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組織群眾文化
首先最好需要依託一個機構,比如政府部門、居委會、媒體、企業公司等專,爭取他們的支持屬,機構可以提供資金場所和合法證明,其次組織群眾文化的領導小組要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即組織結構合理(決策的、實施的、監督的等),再次制定活動計劃(包括群眾文化主題及與主題相關的材料<形式要多樣如文字、圖片、視頻、音頻、戶外活動>,參與人數、招募參與者,活動流程,經費預算,評估<階段評估,結束評估>等),最後開展活動
② 文化產業集群的主要決定因素有哪些
產業結構,亦稱來國民經濟自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決定和影響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幾類:(1)需求結構,包括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的比例,社會消費水平和結構、消費和投資的比例、投資水平與結構等;(2)資源供給結構,有勞動力和資本的擁有狀況和它們之間的相對價格,一國自然資源的秉賦狀況;(3)科學技術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創新發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創新方向等;(4)國際經濟關系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有進出口貿易、引進外國資本及技術等因素。
③ 什麼是文化產業集群
所謂文化產業集群,就是在文化產業的領域中,由眾多獨立又相關聯的文化創意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依據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關系建立起來的,並在一定區域集聚而成的產業組織,它包括文化產業鏈上的所有上下游企業~(照著書上打的 加上自己的分析吧)
④ 如何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1,尊最價值規律,制定正確的文化經營戰略;
2,以市場為向導,不斷適應文化消費新變化和審美新需求;
3,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擴大文化消費;
4,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5,加強科學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創立文化自主品牌,增強文化企業的競爭力。
6,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7,文化產業要誠信經營,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良好的信譽與形象。
8,文化產業必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特別是要增強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這都是我總結的,僅供參考。
⑤ 傳統產業集群與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有什麼區別
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徵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總結文化創意產業集群與傳統產業集群的差異。
(一)結構方式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與傳統產業集群在結構上的最大差異是其已經融入了文化的因素。傳統產業集群的結構是以價值導向為聯結方式的,而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是以文化傳播和滲透以及價值實現為聯結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下的企業之間的互聯關系與傳統產業集群相比,更具有擴展性。在這種結構下的企業組織模式與傳統產業集群下企業之間的組織模式也不盡相同,傳統企業集群下的同類企業之間更加偏向競爭關系,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下的企業關系更加註重合作,而相同的文化則是合作的紐帶。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更加註重關聯性,這種關聯性對於推動區域經濟的整合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區域經濟的整合對於提高區域的綜合競爭力則是有力的促進。
(二)跨越空間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不僅表現在地理空間上的群集,更突出地表現在虛擬網上的集聚效應。文化創意產業下的產業集群不僅表現為企業在同一地理位置的集聚,更表現出跨地理空間的集聚。現代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往往同現代科技發展有著密切地聯系,現代發達的科技手段使文化創意這種無形的產品內質得以突破空間的界限和約束,使得價值流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實現。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超地理空間的存在形式,對於區域經濟發展來說更具有張力,其經濟輻射效應更強。
(三)呈現出柔性特徵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與傳統產業集群相比,呈現出更加柔性的特徵。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價值聯結方式和內容已經較以前有了本質的變化,產業集群的核心向心力也由以前的價值實現變成了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在以這種為動力的群集網路中,企業與企業、產業與產業之間的聯結表現為柔性特徵,也就是講,當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成時,其內在的結構和可擴展性較以往有了更大提高,而這種擴展性和更多的介面使得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結構更加豐富,內部的協調機制更加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網路集群的柔性特徵使區域經濟的發展有了更廣闊的選擇,在這種柔性機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道路呈現出多樣化特徵。
三、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聚集原理
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對於文化創意產業企業的集聚而言,區位條件、市場規模、初始企業布局、專業化和政府規劃成為其聚集的要素。
(一)產業區位的形成
區位論的奠基人之一廖什(Losch)以壟斷代替自由競爭、以最大利潤代替最低成本,從而創立了服務於最大限度利潤、以市場為中心的商業區位論。廖什認為,價格差和消費者對價格的彈性是決定商業區位的重要因素。商業區位論對文化創意產業企業區位選擇和形成有重要借鑒意義,可以認為,企業集群的形成正是最大利潤導致的市場為中心的區位形成問題,產業中心的形成會形成自強化作用,吸引更多的企業向同一地域集聚,從而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二)市場規模擴張
文化創意企業在某一地域的集聚涉及到其服務能力所限的市場規模問題,依據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即是企業中心向其腹地提供商業服務的能力問題。克氏認為,不同等級的中心地向其腹地提供服務的質量和能力不同,從而其腹地的大小也不同,正是不同等級的中心地之間的結網保證了對於所服務區域的覆蓋。我們可以據此理解為,當專業化經營的企業具有向某一地域集聚的趨勢時,具有提升這一中心地等級的效應,從而擴張市場規模。實事是,當市場規模由於文化企業的聚集從而擴大時,其提升中心地等級的功能與上述區位條件具有相互強化的效應。
