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推動科普產業興起 促進科普事業發展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的刷新越來越快。互聯網已成為多數人獲取信息的渠道,特別是對90後、00後而言,互聯網更是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促進科普事業發展就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傳播的新技術、新渠道、新方法、新形式制定和實施「互聯網+科普」戰略。團結和依靠科學家與廣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做好科普知識的宣傳工作。單純依靠文字、展板、場館等形式的科普工作已漸漸難以滿足公眾需求,科協等機構開始嘗試更多元、新潮的傳播方式;與此同時,科普產業化步伐依然緩慢,科普也需要社會和市場力量的參與,以構建起更加立體、全面的科普體系。
PPP模式、「互聯網+」,科普工作不再是科協等機構的「單打獨斗」一組數據揭示出我國科普事業近年來的進步。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
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近90%,縮小了與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公民利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達到53.4%,比2010年提高了1倍多;我國公民科普設施的利用情況與美國大致相當……。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說,科協在推進科普工作上做了不少探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此前的「自己干」到組織帶動相關部門、社會各界「一塊干」,逐漸向科普工作的平台、樞紐轉型;二是積極擁抱互聯網,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改造、提升傳統科普工作方法。
2014年,中國科協啟動了科普信息化建設專項和「互聯網+科普」行動,該專項打造的「科普中國」已經成為科學傳播領域的響亮品牌。在形式上,「科普中國」各欄目頻道採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與人民網、新華網、網路、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在內容製作與傳播領域進行合作,上線一年累計生產科普信息內容資源1.5TB,累計瀏覽量和傳播量達50億人次。
「中國科協嘗試和很多社會機構合作,藉助互聯網平台傳播,達到了優勢互補。」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康友認為,截至目前,我國有6億多網民,多數人主要通過網路獲取信息,科普也必須適應這一變化。在王康友看來,好的科學傳播活動,傳受雙方應處於對等地位。一些居高臨下的佈道式科普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當前,公眾都有較強的自我選擇意識,要讓公眾化被動接受為「我」主動需要。傳播者應該思考如何提供好的服務,同時尊重公眾的選擇。他還認為,在現代傳播理念中,科學傳播者與公眾之間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公眾是受眾,也是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平等的關系有利於調動公眾的參與熱情。
傳播的內容或主題是否為公眾所關心也是科普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王康友認為,傳播者需要站在公眾角度思考他們想要了解什麼知識,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果殼網的一些欄目之所以受到網民歡迎,就是因為他們選擇的話題多是人們生活中的疑惑,抓住了公眾的關注點。」
組織專家就熱點事件答疑、尊重公眾選擇,科普內容更好更准傳統科普機構轉變思路、互聯網公司投身科普,讓科普產品日益豐富。科普工作者開始嘗試為公眾提供更加精良、精準的科普服務。
為提高傳播效果,中國科協目前正在推動科普內容精準推送工作。「中國科協現在開發出不少優秀的科普資源,如果科普內容不區分對象傳播,受眾不關心,傳播效果會大打折扣。而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分析工具,把雲端建起來後,就能通過分析網民搜索等習慣,精準推送內容,做到因人而異,按『菜單』點菜。」王康友說。
根據王康友介紹,科普是公益事業,但也得靠市場,合理的狀態應當是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有機結合,才能保障科普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事業和產業並舉,產業是事業的有力補充。但我國科普產業總體上散、小、弱,市場化程度不高,競爭力還不夠強,缺乏良好的社會氛圍。王康友擔憂,現在一些市場化機構和政府合作從事科學傳播,一旦政府退出,這些機構如何盈利,還能不能堅持做科普?他認為,科普事業的良性發展,還需培育市場意識、公眾的消費意識。「美國的商業氛圍讓科學傳播事業有較好的市場保障。一些科普節目,比如,Discovery(探索頻道)就是面向市場盈利。」
專家表示,還要完善科學家從事科學傳播工作的機制。「我國科學家參與科普寫作的鳳毛麟角,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評價、激勵機制上沒有足夠的保障。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項目,都要包含公眾理解科學的活動,也就是研究成果必須讓公眾知曉,向全社會解釋其科學價值。」王康友說。
