展,是最現實的途徑。
發展優勢要「厚植」,目的很明確:提升發展質量,夯實發展基礎。發展不僅僅要體現在速度和變化上,還要體現出包容性和可持續性,能夠持續迸發出生機和活力。怎麼能做到呢?這就需要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更新發展理念,加快從農業思維向工業思維轉變,著眼於如何做好產業發展,不斷提升我省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11月13日,省政府常務會議召開,會議強調,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統籌規劃學校布局,引導中職院校加快調整專業結構,培育特色專業,促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與崗位的有效對接。
經濟新常態下,讓更多的「中國製造」走向「優質製造」、「精品製造」,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目前我省職業院校累計培養畢業生470餘萬人,開展職業培訓2400多萬次,這些人才不僅是產業大軍的主要來源,也是支撐產業轉型的中堅力量。我省職業教育布局的優化、辦學水平的提升,也是厚植發展優勢的應有之義,必將有力促進產業發展邁向新台階。
11月18日,在2015河南省「互聯網+」開放合作大會上,省長謝伏瞻指出,面向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發揮優勢,重點圍繞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創業創新、先進製造、現代農業、金融創新、便民服務等領域,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拓展互聯網與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推動河南成為國內「互聯網+」發展熱點地區,加快打造網路經濟大省。
站上「互聯網+」的風口,產業發展「借風而行」。不論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是培育新業態,都大有文章可做。10月份我省出台文件推動各領域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此次大會又與多家國內著名互聯網企業聯手,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河南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和重要的經濟大省,發展互聯網經濟具有突出的地域優勢、市場優勢和堅實的網路基礎支撐、產業基礎支撐,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我們堅持把推進「互聯網+」行動作為引領經濟新常態、培育發展新動力最為緊迫的戰略舉措,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快推動信息資源開放與利用,大力引進優勢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努力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共贏的發展局面。
根深才能葉茂。厚植發展優勢,產業發展這篇大文章,大有可為、大有作為。⑧1
上一篇 下一篇
③ 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發展」文章,採納後重謝謝!!!
論科技成果產業化
2004-11-2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ark
--------------------------------------------------------------------------------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一方面,一些良好的科技成果,由於找不到資金扶持而被困在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實驗室里,一天天失去它的先進性,最終「過期作廢」;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被眾多投資者看好的科技項目,因為項目所有者提出了苛刻的合作條件,令投資者們個個「望而卻步」,一次次地坐失良機。
產生這些現象,當前首要的原因不是資金問題,也不是外部環境問題,而是對科技成果產業化缺乏科學的認識。掌握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內在規律,在市場經濟中自覺地運用這些規律,就能較好地避免上述失誤,推進科學技術成果產業化。
1. 轉化過程的兩個階段
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第一步就是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直接為人類服務的商品,我們把轉化過程的這一階段定義為商品化。人們常說的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進入市場,就是這個含義。在商品化過程中:轉化的對象是科技成果;轉化的結果是現實商品(不是樣品);轉化的條件主要是轉化環境和技術條件(即工藝條件);轉化成敗的關鍵主要是克服科學技術上的難關,因而轉化過程的操作者是以成果發明人為主角;轉化成功的標志是誕生了可以進入市場的商品。
我們希望科技成果轉化而成的現實生產力,對社會進步產生盡可能大的推動,即追求轉化的最大效益。換句話說,我們不僅希望科技成果能成功地轉化為商品,而且更希望將商品經營成巨大的產業。這就是第二步了。
這種在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時追求最大轉化效益的過程就叫做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特點是: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的全過程,分解成若干個彼此相關的分過程,如開發、籌資、產、供、銷、售後服務等等分過程,把對整個轉化過程最大效益的追求,分解到每一個過程,成為追求每一個過程的最大效益,這就必定要求每一個過程面向社會選擇質量、速度、成本的最優組合。
科技成果產業化與商品化並不是一回事。商品化可由單個企業來完成;而產業化過程如同是接力,因此必定由企業群來完成。商品化主要受制於成果的科學技術成熟程度;產業化主要受制於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和水平。商品化注重的是是否轉化為現實商品;產業化注重的是是否成為了巨大產業、獲得了最大的效益。商品化中企業生產規模小、批量小,對社會影響小、推動力小;產業化中企業群經營規模大、批量大,對社會影響大,推動力大等等。
從上述可知,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經歷了兩個階段,即商品化階段和產業化階段。兩者之間的過渡,沒有明確的界限劃分,但反映在經營思想和經營業績上,則是完全不同的。
2. 產業化過程的轉化條件
轉化速度取決於產業化過程的轉化條件,因此,與科技成果先進性的作用一樣,轉化條件也決定著產業化的成敗。
