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探索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挑戰

探索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挑戰

發布時間:2020-12-06 05:13:35

⑴ 九年級思想品德我們的文化自信來源於哪些方面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一要看到自己的進步和長處,這是自信的基礎;二內要相信自己,容並大膽嘗試,接受挑戰,增強實力,這是撐起自信的重要支柱;三要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發展結合在一起,使我們的自信有堅如磐石的根基。

⑵ 如何理解當今世界在深刻復雜變化中變革、調整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觀全球,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看國內,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

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2)探索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挑戰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理論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條件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逐漸形成了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等在內的一整套理論。

⑶ 如何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

要是六點要求: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第二,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四,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第五,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第六,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完善民主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建設,總的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增強文化
主要是四點要求: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第三,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

⑷ 中國文化產業面臨挑戰有哪些

【摘要】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發展形態和文化現象,文化產業在世界上引起人們普遍關注並對其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世界文化發展浪潮中,文化產業的概念不斷嬗變,內涵日漸豐富,專家學者對文化產業的概念進行了系統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個權威、標準的定義,沒有形成統一的稱謂。准確把握文化產業的概念和分類,對於中西方文化產業理論發展的嬗變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進而能夠促進國內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推動新時期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關鍵詞】文化產業;概念;分類「文化產業」概念源起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Adono)和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在1947年對「大眾文化」的爭議和批判。自從他們把「文化產業」納入研究范疇以來,文化產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便得到了學術界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文化產業的變遷和發展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在我國學術界,文化產業同樣是內涵豐富、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一、文化產業概念區分目前給「文化產業」這一概念界定一個准確的定義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從最為廣泛的人類學意義上來說,「文化」是一個「獨特人群或社會團體的『生活全貌』」,由此可以引申出所有的產業都是文化產業,因為所有的產業都與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有關。然而事實上,倘若我們將文化定義為「社會秩序得以傳播、再造、體驗及探索的一個必要(雖然並非唯一)的表意系統(signifingsystem)」的話,「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的表述和使用就會更加精準和嚴謹。簡言之,文化產業通常指的是與社會意義的生產(proctionofsocialmeaning)最直接相關的機構(主要指營利性的文化企業機構,但有時也包含公益文化事業單位和國家組織及非營利組織)[1]。因此,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大都應該包括廣播電視、書報刊出版、廣告以及表演藝術等。而所有這些文化活動的首要目標都是與受眾溝通並創作文本,最終多以文化產品的實體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從廣義上講,所有的文化製品都是文本,但由於它們可以任人解讀,必然會造成認識上的偏差,有些概念甚至還時常混雜在一起。(一)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相對應的概念,長期以來,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在很多場合和領域混合使用,人們沒能准確認識到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伴隨著快速發展的高新科技和不斷進步的現代生產方式,文化產業日益融入大眾日常生活視野並風生水起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體兩翼。一般來說,文化事業是由政府主導,具有公益性質,通過提供無差別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而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則由市場主導,是經營性的,主要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推動文化企業發展壯大,調動非公益性資源和民營資本激活文化市場,以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2]從資本來源上看,文化事業的生產資本由國家或社會統一集中提供;而企業商品生產的資本來源則不同程度地呈現出多元化,廣泛吸收民營經濟進入文化產業經營領域。從管理體制看,文化事業通常實行公益性管理體制,文化產業實行經營性企業管理體制。從調控方式上看,對企業單位,國家主要通過稅收政策、法律制度和價格杠桿進行間接調控並進行合理引導;而對文化事業,則偏重以國家直接調控為主。文化事業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公益性。絕大部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美術館等都是國家投資興建和撥付日常經費進行管理的,理所應當歸社會全體公民所有。二是社會共享性。公益性文化事業為社會公有並且共享。三是社會公用性。主要是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群眾文化事業。在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方面,文化事業起著重要的文化服務引導作用,文化事業導向和滋養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可以增強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激發社會開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加快文化消費步伐,滿足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事業的建設具有基礎性的補充作用,兩者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都是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實現形式。