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雲南普洱茶集團的基本情況
雲南普洱茶(集團)有限公司位於馳名中外的「普洱茶都」——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古普洱府原址)的普洱山下、龍潭池畔,是成立於1975年4月的原國營「普洱茶廠」(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729年成立的清貢茶廠)。
1975年4月,雲南當地政府在清朝普洱貢茶廠的舊址上建立了「普洱茶廠」。建廠之際,就被指定為雲南省計劃經濟年代普洱茶四大生產廠家之一,其出口嘜號尾數為4。
集團自營的6大生態茶園基地,分別為板山皇家貢茶園、會連有機茶園、白草地有機茶園、竹山生態茶園、大黑山生態茶園、涼水箐生態茶園,土地總面積約45000畝,茶園面積27000多畝,茶樹均生長於海拔1500米~1800米的高山,獨享天地之精華。
(1)2017雲南茶葉產業發展報告擴展閱讀
雲南普洱茶(集團)的主產品普洱茶
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降壓、抗動脈硬化。長期飲用普洱茶能使膽固醇及甘油脂減少,所以長期飲用普洱茶有治療肥胖症的功用。
飲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張、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和腦部血流量減少等生理效應,對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患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普洱茶可以生津止渴、消暑、解毒、通便。普洱茶能夠調節腸胃,使腸胃恢復正常功能,解決因便秘引起的痘痘以及口臭問題。
❷ 從自然條件分析雲南發展茶葉生產的優勢條件
主要分布於低緯度、高海拔的山區和半山區,水源清潔,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溫度適宜,遠離污染源,
❸ 雲南茶葉
朋友你好,首先鐵觀音,碧螺春不屬於雲南茶葉。雲南除了普洱茶以專外,還有鳳凰茶,大屬理三道茶,花茶,果茶等等。火車站附件有個雲南特產專賣,你可以在那裡看看,不過超市不可以講價格的!建議你去茶葉市場買。火車站乘57路到金星立交橋下車,附近有個茶葉城,在那兒買好點。茶葉價格不好說,這個東西要自己覺得好才行!你不如直接買包裝好的那種,一般是400克,大概65-120之間!!
❹ 求雲南省茶葉出口近10年的統計數據
表格這里來弄不出來!自網站:/tjsj/ndsj/2011/indexch.htm應該算權威數據了國家統計局關於一,國民經濟核算2.1國內生產總值2.2國內生產總值構成至於要具體到某個產業,真的愛莫能助了,因為要把他們細分成N個產業,然後在查每個產業GDP,有的甚至在互聯網上根本沒有數據,加上網上的數據又亂七八糟的,我只能給你兩個建議:1.網上搜索每一個產業的數據,進行整理!2.某某大學圖書館的幹活!有些數據,政府是根本不發布的,一般人根本得不到全面的數據!並且很少專家學者有空研究每一個產業的數據o(︶︿︶)o唉
❺ 雲南省茶葉主要出口到哪些國家近年雲南省茶葉出口到各個國家的比重是多少
日韓,港台,東南亞,俄羅斯,蒙古。向歐洲出口只要是紅茶,主要出口國是英國和荷蘭。
❻ 雲南 茶葉種類
雲南的茶葉一般都是普洱茶,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普洱茶的品牌,所以在買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今年的茶價也不會很高,所以要收藏的話比較適合。就目前雲南市場上的普洱茶,黎明茶產生產的質量要好一些,價格也比較適中。
❼ 雲南省普洱茶產業調查了些什麼
「這幾年普洱茶行業的消費端正在發生『裂變』,線上買茶和關於茶的時尚、文化消費崛起,給行業帶來很大挑戰,茶產業提檔升級必須順應消費升級。」資深茶人周重林告訴記者。今年出台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計劃,促進茶葉等產業提檔升級。「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到茶,讓從業者備感振奮,如何提檔升級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代表委員提出,我國茶葉產量去年達243萬噸,剩餘茶葉加上收藏茶總量估計達60萬噸,再加上中西部茶園的擴張,供大於求使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3月初,雲南產茶重地西雙版納州召開分析會,州茶葉協會常務副會長趙汝碧認為,今年春茶價格走勢是「兩平一升一降」,即古樹純料、稀少古樹茶價格與去年持平,森林茶(原生態茶園)價格將有所上升,而台地茶價格可能穩中略降。他建議地方和茶企,加快有機茶園建設,發展優質原料基地。
記者采訪中發現,雖然春茶上市,但有些地方密植的台地茶卻出現棄采現象。茶農說,一公斤干毛茶才賣10多塊錢,還不夠每天七八十元的人工費。台地茶賣不上價,對茶農傷害大。分析認為,這和一個地方的茶葉有無龍頭加工企業、品質和口碑如何密切相關。與此同時,經過植株疏鬆並控制化肥農葯使用的「生態茶園」,由於兼顧了產量和品質,逐漸成為茶園中的翹楚。