(三)初始企業選址的路徑依賴
初始企業布局對企業集群產生的作用已為實踐所證實,如北京的798、宋庄文化產業區,上海蘇州河沿岸創意產業集聚區,西安唐延安路創意產業帶等。這也獲得了相關理論的證明,如新經濟地理學在強調收益遞增的基礎上指出,規模經濟與運費(針對文化創意企業來講主要是人員成本)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傾向於集聚的內聚力,從而導致初始企業布局對後來的企業產生地理指向性的影響,最終形成集聚。值得注意的是,新經濟地理學雖然從貿易與經濟活動區位和外部效應兩個角度討論了這一內聚力的形成機理,但仍然不能從理論上解釋初始企業的選址問題,克魯格曼將其歸於「偶然性」,初始企業的空間選址具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而且這種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既可能由經濟因素引起,也可能由非經濟因素引起,但初始企業選址的偶然性卻對後續企業的聚集帶來路徑依賴的必然性結果。
⑥ 中國比較成熟的文化產業集群有哪些
在消費電子產業群的崛起「長三角」知名企業已在南京
提起家電或電子企業集中的地區安頓下來,我們往往會凝視或山東省青島市,廣東省。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這些地區逐漸聚集了相當多的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公司,也有很多的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整個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都產生了顯著影響。順德家電展,青島國際消費電子展每年一屆,是使這些地區名聲大振。
⑦ 什麼是文化產業群建設文化產業群有什麼意義
什麼是文化產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指標體系框架》,「文化產業」這一概念被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包括:提供文化產品、文化傳播服務和文化休息娛樂活動有直接關聯的用品、設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以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活動。
http://www.gyhtz.gov.cn/gxq.asp?id=334&zid=高新動態
文化產業在我國是個相對較新的名詞,在計劃經濟時代,文化只是事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事業中的相當一部分是可以遵循市場原則進行企業化經營的,於是近年來「文化產業」的提法就興盛起來。但是,根據我們的觀察,目前「文化產業」的概念和提法,含義上並不統一,甚至該名詞是否合適都還存在爭議。本文所稱的「文化產業」,特指從市場供需角度理解的文化事業,不涉及文化事業本身的經濟性質問題。在統計上,2004年國家統計局印發了新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國統字〔2004〕24號),對文化及相關產業重新進行了分類。但是,囿於統計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仍然使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02)劃分標准下的統計數據。
這幾年,我們國家的文化產業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也已經起步,但有關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卻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遍觀現有的國內涉及文化產業的文章,能夠從理論、哲學、傳播學和歷史的角度進行思考的文章寥寥無幾。理論研究是整個文化產業研究的基礎,有可能決定我們國家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作為依託研究型綜合大學而建立的省級文化產業研究基地,我們理所當然地要為文化產業的理論建設做出貢獻。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希望我們培養的文化產業專業的學生將來都成為只會經營和管理的「匠人」,而是希望他們能思考一些元問題和元理論,從更高和更深刻的層次上關注文化產業的發展。我認為,在文化產業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目前有四個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首先是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看起來是老生常談,但卻是我們理解文化產業其他問題的基礎。一個國家文化產業要發展,主要決定於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文化資源和文化背景,二是經營和管理,三是傳播手段和生產技術。在這三個要素中,文化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生存之本。有人用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來解釋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即我們看到的文化產業只是一個巨大冰山露出海面的很小的一部分,它所依託的文化雖然隱藏在看不見的海面之下,卻構成了這個冰山的絕大部分。這個比喻還是比較貼切的。我們現在習慣於把文化產業看成是一種經濟,但我寧願首先把它看成是文化,我們理解它的順序應當是先文化而後產業。文化是文化產業的前提,文化產業是文化發展的結果。沒有文化的依託,文化產業就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如果我們僅僅把文化產業看作是一個可以贏利的行業,那麼它就不可能有永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從概念上看,文化產業應當屬於文化這個大范疇或大系統的一部分,是一個文化大范疇下的小范疇或文化大系統下的子系統。那麼,理解這個基本理論問題的意義何在呢?第一,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如果說其他行業的競爭主要是技術、管理和市場的競爭,那麼文化產業的競爭則加入了文化資源的因素。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各個國家的文化產業在技術和管理上已沒有太大的差異,其能否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國家可以提供的文化資源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這就啟發我們去加大文化資源整理、保護、研究和開發的力度。第二,文化產業決不等於文化,它只是文化系統中隨著時代發展而轉換功能的一部分,文化的傳統功能依然存在,而且仍然是文化系統中的核心部分。這就需要國家繼續大力扶持文化事業的發展,審慎地進行文化事業的改革。並不是所有的文化要素都可以產業化,哪些東西可以推向市場,哪些東西需要政府的扶植,這些都應當去認真地評估。第三,對文化產業問題的思考離不開對文化基本問題的思考,因此文化理論研究應當是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的基礎,文化產業研究工作者應當有一定的文化學素養和文化的視野,這也應當是我們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和經營人才時必須考慮的一個方向。
