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如何構建文創「高精尖」產業結構
8月21日,北京市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關於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會由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主辦。發布會全面介紹了《意見》出台的相關背景和主要內容,並就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作了解答。
《意見》立足首都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共包括「總體要求」「優化構建高端產業體系」「組織實施產業促進行動」和「保障措施」等四部分內容,聚焦重點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凝聚力量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協同聯動完善服務保障體系,推動文創產業高端化、融合化、集約化、國際化發展,力求為北京文創產業的未來發展錨定方向、指明路徑,推動文創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市高精尖產業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意見》明確回答了新時期北京應當發展什麼樣的文創產業,構建了由「兩大主攻方向」和「九大重點領域環節」組成的文創「高精尖」內容體系。其中兩大主攻方向分別指「數字創意」和「內容版權」,一者強調科技創新的功能支撐,一者突出文化內容的價值引領。在明確主攻方向的基礎之上,提出重點打造創意設計、媒體融合、廣播影視、出版發行、動漫遊戲、演藝娛樂、文博非遺、藝術品交易和文創智庫等九大重點領域及其重點環節。
為全面激發北京文創產業發展動能,《意見》提出九大產業促進行動,從文化空間拓展、重點企業扶持、重大項目引導、文化消費提升、文化貿易促進、文化金融創新、文化品牌集成、服務平台共享以及文創人才興業等方面,提出各類激勵引導措施,為文創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撐。
② 人工智慧時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到底是什麼
根據騰訊研究院的統計,從2012年開始,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金額呈現出了非常陡峭的增長趨勢,轉折點就是深度學習技術的突破,以及硬體算力與大數據的飛速發展。「文化產業+人工智慧」是人工智慧技術向文化領域深度滲透和應用的過程,同時也是提升文化科技附加值,提高文化產品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
另外,技術革新驅動文化產業革命性發展,從報紙到電視再到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至今進入AI時代,文化傳播、文化管理與文化營銷均深受影響。
③ 文化創意產業都包括什麼
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體和計算機服務等方面的創意群體。
中國近幾年在文化藝術市場蓬勃、公共展演場地加大建設(如國家大劇院、798藝術區)等,除在既有製造業的優勢下尋找出路外,也開始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3)文創產業發展趨勢擴展閱讀:
發展層次:
我國的文化產業其實也分成幾個不同層次,鑒於這些層次在產值、經濟總量、發展步伐方面不一樣,我們把它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以旅遊為龍頭的文化產業發展方式,這是較為初級或低級的發展方式。這種方式簡單、門檻低、入門方便,依託於本地資源,容易掌控,所需的初步資金不多。在整體的管理和操作形式上也處於較低層面,所以中國各地,尤其是西部、中部城市,總是先採取旅遊,或者叫人文旅遊的方式來發展文化產業。
第二個層次,目前我國在各地佔據主導地位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就是國有的廣電集團、電影集團、廣播電視集團、新聞出版集團、演出集團等等,在國家層面上有中演集團、中國電影公司、中國廣電集團等等,還有其他的電視台、廣播電台等等
第三個層次,在東部一些地區,包括西部和中部的省份,已經開始意識到文化產業發展的高端形態是創意產業。創意產業的最大特點是以高科技為支撐,以全球化為背景。它們要上市就是去納斯達克、紐交所、倫敦交易所上市,是有全球背景的。
④ 文創產業怎麼發展
劍走偏鋒,創意至上。文化創意產業其本質就是一種"創意經濟",其核心競爭力就是人自身的創造力。由原創激發的"差異"和"個性"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根基和生命。
⑤ 中國內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前景如何
中國有眾多的傳統文化,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流失,所以當前將文化和創意融合是大勢所趨,在中國內地,文化內容同質化嚴重,而此時結合現代科技的文化創意產業應運而生,其發展前景是非常可觀的,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放在了文化創意產業上,他們都想要通過更前沿的科學技術,將文化商業化,並不斷的傳承下去。
其實不單單是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上,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只要轉換一下思維,給大眾呈現一個新鮮的事物,這就會讓有獵奇心理的人為其買單,所以一個文化想要流傳,還是需要大力去創新的,要敢於為傳統文化動手術,才能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源遠流長。
⑥ 文創產業發展前景趨勢包括哪些
綜合政策、市場需求、投資盈利率等因素,文創產品的投資熱將專會長期存在。文化產業屬是創新和科技含量較高的門類之一,這些也將成為文創產品未來發展的趨勢。
除此之外,文創衍生品、非遺產品等都要提高設計水平,同時加強外觀性、便利性、實用性、舒適感等,提升產品價值;另一方面,將會用更好的方式營銷,結合互聯網和大品牌做「文化電商」,同時注重產品營銷,如在影視劇中植入文創產品或是與網紅結合推出等。
當然,除了結合新技術、新媒體、注重營銷方式外,未來還需豐富文化體驗形式和文化業態,提升文化資源利用層次,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