[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行十多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明確了新的文化建設理念,明確區分了文化事業由政府主導,文化產業由市場主導。文化產業既有商品消費的經濟屬性,又有精神享受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產業既可以成為一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強大經濟實體,又能體現國家軟實力,是一個具有無限生機的經濟增長點,能夠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堅實的體制基礎。[4]在全面推進文化強國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推動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兩手抓、兩加強」,要尊重兩大規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處理好兩對關系——文化發展之「魂」與文化傳播之「體」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並不意味著只注重市場規律而不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不能隨意誇大或簡單理解發展文化產業就是文化產業化或文化市場化。在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始終要引導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自覺擔當社會責任,絕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影響和諧穩定及國家安全來獲取經濟效益。[5](二)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在國家層面,我國對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這兩個概念的使用有著明確的區分,並沒有不加區別地對待。在《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以及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涉及有關文化產業內容時,普遍使用「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創意」二字,文化產業並不是創意產業,創意只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而所有的文化產業都只是圍繞著創意來活動的。英國最早提出「創意產業」這個概念。20世紀末,英國政府提出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英國振興經濟的聚焦點,專門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將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高度,首次明確提出了「創意工業」(creativeinstries)的概念,主要指那些充分運用個人的天分、技藝、智慧,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通過循環開發進而創造就業機會和潛在財富的藝術思維活動[6]。「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①根據「有想法的人,特別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在很多情況下比操縱機器的人更有力量」的基本判斷,對創意產業做出較為寬泛的定義,他認為構成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藝術設計、專利申請、商標營銷和版權保護。任何一種文化創意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依靠人的靈感和創新,藉助現代科技提升傳統文化要素的內涵和品質的,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加工和移植,創意活動融注了最大的個性特質。創意產業區別於文化產業的最大特徵主要在於它高度集納了創意元素、文化因子和科技力量,三者相互作用並深度融合,形成了高智慧、高文化的新型產業集群。[7]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中,知識產權、文化產品及服務被認為是創意產業的核心內容。在國內,北京最早認定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標准,側重從文化產業價值鏈的角度重新定義創意產業——以創新為根本要素和途徑,突顯文化內核和創意價值,主要體現了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徵的行業集群特徵。[8]而相對於文化產業,具有信息密集性和高知識性特徵的創意產業是高智慧和創意的結晶,始終處於價值鏈的高端。任何一種創意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利用人文積淀,通過重塑傳統產業結構來完成創意點燃和價值實現。如當今的3D電影、3D列印和高清數字電視等高科技文化產品都是通過數字新技術完成的。沒有創新也就沒有創意,創意是一種新科技理念。由於創意產業處於文化產業價值鏈條的高端環節,因此它的創新思維凝結在文化產品及服務當中,通過價值傳導進而實現它的附加值增加,完成跨行業、跨領域的重組與合作,進而推動文化產業實現深度發展。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關聯極為密切。文化中有創意,創意中有文化。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領域還是在政府制定實施決策方面,對「創意產業」一直存有較大分歧,特別是一談到文化必然提及文化產業,這一對平行的概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也有顯著差異。有時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之間有明確的區分,有時二者之間又可以互換使用。[9]在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形勢下,雖然強調創意產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知識創新、產業升級和效益倍增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量空間,但由於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所限,且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側重點等方面有所不同,與我國倡導的自主創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目前看來,盲目照搬英國等國的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既不符合我國國情,也不利於政府的統一管理。在理論和實踐上加強兩者研究,有助於明晰各自歸屬的產業邊界,廓清文化產業與創意之間認識上的誤區。二、文化產業的分類文化產業包含的內容和門類非常豐富,是一個多系統多組織構成的有機整體,長期以來沒有一個規范科學的分類標准,現在的分類標準是在各種產業分類標準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因為對文化產業進行分類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加之文化產業概念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多義性,世界各國地域、經濟、文化背景、產業政策等各不相同,所以與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相對應的文化產業分類標准和體系也不盡相同。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各國政府紛紛採取措施,根據各自的國情和發展目標制定本國的文化產業分類體系,以應對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各種挑戰和機遇。目前在國際上各種產業分類標准中,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費希爾在其1935年出版的《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提出的三大產業分類法最廣為人知。根據社會生產活動的歷史發展順序將全部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為農業,第二產業為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即為生產和消費服務的部門,包括除第一、二產業之外的其他相關產業。