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參種植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吉林省積極探索人參種植「新路子」,對於人參科研項目給予重點扶持回,支持科研機構、大專院答校、企業和個人,研究開發和推廣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在適度利用採伐跡地種植人參,規范發展林下參,示範推廣非林地種植人參。以吉林農業大學牽頭成為科研小組,積極發展園參種植技術,同時開發出人參專用有機肥和微生物液肥,來解決人參吸附營養力強,緩解林地種植人參土壤營養缺失的問題;2011年9月,在長白山地區撫松縣實行人參種植結構由過去的單一新林土栽培園參為主,調整為以新林土栽培園參為主,林下參和非林地栽種人參並重的種植新布局,使用農田地、平地土壤改良種植人參施用的肥料,排除科研人員實地指導當地參農學習掌握農田地、平地栽種人參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新技術的不斷開發與利用必將使中國的人參種植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
⑵ 人參果是怎麼發展的
西遊記裡面的人參果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三千年一成熟,想吃上人參果差不多要等上一萬年。其實隨著人參果種植面積的增多,這些傳說中一萬年成熟的人參果,現在也是滿大街可以看到、吃到了。
人參果,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的茄科小灌木,也叫茄果,現在超市、水果市場經常有售,也有出售人參果乾果的,可以用來製作很多種的菜餚,人參果中含有被稱為「生命火種、抗癌之王」的硒元素,對老年人、孕婦、兒童等的缺鈣現象大有益處。人參果中含有的硒元素還能激活人體細胞、增強肌體的活力,具有防癌和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
人參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當氣溫穩定在10℃時開始萌發新芽,18℃以上開花結果。生育適溫為15-18℃,氣溫達到38℃時嫩葉出現灼傷,0℃再現凍害。喜光。種植時勿遮擋陽光。
人參果對於土壤適應性很強,只要疏鬆柔軟富含有機質的深厚土壤,都可以進行種植。
人參果非常喜肥,也很耐肥,生長期間要多加施肥,尤其是掛果期間,更要進行水肥的跟進,
人參果種子繁殖一年四季都可播種。在露地條件下,以春季最為適宜。秋季育苗,因前期溫度高,雨水多,應採取遮蔭防雨措施。也可以採取扦插繁殖,扦插繁殖更容易提高成活率。
人參果的主要易發病蟲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灰霉病和病毒病,蟲害主要有蚜蟲、白粉虱、紅蜘蛛,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對於人參果的生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參果前景怎麼樣?作為流行不久的一種新興水果(蔬菜)市場前景還是不錯的,有著廣闊的市場,作為現在養生第一的飲食文化,人參果有著自身很優越的資格,食用方法也是諸多。
種植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不論種植任何果木,都要對市場進行認真考察,對技術做到完全有能力駕馭之後,在根據地域、環境等實際情況進行種植。
⑶ 人參在中國有哪些發展
發展動態人參的需求彈性很大。一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觀念不斷增強版,人參消費量相對增加權。全國人參銷售網點日益增加,市場逐步擴大。
二是國內人參切片廠、鮮參廠、鮮參片廠在逐漸增多。
三是人參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75%以上的吉林省,成立了吉林省參業集團公司,將調撥一定數量的流動資金收購水參、成品參,有計劃、有控制地均衡出口和投入市場。
四是國際上中國人參主要競爭對手韓國已從1995年7月1日起開放人參進口市場,進口中國的原料參加工高麗參,開辟了中國人參的國際市場。
⑷ 我們國家的人參產業與韓國的人參產業相比較,有什麼優勢么
中國和韓國各有千秋,但不是每一個事情都比咱們好,尤其是種參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的版是韓國權在品牌運作和文化宣傳確實比咱們做的好,在韓國人參早就進入食品行業,不管是大人老人小孩,老少皆宜,都在吃人參,已經是一個傳統,而且他們對人參的文化宣傳非常到位。咱們國家最近一兩年才剛剛開始人參
「葯食同源」的產業。因此在這個方面,我們國家的人參產業還是佔有很大的優勢的。
⑸ 吉林省現在的主導產業,關聯產業,潛導產業是什麼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增效,農民就業增收主要途徑,是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建設小康社會重要支柱,也是實現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措施。
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業戰略地位
回顧該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實現了三次跨越。起步於「八五」階段,快速發展於「九五」階段,整合擴張於「十五」階段。2000年底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實現了第一次跨越;2004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到670億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實現了第二次跨越;去年突破1800億元,在2004年基礎上再翻一番,實現了第三次跨越。