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轉化條件,必不可少的內容包括:資金需求、轉化的載體、轉化的運作者(主角)及其智慧和能力即資本運作水平、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等。這些條件在轉化過程中不斷地變化組合。如同一場接力賽。每一棒必需的條件組合,每一棒所面臨的風險,雖有不同,但它們的變化卻遵循著一定的規律。
一般說來,由商品化過程到產業化過程,資金的需求量由小到大,風險也隨之由小到大。與風險越來越大相對應的是經營業績也越來越大,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說對科技產業的投資是誘人的風險投資。產業化過程中高科技企業,資金運作往往是幾億、幾十億,因此,產業化運作的失敗,不管是由於無情的競爭,還是由於運作者的失誤,帶來的都可能是資本的巨大損失。而產業化運作的成功,贏得的則是巨大的社會效益和企業效益。
其次,在由商品化過程到產業化過程中,第一棒成敗的關鍵,「科技成熟程度」佔比例極大,而最後一棒時,成敗的關鍵就轉變為「資本運作水平」為主了。換言之,也就是由科技支撐為主逐步轉移到資本支撐為主了。因此,第一棒的「運動員」,唱主角的,是成果發明者,是科技人員。最後一棒,要把產業「搞大」,此時的運動員,即唱主角的則是資本運作專家,是優秀的經營者和決策者。
④ 貴州產業發展作文600字
我的姑婆以前是教書的 ——老師,退休後就住到山上了,在山上養了許多雞和種了許多棗。有黑雞、黃雞、花雞、大的、小的……雞都放在山上,讓雞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雞是吃山上的野果、稻子。姑婆那裡的雞是土雞,可好吃了。那裡也有酸甜可口的棗子,有紅棗和青棗,紅棗甜甜的,青棗有酸味也有甜味。本來姑婆養的雞和種的棗樹都是自己家人和親戚吃,現在在市場上賣,名叫「毛毛棗林雞」。2007年雞賣的不是很好,但姑婆還依然在賣,還是堅持養雞。她在雞的品種上選好的本雞,這樣雞的味道就比以前的雞好吃多了。終於通過姑婆不懈努力「毛毛棗林雞」有了自己的市場。上海的一些酒店也來定購。現在姑婆懂了很多關於雞的知識。看到姑婆的經歷,讓我知道:只要有恆心就會成功!
⑤ 關於工業發達的文章
您好 希望對您有幫助 謝謝採納
從洋貨遍地,到世界工廠;從一窮二白,到工業大國,中國以60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近300年工業化的歷程。驚人的跨越,見證著艱難而輝煌的歷程,也預示著充滿希望的前景。
60年演繹一個驚人的變遷: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國已成長為世界矚目的工業大國
打開塵封的記憶,那是一段令人汗顏的歷史:當新中國誕生之時,民族工業景象慘淡。洋火、洋灰等這些從舊時代遺留下來的名稱,可以說明一個國家的工業基本處於空白狀態。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1949年前的100年間,中國工業發展積累下來的固定資產只有可憐的100億元。
從三年恢復,到「一五」計劃,中國工業在艱難中起步。而在此後的風雨征程中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工業始終站在前列,充當著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工業總量規模迅速擴大,工業裝備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國有工業面貌一新,鄉鎮工業異軍突起……
站在新中國成立60年這個新的節點上回望歷史,一個最根本的事實是,中國經濟發展,有賴於工業持續高速增長以及工業化進程的迅速推進。就像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所說:「工業一直是我國改革開放前沿領域,也是國際競爭力提升最快的產業。」
驚人的跨越,鍛造共和國經濟的脊樑:目前中國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種。一個曾經連鐵鍋都要砸掉煉鋼的國度,如今正在為無法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而煩惱;一個曾經的「貧油國」,崛起了一座座石油新城;一個曾把轎車當作奢侈品的國家,如今正在為擴大消費而鼓勵汽車下鄉。
數據的對比,讓我們自豪:1949年我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不到世界產量的千分之一,如今粗鋼產量突破5億噸,佔全球產量的近40%。1949年我國原油產量只有l2萬噸,2008年接近1.9億噸,是1949年的1500多倍。1959年我國汽車產量只有1.6萬輛,而2008年逼近千萬輛大關。
「中國輕工產品目前出口到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成為許多輕工商品的國際製造中心和采購中心,成為重要國際貿易集散地和供應地。」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步正發說,目前我國自行車、縫紉機、電池、啤酒等100多種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家電、皮革、傢具、羽絨製品、陶瓷、自行車等產品占國際市場份額的50%以上。
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正在向工業強國邁進。
60年磨礪創新利器:一個曾經技術落後的國家在堅忍不拔學習、引進與創造中超越自我、追趕潮流
危機,突破的前夜??一個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圍內孕育。正在突破重圍的中國工業,積蓄著新一輪起飛的力量。
新能源汽車,這個新興的概念已經在中國工業結出果實。去年12月,比亞迪推出了不依賴專業充電站的新能源汽車??比亞迪FDM雙模電動車。面對金融危機帶給全球汽車業的變革和沖擊,比亞迪這樣的中國企業選擇「彎道超車」,試圖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先機。
事實上,中國工業從起步開始就蘊涵著自我創造的精神,盡管這條道路充滿艱辛、荊棘遍布。人們不會忘記,1956年,國產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下線,被人們親切地描述為「用錘頭砸出來的」。
無數的「第一」,書寫著中國工業艱難創造的傳奇:1952年,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研製成功;1955年,中國第一輛拖拉機製造成功;1958年,中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研製成功;1961年,中國第一台1.2萬噸水壓機研製成功;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而當國門打開之後,引進、消化、吸收的技術不計其數。生物、航天、信息、環保等新興技術的突破,鋼鐵、紡織、煤炭等傳統領域技術改造,正在極大地改變著中國工業。
傳統產業已不再是舊日的面貌。2009年8月的一天,記者在山東兗礦集團興隆庄煤礦10301工作面看到,綜采隊長孫健全正在發布指令:「機尾全部聯動,採煤機送水,轉載機准備啟動……」他對記者說:「一個小時能產2000多噸啊!這些設備都是我們自己研發、設計、製造的,我們現在是遙控操作的『白領採煤工』呢!不光把技術賣給外國大公司,還到國外去幫助開礦。」
