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遊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管理政策研究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其目標是針對旅遊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於用地政策和制度創新的迫切需求,從「土地利用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的新時期土地管理目標要求出發,借鑒國內外的政策探索與實踐經驗,立足產業用地配置問題,開展前瞻性的跟蹤研究,及時提出旅遊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行業用地政策建議,為通過土地政策促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及土地資源管理方式轉變提供決策參考。
項目開展了國外旅遊產業用地管理的政策和實踐研究、發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用地政策和實踐研究;實施國內旅遊產業用地管理實踐調查,及時跟蹤國內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動態,全面了解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的主要思路和「十二五」時期重點布局的產業門類的發展規律和形態,科學開展「十二五」國家重點布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特點和規模需求預測分析,總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土地政策的差別化管理需求,提出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配套的用地政策建議。
項目首次系統地開展了我國新興產業用地政策研究,探索提出規劃計劃配置空間機制、剛柔相濟的供地節地模式,前瞻性地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行業用地政策建議,形成了《旅遊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管理政策研究報告》和相關調研報告。這些成果較為全面地評析了新形勢下旅遊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管理政策,探索了在「土地利用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要求下,建立旅遊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開發利用和調控的政策思路,為通過土地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決策參考。其中部分政策建議已經形成政策,開始指導實踐。
2. 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從哪些方面入手
賽迪顧問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中心專門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的研究。中心多年來深入研究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定期發布行業監測報告和行業研究報告,為政府、園區和企業提供決策支撐服務。
二、中心研究領域
1.節能環保:
節能產業研究:節能服務、節能產品、節能裝備;
環保產業研究:環境服務、污染源治理、節能設施;
循環經濟產業研究;
環保物聯網產業研究;
產業園區示範試點申報:
2.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產業研究;
第三方支付牌照申報;
互聯網銀行產業研究;
消費金融產業研究;
3.個人徵信產業研究與牌照申報;
三、產業研究成果
節能環保:
四、部分合作客戶展示
企業客戶:
首創集團
上海電氣集團
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
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
重慶市博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電網-北京匯通金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投資集團
雲南軌道交通集團
政府客戶:
山東淄博高新區經發局
江蘇如皋經濟開發區經發局
邳州經濟開發區經發局
青山區發改委
北京市經信委
深圳光明新區發展和財政局
山東桓台發改委
3. 報告的報告產業
隨著市場經濟的推動,各種類型的公司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報告的用途逐步擴大,用於新產品開發、投融資、公司發展規劃、年度發展等方面。
各單位一般採用成立自己的筆桿子隊伍和尋求外援支持兩種方案來解決。撰寫報告的機構有全國高校、社科、研究會、研究院、智庫等國家的研究機構,例如: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非國有經濟研究會、北京創新中實信息科學研究院等。
企業發展報告
主要是側重企業發展報告,如戰略、管理、營銷、生產、財務等。
政府發展報告
政府主要工作報告等,如規劃、區域發展等。
行業發展報告
由中國非國有經濟研究會研究發布的報告,如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報告等。
工作總結報告
主要是側重員工日常工作總結報告,如出差、檢查等。
4. 求一份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葯等新興產業發展的調查報告。
國務院昨天下發《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將從財稅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攬子政策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力爭達到8%左右。
《決定》指出,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徵,立足我國國情和科技、產業基礎,現階段將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
