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現狀如何有何特點
當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很多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在發展上呈現出如下特點:
(1)食用菌生產品種日趨多樣化
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食用菌生產發展緩慢,且一直呈區域性單一品種發展的局面,如山東的平菇生產、福建的雙孢菇生產、浙江的香菇生產及東北地區的黑木耳生產等。經過近10多年的發展,在市場經濟的有力推動下,全國各地的新品種、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各地也注重了品種結構與區域布局的完善與構建。我國迄今代料栽培的種類,如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金針菇(Flammulina velutipes)、香菇(Lentimda edodes)、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平菇(Pleurlus osrtealus)、美味側耳(Pleurotus sapis)、鳳尾菇(Pleurotus plumonarius)、亞側耳(Hohenoueheha serolina)、榆黃蘑(Pleurolus citrinopileatus)、黃白側耳(Pleusolus comucopiae)、鮑魚菇(Pleurolus abalone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銀耳(Tremella fuoiformis)、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灰樹花(Grifola frondosa)、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棘托竹蓀(Dictyophora ochinovolvala)、茯苓(Wolfiporia cocos)等的生產得到鞏固和發展,各種新開發的珍稀食用菌如雞腿菇(Coprinus comatus)、巴西蘑菇(Agaricus blazei)、皺環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刺芹側耳(Pleruolus erynggii)、阿魏側耳(Pleurolus ferulae)、真姬菇(Hypazigus mamoreus)、楊樹菇(Agrocybe aegerita)、茶薪菇(Agrocyoe chaxinggu)、巨大口蘑(Tricholomu giganteum)也普遍應用於規模生產,促進了我國菇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黃年來,2000)。
(2)以傳統的季節性栽培向反季節周年生產發展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菇農生產經驗的不斷積累,在經濟效益及市場需求的驅動下,傳統的季節性生產模式已被打破,季節安排越來越靈活。在對各品種生物學特性及市場規律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很多地方開始進行了夏香菇、夏平菇、高溫蘑菇及深冬菇房增溫栽培的推廣與發展,各品種尤其是珍稀品種的工廠化、反季節生產發展迅速。此外,在品種選育、栽培模式改進等方面也都有頻繁的技術革新,使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成倍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
(3)以傳統的栽培模式向立體高效模式發展
我國傳統的栽培模式是以室內菇房栽培為主導的,近10多年來,各種各樣的栽培場所和栽培模式得到空前發展,如雙孢菇生產目前可在廢棄房屋、養殖場、地溝棚、簡易棚、蔬菜棚、防空洞、地下室等場所進行地面或架式栽培;木耳栽培由室內吊袋轉移到室外畦式地栽;夏香菇、高溫平菇、靈芝等中高溫型品種的室外豐產林、桑園、果園、玉米等高稈作物、芸豆等高蔓作物的立體組裝復合種植。同時在食用菌行業內部也形成了科學的多層次間混套輪作種植體系,如在春栽香菇棚內吊袋木耳,金針菇、平菇廢料種植草菇等菌—糧、菌—菜、菌—菌間作或輪作。
(4)由自發分散的家庭副業向支柱產業發展
10多年前,我國的食用菌生產還處在分散的、自發的一般家庭副業。隨著該行業體系和規模的逐步完善和擴大,也逐漸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部分縣、鄉及時地出台了系列發展措施,相繼確立了規模拉動、科技推動、龍頭帶動、政策驅動、市場牽動的發展戰略,宣傳引導、組織發動、參觀學習、試驗示範、推廣上規模,周而復始。到目前為止,已成為很多縣、鄉的支柱產業,且建立了規范的組織領導體系、技術推廣體系和市場營銷體系,對我國的食用菌行業進入規范化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由粗放的經營管理向產供銷一條龍,科工貿一體化方向發展
在以前,由於政府部門和從業人員對該行業的認識程度不足,缺乏經營、管理經驗及統一協調和宏觀調控手段,也有地方政府部門缺乏長期規劃和長遠目標,曾一度使當地食用菌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但凡是能始終以菇農效益為中心,遇到問題能正確對待的地方,食用菌產業都能穩步、健康地發展。很多地方政府和當地食用菌科技、加工龍頭企業已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在食用菌科研、技術、推廣、生產、加工、流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計協調產供銷關系,加強了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力度,為菇農的生產保駕護航。當前,越來越多名副其實的食用菌生產專業縣、專業鄉、專業村異軍突起,加工流通企業層出不窮,逐步形成了集約經營、規模發展、產供銷一條龍的發展格局。
(6)食用菌產品的國內外市場日益活躍
