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三10商貿繁榮;市場需求大;交通便捷;人才眾多;科學與教育發專達等(任答兩點屬) (2)B
(3)第一產業:世博會場地的布置將帶動花卉、園藝業;第二產業:世博會場館及配套的市政工程建設,將促進鋼鐵及有關建材工業;第三產業:大量國內外旅客的到來,將促進會展旅遊、商貿、物流業的發展。
Ⅱ 上海以什麼產業為主,發展趨勢是哪些行業
上海以金融業、航運業、現代服務業、旅遊業為主。
發展趨勢除了以上行業,還在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
Ⅲ 上海的主導產業是什麼對經濟的發展起主要主要是哪些
上海目前階段的主導產業是先進製造業.
主導產業是具有一定規模,能夠充分發揮經濟技術優勢,以技術優勢改變生產函數並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演進有強大的促進和帶動作用的產業。它一般具有如下幾個顯著的特徵:第一,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獲得與新技術相關聯的新的生產函數,能夠實現「產業突破」。第二,具有持續的部門增長率,並高於整個經濟增長率。第三,具有很強的擴散效應,能廣泛的採取多種手段帶動或啟動其他產業的增長;對其他產業的增長產生廣泛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第四,具有顯著的產業規模和良好的發展潛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和主導。第五,在時間上具有階段性,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而不斷轉換。基於主導產業的上述五個特徵,政府在選擇主導產業時,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主導產業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階段與發展水平相適應。第二,應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市場潛力大,輸出前景光明。第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第四,產業關聯效應強。
Ⅳ 上海、廣州產業發展優勢區別
廣州走的是實業
上海會不會金融多點
Ⅳ 浦東新區的開發對上海市的發展起到哪些作用
浦東開發開放,也譜寫了上海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新篇章。作為創造昨日輝煌的老工業基地,浦東開發開放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浦東開發為契機,通過東西聯動,加快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力布局的整體性調整,全面促進上海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再創上海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一、浦東開發開放及自身產業演變軌跡
經過十年的開發和開放,浦東新區在各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綜合經濟實力方面看:1999年,浦東新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00.5億元,比1990年的60億元增長13.3倍,十年平均增長21.3%。浦東新區佔全市GDP總比重也上升到19.8%。
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浦東的經濟和產業形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經濟形態從以公有制經濟(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主體的單元經濟,轉變為以現代企業制度為框架、以多元投資為基礎、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發揮積極作用、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繁榮發展的多元經濟。
——經濟結構從以市郊農業和配套加工製造業為主導的傳統經濟,轉變為以金融貿易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支柱工業為支撐的現代經濟。
——產業結構從主要靠二產拉動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二產、三產共同拉動的多元結構。
——浦東功能輻射從上海市內東西聯動,轉變為與長江流域、與國內其他地區、與國際市場互動,浦東開發已進入基礎開發和功能開發並舉、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同進的新階段,一個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雛形已經在黃浦江東岸初步建成。
二、浦東開發對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
浦東開發開放,為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廣闊的空間。與「孤島式」發展模式不同,浦東的開發和開放一直與整個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相連。在「依託浦西、以東帶西、東西聯動」方針的指導下,浦東依託上海產業基礎推進自身產業升級,上海也以浦東為「龍頭」推動產業的調整,取得了互相促進,加速發展的效應。可以說,浦東開發開放十年間的過程,就是上海產業結構從適應性調整到戰略性調整的過程,就是上海產業結構從適應性高速到戰略性調整的過程。浦東開發開放,對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起到如下作用:
1、大力利用外資,培育產業新增長點
浦東開發開放十年間,正值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期。十年來,通過堅持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浦東吸引外資的水平不斷提高。至1999年末,已有來自世界67個國家和地區外商在浦東投資企業5942家,總投資294.43億美元,合同外資115.68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98家公司在浦東投資1818個項目,總投資達86億美元;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479個,總投資256億美元。浦東新區已佔全市利用外資總額的28.8%,項目總數的30%。通過與外商資本的嫁接,浦東新區已經成為上海信息產業、現代生物醫葯工業、家電製造業和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的重要基地,也構築上海一批直接面對國際市場、具有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產業和企業。通過這些產業和企業的建立,使上海企業和產品參與全球分工體系,也提升了上海出口商品的結構。上海市外貿出口總額從1990年的53.17億美元迅速提高到1999年的187.85億美元,增長達3.5倍。從出口企業構成上看,「三資」企業出口已佔出口總額的66%;從出口產品結構上看,去年上海機電產品已佔出口總額的43.75%;「雙高」產品的含量也已近40%,這表明上海產業特別是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正迅速增強。
2、帶動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合理化