5. 21世紀 新能源如何在新興產業中競爭的研究報告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2020年後我國將進入新能源發展的高峰階段。十三五期間,新能源將呈現規模替代能源、生產側和消費側可再生能源全面轉型的特徵。
根據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經濟結構,中國未來數十年的能源需求將持續快速擴大。到2020年,中國的能源需求將達到45億噸標准煤,由於傳統能源有限,可再生能源將承擔起補充能源供應缺口的重任。
我國能源儲采比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據統計,我國石油儲量僅佔世界儲量的1.5%,天然氣為1.2%,而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大,自給能力較低,對外依存度已達到60%,同時,我國對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力度不夠,造成了我國化石能源仍以煤炭為主
截至2013年底,全球的石油儲采比為53.3年;天然氣的儲采比為55.1年;煤炭的儲采比為113年。
據統計,我國傳統能源形勢十分嚴峻。從下圖可以看出,我國的煤炭的儲采比呈逐年下降趨勢,由2007年的45年下降至2013年的31年;石油的儲采比有所上升,截至2013年底,我國的石油儲采比為11.9年;天然氣的儲采整體呈下降趨勢,2013年為28年。我國開發新能源已經刻不容緩。
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速,市場規模巨大
2015年3月16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等23個部委召開了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部際聯席會議。新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七大產業已成為我國重點培育的戰略新興產業。
據發布數據來看,2014年在新興產業領域的18個重點行業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5.9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近1.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5%和17.6%。2013年同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僅增長3.3%,利潤額增長1.6%。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5-2020年中國需要能源投資18萬億元,到2020年,我國在新能源市場投資額將超過3萬億元,市場規模極大。其中,節能、新能源、環保需要7萬億元,傳統能源勘探開發、新能源和節能技術研發等方面都面臨巨大資金缺口。
6. 急求一篇關於蘇州創業園發展現狀或者新興產業發展現狀或者工業園區投融資現狀分析的論文
面對中小企業的普遍融資難題,交通銀行蘇州分行從建立小企業信貸中心到蘇州地區首家科技支行,從開發「科貸通」、「稅融通」到推出「投貸通」、「債權保險融資」,從組成民營企業「金融顧問團」到派出「科技審查官」,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為蘇州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設計提供最有效、最經濟的解決方案。
「錦上添花是好事,但雪中送炭更可貴。」這是交通銀行蘇州分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定位,該行把解決企業融資難題,作為支持地方經濟最有力的行動。
蘇州「矽谷銀行」讓科技中小企業有了「娘家」
2010年11月26日,伴隨著交通銀行蘇州科技支行的正式掛牌開業,蘇州地區科技中小企業有了專業的金融服務「娘家」。作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金融配套,科技支行定位於本土化的「矽谷銀行」,肩負起的是為更多高科技中小企業融資雪中送炭的重任。早在2009年,作為交通銀行總行全國首批6家小企業信貸試點單位之一,蘇州分行建立了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小企業信貸服務中心,後來又在蘇州地區相繼成立了9家分中心,致力於為包括科技型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提供專業服務。2010年,在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日益迫切的情況下,蘇州市金融辦、科技局會同交通銀行蘇州分行著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專業金融服務進行研究,並先後對成都、杭州等地先後成立的科技支行進行調研,會同科技部門、保險、擔保、創投機構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上結合蘇州實際,初步形成專業化的科技支行金融服務方案,並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對一家專業支行的成立專門上市長常務會議研究,這是蘇州金融史上第一次」,有關政府部門人士對記者說,「從另一方面也說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尚處於成長瓶頸期的科技企業在政策環境和金融資金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可見一斑」。
「雖然從政府到企業都在加強科技投入方面下了大功夫,出台了專門的政策、給予了實質性的優惠和資助,但要改變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投入總體薄弱的局面,必須通過構建新型科技金融、創新金融體系,改變傳統經營規則,突破體制、機制、考核、產品上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限制。」而科技支行,正是多層次金融體系創新的產物。記者在交通銀行蘇州分行了解到,作為專門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全面金融服務的專營機構,科技支行擁有專門的運營團隊,實行獨立事業部制的運營模式,採用了人財物相對獨立的專營模式,單獨授權、單獨核算、單獨考核、單獨管理。在政府對科技支行的扶持政策下,科技支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低門檻、低利率、高效率」的貸款,擔保公司、典當行等機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實行優惠的擔保措施,保險公司對銀行貸款進行信用保險,創投、風投公司和銀行合作進行銀投聯貸。為更好的服務中小企業,信貸資源實行專項管理,只要是在政府支持名單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客戶有提款需求,分行全力保障貸款的發放。