除此之外,一些國際組織根據組織內部的產業劃分原則也制定了自己的產業分類標准。從世界范圍看,文化產業從組織結構上基本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如生產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製品等行業);二是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信息咨詢、文化旅遊等)。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文化產業的闡述不盡相同。由表1可見,世界各國根據本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分別對本國文化產業進行了具體而宏觀的行業劃分。最早建立文化產業分類標準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其定義如下: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化的生產標准,經過生產、復制、流通和傳播等主要環節的一系列活動,強調其知識產權的屬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准化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角度進行科學界定,為我國建立文化產業分類框架提供了重要參考。我國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的分類也有系統研究,但劃分類別上存在差異性。21世紀初,有學者認為,我國文化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包括文化旅遊、新聞出版、廣告、娛樂等較為細致的綜合性文化體系[10],但劃分范圍太寬泛,過於籠統。另有學者將文化產業區分為文化藝術、文化出版、廣播影視和文化旅遊等四個領域[11]。這種粗略劃分雖有些過於狹隘,缺乏具體操作性,但劃分較為清晰。為更好適應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制定科學規范的分類標准和體系已勢在必行。我國統計部門最早於1985年首次把「文化藝術」納入第三產業統計項目中,開始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相對成熟的產業分類標准,並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產業分類標准和體系。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加強文化建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在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形勢下和國家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制定科學的文化產業分類標准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2004年國家統計局會同多個部門廣泛調研、共同研究,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的基礎上制定頒布了作為首個國民經濟分類指導標準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首次對文化產業的內容進行科學劃分和全面統計,有力地推進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宏觀發展決策的制定實施。此次分類標准對文化產業概念的界定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考,認為文化產業是為全社會提供各類文化產品及服務的相關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相關聯的圍繞文化消費的活動集合。主要包括文化產品製作、文化產品銷售活動、文化用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等六大類[12]。再具體進行劃分,主要分為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服務層(見表2)。通過表2可以看出,我國在文化產業的分類上比較寬泛,涉及的領域和門類較多,涵蓋的內容十分龐雜,既有物質文化生產、製造和銷售活動,又有精神文化生產、代理和經紀活動;既有公益性文化,又有經營性文化;既包括學術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又包括商業活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交錯混雜並存發展。隨著新興文化業態的相繼出現,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越來越不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對文化產業統計工作提出的要求,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亟須對現行分類體系進行必要調整,使其更加切合現實發展的需要。我國的文化產業主要指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進行的創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2012年7月,國家統計局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文化統計框架2009》,延續原有的分類原則和方法,對產業類別和結構分別進行了相應調整,新增了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特徵的新興業態,逐步細分了部分行業小類,去除了少量不相關的產業類別。在《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04)的基礎上進行修訂,頒布實施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對文化產業的定義進行了更為精準的界定: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並進一步說明了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從內涵)和與其相關生產活動(從外延)的范圍指向。根據2012年的分類標准可以概括出,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文化用品的輔助活動和專用文化設備的生產活動成為文化及相關產業的主要內容,其中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構成了文化及相關產業的主體,其他方面則是補充。文化產業的統計范圍基本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統計框架2009》規定的范圍保持一致。統計上指稱的「文化及相關產業」覆蓋全部文化及相關單位,「文化事業」著重指公益文化單位,而「文化產業」主要指經營性文化單位(見表3)。當文化產業的內涵較為明確時,其外延描述就會更清晰。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標准基本上全面反映了近年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客觀進程和可喜成就,特別是新的四層次劃分較為合理,對文化產業鏈條進行了新的提煉和梳理,更符合文化生產規律[13],更好地適應了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這既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熱切關注,同時也澄清了以往在文化產業認識上的不確定認識,為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進行文化產業統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標准和行業導向,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人們對文化的認識逐步深入、文化與其他領域的加速融合,文化產業的涵蓋范圍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逐步完善文化產業的科學劃分體系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文化產業內涵進行科學界定和系統劃分,能夠正確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恰如其分地定位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坐標,以便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進行有效的區別管理,推進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既要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同時也要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門類。