作為老的工業基地,浦東開發開放之初的上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較低;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的比重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術化趨勢不明顯。因此,在上海發展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總目標下,浦東的發展戰略定位為「金融、貿易、高新技術先行」,兩者的方向保持一致。十年來,上海市在浦東開發開放中,堅持優化市場配置的原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第二產業升級換代,並為整個上海產業結構合理化發揮了先導作用。浦東以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為代表的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創匯農業快速增長;金橋現代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和支柱工業形成規模,張江高科技園區創新經濟初具特色,外高橋保稅區加工貿易功能開始凸現。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功能建設,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集聚輻射效應開始發揮,金融保險業已經成為浦東新區第三產業的支柱。由於1999年浦東第在產業迅速發展,去年占浦東GDP的比例已達44.1%,以此推動上海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年均遞增1.7個百分點,開始形成三產與二產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從上海二產發展的情況看,處於調整期的上海工業,十年「關、停、並、轉」的破產1028家,下崗分流150萬人次,傳統工業如紡織、輕工、有色工業等生產下降,而同期上海工業十年卻平均每年增長14.5%。這一下一上反映了浦東的二產發展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新增長點,一個極為重要的孵化器,一個極為重要的蓄水池。
3、適慶科技發展趨勢,促進產業高技術化
作為對外開放開發區,浦東機關報區在吸納外資進入的同時,關鍵是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上海產業向高技術化發展。十年來,特別是「九五」以來,上海藉助浦東新區興建「一江三橋」(即張江、金橋、外高橋、孫橋)高新技術產業帶,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張江高科技園區著力推進高科技產業化和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已初步形成科技創新區、國家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國家微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上海軟體園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到1999年末,張江園區已引進中外項目67個,總投資超過10億美元。金橋出口加工區以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現代家電和生物醫葯為主體的四大高新技術支柱產業互為依託,牽引和輻射的集群效應明顯。高新技術產業帶還辟通了國際國內市場的「雙通道」,形成了上海貝爾、上海日立兩個國家級技術中心和40多個層次較高的企業研發中心。通過浦東的輻射效應,上海工業系統已累計建立70個重點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國家級23個,市級47個。通過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創造國內技術領先產品,並推動了傳統產業升級,上海的產業水平特別是工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1999年,汽車、通訊設備等六大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已佔上海工業總產值的近60%,上海正不斷構築新的產業高地。
4、提供發展新空間,促進上海工業布局趨向合理
從傳統上海工業的空間布局看,工業企業主要分散於市區,這既不利於城市功能的整體開發,也不利於工業企業及產品的配套和規模化。按照把上海建成國際大都市的要求,根據「市區體現上海的繁榮和繁華,郊區體現上海工業的實力和水平」的指導思想,上海作出了「退二進三」的調整決策,即以市中心內環線為界,內環線以內發展都市型工業為主,內環線之間發展都市型工業、高科技產業及配套工業,外環線以外發展鋼鐵、石化、汽車等產業為主。至1998年,內環線內10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相繼有500多家工廠(車間)遷出,騰出了350萬平方米的場地用於發展第三產業和城市基礎設施。在這新一輪的大調整中,一方面,通過浦東開發有關政策的波及效應,推動上海市區金融、貿易、信息等服務業及房地產業的發展,實現市區經濟的服務化;另一方面,清東新區作為上海1+3+9工業區系列組合的「龍頭」,通過一批新的工業區如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高橋工業區等工業區的建設,使浦東崛起了精細化工、生物醫葯、電子及通訊設備產業,體現了上海產業和工業布局的新態勢。
5、發揮調整新優勢,推動企業改革和制度創新
浦東開發開放的十年中,上海正處於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為適時調整上海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上海充分發揮浦東開發開放的綜合功能,為企業制度創新提供舞台。通過以證券、期化、產權、人才、房地產等要素市場為第一層面,石油、汽車、鋼鐵等生產資料市場體系的建立,為上海國有企業改革和混合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一批國有老企業和集體企業在浦東投資與外商投資經濟嫁接,提升了產業能級,成為上海工業新高地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批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通過募集發展資金,改善資本結構,實現了多壞分子化投資為核心的產權制度改造;一批國有企業在要素市場上進行了多方面整合,規范了市場進退行為,逐步強化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一批國有企業在產業升級中開始了有進有退的戰略調整,構建了支柱工業的生產集群,各產業間技術進步的相互溢出效應,推動了工業整體進步。同時,一大批混合經濟和非公經濟迅速發展也為國有企業的改革調整提供了包括資本嫁接、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的良好社會條件。據統計,十年來,上海工業企業破產兼並和資產重組活動有近30%是依託浦東實現的。
三、進一步發揮浦東開發開放對上海產業結構調整作用的思考
在上海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浦東開發開放發揮了先導、示範和帶動作用,促進了上海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經過十年的建設,浦東開發開放當前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浦東開發開放將面臨新階段的新情況,面臨我國加入WTO後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講,浦東新區如何進一步加強與上海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基本形成以金融、貿易、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體系,如何推動上海產業結構升級,都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和探索。在此,特強調以下幾個方面,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增強東西產業互動,在上海產業大格局中明確定位。