每逢重大科學事件發生,都是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的大好時機。在今年年初的引力波討論中,中國科協就與果殼網合作,在網上展開了一系列科普活動。組織專家就熱點事件向公眾答疑,已經成了科協的工作慣例。
我國科普產業總體上仍散、小、弱,市場化程度不高,競爭力不強長期以來,政府是我國科普事業的主導力量,隨著一些商業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個人在科學傳播中越來越受歡迎,開始有聲音質疑由政府來主導效率低、傳播效果不佳等問題。
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總體來說,我國科普事業仍相對薄弱,需要社會各方的支持和投入。但目前,多數科學傳播工作還沒有變成「有利可圖」的事,科普產業仍然處於起步和摸索階段。面向全體公眾的、廣泛的科普仍主要依賴財政投入。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科普經費籌集額約為150億,其中政府財政投入約114億,約佔76%。
B. 一個行業的興起為何能帶動產業的發展、、
挪威人捕沙丁魚,抵港時如果魚仍活著,賣價比死魚高出許多,所內以漁民千方百計想法容讓魚活著返港,但種種努力都歸失敗,只有一艘漁船卻總能帶著活魚回港,原因不明。直到這艘船的船長死後,人們才發現秘密:魚槽里放進了一些鯰魚。原來,鯰魚進入魚槽後,處處攻擊沙丁魚,而大量沙丁魚也意識到危險的存在,自然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就一條條活蹦鮮跳地回到漁港。經濟上也是如此,當一個行業發展起來後,改變了市場的環境,逼迫眾多企業去改變自身,適應新的環境,也因此增加了企業的活力,所以能帶動產業的發展。
C. 第三產業興起、發展的作用
首先第三產業在我國當前的經濟中主要有三重作用:一是推助一二產業的版發展;二是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調適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速度;三是擴大就業門路,疏導就業需求,緩解就業壓力。
其次,第三產業是推動人民群眾增收的重要方式,很多人是靠第三產業自主創業、商業服務等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
D. 如何看待一個產業的興起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比如娛樂產業拉動護膚品、廣告、電子產品(手機)經濟的發展
你是什麼意思呢?現在這個社會基本上沒有獨立的產業了,每一產業都會帶動一專大批相關產業的波動的屬。所以每一個產業興起你就要多關注一下上游,中游,下游等相關產業。例如房地產興起時,那麼建材行業,房產中介,裝潢就會跟著興起啊。
E. 鄉鎮如何做好產業興旺
提出了構建農業三個體系、完善支持保護制度、健全服務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個體系就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其實,我感覺這三個體系的建立不僅僅是農業這個第一產業,還包涵了鄉村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所以,前瞻產業研究院建議還是提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為好。鄉村主要是以發展第一產業的農業為主,但也要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為農業需要的裝備製造業的第二產業,更要發展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和為全民服務的第三產業。
F. 怎樣在產業脫貧中發揮基層黨建作用 黨建+模式興產業
一是突出「黨建+」亮點,強化作用發揮。在深化「334」工作法的同時,積極探索「黨建+」模式,不斷鼓勵黨員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在全鎮形成「黨建+黨員」強化先鋒引領;「黨建+支部」引領,強化民生建設;「黨建+產業發展」,強化輸血造血;「黨建+教育培訓」,強化技能支撐的濃厚氛圍。充分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按照「特色引領、生態優先、產業興鎮」的發展思路,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全鎮2016年末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化發展模式,全鎮貧困戶共發展中蜂養殖1500箱,布爾羊養殖958隻,烏雞養殖3720隻,牛養殖242頭,種植花椒473畝,核桃822畝,蘋果127。進一步壯大了產業,強化了群眾造血功能。年末順利實現了240戶939人脫貧。
二是突主題活動,拓寬脫貧攻堅思路。抓好「黨建領航 決勝脫貧」活動,發揮黨員示範引領作用。以發展特色產業為動力,充分發揮「四大工程」載體作用,黨支部和黨員在產業發展中的示範引領作用更加充分。帶動中蜂、烏雞養殖,羊肚菌、香菇種植等特色產業發展,促進了群眾脫貧致富。在脫貧攻堅、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社會綜合治理等中心工作中以黨建工作為抓手,鎮黨委高度重視,精心謀劃組織,基層黨組織和黨組織負責人、先進黨員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工作干勁。抓好主題黨日活動,激發幹事創業激情。建立健全月「主題黨日」制度,創新形式增強黨支部活動實效性,進一步激發了廣大農村黨員幹事創業激,廣大黨員依託黨支部,利用身邊資源,向群眾積極宣傳政策、介紹致富項目、協助發展現有產業,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抓好「334」工作法深化工作,扎實為民服務。不斷深化、拓寬我鎮「334」工作法的內涵,縱向延伸。積極為群眾代辦各類事務,引得群眾信任。全面向村組延伸,全年村級代辦事項670餘件、調處矛盾糾紛36件、收集社情民意信息142條,開展文藝演出32場。