其次是我們如何把文化產業提到文化戰略的高度去認識。在當今世界的發展中,文化的因素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過去,文化只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決定一個國家實力的是政治和經濟。而在後現代社會,各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政治和經濟的比拼,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比拼,文化已經被看作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過去,帝國主義對落後國家的控制主要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的控制,而現在,帝國主義對落後國家的控制主要依靠手中掌握的話語權和文化霸權,好萊塢、迪斯尼和肯德基的輸出遠比飛機和導彈更有力量,因而被稱為「後殖民主義」。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未來世界的沖突將不再是政治和經濟的沖突,而是文明的沖突和文化的沖突,這種「文明沖突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世界的現實。那麼,一個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認為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即文化的積累,文化的創新和文化的傳播,而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文化的傳播是最重要的方面,因為文化要真正成為具有競爭性的「軟實力」,還必須通過文化產業這個載體。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具有了戰略的高度和重要性,發展文化產業就不僅僅有經濟的動因,而且有政治和文化的動因。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可能迅速縮小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差距,因為科學技術可以有先進和落後之分,文化卻沒有高和低的區別。在人類學的意義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的獨特性就是它的價值所在。過去我們說科學技術是一種生產力,現在我們可不可以說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呢?而且對後現代社會的不發達國家來說,它也許是比科學技術更重要的生產力。
第三,我們必須注意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有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文化產業是一把雙刃劍,他既可以推動我們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可能帶來許多我們始料不及的問題。首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市場的開放,而文化市場的開放有可能導致文化安全的隱患,挑戰我們傳統的價值觀,消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比如青年人淡化傳統的民族節日,而去過西方的情人節和聖誕節,接受西方的價值標准。另一方面,市場化的追求也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傳統文化面臨被歪曲甚至消失的危險,如何保護和搶救傳統文化資源成為重中之重。其次,文化產業的開發主要以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為指向,有可能損害高雅文化的發展。在市場的標准下,藝術失去了美的崇高。典型的例子是電影的發行,藝術性的電影往往不賣座,賣座的電影往往沒有藝術。我們必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充滿功利性和快餐文化的後現代社會里,我們如何去維護理想、品德、情操、權威這些傳統的價值。再次,文化產業對藝術作品的大量的復制有可能扼殺文化的個性和創造性,妨礙藝術精品的產生。如果我們沒有對策的話,象托爾斯泰、高更和莎士比亞這樣的藝術大師恐怕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第四,我們必須去分析文化產業出現和迅速發展的深層的人性基礎。有需求就有消費,文化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一種精神消費。人是具有兩重性的動物,既有物質的需求,也有精神和文化的需求。過去我們往往重視了前者,忽視了後者;只講唯物主義,不講唯心主義;只講科學主義,不講人本主義;只講知識,不講信仰;只講真理,不講價值;豈不知人的精神需求是人和其他動物相區別的標志。文化不僅是人的一種屬性,而且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因此我們應當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理解文化對於人的重要性,理解我們這個時代文化產業崛起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文化產業是一種後現代現象,與後現代主義有某種契合和共生的關系。後現代主義的出現正是對以高科技為主導的現代物慾社會的反動,20世紀80年代以後文化人類學成為顯學以及歷史學的文化史轉向,也印證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對精神現象的關注和精神需求的巨大增長,而這也恰恰是文化產業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出現也沖擊了我們許多傳統的理論認識,比如使我們重新思考文化與經濟的關系。過去我們往往把經濟視為基礎,而把文化看作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兩者是一種對立的關系。而文化產業的發展說明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文化中有經濟,經濟中有文化,上層建築同時也參與了經濟基礎的構成。我們深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產業實踐對理論界的影響必將進一步顯示出來。
文化產業作為當代世界經濟體系中新興的朝陽產業,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具有關鍵性的地位,愈來愈成為各個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和核心產業,其從業人員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佔全部從業人員的3%-6%,1980-1998年,文化產業的世界貿易額從953.4億美元增加到3870.3億美元,進入21世紀前後近幾年,其發展之迅猛,更是史無前例,成為當代黃金產業和人類未來經濟的象徵。
在日本,文化產業統稱娛樂觀光業,2000年文化產業的規模為85萬億日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在韓國,自1999-2003年,4大娛樂產業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2.8%,同期7大傳統產業的增長率為3.3%。
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的文化消費占家庭消費的30%左右,美國文化產業產值佔GDP總量的18%-25%,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業,20世紀90年代,美國消費視聽技術產品出口達到600億美元,美國已經搶占國際性產業升級運動的制高點。
本文主要是從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入手,分析我國當前文化產業經營與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全面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相關策略與建議。
一、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科技、數字化的時代,努力達到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的平衡,已成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帶動的其他需求也極大地拓展了經濟發展的新的空間,文化產業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我
參考資料:網路
⑧ 哈爾濱群里文化產業發展中心是什麼單位啊 算事業單位嗎 如果去那上班的話都做些什麼啊
不是事業單位吧,應該算是企業!看你具體在那個不能上班了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