交通銀行蘇州分行由10餘名部門主管、業務骨幹組成的「民營企業金融顧問團」主動對接科技企業需求,提供服務方案,與此同時,創新推出了「科技審查官」外派制度,由分行派出科技信貸審查員人員常駐科技支行辦公,直面市場了解科技企業需求,在第一時間將第一手的市場信息掌握分析,提高業務辦理效率。而「科技金融聯系人制度」更讓科技金融服務的「觸角」延伸到蘇州市的每一個角落,每家中心支行都有一位分管行長和一位主力客戶經理作為科技金融的責任人,密切與當地科技企業的聯系,隨時將科技金融服務「送貨上門」。
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有「短、小、頻、快」的特點,所以他們關心的,不僅是能不能從銀行獲得貸款,還有從提出申請到獲得貸款需要多久。出於對小企業資金需求的設身處地,科技支行服務流程突出一個「快」字,審查審批突出一個「簡」字,服務效率突出一個「高」字,建立起銀企合作新模式。「我們在中小企業貸款流程上只需要經過初審、審查、審批三個環節。對科技支行實行特殊的科技金融綠色通道制度,上報的授信實行分級審批制度。在一定額度內的授信申請,由科技支行行長獨立審批,超過額度才需要上報分行審批,並對於緊急的科技貸款『特事特辦』,設有臨時會議召集制度,業務辦理時間平均縮短了3-5個工作日,大大減少了中小企業等待的時間。」同時,記者在交行蘇州分行了解到,交行開發了專門的信用評審工具,借鑒新巴塞爾協議對信用風險的控制技術,以簡潔的評分卡取代復雜的評審報告,淡化財務因素的比重,更重視非財務因素和行為表現的評分,其中非財務狀況因素和行為因素評分佔比達到70%以上,盡可能避免優質中小企業客戶「被拒門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拓了融資新渠道。
作為科技與金融的有效結合體,自科技支行成立以來,很多科技中小企業感受到了來自「娘家」的支持。蘇州科技支行在掛牌開業短短三個月,依託創新產品平台,對接科技企業百餘家;與大市范圍內的142家科技企業建立實質性授信業務關系,貸款余額達31億元;給予其中50餘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授信額度4億多元,已經提款額度1.5億元。
創新產品讓企業融資不再困難
「感謝交通銀行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方面的金融創新,使類似我公司這樣的中小企業解決了融資難問題,也正是這樣的創新才能促使各科技項目產業化和市場推廣得以加速。」蘇州天臣國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對交行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交口稱贊。該公司成立於2003年,是蘇州市2009年新認定的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在獲得交行「科貸通」貸款支持後,公司各科技項目產業化和市場推廣得以加速,2011年1-2月已完成銷售收入300多萬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時,由於獲得了交行及時的資金支持,該公司原定於2011年6月開展的TST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已於2011年3月提前啟動,為公司進一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科貸通」是交通銀行蘇州分行與蘇州市財政局、蘇州市科技局合作搭建的銀政平台推出的創新貸款業務品種,是以批量培育優質科技型中小企業為目的,向市科技局、市財政局、銀行共同審核同意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放的信用貸款。在產品設計上,交通銀行總行授權蘇州分行進行各類新業務的先行先試,對創新授信產品採取了綠色通道,即根據企業需求、設計產品,經過分行創新委員會討論通過後,即報備交總行和銀監會,加快了新產品的審批周期,大大提升了市場快速反應的效率。
在成功推出面向政府支持名單企業的「科貸通」、足額納稅企業的「稅融通」、創業期微小企業的「創業通」等小企業業務新品的基礎上,交通銀行打破產品設計舊模式,走金融產品「無形資產價值發現」之路。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有形資金少、無形資產價值得不到認定的現實,科技支行依託市科技局專家團隊,探索知識產權交易、投資機構投資價值認定等無形資產未來價值的發現機制,與科技小貸公司、中介機構等積極探索業務合作模式,採取股權質押方式來運作新授信,拓寬科技企業服務范圍,首創「投貸通」產品,並積極調研市場需求,陸續設計出「債權保險融資」、「基金寶」、「股權質押」、「訂單貸」、「應收租金保理」、「合同能源管理」等業務品種。
為真生物醫葯有限公司同樣也是交行創新產品的受益者。為真生物醫葯有限公司是一家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科技型企業,創立於2008年9月,專業從事腫瘤分子診斷相關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公司的研發項目已成功申報「江蘇省科技支撐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在業內處於領先地位。公司前兩年致力於研發,資金投入較多,近期銷售發展較快,對流動資金需求增加,但由於其「輕資產、高發展、重創意」的特點,缺乏有力的擔保手段,一般很難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在深入了解企業情況後,科技支行發現,園區一家區國有創投公司已經參股該公司,因此支行從企業需求出發,積極創新,採取股權質押的方式作為擔保方式,成功解決了此類輕資產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擔保問題,給予資金支持解其「燃眉之急」。與此同時,交行還將這種股權質押模式貸款進行推廣,為一大批科技企業打開融資之門。
目前,科技支行正在研究為同類型科技企業提供流程化的定製產品套餐。科技支行將在工業園區政府即將推出的對於歷屆園區科技領軍人才企業信用評級基礎上,探索根據企業評級、不同發展階段等情況提供包括企業融資、個人融資、財務顧問等一系列組合服務的套餐。同時,還將爭取在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高新區科技領軍人才等領域開展組合服務。
立體化支撐平台讓服務更深入