三是突出工作方法創新,堅定脫貧攻堅信心。創新「334」工作法,產業發展有渠道。依託產業發展引領小組,帶領群眾積極發展產業,確保群眾增收有渠道。鎮黨委號召廣大鎮村幹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黨員首先發展自己的產業,用自己的產業來群眾發展,增加群眾收入,做農村發展的「領頭雁」。創新幫帶形式,群眾發展有依靠。依託我鎮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大鎮優勢,積極整合「十戶一體」互助組、「雙培雙帶」、「1+2+x」活動,在產業發展商下功夫。對那些積極性高、產業發展缺少技術指導、資金扶持的農戶,鎮黨委選派專業特長好的產業互助組與農戶開展結對幫扶,打消群眾後顧之憂,確保群眾發展有奔頭,產業發展有收獲。創新代辦形式,服務群眾有方法。依託外出務工返鄉時節,積極召開各類會議,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建立群眾服務QQ群、微信群,實現網路代辦全覆蓋,大大便利了外出務工群眾。
G. 怎樣判斷一個行業的興衰
行業的興衰關系著每個職場人士的命運,當你所處的行業走上坡路的時候,你的發展就會蒸蒸日上,當你所在的行業走下坡路時,你的職場就會跟著萎靡不振。
所以要想你的職場之路走得更好更順,了解行業的興衰是必須的,那麼我們該怎樣判斷一個行業的興衰呢?
一般來說,任何行業的興衰都分為高速發展——平穩發展——發展停滯——衰退四個階段。根據行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可以判斷是朝陽產業還是夕陽產業。
初期高投入高增長,資本瘋狂湧入,最直觀的例子就是直播行業初期,每個網站都不賺錢,但是增長率非常可怕,吸引用戶追捧。這個時候,行業里的參與者也是爆發式增長,但還沒有哪一家能獨大,平等競爭。由於行業是新興行業,近乎所有的參與者都沒有長期經驗,年輕敢打敢拼,也沒有太多的人造壁壘來阻止新人加入,犯錯率、倒閉率也很高。
接著是平穩發展階段,這個時候,行業開始整合,有了盈利模式,行業依然值得投資。行業有了一定的壁壘,行業領跑人出現,但未達至壟斷地步。也就在這時候,有能力的脫穎而出,涇渭分明,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再接著是發展停滯階段,行業參與者人數逐漸減少。這時候行業只剩下巨頭,壟斷市場,基本上不會有新的股權投資進入這個行業,融資需求由債權融資主導。行業里參與者的增長來自於兼並收購而非行業總體增長,資源高度集中。出現產能過剩、利潤率下降等等問題。
最後進入衰退階段。行業參與者逐漸因為虧損而退出市場。參與者無法靠債權融資維持營運生產水平,行業的虧損大於營運收益。年輕的紛紛逃離,年老的難以為繼。就像現在傳統零售、餐飲等企業所處的階段,就算是業內龍頭也難逃厄運或虧損嚴重,或破產清算。
個人職業發展最好選擇行業的高速發展和平穩期,這樣不僅有利於自我提升,而且薪資也較為可觀,如果進入發展停滯甚至衰退期,需要當機立斷轉型,避免跟行業一起走下坡路。
職場高薪區(zcgxqu)
H. 中國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及發展進程中的特點有哪些
目前我國對於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全局性分析相當缺乏,為數不多的研究都基於某個特定城市的個案(如北京、上海、深圳),採取定性的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的方法探討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原因。
中國國土面積廣大,與國外城市社會文化和經濟環境差異明顯。國外已有理論提出的人才、技術、寬容程度、政策和基礎設施,這5因素是否都是影響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如果是,它們的重要程度如何排序? 如果不是,現階段究竟是哪些因素起最主要的作用? 本文試圖在充分考慮31個省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空間相互作用下,通過空間自相關指數Moran』s I判斷空間集聚和空間溢出效應的影響程度,並對我國省域尺度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基於空間計量的實證研究,從而進一步回答以上問題。
國外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有哪些
進入21世紀,作為朝陽行業的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仍然以年均8.7%的增幅高速成長,成為保持世界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力量。
一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的國家增長的速度更快。2010年,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年增長速度達14% ,英國則為12%。而日本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動漫產品收入已經超過過50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對美國鋼鐵出口收入的4倍。