新興產業在不斷搶佔領先位置。一流公司做標准,二流公司做服務,三流公司做產品。中國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在2000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上,中國自主研發的TD成為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准之一,也是我國通信業百年史上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標准。2009年1月中國移動獲得TD牌照,目前已覆蓋全國38個城市。
而此時,在南方的無錫市,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的科技人員們,正在對繼互聯網、移動通信之後全新技術領域感測網進行攻關。他們要把感測系統和3G中的TD技術結合起來,開辟出「感知中國」的新天地。
我們並不諱言創新能力還有很大差距,但決不停止追趕與超越的步伐。這代表著中國工業前進的方向和未來的希望。
在競爭中抓住難得的機遇,讓信息化為工業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2008年6月29日10時,在原信息產業部所在地北京西長安街和萬壽路兩個辦公地點,歷經10年的信息產業部牌匾被撤下,並更換為工業和信息化部。這一靜悄悄的更改標志著中國工業內涵的巨大變化。
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正是中國工業由大變強的新出路。
事實上,中國的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從世紀之初就已經起步。「推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不斷提高我國信息化水平,我們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說。
時針撥回到60年前,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通信基礎十分薄弱。「我剛上班的時候,連電話都沒見過,想都想不到這輩子能開視頻會議,你和我隔這么遠能互相看見談話,變化太大啦!」接受記者視頻采訪的銀川市電信局退休老職工閆茂菊大媽說。
60年來,信息通信網路歷經從電報網到電話網,從模擬網到數字網,從國內網到國際網,從語音網到信息網的一次次跨越。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架構。
與此同時,信息技術正在越來越多進入到工業生產領域。南通振華重型裝備製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港口機械、海上裝備製造企業。走進廠區,新生產出的大型吊機一字排開。新研發的軌道吊格外搶眼,由於融入了信息技術,吊機實現無人駕駛。企業負責人說,這是一個新的嘗試,也將得到市場相關新聞:年中經濟形勢述評: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年中經濟形勢述評之四: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⑥ 產業發展與自然的發展英語作文
As you know ,there's no enough clean water for people.So many of them lose their lives because of water.In a lot of countries,people have to cut trees for living.So there's nothing to keep water from running away.Also we have polluted the land,the river and the air.So we have to face more and more floods and droughts .It's time that we must do something useful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We can plant trees and take good care of them.We can save the water and ask our parents to do so.We can't throw any litter onto the ground and we should collect them for recycling.
⑦ 描寫工廠發展前景的文章
1、甲醇體系化工發展前景廣闊
能源危機日漸來臨使得甲醇體系能源化工面臨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將煉焦行業大量放空的副產焦爐煤氣轉變為既是化工原料又是清潔燃料的甲醇,對煉焦企業來講是不錯的選擇。目前我國已經集成創新了大型化的焦爐氣制甲醇新工藝,國內已建成兩套此類裝置。
2004年我國副產的焦爐煤氣未經利用放空的達250億立方米,這不僅浪費了稀缺的能源,而且對環境造成巨大污染。目前我國甲醇下游產品的需求增速已經超過甲醇的生產增速,同時隨著甲醇燃料的推廣,甲醇的需求更是成倍增長。焦爐煤氣富含H2、CO,是生產甲醇的優質原料,利用焦炭生產中大量副產的焦爐煤氣生產甲醇,具有較好的經濟性和可行性,目前國內許多煉焦企業都打算做這方面的嘗試。
焦爐煤氣制甲醇的關鍵技術包括焦爐煤氣轉化為合成氣,焦爐煤氣、合成氣的凈化脫硫以及合成氣制甲醇等。國內有林達化工、華東理工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化學工業第二設計院、西南化工研究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參與了這些關鍵技術的開發,並取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通過對這些單元技術的系統集成和優化,我國集成創新了大型化的焦爐氣制甲醇新工藝。去年12月,世界首套焦爐煤氣制甲醇8萬噸裝置在雲南曲靖大為焦化公司投產,今年河北建滔焦化公司又有10萬噸裝置投用,採用的均是化學工業第二設計院開發的焦爐煤氣加壓純氧部分氧化轉化工藝。
專家同時指出,焦爐氣制甲醇雖然已經有了整套技術,但在催化劑開發、工藝設計和大型反應器的製造上還存在問題,有待進一步攻關。同時,甲醇制丙烯和烯烴的技術開發還僅停留在起步階段,只有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完成了中試,隨著今後幾年國內大型甲醇裝置的陸續建成投產,有實力的企業和科研單位應該未雨綢繆,盡早做好甲醇應用技術的開發工作。
2、煤化工行業發展前景可觀
目前油價高燒不斷,加上我國煤炭儲量豐富,煤化工行業未來發展前景相當可觀。而政策所鑄起的高壁壘,也無疑為已經能夠規模化投產煤化工產品的上市公司創造了寬松的發展環境,提供了一條持續高速增長的道路。
煤化工行業指的是以煤為主要原料的化學工業,我們這里指的煤化工主要是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等以煤炭為主要原料,通過化學反應製造石油替代性能源的行業領域。
高油價和石油供應的不穩定性催生替代型能源發展