⑸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啊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
學生姓名:學號:
專業:
指導教師:
年月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審查後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按成教處統一設計的電子文檔標准格式列印,禁止列印在其它紙上後剪貼,完成後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3.學生查閱資料的參考文獻應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辭典,手冊),開題報告的字數要在1000字以上.
4.有關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寫,應當按照國標GB/T7408—94《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規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1.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中國互聯網經過10年的持續發展。目前在普及應用上正步入嶄新的多元化應用階段。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寬頻用戶、網路國際出口帶寬、上網方式和途徑、網路應用服務更趨多樣化。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廣度、信用度、依賴度正在逐步提高。隨著網路提供的功能和服務的進一步完善,網路應用化、生活化服務正逐步成熟。互聯網的影響正逐步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工作、學習的各個角落。中國互聯網整體呈現較快的增長態勢。但中國地區之間互聯網發展水平、普及水平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呈現"東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點,因此,加大對於互聯網應用和發展的研究力度,借鑒國外互聯網應用的成功範例引入和普及互聯網應用的先進經驗是當務之急。
2.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第一,從全國人口來看,互聯網普及率還很低,僅有7.9%,與世界平均水平約14%還有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聯網,讓更多人來使用互聯網是任重道遠的事情。
第二,網上信息資源還不夠豐富,質量比較好的、能反映我國優秀文化的、對廣大網民有真正用處的信息還不夠多。根據國信辦的調查,截至2004年底,我國共有6.5億中文網頁,比2003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僅佔全世界網頁數量(300多億)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們需要網上有更多豐富的內容,特別是健康的、有質量的、有針對性的內容。
第三,目前,互聯網產業雖然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從整體上看網路應用水平和實效(即網民的用戶體驗)還比較初級。在技術驅動下產生的包括網路游戲、電子商務、無線寬頻、VoIP、P2P等新的應用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術發展遭遇機遇和挑戰。當前國外互聯網新技術層出不窮,一直處於互聯網發展的領先地位,而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頭趕上。
第五,網路安全和網路文明面臨嚴峻挑戰。網路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業自律、網民的自覺來維護,而最關鍵的應該是網民素質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樣,有交通法規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監管,但是最關鍵的還是司機素質的提高,否則交通事故還是無法避免的。同時,提供內容、服務的企業也應當承擔其責任,實施行業自律。
3.論文提綱
我國互聯網在若干領域的應用
1.互聯網在政府中的應用
2.互聯網在企業中的應用
3.互聯網在消費群體中的應用
我國互聯網應用前景
1.互聯網將加速融入我們的生活
2.互聯網經濟逐漸產生效益
3.寬頻網路建設打通互聯網應用瓶頸
4.互聯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指導教師意見:
(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
指導教師:(親筆簽名)
年月日
系部審查意見:
系部負責人:(親筆簽名)
年月日