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引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農業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依託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努力做大做強以玉米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初步走出了一條農業資源大省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強工興農、協調發展的新路子。近五年,農產品加工業每年都以25%以上的速度遞增,成為最具活力和希望的支柱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從五個方面推動了全省經濟發展。
一是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穩定了糧食和畜產品市場及其價格,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這是該省糧食生產連續五年豐收、近三年連創歷史新高,2008年產量達到568億斤的根本原因,也是畜牧業快速發展,肉類總產量達到384萬噸,人均肉類佔有量連續11年居全國之首的基本保證。加工業的發展不僅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提升到500億斤階段性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推動糧食產業走上良性發展之路。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拉長了糧食產業鏈條,轉化增值的幅度不斷提高,把幾代吉林人的玉米黃金夢變成了現實;另一方面,破解了賣糧難這道困擾我們十幾年的難題,徹底扭轉了過去豐收後糧食賣不了、儲不下、調不出、補不起和增產不增收甚至增產減收的局面。
三是形成了農民多元就業增收、快速增收的新格局。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解決城鄉就業近330萬人,佔全省城鄉就業人員的20%,形成了就地就近省內為主的就業局面。同時,使農業生產效益穩步提高,農民轉移就業的勞務收入明顯增加,再加上其它產業的發展,目前廣大農民已經形成了多路進財、多元增收的格局。2005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18.6%,2006年增幅8.8%,2007年增幅10%,2008年達到17%以上。
四是推動了全省工業結構升級。多年來,吉林工業一直是汽車和石化兩大產業支撐,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壯大,使工業經濟從兩輪驅動轉向三足鼎立。到2008年底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860億元,增長18%。
五是增強了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目前,多數縣份,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為縣域工業的主導產業,縣域GDP、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三項指標增速連續兩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到2008年底,縣域GDP增長19%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以上,財政收入增長30%以上。「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狀況正在有效改變。
二、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產業
該省農產品加工業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大做強的關鍵在於解放思想,科學謀劃,強化措施,合力推進。
一是進一步明確指導思想。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後,隨著農業和農村工作形勢和任務的不斷變化,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和指導思想。從多年實踐探索中我們體會:統籌城鄉、工農和整個「三農」工作,必須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堅持用效益理念運作農業,堅持提升產業層次發展農村經濟。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舉全省之力將農產品加工業打造成該省的支柱產業的重大戰略決策。
近幾年的實踐證明,正是我們抓住了農產品加工業這個關鍵點,不僅解決了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矛盾,而且拉長了農業產業鏈,實現多層次、多環節增值增效;不僅使農民分享到了農產品加工環節的增值收益,而且還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不僅促進了規模發展集約經營,而且還推進了標准化生產,實現農產品提質增效。全省上下形成了發展糧食不是包袱是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是權宜之計是戰略之舉的共識。
二是大力培植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上連市場,下連基地,輻射帶動千家萬戶,在加工轉化、多重增值、打造品牌、開拓市場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三年來,我們採取內扶外引、重組兼並、技改擴產等措施,新上較大規模農產品加工項目2025個,其中投資1億元以上的就有52個,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肉豬、肉牛、禽業、中葯、特產、乳業、綠色食品等10大龍型加工企業群。全省較大規模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3510多戶,省有重點龍頭企業320戶,其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90多個;糧食加工能力達到350億斤,實際加工280億斤,畜禽加工能力達到4.1億頭(只),實際加工3.1億頭(只);農產品加工業覆蓋農戶253萬戶,占農戶總數的66.4%。