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同樣迅猛。2013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1351億元,與GDP的比值為3.63%。作為新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受到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據統計,國家已命名的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園區廣泛分布於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伴隨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引人注目的崛起,它吸引了學術界高度的關注。究竟什麼因素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這一問題上,國內外學者掀起一股研究熱潮。2002年,美國區域經濟學家Florida(佛羅里達)吸取前人研究基礎,通過對美國人口過百萬的124個城市的統計數據分析,提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受三個關鍵因素的影響:人才( Talent) 、技術( Technology)和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Tolerance),而人才因素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最為重要。該研究結論被命名為「3T」理論 ,並被國內外學術界廣泛接受和運用於後續研究中。
而另外一些學者在對歐洲、南美洲、亞洲多個城市開展深入的案例研究基礎後,指出政府的政策、城市便利的基礎和配套設施,這2個因素亦是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一部分的學者認為政策支持或者政府功能在各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力度越來越強,他指出,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需要通過政府政策指導創意經濟發展,由政府予以政策性引導和調整,為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而另一部分的學者研究則強調,文化創意產業需要配套設施和輔助機構的支持,如密集的交通和通訊網路、教育和培訓、金融機構、專門商業服務、零售業、觀眾、研究機構等,其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積極推動。
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分布特徵描述
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遵循一定的空間分布模式。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大體呈現從東、中、西依次梯度下降的趨勢。東部和部分中部省份發展水平較高,西部、西北部地區相對落後,整體上趨於集聚化發展。2009年,以廣州市、深圳市為核心的珠三角、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
同時,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空間上已初步形成六大特色鮮明的區域:
第一,以文藝演出、廣播、影視、古玩藝術品交易等為優勢行業的首都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二,以工業設計、室內裝飾設計、廣告策劃等為優勢行業,以上海為龍頭城市,帶動杭州、蘇州、南京的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三,以廣告、影視、印刷、動漫等行業為特色產業,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四,以影視、旅遊、服裝等行業為特色,以昆明、麗江和三亞為代表的滇海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五,以網路動漫遊戲等產業為優勢,以重慶、成都、西安為代表的川陝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六,以電視廣播、新聞出版為優勢產業,以湖南長沙為代表的中部文化創意產業區。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分析。
通過相關分析人才、技術、寬容、政策以及基礎設施5個因素產出系數分別約為0.198、0.262、0.218、0.009、0.148,這首先表明這5個因素對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都有正向影響。而技術、寬容、人才是影響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前3位的關鍵性原因。
影響因素之技術
技術的產出系數為0.262,排名第一,素成為影響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關鍵因。
這表明當前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技術的推動。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技術創新能力逐步提升、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中國吸引大量的FDI、並快速融入全球生產網路,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對中國的轉移快捷而頻繁。技術的進步,正極大程度改變傳統的產業組織模式、經濟運行模式和人們思維模式,對創意產業發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縱觀時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影視傳媒、動漫、網路游戲、工業設計等產業,它們無不與技術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發展息息相關。