在供需關系、匯率、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等因素的影響下,國際原油價格在近幾年持續走高,目前已經穩定的維持在70-80美元/桶之間。而且依照目前的形勢發展下去,則很可能還要突破80美元大關,依照最樂觀的估計,石油價格甚至可能達到100美元/桶以上。另外,國內儲量有限,石油對外依存度高(目前已經達到44%?,石油來源主要是中東地區,運輸渠道單一,這些都使得我國的石油進口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雖然近年來,我國盡量致力於發展新的進口渠道,比如從俄羅斯進口原油,但是目前的這種狀況難以在短期內大幅度改變,而且隨著經濟增長帶來的能源需求增加,某些隱患和問題可能將進一步突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站在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替代性能源,就成為了保證國家經濟持續發展不可迴避的一個重要課題,而煤化工替代性能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出的。
煤炭儲量豐富是我國發展煤化工替代性能源的現實基礎
替代性能源包括煤制油、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然而,受制於成本、技術和諸如應用領域等其它現實性因素來說,煤化工(主要是煤制甲醇二甲醚)替代性能源具備更好的發展空間。
首先,從應用領域來說,我國主要的耗能行業是交通領域,這里集中了大約40%左右的油品消耗量。而目前的其它替代性能源如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都不具備大規模替代交通領域油品消耗的潛力。從目前的技術成熟度和產業化可行性的角度上來說,煤制油和甲醇二甲醚就具備很好的車用油替代性,尤其是甲醇二甲醚,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生產成本較低,已經具備大規模產業化的基礎。
其次,從現實條件來說,豐富的煤炭儲量為我國煤化工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我國的煤炭儲量極為豐富,在世界已探明的儲量當中,我國的煤炭儲量佔到大約15%?而石油儲量才佔到2.7%左右,這就造成了我國一次性能源中以煤為主的事實。而豐富的煤炭儲量無疑為煤制油、甲醇二甲醚等煤化工產品提供了足夠的原材料來源。
產業政策和現實技術條件的成熟推動煤化工行業發展
甲醇二甲醚等煤化工產品在我國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推開,和政府層面沒有積極主動的提出相關扶持性產業政策是有一定的聯系的,但是近期這一情況已經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字眼,「發展煤化工,開發煤基液體燃料,有序推動煤炭液化示範工程建設,促進煤炭深度加工轉化」。另外,發改委等在規劃這一新興行業發展的時候,也提出了規模化的要求,強調不能一哄而上,這就為已經進入的龍頭型企業提供了寬松良好的發展空間。
從技術支撐產業發展的角度上來說,煤制油和煤制甲醇二甲醚目前都已經具備了足夠成熟的商業化運營條件。煤制油方面的運作範例如南非的sasol公司等,而國內的神華集團和兗煤集團等都在建設百萬噸級以上的項目。而甲醇二甲醚項目相對而言則技術要求更低,兗州煤業和瀘天化等上市公司等都有一定的生產規模。
炒作煤化工替代性能源的時機
雖然煤化工行業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由於目前仍然處於產業化發展的初期,推動上市公司業績爆發性增長的實際效果並不見得很明顯。比如在甲醇二甲醚生產上規模較大的兗州煤業,即使百萬噸級的產能全部投產,也僅僅能夠增加20%左右的銷售額。所以,炒作煤化工替代性能源類股暫時仍然主要停留在預期和概念性階段。我們認為,在油價快速上漲的時候,比如隨著目前世界政治局勢的不穩定(伊核危機可能出現的新變數),這類股票則最容易受到資金的追捧,這就可以作為我們把握時機的一個准則。在前一段時間內由於油價高漲,就曾經出現了替代性能源概念股大幅度上漲的情況。
3、玉米等生物化工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玉米已成為一種具有極高工業價值的工業資源,可用來加工的產品有乙醇、氨基酸、有機酸、抗生素、酶制劑、澱粉糖/醇、工業用變性澱粉等工業原料,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葯、紡織、造紙、飼料、化工、日用化工以及代替汽油作為汽車燃料。
石油價格高漲和資源危機催生生物物質產業 近年來石油價格持續上漲,而且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利用數量巨大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轉化和生產新型能源、新材料以及各種化工產品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起步。如美國的卡吉爾公司已建成以玉米為原料的14萬t/a聚乳酸(PLA)生產裝置。用玉米代替丁烷生產丁二酸,不僅原料可以再生,而且生產過程中還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減少溫室氣體。
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玉米生產發展
以吉林省為例,全省約有80%農民依靠種植玉米為生,全省玉米產量約為全國的1/7,但就地轉化能力非常有限,2004年轉化量僅為460萬t,有1350萬t玉米需要運往華東和華南等地區消費。進行就地轉化不僅可以解決農民的賣糧難問題,而且通過發展國內短缺的化工產品可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發展玉米工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辦法,這一點在長春大成集團公司已得到證明。該公司現已形成180萬t/a玉米綜合加工能力, 年產24萬t賴氨酸、70萬t澱粉糖、10萬t山梨醇和10萬t谷氨酸等。目前該公司正在建設國際上第1套以玉米為原料生產乙二醇、丙二醇等多元醇項目,預計2006年將建成。
有利於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
利用可再生的玉米發展石油化工產品,將減少石油消費,有利於石油和化學工業持續發展,實現人類社會持續發展這一最高目標。
緩解石油供應壓力,維護國家能源安全 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預計2010年全國石油的需求量將達到3.5億t左右。但是我國石油資源並不豐富,石油進口依存度已超過40%,將嚴重影響國家的能源安全。大力發展以玉米為原料的石油化工產品,如燃料乙醇、多元醇、PLA等可以減輕對石油的依賴,減少石油的進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石油供應的壓力,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總之,發展玉米化工產業是一條農業和化工產業雙贏的戰略,將有利於農業和化工產業的共同健康發展。
國外產業發展狀況
目前全球每年種植玉米超過1.3億ha,約佔全球糧食總量的35%左右,主要生產國有美國(佔40%以上)、我國(佔20%左右)。2004年全球玉米產量達6.91億t左右,同比增加7300萬t,其中美國產量為2.9億t,我國產量1.26億t.