在「千年茶鄉」保山市昌寧縣,溫泉鎮松山村茶農劉紅德家有50多畝生態茶園。去年,他家茶葉加工收入有6萬多元。劉紅德介紹,現在茶園里都是人工除草,沒人打除草劑。如今來收購茶的人都要現場開湯試茶,甚至帶著儀器檢測,茶葉農殘超標肯定賣不出去了。溫泉鎮是保山市第一茶葉大鄉,鎮黨委副書記禹曉寧介紹,鎮里重點在質量安全上下功夫,讓消費者喝上安全放心的「溫泉茶」。
如今,雲南省的茶園面積已經超過600萬畝,與全國一樣,也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近年來,普洱市堅持對茶園進行生態改造,成效明顯。如普洱祖像茶園通過了美國、歐盟、日本等多項有機認證,茶園不使用任何農葯和化肥,甚至「抓到一條蟲就獎勵茶農五分錢」。除了傳統茶園的生態改造,對茶園綜合開發也在探索。楊紹巍認為,對許多品牌茶企而言,發展茶山游等融合發展的路子,將一舉多得。
消費更時尚——茶店「變身」,銷售端的每項創新都讓茶農錢袋子更鼓
在許多人眼裡,茶店或者茶樓還是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離年輕人有點遠。大益茶庭,將徹底顛覆這個印象。在昆明長水機場的大益茶庭,店面很像是以茶元素為主題的星巴克:時尚簡約的裝修風格,裡面售賣「金普芮」系列茶飲料和各式咖啡,有普洱手工餅系列茶食,甚至還有西雙版納一絕甜品「泡魯達」!其一次性沖泡普洱茶的茶飲機,更讓人大開眼界。茶庭的商業系統,使茶空間連鎖經營一下子站到了時尚消費的前沿。
大益集團董事長吳遠之介紹,茶庭項目自2012年就開始准備,如今全球共有20多家。此前他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區域進行商業試水,為的是摸索一套嶄新的商業模式。「我們計劃開遍世界各大城市。」吳遠之相信,「茶除了在家裡、寫字樓里喝,還可以在茶庭里喝。」
讓記者沒想到的是,坐落在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大益茶庭,一天最高的銷售額有上百萬元,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找上門來的旅遊散客。一位來自廣東的先生告訴記者,就在這家店裡,他們一行幾家人買了20多萬元的大益普洱茶!
大益茶庭,成為當前普洱茶時尚消費的一個縮影。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火爆的「小青柑」,把普洱散茶和陳皮結合起來「混飲」,因為健康功效和方便品飲而受青睞。吳遠之說,普洱茶市場熟茶的價值發現和柑普等單品的熱銷,都是消費新趣味和產品創新合力推動的結果。而銷售端的每項創新,都關乎茶農的錢袋子。吳遠之告訴記者:「茶產業是精準扶貧的產業,大益在勐海最大的貢獻就是帶動了各民族茶農增收致富。」
據統計,2016年,雲南省茶農人均來自茶產業收入達2900元,較2015年增加300元,增長11.5%。
回味更美好——茶產業發展要和休閑生活、康體旅遊、保健養生等新業態結合
弘益大學堂「掌門人」李樂駿前幾天在微信朋友圈發了條信息:學堂的生活美學課程受邀走進雲師大附小;春節後,這門課程陸續收到昆明大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邀請。
在昆明北部雄達茶城「錐子周文創」工作室,周重林正在努力推進他的「茶書館計劃」。很難用既定的商業模式去概括周重林正在做什麼,用他的話說,是文化變現和知識付費養活了自己,「沒想到茶書會這么好賣」。
到2020年,雲南省茶葉種植面積將穩定在600萬畝左右,高產優質茶園面積佔到七成;茶葉產量穩定在35萬噸,精深加工提高到八成;茶葉綜合產值將達800億元,力爭實現1000億元。一面是「千億產業計劃」,一面是產能相對過剩的現實,周重林透露,雲南省農業廳廳長王敏正曾主動上門,「聽聽茶人的意見」。王敏正表示,茶產業要走出一條新路,必須和休閑生活、康體旅遊、保健養生等新業態相結合。
當前,「互聯網+」、融合發展、消費升級等潮流,早已把茶葉從農副產品里「點石成金」。周重林判斷,茶葉消費正由「柴米油鹽醬醋茶」,轉向「琴棋書畫詩酒茶」。推動和完成這場轉變,關鍵的是高知群體的加入。目前,雲南一大批受過正規高等教育、視野開闊、創新力強的「茶界80後」開始嶄露頭角,周重林、楊紹巍、李樂駿都是「80後」。吳遠之介紹,為了便於延攬人才,大益集團在北京設立了大數據中心,在廣州設立了營銷中心,上海是大益茶庭的總部。「大益對人才的需求如飢似渴。」他說。
❽ 雲南省有多少畝茶葉
來自第十一屆中國雲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組委會消息,目前雲南省茶葉面積達637萬畝,比五年前增加87萬畝,總產量同比增加15.85萬噸,達36.58萬噸,產業規模、效益均呈現新高度。
