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蘇經濟趕超廣東的可能性有多大
江蘇超越廣東的經濟可能性不大,江蘇地廣人稀,交通條件不如廣東,要想趕超廣東省,起碼把交通這個問題解決。看似江蘇經濟狀況在國內排名確實挺靠前。但要超越廣東還有點距離,不是說江蘇經濟不行。是廣東四大城市經濟太好。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四大城市的經濟GDP不是擺來看的,不然廣東也不會是第一經濟大省。江蘇也只能靠二三線小城市拉近點距離。
江蘇和廣東總體經濟差距不算很大,主要都是靠小城市拉近了收入。廣東除了四大城市,其餘三線城市發展都不太好。貧富差距有點大,廣東省三線小城市發展還是這么緩慢,江蘇說不定有超越的希望。畢竟現在江蘇可不像以前,鐵路都沒普及的大省。廣東要想保住第一經濟大省地位,就要把三線小城市給發展起來,均衡發展才能穩坐第一寶座。
❷ 江蘇經濟在全國排第幾能不能進前十名
1 江蘇經濟在省級單位裡面一般都是三甲之列,省級行政單位只有廣東在江蘇之前。
2. 「江浙滬」其實就是根據經濟實力而來的。從清朝開始中國的稅收重心就是在江浙兩地(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浙江經濟特點是民營經濟較為強悍,而江蘇則在接受外資(特別是新加坡、台灣兩地)方面處於優勢地位。蘇錫常常亦是江蘇的經濟命脈,蘇錫兩地的IT業對於國內的IT產業產生著重要的地位!
3 蘇州與無錫每天的稅收收入都在億元之上,可以說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 江蘇的蘇州被譽為是改革開放外商投資之典範城市,市內亦有中國新加坡工業園區和國家高新區。江蘇的蘇州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內地唯一能在本市之內就能打通電子計算機上下產業鏈的城市!電子計算機內的所有部件都可以在該市內找到。同時也是台商投資密集城市之一。
排第二按GDP總量排名 省份 GDP總量(億元) 總人口(萬人) 按人均GDP排名
1 廣東 13788.90 9332 6
2 江蘇 12098.80 7768 5
3 山東 10378 9098 8
4 浙江 9798 5009 4
5 河南 7074.09 9008 16
6 河北 7060.40 6856 12
7 上海 6250.84 1678 1
8 遼寧 6030.60 6029 11
9 四川 5456.20 8423 23
10 湖北 5395.95 4328 9
❸ 什麼叫產業鏈幫我舉個例子.萬分感謝
什麼是產業鏈?
產業鏈即從一種或幾種資源通過若干產業層次不斷向下游產業轉移直至到達消費者的路徑,它包含四層含義:一是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的表達。二是產業鏈是產業關聯程度的表達。產業關聯性越強,鏈條越緊密,資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產業鏈越長,表明加工可以達到的深度越深。四是產業鏈是滿足需求程度的表達。產業鏈始於自然資源、止於消費市場,但起點和終點並非固定不變。
事例
完善的新興技術產業鏈
上海卓有成效的大力打造,使得長三角形成了中國最完善的多系列、多功能的現代化產業鏈。當然,這與該區域內各城市間的成功協調配合分不開。
一個最典型的事例是,大部分台灣的PC代工廠商在轉戰內地時,選擇了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此為了降低勞動力、生產成本,台灣其他PC代工廠商從上個世紀末開始,逐漸將產能向長三角的中小城市轉移,這促使長三角日漸成為重要的IT製造基地。
2005年9月,大眾電腦宣布關閉最後一家台灣裝配工廠,台灣的筆記本生產線已全線轉移至內地。自此,長三角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製造基地,全球近七成的筆記本電腦在這里生產。東芝、三星等跨國巨頭也在此前做出戰略調整,東芝將海外筆記本生產基地從菲律賓遷到杭州,三星把蘇州作為其惟一的筆記本生產基地。長三角的產業地位和生產效率對於全球而言,可謂舉足輕重。
長三角地區還是國內重要的液晶生產基地和晶元製造基地。以蘇州、南京為主已經成為全球液晶後工序模塊的重要生產基地和配套產業聚集區,多以世界級的日、韓、台資企業為主,形成了規模龐大而完整的液晶中下游產業鏈。在上海政府的極力推動下,上廣電斥巨資建成了國內液晶5代線。江蘇崑山的5代液晶屏生產線也已破土動工。這條台資背景的液晶生產線一旦建成,將進一步推動長三角地區液晶上下游產業鏈的完善,形成液晶產業群聚效應。