⑹ 單招什麼學校好

單招和高考的區別: 1、時間不同,同一年的單招和高考,單招在高考之前。 2、考試命題不同回,單招命答題由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各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內高職院校;高考命題,一般是統一命題,至少是省市統一命題,不會是某個院校命題。 3、學校不同,單招的一般只是高職院校;而高考屬於全國性質的,只要是高校,一般都有招生計劃。且有的學校既有單招計劃,又有普招計劃。值得注意的是:單招錄取跟高考錄取是沒有區別的!因為單招的名額其實是從高考招生計劃裡面抽出來的,也就是說單招錄取之後的學生跟高考上去的學生沒有任何區別,待遇都一樣,畢業證都一樣。單招只是一種升學考試方式,俗稱「小高考」,從大一入學開始就和高考錄取的同學沒有任何區別了,只是提前錄取而已。普通高中生是可以參加單招的。單招的對象有:高中、中職畢業生、社會青年等。單招的學校目前有很多,每個省市都有,具體的可以查看各省市的招生考試信息網。

⑺ 身為文化產業管理者 應該如何應對時代的挑戰

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是不能直接產生價值的產業。\r\n國民經濟的版支柱需要實實在在的價值。比權如說第一產業弄出來的糧食、石油,以及第二產業生產的產品。文化永遠不可能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r\n換粗俗點話說,精神財富不可能支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成為強者。