統計顯示,到2015年底,雲南省茶葉種植面積達637萬畝,其中採摘面積550萬畝,比2010年分別增加87萬畝、147萬畝,分別增15.54%、36.48%。高優茶園面積達230多萬畝,同比增加100萬畝、增56.52%。無公害茶園達530萬畝,同比增加60萬畝、增12.77%;有機茶園達39.5萬畝,同比增加12.05萬畝、增43.9%;通過「三品一標」認證面積達450萬畝,同比增加350萬畝、增350%。省級現代農業優勢農產品茶葉示範基地110個、面積12.5萬畝,創建標准茶園50個、面積達7萬多畝。萬畝以上集中連片茶園達50個,千畝以上連片茶園達240個。全省茶葉總產量達36.58萬噸,同比增加15.85萬噸、增76.5%,成品茶產量26.54萬噸,同比增加14.88萬噸、增127.62%,其中普洱茶產量12.89萬噸,增加7.81萬噸、增153.74%,紅茶產量6.15萬噸,增加3.55萬噸、增136.54%,綠茶產量7.17萬噸,增加3.84萬噸、增94.31%。
❾ 茶產業怎麼更好的發展
茶葉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提高標准化為行業發展關鍵
茶葉是中國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市場;茶葉同時也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既是農產品,也是工業產品,不僅可以就地解決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而且可以通過發展茶葉的加工,來增加農民收入。這幾年,南方主要產茶地區通過發展茶葉生產來提高農民收入,在一些重點產茶縣,茶葉收入佔到農民總收入的80%以上。
中國茶葉生產在品種分布上,也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徵。根據農業部2009-2015年全國茶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中國茶葉生產劃分為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重點區域、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重點區域、長江中下游特色及出口綠茶重點區域、西南紅茶及特種茶重點區域四大區域。
茶葉產量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茶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干毛茶葉產量預計達258萬噸,比上年增加17萬噸。在產量增加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提升,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此外,茶園面積穩中略增。預計全國茶園面積44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130萬畝。其中,湖北、貴州、陝西、江西等省分別增加23.6萬畝、21.5萬畝、19.3萬畝、15萬畝。
消費量方面,2017年中國茶葉消費量約為193萬噸,消費量穩步增長,預計到2018年中國茶葉消費量將超200萬噸。
我國茶葉發展痛點分析
我國茶葉的產量在增加,品質在提升,品牌在發展,新產品研發成為熱點,茶葉深加工和茶葉衍生品等多板塊輪番發力。但是生產和消費的地域特徵都過於明顯,主要表現為公共品牌很響,企業品牌沒有跟上,「有名茶、無名牌」的短板始終困擾著茶產業的發展。
我國茶葉市場集中度很低,企業技術水平不高,研發和創新能力比較落後,市場推廣引導能力弱。」王慶表示,盡管現在每個產茶大省都有一兩個大品牌,如華祥苑、巴馬、大益、涇渭等,但整體來看茶葉品牌過多,有的一個縣甚至就有上百個品牌,不利於行業發展。
政策有序推動茶葉發展
去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做大做強茶葉等優勢特色產業,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託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
後茶葉品牌將逐漸呈現兼並態勢,要讓企業品牌能夠跟得上,鼓勵企業品牌做大。這既要靠市場,也要靠政府有序推動。
標准化是整個中國茶葉的軟肋
標准化可以解決茶葉從種植、生產、加工到銷售的一系列問題,中國茶葉產品從安全質量、等級標准、理化指標等方面都應該是一致的。中國茶要發展,將來一定是標准化基礎上的工業化模式,向中外消費者講好中國茶的故事主要靠標准,這就需要打好文化牌,特別是科技牌。
從茶葉消費角度來講,市場還不夠規范,品牌要更注重口碑。茶葉流通協會每年評選誠信企業,今年還成立了中國茶葉產業集群品牌聯盟、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品牌發展工作委員會,專門幫助會員協調解決品牌建設發展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升茶企品牌效益、擴大茶業品牌影響力。
近年來茶葉消費市場穩步擴大,消費人群接近4.7億人,同時消費人口向低端化年輕化發展,茶葉市場前景非常廣闊。2018年作為茶葉流通協會確定的「中國品牌年」,將重點圍繞「名牌、名企、名家、名區(縣)、名店」五項重點開展工作,著力打造一批知名茶葉品牌、知名企業,促進「茗」牌向名牌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