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同時也是晶元製造業基地,這里聚集了全球頂尖的晶元代工企業,其中包括中芯國際、台積電和具有台聯電背景的和艦科技。在上海的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就集中了國內1/5的晶元設計企業和中芯國際、華虹、宏力等主要晶元製造企業。IBM亞太區副總裁陳良忠曾經這樣形容上海:「黃浦江畔是中國半導體技術的前沿,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聚集了半導體產業從設計、生產、甚至服務的眾多企業。整個產業群的蓬勃發展,將是中國整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源泉。」
「IT類跨國公司轉戰上海,將有可能帶來整個產業的群聚效應。就像當年IT、通訊類跨國公司一股腦選擇北京一樣,IT企業總部也有可能會形成向上海轉移的趨勢。「謝康說。
產業鏈的完善不僅在於產業鏈自身,它還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專家告訴本刊記者,上海周邊擁有江浙這樣經濟發達的省份,製造能力強,產業鏈完整,企業群密集,特別是長三角各地產業結構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很多製造業類的跨國公司將總部選在上海正是看中這點。
❹ 江蘇經濟如何
1 江蘇經濟在省級單位裡面一般都是三甲之列,省級行政單位只有廣東在江蘇之前。
2. 「江浙滬」其實就是根據經濟實力而來的。從清朝開始中國的稅收重心就是在江浙兩地(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浙江經濟特點是民營經濟較為強悍,而江蘇則在接受外資(特別是新加坡、台灣兩地)方面處於優勢地位。蘇錫常常亦是江蘇的經濟命脈,蘇錫兩地的IT業對於國內的IT產業產生著重要的地位!
3 蘇州與無錫每天的稅收收入都在億元之上,可以說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4 江蘇的蘇州被譽為是改革開放外商投資之典範城市,市內亦有中國新加坡工業園區和國家高新區。江蘇的蘇州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內地唯一能在本市之內就能打通電子計算機上下產業鏈的城市!電子計算機內的所有部件都可以在該市內找到。同時也是台商投資密集城市之一。
排第二按GDP總量排名 省份 GDP總量(億元) 總人口(萬人) 按人均GDP排名
1 廣東 13788.90 9332 6
2 江蘇 12098.80 7768 5
3 山東 10378 9098 8
4 浙江 9798 5009 4
5 河南 7074.09 9008 16
6 河北 7060.40 6856 12
7 上海 6250.84 1678 1
8 遼寧 6030.60 6029 11
9 四川 5456.20 8423 23
10 湖北 5395.95 4328 9
江蘇地級市2008年人均GDP排名
城市名 08年GDP總額(億元) 人均GDP(元/人) 人均GDP排名
蘇州 6701億元 110395.39 1
無錫 4400億元 74576.27 2
常州 2200億元 63037.25 3
南京 3775億元 58346.21 4
鎮江 1421億元 53022.39 5
揚州 1580億元 34801.76 6
南通 2550億元 32945.73 7
泰州 1394億元 27713.72 8
徐州 2000億元 21810.25 9
鹽城 1600億元 20050.12 10
淮安 910億元 17366.41 11
連雲港 750億元 16094.42 12
宿遷 675億元 13110.68 13
❺ 為什麼江蘇省發展這么好
去年前個月,蘇粵差距僅1500億元人民幣,2018全年落差4700億元人民幣;而今年1-6月,粵蘇差距進一步擴大到2000億元人民幣,這么推算,2019全年江蘇很有可能被廣東狂甩6000多億!江蘇追趕廣東,到2016年達到最接近的時候,突然又開始反轉了,兩個宇宙大省的PK,又出現了大逆轉,江蘇大有被廣東甩開的態勢,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反轉呢?這是我們很值得深思的。江蘇明明在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遙遙領先廣東,卻為何越追越難,頗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了?小編以為,江蘇最大的問題就是產業制度上的問題,第一,國企佔比過高,第二,外企佔比過高,這兩種產業制度過度發展,導致江蘇轉型十分艱難,以為這經濟結構,具有很強的路徑依賴性,導致轉型的成本極為昂貴,而廣東是轉型最成功的,以為廣東的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特別發達,商業環境和商業制度可以說是全國最好的,經濟發展到最後,一定是制度的比拼,江蘇如果無法扭轉這種局面,估計還會進一步擴大!那麼,又該如何轉型呢?
