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政策影響
三大將成未來經濟藍海
《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期間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一是節能產業。
《規劃》撬動萬億投資 環保行業迎黃金發展期
與普通競爭性行業不同,節能產業屬於典型的政策法規驅動型產業,既要突出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又要加強政府引導,驅動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市場。《規劃》中對節能環保服務行業給予的明確方向和目標,將為該產業吸引更多資金和市場的廣泛參與,對產業來說是個利好政策。
規劃指出,到2015年,節能服務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總體目標使節能環保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左右,預計會帶動上萬億元的投資。到2015年,高效節能產品市場佔有率由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和環保產品市場佔有率大幅提高;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市場空間巨大;城鎮污水垃圾、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投資可超過8000億元,環保服務業產值超過5000億元。採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節能服務業銷售額年均增速保持30%。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潛力巨大,拉動綠色經濟增長前景廣闊。從國際上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中,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把實施綠色新政、發展綠色經濟作為刺激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為使我國在新一輪的經濟增長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不斷提升節能環保產業競爭力。
從國內看,「十二五」時期,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階段,能源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將進一步加劇,為實現「十二五」綱要確定的單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約束性指標,必須不斷提升我國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
從潛力看,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潛力巨大,拉動經濟增長前景廣闊。節能服務業總產值可突破3000億元;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市場空間巨大。
2.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政策解讀
國務院以國發[2012]19號文件印發了《「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的出台,對指導和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加快發展必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方面負責人。
問:請簡要介紹一下《規劃》編制的背景和意義
答: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有效拉動國內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09年下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環境保護部等有關部門著手研究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思路、重點領域和政策措施。2011年為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研究起草《規劃》。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無論在當前還是長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國際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中,發展綠色經濟的重點是推進綠色產業的發展,而綠色產業的主力軍就是節能環保產業和新能源產業。因此,綠色產業及產品將在今後國際經濟、技術和貿易中展開激烈競爭。
從國內看,「十二五」期間,為實現「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單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約束性指標,必須不斷提升我國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為大規模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然選擇。
從潛力看,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潛力巨大,拉動經濟增長前景廣闊。節能服務業總產值可突破3000億元;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市場空間巨大;城鎮污水垃圾、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投資可超過8000億元,環境服務總產值將達5000億元。
《規劃》先後四次書面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有關行業協會和專家意見,收集反饋意見數百條,絕大部分已採納或部分採納。期間,還專門就「十二五」期間具有顯著帶動作用的重大關鍵技術調研,多次徵求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及行業專家對相關技術的意見,力求准確把握「十二五」期間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技術方向和重點領域。就相關政策措施,與有關部門多次協調溝通,與「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相銜接。
問: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發展目標是什麼?
答:與普通競爭性行業不同,節能環保產業屬於典型的政策法規驅動型產業,因此,《規劃》提出的指導思想是,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
基本原則是:政策機制驅動、技術創新引領、重點工程帶動、市場秩序規范、服務模式創新。
主要發展目標是: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節能環保產品市場份額逐步擴大、節能環保服務得到快速發展。力爭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4.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左右,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節能環保大型企業集團。
問:「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重點是什麼?
答:《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期間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保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1. 節能產業。節能技術和裝備重點是高效鍋爐窯爐、電機及拖動設備、余熱余壓利用裝備、節能儀器設備;節能產品重點是高效節能家用電器與辦公設備、高效照明產品、節能汽車、新型節能建材;節能服務重點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2.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重點是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再製造、再生資源利用、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水資源節約與利用。
3. 環保產業。環保技術和裝備重點是先進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大氣污染控制、危險廢物與土壤污染治理、監測設備;環保產品重點是環保材料、環保葯劑;環保服務重點是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運營的市場化、社會化,完善提升融資、咨詢、評價等服務體系。
此外,《規劃》還以專欄的形式,提出了「十二五」期間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
問:《規劃》提出了哪些重點工程?
答:圍繞重點領域確定的工作方向,《規劃》提出了重大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工程、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及應用工程、「城市礦產」示範工程、再製造產業化工程、產業廢物資源化利用工程、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產業化示範工程、海水淡化產業基地建設工程、節能環保服務業培育工程等八大工程,以重點工程為依託。
問:《規劃》提出了哪些政策措施?
答:《規劃》提出了七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價格、收費和土地政策,如研究制定鼓勵余熱余壓發電的價格政策,對能源消耗超過限額標準的實行懲罰性電價,研究制定燃煤電廠脫硝電價政策,完善污水垃圾收費制度,優先保障環保設施用地等。二是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安排中央財政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專項資金支持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重點工程,完善節能、節水、環保、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選擇成熟的稅目開征環境保護稅等。三是拓寬投融資渠道,探索收費權質押貸款,支持節能環保企業發行債券、短期融資券等,支持節能環保企業上市融資,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四是完善進出口政策,通過完善出口賣方信貸和買方信貸政策,鼓勵節能環保裝備產品出口,對外援助優先安排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節能環保項目,建立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區,對用於製造大型節能環保設備確有必要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及原材料研究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增值稅等。五是強化技術支撐,發布節能環保產業技術目錄,設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等,組建節能環保產業技術創新平台,支持關鍵技術研究。六是完善法規標准,建立健全節能環保法律法規體系,逐步提高重點用能產品能效標准,完善污染物排放標准體系,充分發揮標准對產業發展催生促進作用。七是強化監督管理,嚴格執法、落實責任、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問:《規劃》如何組織實施?