隨著玉米深加工業的不斷發展,工業用玉米消費呈現逐年增加趨勢。2004年全球玉米的消費量達6.78億t,其中工業方面用量為9000萬~9500萬t.重點產品包括乙醇、有機酸、氨基酸、澱粉糖、變性澱粉、抗生素等。
乙醇 是目前全球使用量最多的生物質動力燃料。目前全球乙醇產能約3000萬t/a,其中採用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發酵工藝佔95%以上,美國和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乙醇生產和消費國。受環保和石油價格快速上漲雙重因素的影響,美國已通過立法大力發展燃料乙醇,2005年燃料乙醇的產量達到1260萬t左右,預計2012年將達到2500萬t.
巴西的乙醇產量在1985年已達到944萬t,在全國的1290萬輛汽車中約有370萬輛使用純乙醇燃料。但由於國際原油市場的變化和國內經濟危機的影響,巴西燃料乙醇發展遇到了阻力,目前巴西乙醇產能在1300萬t/a,年產量在1000萬t左右。
有機酸 目前以生物技術生產的有機酸有檸檬酸、乳酸和衣康酸等。其中檸檬酸的生產規模最大,全球年產量已接近140萬t,70%產品用於食品(主要是飲料),預計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檸檬酸的消費仍將以3%~5%的速度增加。乳酸是第二大以碳水化合物為原料、採用發酵技術生產的有機酸,目前全球年產量為30萬t左右,約55%的產品用於食品工業,隨著PLA生產技術的逐步成熟和產品應用的推廣,乳酸具有無可估量的市場潛力。
氨基酸 除蛋氨酸和甘氨酸外,其他氨基酸基本上都可採用發酵技術生產。由於氨基酸具有光學特性,生物體能利用的一般為L型產品,而採用發酵技術可以較好的滿足這一要求。谷氨酸和賴氨酸是產量最大的兩種氨基酸,這兩種氨基酸都是採用發酵技術生產的。目前全球谷氨酸年產量已達200萬t左右,賴氨酸年產量也接近80萬t.谷氨酸主要用作調味品,用以改善食品的風味;賴氨酸主要用作飼料添加劑,用以促進動物的生長發育,降低飼養成本。蘇氨酸是近年來增長比較快的一種氨基酸,全球年消費量已達到3萬t,也是採用發酵技術生產的,主要用以提高動物對飼料中氮元素的利用率,從而降低動物飼養對環境的影響。
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不僅對人體健康有利,更是飼養業所需的重要營養性飼料添加劑,大量使用氨基酸可以降低家禽對糧食和豆粕原料的消耗,因此未來氨基酸的消費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全球賴氨酸的消費量將超過100萬t,蘇氨酸的需求量將達10萬t左右。
澱粉糖 用生物酶水解技術或化學水解技術對玉米澱粉進行加工即可得到澱粉糖系列產品,包括果葡糖漿、麥芽糖、葡萄糖,以及山梨醇、麥芽糖醇等糖醇類產品。澱粉糖系列產品一般均具有甜度低、風味好、潤性好、色澤美和保健性高等特性,主要被用作代替蔗糖用於食品工業和醫葯工業。
目前全球澱粉糖的年產量接近2000萬t,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果葡糖。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澱粉糖消費國,年產量和消費量接近900萬t.目前美國消耗的天然甜味劑55%以上來自玉米,僅果葡糖一項每年消費玉米接近1400萬t.
葡萄糖是第二大澱粉糖,除可用於甜味劑外,還可作為醫葯工業的原料及用於維持生命,目前全球年消費量為600萬t左右,約消費1000萬t玉米。
山梨醇不僅可以食用,也是生產維生素C的主要原料。此外,山梨醇還可以代替甘油用於日化、食品和煙草等工業。目前全球山梨醇的年消費量為90萬t(按70%含量計),約消費150萬t玉米。
蔗糖的生產具有較強的季節性,而且生產成本也略高於澱粉糖。因此,未來全球澱粉糖的消費將繼續增長,預計年增長率為3%~5%.