食用菌產品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葯效、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保健食品,被國際營養學家推薦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及膳食結構的改善,國際市場上食用菌及其加工品的交易日趨活躍,我國食用菌產品的出口量逐年上升(圖1-2)。在國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消費量每年以7%的速度持續上升,在這樣一個具有 13億多人口的國家內,其市場潛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再者,我國加入WTO後,在給我國帶來全局性戰略利益的同時,也使許多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這就迫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不斷向縱深發展,傳統的農業結構和種植模式將受到嚴峻挑戰,糧、棉、油等大宗產品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這為這種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為特點,及以科技含量高、資源利用率高、投入產出比高、商品率高、加工增值高、綜合效益高為優勢的食用菌產業騰出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的食用菌產品以質優價低、產量大的優勢,將為世界各地的消費需求提供方便。為此,我們的市場將更大、更廣闊。綜上所述,我省食用菌發展現狀從總體上看是好的,新技術、新模式、新典型、新產品、新政策層出不窮,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但由於食用菌行業畢竟是一個新興行業,自身素質相對較差,雖大而不強。由於地區之間政府的重視程度、發展力度及實施方法不同,使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組織者和生產者如果不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違背了該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勢必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最終使行業發展受挫,菇農蒙受損失。
圖1-2 1990—2001年我國食用菌總產量、出口量及世界產量(鮮重)資料圖
⑵ 如何認識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認識階段(1979-1992年)
該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國有企業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績。文化的發展則相對滯後,嚴重製約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目前,市場經濟體制與文化發展現有機制的嚴重矛盾造成國家財政統包的藝術團體、出版業、影視業面臨著自身生存、發展的重大危機。人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管理體制嚴重製約了文化的發展,文化發展必須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協調。1979年,廣東東方賓館誕生了大陸第一家音樂茶座,這標志著我國文化娛樂市場發展的開始。這一時期,由於缺乏法律支持,政府對個體和私營文化經營活動的管理相當混亂。直到1987年,文化部、公關部、國家工商局聯合發出了《關於改進營業性舞會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確了舉辦營業性舞會的合法性質,政府從法律上確認了文化市場的合法地位。
2.初步發展階段(1993-2002年)
著一階段最顯著的特點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對文化的經濟屬性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且逐步深化。1993年,文化部頒布了 《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管理辦法》,對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的申報和審批、場地和設施、經驗與管理、獎勵和處罰做出了規定,這是對娛樂業經濟屬性的充分肯定。1996年,經中共中央宣傳部同意,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了廣州日報社進行報業集團改革試點,廣州日報業集團正式掛牌面世。這標志著文化產業的價值屬性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隨後,廣播影視業、圖書出版業等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革逐步進行,部分建立起企業化運營機制。
3.全面推動階段(2002年至今)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3]68隨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全面展開,特別是在經營機制、投融資機制、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的產業化改革全面展開。在投資機制上,資本開始進入傳媒,廣電系統的上市公司有湖南電廣傳媒、北京歌華有線、中央電視台中視傳媒、陝西廣電網路、上海東方明珠等5家。在管理體制上,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深化了文化企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
1.對文化產業的理論認識逐步形成共識,文化產業政策有了基本框架
經過對文化的產業屬性的理論探討,人們對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逐步取得共識。文化產業也真正落實到了具體實踐中。
2.文化產業發展的勢頭好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音像、娛樂、報刊、影視、演出等行業的文化進程推進很快,有些行業或文化門類已經完全市場化產業化了。第二,國內多家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以各種方式投資文化產業。第三,是文化產業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日益密切,並逐漸成為了大中城市的支柱型產業。