⑻ 21世紀文化的發展趨勢

黨的十六大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為我國在21世紀初文化的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文化產業是反映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一種文化生存形態,它不僅是一個國家一切原創性精神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的重要手段和載體,而且也是現代社會物質財富創造的重要來源,是現代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美國,文化產業的核心版權佔GDP的3.7%。據統計,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美國的音像業僅次於航天工業居於出口貿易的第二位;藝術品經營業在英國的產業規模,與汽車工業並駕齊驅,英國旅遊業收入的27%來自藝術,在英國文化產業平均發展速度是經濟增長的兩倍;日本的娛樂業產值僅次於汽車工業。加拿大的文化產業的產值一般都超過了一些傳統行業,如農業、交通、通訊及信息技術等。這表明,文化產業是發展潛力巨大、發展速度很快的優質產業。
據有關部門預測,2005年,我國文化的潛在消費能力是5500億元。對此,跨國公司對中國文化市場志在必得,而我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對文化的意識形態性有清醒的認識,但對文化的產業屬性了解不多,鑒於此,如何充分利用我們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主場作戰的優勢,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在競爭中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最終佔領國內文化市場,是我國文化經營企業當前面臨的新挑戰。
一、文化產業緣何在我國蓬勃發展
1、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後二十多年,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後,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恩格爾系數降到了50%以下,說明我國居民從總體上告別了溫飽,進入了小康。其中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到20世紀90年代末降至40%以下,開始走進了富裕時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物質生活的逐步富裕,人們的閑暇時間將比過去大大增加,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人們退休後的時間也在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將大大增加文化消費,精神消費的需求。
2、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據統計,人類的科技知識,19世紀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中葉是每10年增加一倍,當前則是每3年至5年增加一倍。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領域方面,新技術的創新是遵循「摩爾法則」,每隔18個月微處理機的能力就翻一番,而其價格卻不變。科技知識更新速度在加快,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20世紀以來,印刷復制、錄音錄像、電子排版、網路傳輸、數字化等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使文化藝術品可以批量生產,這使得文化有可能成為產業。現代科技在文化藝術領域——從內容到形式,從生產方式到傳播方式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創新,也對文化產業的產生和發展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表明,藝術藉助科技的發展才能高飛。現代科技文化使文化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以出版為例,根據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在著作《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中的分析「在所有發達國家裡,圖書的出版與銷售,至少與新的電子業增長得一樣快。全球頂尖出版公司的增長,或許比不上頂尖電子公司如英特爾、微軟或德國的思愛普。但是以整個產業而言,出版比電子資訊增長得更快,而且可能獲利更豐。」科技發展表明,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有兩個,一個是高新技術產業,一個是文化產業。
3、經濟全球化拉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是當今覆蓋面最廣、影響最大、滲透最深、最突出的全球趨勢。全球化是人類不斷地跨越空間障礙和制度、文化等社會障礙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充分溝通和達成更多共識與共同行動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既包括經濟的全球化,也包括文化的全球化。一方面,在經濟不斷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隨著世界性生產、市場的形成,隨著物品、人群和信息的世界性流動,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文化也隨著擴散到世界各地,推動了文化的全球化。譬如,當「麥當勞」、「肯德基」進入中國的消費市場時,也帶來了美國人的快餐文化和飲食觀。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普遍建立,隨著和平與發展時代的到來,隨著電信技術的發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直接地推動了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在全球化過程中,文化的民族性在削弱,世界性在加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也日益增強。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要面向全國,而且必須面向世界,我們要把中國豐富的、獨特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包裝,使之轉化為全世界億萬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全世界,以防止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出現發達國家特別是以美國為文化代表的西方文化一統天下的局面。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出現文化單一化的局面,這是一種現實的危險。發展文化產業乃是構築國家文化安全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
4、體制改革啟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制度創新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從而啟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新的世界性發展趨勢。中國的改革開放深刻而廣泛,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轉變勢必要擴展、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放開文化市場,減少國家的財政補貼,改善文化事業單位的條件,豐富和活躍人民群眾的生活,增加國家的稅收,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中國的文化產業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波瀾壯闊,蔚為壯觀。國家已制定一系列相關政策,允許民間資本和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產業,不久的將來,中國文化產業將會有一個大的飛躍,從而在國民經濟中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發展我國文化產業所面臨的挑戰
中國文化產業正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比之泱泱大國的需要,比起發達國家的水平,比之人民群眾的願望和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今後乃至很長一個時期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從目前情況來看,發展文化產業工作有一些不利因素。
1、觀念滯後。在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一部分人的認識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強調文化的特殊性多,講文化的產業性少,沒有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特有的社會經濟效應,往往把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二者混為一談,與此同時,一部分人對加大改革力度,迎接入世後的挑戰的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認識上的混亂會導致運作上的阻力,這也是目前文化產業化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2、規模弱小,質量偏低。我國文化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低,機構性、功能性缺陷突出,產業各領域關聯度低,缺乏真正有競爭力的、上規模、上水平的大型文化企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政府已經開始考慮允許一些國際知名傳媒集團進入我國媒體市場。這是一個重大的信號,說明文化產業國際化的進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國文化市場已經暴露在國際文化資本的強大壓力之下,為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我們應當穩步地加快文化產業化步伐,在國外跨國公司大舉進軍中國市場之前加快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形成產業規模。