變性澱粉 變性澱粉是對原澱粉進行化學或物理加工,使原澱粉的性能大大改進,從而適應食品、紡織、造紙等工業生產的需要。目前全球變性澱粉的年產量在600萬t左右,造紙和食品加工是其兩大主要用戶,美國年消費量達300萬t左右,其中60%左右用於造紙工業。
抗生素 採用發酵方法生產的抗生素有青黴素、金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其中青黴素產量最大,年產量接近4萬t.隨著新技術的開發,發酵法生產的抗生素產品在不斷增加。
其他 以玉米為原料的產品還有酶制劑、農葯、黃原膠等,這些產品的產量也在不斷增加,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
發展重點
生物加工皆在使可再生資源轉化成工業化學品。玉米作為目前生物加工最好的再生資源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外玉米化工利用開發的重點是:以玉米澱粉糖為原料,採用發酵工藝生產 3-羥基丙酸,進一步發展丙烯酸和丙二醇;同樣以發酵方法生產丁二酸,進而發展丁二醇和四氫呋喃等產品,為工程塑料和特種纖維氨綸提供原料;以葡萄糖為原料,採用加氫裂解工藝生產多元醇,如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用於發展合成纖維和工程塑料等產品。
國內產業已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
我國的生物化工已有50餘年的發展歷史,至今已形成了一批頗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品,如維生素C、青黴素、檸檬酸、生物農葯等等,特別是維生素C和檸檬酸佔到全球貿易量的60%以上,產品行銷世界各地,對國際市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國內每年用於工業方面的玉米量在2000萬t左右,其中用量較大的產品有澱粉糖(約450萬t),乙醇(約1200萬t),味精(約320萬t)。此外,檸檬酸、賴氨酸、酶制劑、抗生素等也消費大量的玉米。
澱粉糖 與美國不同,我國澱粉糖中葡萄糖所佔比例較大,國外食品工業大量使用的果葡糖需求在逐步擴大,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乙醇 隨著3套大型燃料乙醇裝置的建成投產,目前國內乙醇的生產能力已超過600萬t/a,年產量約為400萬t,主要消費領域是白酒、醫葯以及化工等。燃料乙醇的推廣工作仍在進行中,預計隨著燃料乙醇逐步推廣,國內乙醇的產量將繼續增加。
味精 由於飲食習慣,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味精生產國和消費國,年產量已超過120萬t,除少量出口外,產品主要供應國內市場。
賴氨酸 隨著大成和豐原裝置的建成投產,我國賴氨酸生產近年發展較快,年產量已突破10萬t,不僅減少了對國外產品的依賴,而且產品已進入國際市場,2004年的出口量達到了22954t,其中大成公司的出口量為15000t.
檸檬酸 我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檸檬酸生產國,年產量已超過50萬t,2004年出口量接近45萬t,佔全球總消費量的40%,對全球檸檬酸的貿易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維生素C 2004年全國維生素C的產量達到7.4萬t左右,其中80%以上產品供應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酶制劑 酶制劑為生物催化劑,國內現有產能超過40萬t/a,已實現工業化生產的酶種有20多種,產品以糖化酶、α-澱粉酶、蛋白酶等3大類為主,此外還有果膠酶、β-葡聚糖酶、纖維素酶、鹼性脂肪酶、木聚糖酶、α-乙醯乳酸脫羧酶、植酸酶等。主要產品的生產水平達到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酶制劑產品主要應用於釀酒、澱粉、粉糖、洗滌劑、紡織、皮革、飼料等行業,對這些行業改革工藝、提高質量、降低消耗、提高得率、減輕勞動強度、改善環境起到積極作用。變性澱粉 我國變性澱粉工業雖然起步比較晚,但已初具規模,年產量已接近50萬t,產品主要應用於造紙、食品、飼料和紡織及印染工業。與發達國家比,我國變性澱粉工業仍比較落後,產品品種數量少、企業生產規模小、一些特殊用途產品仍須進口。
保持傳統優勢 拓展應用領域
根據國外玉米工業利用的發展趨勢和國內市場需求及技術的開發情況,未來我國玉米工業利用的重點是:
(1)繼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檸檬酸、賴氨酸等傳統產品
檸檬酸是目前國內出口量最大的精細化學品,在世界上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與國外相比,我國檸檬酸的消費水平還比較低,特別是在無磷洗滌劑中的應用基本為零。在保持國際市場的地位同時,未來我國檸檬酸的消費量將隨經濟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檸檬酸的生產需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我國賴氨酸生產發展迅猛,產品不僅大量地取代了進口,而且已開始進入國際市場。預計隨著國內飼料生產的發展,賴氨酸的消費量將繼續增加,同時出口數量也會擴大,因此賴氨酸的生產規模仍需擴大。
(2)擴大澱粉糖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糖是重要的食品原料,目前我國食品工業仍以蔗糖為主,年消費量約1000萬t.近年來,澱粉糖的數量雖有增加,但占食糖的比重仍較低,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特別是作為飲料的甜味劑,澱粉糖更具競爭優勢。
(3)適度發展燃料乙醇
我國現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進口的數量隨國內消費的擴大而不斷增加,為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確保能源安全,國家有關部門重新制定了能源戰略,其中燃料乙醇是這一戰略的組成部分。 目前國內已形成了120萬t/a玉米燃料乙醇的生產能力,但根據國內玉米的供應趨勢以及其經濟性,發展玉米燃料乙醇要適度,更重要的是開發新型生物能源。如我國自行培育的具有高抗逆性和可全國種植的甜高粱,每公頃能產燃料乙醇6t,比玉米高3t.