答:《規劃》指出,確保《規劃》順利實施。各地區要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結合當地實際抓緊制定具體落實方案,確保取得實效。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環境保護部進一步細化任務分工,確保各項工作任務的分解落實;同時,將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
3. 四川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重點產業領域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把握信息技術升級換代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依託我省在人才和產業方面的優勢,加快建設下一代信息網路,大力發展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推進高性能集成電路、平板顯示、高端軟體等行業發展,堅持自主創新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雙輪驅動,建設國家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力爭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3000億元以上,增加值900億元以上,產業規模在中西部保持第一。
下一代信息網路。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電視網路以及「三網融合」信息網路建設,統籌寬頻接入。強化新一代網路信息技術開發,加快自主標準的推廣應用,帶動新型網路設備、智能終端產業和新興信息服務的創新發展。發展寬頻無線城市,加快先進信息網路向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延伸覆蓋,普及信息應用。強化網路信息安全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電子核心基礎產業。圍繞重點整機和戰略領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電路自主開發能力,重點發展通用、新結構中央處理單元、圖像處理器、數字信號處理器、數/模和模/數轉換器、存儲器、可編程器件、微型系統級晶元、關鍵IP核產品、射頻識別晶元、信息安全晶元及系統晶元、非接觸IC卡晶元等。積極發展等離子顯示面板(PDP)、液晶顯示面板(TFT-LC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OLED),加快發展敏感元器件與感測器、光電子器件、片式電子元件、高頻率器件、電力電子器件、微特電機與組件等新型電子元器件。重點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材料、新型顯示前端用基礎新材料和新器件。
高端軟體和新興信息服務。加快發展面向市場的基礎軟體、移動計算軟體平台、網路信息安全軟體、數字內容加工處理軟體、嵌入式軟體、系統集成和支持服務、信息技術咨詢和管理服務、互聯網增值服務。加快高端軟體開發和自主軟體應用,支持金融、交通等關鍵領域智能管理信息系統軟體研發。積極發展物聯網環境下的交通物流、遠程醫療及護理、遠程教育等新興服務業態。大力發展數字虛擬技術,引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專欄2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三網融合全面推廣,有線電視數字化轉換基本完成,寬頻無線城市大規模發展,網路裝備產業進入國內前列;新一代顯示技術取得突破;智能感測器、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關鍵電子元器件自主保障能力明顯提升;重要應用軟體的技術水平和集成應用能力大幅提高,掌握網路信息服務關鍵應用和基礎平台技術,互聯網普及率超過40%,基本形成高端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標准體系,一批軟體和信息服務企業進入國家先進行列。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可信網路平台技術,智能人機交互技術,嵌入式軟體及軟體服務技術,高性能多業務承載網技術,寬頻無線與移動通信和光通信技術,智能終端、泛在網技術,微型系統級晶元設計技術,新型顯示技術,新型顯示生產線專用設備關鍵技術,射頻識別、新型感測器技術,物聯網集中平台技術,空間信息技術,新型元器件和電子材料生產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建立產業聯盟和創新聯盟,提升數字電視、移動通訊和下一代互聯網的工程中心、實驗室創新能力;建立完善半導體發光二極體(LED)、智能感測等領域工程實驗室,建設平板顯示共性技術研發及公共服務平台;加強軟體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引導業務標准庫、知識庫和案例庫建設。加大行業領軍人才和實用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
3.產業化:推動數字電視下一代傳輸演進技術、接收終端、核心晶元發展,積極推進集成電路、LED、微機電系統(MEMS)、智能感測器、大尺寸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面板(TFT—LCD)、等離子顯示面板(PDP)、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產業化;加快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OLED)中試和量產。
4.骨幹企業培育:實施骨幹軟體和信息服務企業扶持計劃,鼓勵產業鏈上下游聯合和重組,支持基礎產品企業與應用企業建立創新聯盟。
(二)新能源產業。
把握世界新能源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發揮我省資源和產業優勢,突出新能源開發轉化和裝備製造兩大重點,加快新能源產業化發展,促進新能源推廣應用與產業發展互動,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和產業結構低碳化,建成國家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新能源產業實現總產值2000億元,增加值600億元。
核電產業。充分發揮我省核電裝備科研、設計、試驗、製造、安裝到核燃料供應、管理和技術服務的整體產業優勢,重點發展核電裝備製造,非核動力裝備,核島設計與系統集成、核島和常規島設備、高性能核燃料元件。發展AP1000、EPR第三代蒸汽發生器、核電汽輪機、發電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和主管道等核電主設備,積極推動核電配套產品自主開發和國產化應用。建立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供應集成采供體系和核電技術服務體系。構建核電設計服務、關鍵模塊與部套件生產、基礎材料和能源生產的完整產業體系。推動民用非動力核技術產業化應用。重視核電安全技術研究,加強核應急能力建設,提升核應急管理水平。
太陽能產業。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關鍵材料、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其他新型電池及組件等晶硅光伏產業。積極發展碲化鎘太陽能電池、非晶硅太陽能電池、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納米晶硅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等薄膜光伏產業。加快發展聚光太陽能接收器、菲涅爾透鏡、聚光光伏電池、太陽跟蹤裝置及控制系統等聚光光伏產業。積極發展坩堝、清洗蝕刻、絲網印刷、光學鍍膜、磁性濺射、組件測試等光伏生產設備。建設一批大型並網光伏電站,建築一體化並網光伏電站、離網型光伏電站和戶用光伏系統,積極探索推動試驗示範光熱電站建設。
風能產業。以整機產品配套為重點,積極發展1.5MW以上陸地風機和3MW、5MW潮間帶及丘海系列風機、變頻裝置、控制器、齒輪箱、雙饋式與直趨式發電機、柱軸承/偏航軸承/變漿軸等各類軸承、液壓控制系統、潤滑成套設備、主軸、輪轂、風力發電機組控制系統、並網逆轉變控系統、輸配電設備等。實現風機整機製造規模化和系列化。加快建設一批風力發電場,增加清潔能源供應。
生物質能。加快生物質直接燃燒固化氣化發電等技術產業化,形成生物質氣化發電系統設計、集成和製造能力。研製生物質能源成套裝置,積極發展沼氣能源成套設備、分布式生物質固化氣化聯合循環發電、分布式沼氣發電成套設備、可再生生物質鍋爐、生物質氣化爐熱解新技術成套設備。積極發展麻瘋樹等提取生物柴油和生物質發電。
智能電網。開展新能源發電的系統模擬、功率預測和並網運行控制等先進技術研發及推廣,加強電網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和技術保障。完善輸電線路狀態檢測,加強智能變電站建設,促進居民用電智能化管理。積極推動智能電網運行體系建設,提高智能電網管理運行水平。
