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發展生產產業

發展生產產業

發布時間:2020-12-04 05:05:59

A. 如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理解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這樣理解: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核心是要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提高農業產業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有效舉措。近些年,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很快,但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特別是隨著國際競爭日益加劇,進口農產品對國內農業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為此,必須從農業產業體系整體謀劃,著眼推進產業鏈、價值鏈建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效益和整體競爭力,讓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利益。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形成產業集群,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效益。注重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到農業產業中來,借鑒工業等領域的成功範式,加快發展訂單直銷、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促進農業產業經營組織方式變革。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加快發展鄉村旅遊等現代特色產業,拓展農業的內涵、外延和發展領域。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公共服務平台、科技、人才以及財政支持和金融服務等方面,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始終強調的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以農民分享增值收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能變成少數人謀取不當利益的渠道、成為導致農村資源要素外流的新因素。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核心是要促進農業供給更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更好適應資源與環境條件,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農業在快速發展中資源環境的制約越來越大,在產量增加中部分農產品出現暫時性或階段性過剩,糧食、棉花等庫存偏多,但另一方面一些農產品不能滿足需求,大量進口。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著力圍繞人的需求發展生產,使農產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此,必須下大力氣夯實農業基礎,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強水利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發展的物質技術支撐水平。必須不斷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升糧食產能,樹立大食物理念,科學審視國內農業資源潛力,合理安排農產品生產優先序,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B. 主導產業的特點

所謂主導產業是指一國在經濟發展的某階段有若干產業部門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起著導向性和帶動性的作用並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技術進步能力的產業。這些產業在我國現階段一般應具有發展潛力與需求較高、勞動生產率上升或技術進步速度較快、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強、進出口能力大和資金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等特徵,選擇這樣的主導產業並加快其發展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和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具有重大作用。本文試通過主導產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徵的五個方面,對我國主導產業的戰略性選擇進行實證研究。

一、從發展潛力與需求看我國主導產業的選擇

發展潛力與需求較高是主導產業必須具備的特徵之一。這是從需求方面研究各產業的發展潛力,找出國內外市場具有巨大需求和廣闊發展前景的產業,並把這些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加以發展。筆者根據2003年我國公布的投入產出最新數據和有關方面對3539位企業經營者的調查來考察我國各產業的發展潛力與需求的高低,見表1。

要觀察各產業的發展潛力與需求,首先應考察我國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對各產業的現實需求,這可通過我國各產業的總產出佔全國總產出的比重來考察(見表1):從三大產業的層次上看,我國第二產業總產出所佔比重最大,佔67%,第三產業的比重次之,佔23%,第一產業比重最小,佔10%,呈現「二三一」的產出與需求類型。從三大產業內部的行業層次上看,第三欄4~10的產業所佔的比重相對較大,均在6%以上。

我們再從產業發展的潛力或未來需求的角度來考查(見表1),我國第二產業中製造業的發展潛力(發展潛力系數為47%)大於我國農業的發展潛力(潛力系數為44%),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大於農業的發展潛力,但不及製造業的發展潛力(這是根據該項調查中對第三產業內部行業調查的結果判斷的,這只是就近期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來說的,若從較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最大)。我們再從三大產業內部的行業來看,第一欄1~11的產業發展潛力系數均達到或超過50%。

把我國對各產業的現實需求和一定時期的未來產業發展的潛力綜合起來看,第二產業的發展潛力與需求最大,特別是機械設備製造業(含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發展潛力最大,第三產業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特別是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發展潛力很大。

二、從勞動生產率的發展變化看我國主導產業的選擇

勞動生產率上升或技術進步速度較高是主導產業所必須具備的特徵之二。這原是從生產供給方面看各行業的生產潛力,若某種產業的生產率上升或技術進步速度較快,這種產業一般為反映當代世界科技發展趨向的產業,具有大規模生產的可能,具有較高的產出能力和產出增長率。筆者根據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及其增長變化的情況對我國各產業進行了排序,以找出勞動生產率高且上升較快的產業部門,見表2。