據調查顯示,在一些產業園區、開發區的中小企業,形成了中小企業集群,這些區域一定程度上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孵化器」。位於蘇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江蘇艾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區內重點科技型企業,由於近兩年訂單的爆發式增長使公司對於資金的需求增加。通過蘇州高新區政府相關部門的牽線搭橋,交通銀行蘇州科技支行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對於企業基本情況和管理團隊的調研、行業發展的分析以及融資需求的測算。在收集材料完成後兩周內,給予了公司2000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額度,且利率為基準,在解決了公司的資金需求的同時,更降低了公司的融資成本。
科技支行創新對小企業的業務支撐模式,零售業務「批發做」,積極調研蘇州當地產業集群發展特點,全面梳理整合首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名錄,主動對接各級科技主管部門、各科技園,走訪生物醫葯、新能源等行業的科技型企業百餘家,藉助平台優勢,對科技型企業實行集群化服務。配合蘇州工業園區建立信用評級系統,提供公司信貸支持、財務顧問、個人財富管理等一攬子金融服務套餐,獲得「園區科技金融突出貢獻獎」。在蘇州高新區政府支持下,與高新區科技局、蘇高新創投公司、聚創科技小貸公司建立了業務對接,助力區內科技型企業發展。
科技支行致力於打造科技金融的服務品牌,更加註重金融服務的多元性。支行除了提供結算和債權融資的基礎服務外,還為各科技企業提供公司財務管家服務和公司負責人個人財富管理服務。
在公司財富管理服務平台,科技支行為初創型企業提供基礎財務管理的規范建議和工商、稅務、外管等職能部門的牽線與代辦業務。對發展期企業,給企業主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模式,除了債權融資服務外,還積極利用自身資本信息中介的平台,為企業尋找合適的財務投資者或戰略投資者。針對即將上市的企業,積極介紹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為其上市提供中介支持。針對已經處於成熟期的企業,為其提供公司理財服務、戰略並購財務建議等服務。
在個人財富管理服務平台,為企業主和公司員工提供包括代發工資、信用卡、個人網銀、理財顧問等一系列的服務。尤其是針對已有一定的資產積累,且具有積極投資理念的個人,為其提供參與私募基金投資在內的增值服務。
在成功辦理交行首筆「投貸通」業務基礎上,科技支行將和創投機構合作進一步推廣「投貸通」業務模式;和擔保公司重點合作針對科技企業的擔保業務,並積極探索再擔保體系下的多元化業務模式;和保險公司重點在債權履約保險、訂單貸保險和應收賬款保理方面加強合作;和科技小貸公司重點探索「貸貸聯盟」的合作模式。通過構建立體化金融服務支撐體系,盡可能滿足科技創新型企業的融資需要,為蘇州地區產業升級助力,推動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
7. 七大新興產業的意義
七大新興產業的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被認為是振興經濟的又一重大舉措,因為幾大部委的領銜介入,此後的政府大規模投資也被市場普遍期待,所以這也被認為是繼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之後又一個大型產業投資計劃。與「4萬億」計劃有本質不同的是,此次投資計劃指向的是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變革。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說,「之前的『4萬億投資規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都是在擴大內需,加強基礎建設的角度,結合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而現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是轉向至新興產業項目。」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制定,從時間上來講,也與明年開始實施的「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國家發改委也已確定,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編製作為重點。
在圈定七大產業的同時,會議還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任務和扶持政策。並特別指出要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不但要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
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國家定調為不但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對此,趙剛表示,這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慮,「引進來」是鼓勵國外企業來華投資,希望引導其將研發中心向中國轉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導權,在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吸引外資;「走出去」則是希望國內企業在國外建立工廠和研發中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打造自主品牌,擴大市場。
此外,在扶持政策方面,會議要求要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制定完善促進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
中銀國際研究所發布報告認為,綜合考察各戰略性新興行業自身發展規律和未來產業政策的可能走向,節能環保可能是受產業規劃的政策推動最強行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三網融合也將獲得較大的推動。新材料、生物產業、高端製造業產業雖然也將受到顯著的影響,但相對於其他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可能更多取決於行業自身的發展規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預計,未來十年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十年,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可望達到20%以上.