其他新能源。以電動汽車和電站儲能為主要應用領域,重點發展以超級電容、大容量鋰電池、含釩液流電池等為主的儲能器件製造和儲能系統集成,以及儲能技術在智能電網、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並網等方面的示範應用。
專欄3 新能源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掌握先進核電技術,提升裝備製造能力;太陽能利用設備及新材料的研發能力大幅度提高,開展太陽能熱發電實驗示範;掌握先進風機組整體設計能力;突破下一代生物液體燃料技術。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第三代核電核島與常規島設備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技術,兆瓦級以上陸地和海上風機模塊化設計製造及關鍵零部件技術,高效晶硅、非晶硅及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光熱發電技術,聚光發電技術,生物質熱解氣化及燃燒技術,生物質液體燃料高效轉化技術,燃氣發電機組關鍵核心技術,大功率儲能電池及智能電網技術、動力電池技術等。
2.產業化:推進核電系統集成、關鍵模塊和零部件,大型風電整機、新型風電機組和零部件,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和配套設備等產業化,加快開發利用清潔高效能源,推動煤層氣、頁岩氣以及生物質能等產業化發展。
3.市場培育:開展太陽能熱發電工程示範,適時大規模推廣應用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加強適應光伏發電發展的電網及運行體系建設。推動生物質能源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開發建設,促進生物質能加快應用。
(三)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依託我省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面向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發揮大企業、大項目帶動作用,全面提升高端裝備製造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推進民用航空、航天及衛星應用等行業領域發展,建設國家重要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實現總產值1500億元,增加值400億元。
民用航空。重點發展軍機、公務機、無人機、直升機等整機和臨近空間飛行器,國產大飛機機頭和ARJ-21新支線飛機機頭、機身等關鍵部件,大型航空發動機整機及零部件,航空電子系統產品,航空機載設備及配套產品。積極發展機場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及成套設備、航空物流系統及設備。發展通用航空整機平台、配套產品、航空服務、通用機場,構建完整的通用航空產業體系。發展機體、航空發動機、航空設備的維修,推進航空再製造、客改貨業務、航改燃機系列產品發展。
航天及衛星應用。結合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快航天及衛星應用技術推廣和產業化。重點發展大型火箭、亞軌道火箭、空間服務系統及設備、衛星載荷系統、星際鏈路系統等宇航產品,推動衛星通信、導航、遙感應用系統開發,發展衛星運營增值服務,構建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航天產業鏈。推進衛星地面系統、用戶終端系統、宇航級關鍵元器件開發,實施北斗用戶終端批產工程、高分遙感綜合應用示範工程,建設北斗衛星應用產業園、北斗導航運營中心、高分遙感數據中心,建設區域對地觀測衛星數據處理與信息服務體系、衛星導航運營服務體系。
軌道交通。依託國內唯一的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和相關企業、研發機構,抓住城際客運專線和城市軌道交通等重點工程建設機遇,掌握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車、新型地鐵車輛等裝備核心技術,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加快發展高速鐵路橋梁關鍵功能部件、高速鐵路的線路設備、高速動車組運載裝備、高速鐵路線路維修設備等,建設高速鐵路功能部件試驗檢測中心。
智能裝備。以先進重大裝備為特色,強化基礎配套能力,積極發展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數控機床及關鍵功能部件、智能專用設備、智能控制系統、自動化成套生產線關鍵部件、關鍵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等。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電子控制系統和智能充(放)電系統。
專欄4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民用機、軍機發展和應用實現重點突破,形成國產飛機發展的關鍵部件生產能力;掌握先進軌道交通核心技術,滿足我國軌道交通發展需要;智能裝置實現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點領域製造過程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民用機、軍機總體設計、總裝製造、系統集成和實驗驗證技術,空中管制、通信、導航、監視技術,衛星通訊、導航定位、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等應用技術,高速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製造技術,高速精密機床製造技術、遠程智能化加工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推進航空航天重點試驗驗證設施建設,提高航空航天的綜合技術開發能力。推進軌道交通裝備標准體系建設,完善試驗驗證條件。實施智能製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推進中高檔數控系統與功能部件、關鍵基礎零部件產業化。
3.產業化:積極發展民用機、軍機以及國家大飛機項目中立項的大飛機機頭及部分前機身部件和通用機載設備,加快發展大型航空設備、航天電子產品、光機電一體化產品等主機或配套產品, 加快高鐵大功率電力機車、大功率交流傳動內燃機車等機車車輛產品及數控刀具、量具及合金材料、高速電主軸、機械主軸、高精度智能化、數字化測量儀器儀表及其他數控機床功能部件產業化進程。
4.市場培育:開展通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拓展包括市場開發、航空租賃、維修服務等在內的航空服務業,推進航空航天產業鏈的協調發展。
(四)新材料產業。
緊跟材料結構功能復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和使用過程綠色化的國際新材料發展新趨勢,發揮我省在科技、人才和資源方面的優勢,堅持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相結合,重點推進稀土、釩鈦、硬質合金等產業領域的發展,建成國家重要的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新材料產業實現總產值2000億元,增加值600億元。
新型功能材料。重點發展稀土貯氫合金系列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及貴金屬催化材料、碲化鎘/硫化鎘、鋰材料、鋰離子電池隔膜、銅銦鎵硒復合薄膜材料、含釩陶瓷、高檔銳鈦型鈦白、特種有機硅、氟單體以及高附加值有機硅、氟下游產品、硅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種玻璃、功能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
先進結構材料。重點發展釩鈦低(微)合金、新一代節約合金資源不銹鋼、工程塑料、硬質合金數控刀具、人造聚晶金剛石、立方氮化硼復合片、金屬陶瓷材料及刀具、量具、礦用合金、耐磨零件及深加工產品、鎢絲、鉬絲和鎢鉬製品、硬面材料、新型焊接材料、功能性炭黑及碳石黑材料、高檔鈦材、高純金屬材料等產品。
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重點發展超高強芳綸纖維、芳綸1414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熱致性纖維、聚甲醛纖維、玄武岩纖維、碳纖維、醋酸纖維等重點產品。開展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提升生產工藝技術和生產裝備水平。