目前,長春大成玉米公司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之一,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賴氨酸銷售占據世界市場的70%。皓月集團成為亞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業,牛肉出口量佔全國的50%;德大公司成為國內最大肉雞加工企業,進入全國進出口500強企業行列。短短幾年,糧食、畜禽和特產品加工品種從不足100個發展到3000多個。玉米加工增值幅度達到數十倍。
三是建設高標准生產基地。生產基地是加工企業的第一生產車間,決定著企業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圍繞基地建設,主要抓了三件事:
(一)推行標准化。從產地環境,種植養殖過程,到產品加工、包裝銷售,全程實行標准化,制(修)定和執行各類各項標准達到1096項。
(二)技術集成化。從2004年開始,該省連續五年通過財政補貼13500萬元,組裝集成了一批綠色食品生產操作技術和高產高效優質的農業技術,在基地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基地建設規模化。集中力量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中部黃金玉米、東部林特葯、西部雜糧油料和城郊肉蛋奶瓜果菜等四大區域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不斷上規模上水平。
四是堅持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從該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進程看,既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也是政府推動的結果。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和指導力度,努力搭建了五個平台。
(一)政策平台。為促進該省農產品加工業又好又快發展,2005年省委、省政府連續出台了《關於進一步促進鄉鎮企業快速高效發展的若干意見》(吉發[2005]26號)和《關於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吉發[2005]27號)兩個文件,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政策支持。同時連續三年在全省開展了鄉鎮企業「創業杯」競賽活動,全力推進該省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鄉鎮企業快速高效發展,對成績突出的市(州)、縣(市、區)政府和部門進行表彰獎勵。
(二)融資平台。省政府設立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採取貸款貼息、項目補助形式,引導金融資本進入農產品加工業。2007年和2008年分別安排2億多元,拉動社會投入300多億元,其中固定資產貸款100多億元,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三)利益連接平台。近幾年省政府組織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與縣市區開展了農產品產銷對接,發展訂單農業,大力推行「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等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4806個,帶動農戶205萬戶,實現了企業和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互利雙贏、共同發展。
(四)市場開發平台。各級政府把培育品牌、推介名牌、開發市場作為工作重點,著力整合了吉林「鼎吉」大米、吉林長白山人參、通化葡萄酒和長白山泉陽泉礦泉水四大品牌。皓月分割牛肉、德大火腿腸、通化葡萄酒等一些產品相繼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名牌農產品,尤其是連續舉辦7屆長春農博會和30多次境內外展會以及全國鄉鎮企業振興東北老基地農產品加工貿易博覽會,推介名優特綠新產品2000多個,打造了吉林農產品加工業這一優勢品牌。
(五)項目建設平台。建設農產品加工項目庫,儲備農產品加工項目500多個,同時建設了22個農產品加工業集中區,實行重點企業、骨幹企業區域推進,大項目、重點項目集中擺放,中小項目加大扶持力度,有效地解決企業資金、用地、水電等一系列制約性問題。
三、立足全局、精心謀劃,在高起點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吉林是全國糧食主產區,是商品糧主要調出省份之一,在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上,我們將立足建設現代農業,繼續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資源整合機制、技術創新機制、企業家成長機制,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區域聯合、集群發展、多極增長、整體推進。
一是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點扶持食品加工業發展。逐步增加農產品加工專項資金額度,大力扶持引導發展綠色、文明和現代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貫徹落實省政府《關於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平穩較快發展政策措施》[2009]56號文件精神,確保農產品加工業平穩較快發展。到2010年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到3000億元以上,到2015年達到6000億元以上,在現在的基礎上實現翻二番的目標。