從表2可見,我國同時具備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其增長絕對額較大和增長速度較快的產業均在第二產業中,它們主要是:煙草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醫葯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產業;同時具備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其增長絕對額較大的產業主要有: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飲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和化學纖維製造業等;同時具備勞動生產率增長絕對額相對較大、其增長速度較快的產業主要有: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煤氣的生產和供應業;第三產業中的房地產和金融保險業的勞動生產率較高,但其增長速度相對不快。

三、從產業發展的關聯程度看我國主導產業的選擇

產業的關聯效應強是主導產業必須具備的特徵之三。主導產業是對其他產業產生較強的後向關聯和前向關聯的產業,選擇這些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就可以帶動整個經濟的更快發展。筆者根據投入產出的最新數據對我國的後向和前向關聯度指標進行了計算,並根據其數值的差異把我國產業部門歸為四種,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第1象限所列的產業部門後向和前向關聯度均大,這一象限中的產業全為製造業,這些產業均是我國的主要支柱產業。它們是目前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率的最為敏感的部門,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動影響力大和帶動性強,具有戰略地位。

四、從出口能力看我國主導產業的選擇

在開放經濟中,具有較大的出口能力和創匯能力是主導產業必須具備的特徵之四。主導產業的產品應在出口總額中占較大的比例,對平衡國際收支差額的貢獻也大。筆者根據投入產出數據計算了我國各產業的出口率、出口額和進出口差額,分析各產業的出口和國際競爭能力,見表4。

從表4可見,我國各產業的出口率、出口額和進出口順差均大的產業為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其他製造業、公用事業及居民服務業和商業飲食業,它們的出口率、出口額和進出口順差分別在8%、1000億元、50億元以上。可見我國仍是一個主要以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製造業等產業為相對強勢產業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格局,這些產業的出口能力較大。我國的化學工業、金屬產品製造業出口率、出口額也均在8%、1000億元以上,出口能力較大,但進出口出現了巨額逆差,分別為772億元、602億元。我國的採掘業、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和金融保險業也出現了巨額逆差,出口率和出口額也不高,這些產業在國際分工中呈相對弱勢產業的狀況,出口能力相對較弱。我國機械設備製造業出口額占第一位,其出口率僅次於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製造業,外向度高,但其貿易順差只有53億元,其產業規模大,但還不強。
五、從資金技術密集狀況看我國主導產業的選擇

資金技術密集程度較高應是我國現階段主導產業應具備的特徵之五。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主導產業的演變呈現出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資本技術密集→知識技術密集的發展規律,我國現階段的主導產業應主要從資本技術密集產業部門中篩選。由於從技術進步(或勞動生產率)角度選擇主導產業前面已探討過,筆者在這里僅根據投入產出數據對我國各產業的資金(含勞動)密集狀況做進一步的計算,以便於從資本技術密集的角度選擇主導產業,見表5。

六、對我國主導產業的綜合分析

綜合上述的計算與分析,我國具備主導產業五大特徵的產業有: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基本具備主導產業五大特徵的產業有:化學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具備主導產業三條特徵的產業有:醫葯製造業、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均具備潛力、勞動生產率較高和資金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特徵,電力產業潛力系數為0.45,超過潛力系數的平均水平)和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具備產業關聯度、勞動生產率和資金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特徵);具備和基本具備主導產業二條特徵的產業有:房地產業(具備潛力、資金密集程度較高的特徵)、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和金融保險業(均具備勞動生產率和資金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特徵);具備主導產業一條特徵的產業有:社會服務業(具備潛力較高的特徵)、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製造業和商業飲食業(均具備出口能力較高的特徵)。從上可見,我國現階段的主導產業應是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化學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和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我國的霍夫曼比例現為0.64(2002年),已進入到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其工業化已由輕化工業階段轉入重化工業階段,我國現已具備或基本具備主導產業五大特徵的產業除了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以外均為傳統的重化工業階段應有的主導產業,說明我國確已進入了重化工業階段。我們要看到,我國的重化工業階段仍發展的很不充分,如我國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中的轎車製造業現還處於加速發展階段,離充分滿足市場的需求還有相當的距離。因此,我國現仍應對重化工業階段的主導產業加強調整與改造。對這些主導產業除了市場調節外,國家應給予大力支持,加快其調整與發展進程,使之最大限度地起到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的帶動性作用。當前,我國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特別是現代汽車製造業要注意防止過度重復建設,應提高轎車產業以及中低擋轎車所佔比重,發展具有我國自主品牌的汽車產品;我國的化學工業和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均存在著進出口的巨額逆差,這說明我們的產品結構仍很不合理,急需提高我國產品的科技含量與技術水平,根據市場的需求調整產品結構。