(4)進一步擴大變性澱粉的應用范圍和領域
變性澱粉可以代替許多化工產品應用於紡織、造紙、塗料、印染等領域。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變性澱粉的應用范圍和領域仍比較有限,預計2010年全國變性澱粉的需求量為120萬~150萬t,2015年將達到200萬t.
(5)發展以玉米為原料的生態塑料
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和石油資源的短缺,生態塑料的發展已被世界各國所重視,在美國已有工業規模的PLA生產裝置。在日本世博會和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也出現了生態塑料的身影,生態塑料離市場的距離越來越近。國內的科研單位已在生態塑料開發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設了100t/a PLA生產裝置。目前影響PLA市場推廣的關鍵因素是原料乳酸的成本,隨著乳酸生產工藝的進一步優化,PLA將逐步取代石油化工路線生產的傳統塑料,
此外,聚羥基脂肪酸酯(PHA)也是一種性能優良的生態塑料。目前我國PHA的研發基本與國外保持同步,現已開發了PHB、PHBV和PHBHHX等3種PHA材料生產技術,在發酵水平和提取工藝等方面都超過了國外同行,有望比PLA更早實現工業化生產。
(6)替代石油生產化工醇、有機酸等產品
近年來,國內的科研機構在玉米工業轉化方面加大了投入,其中玉米化工醇技術已具備了工業化的條件,1,3-丙二醇的技術在進一步優化中。此外,琥珀酸、蘋果酸等的生產技術也在開發中,這些產品的國內市場潛力很大。
(7)加強玉米的綜合利用,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充分利用玉米中的各種成分將有助於各種衍生產品成本的降低,而且還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因此,建設大型玉米加工和轉化基地是我國玉米加工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8)形成良性循環產業鏈
玉米的加工既是農業生產的延伸和深化,又是工業加工的上游產業。目前國外已開發出的玉米深加工產品多達幾十類、數千個品種,加工回收率高達98%,每一類品種都可以形成產業鏈條,每一鏈條牽引著一個大產業。
與國外相比,我國玉米工業的綜合利用率不高,這也是長期以來制約我國玉米工業利用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以科學的發展觀指導玉米化工產業的發展,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玉米化工產業建設的始終,對玉米的各種成分進行充分有效地利用,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鏈,盡量深化其加工深度,提高玉米資源的附加值。其次,以市場需求和市場發展潛力為出發點,確立玉米化工轉化的產品方案;為減少環境影響,項目的建設應採用高新技術,本著低污染、低資源消耗的原則確立項目的技術方案。
根據國內外玉米工業利用的發展趨勢和國內玉米化工產業的現狀,在不影響全國玉米供應的狀況下,「十一五」期間應新增1000萬t/a玉米轉化能力,重點發展合成纖維、生態塑料、工程塑料和精細化學品。
⑧ 如何帶動發展農村產業致富論文
一篇內質不錯的文章,字跡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評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試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閱卷者打分的情緒。美觀整潔的書寫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對閱卷者評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筆劃要清楚。字跡筆劃清楚,字體端正,就能給閱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龍飛鳳舞,一路狂草,但難以辨認,就算文章寫得好,也難以讓人欣賞。其次,字體要適中。字體過大,卷面有擁擠繁亂之感,觀之不雅。字體過小,閱讀起來如覺蟻行,極其費神。再次,盡量少塗改。要塗改也須規范地塗改,切忌亂塗亂畫,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點,造成凌亂之感。
擬好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傳遞顯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於它位居文章結構之首,所以文章題目的優劣也會直接影響閱卷者對文章的第一印象。議論文擬題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確的基礎上力求醒目、舒暢。具體而言,可鮮明,可形象,可簡潔,可別致,可整齊,不一而足。總之,以能激發閱卷者閱讀興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為最佳。
議論文的題目要求符合文體特徵,要求鮮明,使人見其題而知其旨。觀點鮮明的文章最受閱卷者的歡迎,因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夠傳達出文章內容之大概,便於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內容。
開好頭
高爾基說過:「(開頭)好像音樂里定調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議論文的開頭要講究「短、快、靚」。短,即要簡捷,最好三兩句成段,引入本論。開頭短,可避免冗長之贅,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間上突出其內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題要快,最好三言兩語就點明文章的基本觀點或議論的話題。因為評分標准中有「中心明確」的細則。開篇確定中心,有利於閱卷者按等計分,也有利於作者展開論述,不致出現主旨不清、中途轉換論題等作文大忌。靚,即要精彩。這也是傳統文論中所說的「鳳頭」。精彩的開頭,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閱卷者,給閱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開頭要精彩,多用比喻、類比、排比等修辭引入論點,還可引述名言,講述寓言故事導入話題。
⑨ 描述中國第二產業發展現狀作文200字
中國的未來
到了二十一世紀,你漫步在城市的馬路上或鄉村的大道上,一種新式的房屋將映入你的眼簾:屋頂像珊瑚一樣紅艷,窗欞像翡翠一樣碧綠,牆壁像象牙一樣光滑.你會驚奇地發現,這些光艷奪目的房屋再也找不到磚瓦、石頭和土塊,好像月宮里的瓊樓玉宇移到了人間.
這么漂亮的房屋是用什麼材料建造的呢?它們是用各種各樣的塑料,輕質、高強度的鋼絲,玻璃纖維和輕金屬建造的.而房屋的主體結構材料則是用「新世紀混凝土」軋製成的.「新世紀混凝土的強度比鋼材還要堅硬,重量卻比木材還要輕.