3、缺乏一大批善於經營管理的人才。文化產業的日益發展,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市場經濟又懂文化教育的經營者。目前,在一部分文化工作者中缺乏企業戰略眼光和規劃能力,缺乏財務、營銷和管理方面的技巧,缺乏投資和風險管理的能力,而缺乏創新能力和營銷能力,是目前我國文化產業領域中最突出的問題。
4、政府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市場准入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如何熟悉運用世貿規則去規范市場,發展文化產業;如何引導外國資本和民營資本的投向;如何管理外國文化產品和文化經營活動等,對各級政府來說,這些都是全新的課題。如果管理和引導得好,對廣大文化消費者,對從事文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投資者,對國家經濟建設,都會帶來很大的好處。否則,會帶來文化市場的混亂。
三、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
中國文化產業已經出現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已經具備了進一步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1、資源豐富,潛力巨大。我國文化資源極為豐厚,五千年的文明史為我們累積了難以估計的文化資本。啟動這些文化資本,就有可能創造出優秀的文化藝術產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從而在全球的市場競爭中佔有比較優勢。現在的問題是,我國的文化資源雖然很豐富,但是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資源的商品轉化率很低,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精緻程度很低,不僅沒有深度開發國內市場需求,而且也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市場競爭。
2、人口眾多,市場空間大。我國作為世界上的大國之一,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其消費市場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隨著社會成員人均佔有財富逐步增多,以及閑暇時間的增多,社會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社會經濟開始向精神——文化消費轉型。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帶動的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的空間。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極其重要的動力。因而發展文化產業就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的必然需求。
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應注意解決的幾個問題
1、要牢牢樹立起文化產業新觀念。樹立起文化產業新觀念,提高對文化產業的思想認識刻不容緩。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當然,文化行業中有一部分屬於公益性文化或准公益性文化,這部分文化必須依靠國家支持和投入。但文化行業中還有一大部分是經營性文化。這種經營性文化應該實行產業化。在發達國家,其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文化產業已成為它們的重要的支柱產業。國外許多家企業如:索尼、迪斯尼、時代華納、貝塔斯曼、維亞康姆、新聞集團等公司都把文化、媒體作為主要經營業務。這些公司控制了全球一些最重要的電視、報刊、出版集團等。因此,有經濟學家主張把文化產業列為第四產業,並將成為國民經濟的占據極大優勢的主導產業。
2、制定積極的文化產業政策。黨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勢力和競爭力。」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要制定積極的、既與世貿組織原則相適應,又符合中國文化發展要求的文化產業政策。鼓勵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同時加大文化產業管理力度,堅決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加快研究制定國際競爭導向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調整文化產業的稅收政策和投融資政策,金融機構適當向文化產業傾斜、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貸款用於發展基礎性和與科技、信息產業相結合的新興文化產業。廣開發展文化產業的籌資渠道,鼓勵和放寬各種社會資金投入國家鼓勵發展的文化行業或產品,推動文化產業的戰略性調整和重組。運用聯合、重組、兼並等形式、組織一批主業突出、品牌名優、綜合能力強的大型集團,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地區結構調整,實現跨地區發展和多媒體經營,進一步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應變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3、放寬市場准入,以市場機制為基礎調整和重組文化經濟利益關系。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國家採取更加積極的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創辦和經營文化企業,鼓勵個人和社會機構對文化企業進行經濟投資。國家可以通過各類法規和政策,對民間創辦的文化企業進行政治和社會方面的規范與調控。健全文化產業的組織,轉變文化企業的運行機制,培育強大的文化企業集團。鼓勵文化產業單位面向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以利於引進世界一流的文化藝術產品,出口優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產品。
4、實施人才工程。文化產業是高技術與高文化高度關聯的領域,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的構成有著特殊的要求。這是一種戰略需求,這種需求能否得到滿足已成為奪取文化產業未來制高點的制勝因素。因此,人力資本在文化產業領域內的流動,將隨著這種需求的日益迫切而加速。尤其是能適應數字技術環境等多種產業需求的文化資本人才、數字藝術軟體開發人才和媒體經營管理人才,將成為各類文化產業集團、文化投資集團爭奪的熱門,在加入世貿組織後,更成為國際文化傳媒集團的爭奪目標。因此,當務之急是改進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規范的人才流動管理機制,單位自主用人,人員自主擇業,政府依法管理。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收入分配機制,把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一些擁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人才佔有企業股份參與利潤分配。
5、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既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德,也有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既有濃厚的人倫道德觀,也有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論;既有孔子的學、問、思、辨、行結合的教育思想,也有近代形成的科學民主精神,等等。毋庸置疑,中華文化中也有守舊落後的一面,諸如「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觀念,重人治輕法治以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權思想等。但中華文化的主流是培育人的創造性和對人進行教育、引導、陶冶和塑造,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這也是古代四大文明唯獨中華民族長久不衰的真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國文化產品要進入我國文化市場,這是無法阻擋的潮流。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堅持發展先進文化,在學習和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迎來一個中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閱讀全文

與探索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挑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