生物醫用和共性基礎新材料。重點發展新一代組織誘導性人工骨、軟骨、肌腱等器械和組織工程化製品,醫用聚氨酯及聚乳酸等合成和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製品,表面抗凝血改性的人工瓣膜、血管支架,心肌補片、封堵器、人造血管、生物瓣膜等介入治療和心血管系統修復器械,血液採集、分離、純化材料和製品等產品。開展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
專欄5 新材料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圍繞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及其復合材料等三大領域,建設新材料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品牌,培育龍頭企業。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釩鈦磁鐵礦煤基直接還原技術,新型節能多晶硅生產及硅材料副產物回收綜合利用技術,工程塑料新產品開發及深加工和應用技術,高端氟硅材料產業化及應用技術,紡綸、聚苯硫醚纖維、聚四氟工業纖維、玄武岩纖維、聚甲醛纖維、熱致性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產業化技術,稀土礦產資源采選、冶煉分離、深加工及綜合回收利用技術,超細晶、超粗晶、高精度硬質合金及製品製造技術,生物醫用材料製品及植入器械開發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新材料產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促進形成產業技術聯盟或產學研聯盟,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物和技術創新團隊,圍繞重點領域初步形成「研發-中試-成果轉化-產業化」創新鏈。重點骨幹企業裝備和技術水平大幅提升,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產業化:加快釩鈦、稀土、硅、鋰新材料的開發利用,推進含釩、鈦、稀土、硅、鋰材料的產業化,推動化學新材料及特種工程塑料、高性能纖維的發展,積極推進超硬材料及刀具、生物醫用材料和醫用植入器械產業化進程。
(五)生物產業。
抓住全球生物產業加速發展的機遇,發揮我省生物資源、科技、產業的比較優勢,瞄準國內外市場需求,重點加快發展生物制葯、現代中葯和生物育種等行業的發展,開發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關鍵技術的名牌產品,建成國家重要的生物產業基地。到2015年,力爭生物產業實現總產值1000億元以上,增加值300億元以上。
生物醫葯。大力發展生物制葯、現代中葯和化學合成葯。重點開發預防傳染病疫苗、治療用生物疫苗、靜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以及破傷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H1N1甲型流感人免疫球蛋白、特異性溶瘤重組腺病毒注射液、新型抗體類抗新生血管生成葯物、新型抗體類抗腫瘤血管生成葯物等。加快發展中葯資源、新型中葯飲片、中葯提取物、現代中葯新品種深度系列開發。攻克血漿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延伸血液製品產業鏈。推進創新葯物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力支持發展化學高仿葯。
生物醫學工程。加快推進醫學與其他領域新技術的交叉融合,構建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新型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的開發能力。重點發展重大傳染病診斷血清試劑、快速診斷試劑、醫用磁共振、數字化X射線機及附屬部件、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超聲影像設備、血液透析設備等高端醫療診斷設備。
生物農業。支持發展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生物育種產業,積極發展動植物轉基因技術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培育動植物超級種。發展生物農葯、生物肥料、動物疫苗、生物飼料添加劑等綠色農用生物製品,推進微生物全降解農用薄膜應用。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及有機農產品,開發畜禽副產物蛋白肽等產品。開發基於非糧原料的下一代生物能源,研究開發利用農作物副產品提供生物能源技術,重點支持麻風樹、粉葛等優良種源的選育和種植基地建設。
生物製造。以培育生物基材料、發展生物化工產業和做強現代發酵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酶工程、發酵工程技術和裝備創新。突破非糧原料與纖維素轉化關鍵技術,培育發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機化工原料,推進生物塑料、生物纖維等生物材料產業化。大力推動綠色生物工藝在食品、化工、制漿、製革等領域關鍵工藝環節的應用示範,積極推進工程微生物與清潔發酵技術應用,重點支持四川泡菜發酵功能菌相關研究和應用。
生物技術服務。重點發展新葯先導物篩選與合成,原料葯與制劑GMP中試設備,促進臨床前研究、葯物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及試驗設計等專業化第三方服務。積極發展幹細胞醫療及研究類生物治療服務。發揮現代中葯、基因技術等研發優勢,推進葯物研發外包服務。開展生物數據挖掘,建立生物信息共享體系,實現生物數據資源共享。
專欄6 生物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形成基因工程醫葯、新型疫苗、抗體葯物、現代中葯等為代表的一批處於國家先進水平的新葯開發平台,制葯技術和裝備研製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一批現代生物育種和農用生物產品創新平台,實現一批新型綠色農業生物產品產業化發展。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基因工程葯物、新型疫苗、診斷試劑開發和規模化生產及純化關鍵技術,基於功能基因的生物技術葯物設計關鍵技術,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技術,中葯飲片炮製技術,中葯有害殘留物的監測與分析技術,生物化學和免疫化學診斷技術,動植物轉基因技術,生物育種技術,生物有機質提升技術等。
2.創新能力建設:加快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建設。依託優勢企業建立完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葯研發平台。建設區域性重要糧油作物、園藝作物和主要畜禽生物育種及產業化設施,強化生物育種工程化能力。
3.產業化:大力發展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葯物;肺炎、腦炎等預防傳染病疫苗;治療用生物疫苗和血液製品。推動中葯飲片及提取物、中成葯的創新和產業化,推進抗腫瘤、心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常見多發疾病化學葯的產業化。
4.產業升級:推進生產工藝創新,完善技術標准體系,強化質量管理,鼓勵優勢企業兼並重組,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六)節能環保產業。
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環境條件,創新發展模式,優化發展環境,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機制,重點加快高效節能設備、資源循環利用等行業領域的發展,為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堅實技術和產業基礎。到2015年,力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實現總產值1000億元,增加值300億元。
高效節能。重點發展余熱余壓利用、高參數節能環保鍋爐成套設備、高壓高動態電氣驅動系統、區域熱電聯產、節能風機、壓縮天然氣(CNG)和液化天然氣(LNG)成套設備、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煤層氣及瓦斯等高效節能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節能電器、半導體發光二極體(LED)照明、無極燈、節能建材等綠色節能產品。積極研發推廣節能環保電動汽車、壓水型推進器船舶、混合動力機車等新型節能運輸工具。