未來的房屋不是像現在這樣一磚一瓦砌起來的,而是在房屋工廠里加工製造的.房屋工廠依照住宅大樓的設計要求,用「新世紀混凝土」飛快地軋製成一間間的房子,由傳送裝置把它們送到車間外的空運碼頭,再由建築專用飛機把它們運送到建築地點.在施工的現場上,你再也看不到像現在這樣繁忙的景象:堆積如山的材料,眾多的施工人員,令人頭暈目眩的噪音.展現在你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整個施工現場是那樣的寧靜,只有幾名施工人員或者機器人在有條不紊地工作.他們的工作是那樣的輕松,就像小朋友們搭立體積木一樣輕巧簡便.施工速度也快得驚人,轉眼之間,一座大樓就會平地而起.即使建造一大片現代化的住宅新村,也比現在建造一幢小樓不知要快多少倍呢.
現在,就讓我們參觀一下未來的房屋吧.
樓房的表面是用一種特製的塑料做的,色彩比琉璃瓦還要漂亮,它的顏色和性能即使經過成百年的風吹雨淋、日曬冰凍也不會改變.
在北風呼嘯,寒氣襲人的隆冬,你走進房屋,便會立即感到溫暖如春.而當烈日當空、熱浪炙人的盛夏,你走進房屋,又會感到涼快極了.原來在屋頂和牆壁的中間,都填有一種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有數不清的孔隙,能夠很好地保溫和隔熱,並且具有極好的隔音作用.只要你把門窗關上,屋子裡便頓時鴉雀無聲.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真是太理想了.
你再仔細觀看屋裡的桌、椅、床、櫃,這些傢具是那樣的輕巧,漂亮.它們都是用各種塑料和金屬做的,還能折疊起來裝進壁櫥里,不佔地方.窗上裝的是機玻璃,不僅能經得住飛沙走石的襲擊,即使用鐵棍敲也敲不碎.地板是用特製塑料和人造橡膠製成的,既美觀又富有彈性,走在上面,你會感到柔軟而舒適.
在未來的房屋裡,你找不到一根管線.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你只要一按電門,天花板和四周的牆壁就會泛起一片柔和明亮的光芒,宛如白晝一樣.原來在天花板和牆壁里都裝有發光板.如果你想看電視,只要轉動電鈕,光滑的牆面上就會出現巨大的立體電視,就像看戲一樣逼真.
在住宅的上空有一個碩大無比「玻璃」罩子.這個罩子是用巨型光能平板做成的.罩子透光好,熱穩定性強,可以遮風蔽雨、隔熱防寒.將來,這樣的住宅不僅出現在陸地上,出現在煙波浩渺的海面和神秘莫測的海底,而且還出現在位於地球和月球之間的高空.讓我們為這一天的早日到來,勤奮學習,努力探索吧!
⑩ 利用古人發展產業議論文
科技,是科技的發展才推動了人類的進程,是科技的發展才使人類有著這嶄新又美好的生活。縱觀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視科技的發展?回首過去,看四大發明,獨具鰲頭;觀天文歷法,為之驚嘆;覽趙州拱橋,設計精妙;窺《本草綱目》,東方巨典;瞻圓周率值,七位小數;眺絲綢之路,發展經濟;端青花瓷器,揚名海外。科技發展是強國之路,科技發展是中華民族進步的第一動力,沒有科學,我們哪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沒有科技,我們哪來的舒適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享受?沒有科技的進步,我們哪能吃到雜交二號?我們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們哪能住進高樓大廈? 在現代,人們通過科技的發展,證明了迷信思想是不可取的,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的生活。在古代,許多人得了重病,大夫也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病人痛苦地死去.可現在,通過科技的發展,大部分疑難雜症已能成功治癒,人們不用為生病而煩惱。……以上所舉的例子,只是科技發展為人類造福事例的冰山一角。科技發展得如此迅速是古代人想都不敢想的。為什麼電視上、報紙上,幾乎天天說要提倡科技發展,因為千年的飛天夢是怎樣圓的?是科技的發達;通迅的便捷是什麼造成的?是科技的發達;身患重病的人為什厶能重新過上幸福的生活?是科技的發達!如果說科技的發展是錯誤的,那麼,伽利略、牛頓、愛迪生、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發明家、科學家,為什麼要將自己寶貴的一生獻給科學?為什麼要將那麼多寶貴的時間用在「錯誤」的事業身上?難道他們是沒有判斷能力的嗎?有誰認為他們的死毫無價值,又有誰認為他們為科學獻身,根本沒有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新技術及其產業促進了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說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成為當代科技發展的火車頭科學技術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社會主義文明的發展。 科學發展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民經濟素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我過要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首先要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構成生產力的要素來看,科學技術可以使勞動工具得到不斷改善和更新,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可以使勞動對象得到充分利用。總之,科技發展可以極大地解放生產力,甚至產生新的產業部門和導致國民經濟的突飛猛進。我們要堅持科教興國戰略,才能使經濟增長方式擺脫粗放型的老路,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切實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電視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可以看新聞,了解國內外的事;可以看動畫片,放鬆一下;還可以不去現場看節目、表演;比如說,這次奧運會吉祥物揭曉,就可以在家看轉播等等一系列的科技著實給我們帶來好處,所以我方堅持認為科技發展利大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