3.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推進
在1993年,原國家體改委對媒體管理體制進行了創新,成立了有公司投資創辦的《中國改革報》,打破了以往僅靠政府辦機關報的先例。1998年,湖南廣電集團成立,打破了行業界限,涉及到多種媒體經營。
4.文化產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快 入世之後,我國將在3至5年內逐步取消包括廣告領域的限制,允許外資參與改造、改建中國影院等。
⑶ 談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是屬於精神、觀念范疇。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消費品不僅僅再局限於物專質層面屬,而開始追求更高層面的,讓人在精神、觀念上感到滿足的文化產品。由於生活逐漸富足,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文化產業應運而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早在20世紀,當現代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化產業也隨之成熟。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其產值在GDP中所佔比重相當龐大。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在中國社會逐漸成熟,
中國的文化產業正勢不可擋地發展起來。
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較晚,但發展迅速,為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越來越大,而在發展過程中,往往還存在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們該如何審時度勢,緊抓歷史機遇,做強文化產業,使文化成為引領我國新一輪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已是我國當前的緊迫任務和重要課題。
⑷ 想要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1.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勢頭良好,出口持續增長,但產品附加值較低
2.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3.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增加,但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缺乏
4.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但存在結構性問題
5.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日益成為發展的瓶頸制約(根據《關於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政策》,其中三項措施對於加強自主創新頗具價值:第一,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向企業轉移自主創新成果。第二,鼓勵科研人員開展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活動。第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⑸ 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荊林波
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權威管理部門———信息產業部,在統計和分析時,通常採用「電子信息產業」一詞,具體細分為投資類產品、消費類產品和元器件產品三個大類。出於部門隸屬淵源的原因,有時人們分析時也用「電子工業」一詞。如今,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
1.從產業地位來看,1990年到1999年,我國的電子信息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2.1%,而同期全部工業年均增長速度為14.2%,國有經濟增長速度為9.7%,電子工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2002年底以來,我國通信運營商開始加大投資力度,進行網路增容,2003年1~2月,我國信息產業生產程式控制交換機同比增長6%,其中生產移動交換機同比增長40%。同時,2003年前兩個月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利潤總額大幅度增長,完成利稅總額106.3億元,同比增長32%,實現利潤75.1億元,增速為60%。預計2003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和利潤的增幅將超過30%。
2.從產業規模和世界地位來看,1996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為278.3億美元,在全世界的排名為第十位,約佔世界總量的2.61%。1999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667億美元,攀升到全球第三位,佔世界總量的5.6%;同期美國的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為3448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29%;日本的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為2116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18%。
按照30%左右的增長幅度,2003年底我國的市場總體規模將達到2.1萬億人民幣的生產水平,2003年我國彩電產銷量將保持在4500萬台左右的生產規模,手機產量突破1.5億部,並且向多媒體應用的彩屏手機發展,計算機的產量將達到1.5億台,比2002年增長8.3%。