先進環保。重點推廣鄉鎮污水處理技術及成套設備、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設備、生活垃圾處理成套設備、天然氣開采過程中高含鹽廢水處理成套設備。大力發展煙氣脫硝成套裝置、煙氣脫硫關鍵設備、油/水分離過濾機械、多效真空制鹽節能減排成套設備、大氣復合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大型城市垃圾焚燒處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電子廢物拆解處理、農村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土壤有機質提升、環保檢測設備、環保生態葯劑、機動車尾氣治理等重點環保產品和技術。
環保節能服務。推動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培育專業化節能服務龍頭企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形成節能服務產業體系。積極鼓勵和支持節能服務公司、各類節能技術服務機構提供專業能源計量和審計、能效測試、節能項目設計、節能量檢測、培訓咨詢等專業化節能服務。加強全省節能監測監管網路建設。推廣特許經營模式,發展合同環境管理、碳交易、清潔生產審核、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工程設計、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運營、環境監測等咨詢服務。開展環境保護設施行政代執行試點工作。
資源循環利用。重點發展共伴生礦資源、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航空產品、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製造,餐廚廢棄物、建築廢棄物、道路瀝青和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產品和技術。建立較為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大力發展廢舊家電再生資源產品、再生金屬、再生橡膠等再生資源產品。推進農作物秸稈、實用菌菌渣等農產品副產品的循環利用。
專欄7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路線圖
一、發展目標
推廣應用重大節能技術裝備,高效節能產品市場佔有率大幅提高,合同能源管理的節能服務企業迅速增加;突破環保產業技術瓶頸,形成一批有比較優勢的先進環保產業基地,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基本實現專業化、社會化,環境服務業有較大發展;推廣應用先進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重要資源再生利用能力明顯提高。
二、重大行動
1.關鍵技術開發:煤的高效清潔燃燒技術,節能鍋爐(窯爐)設備製造與集成技術,節能機電和家電產品製造技術,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技術,煙氣脫硫及脫硝成套技術,生活垃圾成套處理技術、污泥處理技術、機動車尾氣氮氧化物治理技術,釩鈦清潔生產技術,磷石膏綜合利用技術,瓦斯及垃圾氣發動機燃燒和控制技術等。
2.產業化:大力推廣《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和《當前鼓勵發展的環保產品(設備)》中的技術和產品,開展重點節能技術示範、產品產業化及推廣應用,推進先進環保技術裝備產業化。實施節能產品惠民行動、重大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創新發展工程,示範推廣清潔、脫硫脫硝生產技術。推進「城市礦產」示範和高效發展,實施再製造產業化行動,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範行動,促進區域循環經濟體系建設,推動稀貴金屬礦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廢舊家電、廢舊輪胎及橡膠回收綜合利用。
3.商業模式創新: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環境管理,大力推進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市場化、社會運營服務,發展環保節能服務產業。
4. 2011年11-12月中國會有哪些重要的會議召開
一、《節能環保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O}cfb4"
11月第七屆環境保護大會,業內分析人士普遍預計,由環保部牽頭制定的「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有望在此次會議期間或之後發布。而在環境保護大會召開前夕,《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已於上周五齣台。 T<7}IH$6xE
日前傳出的消息稱,即將出台的《節能環保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末,國內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要達到4.5萬億元,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2%左右,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 n~`jUML2d
環保行業進人政策發布的密集期,特別劇第七屆全國環保大會》的召開以及《節能環保產業規劃》正式發布,脫硝電價也隨之公布,將對行業形成直接利好。 SP2";,%/9
[C 7X#|
二、《全國抗旱規劃》 k~<ORnda
國務院2011年11月2日15時在國務院小禮堂召開全國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電視電話會議,《全國抗旱規劃》以及實施方案將抓緊出台。 25xt*30M
}236{)DuN
三、《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1-2020年)》 :VRQd}$Pi
今天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1-2020年)》。權威人士透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1-2020年)》近期已提交總理辦公會,近期將開會討論。中信通網從多位業內權威人士處獲悉,目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已進入最後審批階段,預計將"很快出台"。 F JxH{N6a
olDzmy(=W*
四、《中國逐步淘汰白熾燈路線圖》 l(tMo7iPa
國家發改委周末召開發布會,將公布《中國逐步淘汰白熾燈路線圖》徵求意見稿,2016年起禁止銷售和進口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熾燈,未來節能燈、鹵素燈泡和LED燈取代白熾燈。 R? ,XSJ
hKK"D:?PRs
五、發改委將在近期上調電價 f+dj6!g5/
從研究員掌握的資料來看,最近市場傳言電價或在近期上調,如果CPI降至5.5%以下,本月電價上調將是大概率事件,截止11年前9個月,中國超過半數的煤炭發電廠錄得虧損。盡管庫存上升,關近期煤炭價格仍在攀升,今年水利發電不足及冬季來臨將推升煤炭需求。通過上調電價為5大電廠輸入盈利,已成為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 UazUr=| e
Rwz (20n\^
六、《2011—2012年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 wn{DY v7B
農業部組織專家擬定的《2011—2012年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目前已進入審議程序。該規劃是專門針對種業的十年規劃,主要內容是種子企業合並與整合進一步明細,制定和修改推動中國種業快速發展的整套政策策略。 {[.<BU-
?wS/KEl=O
七、《軟體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z@em1W0?Z
中信通網援引權威人士的消息:軟體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近期上報,最快將在下月北京舉辦的中國軟體大會上公布。 t1tZ:4
({AqL#x`u
八、《醫葯包裝「十二五」規劃》《生物醫葯產業「十二五」規劃》 <jvSV5%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處長李宏近日對媒體透露,《醫葯包裝「十二五」規劃》可能會隨《生物醫葯產業「十二五」規劃》在近期一同出台。另據參與制定規劃的專家介紹,其中包裝相容性將是監管部門在2012年的重點工作內容。 ^.@BD4/RPt
fgSe]q//
九、11月潛在重要會議: IZkQmA=
11月3日 第三屆中國新能源大會 $NtbI:e{
11月6日 中國國際水利建設農機裝備展覽會 ,1+)qv#|i
11月7日 三網會議政策利好 jLs-v
11月9日 北京國際文博會;文化板塊。 T.sib&R
11月9日 中國智能電網產業發展高峰論壇 Q~A25Jf .