我國的重化工業階段與英、法、美、德等國家在1870~1913年的重化工業階段有著歷史背景的差異,我國是在科技有了巨大發展並且跨入21世紀的重化工業階段。在我國當前的主導產業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是一個不屬於傳統的重化工業階段而屬於現代以電子工業為標志的主導產業部門,它現已在我國37個工業行業中成為工業總產值最大的行業。可見,我國當前的重化工業階段與傳統意義上的重化工業階段已有不同,是一個生產要素以資本技術密集為主,並向知識技術密集方向發展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重化工業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的主導產業除了發展傳統的重化工業主導產業而外,還應同時促進主導產業向現代以電子工業為標志的主導產業部門轉化。這就要求我們運用電子計算機、機器人、合成材料、原子能、生物和航天技術等現代高新技術改造與發展當前我國的各個產業,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和所佔比重,促進我國的主導產業群向發達形態轉變,形成以現代高科技裝備起來的、擁有較多的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以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為首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現代生物與醫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發達的主導產業群,以適應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對於當前不同時具備主導產業五大特徵但已具備其中若干條特徵的產業,我們也應注重其調整與發展,以拉動經濟的更快發展,這也有利於促進主導產業的發展。我國的醫葯製造業是發展潛力大、勞動生產率和資金技術密集程度高的產業,它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其需求彈性將會提高,特別是其中的生物制葯產業,發展前景巨大。我國的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也是一個發展潛力大、資金技術密集程度高的產業,該產業現處於瓶頸狀態,急需發展,特別是其中的核能發電產業,發展前景很大。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屬能源工業,我國對其產品的需求巨大,應重點發展。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社會服務業和商業飲食業是我國第三產業中入圍主導產業若干條件的四個產業,這些產業中的房地產業和金融保險業不僅發展潛力大,而且勞動生產率和資金密集程度高,它們是建立以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為代表的現代第三產業結構的重要產業;我國的社會服務業現發展很不充分,隨著人均GDP的進一步提高,該產業的發展將會不斷加快;我國的商業飲食業出口能力大,現應加快其內部結構的調整,加快現代物流產業的發展。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就業問題始終是政府和人民群眾關心的重大問題,我國目前符合主導產業的若干特徵而又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主要為紡織、縫紉及皮革產品製造業,應注意調整與發展,這不僅可以促進就業,而且還可保持我國出口的優勢與特色。我國農業屬就業關聯度最大的產業,但同時又是一個弱質產業,它雖不符合主導產業的任一個特徵,但由於它在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就業上的基礎地位,國家應對該產業進行重點扶持並加以保護。

C. 發展第三產業是不是為了解決生產過剩的一種手段

其實我也沒有學來過經濟學,但是我自是這么想的,生產過剩只是相對的,只是我生產了,別人消費不起罷了,如果都能消費得起,我的生產越多,別人消費越多,社會的福利水平因獲得了大量的商品也就越高,所以我認為生產絕非正在進行的一種無聊的資源揮霍。發展第三產業可以使更多的人獲得就業崗位,獲得消費的權利,享受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福利。
另外就第三產業來說,因為主要是服務行業,所以我認為人要比機器更有效率,這是一種在產業選擇的結果,至於黃賭毒(貌似以前沒有第三產業的時候就有了吧)、、、有時候對經濟的拉動也是可觀的,為什麼「泛濫」不能光明正大,可能只是後續問題解決的成本更昂貴吧。

