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機電一體化技術是其他技術發展的基礎
這個說話不太准確的吧?似乎沒有什麼人這樣說的啦!機電一體化技術集合了電機學和自動化,並不是其他技術的基礎!機電一體化技術基本概念
機電一體化技術是在微型計算機為代表的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向機械工業領域迅猛滲透,機械電子技術深度結合的現代工業的基礎上,綜合應用機械技術、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感測測試技術、電力電子技術、介面技術及軟體編程技術等群體技術,從系統理論出發,根據系統功能目標和優化組織結構目標,以智力、動力、結構、運動和感知組成要素為基礎,對各組成要素及其間的信息處理,介面耦合,運動傳遞,物質運動,能量變換進行研究,使得整個系統有機結合與綜合集成,並在系統程序和微電子電路的有序信息流控制下,形成物質的和能量的有規則運動,在高功能、高質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等諸方面實現多種技術功能復合的最佳功能價值系統工程技術。
三、機電一體化技術五大組成要素與四大原則:
1、五大組成要素:
一個機電一體化系統中一般由結構組成要素、動力組成要素、運動組成要素、感知組成要素、智能組成要素五大組成要素有機結合而成。(請參考機電之家機電一體化頻道)
機械本體(結構組成要素)
是系統的所有功能要素的機械支持結構,一般包括有機身、框架、支撐、聯接等。
動力驅動部分(動力組成要素)
依據系統控制要求,為系統提供能量和動力以使系統正常運行。
測試感測部分(感知組成要素)
對系統的運行所需要的本身和外部環境的各種參數和狀態進行檢測,並變成可識別的信號,傳輸給信息處理單元,經過分析、處理後產生相應的控制信息。
控制及信息處理部分(職能組成要素)
將來之測試感測部分的信息及外部直接輸入的指令進行集中、存儲、分析、加工處理後,按照信息處理結果和規定的程序與節奏發出相應的指令,控制整個系統有目的的運行。
執行機構(運動組成要素)
根據控制及信息處理部分發出的指令,完成規定的動作和功能。
2、機電一體化四大原則:
構成機電一體化系統的五大組成要素其內部及相互之間都必須遵循結構耦合、運動傳遞、信息控制與能量轉換四大原則。
介面耦合:
兩個需要進行信息交換和傳遞的環節之間,由於信息模式不同(數字量與模擬量,串列碼與並行碼,連續脈沖與序列脈沖等)無法直接傳遞和交換,必須通過介面耦合來實現。而兩個信號強弱相差懸殊的環節之間,也必須通過介面耦合後,才能匹配。變換放大後的信號要在兩個環節之間可靠、快速、准確的交換、傳遞,必須遵循一致的時序、信號格式和邏輯規范才行,因此介面耦合時就必須具有保證信息的邏輯控制功能,使信息按規定的模式進行交換與傳遞。
能量轉換:
兩個需要進行傳輸和交換的環節之間,由於模式不同而無法直接進行能量的轉換和交流,必須進行能量的轉換,能量的轉換包括執行器,驅動器和他們的不同類型能量的最優轉換方法及原理。
信息控制:
在系統中,所謂智能組成要素的系統控制單元,在軟、硬體的保證下,完成信息的採集、傳輸、儲存、分析、運算、判斷、決策,以達到信息控制的目的。對於智能化程度高的信息控制系統還包含了知識獲得、推理機制以及自學習功能等知識驅動功能。
運動傳遞:
運動傳遞使構成機電一體化系統各組成要素之間,不同類型運動的變換與傳輸以及以運動控制為目的的優化。
三、自動化技術:
所謂自動化技術,是指人類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和方法來代替人去完成各種測試、分析、判斷和控制工作,以現實預期的目標、功能。一個自動化系統通常由多個環節要素組成,以完成信息的獲取、信息的傳遞、信息的轉換、信息的處理及信息的執行等功能,最後實現自動運行目標。
B.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後的就業方向有哪些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來類業源畢業生的職業發展路線基本上有三條路線:
第一類路線,純技術路線;信息產業是朝陽產業,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這個行業的特點是技術更新快,這就要求從業人員不斷補充新知識,同時對從業人員的學習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第二類路線,由技術轉型為管理,這種轉型尤為常見於計算機行業,比方說編寫程序,是一項腦力勞動強度非常大的工作,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從事這個行業的專業人才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因而由技術人才轉型到管理類人才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第三條路線,報考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由於各行各業都需要利用計算機來工作,或者完成信息化建設等工作,所以公務員崗位和事業單位中除開特別針對信息化行業的單位設置較多崗位外,一般很多單位設置了一定的崗位來滿足本單位對計算機技術專業的要求。
電腦學校熱門專業推薦,電子商務,軟體開發,電子競技,UI設計,VR設計,建築設計等等這些計算機熱門專業,還有更多專業點擊了解,詳情咨詢
C. ______是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礎。 (A)系統軟體 (B)應用軟體 (C)移動硬碟 (D)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D
D. 信息管理學基礎 馬費成
廣義的說,信息就是消息。一切存在都有信息。對人類而言,人的五官生來就是為了版感受信息的,它們是信權息的接收器,它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然而,大量的信息是我們的五官不能直接感受的,人類正通過各種手段,發明各種儀器來感知它們,發現它們。
E. 信息技術發展的三大基礎是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什麼
感測器技術
F. 信息化對我國製造業的發展有什麼促進作用
信息化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是通過信息產業的經濟作用予以體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產業的支柱作用
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支柱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1)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近年來信息產業以3倍於國民經濟的速度發展,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不斷攀升,對國民經濟的直接貢獻率不斷提高,間接貢獻率穩步提高。(2)信息產業將發展成為最大的產業。到2005年年底,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佔全國外貿出口比重將超過30% ,其在國家外貿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各產業中位居前列,將發展成為最大的產業。
2、信息產業的基礎作用
信息產業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這一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