11月11日 2011年中國支付創新大會在上海召開 <y}`PmIM I
11月11日中國互聯網創新應用年會 M@V.?;F},
11月16日中國軟體大會在北京召開,同時10月底上報的軟體十二五規劃也將公布內容
5. 為什麼節能環保行業這么火熱
首先,國家倡導節能環保,用以節約現有能源消耗量,提倡環保型新能源開發,造福社會。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提供技術基礎和裝備保障的產業,主要包括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保裝備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節能產品和服務等;其六大領域包括:節能技術和裝備、高效節能產品、節能服務產業、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環保產品與環保服務。「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
潛力巨大
國務院日前印發了《「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為:「十二五」期間,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左右。《規劃》與5月底剛剛通過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2010年出台的《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相銜接。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節能環保業正在加速形成支柱產業。
「發展新興產業的關鍵是發展模式的轉變。」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張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我國國內儲蓄資產中相當部分是以自然資本損失和生態赤字所換來的,是以資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嚴重退化為代價的。據悉,到2007年,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已降至1.16噸標煤,但仍是發達國家的3至4倍;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比重不到7%,但消耗的煤炭、鋼鐵和水泥卻佔世界的30%、26%和50%。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6.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重點領域
(一)節能產業重點領域。
1.節能技術和裝備。
鍋爐窯爐。加快開發工業鍋爐燃燒自動調節控制技術裝備;推進燃油、燃氣工業鍋爐、窯爐蓄熱式燃燒技術裝備產業化;加快推廣等離子點火、富氧/全氧燃燒等高效煤粉燃燒技術和裝備,以及大型流化床等高效節能鍋爐。大力推廣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粉煤加壓氣化、非熔渣-熔渣水煤漿分級氣化等先進煤氣化技術和裝備,推動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
電機及拖動設備。示範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電動機用鑄銅轉子技術等高效節能電機技術和設備;大力推廣能效等級為一級和二級的中小型三相非同步電動機、通風機、水泵、空壓機以及變頻調速等技術和設備,提高電機系統整體運行效率。
余熱余壓利用設備。完善推廣余熱發電關鍵技術和設備;示範推廣低熱值煤氣燃氣輪機、燒結及煉鋼煙氣干法余熱回收利用、乏汽與凝結水閉式回收、螺桿膨脹動力驅動、基於吸收式換熱的集中供熱等技術和設備;大力推廣高效換熱器、蓄能器、冷凝器、干法熄焦等設備。
節能儀器設備。加快研發和應用快速准確的便攜或車載式能效檢測設備,大力推廣在線能源計量、檢測技術和設備。
2.節能產品。
家用電器與辦公設備。加快研發空調、冰箱等高效壓縮機及驅動控制器、高效換熱及相變儲能裝置,各類家電智能控制節能技術和待機能耗技術;重點攻克空調製冷劑替代技術、二氧化碳熱泵技術;推廣能效等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節能家用電器、辦公和商用設備。
高效照明產品。加快半導體照明(LED、OLED)研發,重點是金屬有機源化學氣相沉積設備(MOCVD)、高純金屬有機化合物(MO源)、大尺寸襯底及外延、大功率晶元與器件、LED背光及智能化控制等關鍵設備、核心材料和共性關鍵技術,示範應用半導體通用照明產品,加快推廣低汞型高效照明產品。
節能汽車。加快研發和示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油直噴、渦輪增壓等先進發動機節能技術,以及雙離合式自動變速器(DCT)等多檔化高效自動變速器等節能減排技術,新型車輛動力蓄電池和新型混合動力汽車機電耦合動力系統、車用動力系統和發電設備等技術裝備;推廣採用各類節能技術實現的節能汽車;大力推廣節能型牽引車和掛車。
新型節能建材。重點發展適用於不同氣候條件的新型高效節能牆體材料以及保溫隔熱防火材料、復合保溫砌塊、輕質復合保溫板材、光伏一體化建築用玻璃幕牆等新型牆體材料;大力推廣節能建築門窗、隔熱和安全性能高的節能膜和屋面防水保溫系統、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
3.節能服務。
大力發展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要模式的節能服務業,不斷提升節能服務公司的技術集成和融資能力。鼓勵大型重點用能單位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推動節能服務公司通過兼並、聯合、重組等方式,實行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鼓勵節能服務公司加強技術研發、服務創新和人才培養,不斷提高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專欄1節能產業關鍵技術