技術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技術促使文化創意產業組織模式的變革。數字化技術正以令人觀止的速度滲透到創意產業的各個子行業,使傳統的動漫、電影、廣播、工業設計、繪圖等產業紛紛邁向數字化新階段。同時,數字化技術又在不斷創造新的創意產業,如網路游戲、MP3 數字音樂產業等以創意為內容的數字產品層出不窮。
第二,技術加大了創意產品的個性化。文化創意產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在於差異化和個性化,而信息技術的推進能為創意產品的差異性提供更好的發展平台。尤其是那些涉及三維造型、圖像和影像等多媒體文件的創意產業都需要藉助計算機和網路進行個性化製作、設計和復制傳播,從而能更高效地服務於差異化群體。
第三,技術進步大大降低了創意產品的生產成本。網上製作、出版、傳播的影視劇、電子圖書產品正成為傳統的音像製品、紙質圖書報刊的替代。技術不僅革新了出版、音像等創意產品的製作工藝,提高了產品的傳播效率,還將製作和銷售融為一體,而且直接降低了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經營成本。由此可見,技術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是顯而易見的。
影響因素之寬容
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產出系數0.218,在現階段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推動排名第二。
創意產業易於集聚在開放度高、容忍度高、進入障礙低、文化多樣化、非穩定大、人口集中、公共服務完善的區域。
首先,區域中文化越多元,對各類新事物、新信息、新想法的接納程度越高,創意涌現的速度越快。其次,區域越開放,外來人才進入的門檻越低,越能促進人才流動和競爭;最後,區域越包容,人們之間的關系越鬆散、自由、靈活、無拘無束,從而強化創意階層的自我身份認同,使其超越種族、性別、年齡、性導向和階級地位,發掘和激發創意力。
今天,改革開放的推進,加強了我國區域之間、各區域與國外地區的交流,使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省份形成了更加寬松的社會文化氛圍。思想開放、兼容並蓄、容忍異見、機會平等的寬容環境能吸引、留住並培養大量的創意人才,鼓勵他們自由思想、自由試驗、自由創業,從而對促進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影響因素之人才
人才產出系數為0.198,人才作為創意承載的主體,是除技術、寬容以外,影響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其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排名不是第一,而是第三。這一結論與國外相關研究有所差別。如美國區域經濟學家Florida認為,人才是影響美國創意產業發展第一位的因素。造成此研究結果的原因可能是文化創意產業在中國真正規模化發展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在很多區域,創意人才短缺的情況普遍存在,創意階層正處於培育和積累過程之中,因此創意人才效應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例如,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北京僅次於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型產業。可是,即使在創意人才供給相對豐沛的北京,也並沒有真正形成規模化的創意階層。北京的創意人才在很多領域呈現短缺狀態,數量、質量遠遠不及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都市。從發達國家實踐和理論研究來看,創意階層的真正崛起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原動力。因為,人腦才是創意產生的真正源泉,如果沒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專門人才,機器、設備、網路等都只能是一堆冰冷的軀殼,只有人腦才能把它們合理地利用起來,並把文化、社會、經濟以及科技有機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並且創造出適合市場需求的內容產品和服務。
影響因素之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產出系數將近0.148,在5個影響因素中,該產出系數排在技術、寬容、人才三個影響因素之後,但影響並不是很顯著,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創意人才的缺乏影響了基礎設施作用的發揮。因為,缺乏創意的核心——創意人才,再好的基礎設施也只是缺乏靈魂的冰冷的空間外殼。這也進一步表明,在當前的中國,即使各級政府都在全方位投入巨資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如果缺乏創意人才,沒有區域軟環境大幅度改善,並不能有效推動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影響因素之政策
政策的產出系數為0.009,對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影響力微乎其微。這說明,區域單一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投資興建創意園區、提供創意產業優惠政策,無法有效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也一定程度解釋了,中國有29個省域政府明確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創意產業園四處開花,但大部分區域的文化創意產業依然發展乏力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