浦東參與的產業體系可以分為三個環,即以浦東自身產業空間為第一環,浦東融入浦西形成上海產業空間為第二環,上海產業進入全國和全球產業體系為第三環。在這三環中,關鍵是做好作為中觀層面的第二環開發。總體上,浦東自身產業要進行相應調整並得到發展,但同時要與上海整體的產業政策保持一致相互協調。因此,在上海整體產業升級中應引導浦東產業定位,發揮其綜合試驗區的功能,大力發展金融、信息、通訊、電子及服務貿易等產業,增強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上海經濟總量中的比例。由於浦東開發是在人口相對稠密、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開展的,對浦東自身產業中尚有的科技含量不高、產品競爭力較差的傳統工業企業,要加大調整和技術改造,迅速提高產業和產品等級,解決浦東浦西仍存在的產業趨同化問題。同時,應加強對浦東產業聯動、產業政策方面的規劃,提供利用外資、產業服務等方面的良好環境,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的浦東與上海產業結構趨同化的現象,發揮浦東新區在產業調整中的帶動作用。
第二,面臨加入WTO新形勢,積有匯入國際產業大格局。
作為我國市場准入程度最高和對外開放上,並率先匯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流。結合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浦東繼續發揮綜合試驗區的作用,繼續改善投資環境和擴大對外開放領域,為吸引外資創造更為良好的條件。
應繼續做好直接利用外資工作,重點吸引跨國公司投資,鼓勵外商資本進入高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大力引進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重點行業和項目。同時,對間接利用外資這一國際主要融資形式及時研究,積極吸引國際投資進入金融、貿易、保險等領域,吸納外資參與浦東和上海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加大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空間。在加入WTO「國際市場國內化,國內市場國際化」的情況下,浦東開發開放不僅要大膽「引進來」,還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走出去」,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發展。為此,應積極推動藉助浦東政策的1000餘家外貿公司,進一步開辟國際市場,擴大出口;推動落戶浦東的各類企業到國外投資辦廠,興辦技術中心,進行產業轉移,推動上海企業和產品,利用浦東的信息優勢,為上海積極培訓「走出去」的各類人才,了解和掌握國際通行的商務、法律和規則。
第三、面向全國加強服務,發揮經濟發展的「橋梁」、「樞紐」的作用。
為適應上海沿長江中下游和全國進行產業調整和延伸的需要,必須突出浦東為工江三角洲服務、為全國服務的功能,完善「延伸周邊、輻射江浙、服務全國」的城市形態布局,形成浦東服務全國的「窗口」、「橋梁」和「紐帶」作用。當前,國家提出了進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這對上海既是挑戰,也是千載難適的機遇。為發揮浦東和上海在全世國經濟的輻射作用,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戰略,應進一步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路,積極拓展上海和浦東交通、通訊、信息等方面的樞紐口岸功能;要充分發揮浦東證券、金融、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的作用,特別是通過興辦鑽石交易和黃金交易等新興的要素市場,形成上海和浦東在資金、項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務功能;應努力完善浦東在人才引進培訓和科技開發等方面的優勢,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全國面向市場經濟的人才基地和科技產業化基地。應積極挖掘浦東在承辦展覽、會議、咨詢、旅遊等方面的功能,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國內外商品、文化、信息的交匯點和「窗口」,同時,應進一步創造條件,完善服務環境,做好吸引國內企業和大集團總部落戶浦東的工作,使浦東成為全國的浦東,使上海企業成為全國的企業。
第四,面向未來產業競爭趨勢,使浦東成為技術創新和高科技產業化的熱土。
從產業、特別是工業發展的角度看,一個國家和地區在完成重工業化、高加工度化後,工業結構應向高技術化演變,高科技的不斷產業化是重點追求的目標。
結合上海經濟的發展階段,下一步應充分利用浦東的特有優勢,率先使浦東從以技術引進為主向以技術創新為主的轉變,使浦東成為上海工業和科技創新的「龍頭」。在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方面,要以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為先導,推進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的全面滲透,努力培育優勢產業群,構築由戰略產業、支柱產業、都市型產業和知識型產業組成的現代產業體系,使浦東在產業升級方面發揮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同時,應形成「內、外、民、小」等四種科技創機關報大軍匯集的局面,全面營造「科技浦東」概念。積極吸引國內企業和科研院所落戶浦東,鼓勵國內企業在浦東興辦研發中心;積極吸引外資在浦東設立地區研發中心,鼓勵外資參股企業研發機構;為民營科技企業創造條件,形成合夥、股份等所有制形式的高科技企業群;積極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科技員和青年科技人員到浦東創業,形成一批科技型、啞鈴型、頭腦型的科技企業。
為提供對以上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撐,浦東和上海將集中力量抓好張江高科技園區建設,努力拓展張江高科技園區在研發創新、孵化創業、轉化輻射和機制創新方面的功能,使浦東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基地。
Ⅵ 大量農民工進入上海市發展會對上海市產業的哪些影響