高壓變頻調速技術用於大功率風機、水泵、壓縮機等電機拖動系統。節電潛力約1000億千瓦時。研發重點是關鍵部件絕緣柵極型功率管(IGBT)以及特大功率高壓變頻調速技術。
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技術用於風機、水泵、壓縮機等領域,可提高電機系統能效30%以上,大幅度節約硅鋼片、銅材等。重點是中小功率電機產業化。
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技術用於工業窯爐及煤粉鍋爐,提高熱效率。重點是鋼鐵行業蓄熱式加熱技術、有色行業蓄熱式熔煉技術等,以及固體燃料工業窯爐適用的蓄熱式燃燒技術。
螺桿膨脹動力驅動技術用於工業鍋爐(窯爐)余熱發電或直接驅動機械設備,高效回收利用中低品位熱能。研發重點是千瓦級到兆瓦級系列設備、精密機械加工和軸承生產。
基於吸收式換熱的集中供熱技術用於凝汽式火力發電廠、熱電廠余熱利用,循環水余熱充分回收,提高熱電廠供熱能力30%以上,降低熱電聯產綜合供熱能耗40%,並可提高既有管網輸送能力。研發重點是小型化、大溫差吸收式熱泵裝備。
汽油直噴技術用於汽車節能領域,汽車平均油耗比常規電噴汽油車降低10%-20%。研發重點是系統精確控制。
啟動-停車混合動力汽車技術降低汽車怠速時所需的能量和減少廢氣排放,回收制動能量,重點是BSG(皮帶傳動啟動機和發電機系統)混合動力轎車技術和ISG(集成的啟動機和發電機系統)混合動力轎車技術。
二氧化碳熱泵技術用於熱泵熱水系統等,相對普通熱水器節能75%,研發重點是壓縮機和熱泵系統的設計和優化,解決系統和部件的耐壓和強度問題。
半導體照明系統集成及可靠性技術用於通用照明、液晶背光和景觀裝飾等領域。研發重點是大功率外延晶元器件、關鍵原材料制備、系統可靠性、智能化控制及檢測技術。
(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重點領域。
1.礦產資源綜合利用。
重點開發加壓浸出、生物冶金、礦漿電解技術,提高從復雜難處理金屬共生礦和有色金屬尾礦中提取銅、鎳等國家緊缺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加強中低品位鐵礦、高磷鐵礦、硼鎂鐵礦、錫鐵礦等復雜共伴生黑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高效采選;推進煤系油母頁岩等資源開發利用,提高頁岩氣和煤層氣綜合開發利用水平,發展油母頁岩、油砂綜合利用及高嶺土、鋁礬土等共伴生非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深加工。
2.固體廢物綜合利用。
加強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磷石膏、化工廢渣、冶煉廢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研究完善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技術,推廣大摻量工業固體廢物生產建材產品。研發和推廣廢舊瀝青混合料、建築廢物混雜料再生利用技術裝備。推廣建築廢物分類設備及生產道路結構層材料、人行道透水材料、市政設施復合材料等技術。
3.再製造。
重點推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機電產品再製造,研發舊件無損檢測與壽命評估技術、高效環保清洗設備,推廣納米顆粒復合電刷鍍、高速電弧噴塗、等離子熔覆等關鍵技術和裝備。
4.再生資源利用。
廢金屬資源再生利用。開發易拉罐有效組分分離及去除表面塗層技術與裝備,推廣廢鉛蓄電池鉛膏脫硫、廢雜銅直接制桿、失效鈷鎳材料循環利用等技術,提升從廢舊機電、電線電纜、易拉罐等產品中回收重金屬及稀有金屬水平。
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資源化利用。示範推廣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和電路板自動拆解、破碎、分選技術與裝備,推廣封閉式箱體機械破碎、電視電腦錐屏機械分離等技術。研發廢電器電子稀有金屬提純還原技術。
報廢汽車資源化利用。完善報廢汽車車身機械自動化粉碎分選技術及鋼鐵、塑料、橡膠等組分的分類富集回收技術,研發報廢汽車主要零部件精細化無損拆解處理平台技術,提升報廢汽車拆解回收利用的自動化、專業化水平。
廢橡膠、廢塑料資源再生利用。推廣應用常溫粉碎及低硫高附加值再生橡膠成套設備;研發各種廢塑料混雜物分類技術或直接利用技術,推廣應用深層清洗、再生造粒和改性技術。
5.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建設餐廚廢棄物密閉化、專業化收集運輸體系;研發餐廚廢棄物低能耗高效滅菌和廢油高效回收利用技術裝備;鼓勵餐廚廢油生產生物柴油、化工製品,餐廚廢棄物厭氧發酵生產沼氣及高效有機肥。
6.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
推廣農作物秸稈還田、代木、製作生物培養基、生物質燃料等技術與裝備,秸稈固化成型等能源化利用技術及裝備;推進林業剩餘物、次小薪材、蔗渣等綜合利用技術和裝備的應用;推動規模化畜禽養殖廢物資源化利用,加快發酵制飼料、沼氣、高效有機肥等技術集成應用。
7.水資源節約與利用。
推進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雨水資源化利用,擴大再生水的應用。大力推進礦井水資源化利用、海水循環利用技術與裝備。示範推廣膜法、熱法和耦合法海水淡化技術以及電水聯產海水淡化模式。
專欄2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關鍵技術
復雜銅鉛鋅金屬礦高效分選技術用於有色金屬礦開采。研發重點是高效浮選葯劑和大型高效破碎、浮選設備。
再製造表面工程技術用於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機電產品再製造。研發重點是舊件壽命評估技術、環保拆解清洗技術及激光熔覆噴塗技術。
含鈷鎳廢棄物的循環再生和微粉化技術用於廢棄電池、含鈷鎳廢渣資源化利用。重點是電池破殼分離、鈷鎳元素提純、原生化超細粉末再制備和鈷鎳資源的深度資源化技術。
廢舊家電和廢印製電路板自動拆解和物料分離技術用於廢舊家電和廢印製電路板資源化利用。重點是高效粉碎與旋風分離一體化技術,風選、電選組合提純工藝和多種塑料混雜物直接綜合利用技術。