8. 國家的八大新興產業是什麼時候出來的,還是一直就有
有七大戰略發展而來,有一個過程:
國家重點扶持的八大新興產業
八大新興產業,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確定的8個領域(23個重點方向),「新八領域」為「節能環保、新能源、電動汽車、智能電網、新醫葯、新材料、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標志著新興戰略產業框架已成定局。
內容
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頒發後,就會陸續出台各個領域的具體發展規劃,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這一宏大規劃,被業內人士看作繼「4萬億」後中國政府啟動的最大規模的產業計劃。而這一計劃,已瞄準發展結構的根本轉變。 在八大領域中,每一個大的領域中又確定了具體的分項。
在「節能環保」中,將重點突破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循環利用;
「新興信息產業」將聚焦下一代通信網路、物聯網、三網融合、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和高端軟體;
「生物產業」將主要面向生物醫葯、生物農業、生物製造;
「新能源」中,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將領銜;
此前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主要發展方向確定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
「高端裝備製造業」領域,提出了重點發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端智能裝備;
「新材料」中分列了特種功能和高性能復合材料兩項。
意義
八大新興產業的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被認為是振興經濟的又一重大舉措,因為幾大部委的領銜介入,此後的政府大規模投資也被市場普遍期待,所以這也被認為是繼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之後又一個大型產業投資計劃。與「4萬億」計劃有本質不同的是,此次投資計劃指向的是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變革。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說,「之前的『4萬億投資規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都是在擴大內需,加強基礎建設的角度,結合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而現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是轉向至新興產業項目。」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制定,從時間上來講,也與明年開始實施的「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國家發改委也已確定,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編製作為重點。
在圈定八大產業的同時,會議還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任務和扶持政策。並特別指出要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不但要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
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國家定調為不但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對此,趙剛表示,這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慮,「引進來」是鼓勵國外企業來華投資,希望引導其將研發中心向中國轉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導權,在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吸引外資;「走出去」則是希望國內企業在國外建立工廠和研發中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打造自主品牌,擴大市場。
此外,在扶持政策方面,會議要求要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制定完善促進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
中銀國際研究所發布報告認為,綜合考察各戰略性新興行業自身發展規律和未來產業政策的可能走向,節能環保可能是受產業規劃的政策推動最強行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三網融合也將獲得較大的推動。新材料、生物產業、高端製造業產業雖然也將受到顯著的影響,但相對於其他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可能更多取決於行業自身的發展規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預計,未來十年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十年,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可望達到20%以上。
衍變
2009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確定工作剛剛啟動,當時初步確定的領域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葯、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七大產業。與現在的七個方向相比,「高端裝備製造業」替換了「新醫葯」,將「生物育種」擴展為「生物產業」;以」新能源汽車」包含了原來的「電動汽車」,在其中擴展了「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一項。從2010年初開始,一份名為《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文件就開始在多個部委及各地方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廣泛徵求意見。
2010年4月初,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思路研究部際協調小組成員部委開始了全國調研,該小組由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等20個部門組成,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發改委高新司。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文件起草組也相應成立,負責研究起草《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在徵求意見過程中,先是從原本的7個領域擴展到了9個領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兩大領域。上述方向的不斷變化,折射出的是各個相關領域對於被列入產業規劃的迫切心態。 在徵求意見過程中,海洋產業曾一度被看好,在「九大領域」版本中,海洋工程作為單獨一項,而海洋醫葯等項,則是被分配到其他各大項中(比如海洋醫葯被列入「新醫葯」大項中)。而現在「海洋產業」沒有被單獨列示,「海洋工程」一項也被取消劃入其他領域。
科技部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趙剛研究員認為,規劃出台後實施過程中需要直面幾個核心的問題,第一個就是資金從哪來,政府投入的是引導資金,不可能包辦全程;第二就是技術從哪來,如果技術還是依賴國外,改變不了給別人打工,處於產業鏈低端的局面;第三就是誰來做這個事情,是政府來做還是企業來做;第四,市場角度誰來拉動產業應用。 「在以往的產業實施過程中,恰恰就是這幾個核心的問題都沒有受到充分的關注。」趙剛說。
地方心思 。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出台之後,在推行過程中能否與地方發展的實際相結合,能否成為地方發展真正的內生動力,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實施層面的最大拷問。「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與此前的十大產業振興計劃相比,在推進過程中還是應該有明顯的不同。」湖北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規劃辦中長期科技規劃戰略研究專家胡樹華說。他認為,「十大振興規劃」是為應對金融危機的特殊需要的產物,此後國家可以逐漸放手,讓市場機制去調配資源,而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國家應該有清醒的規劃,更要有相適應的實施條例和細則來推進,在組織領導上至少應該成立國務院領導小組。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此間進行的調研過程中曾表示,為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發改委將推動建立健全新興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完善市場的准入標准,銀行信貸也應向其傾斜,鼓勵中小企業發集合債。
9.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幾
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穩居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