D. 中國古代各產業發展的特點

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
1、起源:
距今一萬年左右,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神農氏是中國農業的始祖。 (採集經濟→種植經濟)
2、表現:
耕作方式 生產工具 耕作技術 農作物農作物
原始農業 刀耕火種 石刀、石斧、石犁 刀耕火種 南稻北粟
商、周 石器鋤耕 耒耜、少量青銅農具,石器木器骨器為主 排水、漚肥除草、治蟲 粟、稻、黍、稷、麥、桑、麻等
3、意義:
①生活方式改變:從遷徙走向定居;
②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4、特點:
①獨立發展,自成體系;
②植主畜輔。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徵: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多種經營形態並存,互為補充;官營手工業規模巨大;
(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
(4)手工業技術不斷進步;
(5)規模越來越大,分工越來越細;
(6)手工業生產布局雖經濟重心的轉移而變化。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1、其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各個時期發展不平衡。
2、官營和專賣長期存在。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的社會政治地位低下,商業發展艱難曲折。
4、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少。
5、與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相聯,互相促進。
6、國內貿易、民族政權間的邊境貿易、對外貿易全面繁榮。
7、古代金融業與商業互相促進。
明清商業發展新特點:

1、商業市鎮興起;
2、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
3、農產品也大量進入市場;
4、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作為農產品加工的副業產品,也都成為商品化的組成部分;
5、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徽商、晉商、寧紹商人、閩商等大商幫。(廣泛使用貴金屬貨幣白銀,便利了商品貿易和商業資本的集聚。)
重農抑商的發展:

1、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中有獎勵耕織的政策。
2、漢初,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勵農民墾荒。
4、元朝,元世祖設立管理農業的機構;組織編寫《農桑輯要》;禁止毀農田為牧地;招募流亡,鼓勵墾荒屯田;興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獎勵墾荒。  
重農抑商的影響:

1、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封建社會初期,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2、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自然經濟,不利於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的重要原因

E. 在種植產業結構調整中怎樣發展果樹生產

目前,我省在果品發展中主要存在品種結構不合理、果品質量差、發展盲目以及版果品後續處理能力權薄弱等問題。許多農民朋友詢問,目前發展什麼果樹好呢?我認為今後一段時期內發展前景較好的樹種一是乾果,二是小雜果。一、於 果種植乾果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發展優勢。首先,乾果的價格在近十多年內,一直比較平穩。如板栗、核桃、大棗、柿等,而一些大宗水果價格卻在近十年內下降了70%。其次是乾果種植較少,在果樹發展中比例偏低,而市場需求量卻在上升。三是乾果種植技術要求不高,在修剪、水肥、花果、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方面的要求相對較低,管理枝術比較容易掌握,用。和勞力付出屯較少。。是乾果適應性較強,對土壤、環境要求都不高。如板栗。柿、大棗、扁桃都是較抗乾旱樹種,荒山丘陵、灘邊沙地均可種植,對水肥的要求也不高。五是一些乾果是我國特有的樹種,如紅棗、中國板栗等。中國加AWTO之後,我國特有的果品,將會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如大棗,是我國特有的樹種,國外沒有種植,具有先天的優勢和條件佔領國際市場。

F. 行業的發展 原來的生產方式: 現在的生產方式: 生產效率變化情況:

我剛做完這個題目:
行業的發展:服裝業
原來的生產方式:原來靠裁縫一針一線的縫制。
現在的生產方式:現在在服裝工廠流水線生產。
生產效率變化情況:每天能生產很多的不同的漂亮的衣服。

G. 中國產業結構的生產特點

中國產業結構的生產特點。

我國GDP生產結構中的三次產業結構變化,反映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我國第一產業比重下降,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從增加值的比重變化上看,國民經濟總量增長從主要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為主要由第二、三產業帶動。

第二,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增長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按可比價計算,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長的9.6%中,有5.3個百分點來自第二產業的貢獻,3.1個百分點來自第三產業,1.2個百分點來自第一產業。