材料分離、改性及合成技術用於建材、包裝廢棄物、廢塑料處理等領域。研發重點是紙塑鋁分離技術、橡塑分離及合成技術、無機改性聚合物再生循環利用技術等。
建築廢物分選及資源化技術用於建築廢物資源化利用。研發重點是建築廢物分選技術及裝備,廢舊砂灰粉的活化和綜合利用技術,專用添加劑制備,輕質物料分選、除塵、降噪等設施。
餐廚廢棄物制生物柴油、沼氣等技術用於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領域。重點是應用酸鹼催化法及化學法制生物柴油和工業油脂技術,制肥和沼氣化技術與裝備以及酶法、超臨界法制油技術。
膜法和熱法海水淡化技術用於海水淡化、苦鹹水等非傳統水資源處理。膜法重點完善膜組件、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關鍵部件及系統集成技術。熱法重點完善大型海水淡化裝備製造技術、提升高真空狀態下儀表控制元器件可靠性及壓縮機性能等。
(三)環保產業重點領域。
1.環保技術和裝備。
污水處理。重點攻克膜處理、新型生物脫氮、重金屬廢水污染防治、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深度處理技術;重點示範污泥生物法消減、移動式應急水處理設備、水生態修復技術與裝備。推廣污水處理廠高效節能曝氣、升級改造,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污泥處理處置等技術與裝備。
垃圾處理。研發滲濾液處理技術與裝備,示範推廣大型焚燒發電及煙氣凈化系統、中小型焚燒爐高效處理技術、大型填埋場沼氣回收及發電技術和裝備,大力推廣生活垃圾預處理技術裝備。
大氣污染控制。研發推廣重點行業煙氣脫硝、汽車尾氣高效催化轉化及工業有機廢氣治理等技術與裝備,示範推廣非電行業煙氣脫硫技術與裝備,改造提升現有燃煤電廠、大中型工業鍋爐窯爐煙氣脫硫技術與裝備,加快先進袋式除塵器、電袋復合式除塵技術及細微粉塵控制技術的示範應用。
危險廢物與土壤污染治理。加快研發重金屬、危險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放射源等污染土壤的治理技術與裝備。推廣安全有效的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理處置技術和裝置。
監測設備。加快大型實驗室通用分析、快速准確的便攜或車載式應急環境監測、污染源煙氣、工業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在線連續監測技術設備的開發和應用。
2.環保產品。
環保材料。重點研發和示範膜材料和膜組件、高性能防滲材料、布袋除塵器高端纖維濾料和配件等;推廣離子交換樹脂、生物濾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等。
環保葯劑。重點研發和示範有機合成高分子絮凝劑、微生物絮凝劑、脫硝催化劑及其載體、高性能脫硫劑等;推廣循環冷卻水處理葯劑、殺菌滅藻劑、水處理消毒劑、固廢處理固化劑和穩定劑等。
3.環保服務。
以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火電廠煙氣脫硫脫硝、危險廢物及醫療廢物處理處置為重點,推進環境保護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進程。大力發展環境投融資、清潔生產審核、認證評估、環境保險、環境法律訴訟和教育培訓等環保服務體系,探索新興服務模式。
專欄3環保產業關鍵技術
膜處理技術用於污水資源化、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垃圾滲濾液處理等。研發重點是高性能膜材料及膜組件,降低成本、提升膜通量、延長膜材料使用壽命、提高抗污染性。
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用於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重點是污泥厭氧消化或好氧發酵後用於農田、焚燒及生產建材產品等處理處置技術,研發適用於中小污水處理廠的生物消減等污泥減量工藝。
脫硫脫硝技術用於電力、鋼鐵、有色等行業及工業鍋爐窯爐煙氣治理。研發重點是脫硝催化劑的制備及資源化脫硫技術裝備。
布袋及電袋復合除塵技術用於火電、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重點是耐高溫、耐腐蝕纖維及濾料的國產化,研發高效電袋復合除塵器、優質濾袋和設備配件。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技術用於各工業行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排放源污染控制及回收利用。研發重點是新型功能性吸附材料及吸附回收工藝技術,新型催化材料,優化催化燃燒及熱回收技術。
柴油機(車)排氣凈化技術用於國IV以上排放標準的重型柴油機和輕型柴油車。研發重點是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SCR)及其裝備、SCR催化器及相應的尿素噴射系統,以及高效率、高容量、低阻力微粒過濾器。
固體廢物焚燒處理技術用於城市生活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研發重點是大型垃圾焚燒設施爐排及其傳動系統、循環流化床預處理工藝技術、焚燒煙氣凈化技術、二英控制技術、飛灰處置技術等。
水生態修復技術用於受污染自然水體。重點研發赤潮、水華預報、預防和治理技術,生物控制技術和回收藻類、水生植物厭氧產沼氣、發電及制肥的資源化技術,溢油污染水體修復技術等。
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用於污染土壤修復。重點是受污染土壤原位解毒劑、異位穩定劑、用於路基材料的土壤固化劑以及受污染土壤固化體資源化技術及生物治理技術。
污染源在線監測技術用於環境監測。研發重點是有機污染物自動監測系統、新型煙氣連續自動檢測技術、重金屬在線監測系統、危險品運輸載體實時監測系統等。
7. (4分)2012年5月30日,國務院討論通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其中涉及到節能環保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