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前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目的是什麼
我們國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走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而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基本國策、現在是十二五規劃期間,目前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為保護環境、提高生產力技術水平、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② 環保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1)首先,環保產業是靠政策吃飯的,這里有兩層含義。第一,讓污染源企業做環保(如減排)也好,還是針對環保的研究(如節能減排,智慧城市)也好,都是以政策為導向的。以我自己的理解,讓企業做環保工作,是與企業逐利相悖的:
企業往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購置專業的環保儀器,聘請專業的環保人士,來使企業的排污狀況符合國家的規定。企業的存在都是為了追逐利益,如果不是政策強制性地要求企業進行環保工作,那企業往往不會主動去做
(2)中國環保產業潛在需求旺盛。在成長股的投資框架中,行業的潛在需求空間往往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中國資本市場近年來給予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新興行業相對估值溢價,背後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對很多傳統行業潛在需求空間的預期並不樂觀。
(3)放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維度上看,受人口周期和城市化率等因素的制約,很多行業的潛在需求空間確實值得商榷。然而投資者不需要擔心中國環保產業的潛在需求空間,這是個潛在需求無比旺盛的朝陽產業。
(4)近年城市污染不斷加劇,城市幾乎是我們面臨的所有社會和環境病症的根源。垃圾圍城、黑臭水體、霧霾這些環境問題一直在困擾我們。我們必須按照綠色發展觀念的要求,堅持走低碳環保發展道路,建設綠色、低碳、生態城市。
③ 你為什麼選擇環保專業
我目前在深圳的一家環保公司工作,工作很充實,很開心、
您要問我為什麼要選擇環保專業,讓我一時不好答。
不如,我告訴你我選擇環保專業的初衷吧!我是05年高考的,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我很矛盾,因為我也不知道自己該選擇怎麼樣的專業。當時,環保口號並不像目前叫的這么響,但我身邊也確實充斥著很多與環保相關的信息與聲音。在矛盾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後,我做出了決定。因為當時和父母及同伴在商量填報專業的時候,我們談到了北京奧運,我們國家承辦的這個奧運很有特色,特別是她的口號"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特別能打動我。同時,我又認識到環保這個概念既然鮮明的與奧運掛鉤,足見世界及我國對環保的重視。思維再一拓展,奧運以後,環保理念肯定會進入很多人的心扉,環保事業肯定會大有可為。自己的所學也會有用武之地。再說一句自負的話,當時還這么想:如果自己的從事的事業正好契合時代主題----環保,豈不幸甚!
就這樣我報考了環境工程專業。
畢業之後,我現在學校實驗室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後南下深圳從事環保行業,現在做的很充實。目前環保行業欣欣向榮,環保事業更是大步向前發展,環保企業的生機真可以用雨後春筍四字來形容。而自己在公司生產研發的環保設備也都有在學校及實驗室里接觸過,做起來得心應手。
同時,我還要說一句。
那些非有環保專業或者是對環保專業知識比較陌生的朋友千萬不要因此不敢踏足環保產業,因為環保行業是個新興產業,盡管如此,我國在環保一塊做的並不比外國差,這就為我們從事環保行業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另外,從前景來講,毋庸諱言,環保將是未來世界的主題,環保事業將步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即,很是很久的未來,我們身邊的事事物物都會煥發出環保的主題。
所以,想從事環保的朋友們,你們可以有迷惑,但不要就此永遠迷惑,要能夠適時的啟動心智,做出自己的選擇。當然,並不是說哪一個個人放棄環保事業,他的人生會就此暗淡.......
朋友們,為了自己心靈里的那一美好一角,大膽做出你們的選擇。
④ 為什麼發展生態工業
生態工業通過模擬自然系統建立工業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內」的循環途徑,建立互利共生容的工業生態網和循環產業鏈條,利用廢物交換、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等手段,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達到物質和能量的最大利用以及對外廢物的零排放。
⑤ 為什麼節能環保行業這么火熱
首先,國家倡導節能環保,用以節約現有能源消耗量,提倡環保型新能源開發,造福社會。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提供技術基礎和裝備保障的產業,主要包括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保裝備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節能產品和服務等;其六大領域包括:節能技術和裝備、高效節能產品、節能服務產業、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環保產品與環保服務。「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
潛力巨大
國務院日前印發了《「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為:「十二五」期間,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左右。《規劃》與5月底剛剛通過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2010年出台的《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相銜接。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節能環保業正在加速形成支柱產業。
「發展新興產業的關鍵是發展模式的轉變。」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張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我國國內儲蓄資產中相當部分是以自然資本損失和生態赤字所換來的,是以資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嚴重退化為代價的。據悉,到2007年,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已降至1.16噸標煤,但仍是發達國家的3至4倍;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比重不到7%,但消耗的煤炭、鋼鐵和水泥卻佔世界的30%、26%和50%。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⑥ 環保產業的未來趨勢與發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日前說,未來五年,中國環保產業投資需求可達4500億元,節能環保等新型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解振華說,我國正在實施的4萬億經濟投資計劃中有2100億元用於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
解振華表示,未來將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節能環保產業,鼓勵企業對節能環保的重點工程進行服務外包,推動合同能源管理和環保設施專業化運營等節能環保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⑦ 為什麼說環保產業存在無序競爭
在很多人眼裡,環保產業很熱、很重要,肯定是國家的支柱產業。然而,在日前舉行的2017年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政策專家駱建華的一席話,卻折射了目前中國環保產業的尷尬地位。
在2016年產業規模1.5萬億元,缺乏龍頭企業使「支柱地位」打折扣。
什麼叫支柱產業?