第三,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中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偏高,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而且內部結構不合理、效益偏低。與世界大部分國家相比,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佔比重偏低,我國2005年這一比重僅為39.9%。

(7)發展生產產業擴展閱讀:

加快結構調整 四大對策建議:大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一是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三是要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四是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五是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

3、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

一是抓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二是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三是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

4、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

一是要努力提高服務業的比重。

二是要調整和優化服務業結構,提高服務業水平和層次。

三是要加快服務領域的改革步伐。

H. 為什麼要強調和重視發展生產力

生產力來是人們創造財富的能自力。可見,能夠創造財富,或者參與創造財富,或者為創造財富提供了條件的要素都是生產力。例如:勞動力、生產資料、生產工具等直接創造財富,是生產力;廠房參與了創造財富,或者為創造財富提供了條件,也是生產力。

I. 糧食生產和產業發展包括哪些內容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糧食生產的總體發展趨勢是:產量增加,面積減少
,比重下降。全國糧食產量連續邁上40000萬噸(1984年40731萬噸)、45000萬噸
(1993年45649萬噸)和50000萬噸(1996年50454萬噸)三大台階。糧食播種面積,
1980年為117234千公頃(17.59億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0.1,1990年為
113466千公頃(17.02億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6.5,10年間面積減少3768千
公頃(5600多萬畝),比重下降3.6個百分點;2000年為108463千公頃(16.27億畝)
,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9.3,10年間面積又減少5000千公頃(7500萬畝),比重
下降7.2個百分點。
小麥生產發展呈現兩個特徵:一是產量增長更加迅速。全國小麥產量連續邁
上8000萬噸(1983年8139萬噸)、9000萬噸(1986年9004萬噸)、10000萬噸(1992年
10159萬噸)、11000萬噸(1996年11057萬噸)和12000萬噸(1997年12329萬噸)五個
台階。以1980年產量為100,1990年全國糧食產量指數為139,2000年為144,產量
最高的1998為160;而1990年小麥產量指數為178,2000年為180,產量最高的1997
年達223。由於小麥產量增長速度快於全部糧食產量增長速度,小麥在糧食產量中
的比重也出現上升,1980年為17.2,1990年為21.7,2000年為21.5。二是小麥播
種面積的發展呈現先升後降格局。全國小麥面積最高記錄出現在1991年,為30948
千公頃(4.64億畝)。以1991年為分水嶺,此前小麥面積有增有減,在波動中呈現
上升趨勢;此後小麥面積也是有增有減,在波動中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最近幾
年來北方春小麥和長江流域紅小麥面積下降較多。
糧食在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產量快速增長,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和價格等政策
因素有利。80年代初期土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連續大幅度提高糧食的政府收購
價格,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90年代以來逐步放鬆政府對生產的控制,引入市
場機制,提高政府收購價格,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延長土地承包期,也激勵農
民發展糧食生產。二是品種改良和栽培技術進步。雜交技術的推廣,優良品種的
不斷涌現,使糧食品種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糧食品種每更新換代一次,單產提高
10左右。農民已由世世代代自留種子,轉向使用商品種子。水稻旱育拋秧、小麥
精量播種、玉米地膜覆蓋等栽培技術的推廣,也有助於糧食單產提高。1980年全
國糧食單產為2745公斤/公頃,小麥為1890公斤/公頃;1990年全國糧食單產為
3930公斤/公頃,小麥為3195公斤/公頃;2000年全國糧食單產為4261公斤/公頃,
小麥為為3738公斤/公頃。三是投入增加。除國家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外,農民
自身對糧食生產的投入也在增加。以化肥為例,全國化肥使用量,1980年為
1269.4萬噸(折純,下同),1990年為2590.3萬噸,10年增長了1320.9萬噸;2000
年為4146.3萬噸,10年間又增長了1574萬噸。約70的化肥用於糧食生產,糧食生
產對化肥等的使用已形成嚴重依賴。