3.從出口狀況來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2001年的出口總額為650.2億美元,同比增長18.0%,為第一大出口行業。從1997年到2001年出口年均增長24.7%。根據信息產業部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在2002年達到900億美元,約佔全國外貿出口的28%,所佔份額比1997年提高了近一倍。根據預測,2003年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仍然保持較好的勢頭,預計全年出口將達到1000億美元。其中,手機、電腦、彩電、液晶顯示器等成為出口的主要增長點。在2002年我國外貿出口中,彩電、DVD、組合音響等電子信息產品大幅增長,目前我國電視機、DVD、手機、顯示器、程式控制交換機等產品的出口量已經居世界第一。如今,國際通信市場開始出現復甦跡象,企業出口訂單回升。1~2月移動通信基站出口同比增長1.3倍,手機出口1239萬部,同比增長在10%左右。
我國通信業連續十多年保持快速增長,並且1984年開始超前於國民經濟發展。通信業發展成為增長最快、綜合效益最好的行業之一。1989年到2001年,通信業務收入年均增長36%,最高年份高達50%多。通信網綜合能力實現了由小容量向大容量、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單一業務向多樣化業務的轉變;通信網技術裝備實現了由引進為主向國產為主的轉變;通信投融資實現了由依靠政策為主向依靠市場為主的轉變;通信發展模式實現了由壟斷經營向市場競爭的轉變;通信管理體制實現了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開、依法管理的轉變。2001年全國通信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1989年的1.3%提高到7.2%;通信業務的收入完成4150億元,是1989年的40倍;全國電話的普及率由1989年的每百人0.98部提高到每百人30.22部。
在近10年間,我國固定通信運營業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到2002年上半年,我國固定通信的網路規模和電話用戶均位居世界第一。根據信息產業部的統計,固定電話的普及率從1991年的1.29%,上升到2001年25.9%。同時,全國行動電話總數到2002年6月上升到1.76億戶,普及率達到13.8%,用戶規模躍居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發展迅速,從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以來,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02年9月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5435萬,上網計算機已達2056萬台,www網站已達81907個。
今年以來,北京已經有服務商開始提供電力網接入服務,未來會在ISP的市場上引起新一輪爭奪。同時,對視頻會議、網上直播、可視電話等需求的增加,客觀上也刺激了相關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商的發展。2003年將有6000萬部手機被國內消費者購買使用,小靈通在個別地區的推出,也將成為國內移動業務的一個亮點,如何監管、如何規范以及如何保障小靈通用戶的權益也將成為未來值得關注的問題。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⑹ 我國的大豆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問題很大啊。罄竹難書。簡單說兩句吧。
受國際國內諸多因素影響,我國大豆產業陷入低谷,瀕臨崩潰。
國際上,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豆生產大國受政府和公司支持,早已成為magic bean,經濟效益為大田作物第一。而國內扶持不力,僅東北有補貼。種植大豆效益慘不忍睹,種植面積持續大幅下滑。加上目前政策首重糧食安全,大豆更是雪上加霜。
當前國內大豆唯一可提的就是常規大豆(非轉基因大豆),如能在廣適性和產量上得以較大突破,行形成規模效益,中國大豆尚有一席之地。
⑺ 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養老產業發展現狀
現階段,我國老齡領域關於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的公共政策區分不明確,缺乏獨立的產業支撐政策體系,養老產業發展目前正處於起步階段。
發展趨勢
從需求和供給層面看,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曾給出這樣的答案:我國未來養老產業的市場價值蘊藏量極大,對擴大內需、促進就業、有效應對老齡化加速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必須盡早著 手謀劃,釐清政府與市場責任,充分調動政府與市場"兩個積極性",興辦養老事業與發展養老產業"雙策並舉",合力應對"銀發"沖擊,積極迎接健康穩定的" 銀發社會"。
⑻ 說一下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問題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jndxxb-shkxb200505015
我國第三產業市場化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qyjjfz/1169100.htm
京津冀經濟區服務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http://www.sc.stats.gov.cn/stats_sc/jjpc/jjpcywtg/200606280061_1_0.doc
從經濟普查數據看我縣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⑼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產業規模擴張明顯,市場競爭力弱
(二)產業集聚加速,產業布局有待優化
(三)部分技術水平國際領先,技術創新能力整體偏弱
(四)政府投資不斷加大,資金短缺仍是重要瓶頸
(五)服務業業態多元化,綜合服務能力弱
(六)市場化進程加速,市場秩序有待完善