(1)通信網路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網路與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強大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和軟體業是確保網路與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
(2)信息技術和裝備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各國爭奪科技、經濟、軍事主導權和制高點的戰略性產業。
3、信息產業的先導作用
信息產業是國家經濟的先導產業。這一作用體現在4個方面:
(1)信息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和社會再生產的基礎。
(2)信息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群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帶動其他高新技術產業騰飛的龍頭產業。
(3)信息產業的不斷拓展,信息技術向國民經濟各領域的不斷滲透,將創造出新的產業門類。
(4)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縮短技術創新的周期,極大提高國家的知識創新能力。
4、信息產業的核心作用
信息產業是推進國家信息化、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產業。這一作用體現在3個方面:
(1)通信網路和信息技術裝備是國家信息化的物資基礎和主要動力。
(2)信息技術的普及和信息產品的廣泛應用,將推動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
(3)信息產業的發展大量降低物資消耗和交易成本,對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集約型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G. 什麼產業是國家安全和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礎
網路通訊吧
H. 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包括哪些
信息技術咨詢、信息技術系統集成、軟硬體開發、信息技術外包(ITO)和業務流程外包(BPO)等。
1、基礎軟體:
加強基礎軟體核心技術研發,重點支持高可信伺服器操作系統、安全桌面操作系統、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資料庫管理系統等基礎軟體的開發應用,加快突破網路資源調度管理系統和移動互聯環境下跨終端操作系統研發和產業化,著力打造新型計算模式和網路應用環境下的安全可靠基礎軟體平台。
2、信息系統集成服務:
做大做強信息系統集成服務,完善信息系統集成資質管理,重點發展信息系統設計、集成實施、系統運維等服務,提高信息系統的綜合集成、應用集成能力。
3、集成電路(IC)設計
面向通信網路、消費電子、工業裝備、信息安全等領域的應用需求,提高高端通用晶元設計能力,開發網路通信晶元、數模混合晶元、信息安全晶元以及重點領域專用集成電路產品,形成系統方案解決能力。
(8)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礎擴展閱讀:
發展的意義:
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具有技術更新快、產品附加值高、應用領域廣、滲透能力強、資源消耗低、人力資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點,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發展和提升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對於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國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I. 教育信息技術發展有差異,不同的國家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在我國,教育技術是在( )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電化教育
J. 發展智能製造,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發展,需要重點發展那些基礎產業
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是實現智能製造的基礎與保障。想要推進信息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中發智造認為,應該著重發展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及信息服務、雲計算與大數據服務、感測器、工業軟體五大產業。
1.人工智慧。
應加強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與模式識別、智能感測器、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持續推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能製造領域的應用。
2.工業互聯網及信息服務。
構建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台,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台乃至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台,實現企業內部及產業上下游企業間生產設備與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促進製造資源、數據等集成共享。
3.雲計算與大數據服務。
完善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省內雲計算數據中心發展,重點建設一批公共服務、互聯網應用、重點行業和大型企業雲計算數據中心,引導數據中心向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加強適應行業特點和企業需求的技術、產品、服務的應用推廣,加快推動企業管理、服務、設備、產品等上雲。
4.感測器。
推進硅微感測器、陶瓷微結構感測器、薄膜微感測器和微組裝感測器組件工藝技術平台及相關感測器產業化平台建設,打造國內領先的MEMS化學感測器產業化基地,加快建立集技術創新、產業化和市場應用為一體的感測器產業體系。
5.工業軟體。
推進面向電子設備、儀器儀表、智能裝備等領域設備嵌入式系統軟體、中間件的定製化開發。加快面向生產過程管控和資源管理優化的組態軟體、工業APP軟體、MES系統、ERP軟體、PLM等管控一體化軟體的研發和二次開發。發展面向產品研發設計的模擬軟體。打造工業軟體研發與共享服務平台,形成一批工業軟體研發和應用的解決方案。
這五大產業可謂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的基礎產業,於智能製造而言,更是基礎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