利:從歷史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是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這個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業化、城市化,在近代以來,已經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被驗證並加以推崇,已經成為一個現代過國家發展不可逆轉的過程。縱觀世界歷史發展,無論是近代的美國還是法國,亦或日本、英國,都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民族的騰飛與發展。中國的暫時落後恰恰從反面說明沒有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工業化發展以及伴隨其發展的城市化發展,就沒有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也就沒有社會的快速發展進而導致落後。而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的集中,造成農村人口向城鎮區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帶來市場活動、商業活動已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創造就業機會。這種聚集於發展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也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一體發展的直接表現。所以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與工業化發展是與城市化發展緊密相連。 從現實中看,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人口的出路問題是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的。城鎮化不是把農村建造成為城鎮,我國許多邊遠地區的農村,很不適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難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城鎮化,只有把農村人口吸納到城鎮,提升城鎮的人氣指數,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健全城鎮的社會功能,進而克服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弊端,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善處理好農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這是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城市不可能獨立於農村獨自享受現代文明,就像一個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一樣。誠然,城市裡有富餘勞動力存在,失業人口存在,但與此同時城裡也有很多工作崗位,城裡人不願意干或干不好,農村勞動力來,卻能找到相應的崗位;從另一方面看,城市人口增加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人多了,衣食住行需求增加,相應的服務崗位需求也增加了。此外,隨著各大城市的的發展,以及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推力與城市吸力的共同作用,必將進一步促進一些大中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促進人口向城市中的二、三產業集聚,促進城市化發展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社會生產力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是支撐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而人,是最寶貴的生產力,這是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棄之不用,那無異就是犯罪。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好是此發展間隙的有益補充,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城市化過程中對大量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均衡發展。 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否則城市的城市化發展就成為無米之炊,無源之水。誠然,我方也注意到,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之初,的確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從國家近年來實施宏觀調整措施上來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弊:在城市運作上,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城市的的容納空間是一個常數,而且是有限的。在城市容納能力沒有提高之前,突然蜂擁而來這么多農村人口,勢必會給城市的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使城市變得擁擠,讓城市難以消化。城市道路、住房、供電、供水、供氣、供暖、交通、污水處理、學校、公共設施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都要面臨巨大的壓力,增加城市發展的經濟成本在城市的環境方面,農村人口並沒有表現足夠的關愛。在某種程度上,大量的農村人口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如吃完早點的塑料袋,對環境極大破壞的'白色垃圾'聚乙烯快餐飯盒在就業人員的素質方面上,農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質較低。城市是一個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的中心,須要生存,須要發展,因此就需要更多的技術、資金、各種人才。然而,農村人口的特點使得他們難以適合城市高速發展的要求,反而使城市需要花費更多的財力物力和精力處理教育培訓問題,加重城市向前發展的包袱。外地民工大量湧入,外來民工的增多,在增加經濟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治安隱患,導致犯罪率不斷增高。在國際經濟競爭的影響方面,農民工似乎給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從而支撐了城市的的經濟發展。但是在透過表象之後就會發現,農民工從事的職業都是低層次的、低技術含量的工種,並沒有在關鍵的崗位發揮關鍵的作用。因而,除了給企業帶了了廉價的勞動力之外,並未在技術上、企業管理上帶來實質性的進步。而現代企業和城市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高層次、高技術含量、高技術人才的競爭,這是競爭的核心。遺憾的是,農村人口並未能在這些方面提供更高層次的幫助。
Ⅶ 上海各行業發展的如何
現在上海不是開始自貿區了,馬上估計都要拉下香港了。
上海自貿區並不是一個簡單回的自貿區,因為它是首個答"國內自貿區",與傳統的"多國自貿區"有本質區別;可能大家也知道,上海自貿區是一個真正的自貿區,它裡面有很多遠超其他海關特殊區域的寬松制度;但是大家卻不一定知道,上海自貿區同時也是一個政治意義要遠大於經濟意義的自貿區,一個以改革為核心、決心撬動利益集團的自貿區。
1、上海自貿區的發展前景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保稅區發展前瞻及招商引資策略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國內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包括保稅區、自由貿易港等,近年來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上海自貿區作為一種特殊的海關監管區域,其經濟前景十分看好。前瞻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保稅區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2537億美元,同比增長29.9%。其中出口875億美元,同比增長47.4%;進口1662億美元,同比增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