一種觀點是,產業產值達到GDP的2%,就可以作為支柱產業;另一種說法是,產業產值要達到GDP的5%。去年,我國GDP突破74萬億元,按照2%計算,支柱產業年產值至少應該在1.5萬億元左右。不過,在產業總產值之外,看一個產業是否足夠壯大,還要看產業中單個企業的產值。龍頭企業對整個產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帶動和影響作用是巨大的。
不過,現在看來,環保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⑧ 發展環保產業有什麼意義
當然,環保產業能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對人的傷害及為我們後輩留下好的江山。任何行業對國家發展都是有促進作用,環保行業只不過是減少對國家、社會乃至整個全球環保的體現。我是這樣認為的。
⑨ 為什麼經濟建設比環境保護更重要(越詳細越好)
首先,二者關系是辯證的。
科學發展觀不僅強調以人為本,還強調協調、穩定、可持續,這實際上意味著合理統籌資源、高效發展。十六大以來,圍繞科學發展觀,已經提出了「五個統籌」的發展手段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統籌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已成為官場新規則。中央最近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中,更是具體提出了和諧社會六方面的要求,其中不僅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有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這實際上是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細化了。以這些最新指示為精神,可以看出在新時期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已經發生了質變。這種質變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出來:
一、將環境容量資源視為經濟發展的要素,以資源生產率來衡量環境保護的程度和方式。
和諧意味著高效地、協調地配置各種資源,而資源配置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體現在配置是否均衡上。所謂資源配置的均衡在經濟學上本來是指:各項經濟活動中邊際要素投入所得到的邊際收益相等的狀態,也就是說將有限的稀缺資源按邊際投入所產生的邊際收益相等的原則分配到各項經濟產業活動中去,這時整個經濟產業活動的資源配置所得的收益最大,經濟活動處於卡爾多最優狀態。
在科學發展觀下,人的需要既是分層次的也是多樣化的,環境質量與經濟收入同樣是人的福利。經濟實力、資源儲備、環境質量都成為構成人的福利的要素,都成為稀缺資源,一切人類必不可少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與環境保護活動都成為創造稀缺資源的活動。這三項人類活動之間的資源配置格局同樣應當滿足邊際投入與獲得的邊際效益相等的原則。即在資源、環境、資金等稀缺資源間,只能以人的福利最大化為惟一標准來統籌。據此,必須認識到資源、環境固然是有限的,但用來治理污染的經濟資源本身也是有限的。不能先驗性地決定一個就比另一個更珍貴,哪個更珍貴取決於哪個的市場價值更高。正確的選擇是把有限的經濟資源用在效率最高的用途上。
如何才能有正確的選擇呢?如果將環境容量資源作為與資金、自然資源並列為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稀缺資源的話,保護環境就變成了一種追求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的「經濟活動」,即通過計量各種稀缺資源的投入產出比來決定經濟活動的方式和強度。得不償失的,當然要舍棄。從這個角度而言,環境保護與中央一再強調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致的。事實上,也只有從這個角度看環保,才可能真正統籌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當然,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對環境容量資源的定價問題(目前的政策主要是通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區域環境規劃來體現)。只有定得合適,才可能既保證經濟增長也兼顧環境保護。如果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環境容量資源即便人為地定了高價,實踐中也難以執行,必然出現說的一套、做的一套和用地方保護來對付環境保護。
除了這種資源配置上的一般考慮,在兩種情況下,環境資源必須超過正常水平的定高價,才可能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一是必須注意到環境保護中的原則是: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即人居環境資源必須按超常規的要求來定價。像淮河污染,已經給兩岸幾千萬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已經不能再用考慮各種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來衡量環境保護的重要程度了。另外,嚴重的工業污染在許多地方已經成為上訪和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誘因,已經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如果不注意對人居環境資源超過正常價格體系定高價,則不僅污染代價過大,而且必然會影響到安定團結;
二是必須注意到在環境保護中的規律是:污染是可以治理的,生態破壞後的恢復則常常是花了西瓜的錢買不來芝麻,而生物多樣性破壞往往覆水難收。所以,對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保護區也必須定高價,否則必然影響國家生態安全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通過產業布局規劃做到合理的面上污染、點上治理,是更適合國情國力的環境保護方式。
如果能夠通過規劃等手段對一、二、三產的類型、規模、布局進行調整,一方面合理利用環境容量將污染較重的行業部署到環境容量較為富餘的地方,一方面確保人居環境、生態功能區等重點,以盡可能減小發展的代價,則環境保護就可以達到「最適宜」程度。
基於此認識,正確的區域產業發展方式,應該是在對環境容量資源合理定價的基礎上以投入產出比來判斷發展污染產業的可行性以及具體的結構、規模、布局。污染只要是按照各類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統籌的、地方居民能夠接受的,就是合理污染。如果環境污染的「糟得很」能換來全民福利「好得很」的結果,有時就是值得的。
正確的環境保護方式,就我國的一般情況而言,應該是在把現階段必不可缺的重化工業布局在環境容量較為富餘、可恢復性較強的地域的同時,將重點放在對人居環境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上的治理和保護上,即合理的面上污染、點上治理。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