小編認為,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進程中,江蘇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各方配合協同,綜合精準施策,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下好「先手棋」,打好「組合拳」,從而真正跨越「攻關期」,大踏步地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
第一,從「速度情結」轉向「質量情緣」,在質量變革上取得新突破。增長不等於發展,分量不等於質量。沒有一定的增速,也就沒有真正的發展質量。因此,牢固樹立「質量情緣」追求發展,從根本上來說,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
第二,從「GDP至上」轉向「生態優先」,在綠色發展上取得新突破。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表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高品質特徵,包括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因此,江蘇經濟的「轉向發展」,還必須把生態放在優先位置。這不僅是重要內容,而且是衡量標准。
第三,從「規模擴張」轉向「品牌提升」,在效率變革上取得新突破。江蘇是我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江蘇從製造業起步,以製造業見長,擁有我國規模最大的製造業產業集群,其產值約佔全國的12%、全球的3%,居全國第一位。江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已經連續7年蟬聯全國第一,並在全球產業鏈中擁有一大批行業排頭兵。品牌的形成,是人們對品牌的精心投入、持久打磨和消費者對品牌認同度的結合,因此,品牌既是附著於高質量商品載體之上的、能夠帶來大量消費者從而使商品價格得以放大的標識,又是可以與國家(地區)自然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進行高度集聚、科學配置和合理整合從而帶來溢價超額利潤的載體。如此,品牌必須以質量為基礎。質量是品牌的生命,離開質量談品牌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規模不一定有品牌,但有品牌就一定會有規模。因此,第一,必須強化企業的「品牌意識」;第二,必須增強全民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崇敬;第三,必須堅持質量文化引領,把文化傳承融入產品創新之中;
第四,從「依賴技術引進」轉向「依靠自主創新」,在動力變革上取得新突破。江蘇對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掌控不夠,科技支撐力不強,不少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仍然依賴進口從而受制於人,如40%的大型石化裝備、65%的工業機器人、80%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裝備、70%的汽車製造關鍵設備、核電等重大工程的自動化成套控制系統,以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等,目前依然嚴重依賴進口。
當前科技自主創新最硬的「硬骨頭」有兩塊,一是原始創新,二是成果轉化。江蘇必須改變一遇到技術難題就「引進」的狀況(真正高難度的好技術仍要引進),破除迷信,敢闖敢試,消化這兩塊「硬骨頭」:
第一,以全球視野沖刺原創目標。江蘇作為中國的科教人才大省,應當樹立「舍我其誰」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科技創新,首要的是科學發現。現在科學上的重大成果,都是以科學發現為源頭的,體現科學發現、技術創新、知識更新的密切銜接和融合,是科技進步道路上的革命性變化。建議設立「創新家獎」,努力為科教人員創造寬松環境,把他們從煩瑣事務中解放出來,鼓勵他們海闊天空、奇思妙想,同時淡泊名利、潛心研究,走出書齋、實驗室實行產學研相結合,推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齊頭並進;
第二,打通成果轉化的通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真正把創新精神融入企業發展血脈,重點抓好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兩個關鍵。鼓勵「創新家」與「企業家」抱團創新、聯袂創新,發揮其「創新源」「主力軍」作用,形成以創新型領軍企業、科技型上市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為骨乾的創新企業集群,使創新活動普遍化、常態化、社會化。
❻ 江蘇產業處於全球中低端嗎
3月6日下午,在江蘇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上,談到如何進行高質量發展的話專題時,江蘇省委書記婁屬勤儉表示,江蘇目前的短板包括產業還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
婁勤儉還表示,江蘇本身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另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也需要進一步努力。「我們有這么大的體量,為什麼好多產品還要在別的國家買?高端的產品能不能在江蘇就能買到?這說明結構上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要求。」
❼ 江蘇的gdp在全國算第幾
截至2019年10月25日江蘇GDP位居全國第二。
據統計,截至2019年10月25日,至少有27個省回份公布了2019年前三季度GDP數據。答其中江蘇省前三季度GDP達到72199.6億元,位居全國第二位。江蘇和廣東也是前三季度「7萬億GDP 俱樂部」僅有的兩個成員。不過,江蘇前三季度GDP總量跟廣東的差距達到了大約5000億元,較2018年同期約3600億元的差距有所擴大。
(7)江蘇產業鏈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10月25日,同全國前三季度6.2%的GDP 增速相比,在這27個省份中,雲南、貴州、西藏、江西、福建、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浙江、山西、寧夏、廣東、江蘇、重慶這16個省份的前三季度GDP增速跑贏了全國前三季度GDP增速。雲南以8.8%的增速位居全國首位。在雲南之後,是貴州和西藏,其前三季度GDP增速均為8.7%,並列第二名。
❽ 江蘇南京優勢產業
平板顯示、集成電路、通信、光伏、石化、汽車、鋼鐵、風力發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電力設備,這十大產業鏈將構築南京市工業產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