二是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按照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通過增產100億斤商品糧工程,實施沃土工程、科技創新工程、農業機械化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工程等綜合措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力爭通過五年的努力,全省糧食產量在500億斤的基礎上再增加100億斤,總產量達到600億斤。糧食加工能力穩定在350億斤水平。
三是強化管理,搞好服務。2007年8月省編辦已批准省鄉企局加掛農產品加工局牌子,明確了農產品加工業的行政主管部門,同時《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條例》已列入省人大五年立法計劃。今後我們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加大農產品加工業推進力度,整合各方面力量,合力推進該省農產品加工業又好又快發展。
該省農產品加工業,正在走出一條農業良性循環發展之路,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工作會議精神,切實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為全省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編後語: 農產品加工業不僅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而且在活躍經濟和滿足人們多方面需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應該看到,在眼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這場重大戰役中,農產品加工業既是被扶持對象,更是「沖鋒陷陣」的重要力量。在應對危機中把農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是保當前增長的需要,更是保長遠發展的需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為保增長增添動力、為擴內需創造條件。從資源稟賦和市場空間來看,我國經濟保持持續較快增長具備堅實基礎,把這些好的條件和因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應對危機中把農產品加工業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就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⑹ 人參食品化後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據最新咨來詢報道的撒:自參食品化後的發展方向可能會向這方面發展。人參功效強大,雖然9月時候衛生部宣布人參食品化,但是個人覺得主要還是會朝功能性產品上發展,飲料或者零食,這些都可能出現人參的影子,據說吉林有機人參就已經做足了生產線,率先進入食品化行業,人參食品化行業的發展,基本上也就是有吉林這些人參大企業決定走向。希望對你的疑問有所幫助
⑺ 在前景無限的大健康市場,做野山參產業有商機嗎
長期以來,中國的優質人參資源以低價出口,獲取最底層的收入,經過國外深加工獲取更高附加值,利潤為國外所享有。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限制,長期以來中國人參只能葯用,不允許食用。直到2012年,衛生部發布公告才批准人參(人工種植)為新資源食品。」人參行業艱難過渡實現「葯食同源」。隨著《中醫葯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制定和《中醫葯法》的出台,人參行業迎來難得的發展契機。
前瞻產業研究院調查表明,全球葯用參只有5%是野生參。野山參主要分布在中國和俄羅斯兩國,中國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遼寧,遼寧主要是「林下參」性質的「野山參」。在當前政策的影響下,初步估算到2017年市場對人參的需求量將達到2萬噸左右,2020年有望實現260億元的產值。人參行業前景無限。
⑻ 人工種植人參的發展瓶頸
(1)適宜種植的土地面積有限:人參生長非常消耗「地力」;
(2)生長周期長:人版參的生長期通常為4~權6年;
(3)PT類人參皂苷含量過高:95%以上為PT類,而非野山人參富含的PD類人參皂苷;
(4)原材料很難標准化:其生長的環境、土壤、氣候等諸多因素影響;
(5)農葯及重金屬污染難以解決:人工施肥、播撒農葯、土壤等環境中的重金屬。
⑼ 西洋參在中國有哪些發展
西洋參的發展動態:西洋參的功能與我國人參大致相同,但在葯用上與我國參內稍有差異。據《醫學衷中容參西錄》記載:「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正因為西洋參有此優點,故許多不能享用人參溫補作用者由此而獲得了用參機會。西洋參產量高,價格昂貴,歷來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我國葯用主要靠進口。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在東北、華北、華東、西北、中南等地區進行引種試驗,獲得成功,於1980年通過國家鑒定,證明我國栽培的西洋參所含有效成分與進口西洋參相同。國家科委和國家醫葯局把西洋參列入「七五計劃」和「星火計劃」的重點開發項目。年產量10萬千克,而全國年需要量100萬千克。收購價格每千克380~450元。
⑽ 人參產業的前景怎麼樣專家是怎麼看的
人參產業的前景一直被專家和業內人士所看好。專家認為隨著我們在技術上不斷創新,追求回人參答效果的深層次開發,種植方式的改進,在管理上更加完善,加強宣傳和人參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讓世人都了解人參,了解中國人參,相信中國人參產業會更好更快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