二、糧食生產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
(一)品種和品質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優質專用產品快速發展。各地適應市場
需求,淘汰劣質品種,壓縮大路品種,發展優質專用產品。2000年全國優質專用
小麥面積比例達到17.5,比1998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從2001年夏收情況看,優
質專用小麥面積又比上年增加1300千公頃(2000萬畝),達到6000千公頃(9000萬畝
),佔小麥面積的比重提高到22.5。優質專用小麥品種的發展和商品率的提高,一
定程度上替代了進口。通過近年來的調整,適口性差、出米率低、市場滯銷的劣
質早秈稻種植面積大幅度壓縮,優質品種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水稻品質的整體
水平有較大提高。2001年全國優質稻種植面積達16000千公頃(2.5億畝),比1998
年增加8000千公頃(1.2億畝),優質稻占水稻總面積的比重已超過50。為解決玉米
越區種植、含水率高、品質較差問題,近幾年東北地區大力推廣生育期短、脫水
快的玉米品種,玉米種植區整體退出了一個積溫帶,含水量下降了10到15個百分
點,明顯提高了玉米的商品品質。同時,一些地區還因地制宜地發展飼料玉米、
加工專用玉米,初步改變了我國玉米品種結構單一的狀況,形成了飼用、食用和
加工專用玉米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主要糧食品種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按比較優勢組織糧食生產的格局正
逐步形成。以小麥為例,華北地區適宜小麥發展的優勢得到進一步揮,北京、天
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6省市小麥種植面積佔全國小麥總面積的比重從1990
年的42上升到1999年的45,提高3個百分點;同期,6省市小麥產量佔全國比重從
47上升到54,提高了7個百分點(見下表)。水稻、玉米等糧食品種也逐步向優勢產
區集中。同時,一些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作物帶、產業帶逐步形成,我國東、
中、西三大區域農業發展開始出現合理分工。東部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的外
向型農業長足發展,目前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中75來源於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發揮
糧食生產優勢,逐步成為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西部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生
態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步伐加快,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華北6省市在全國小麥生產中的地位
面積(千公頃) 佔全國比重(%) 產量(萬噸) 佔全國比重(%)
1990年 12783 42 4712 47
1999年 12852 45 6123 54
(三)以公司帶農戶的糧食生產組織形式正在形成。近幾年來,一些糧食加工
企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民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生產,不
僅使專用的優質原料有了穩定的供應渠道,而且還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在優化農業
結構中種什麼,為誰種的難題,從而走出了一條以加工帶動生產,以生產促進加
工的糧食生產和經營新體制,實現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例如,鄭州第二麵粉
廠按照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培育自己的優質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民發展優質
專用小麥生產。從1995年開始,該廠在河南省選擇條件比較適宜的近10個縣(區)
、29個鄉鎮,作為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基地,每年與當地農民簽訂購銷合同,確定
小麥品種和收購價格,提供種子和技術服務,引導和支持農民增加優質專用小麥
生產,取得明顯效果。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該廠分別收購優質專用
小麥600噸、2700噸、1.3萬噸和1.6萬噸,2000年超過6萬噸,呈逐年增長勢頭,
不僅較好地滿足了企業加工生產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結構
調整,優化了糧食生產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目前,該廠已擁有13.3千公頃(20
多萬畝)的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基地,帶動3.6萬農戶發展優質小麥生產。又如,長
春大成實業集團通過定向育種、定向種植、定向收購,不僅為企業自身提供了優
質原料玉米,滿足加工需要,同時也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新的途徑。該集團成立了
原料玉米基地公司,專門負責建立生產基地,通過基地鄉鎮政府與農民簽訂產銷
合同。從1998年開始,大成集團先後在全省35個鄉鎮建立原料玉米生產基地,面
積達86千公頃(129萬畝),種植農戶達5.9萬戶。其中,特用玉米基地8個,面積30
千公頃(45萬畝),種植農戶2.3萬戶;普通玉米基地27個,面積56千公頃(84萬畝)
,種植農戶3.6萬戶。湖南省在發展優質稻過程中,也採用了類似形式。

閱讀全文

與發展生產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